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演变历程
儿童观的演变历程
儿童观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和现代的不同时期。
在古代,儿童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财富,主要承担着劳动和兵源的角色,同时也是家族繁衍的工具。
这种儿童观强调儿童对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而忽视儿童的个体性和权利。
到了中世纪,随着宗教和神学的影响,儿童被视为有罪的,需要接受惩罚和赎罪。
这种儿童观强调儿童的罪恶和需要接受惩罚,而忽视儿童的善良和无辜。
在近代,随着启蒙运动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儿童观开始发生变化。
儿童不再被视为有罪的或需要接受惩罚的,而是被视为具有独立个性和权利的个体。
这种儿童观强调儿童的自由、平等和尊严,以及儿童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权利。
在现代,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儿童观进一步演进。
儿童不再被视为单纯的客体或受
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
这种儿童观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及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引导儿童发展潜能和创造力。
儿童观的演变历程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从古代的将儿童视为家庭和社会财富的工具,到现代的将儿童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这种演变反映了人类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化。
儿童观的演变
(3)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 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4)“儿童是成人之父”和“成人之师”:儿童的发 展是人类祖先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儿童创造了成人” (《皇帝的新装》之例)。儿童的生活不像成人那样 刻意追寻规律、不像成人那样追求功利。
二、儿童福利与权益的发展
(一)《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 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发表。大意:
第二章 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演变 (一)定义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主 要包括人们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地位和权利、 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的生长发展的原因与形 式,以及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的看法或认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或观念的 总和,就构成一定社会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教育观的依据,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 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观。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1、儿童地位观
不同的儿童地位 观
国、家本位的儿 童地位观
时间 14世纪之前
主要思想
儿童是国和家的财富,是劳 动者和兵力的来源,是家 族繁衍的工具。
人本位的儿童地
位观
14世纪以后
儿童不是天生的罪人;儿童 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保证 儿童的健康、生命和教育 机会
2、儿童能力观
不同的儿童能力
积极主动论 儿童是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同样的环境对不 同的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多层 次、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4、认识“儿童”
(1)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认识儿童的发展:儿童是人, 但不是小大人。
儿童声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暇的存在;儿童具有 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
(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实际上是 有他自己的智慧、思想,有他自己的世界。他的思想 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构建的。
概括儿童观的演变过程.
儿童观的形成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儿童观;
1、古代的儿童观:儿童是小大人;
2、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是有罪的;
3、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新的儿童观;
4、启蒙运动时期的儿童观,从洛克、裴斯泰洛奇、卢梭、蒙台梭利、杜威,儿童地位逐步上升,儿童中心观逐步确立;
5、现代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儿童是财产,儿童是投资,“国”本位、“家”本位、“神”本位和“人”本位的儿童观;。
儿童观
谓的“原罪”。 • 所以用鞭挞、体罚来约束和教育儿童。
•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认识到儿童的 自由与兴趣
• 文艺复兴的“人性、人道、人权”,打击了“原 罪说”,但未意识到儿童本身的独特价位,依旧 是讲儿童视为双亲的附属品。
以上对现代儿童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现代的儿童观
• 1.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的个体。 • 2.儿童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 3.儿童的发展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 4.儿童是一个稚嫩的个体。 • 5.儿童是“整体”发展的人。 • 6.儿童学习的生活化和游戏化。 • 7.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幼儿来自育学儿童观及其发展历程
一、儿童观
•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 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 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等问题。
二、儿童观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 • 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的不同,只是把儿童视为缩
小的大人。
• (二)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 罪
回顾内容
• 1.什么是儿童观? • 2.儿童观发展的历程变化有哪些?请简单谈谈。 • 3.现代的儿童观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谢谢观看!
(四)文艺复兴结束后,儿童观开始出现了转折。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说”的儿童观,认 为儿童不是生而有罪,而是纯真无暇的白板,有巨大的 可塑性。
18世纪法国卢梭提出了“自然论”的儿童观,指出了儿 童独特存在的价值,有自己内在规律的自然的存在。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提出了尊重儿童的世界,尊重 儿童的发展规律。
学前教育学儿童观的演变
(三)慈幼习俗
1、爱幼少 [《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曰慈幼[ 慈幼,爱幼少也。],
二曰养老,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2、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自有幼弱不胜 养为累者,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 [ 葆,保姆。],受二人之食[ 由官家给以二人之食。],能事[ 能 事,谓幼者见长,能自理事。]而后止,此之谓慈幼。
儿童时期自有儿童时期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 企望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事。
——卢梭
3.裴斯泰洛齐的儿童观
相信孩子的本性是善的,提出了“发展适宜性教育”这种当代 观点的萌芽。
人性是在自然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发展则遵循普遍法 则,受外在力量的控制。他坚持认为,“发展是连续的、循序渐 进的过程”这个自然法则以及每一个阶段在进入下一阶段前都必 须发展完全的规律。
这种教育观受到中、上流阶层的支持。
洛克在他著的《教育漫话》中把儿童看作“白板”,反对 体罚教育,正是从理论上概括了这一新倾向。
2.卢梭的儿童观
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 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作人看待,把儿童当儿 童看待。
强迫儿童接受成人应知道的东西,抹杀了儿童认知 和发展的特点。
这种人类观认为,人是根据经验思维带来“自然”认识的 转变,人是完全可以认识的、自由的、有规律性的活动体。
这种人类观使儿童从传统社会的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从 而确信人类的进步引申出了儿童是自由而具有发展可能性的 存在这一儿童观。这是人类对儿童认识的一个重大进步。
(三)儿童的发现 1.洛克儿童观
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是纯真无暇的存在;它抨击体罚, 主张报酬、激励和竞争的教育。
蒙台梭利的教育计划是建立在对儿童期特征的敏锐的洞察以及 坚信早期教育是救助社会的关键的观点之上的。
现代儿童观
论述儿童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现代儿童观的科学内涵?一、国外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刘晓东老师的《儿童教育新论》一书中,他将其分为七个阶段,从原始氏族一直到20世纪,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1)首先,他认为在漫长的人类史上,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2)然后到了(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西欧逐步迈入中世纪,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
(3)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象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做法。
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
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
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既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地位,讴歌人的体魄,智慧,力量)推导出的新儿童观,但是我们却发现,尽管这一时期人们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
第一章 儿童观
思考:
无论古今,儿童有什么共同之处? 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概括。
一、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何谓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这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儿童观。
1、古代的儿童观 2、中世纪的儿童观 3、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4、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5、“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时期的儿童观 6、儿童心理学的建立促使科学儿童观的出现 7、20世纪:“儿童的世纪”
第一章 儿童观
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我国儿童观的演变及其现代化
儿童是什么样的人
1、古人笔下的儿童: 幼儿学步,见小鸟行啄,鸣声啁啾,引手渐近,欲 执其尾。鸟欺其幼也,前跃数步,复鸣啄如故焉。凝 睇久立,仍潜行执之,则扈然而飞。鸟去,则仰面谰 唠而呕呢,鸟下复然。 ——史悟冈《西青散记》 予三五岁时最愚,夜中见星斗阑干,去人不远,辄 欲以竹竿击落一星代灯烛。于是叠几而乘屋,手长竿, 撞星不得,则反仆于屋,折二齿焉。 ——舒白香《游山日记》
今人笔下的儿童
小时候在马路上走,不喜欢走,喜欢奔。 小时候在马路上走,看上去的大人都好高,我是个小矮子。小 时候在马路上走,看见一个可以藏起来的拐角,就躲在那里,对 走过来的同学说:不许动!小时候在马路上走,老要蹲在马路边小 摊前苦苦地望,可是没有钱买玻璃弹子和香烟牌子,交给十字路 口的警察叔叔了。小时候在马路上走,春天,折断过嫩绿的柳条; 夏天,跳起来,拍下正飞的蜻蜓,还想捉一只在叫的知了,但是, 树太高;秋天,不懂落寞,踩着的树叶,声音是脆的,踩了一片, 又踩了一片;冬天,啊哈,汽车不能开了,地上有好厚的雪,我 们打雪仗,雪团打在一个老爷爷的白胡子上。 ——梅子涵
儿童观的发展演变过程
儿童观的发展演变过程
古代儿童观的特点是重视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在古代社会,儿童通常被视为家庭的延续和传承。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遵循家庭和社会的规定,尊重长辈和权威,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家长和长辈对儿童的教育非常严厉,注重纪律和道德教育,以塑造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到了近代,随着启蒙思想的兴起,儿童观发生了一些转变。
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他们开始提倡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这个时期的儿童观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自由发展,主张尊重儿童的独特需求和权益。
20世纪是儿童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人们开始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儿童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儿童的权益和利益。
现代儿童观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人们认为,儿童的成长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和经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现代儿童观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求家长和社会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总结起来,儿童观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从重视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到重视儿童的自主性和自由发展,再到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全面发展。
这一过程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儿童的认知不断深入,儿童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的独特性和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学---儿童观的演变
环境决定论
•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把他们放在特殊环境中 教育… 我都可以使他成为医生、律师、商界领袖、乞丐或窃贼。
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教育
社会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教育领域作 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一种 特殊的人造社会环境,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 的客体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
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 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
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
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 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
行使自己的权利。
现当代的儿童观
现当代的儿童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下,认为儿童首先是“人”,其次儿童就是“儿童”。
视觉的发育 听觉的发育 味觉和嗅觉的发育 触摸觉的发育 动作及运动能力的发展
2. 儿童心理的发展 (1)智力的发展 (2)语言的发展 返回
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 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
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现代社会儿童观的内涵
案例:幼儿园中班看图讲述“战胜大灰狼”
课程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让学前儿童能根据画面连贯的讲述故事情 节,学习并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 课程内容:选择了4幅图片,上面画有春天里小动物活动的情景;课程
实施中教师强调幼儿观察动物们在春天的活动,并按照预定的课程计划严
格执行。 教师:“上课了,大家快点坐坐好。”
儿童是“私有财产”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
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
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
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
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儿童生而有罪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
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
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
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二)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二)引言概述:儿童观的历史演进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儿童观念的历史发展,并阐述不同时期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观点。
通过了解儿童观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今社会对待儿童的方式和方法。
正文内容:一、古代文明时期的儿童观1. 家族观念对儿童的影响2. 儿童作为劳动力的角色3. 儿童教育及教养方式的特点4. 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5. 传统宗教对儿童的影响及对待方式二、封建社会中的儿童观1. 贵族与平民阶层对待儿童的差异2. 封建礼教对儿童的影响3. 教育内容及方法的特点4. 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的变化5. 儿童的婚嫁观念及婚姻年龄的制度化三、近代工业时期的儿童观1. 儿童劳动问题的突出2. 儿童教育逐步得到重视3. 儿童权益保护的兴起4. 儿童的游戏与娱乐活动的变化5.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注四、现代时期的儿童观1. 儿童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2. 儿童权益保护与法律法规3. 儿童在社会参与中的地位提升4. 科技对儿童观念的影响5. 艺术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五、当代社会中的儿童观1. 现代化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2. 儿童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3. 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4. 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与机会5. 社会关注儿童权益保护的程度和措施总结:通过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地位的提升和对儿童权益保护的重视程度的逐渐增强。
从古代的家族观念到近代的儿童劳动问题,再到现代的多元化教育和个性化关注,儿童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保护。
然而,面临当代社会问题的儿童依然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以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学---儿童观的演变-
幼儿: 小兔子快跑、乌龟把头缩进尖尖的壳中、大白鹅跳进小河里….. 教师: (引导孩子们观察)你们看,小河里有什么 幼儿: 木头 教师: 对了,你们说,谁会游泳 幼儿: 大白鹅 教师: 你们真聪明。大白鹅赶快把木头推进河边,让不会游泳的小动 物们坐在木头上,大家使劲划,木头就像一只小船,越走越远,大灰 狼就追不上了,因此,团结起来力量大 幼儿: (小声地)团结起来力量大,可不会游泳的小动物等到大白鹅 将木头推到河边时,已经被吃了 教师: 以后我们遇到困难怎么办 幼儿: (静静的看着老师) 教师: 你们要向大白鹅学习,团结起来力量大
五、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一、儿童的发展
(一)概念
儿童的发展, 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 伴随着生理的逐渐 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 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 高的变化过程。
(二)儿童发展的内容
1.儿童生理的发展 (1)儿童身高体重的生长 (2)儿童骨骼与肌肉的生长 (3)儿童牙齿的生长 (4)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5)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 包括:
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倡导生活教育 解放儿童 教学做合一
陈鹤琴
创办我国最早的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幼儿园
创立了“活教育”的理论
开创我国儿童心理科研工作, 以 观察实验法研究儿童个案心 理
创办幼师、幼专
(三)中国当代的儿童观
对“童心论” 对母爱教育的批
的批判
判
《出身论》与血统论 的交锋
(四)儿童观现代化的途径
课程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让学前儿童能根据画面连贯的讲述故事情节,学习并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 课程内容:选择了4幅图片,上面画有春天里小动物活动的情景;课程实施中教师强调幼儿观察动物们在春天的活动,并按照预定的课程计划严格执行。 教师:“上课了,大家快点坐坐好。” (有几位幼儿坐的姿势不够“美观”,有的趴在桌上,有的一条腿跪在凳上,一只脚放在地上。) 教师:(指着幼儿)“你,给我坐好,小手放在桌子上。” 教师一定要那几位不守规矩的幼儿“改正”好坐姿。孩子们在老师的“神威”下只得老老实实地坐好了(老师则俨然一副 “权威者”的样子滔滔不绝地上起了
简述儿童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简述儿童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发展观是指关于儿童生长、发展和学习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和认识。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儿童发展观也在不断演进和变化。
以下是一些儿童发展观的代表性观点:
1. 传统儿童发展观:也称为“古典儿童发展观”,认为儿童是“小大人”,即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类似于成人的过程,儿童需要按照成人的方式来学习和成长。
2. 心理分析学派的儿童发展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内部心理因素决定的,特别是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因素。
心理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阶段,如口唇期、肛门期等,这些阶段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3. 行为主义学派的儿童发展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刺激决定的,特别是强化和惩罚的作用。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可以通过行为塑造和条件反射来训练儿童的行为,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4. 认知发展学派的儿童发展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的。
认知发展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如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等,这些阶段对儿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有重要影响。
5. 人类学派的儿童发展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其社会和文化环境决定的。
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儿童
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其发展方式和方向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总之,儿童发展观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在不断演进和变化,不同的学派和观点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儿童发展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概括儿童观的演变过程
概括儿童观的演变过程
》
儿童观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儿期:幼儿的世界观形成于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他们相信自己的行为可以控制事情的发展,认为自己拥有控制宇宙的力量,即所谓的“完全控制论”。
第二阶段,学龄期:在4-8岁时,儿童开始思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认为自己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控制外界的事情,即所谓的“限制性控制论”。
第三阶段,青少年期:9岁以后,儿童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外界的关系,认为自己可以以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外界,即所谓的“有限控制论”。
儿童观在西方历史上的发展历程
儿童观在西方历史上的发展历程一、古希腊时期的儿童观古希腊时期,儿童观念在西方历史上首次被提及。
在古希腊,儿童被视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特殊的重视和保护。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抚养和教育都要从婴儿时期开始”的观点,强调儿童时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古希腊时期,儿童的教育和培养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这种观念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儿童观念和教育制度。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传播对儿童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将儿童视为上帝赋予的礼物,强调对儿童的爱和抚养。
基督教也提倡儿童的守纯和纯洁,将儿童视为天国的模范。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对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儿童观念逐渐被规范和建立起来。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儿童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开始注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们也开始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致力于培养儿童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儿童观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走向成熟,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近代的儿童观近代以来,儿童观念在西方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近代的西方社会开始重视儿童的权利和福利,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儿童的法律和政策,致力于建立起更加健康和和谐的儿童成长环境。
近代的儿童观念也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倡导尊重儿童的选择和意愿,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五、当代的儿童观在当代的西方社会,儿童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当代的儿童观念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当代的西方社会注重保障儿童的权利和福利,积极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致力于为儿童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成长空间。
当代的儿童观念也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主性,倡导与儿童平等对待,关注儿童的声音和需求,建立起更加健康和积极的亲子关系和教育模式。
儿童观的形态(3篇)
第1篇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本质、发展规律、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观也在不断演变,形成了多种形态。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文化差异、教育理念、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探讨儿童观的形态。
一、历史演变1. 传统儿童观在古代,儿童被视为成人的附属品,他们的地位较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在这种观念下,儿童被视为无知、无能、需要成人指导的存在。
这种儿童观在我国封建社会尤为突出,如“三从四德”的教育观念,强调对儿童的约束和服从。
2. 近代儿童观随着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近代儿童观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求,认为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
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提出了“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个性。
3. 现代儿童观现代社会,儿童观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形态。
现代儿童观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兴趣、需求和权利,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2)全面发展:关注儿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个性化教育:根据儿童的个性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激发儿童的潜能。
(4)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儿童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二、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观存在差异。
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儿童观:1. 中国儿童观中国儿童观强调“尊师重道”,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同时,我国古代儿童观也存在“听话”的观念,即要求儿童服从家长和老师的指导。
2. 西方儿童观西方儿童观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教育理念,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3. 亚洲其他国家儿童观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儿童观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儿童的孝顺和责任感。
三、教育理念1. 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教化。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儿童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1.2儿童观的发展——学习材料
一、儿童观的概念儿童观,就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与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与原因等。
儿童观是教育观的基础,也是影响教师观的重要因素。
(一)儿童观的形态1.国家形态的儿童观2.理论形态的儿童观3.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1)形式儿童观或理念儿童观(2)实质儿童观或功效儿童观(二)儿童观的结构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精神层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二、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一)远古时代的“小大人说”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儿童没有完整的概念。
普遍的看法是:儿童就是小大人,与成人完全一样,没有本质区别。
儿童这个概念没有被分化出来。
教会占据统治地位,主张“原罪说”(奥古斯丁根据《圣经》“我是在罪孽里存在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进行演绎而提出的原罪说)该理论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
十四五世纪,欧洲生产力水平大大发展,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当时大批进步人士提倡新的人生观——“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地位。
”新的人生观动摇了“原罪说”儿童观的地位。
十六世纪,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首先提出:对待儿童要区别于成人,首先应当是爱,要给与儿童自由的教育,反对把儿童奴隶化。
17世纪的英国产生了新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凸显在洛克的《教育漫话》中。
洛克大力倡导“白板说”,声称儿童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后天的一切观念都是经验在心灵上刻下的印迹。
以18世纪法国卢梭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为标志。
卢梭儿童观的核心观点是:把儿童当作儿童,评价儿童要以儿童的标准,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儿童。
教育要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儿童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德国的“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认为,儿童的成长遵循发展的原则,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每个过程中只有使人充分发展,才能推动和引起每一个后继阶段上(二)欧洲中世纪的“原罪说” (三)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儿童观(四)启蒙运动时期的“白板说”(五)18世纪卢梭、福禄贝尔的儿童观的充分和完满的发展。
西方儿童观演变历史思维导图
自然论
尊重儿童天性 独立的精神存在
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人们应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不能打乱了这个次序 否定了儿童期仅仅是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这一观念,而指出儿童亦有独立存在价值
教育心理化
含义
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
对儿童观演进的重要贡献
它要求科学地认识儿童,从而为科学儿童观的出现,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造就了时势,打好了基础
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尊重儿童天性
裴斯泰洛齐
儿童教育心理学化
首次明确提出使教育、教学心理化的主张 教育应当与儿童心理特点和人性规律相一致,使儿童在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提倡和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
思想主张
爱的教育
爱是一种原始的能力,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指导,进行训练,就能发挥其效力
“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种子说
他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它们 发展出来
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造就成人
阶段论
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依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地位
爱的教育是通过母亲与孩子、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信任和唉表现出来的
教育要素主义
在关于事物的对象的任何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因素 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题图、劳动教育、德育、智育和教学的基本要素
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家,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儿童教育心理化运动
主将
赫尔巴特
成就及地位
“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60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
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
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
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
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儿童生而有罪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
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
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
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
”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
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夸美纽斯提出了着名的“种子论”,他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
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中理想的人的形象推导出来的。
尽管这一时期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
因此把儿童作为父母的所有物的儿童观依然占统治地位。
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到17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暇的存在;反对体罚,主张激励和竞争的教育。
最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儿童来到人世间时其精神方面是一块“白板”。
“白板说”使“原罪说”的儿童观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他还主张给儿童自由。
他的这种儿童观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儿童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思潮中所处的地位,反映了人性解放的现实。
而法国着名的教育家卢梭并不认为儿童是“白板”,他认为儿童生来便有自然赋予的冲动,而这种冲动不是天生的罪恶,而是未经污染的纯洁的心灵。
在卢梭的儿童观中,他认为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
他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人们应当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不能打乱了这个次序,否则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
他还认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儿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已经否定了儿童期仅仅是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这一观念,而指出儿童亦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这一观点在儿童观演变史以及儿童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而且他的这些儿童观对于我们后来的幼儿教育发展都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五、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儿童观继卢梭之后,教育领域出现“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裴斯泰洛齐首次明确提出“使教育、教学心理化”的主张,认为教育应当与儿童心理特点和人性规律相一致,使儿童在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最先提出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福禄贝尔接受裴斯泰洛齐的主张,认为儿童的本性是善良的,对儿童教育就是要循序渐进地使儿童善良的天性发展起来。
只有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一步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强调儿童期自身的价值,才使儿童本位思想更深入到教育实践之中,使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凸显出来。
六、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儿童观在科学层面上出现已成为可能随后在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普赖尔出版了《儿童的精神》,这本着作是他对其儿子从出生到3岁末的系统的观察日记,它的出版标志着实证的儿童心理学的创立。
七、20世纪:儿童的世纪在19世纪向20世纪的过度中,伴随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尊重儿童的呼声愈益高涨,使儿童成为全人类共同瞩目的焦点之一。
在这一世纪,出现了着名的儿童教育家,如杜威和蒙台梭利,他们都强调尊重儿童,坚信儿童的发展潜能,主张教育应当在不违背儿童自然本性的前提下进行,强调避免教育压迫儿童;同时,在这一世纪出现了空前的儿童研究盛况,出现了格塞尔、皮亚杰等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们以科学方法研究儿童心理,揭示儿童心理的内部机制和发展规律,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科学地认识儿童丰富的心理世界作出了贡献。
20世纪已开始将儿童研究与理解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世纪设立了国际儿童组织并通过了《儿童权利法案》,从而使尊重、爱护儿童成为全人类通过政治、法律途径携手进行的国际行动。
整个社会给予儿童越来越多的关怀和注意,时代精神的光辉开始聚集在儿童身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主知主义从理性是人的永恒性、种族第一的人性观出发,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并从中展现其对教育对象——儿童的看法。
新主知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理性,认为教育就是为生活作准备,而不是生活本身的复本。
认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强调树立教师权威,儿童无条件服从,并限制儿童兴趣,这是错误的,但它对纠正和克服儿童中心教育的偏差有积极作用。
在充分了解了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程后,我们应当对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儿童观也有一个了解。
中国儿童观的演变历史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1.“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纲常伦理中的儿童传统儒学认为,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像暴君可以随意地对待子民一样,从这种儿童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看法直接影响着对儿童的看法。
2.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常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地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古人推崇的是那种“小时了了”的少年老成,对天真无邪、童年无忌则讥讽为乳臭未干而加以嘲讽。
使儿童备受折磨,不可能拥有健康的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不可能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3.工具主义的儿童观另一方面,由于子女是自己的生命和权利得以不朽的一种手段,所以中国人对后代有一种感恩之情。
错误地把子女看成小祖宗,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儿童观看起来似乎与“子子”儿童观相悖甚远,但实质上他们有共同的一面,那就是,儿童都未能从封建的人格依附关系的链条中解脱出来。
同时还将子女当作光耀门庭的工具,从古至今都认为“父以子贵”。
养子防老既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也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
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作工具。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儿童观直到“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认为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适应儿童心理,服务于儿童,使之成为儿童喜爱的文学。
他的这种理论在历史上起到了撞击封建落后的儿童观,提高儿童文学地位并促进其发展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陶行知和陈鹤琴在西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影响下,提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等许多有价值的口号和见解。
主张儿童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深信儿童蕴藏的潜力和创造力。
三、中国当代的儿童观中国共产党把儿童看作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左翼一贯重视儿童的养护和教育工作。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儿童观也受到了“左”右倾政治的干扰。
历史不会忘记,在当代中国,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内存在过“自来红”和“自来黑”的儿童观。
直到1978年,政府实行改个开放政策,文化大革命被彻底否定,这使人的个性得到了一次大的解放。
随着人们观念的解放,人们对儿童的观念也解放了。
教育领域提倡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中国政府不仅在国内不断加强儿童的福利和教育工作,而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为发展儿童事业而一致采取的行动。
通过以上对于中西方儿童观的演变历程的回顾和对比,我们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将会有不同的儿童观。
中西方的不同的历史演变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儿童观。
但是我们从中也发现了中西儿童观发展的共同点,那就是每一次历史的变革都是儿童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1.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