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资料学校体育学重点.doc

合集下载

学校体育学重点

学校体育学重点

学校体育学重点1.学校体育是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要求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并以身体动作为主要形式,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3.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4.身体练习即运动动作是指人们用于专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提高技术水平所采取的单个或成套动作的总称。

5.体育动作技术是指最合理最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6.技术细节是指完成动作时,在不影响技术基本环节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细微技术,往往体现个人的技术特点7.技术基础是指按特定的动作顺序和节奏要求所组成的动作结构整体8.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品质道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它存在于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基本要素:教师,体育教材,传播媒介,学生,教学目标9.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采用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10.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质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11.分组轮换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教学内容,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12.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训练,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过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13.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14.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15.课外体育是在体育课程以外,一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16.动作示范是教师或其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17.一般身体训练是指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旨在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姿势,为专项身体训练打基础18.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19.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20.微格教学是指在悠闲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21.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集合,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一次或一组内容分解成有机联系的几部分,逐次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1.学校体育的结构包含: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2.体育课的组织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常规,队列队形,编班分组教学,场地器材布置,体育骨干的培养3.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针对班组具体情况而编写的每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战术训练,品德与作风训练5.学校体育目标中指定的理论依据:学校体育目标能否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学科本身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6.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社会的需要,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学生身型发展的特点7.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因素: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8.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9.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教学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和心理起伏变化的规律10.动作技术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11.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高尚的思想品德,全面的业务能力,广博的知识,精力充沛体魄健全12.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体形与姿势,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运动素质13.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条件14.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整体性,启发性,灵活性1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竞赛训练法16.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淘汰法,循环法,顺序法,轮换法17.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18.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19.体育课程的特点:基础性,实践性。

[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

[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学校体育学简答(3*10):1.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作用2.体育实践课程的学科特点3.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论述(2*30):1.课程实践管理内容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材料(70):体育课程如何对待学生体育兴趣运练训练学名词解释(5*8):竞技体育、竞技体育非衡结构补偿、双周期、快速力量、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技术风格、骨龄、目标设置技巧简答(2*20):1.体能训练的要求2. 持续训练法与重复训练法的比较与应用分析:1.年度训练计划的具体步骤(30)2.根据全运会比赛,为什么有的运动员正常发挥取得三连冠,有的发挥失常未进前八,有的则打破纪录(402002年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管理学考研试题一. 名词解释(10分)1. 管理学2. 管理体制二. 简答题(20分)1. 请写出你上所知道的10个国际性、区域级和中国的体育组织。

2. 请写出你上所知道“九运会”的组织程序。

三. 论述题(40分)1. 试述教练员对运动员的管理。

2. 试述学校体育中的主要管理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2007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校体育学一、简答题(50分)1. 简要说明你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目标的认识。

2. 简要说明你对不同阶段体育课程目标、任务和教学方法方面异同的看法。

二、材料分析题(50分)下面是有关中小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的一些调查数据,其中表1是对广州市12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表中数据表示对有关运动兴趣的问题进行选择的百分比;表2是广州市区初中生对影响自身体育学习积极性因素的选择。

请仔细阅读和分析这些数据,然后回答问题:1. 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现象?有什么规律性?请略加阐述。

2. 这些现象和规律对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有什么意义?表1:广州市中小学生运动兴趣变化情况(一)表1:广州市中小学生运动兴趣变化情况(二)三、论述题(50分)下面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关于重庆巴蜀小学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遭到家长们反对的报导,请仔细阅读这篇报导,然后回答:为什么家长们以“体育老师素质相对较低”为由反对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你觉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阅读材料:重庆一小学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遭到家长反对“怎么能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呢?”新学期开学当天,几位学生家长代表找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廖文胜“沟通”,他们刚刚得知新学年将由一位体育老师担任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于是强烈要求撤消该项“任命”。

潘绍伟第三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教学)考研知识点

潘绍伟第三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教学)考研知识点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潘绍伟第三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教学)考研知识点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体育课教学一、名词解释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是指通过理论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知识、卫生与健康知识及方法的一类课。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是指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练习或健康保健操作的一类课。

3、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为主的课。

4、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动作、练习、技战术等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

5、综合课:是指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内容的体育课。

综合课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如篮球)的新授与复习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如篮球复习与武术新授)的结合。

6、考核课:是指以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或学期学习成果,并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考核的一种课,主要是对运动技能、体能、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全面考核。

7、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工作安排的顺序与实践的分配等。

8、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9、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各项练习之和)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它直接反映一节课中学生实际进行身体练习的时间。

10、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和强度对机体刺激以及机体反应的程度。

11、生理测定方法:是指通过测定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吸氧量、血成分、体温、心电图、肌电图等)来确定和测出学生生理负荷的手段或方式。

学校体育学总结重点(3)

学校体育学总结重点(3)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地位功能目标(1)、简述学校体育的功能。

(2)、简述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3)、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什么?(4)、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学校教育、体育中123)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本身包含着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任务我国体育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构成。

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

学校体育与体育社会的关系:1.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的基础2.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3.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指挥棒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竞技体育必须以学校体育为基础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学校体育需要竞技运动的内容和形式,竞技运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形式。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学校教育中)学校体育与德育的关系:1. 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信念2.学校体育能有效营造一个特殊的德育环境,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并内化为学生的具体的道德行为3.学校体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第四学校体育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

学校体育与智育的关系:学校体育为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手段。

学校体育与美育:学校体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一.身体功能1.促进身体生长发育,提高技能水平。

2.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3.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教育功能1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1)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2 )培养学生具有竞争精神和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三、学校体育的目标概念: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指在学校教育的整体,在一定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1 社会需要 2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3 学校体育的功能)我国的学校体育的目标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2、掌握和运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4、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基本途径:学校体育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外体育运动这两条基本途径来具体贯彻实施的。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一、学校体育学的学科概述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培养未来的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一)古代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就包含了一些体育的内容,如六艺中的射、御等。

但那时的体育主要是为军事服务,且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二)近代学校体育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开始逐渐发展。

1904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这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现代学校体育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校体育体系。

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师资队伍逐渐壮大。

三、学校体育的目标(一)总体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具体目标包括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四、学校体育的课程(一)课程内容涵盖了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训练、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

(二)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

(三)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等。

五、学校体育的教学(一)教学原则如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二)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比赛法等。

(三)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等。

六、学校体育的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自愿参加的体育活动,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

(二)课余体育训练针对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目的是提高运动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三)课余体育竞赛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七、学校体育的管理(一)管理体制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以及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关系。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导语:学校体育学是体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研究体育教育、体育训练和运动健康的学科。

考研复习过程中,了解学校体育学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学校体育学的概念、发展历程、理论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汇总介绍,帮助考研学子更好地进行复习。

一、学校体育学的概念学校体育学,是一门以体育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科。

它研究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研究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职责、能力和素质,旨在推动体育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学校体育学的发展历程学校体育学的发展与我国教育改革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建立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制度。

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体育学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机会。

三、学校体育学的理论体系学校体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教育理论、体育训练理论和体育心理学理论。

体育教育理论是学校体育学的基础,它研究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体育训练理论研究体育训练的规律和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体育心理学理论则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技能力。

四、学校体育学的教学模式学校体育学的教学模式是指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

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和综合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现代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综合教学模式则是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学校体育学的评估方法学校体育学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主要通过对学生体能数据的测定和分析,如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来评估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学校体育学考试重点精编WORD版

学校体育学考试重点精编WORD版

学校体育学考试重点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1、学校体育:以学校为主的教学环境中,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为手段,采用体育课、课外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2、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3、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实践课教学,并以后一种教学为主。

4、教材比重:教材的比重是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总时数之比。

5、学校体育管理概念: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遵循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基本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验的过程。

6、体育教学大纲定义: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所制定的纲要式的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紧紧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的要求,具体规定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范围、体系、各类教材的比重以及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

它是编写体育教材、实际教学以及考核、评价教学质量的直接依据。

7、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通常集中体现在1.体育教学大纲 2.体育教材)8、体能:所谓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

9、循环法:是指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10、体育知识:人们对于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1.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不同运动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考生需要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身体机能的评估,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的调节等。

2.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因素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的学科。

考生需要了解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运动动机、情感调节、优势思维等。

3.体育教育学:体育教育学是研究体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科。

考生需要了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评估、体育课程开发等。

4.体育管理学: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组织、体育器材、体育场馆、体育队伍、体育赛事等管理问题的学科。

考生需要了解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组织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等。

5.体育史:体育史是研究人类体育活动发展演变的学科。

考生需要了解体育史的重要事件、人物、运动项目等,以及体育的社会、文化背景。

6.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考生需要了解体育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等。

7.体育技术:体育技术是指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使用的各类科学和技术手段。

考生需要了解体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包括运动训练技术、运动装备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等。

8.体育法规:体育法规是对体育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考生需要了解体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包括体育组织管理法规、运动员管理法规等。

9.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包括体育艺术、体育文学、体育哲学等。

考生需要了解体育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总结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总结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第一章学校体育与发展知识点1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知识点2 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知识点3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第二章学校教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知识点4 学校体育的结构知识点5 学校体育的功能知识点6 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知识点7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第二篇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第一章体育课程知识点8 体育课程概述1、名词解释1·体育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是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健康,科学合理生活的基础教育课程。

2、简答题如何理解体育课程的概念?知识点9 体育课程类型解释名词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直线课程螺旋式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2、简答题简述体育课程的类型知识点10 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简答题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知识点11 体育课程编制名词解释:1、课程编制P992、体育课程目标P993、课程内容P1014、课程实施P1055、课程评价P108简答题1、我国目前的体育课程目标P1002、体育课程内容的分类3、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4、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5、简述课程实施的取向6、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7、7、知识点12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名词解释体育课程资源(广义)P110体育课程资源(狭义)简答题1、简述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1112、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113论述题举例说明如何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和条件资源的开发。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知识点13 体育教学目标概述名词解释1、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体育教学中师生应达到的最终目的,即预期的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1)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拖至门外;2)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途径是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3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结构: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3)中等教育阶段4)高等教育阶段;功能:1)教育功能(德育、智育、美育)2)健身功能3)娱乐功能4)文化功能5)辐射功能6)经济功能7)竞技功能;目标:1)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A学校体育基本功能;b 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c社会发展的需要;d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e学校体育的环境条件。

2)学校体育的目标;a)学校体育的目标b.效果目标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

使学社具有一定的体育化素养③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基础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4体育课程:指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矛盾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体育课程的特征:1)实践性: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动,并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器官、抗能的发展,提高身体质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及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

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2)整体法:根据体育锻炼的规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无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只有课内向课外的合理眼神与有机结合才能收到预想效果。

3)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小集体小社会、随时会出现好多适应社会问题。

4)差异性:体育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和性别的制约较之其他课程更为显著,更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且地理气候办学条件,体育传统等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也比以室内教学为主的深程更为明显。

学校体育学知识要点重点总结

学校体育学知识要点重点总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体重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3.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而且还有一个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技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性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1.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注意、思维)2.情感与意志的发展(情感、意志)3.个性发展的特点(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气质和性格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

能力的发展有块又慢,不同个体有高有低)个性倾向性是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进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1.社会适应2.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三、.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学校体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考研学校体育学重点

考研学校体育学重点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1.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2.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3.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1.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2.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3.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如19世纪中;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四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1.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高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成运动;完美运动;在教学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2.军国民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军国民教育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3.苏联凯洛夫构建的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课程体系的影响;除了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外;其强烈的主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为其课程体系的特色;突出表现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个中心论;三个中心的核心则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简称“三基”.. 主智体育思想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凯洛夫提出了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5大教学原则..4.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了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0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5.60年代后;美国突出的变化是健身课的比例不断上升..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进一步把教育的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终身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原则..从而促进了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价值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过程和学生体育兴趣、学习经验、情感、行为、态度的价值的思想..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体能敏感期岁体能敏感期岁体能敏感期岁绝对力量10-13动作速度7-9平衡能力6-8相对力量14-17最高速度7-12模仿能力7-12速度力量7-13短时耐力10-15协调性10-12反应速度7-11长时耐力14-16灵敏性10-12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四、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的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五、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彩;发展学生个性;增加人文关怀..六、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七、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八、个性与个性心理1、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们教学时就注意事项到人体生长发育有着性别、种族、地区、时代和个体差异..2、个性心理——其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九、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化1、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2、社会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即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体育竞赛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等三个层次..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1、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四、制定体育目标依据应考虑的几个因素: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五、我国学校体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六、社会适应领域目标:1、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2、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3、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七、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八、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第四章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一、体育课程可以分为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体育实践类课程..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1、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2、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4、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三、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包括4个方面: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3、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四、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价值观的比较分析1、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强调;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过程之外..其特点是认为体育运动手段和社会需要高于个体的满足与发展;强调了现实体育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外延功能..2、目的论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自身及运动着的人本身;即把目标定位于运动本身和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它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发展..其特点是始终把人的满足和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最高的价值定位;同时它不否定手段的重要性意义;并认为只有个体得以充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更有利地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3、综观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手段论价值观和目的论价值观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影响了不同时期体育课程的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4、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手段论体育观逐渐向目的论体育观转化是世界体育价值观发展的一个共同的均势..五、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基础的学科为在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2、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包括:生物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哲学基础..六、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体育课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并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整合的必要性..体育课程所指的人文精神是指以文、史、哲、艺术为精髓的对体育价值的判断..七、知识运用:进入21世纪;科学人文主义成为体育课程理论根据..结合“新课标”谈谈一堂体育课的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思想..第五章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体育课程规划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体育课程评价阶段..二、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以学科本身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而很少考虑社会和学生对体育的具体需求..1、特征:学问化、专门性、结构化..2、目标:通过教学主学生学习各种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使其达到增强体质;掌握专项体育运动技能..3、内容:主要强调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术、战术、技能、训练方法..三、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体现“学生中心学校”或“是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思想..1、特征:各年级的学习方式有重大差异;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2、目标:让学习自我实现;培养个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参加喜爱的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3、内容: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这生的学习内容..四、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1、特征:以社会的需要来规定的目的、内容和培养人才的标准..2、目标:掌握运动技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习惯;增强体质;能够承受当今社会的压力与竞争..3、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五、综合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使学校课程系统中分化了的各科知识、各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1、特征: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综合..2、目标:有效掌握体育学科知识、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整合、实现知与情的整合..3、内容:体育学科本身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的需求知识和社会的需求..六、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七、体育课程的三维健康观:是从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了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并吸取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第六章体育课程的实施一、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二、如何提高人们对体育课程变革的接受程度:1、充分依靠全体参与者共同协作;2、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3、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体育课程改革;4、掌握体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时机..三、体育课程实施主要参与者的作用:1、学生2、体育教师3、体育教研员4、校长5、家长和社区成员..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一、体育学习与体育学习策略概念1、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2、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二、体育学习的特征: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5、体育学习参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三、研究学习策略的重要意义:1、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学习指导..四、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内部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2、学生的智力水平..3、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4、学生的动机水平..5、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术基础..五、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八章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第九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新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4、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二、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1、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2、判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4、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效果..三、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1、体能的评价..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3、学习态度的评价..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5、健康行为的评价..四、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1、终结性评价是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2、过程性评价则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的评价..五、体育课程资源:1、广义的概念——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2、狭义的概念——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甩有利物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六、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多质性要求体育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体育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七、竞技运动项目改造的基本方法:1、简化技术结构;减少运动难度;使其能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负担..2、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使其能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3、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健身需求..4、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调整和转换竞技运动特点;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更多的考虑教材的健身、健心以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八、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大体分为几类:1、以嬉戏娱乐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2、以竞赛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有游戏娱乐的部分;又有竞赛的内容;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能为内容的娱乐体育活动..3、配合节庆习俗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庆贺活动;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九、对现在场地设施的的改造;如何去改造:1、把学校正规的、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2、根据本校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用权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3、学校应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性况;合理地开发使用运动场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合理地安排好运动的时间;处理好“利用”与“安全”的关系..十、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用所学知识谈谈我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第十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一、课外体育活动概念: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二、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2、课外体育洗动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6、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目的任务的多向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小团体活动、个人锻炼活动..五、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订:全校性活动计划、年级活动计划、班级活动计划、俱乐部活动计划、小团体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第十一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身体训练又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表现在内容要全面;有要突出重点;即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五、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技术又是形成战术的基础;全面和熟练的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是指合理有效地写成动作的方法;可以增加战术的数量和提高战术的质量..六、战术训练: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可分一般战术和专项战术..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八、变换训练法:是指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使用时注意明确目的与任务、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第十二章课余体育竞赛一、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1.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2.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3.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1.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2.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3.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如19世纪中,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

四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1.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

高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

形成运动,完美运动,在教学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

2.军国民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军国民教育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

3.苏联凯洛夫构建的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课程体系的影响,除了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外,其强烈的主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为其课程体系的特色,突出表现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个中心论),三个中心的核心则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简称“三基”。

主智体育思想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

(凯洛夫提出了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5大教学原则。

)4.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了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0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

5.60年代后,美国突出的变化是健身课的比例不断上升。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进一步把教育的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终身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原则。

从而促进了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价值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过程和学生体育兴趣、学习经验、情感、行为、态度的价值的思想。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体能敏感期(岁)体能敏感期(岁)体能敏感期(岁)绝对力量10-13 动作速度7-9 平衡能力6-8相对力量14-17 最高速度7-12 模仿能力7-12速度力量7-13 短时耐力10-15 协调性10-12反应速度7-11 长时耐力14-16 灵敏性10-12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四、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的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五、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彩,发展学生个性,增加人文关怀。

六、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七、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八、个性与个性心理1、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我们教学时就注意事项到人体生长发育有着性别、种族、地区、时代和个体差异。

)2、个性心理——其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

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

九、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化1、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2、社会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即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体育竞赛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等(三个层次)。

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1、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

3、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

四、制定体育目标(依据)应考虑的几个因素: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五、我国学校体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六、社会适应领域目标:1、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2、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3、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

七、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

八、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第四章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一、体育课程可以分为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体育实践类课程。

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1、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2、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4、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三、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包括4个方面: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3、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

(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四、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价值观的比较分析1、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强调,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过程之外。

其特点是认为体育运动手段和社会需要高于个体的满足与发展,强调了现实体育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外延功能。

2、目的论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自身及运动着的人本身,即把目标定位于运动本身和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它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发展。

其特点是始终把人的满足和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最高的价值定位,同时它不否定手段的重要性意义,并认为只有个体得以充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更有利地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

3、综观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手段论价值观和目的论价值观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影响了不同时期体育课程的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

4、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手段论体育观逐渐向目的论体育观转化是世界体育价值观发展的一个共同的均势。

五、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基础的学科为在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

2、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包括:生物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哲学基础。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体育课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并强调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整合的必要性。

体育课程所指的人文精神是指以文、史、哲、艺术为精髓的对体育价值的判断。

七、知识运用:进入21世纪,科学人文主义成为体育课程理论根据。

结合“新课标”谈谈一堂体育课的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思想。

第五章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体育课程规划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二、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以学科本身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而很少考虑社会和学生对体育的具体需求。

1、特征:学问化、专门性、结构化。

2、目标:通过教学主学生学习各种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使其达到增强体质,掌握专项体育运动技能。

3、内容:主要强调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术、战术、技能、训练方法。

三、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体现“学生中心学校”或“是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1、特征:各年级的学习方式有重大差异,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2、目标:让学习自我实现,培养个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参加喜爱的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内容: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这生的学习内容。

四、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

1、特征:以社会的需要来规定的目的、内容和培养人才的标准。

2、目标:掌握运动技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习惯,增强体质,能够承受当今社会的压力与竞争。

3、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

五、综合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使学校课程系统中分化了的各科知识、各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