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研究工作简介
气象科普工作是推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气象科普工作是推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第二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开幕式上讲话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刘英金(2003年12月5日)各位来宾、各位代表:第二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
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和秦大河局长向各位来宾、各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向辛勤耕耘在科普战线的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一贯支持、帮助、关心气象科普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预祝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大会是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性的气象科普工作会议,是气象行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推动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措施。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还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制定各种计划,不断提高本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
《科普法》的颁布实施,是全面提高我国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科技界和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
气象科普工作是国家科学普及工作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一贯重视气象科普工作,全国气象行业的各有关单位,充分发挥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在气象科普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6年来,建立健全了科普工作的专门机构,为顺利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逐步打造出了气象台站对外开放的科普品牌,使气象台站成为气象行业联系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目前已拥有一批国家级、行业级科普基地和气象科普馆,使数以百万计的社会公众有机会感受到气象科学的魅力;我们还编辑出版了一批气象科普丛书,气候热门话题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这些成绩有赖于各级领导对气象科普工作的充分重视,有赖于投身科普事业的广大气象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
这些工作对于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加强软科学研究 推动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在中国气象学会第27届理事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上
局党组一贯高度重视软科学研究工作,19 年 9 91 月,经人事部批准,成立 了总体规划研究设 计室;2 0年8 08 月,组建了发展研究中心 ,气象软科学研究的实体机构建设不 断得到加强。 多年来 ,气象软科学委员会与挂靠单位密切配合,紧密 围绕我国气象事业改革发展 中的重大 问题和 中国气象局党组关心 的重要 问题,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促进了气象软科学的研究和成
作 ,希望 一把 手要 亲 自抓 ,虽然 不一 定成立 专 门的研 究机构 ,但要 抽调 几名 具有 战略 眼 光 、研究 能 力强 的 同志组成 发展 战略研 究 小 组 ,关注 和研 究 国家 以及地 方重 大改革 决策
决策 民主化与科学化 的集 中体现。气象软科
和发展战略,在准确把握中国气象局党组重 大战略部署 的同时,结合本省 ( 区、市)实
向守 荣 同志 以及第 二十 六 届理 事会 气象 软科 学委 员会 全 体委 员 ,致 以诚 挚 的感谢 !
气象软科学委员会 自18年 由第2 届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组织成立 以来 ,在中国气象局 96 1 和 中国气象学会的关心支持下,在历届委员会及全体委员的积极努力下 ,做了大量富有成效
收稿 日期:2 1-91 0 1 .8 0
.
3.
气象软科学 2 1 年第 5 01 期 果应用。比如第二十五届软科学委员会参与
了中 国气 象事 业发 展战 略研 究 ;第 二十 六届 软科 学委 员会 围绕气 象现 代化 体 系建设 、气 象事 业 “ 二五 ” 十 发展 战 略等 开展主 题研 究 ; 今 年 围 绕 提 升 公 共 气 象 服 务和 社会 管 理 水 平 、提高 “ 四个 能力 ”等开展 了专题研 究 。 我相 信在全 体委 员 的共 同努 力下 ,在 与会 各 省 ( 、区 )气 象局 长 的重视 和支 持下 ,气 市 支撑 。在 新 形势 下推进 气象 事业 科学 发展 更 需要 决策 咨询 的支撑 ,因此 ,今年全 国气 象 局 长 会 议 上 特 别 提 出要 加 快 发 展 中 心 的 能 力 建 设 ,加 强 对 重 大 战 略 问题 的 前 瞻 性 研 究 。国光局 长代表 局党 组 多次 强调领 导干 部 要提 高 战 略 思维 能 力 ,9 1 月 4日他 在给 各 单 位 一把 手培 训班 学 员讲课 中再 次强调 :要把 加 强 战 略 思 维 能 力 作 为 当前 和 今 后 一 个 时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60年来,中国气象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气象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气象工作始终坚持把做好气象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大力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手段不断改善,服务的总体效益显著提高。
1. 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20世纪50年代气象部门由军队转建地方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设立了气象机构,逐步形成了适应我国领导管理体制的,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在内的气象服务体系。
进入新世纪,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级地方政府把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了国家、省两级决策气象服务专门机构和专职队伍,地市、县级气象服务明显加强,显著提高了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的能力,在政府组织开展的自然灾害防御、事故灾难救助、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维护国家安全、重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与保障,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重大社会活动等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 全面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气象服务我国气象灾害严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气象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服务效果的重要体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推进了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
建立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中国气象局和各省(区、市)气象局均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气象应急信息平台和流动气象台,开展了气象灾害防御、森林火险、污染物及有毒气体扩散等应急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研究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研究摘要气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从中国气象事业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气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气候多样性大国,气象事业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观测天气现象,以应对自然灾害。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的气象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发展历程1. 初期发展阶段中国气象事业在建立初期主要集中在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等基础工作上,建立了一系列气象观测站和预报中心。
2. 科技进步阶段中国的气象卫星、雷达等观测设备得到了较大发展,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精度。
3. 数据应用阶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开始探索气象数据在农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发展现状中国的气象事业在技术装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
四、挑战与机遇中国气象事业面临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加强技术研究、深化国际合作等举措,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五、展望与建议未来,中国气象事业将继续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应用,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论中国气象事业在不断前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气象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以上是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些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浅谈我国气象监测研究现状
浅谈我国气象监测研究现状(罗宗学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昆明市)摘要: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进行气象监测,开展气象预报、预测、科学研究是生态监测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文章从我国气象监测概念的发展、现代气象监测所取得的成就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浅谈我国气象监测研究现状。
关键字:气象监测概念研究成果人才队伍不足引言:我国是一个天气和气候灾害频繁的国家,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环境问题。
它与国家政治、经济、国防及人民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
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6亿人次,经济损失占国家GDP的3%—6%。
因此,气象监测作为生态监测的重要领域之一,其研究工作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同时也事关我们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
1.我国气象监测概念的发展1.1经验认知的古代气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可以看到,人们已经认识到人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中庸》中也有关于气象知识的记载: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说明要想社会有序发展,必须按气象规律办事。
“大禹治水”的典故就是古人运用气象知识的典范。
看云识天气早在我国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云、雨、雪、虹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词汇。
到了汉代,《淮南子》已系统地阐述了二十四节气。
以后的诗句中更是将天气经验化为了天气谚语,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
另外,我国最早的雨量器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产生了。
但是,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落后加上政治体制的原因,气象监测仅停留在经验阶段存在于民间。
并未真正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要素。
1.2 举步维艰的近代气象近代的中国在长期处在外国列强的压迫之下,各种科学技术都很难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国内气象设施大多为外国人所建,在上海、青岛和台湾等地的气象台都操纵在列强手中。
气象事业 工作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气象事业工作综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气象事业是一项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业。
气象事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预测大气变化规律,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以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气象事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代气象观测手段的引入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气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更加高效和精确。
这为气象事业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气象事业的组织和管理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各国建立了完善的气象观测网络和气象预报系统,并设立了专门的气象机构来负责气象事务的组织和管理。
同时,国际间的气象合作也愈发密切,加强了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流,进一步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气象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气象预报的精确度,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气象事业还涉及到气候变化研究、环境保护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领域,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气象事业将继续发展壮大。
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不断推进,气象观测手段将更加先进,气象预报的精确度将不断提高。
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事业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气象事业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它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安全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气象事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合作的推动下,气象事业将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简要介绍本篇长文的章节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文的组织和流程。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是全文的开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概述。
气象服务行业概况
气象服务行业研究报告目录1.行业概述1 1.1行业概况 12.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4 2.1全球气象服务市场规模 4 2.2中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及格局 43.产业链5 3.1上游:供给端 5 3.2中游:服务商 5 3.3下游:需求端 64.细分行业竞争情况75.行业发展前景7 5.1行业壁垒 8 5.2市场前景 81.行业概述1.1 行业概况气象服务产业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内涵:广义上讲就是要促进气象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气象产品,包括公益性气象服务产品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产品。
狭义上讲则是指围绕市场需求,按市场机制推动气象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即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
在国际上,商业气象服务已经是很成熟的产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国内气象服务市场大概在2015年前后对民营资本开放,因为市场开放度较低、行业准入门槛较高等原因,真正从事商业气象服务的公司并不是很多。
我国气象专业领域已形成由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构成的气象现代化,初步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业务能力,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水平和应用协同能力显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得到充分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降低天气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成为可能,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商业气象服务市场中来,挖掘天气对企业经营潜在的收益。
今年初民营公司龙头象辑科技完成由翕然资本领投的C轮股权融资,估值超10亿人民币,国内商业气象服务进入“独角兽”时代。
2. 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北美市场规模Both routine weather, like rain and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and extreme weather,like hurricanes, tornadoes, and tsunamis, affect the ability of businesses across allsectors to produce and sell products and services. Recent perspectives of the impactof weather on the economy estimate that 30 percent of the economy is impacted byweather9, with between three and six percent of the annual variability in US GDPattributable to weather (up to $1,344B using 2011-2014 GDP estimates)气象服务收入区域分布不均衡目前全国的气象服务还是一种以国家投入(财政拨款)为主的公益事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对全国24省市2018年预算收入的统计情况,可知我国的气象服务行业财政投入超过2亿元的省份有3个,分别为青海省、海南省、广东省;气象投入在1亿元以上(小于2亿元)的省份有8个,分别为浙江省、重庆市、北京市、河北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南省和广西省;气象投入在5000万元以上(小于1亿元)的省份有7个,分别为陕西省、湖北省、四川省、江苏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其余6个省份(山西省、辽宁省、安徽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气象事业投入大于800万元小于5000万元。
中国气象简史
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
这是气象行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
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国家,更是气象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气象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十一五”的开端,回望过去的五年,气象事业前进的轨迹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战略"促发展“十五”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首先突出地体现在整体战略的探索、凝练和提升,为“十五”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谱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鸣。
期间,中国气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首先提出了“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三大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事业发展,进而于2004年开始了中国气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工作,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研究?答案很明确,就是“发展”。
因为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对天气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气象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扩展到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等领域,气象事业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此,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国气象事业,进一步认识气象事业的真正内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上,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层面上,确定未来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已成为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更成为战略研究的动因。
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回顾60年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把党和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政方针与气象工作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气象事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深入研究各个历史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轨迹,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国家的需求为牵引,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60年来,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大体划分为艰苦奋斗、创业发展,经受干扰、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三个时期。
艰苦奋斗创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气象事业艰苦奋斗、创业发展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气象事业百废待兴、百事待办,探测网点十分稀疏,专业人才奇缺,预报业务极其薄弱,气象服务单一,不适应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台站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迅速进行恢复和建设,使气象工作很快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特别是1958年以前,指导思想正确,事业发展健康,工作扎实,为后来气象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 迅速建设气象台站网,初步建成气象通信网络气象台站网是气象事业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全国仅有解放区的29个气象台站和从国民党政府接收的72个气象台站,共计101个,且分布极不均匀。
按照“建设、统一、服务”的方针,各级气象部门大力进行台站网建设。
当时,在人员、物资、经费十分缺乏,环境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气象工作者肩扛手提、用毛驴驮着气象仪器,徒步到高山、荒原、戈壁、沙漠等边远艰苦地方建站。
1956年中央气象局制定了《十二年(1956-1967)气象事业发展计划建议》,对气象台站网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
在此规划的指导下,很快建成了具有一定密度的气象台站网。
到1957年全国建成气象台站1647个,1960年达到3240个。
在加强地面站网建设的同时,气象部门逐步建立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制订实施了《1953—1957年间台站的建设计划》,“一五”期末,探空站达到了69个,高空测风站达到了65个。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近年来,中国的气象卫星技术和卫星气象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卫星技术的支持下,中国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和预报天气,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回顾中国的气象卫星发展历程,最初的国产气象卫星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第一个国产气象卫星“气象一号”于1972年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卫星气象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陆续发射了“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和“风云三号”等卫星,不仅扩大了监测能力,而且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气象数据。
特别是“风云二号”和“风云三号”卫星具备多通道、多光谱和多角度观测能力,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气象信息,改善了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在卫星气象研究方面,中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鉴于卫星数据在气象预报中的重要性,中国积极开展了卫星遥感和数字化气象技术的研究。
其中,卫星遥感技术成为了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气象数据,提高气象观测的精度和效率。
中国的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气象灾害监测、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另外,数字化气象技术也在卫星气象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字化处理,卫星观测到的数据可以更好地转化为气象产品,为气象预报和研究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同时,数字化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卫星气象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目前,中国的气象卫星技术和卫星气象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成功发射,中国的卫星气象能力进一步提升。
新一代卫星不仅具备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而且引入了新的观测通道和仪器,提供了更多种类、更详细的气象数据。
此外,中国还在积极开展卫星应用技术的研究,包括气候变化监测、卫星天气雷达、卫星北斗导航等方面。
这些发展为中国的气象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优势。
中国气象学会 2023年工作计划
中国气象学会2023年工作计划摘要:一、中国气象学会简介二、2023年工作计划的总体目标三、2023年工作计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四、2023年工作计划的实施与评估正文:中国气象学会是我国气象行业的重要学术组织,致力于推动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我国气象业务水平,服务社会和公众。
根据中国气象学会2023年工作计划,本年度的工作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中国气象学会简介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于1950年,是我国气象行业的重要学术组织。
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和组织气象科技工作者,开展气象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广气象科学技术成果,培养气象人才,提高我国气象业务水平,服务社会和公众。
目前,中国气象学会已经发展成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组织,拥有会员数万人,涵盖了气象、水文、海洋、环境等多个领域。
二、2023年工作计划的总体目标根据中国气象学会2023年工作计划,本年度的总体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大局,积极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加强气象人才培养,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三、2023年工作计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根据2023年工作计划的总体目标,中国气象学会将着重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气象学术交流和合作。
通过举办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促进气象科技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推广气象科学技术成果。
加强气象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推动气象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我国气象业务水平。
3.培养气象人才。
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气象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提高气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社会各界和公众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5.加强自身建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是中国专门从事气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决策咨询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下面我将介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背景、职责和重要成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0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直属的全国性综合性气象科学研究机构。
是中国气象事业的核心科研单位之一,也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的唯一一个独立的科研院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使命是开展气象科学研究,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气象服务和灾害风险管理的能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主要职责包括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气象科学决策咨询服务;培养气象科学人才;参与国内外气象科学组织和国际气象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首先,他们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通过研究气象模型、遥感技术、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
同时,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测研究也为我国的气候政策制定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风险管理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研发了一系列的测量和监测装备,包括卫星遥感、雷达观测、自动气象站等,用于监测和预警台风、洪涝、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
通过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他们能够及时预警和指导社会公众和政府应对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
他们与世界各国的气象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
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工作,推动全球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承担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决策咨询任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气象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
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为中国气象局,机构改革后于2003年更名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致力于气象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旨在提供气象服务,支撑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任务包括气象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以及气象观测、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气象科学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该院开展了气象科学的前沿研究,解决了一系列科学难题,推动了气象科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该院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将气象科学成果转化为气象服务,满足了国家的气象需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观测、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方面具备先进的能力。
该院建设了全国性的气象观测网和数据中心,收集和管理了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和资料,为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除了在国内开展气象科学研究和服务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还积极参与国际气象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该院与世界各国的气象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进行气象科学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我国在国际气象科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培养气象科学人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吸引了大量的气象科学人才,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气象科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通过开展气象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为国家的气象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院在气象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具备先进的观测和数据管理能力,并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6.12•【文号】气科函〔2024〕36号•【施行日期】2024.06.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工作的通知气科函〔2024〕36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合作高校、科研院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前瞻性、预见性、先行性,着力把握全球大气科学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极大拓展的发展趋势,以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2024年将继续组织开展气象科技前沿动态研究报告征集和优秀报告评选,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重点方向和领域1.大气科学前沿理论和技术动态。
国内外在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形成规律及演变机理、大气环流规律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地球系统数值模拟、预报预测、新型观测方法与探测设备技术、数据控制与分析等气象核心业务领域的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和研发应用情况,以及针对当前业务技术难题的理论方法探索等。
2.交叉学科先进科技在气象领域的融合应用。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技术在气象探测、数据通信、数值模拟、预报预测、服务决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对于未来可能应用于气象领域或对气象科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和技术的观察洞察等。
3.气象科技在各行业各领域应用及影响动态。
“气象”赋能行动研究,气象科技在农业、交通、金融、能源、生态等重要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新物流、低空经济、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的应用研究等。
4.全球气象治理机制与实践。
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的科技合作与协同机制,各国尤其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发挥作用的机制、现状、问题等研究;相关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织情况和最新进展等;发达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系情况,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国际先进创新机构的组织和研发态势等。
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水平在国内外所处地位促进气象事业统一发展-PPT精选文档
• • •
• • • • •
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水平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
• 大力开展气象台站建设 • 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象台站建设,是独立自主开展气象 预报的基础。竺可桢在1921年就发表过《论我国应多设气 象台》一文,吁请各地政府予以重视。气象研究所成立后, 他又提出《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认为全国设立 不同规模的测候所不应少于150个。但是,由于当时财政 困难,要由政府专门拨款来筹建气象台站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时成立的台站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解决,一是从气象研 究所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自建少数测候所;一是动 员凡需要气象资料的部门(如航空、交通部门等)出资, 筹建一些测候所;再一是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等机构 的资助。在竺可桢的精心推动下,从1929年起到1941年 底止,气象研究所自建的各级测候所9个,合办的19个。 其中如泰山、峨眉山和拉萨测候所都是在克服了种种困难 以后建立的,不但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 科学资料,也为当时中国力行地从事科学普 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 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 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 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 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 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 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 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 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 童多个层面。
发表著作
• 竺可桢.竺可桢科普创作 选集【M】.北京:科学普 及出版社.1981 • 竺可桢.气象学 【M】.上海:商务印书 馆.1935 • 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 【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3 • 竺可桢.竺可桢文集 【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9 • 竺可桢.天道与人文 【M】.北京:北京出版 社.2019 • 竺可桢.竺可桢文录 【M】.浙江:文艺出版 社. • 竺可桢.历史时代世界气 候的变动【M】.1961 • 竺可桢.看风云舒卷 【M】.天津:百花文艺 出版社. • 竺可桢.科学概论新篇 【M】.北平:正中书 局.1948 • 竺可桢.中国气候区域论 【M】.南京:北极阁气 象研究所.1929
对做好气象部门国有资源和资产运营工作的初步认识
和 责任感 , 从服 务 于气 象事 业发 展 大局 、 服务 于 中心 工作 出发 ,紧紧 围绕 现代 气象 技 术业 务体 系 建设 服 务需 求 开
展工 作 , 力提 高气 象后 勤 工作 的服 务 水 平和 服务 质 量 , 努 应成 为 当前 我 区气象 国有 资源 和 资产 运 营管 理 工作 的 中 心任 务 。以积 极 、 主动 、 热情 的工 作 态度 为一 线 气象 科技 业务 人员 开 展优 质服 务 , 务 于 自治 区气 象事 业 大局 , 服 为 构 建 和谐 的 工作 环 境 和 生 活环 境 排 解 他们 的后 顾 之 忧 .
力 ,做到或培养成从思想上 、行动上依法办事的工作习
惯 ,避 免随 意性 :要 通过 正 确认 识 气象 后 勤工 作 的重要
管 理制 度 . 施行 统 一 管 理营 运 模式 . 优化 资源 配 置 . 范 规 运 营机 制 , 格 控制 和 合理 配置 国有 资 产成 本 流 向 , 少 严 减
经济体 制 前提 下 , 面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 强气 象 部 门 国 全 加
有 资源 和资产 运 营管 理工 作 ,是实 现 气象 部 门后 勤服 务
又好 又 快发展 的基 本 保证 . 于转 变 工 作方 式 、 高工 作 对 提
效率 ,对 于强 化服 务 意识 、提 高服 务 质量 和促 进 资源 节 约、 提高 资源利 用率 , 有重 要 的现实 意义 和指导作 用 。 具
前 提条 件 。国有 资源 和资 产运 营 管 理工 作 是执 行 和体 现
国家及 行业 法律 法规 和方 针 政策 的重要 部 门 ,因此 对 于 我们 每个 从 事气 象 国有 资源 和资 产运 营 管理 的工作 人员 来说 , 好 本 职工 作 首先 要 增 强 自身 的法 律 意 识 , 习 、 做 学 掌握 好 相关 的法 律法 规 。提高 正 确理 解 和执 行 政策 的能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
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回顾和发展一、引言气象卫星是指专门用于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卫星,其主要任务是对地球大气、云、降水、气候、海洋等进行观测,为气象学和气象预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中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如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回顾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研究的历程,介绍其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了自主研制和开发气象卫星的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相继研制成功了多颗卫星,如风云系列卫星、FY-3系列卫星等。
这些卫星不仅在气象观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还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灾害预警等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云系列卫星是中国气象卫星事业的里程碑。
风云一号卫星于1988年发射成功,成为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
此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提升,风云二号、风云三号相继研制成功,实现了气象观测能力的大幅提升。
风云系列卫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气象观测数据,为气象预报和灾害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FY-3系列卫星是中国在风云系列卫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FY-3系列卫星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装备,提高了观测分辨率和谱段覆盖范围,增强了气象观测的能力。
其中,FY-3A卫星于2008年发射成功,成为中国第一颗全球气象卫星。
FY-3C、FY-3D卫星相继发射,实现了更加精细化的观测和数据获取,为气象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
三、卫星气象研究的进展与应用卫星气象研究是利用卫星对大气、云、降水等进行观测和研究的学科领域,是气象学和遥感技术的结合。
中国在卫星气象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
在气象预报方面,卫星气象数据为业务预报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
首先,卫星云图可以直接观测和掌握天气系统的发展态势,及时提前预警和发布预报,为公众做好防范和准备工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考研招生简章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考研招生简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气象事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致力于气象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每年,该院都会开展考研招生工作,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个深造的机会。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考研招生简章,以帮助有意报考的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和要求。
一、招生专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招生专业主要包括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科学、气候学、气象灾害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申请相应的研究专业。
二、招生计划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每年招生计划根据院内师资和科研需求而定,具体人数会在招生简章中公布。
考生需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以确保能够顺利参加招生考试。
三、报名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即将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3.具备与所报专业相对应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4.参加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以下简称考研)。
四、报名时间和程序考生在报名之前需准备好相关材料,包括身份证、学位证书、学位证明、个人简历、科研成果等,并确保材料的真实有效性。
报名时间通常在每年的11月初开始,截止时间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
报名程序一般分为在线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环节。
考生需要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官方网站上进行在线报名,填写个人信息并上传所需材料。
之后,需要按时前往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核实个人身份和材料的真实性。
五、招生考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对报名的考生会进行招生考试,以综合评价考生的综合素质。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的考核。
六、录取和培养根据招生考试的成绩和综合评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将确定录取名单,并将结果在指定时间内在官网上进行公示。
被录取的考生需要按照学院的要求参加入学报到手续,并按时参加培养计划。
七、奖助政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研究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资助政策。
优秀的研究生有机会获得全额或者部分学费减免、生活费补助等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