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 单元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涵盖了政治、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在政治观念的改变上。
中国在19世纪中叶遭遇到列强侵略,社会发生严重危机,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无法应对这些挑战。
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观念,认为只有革新政治制度才能拯救中国,例如洋务运动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之后,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成功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
这些政治观念的转变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也体现在哲学思想的变革上。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传统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些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主张西学东渐,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等观念。
而另外一些思想家则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兴,如胡适、钱玄同等人,他们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概念,主张以新文化思想取代旧的封建文化观念。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还在文化领域体现出来。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传统的封建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接受新的艺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
一些文化思想家开始提倡以科学为基础的文化艺术,如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就是这一思潮的表现。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开始注重民族自尊,倡导民族精神的复兴,例如维新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谓是多元而复杂的进程。
政治观念的改变、哲学思想的转变、文化领域的变革都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程,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身国情的新的思想观念。
这一过程为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主要涉及三方面,即政治、文化和社会。
在政治方面,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
件的影响,形成了宪政、民主、科学和人权等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的存在,开
启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五四运动则呼吁以民主与科学为主,倡导知识分子独立思考。
新文化运动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它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讨和改革的呼声。
在文化方面,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文化自觉的觉醒、科学精神的鼓励和艺
术创新的推进。
通过洋务运动和科学局的建设,启发了中国人民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的
追求。
同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和进步,例如左翼文艺運動,
提高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也体现在意识形态中的变化上。
通过新文化运动对
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科学、生产、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随着外国文化的输入,中国社会
也正面临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文化自觉的地位也受到挑战。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富有多元性的过程。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思想中融合和交融,独有的文化特质和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
中国人民必须融合创新、求同存异,探索出适合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第五编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概述 - 副本
二、学习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注意时代和形势的变化与思想的关系; 2、注意思想的分析与一般阶级属性的关系; 3、注意社会思潮与思想家个人思想的分析; 4、注意传统思想、西方思想与近代中国政 治思想流派之间的继承与超越的关系。
第五编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概述
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
1、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社 会公平构成中国近代百年政治思想的主 题。
2、前80年政治思想随着西学的不断深入而 依次变化,依次出现经世思潮、洋务思潮、 戊戌维新思想(政治改革思潮)、革命共 和思潮、五四新文化思潮;五四后30年政 治思想则呈现出诸种思潮的尖锐斗争与相 互融合,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思潮(主要 指马克思主义思想,亦称激进主义思潮)、 保守主义思潮(主要包括复兴儒学思潮、 维护专制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潮(胡 适等人宪政思想)的斗争与融合。最终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理论取得胜 利。
3、古今中西之争贯穿政治思想发展的始终。 (曾经出现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等主张。) 4、爱国主义是各进步阶级共同的政治思想 基础。(地主阶级开明派、农民阶级、资 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 级革命派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提出自己的 救国治世主张。前三个阶级都因自己阶级 的局限性而不能提出科学的救国理论,无 产阶级也经历了从教条主义到适应国情的 曲折的历程,最初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 中国化,基本完成了时代要求的使命。)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发展历程及特征范例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典型例题 《海国图志》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典例】(2011·北京文 综·16)“九州缩地凭挥翰, 四海拔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 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信息提示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用。
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典例4】(2013·江苏单科·7)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 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 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 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 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 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 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 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 关键信息 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知识线索] 全面认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演变历程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 阶段 (1)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 的层次。 (2)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 (3)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 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4)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近代与现代先进的中国人从向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再到自主创新的历程。
二.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㈠时期: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1.特征:以地主阶级为主体,主张学习为主,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表现: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
㈡时期: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
1.特征:以资产阶级为主体,主张学习西方的为主,学习发展到制度层面上。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发动了,建立起中华民国。
㈢时期:二十世纪初1.特征:以资产阶级激进派为主体,学习西方深入到文化层面。
2.表现:激进派提倡与,掀起新文化运动。
㈣时期:世界现代史开始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
1.特征:以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为主体,经历了学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思想历程。
2.表现: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两大时代主题:争取民族独立,走上近代化(即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道路。
第20课西学东渐一.考查方向: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重要内容㈠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1.时代特征(中国与英国的对比):①政治方面: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矛盾激化;英国实行,社会稳定发展。
②经济方面:中国占主导,工商业发展落后;英国完成,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③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占主导;英国近代科技革命成果丰硕,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广泛流行。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中国政治思想专题》期末论文论文题目: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系别:人文社科系专业:行政管理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老师: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摘要: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封建思想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的定势。
1840年之后,中国战乱不断,以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富强为主题的政治变迁也更替频繁。
文章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情况入手,分别阐述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经世派和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几种不同的阶级力量的不同主张和思想,最后再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给出评价。
关键词: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一)近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状况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由一个封建大国一步一步地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相继为实现民族救亡图存进行了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无论他们所倡导的政治主张是多么的大相径庭,但终究是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也都是服务于这一主题。
但是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所提倡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是不同,形式也不一,这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国情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是一个各种阶级力量相互共存的历史时期,而各个阶级内部又分为不同的派别,这使得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产生了冲突和斗争,也正是在这样的冲突和斗争之中,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迁。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1.自然经济的解体。
鸦片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一、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 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一书,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都是划时代的世界史地巨著,成为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堪称“创榛辟莽,先驱先路”。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要反映在这部著作中:魏源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由在内不在外,具体地说,一是没有“严修武备”;二是不懂得联合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共同对付英国。
为此,他主张:1.“以夷攻夷”通过“悉夷情”,魏源认为英国侵略成性,“仇衅四结”,他主张“调夷之仇国以攻夷”,“以守为战”。
2.“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认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超凡地看到了“夷之所长不徒船炮”, 认为“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强调,“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
他主张要向西方学习,开办造船厂和火器局,生产制造西洋武器;设铸造局,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工匠习其铸造, 精兵习其驾驶、攻击”,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淘汰旧的军队体制,编制新式水师;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建立水师训练章程,增设水师科,培养水师教官。
他还主张,“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
”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开创了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风气,给先进的中国人启示了新的方向。
此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条历史主线,贯穿中国100多年。
尤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它成为洋务运动的总方向。
二、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思想的总纲。
其基本内容如下:1.经济方面⑴土地财产平均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废除私营工商业,设立诸匠营、百工营。
2.政治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农兵合一,建立工、农、兵、政、教合一的村社结构;民以《十款天条》为准则。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制度和国家统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至近现代历史的角度,简要地探讨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古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推崇“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而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法律权威,规定权威,规定权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中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主张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至上;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主张利己主义;韩非子则提出刑罚严厉以维护法纪;墨子倡导兼爱,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
近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思潮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振兴国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民生、民权,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
而鲁迅、梁启超等思想家则致力于探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当代今天的中国政治思想正经历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悠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也为当代政治制度和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学习西方思潮1、鸦片战争前后学习西方思潮(1)兴起原因思想方面:经世思想推动人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不断更新自我的博大胸襟,使经世思想家们把“睁眼看世界”的行动,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求;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重视地理沿革的研究,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外国史地著作,为研究西方潮流的兴起提供了资料;环境刺激:强敌入侵的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林则徐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徐继畲编写了《瀛环志略》洋务思潮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年代兴起背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矛盾的产物,是中西文化初步接触、初步融合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比较现实的抵制办法; 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又促使人们通过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去适应这一趋势;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为留心时务的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思想资料洋务官僚:奕 、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郭嵩焘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1)时局观:认识“千古变局”,力求把握机遇。
自强观: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求富观: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通外国展开商战人才观: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 文化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1)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时间:中法战争后(2)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胡礼垣、陈炽、陈虬、汤震等(3)早期维新思潮的思想特色第一,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第二,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你如何看待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求强,是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共识,洋务是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潮的一面共同旗帜;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兴起和西学的扩大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护商富民和采行议院制,其激进的主张显示出与洋务思潮分离的趋向;单早期维新主张不是通过向洋务派论战,而是通过向洋务派建言的方式提出,不是根本否定和取消洋务运动,而是希望洋务运动更有成效;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认识,又有自己的思想特色。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年级高三学科历史编稿老师王凤侠课程标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一校林卉二校张琦锋审核樊金玲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教材最新 起义
意义 表述:增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八七七会会议”,确 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议方针(教材最新 背景 表述: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决定在秋收 秋收 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 起义 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1)1927 年 9 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受到严重挫折 概况 (2)1927 年 10 月,毛毛泽泽东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 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
立革革命命统统一战一线战
一大的 背景 (2)线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
召开
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
(3)客观条件:共产国际、苏联政府为国共合作提供了
支援和帮助
国民党 一大的 召开
概况 1924 年 1 月,在孙孙中中山山主持下,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
(1)1928 年 4 月,朱朱德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
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
概况 井井冈冈山山会师 井冈山
(2)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 会师
中国工工农农红红军第四军 会师后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 意义 固和扩大
南昌起义、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命题点 1: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2022·岳阳)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决定 发动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 A ) A.毛泽东 B.朱德 C.彭德怀 D.贺龙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如下: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再到民族民主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和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
3.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政治的发展。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
3.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观点
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著 有《林文忠公政书》,收入他的奏稿37卷,其政治思想经过 了从经世致用,到反对侵略,再到睁眼看世界发展。纵观全 书,关心国计民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底色。作为地主阶级 自救派的中坚分子,为挽封建统治大厦于将倾,他注意考察 吏治,正视民间疾苦,主张养民以安大局。在任内,他清厘 冤狱、整顿盐漕、赈济灾荒、兴修水利、抑富扶贫,体现了 民本主义的色彩。他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其表现集 中在查禁鸦片和抵抗西方列强侵略上。出于反侵略战争的需 要,他组织了一个班子,收集和翻译外国的书报(如伦敦出 版的《世界地理大全》和《新加坡自由报》《孟买新闻纸》 等),编成《四洲志》。他虽然存在“尊王攘夷”的古老观 念,仍不失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三、魏源的政治思想
1.魏源其人及代表作
魏源(1794年~1857年),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他胸 蓄千策,笔下万言,一生著述达七百万字,主要有《魏源集》 《古微堂四书》《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 《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等。其中, 最著盛名者为《海国图志》,是一部记载各国政治、历史、地 理和科技的百科全书。时林则徐遭投降派打击,被革职充军伊 犁,途经镇江约见魏源,交与编纂《四洲志》的全部资料,嘱 其编撰新书,以唤醒国人。魏源不负重托,从1841年动笔,三 易其稿,不断扩充,由50卷而60卷,于1852年汇成100卷《海 国图志》,凡90万字,另有地图78幅,船炮等器插图57页。该 书除以《四洲志》为基础外,还引用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著 作70余部、奏折30多件,篇幅比《四洲志》增加了10倍。
2.《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1822~1864年)总理朝政, 颁布了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资政新篇》。中心内容是仿效 西方资本主义,以达到“兵强国富,俗厚风淳”的目的。在 政治方面,主张革新,广开言路,沟通上下,严禁结党营私 ,拥兵自重;在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西方,准许雇工和私人 投资,兴办近代工矿业,修铁路、造轮船、设邮局、开银行 ,奖励发明创造,发展文化教育;在外交方面,主张与西方 国家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但不允许干涉中国内政。《资政 新篇》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来描绘反对封建制度 、改造中国的设想,尽管不很完善,也没有涉及土地问题, 许多规定在当时无实现的条件,但毕竟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 学习资本主义的系统著述和大胆设计,特别是它以发展生产 力为基础设计资本主义的蓝图,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迪。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
阶段划分的依据:
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三、思想史(必修三)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程: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民主共和制))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用:维新变法冲击了封建传统权威,传播了西学,西方的民主思想首次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为辛亥革命的进行创造了一定的民主基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思想上:“_______________”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_____________潮流。
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_____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___________战争、帝国主义_______狂潮,___________侵华战争。
第12讲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
②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又及时总结 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 想。 ③“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由于共产国际的“左”
倾策略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④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 急的情况下,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红军
探索:清末预备立宪和《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易错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不全面 【示例2】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德先 生”“赛
先生”口号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
①反对封建专制 ②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 中国的富强 ④促进了中国对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
A.①②③
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
“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的科技,“自 强”“求富”。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成为中国 近
代化的开端;客观上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
3.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认为“商富 即 国富”;郑观应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中法战 争
后与洋务派分道扬镳,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错因分析 学生易错选C。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④说法错误。答案为A。 答案 A 纠错心得 巧解组合型选择题的好方法——排除法
组合型选择题是近两年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
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 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解答这类题既快又准的方法是 排除法。排除法运用的一般步骤是: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008-06-25 02:22:01)转载▼标签:思想史思潮政治思想梁启超中国分类:讲坛文录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分析历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铸造了一个比较奇特的模式,这种模式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动荡多变,悲壮激烈。
既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衰落悲哀;也有从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的英勇壮烈。
在这一历史时期,各色人物,纷纷登台,各种事件,此起彼伏。
屈辱与拼博,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动……似滔滔巨浪,尉成大观。
黑格尔曾认为,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应该表现出时代的逻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则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舞台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也相应地进行了独特的表演。
具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有四个方面:1、思潮纷繁,反复多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短短几十年,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各显峥嵘。
概而言之,既有封建主义的挽歌,更有资本主义的炫耀,还有社会主义的憧憬。
所有这些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异常复杂的图景。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不可能顺应时代潮流,信仰追求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更何况他们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已经作为社会心理沉淀而深深地溶于其血液之中,很自然,他们容易回到传统思想的老路上去,形成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2、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扮演主角,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保守性和软弱性,在思想领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西学东渐,即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来去自由,无所约束,社会经济状况从根本上产生影响,文化自身的内容也产生复杂的综合反映。
思想转型时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中西文化的比较、冲突与融合问题。
中国政治思想与历史演进
中国政治思想与历史演进中国政治思想与历史演进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庞大的主题,涵盖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思想的变迁。
本文将从传统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中国政治思想与历史的演进。
传统时期在中国政治思想的传统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君臣关系和家族观念,对整个社会的组织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学说最早由孔子创立,后来发展为宋明理学等派别。
这些思想在长时间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价值观。
近代时期进入近代时期,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传入,中国政治思想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是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西方思想对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观念的冲击。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事件,都体现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演进中,不仅出现了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家,还有一些主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者和活动家。
毛泽东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中叶的革命,并开启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现代时期进入现代时期,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演进受到了全球化、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并逐步放松了对个人权利的限制。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民主化、法治化的呼声,包括言论自由、公民权利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主张。
与此同时,中国政治思想的演进也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和体现。
一些学者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和价值观,并将其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以推动中国政治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结语中国政治思想与历史演进是一个充满变数和争议的话题。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演进是理解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为未来的探索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总结
专题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
(2)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
(3)显示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
(4)“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5)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2)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
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4)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
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2)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而且他们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
(2)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
(3)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4)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5.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
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
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二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
主和科学。
2.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
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
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这样的
轨迹:技术成果“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
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
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4.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5.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6.西方文化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专题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从思想路线上看,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3)从统一战线的运用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
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如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解答史学观点评述、评价类设问的步骤与技巧
1.审题步骤
(1)“是什么”,即首先明确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要结合材料和
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
(3)“怎么样”,即分析观点持有人对或错的根源。
2.组织答案的技巧
一般应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进行分析。
消极方面,应从“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
积极方面,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第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所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
第二,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产生的直接的、短期的、较小范围内的作用或影响;第三,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的深刻的、长期的、大范围的影响。
如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29题材料二的第(2)问:
材料二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
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
响。
作答时注意从利弊两方面归纳对铁厂发展的影响。
既有有利的一面(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也有不利的一面(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
题型突破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点析第(1)问要迁移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第(2)问要回顾教材关于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变革的内容。
第(3)问关键是抓住“运用上述视角”,即以政治革命、社会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回答。
规范答案
(1)政治革命。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
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
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