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 (5)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

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

09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0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0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包括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
等,以及群体心理现象,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等。
0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其中实验法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主要
发展历程
从冯特创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实 验心理学逐渐发展并成熟,成为心 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感知、记 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现象和 行为。
任务
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心理 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的理论和 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03
心理物理学实验
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物理学的定义
心理物理学的假设
研究物理刺激与其引起的心理感觉之 间关系的学科。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心理物理学的核心问题
探讨物理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定量 关系。
心理物理学的实验方法
最小变化法
通过逐渐改变物理刺激强度,观 察被试能否察觉刺激变化,从而
02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因变量
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 特定反应。
被试
实验对象,通常为人类或动物。
自变量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产生影 响的变量。
控制变量
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因 变量的因素。
实验组与控制组
接受自变量处理的组为实验组, 未接受处理的为控制组。

北大实验心理学(完全免费)

北大实验心理学(完全免费)

北大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观察与实验一.实验的意义以精密的控制获得正确的结果eg:下落物体的重量与下落时间的关系。

物体高度,初速大小,重量,形状质地,etc时间为因变量,其他均为控制变量二.心理学研究涉及的变量1.自变量——可操纵(对一个事物),选择(男女,被试年龄。

)刺激变量(一般都可操纵)被试变量(一般是用选择的方法)2.因变量——测量(包括计数)3.干扰变量(或称控制变量)也包括刺激变量,被试变量。

三.思考1.学习以后,再现之前,插入学习材料的多少与原来学习材料的遗忘情况之间的关系。

2.对外语单词每次记多少个(自变量)比较合适,测验做对的题数(因变量)。

3.视力(自变量)对字词再认(因变量)再认的影响4.男女生(性别自~)对计算机爱好差异(程度因~)5.小学生可否学代数年龄(小学生/中学生自~)(学会/学不会因~)6.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不培养自~)(成绩因~)7.说出变量控制上的问题(i) 一学校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组用PC机,一组用Apple机结论:用计算机好。

X.因为是在比较不同的机型。

(ii) 一老是用计算机辅助口算数学。

一节课后测验,发现用计算机的学生的成绩高于不用计算机的学生。

(智商,水平,性别,年龄都一样)结论:用计算机好X.(因为情绪变量设有控制)用CIA,兴奋。

&2.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一.问题的选定从某理论,从生活经验二.选定实验目的检验何种自变量与何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三.实验方法(程序)eg:(I)A~B 对照(两组)(ii)ANA (一组)方法一——N(新方法)——方法——(iii)ANNAAN…随机(一组)四.(被试)选择对象五.时间,地点,人员,材料&3.实验报告的写法一.题目二.关键词3~5个三.引言。

从前的实验。

引用的话。

自己的目的,原实验有何矛盾,问题。

四.方法五.结果(不下结论)统计检验,有无显著性差异(也可能有引用,要注明)六.讨论(自由发挥)七.结论强调结果八.参考文献九.附录(原始数据,资料)带有统计编号意义的用阿拉伯数字(年月日,时间也是)约数用中文(不要顿号),个位数也常用中文,文献中,古籍——中文,现代——数字万,亿,兆可压缩——eg:1.2亿3千”X”第二章反应时&1一般问题一.人差方程A-B=0.5二.反应时没有反应的时间(又叫反应潜伏期)三.唐德斯,反应时A,B,C图(略)四.反应时的测定&2.减法反应时一.减法反应时的定义任务一与任务二只差一个要研究的环节,两反应时相减得到的结果即要研究的环节的反应时。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1.1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回顾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重要实验心理学家的贡献和实验研究1.3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介绍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第二章:感知实验2.1 视觉感知实验介绍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视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2 听觉感知实验介绍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听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3 触觉感知实验介绍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触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三章:学习与记忆实验3.1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2 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3 记忆实验介绍记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四章:情绪与情感实验4.1 情绪理论概述介绍情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分析情绪理论的实验研究和证据4.2 情绪实验介绍情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绪实验的结果和解释4.3 情感实验介绍情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五章:认知实验5.1 注意实验介绍注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注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2 记忆与决策实验介绍记忆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与决策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3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介绍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六章:发展心理学实验6.1 发展心理学概述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6.2 认知发展实验介绍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认知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6.3 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介绍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七章:心理测量学实验7.1 心理测量学概述介绍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7.2 心理测量工具与实验介绍常用心理测量工具及其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测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7.3 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与分析介绍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心理测量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第八章:心理病理学实验8.1 心理病理学概述介绍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病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8.2 心理疾病实验介绍心理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疾病实验的结果和解释8.3 心理治疗方法与实验介绍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九章:社会心理学实验9.1 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9.2 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介绍社会影响与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的结果和解释9.3 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介绍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十章:应用心理学实验10.1 应用心理学概述介绍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2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10.3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介绍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学在生活应用实验的结果和解释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推论性统计分析
参数估计 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 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
提出研究假设,通过计算统计量并查 表得到对应的P值,判断假设是否成 立。
方差分析
比较不同组别间均数差异的显著性, 分析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回归分析
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建立回归方程并检验其显著性。
实验设计原则
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重复原则。
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明确实验目的和假设、控制实验误差、合理安排实 验顺序和时间、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3
心理实验方法与技术
观察法
定义
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 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 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缺点
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观察结果难以量化, 且不易重复验证。
优点
简便易行,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正常活动,能获得较 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应用范围
适用于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心理活动、社会现 象等。
调查法
01
02
03
04
定义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 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
方法。
优点
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 效率较高;可以了解被试无法
直接观察的心理活动。
缺点
调查结果受被调查者主观因素 影响较大,且可能存在社会赞
许性效应。
应用范围
适用于研究人类的社会心理、 文化心理、教育心理等。
实验法
定义
优点
实验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 观测因变量、控制额外变量,以探讨自变量 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024版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2024版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临床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可以为临床心理学提供支持, 帮助心理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心理障碍患者。
人机交互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帮助设计师 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
28
THANKS
2024/1/26
29
观察的定义
在自然条件下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系统 的记录和描述,以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和 发展变化。
实验与观察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强调实验方法的运用,但观察 也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实验和观察相 辅相成,共同推动心理学的发展。
2024/1/26
8
变量与控制
变量的定义
变量的选择与操作
在实验中可以操作和测量的因素或特 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选择合适的变量, 并对其进行精确的操作和测量,以保 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控制变量的方法
通过随机化、双盲法、对照组等方法 控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 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024/1/26
9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1 2
实验设计的类型 包括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析因设计等 多种类型,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 设计。
学习曲线实验
01
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和速度,如迷宫学习实验、条件反射实
验等。
记忆保持与遗忘实验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究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如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自由回忆
实验等。
记忆干扰与抑制实验
03
研究不同记忆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抑制现象,如前摄抑制和倒摄
抑制实验等。
13
思维与决策实验

实验心理学幻灯课件

实验心理学幻灯课件

实验心理学幻灯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实验心理学教材的第五章,主要涉及心理物理学中的感觉实验。

具体内容包括感觉阈限的测定、感觉适应现象的观察以及不同感觉 modality 下的感知差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心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不同感觉 modality 下感知差异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感觉阈限的测定方法和感觉适应现象的机理。

2. 教学重点:心理物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不同感觉modality 下的感知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实验心理学教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感觉阈限测定仪、各种刺激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视觉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2. 理论讲解:介绍心理物理学的起源、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讲解感觉阈限的测定和感觉适应现象。

3. 实验演示:展示不同感觉 modality 下的实验现象,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感知差异的原因。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心理物理学基本概念。

2. 感觉阈限的测定方法。

3. 感觉适应现象的观察。

4. 不同感觉 modality 下的感知差异。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2. 请阐述感觉阈限的测定方法和结果解释。

3. 观察并分析感觉适应现象,说明其机理。

4. 结合实验,谈谈对不同感觉 modality 下感知差异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如虚拟现实、神经科学技术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应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实验心理学教材的第五章,主要涉及心理物理学中的感觉实验。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
前测的作用及可能的影响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5. 被试亡失
在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研究中,被试的更换、淘汰或 中途退出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例如,在 有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两组实验中,由于控制组在中途 有优秀生转学进来,结果实验组效果很好,这就可能是 由于被试更换造成两组被试不等而造成的,而不一定 就是实验处理的效果。
概念
实验设计包括:
形成统计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证明实验假设的思路?如何搜集
数据?如何分析数据? 阐明检验统计假设所遵循的决策:决策标准?(探
索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的决策标准通常存在差 异) 实施计划:按计划搜集资料,并分析资料 统计决策:对统计假设的真伪作出归纳性推断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变量 选择与控制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4. 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
同一组被试在短期内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实验处理时,前一实验处理往往会对后一实验 处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使被试产生练习 效应或疲劳效应。
讨论:被试内设计的优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美国学者罗茨里伯格和迪克森 (1939)在芝加哥市郊霍桑地区的西部电器工厂进行有 关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开始的实验 结果非常令研究人员满意,他们发现,工作条件的改善, 使满足感与生产效率都提高了。例如,车间照明条 改善,生产效率因而提高。照明条件进一步改善,生产 效率又随之提高。研究者抱着严谨的态度,为了进一 步证实其科学结论,在把灯光转暗,但是这是出乎意料 的结果出现了,生产效率仍然跟着提高!对这种现象的 解释与其说是工人们因为工作条件改善而工作得更好, 不如说是因为工人们感觉到研究者及厂方对改善其工 作条件的关注从而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第二节 心思量表的建立
▪ 等级陈列法举例〔见P97〕 ▪ 某广告公司要对10张广告的优劣作评选,
请来了17名评判者〔即被试〕。评判的方 法是让被试将10张广告排成美到丑的一个 顺序。经过众多被试的比较,就可求出全 体被试对同一广告评判的等级的平均值, 这个值就是广告的平均等级。各广告按平 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方法。此法的详细步骤是主试先呈现一个 规范刺激,例如,一个分量,并赋予规范 刺激一个客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 以这个客观值为规范,把其它不同强度比 较刺激的客观值,放在这个规范刺激的客 观值的关系中进展判别,并用数字表示出 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对每个比较刺激 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
▪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关于大小常性的 对照研讨:
第二节 心思量表的建立
▪ 伯雷斯等人以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性要高; ▪ 汉米尔顿等人那么以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大小常
性要低; ▪ 皮什克姆-史密斯等人的看法以为他们彼此并没有差别。 ▪ 这些情况,以前总以为是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呵斥的,
▪ 对数定律表示:心思量是刺激量对数的函 数,即当刺激以几何级数添加时,心思量 那么以算术级数添加。
▪ 这两个定律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第二节 心思量表的建立
▪ 二〕幂函数定律 ▪ 史文斯定律:指的是心思量S〔如长度的客
观单位〕是物理量I〔如线段的长度〕的幂 函数,用公式表示即S=bIa。其中b是由量 表单位决议的常数,a是觉得通道和刺激强 度决议的幂指数。幂函数的指数值决议了 按此公式所作心物关系曲线的详细外形。 这就是史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称史蒂文 斯定律。
▪ 3.什么是比例量表?通常是怎样建立这种 量表?

《实验心理学》课件5

《实验心理学》课件5
评价
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6.1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6.1.3 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1、含义
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
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a)
前注意阶段
b) 特征整合阶段
6.1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6.1.3 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规律:互补原则
评价 含义:
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阶段:
错觉性结合实验
本节大纲
早期选择模型 布罗德本特 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特雷斯曼
6.1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
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多伊奇 含义: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 分类:材料限制、资源限制
含义: 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6.1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6.1.1 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1.早期选择模型 布罗德本特
特点: a) 单通道模型 b) 过滤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 c) 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
6.1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6.1.1 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6.1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
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多伊奇 含义: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 分类:材料限制、资源限制 规律
评价
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本节大纲
早期选择模型 布罗德本特 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特雷斯曼
6.1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
6.1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6.1.2 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

实验心理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心理心理学ppt课件
19世纪末期
实验心理学的起源,以冯特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始运用实验方法研究 心理现象。
20世纪初
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实验研究。
20世纪中期至今
认知心理学的崛起,关注内部心理过程的实验研究。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感知、记忆、 思维、情感、动机等各个领域的心理现象。
随机原则
随机分配被试到不同 实验组,以消除被试 间的个体差异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
对照原则
设置对照组以比较实 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 差异,从而确定实验 效果。
重复原则
对同一实验进行多次 重复,以提高实验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
盲法原则
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 道实验的真正目的和 分组情况,以避免主 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 影响。
如果实验导致被试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实 验者应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确 保被试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
05
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感知觉研究
通过控制刺激变量和观察被试的 反应,研究感知觉的基本过程和
规律。
记忆研究
通过实验手段探究记忆的编码、存 储和提取过程,以及影响记忆的各 种因素。
伦理原则
保护被试的权益和尊 严,避免对被试造成 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
03
心理实验的实施
心理实验的操作程序
实验设计
明确实验目的、假设和变量,选 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如组间 设计、组内设计、混合设计等)。
被试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被试 群体,确保被试具有代表性且数 量足够。
实验材料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的刺激材料、记录 工具等,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和可重复性。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红色的面积稍小,蓝色的面积稍
大,可以获得两色在视觉上的协
调感。
.
15
.
16
5、远近感
色彩的远近感是指在相同近;背景下进行配置时,某些
色彩感觉比实际所处的距离显得近,而另一些色彩又感觉比
实际所处的距离显得远,也就是前进或后退的距离感。这主
要与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要素有关。从色相和明度来
说,冷色感觉远,暖色感觉近,如红色和蓝色在白色背景下,
实验心理学
.
1
考研参考: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大出版社(2000)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北师大出版社(1999) 《实验心理学纲要》张学民、舒华,北师大出版社(2004) 《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Kantowitz H.L. ,郭秀艳译,,
警器、应急停止按钮等。
蓝色——表示指令,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定。
黄色——表示提醒人们注意。凡是警告人们注意的器件、
设备及环境都应以黄色表示。
橙——表示直接的危险物,如移动的防护罩移门、机器上
的切、压、冲等危险行程部件。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第七版)》Solso,R.L.,张奇译,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4) 《改变心理学的 40 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Hock, R. R.
白学军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实验心理学——原理、设计与数据处理》黄一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
18
7、安全感
安全色是传递安全信息含义的颜色。我国于2002年6月开始 施行《安全色》国家标准GB50034-2004,其中对安全色的颜色 表征规定包括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具体规定如下:

北师大实验心理学_chapter5_视觉与听觉

北师大实验心理学_chapter5_视觉与听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五章 视觉与知觉
13
(四)客体的识别与定位:焦点系统与周围系统
焦点系统(focal system,又称what通路)主管客体
的识别与再认,这就是膝状体-纹状体视觉系统 (geniculo-striate visual system),它包括视网膜 中央凹在内的中心区、外侧膝状体和初级视皮层区 (纹状体); 周围系统(ambient system,又称where通路)主管 客体的定位,这就是视网膜背盖视觉系统 (retinotectal visual system),它包括视网膜的中 央凹区域以及边缘区域、上丘和外纹状体。
(三)时间辨别
在某种条件下,闪烁的灯光可能会被知觉为连
续的。 物理上闪烁的光在主观上引起的感觉介于闪烁 于稳定之间时的频率叫做临界闪光频率 (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或临界融合频率 (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简写为CFF。 眼睛的周缘部分比中心区域更容易觉察闪烁。
17
(三)颜色理论
三色理论(trichromatic receptor theory,又
称杨-赫尔姆霍茨理论:Young-Helmholtz theory)
对立机制理论(opponent-process the四)色盲
色弱
色盲
全色盲
图5.3 在暗适应过程中视觉阈限的变化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五章 视觉与知觉 8
2、暗适应与光适应(3)
100 80 比 较 光 的 相 对 数 值
60
40 20
0 5 101520 30 45 60 90 120
时间(秒)
图5.4 光适应曲线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PPT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PPT
8
三、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
• 功能固定化functional fixity • 定势set的作用 • 噪声
9
四、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 如果我们想了解被试在解决问题时头脑内发生的情况,则可以 用口语记录分析的方法,即出声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被 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予以记录,然后加 以分析.
• 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进行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收集经 验数据的方法.
• 认知心理学还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也叫 符号操作系统,更常称作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 号系统.
•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 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 的思维过程.
• 在上面的分布种,叉子和勺子之间没有共 同的关系,研究者称这样的回答是无效的
without valid answers.
19
一关系推理的研究5
• 心理模型理论 • 形式规则理论
20
二推理与工作记忆
• Baddeley1998曾指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智力的概念有 非常密切的联系.
• 工作记忆与语言理解、注意及推理有着密切的关 系,John Gabrieli等人运用fMRI技术在被试解决Raven推 理测验时扫描他们的脑区.结果发现额叶、顶叶和颞叶 皮层等脑区都有激活,而这些脑区正是空间、客体和言 语工作记忆进行时激活的脑区,Gabrieli认为推理似乎是 工作记忆能力的总和.
2
问题解决3
• 两个火车站相距100km,某天下午2点,两个火车头相向开出.一个火 车的速度为60km/h,另一个火车的速度为40km/h,当火车头开始行 走时,一只鸟突然出现在第一个火车头前面而向第二个火车头飞去, 当鸟到达第二个火车头时,它又立即以原来的速度向第一个火车头 飞去,鸟以80km/h的速度在两个火车头之间来回飞.问:在两火车 头相遇时鸟飞了多少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反应时间的概念
❖ 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 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
❖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 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 ❖ 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
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 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 “反应的潜伏期”。 ❖ 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 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 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 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 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反应时间相减法 的。
(1)反应时ABC(4)
❖ 减法反应时间的实验当时受到内省心理学家 的攻击。
❖ 当一个训练有素的内省者进行Donders反应 时,他们注意到C反应的感受不像是一个A反 应加上其他的什么东西,B反应也不像是C反 应加上别的什么,而是觉得三种反应均不相 同。
❖ 然而,反应时实验中除了反应速度之外还有反应准确率问题。
❖ 研究者们注意到,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 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 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 立一个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这就 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 SAT)。
编码阶段
转换阶段
储存阶段
第一个字母加工的反应时间
图3 “开窗”实验: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阶 段
四、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
❖ 研究者们为了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特性,常常把反应时间作 为指标。其考虑的逻辑是,心理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和反应时 间的长短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即对一个复杂刺激的加工所 需时间较长;而对一个简单刺激的加工时间则要短一些。
❖ 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 应,记录反应时间。
❖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反应都是“相同”。
(2)Posner的实验——结果
550
反 应 500

间 (
450

秒 400 )
350
0
0.5
1
1.5
时间间隔(秒)
图1 反应时是字母间隔时间的函数()
命名匹配 字形和命名都匹配
2
(2)Posner的实验——结论
(1)反应时ABC(1)
❖ Donders首先测定3种不同的反应时间:
A-反应时间:S1→R1
B-反应时间:S1→R1 S2→R2
C-反应时间:S1→R1 S2
(1)反应时ABC(2)
基线时间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A反应时 C反应时 C−A
B反应时 C反应时 B−C
(1)反应时ABC(3)
❖ 反应时间的相减法最初是被用来测定某一心 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
2、加法反应时(2)
识记项目 的编码
探针刺激 的性质
识记项目 的数量
反应 类型
探针刺激 的编码
顺序 比较
决策
反应时间
反应类型的 相对频率
反应 组织
图2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3、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
被试按键
转换 开始
转换 结束
被试再按键
看第一 个字母
出声 转换
将转换结 果储存
看第二 个字母
实验研究。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兴起。
三、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 减法反应时 ❖ 加法反应时 ❖ 开窗实验
1、减法反应时
❖ Donders受天文学家关于人差方程研究和 Helmholtz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研究的影响,于 1868年在其“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一文中, 把心理时间的测定引入心理学,并提出反应 时间的相减法。
❖ 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 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 连续阶段。
2、加法反应时(1)
❖ Sternberg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 的四个因素:
识记项目的数量(记忆集大小) 探针刺激的质量(清晰和不清晰) 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 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五、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1)
❖ 有人研究过反应时间和判断次数以及判断信 息之间的关系。
❖ 其研究方法大致如下:
5定左 边一段长
完全没 有信心
完全肯定右 边一段长
五、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2)
%L CM 100 +100
TM秒
%L
CM
6
5
50 0 0 -100
4
3
TM
2
40 45 50 55 比较刺激(mm)
60 1
图5 反应时间、信心和判断的关系
六、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 反应时间与刺激强度有关 ❖ 反应时间与刺激的时间特性以及空间特性有关 ❖ 反应时间与所刺激的感觉器官有关 ❖ 反应时间与被试的机体状态有关
反应时间与机体的适应水平 反应时间与被试的准备状态 反应时间与额外动机 反应时间与被试的年龄 反应时间与练习 个体差异与反应时间
七、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
❖ 避免过早的反应以及其他错误的反应 “假反应”——“侦察实验”
❖ 反应数目要和刺激数目相等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
❖ 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 “人差方程”——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的差异。 ❖ 1850年生理学家Helmholt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
速度。 ❖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 1879年,Wundt及其学生以反应时间为指标进行了一系列得
(2)Posner的实验
❖ Posner等曾设计过一个实验,运用反应时相减法来 证实,短时记忆的信息除听觉编码之外,是否还存 在视觉编码的问题。
❖ 他们在实验中安排了两种材料:一种是形同音同的 两个字母如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两 个字母如Aa。
❖ 并安排了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同时呈现;另一种 是继时呈现,时间间隔为0.5s、1s和2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