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范文6篇
![《赤壁赋》教案范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7d250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a.png)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范文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xū 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前赤壁赋教案7篇
![前赤壁赋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b440a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a.png)
前赤壁赋教案7篇教案在制订的过程中,我们肯定要注意与时俱进,为了能够更顺利的进行教学工作一定要提前制定自己的教案,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前赤壁赋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前赤壁赋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习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品鉴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课时:二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一下这位旷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赋》。
(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找出韵的韵脚,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读课文,疏通字词,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四):具体方式:学生把在课前预习整理的材料进行交流。
首先交流实词和虚词,把它们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在校教师及时作判断,给出正确的答案。
(实词和虚词略)。
接着交流词类活用情况: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状语;东望武昌接着交流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字词和句式特点,全面解决文章的边面意思。
(五):全面分析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教师点拨: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
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
第二段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明确: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前赤壁赋》教案设计「两篇」
![《前赤壁赋》教案设计「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ab9d1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d.png)
《前赤壁赋》教案设计「两篇」美事:第一段:夜游之乐---美景:美感:主人:乐甚、歌之、美梦第二段:主客异现---客人:呜然、舞蛟、泣妇生活空虚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命短暂欢乐难久变换角度第四段:因悲生悟---摒弃贪欲及时行乐第五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八.阅读材料《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
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
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宋史》本传称,由于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摭拾苏轼诗文表章中语,弹劾苏轼攻击新法讪谤朝廷,苏轼被逮入狱贬谪黄州。
前赤壁赋教案(5篇)
![前赤壁赋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2eb7f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4.png)
前赤壁赋教案(5篇)前赤壁赋教案(5篇)前赤壁赋教案范文第1篇1.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拆字嬉戏,哪位同学知道“虫二”的含义?对,就是“风月无边”。
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杭州西湖湖心亭,被清风明月无边无际的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极言风景之佳美。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边风月图”,今日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去领会为我们描绘的无边风月吧。
2.宋代的黄州,就是今日湖北的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耸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
因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又被称为赤壁,相传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仙谤朝政”系狱乌台,案后元丰二年(1080年)二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名誉上是官,实际上是被软禁、被监管的政治犯。
苏轼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困难困苦的生活,他的人生陷入了最低谷,他苦痛、愤懑,但贬谪生涯也使他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和人生,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所谓“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在元丰五年(1083年)七月,与客泛舟赤壁后写下的《前赤壁赋》。
比较两段导语,可以说各具特色,前者新奇、简练,有吸引力,后者朴实无华、信息量大。
那么,在教学时如何选择呢?或者说哪一种设计更好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导入环节设计的思路、原则以及艺术性,而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又是受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制约的。
传统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多数停留在激趣层面上,其主要目的是把同学的爱好和留意力集中到倾听老师的分析、讲解上,以保证同学领悟学问点。
新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变成同学自主学习的过程,老师的着力点和课堂教学的归宿点就落在如何为同学的自主阅读制造条件,如何引导同学阅读,如何提高同学的自读力量上。
(2)课堂教学变成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老师就要转变过去的“老师提问、同学回答”,同学处于被动思索状态的模式,而采纳同学提出问题或师生互动式质疑的模式,师生合作、探讨、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培育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4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afafb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f.png)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4篇《前赤壁赋》教学设计篇一前赤壁赋:苏轼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前赤壁赋》2000/11/01前赤壁赋:苏轼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实用】《赤壁赋》教案4篇
![【实用】《赤壁赋》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3a03f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1.png)
《赤壁赋》教案【实用】《赤壁赋》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赋》教案篇1【理论支持】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他们生活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限于认识的方面的发展。
据此我们要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让学生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
【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溯()流光渔樵()幽壑()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一叶之扁()舟举匏()樽而相属()寄蜉蝣()于天地二、知人论世苏轼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通用4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通用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6c553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1d.png)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通用4篇)《前赤壁赋》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是第2、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课前印发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余秋雨《东坡突围》。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了解写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1、“乌台诗案”2、苏轼曾作绝命诗(见附录),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绝命诗引起学生的读本文的兴趣。
二感悟文本小结听录音跟读播放教师自录录音构建情境思考讨论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变与不变取与不取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物人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问题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2、悲又从何而来?问题三: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有关《赤壁赋》教案(通用14篇)
![有关《赤壁赋》教案(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eb87e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3.png)
《赤壁赋》教案有关《赤壁赋》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己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面对不幸,我们应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面对权贵的威,李白……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
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
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
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板书)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乐————悲————乐三、赏“乐”之景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第一自然段)(1)如诗如画的美景。
赤壁赋教案(通用18篇)
![赤壁赋教案(通用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e7c9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a.png)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通用1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构思特点;3、鉴赏本文善于取譬、蕴涵哲理的语言特点。
4、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处世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本文重点语句的哲理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重点理解了《赤壁赋》各段的文意,积累了文言知识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二、鉴赏课文主旨,探讨苏轼的人生观。
1、研习课文:提问:散文创作,一般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本文也不例外,谁能说说本文表达感情的词语都是什么?明确:课文中“乐甚”、“愀然”、“喜而笑”表达了苏轼和客的“乐-悲-乐”的感情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点拨:(1)提问:“于是饮酒乐甚”,为什么?生:思考、回答。
师点拨: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明确: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三组对偶句)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这一风一水,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
“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乘舟缓行,满目美景,一定是极有雅兴的。
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前赤壁赋教案(共10篇)
![前赤壁赋教案(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2f4f3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e.png)
前赤壁赋教案(共10篇)前赤壁赋教案(一): 求: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前赤壁赋教案(二): 苏轼《赤壁赋》原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要!译文也要!前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山旁]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 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前赤壁赋教案(三): 山东省济南市高一必修一语文课本目录◆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 吟诵青春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沁园春·长沙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相信未来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 体悟人生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十八岁和其他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我的四季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 设计未来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我的五样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 经典的力量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 求学之道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劝学(节选) 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师说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 漂泊的旅人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想北平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我心归去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乡土情节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乡关何处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前方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今生今世的证据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 谛听天籁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江南的冬景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西地平线上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 感悟自然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前赤壁赋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 湖山沉思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神的一滴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像山那样思考文摘参考教案参考素材下载课件下载同步练习如果楼主这不是您想要的从我提供的网站上很容易可以找到前赤壁赋教案(四):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是《前赤壁赋》还是《后赤壁赋》应该是《前赤壁赋》这个是后赤壁赋前赤壁赋教案(五): 《前赤壁赋》中客人存在吗不存在,客人是(他的儒家思想和释家思想)的另一面,两种思想使他安慰自己前赤壁赋教案(六): 苏轼《前赤壁赋》上文是《赤壁赋》的开头部分,文章交代了游赤壁的时间是(),人物是(),描写江上的景物有(),人物的心情是().(尽量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回答好了另加赏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教案(七): 《前赤壁赋》是谁写的《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1082年壬戌,苏轼作《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前赤壁赋教案(八): 苏轼的《前赤壁赋》的体裁是()【前赤壁赋教案】《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前赤壁赋教案】前赤壁赋教案(九): 《前赤壁赋》名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赋教案(十): 选择题《前赤壁赋》中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景物苏轼的《前赤壁赋》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景物A 明月、江水、秋花B 江水、明月、清风C 清风、黄花、梧桐D 清风、明月、卢荻选B读《前赤壁赋》,我们感到苏轼写的景美.你看,一叶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与天宇合一.以至于江动还是船移,御风还是乘云,是实景还是虚象,说是又不是了.然而,文章写得却是常景,正如清代文学家方苞所说,“所见无绝殊者(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文章写的是常景,是山水,是风月.但是,为什么又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呢答曰:它的景是诗化的景情融合所致.文章通篇以景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辅之.首段“风”和“月”开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点出风月,写出江景.接着,文章反复再现“风”和“月”形象.如歌中的“击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苏轼答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都紧紧扣住了“风”和“月”.这种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浑然一体,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你看,秋江的清风,澄净的星空,月移船行.无边的风月渺渺入怀,人好像在仙界飘.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个“乐”字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观;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文章接着下来,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再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情.当然,这中间,苏轼是借景物、地点的关合.最后,仍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议论,即人们常见的山川、风月的变与不变、有穷无穷来感叹人生.可见,“风”“月”这惯常的景色,起始写来又极似闲笔,在《前赤壁赋》中却因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乐甚”“愀然”之情,而读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这常景打动,为这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因为,这景这情,有历史人物的业绩,有古战场的空寂,有作者的旷达和惆怅.文章正是这样由于景物的反复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断消长,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纳,使景情融合达到完美统一,使常景产生如此感人的魅力.苏轼前赤壁赋教案高中语文前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全
![《前赤壁赋》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dea7463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b.png)
《前赤壁赋》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前赤壁赋》这篇文章。
该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古代抒情散文”。
文章详细描绘了东晋末年,曹操大军压境,东吴大将周瑜在赤壁一线与刘备军队联手抗击曹军的壮丽场面,展现了周瑜的英勇与智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了解作者苏轼及其创作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翻译和解读文章内容。
3. 领悟文章中的抒情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文言文表达和抒情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文章背景、作者创作特点、文章内容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对文章进行逐句解析,解读文章内容。
3. 例题讲解:挑选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进行翻译和赏析,解释文言文表达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其他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抒情手法,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前赤壁赋》2. 作者:苏轼3. 背景:赤壁之战4. 重点词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5.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对仗工整等。
七、作业设计(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答案:(1)回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刚嫁给他,他英姿飒爽。
(2)他手拿羽毛扇,头戴纶巾,轻松谈笑之间,曹操的船队瞬间消失。
2. 拓展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参观赤壁古战场,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前赤壁赋》教案四篇
![《前赤壁赋》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f0b8a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b.png)
《前赤壁赋》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前赤壁赋》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赤壁赋》教案篇1一. 教学内容:《前赤壁赋》二. 学习目标:通过讲解《前赤壁赋》,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 知识归纳总结:苏轼(1037~1101)(1)少年得志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因为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又联系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4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57b7a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5.png)
赤壁赋教案4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理解文中体现出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体会课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人称他的这幅作品是“天下第一行书”,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们今天要接触的这位文学大家苏东坡他一样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寒食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今天我们就要回溯到千年之前,回溯到黄州赤壁的那一个月夜,去走近这位宋代的大文豪。
二、“赋”的知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他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这个赋就是最早的“骚体赋”。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汉代也是“赋”这一问题最兴盛的时期,这时的赋多用于歌功颂德,排比铺张因此被称为“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由于这种歌功颂德的作品出现久了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因此就出现了抒情小赋如三国是曹植的《洛神赋》。
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骈赋、律赋,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并且讲究声律、江淹的《别赋》、向秀《思旧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赋发展到唐代,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影响下。
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文赋”出现了。
文赋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运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一篇文赋。
三、作者了解。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明确了要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应该结合作者的生命体验。
赤壁赋教案8篇
![赤壁赋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19a730f242336c1eb95e70.png)
赤壁赋教案8篇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透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2、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3、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应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4、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资料。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第4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1、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资料。
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3、找出文中直接证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背景。
同学们,我们这天一齐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这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
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
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
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
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明白,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
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
装诗的信封透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
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明白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
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
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忙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
前赤壁赋教案(优秀5篇)
![前赤壁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bd88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b.png)
前赤壁赋教案(优秀5篇)前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运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语设计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
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
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二、展示赏析重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三、教师范读课文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重点、难点)·整体感知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理清本文的线索。
·解读赏析(重点:第一、三、四段)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逐层设疑: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教师点拨: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
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
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再来欣赏一遍。
(全体女生读)·知人论世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情·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
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齐读、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相互借鉴、争辩、质疑·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关于《赤壁赋》教案5篇
![关于《赤壁赋》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12753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a.png)
关于《赤壁赋》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
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注:①关于乌台诗案②此处“赤壁”)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 ǎ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 次上述弹劾苏轼。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f4f31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d.png)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优秀8篇)前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把握。
本文作者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开阔雄浑、刚健清新的特点。
本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映衬烘托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按“听—读—品”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教学目标1.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习深入地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豪情壮志,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2.倾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起每一个感官去体会、去领悟。
①听第一遍,整体感受,想象词的画面美。
②听第二遍,感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
③听第三遍,领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的感情。
3.朗读听别人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象。
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韵味还要我们自己来读。
①读第一遍,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读时语音要饱满圆润。
学生齐读。
②读第二遍,注意语气,体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诗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和快慢。
大家各自体味一下。
③读第三遍,进入情境,把握好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诗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个性化的朗读。
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读。
4.品味指导诗词鉴赏技法。
“品”即妙点揣摩。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这首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妙处?师生共同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3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e3790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3.png)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前赤壁赋》教学设计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前赤壁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新词和壮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2、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达转变的。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资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一、禅语导入,激发兴趣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对此你怎么理解?结合学生的理解,老师作简要补充分析:上述话语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PPT)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分析略)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苏轼的《赤壁赋》。
看看在东坡居士笔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还是非山非水?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把握下例字词准确读音,思考哪些段落是写赤壁的山水?哪些不是?(PPT)壬戌(rénxū)属(zhǔ) 窈窕(yǎo tiǎo) 斗(dǒu)牛苇(wěi) 冯(píng)舷(xián) 桂棹(zhào) 袅袅(niǎo) 壑(hè) 嫠(lí)妇愀(qiǎo) 缪(liáo) 舳舻(zhú lú) 旌旗(jīng qí) 酾(shī)酒横槊(shuò) 渔樵(qiáo)江渚(zhǔ) 麋(mí)鹿扁(piān)舟匏(páo)尊蜉蝣(fúyóu) 一粟(sù) 须臾(yú) 挟(xié)飞仙一瞬(shùn) 无尽藏(zàng) 洗盏(zhǎn)更酌(zhuó) 肴(yáo)核枕藉(jiè)明确:一二段主要描绘赤壁的山水。
《前赤壁赋》教案(全)
![《前赤壁赋》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fb16cdf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5.png)
《前赤壁赋》教案(全)第一篇:《前赤壁赋》教案(全)《前赤壁赋》是苏轼的赤壁赋之一,对后人影响深刻,下面是《前赤壁赋》的文章教案,欢迎参考!前赤壁赋苏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
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二、解题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2)(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赤壁赋》教案上海市新川中学张静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身处逆境、淡泊得失的旷达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一作者简介、导入新课A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生发言……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韩、柳、欧、三苏、曾巩、王安石)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
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古代第一全才文“唐宋八大家”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画、“墨竹”别具一格复习三苏父子的相关文学常识B、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的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关于“赋”由《阿房宫赋》和《诗经》引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
《文心雕龙》:“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
三、听录音,课文朗读今天,让我们伴随课文的朗读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生朗读课文字词句的梳通。
帮助学生整理本文的文学常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句式。
四、整体感知1.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 (1) 月下泛舟乐二 (2~3) 吊古伤今悲三 (4) 阐述哲理乐四(5)开怀畅饮乐2、多媒体显示月夜赤壁的画面,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
学生感受画面意境,并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提问:作者夜游赤壁时,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乐”情的?作者通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写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清风轻拂人面,将上风平浪静,这是写将面之景。
游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放声地诵明月之诗,愉快地歌窈窕之章。
不久月亮也出来助兴,作者的视线又由江面转入天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徘徊可说是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漫漫升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间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
透过月光又看到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月夜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的游人自然心旷神怡,任一叶小舟在江面上飘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于何处;多么飘逸啊,好象人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了仙境。
作者由景自然过渡到人的感受上,痛快淋漓地描绘出要飞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景情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情:“乐”。
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3、提问: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作者放歌,客猗声而和,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诗人虽遭贬谪,还是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为朝廷效命,因此,悲咽的箫声引起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
4、⑴“客人”因何而悲?“客”之所以“悲”,在于眼前的“江水”“明月”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方其渲染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宏大的声势和气派。
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句来勾画曹操本人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和富有立体感。
接着以“固一世之雄也”作总的评说。
⑵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风流人物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
就像诗人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所说的那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发出古今人物对比的悲叹。
生: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而我呢,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短促得如同永恒天地见朝生暮死的蜉蝣,渺小得如同大海中的一粒米,就更不能长久了。
生: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表现出客人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客之三悲(板书)由古今人物对比生悲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由理想和现实矛盾生悲5、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你能举出这方面的诗句吗?(1.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4.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6、苏轼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劝慰客人的?客在前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所以苏轼利用眼前的景物,从江水和月亮说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提问: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①明确:“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江水,从变的角度,苏轼认为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动,作为某一段的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从不变的角度,作为整个江水,却始终长流不绝。
关于月亮,从变的角度,它有时圆满,有时缺损。
从不变的角度,但它缺损之后又恢复圆满,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
人——以此类推,人作为生命的个体来讲,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老病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繁衍和相承。
“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
(从个体生命来讲,人生百年并不短暂,如果峡谷客那样只是一味地悲叹人生的短暂,感叹人生之虚无,那么你的人生就会黯然失色;如果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像苏轼那样尽享人生无限风光,那生命的过程就会绚丽多彩)(小结)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辨证关系,作者在归纳到一般的原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自然不必“哀人生之须萸了。
”水月人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②: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景物的灵性源自东坡的灵性。
这位900多年前的大才子不仅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这里的清风明月就是超越宇宙时空的永恒之美,是东坡心灵因磨难而升华的结晶。
一篇《赤壁赋》,不仅咏出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更表现了东坡先生对待人生的达观。
清风、明月具有了超然入化的神韵,假赤壁也得以以假胜真,流芳百世。
7、“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有人认为这是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的?景物的灵性源自东坡的灵性。
这位900多年前的大才子不仅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
苏轼在逆境中,他的一双看待生活的眼睛并没有因为痛苦和落魄而暗淡。
在看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时,苏轼的眼光也依然是在审美,这审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体现?对于屡次遭贬的不公命运,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借游览山水等自然景物来排遣心中的块垒,表现出坦荡、旷达及强烈的生活信念。
苏轼就是在审美中忘记了痛苦,也淡化了痛苦。
因为人生如此美好,才能如此深切地去感受人生的给予和馈赠。
对人生的欣赏中,苏轼几乎是感恩的。
仕途之失和生活之艰不曾消磨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力。
相反,在困苦中。
他更懂得收藏一点一滴的快乐和生活的亮点,活出一派天真和精彩。
(小结)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总结)我们的阅读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