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合集下载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概况环境土壤学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概况环境土壤学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的相关分析图式(据沃洛布耶夫,1958)
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气候对土壤风化作用的影响;气候对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气候对土壤物质迁移的影响;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风化壳分异图式(据Gerrard J, 2000年资料改编)
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图(据Jenny, 1983)
耕作土壤层次: 耕作层 犁底层 心土层 底土层
土壤发生分类(soil genetic classification)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土壤类别(soil taxon) 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 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① 诊断层 用以识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② 诊断特性 用于分类依据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的形态、物理、化学等性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级。
土壤的形成、类型与分布
4.1 土壤的形成4.2 土壤分类 4.3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
成土因素(soil-forming factor) 母质(parent material) 土壤发生(soil genesis) 风化壳 (weathering crust)土壤发育序列(soil development sequence)土壤地形序列(soil toposequence) 土壤年代序列(soil chronosequence)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知识网
CNAK-土壤肥料知识库
高山土
灌耕土 湿寒高山土
半湿寒高山土 干寒高山土 寒冷高山土
灌淤土
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锈灌淤土、 盐化灌淤土
灌漠土
灌漠土、灰灌漠土、潮灌漠土、盐 化灌漠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 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土)、薄草毡土(高 山草原甸土)、棕草毡土(高山灌丛 草甸土)、湿草毡土(高山湿草甸土)
尽管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命名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土壤利用和发展生产出发,以“土 宜”为基础,以土壤肥力、性态特征和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它是中国古代从群众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的土壤分类,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有些概念至 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是从群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此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对识土、辨土又有新的经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致使古代 就开始的土壤分类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在本世纪 30 年代,才着手进行土壤调查与分类工作。半个世纪来,土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 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什么叫“土类”呢?它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或耕作制度下形成的土壤类
型,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例如江南的红壤,是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 土壤,地下水位低(不参与成土过程),风化程度比较强烈,含赤铁矿多,故土壤染成红色,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知识网
CNAK-土壤肥料知识库
干旱土 漠土 初育土
4
黑垆土
干温干旱土

土壤形成、分布、分类

土壤形成、分布、分类

a.因增添新母质或因土壤侵蚀而局部母质裸露,从而使 土壤更新,b.排水开垦土地
a.养分从土壤和植被中加速迁移,以 致土壤退化,b.土壤居于固体填充物 和水下
可编辑版
20
可编辑版
21
可编辑版
22
二、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按照物质迁移和转化的特征,
可分为四大类:
物质加入土体者; 物质迁出土体者; 物质在土体内迁移者; 物质在土体内转化者。
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 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3、人类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各自然因素而起作用, 并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表7.6)。
4、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 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如我国不 同地区的土壤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壤引 起的。
(4)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一)地形与母质的关系
冲积物
洪积物
坡积物
残积物
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例如,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在不同地形部位上, 可构成水成土(河漫滩) → 半水成土(低级阶地) → 地带性土(高级阶地)的发生系列。
可编辑版
15
(5)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土壤年龄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 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二是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
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 度。
可编辑版
8
土壤是气候变化的记录者, 气候的变化往往在土壤性质中 可以得到体现,所以我们可以 通过研究古土壤的性质,来追 朔过去的气候。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在针叶林植被下的残落物富含单宁 和树脂类物质,经过真菌微生物的分解 后会产生一种强有机酸-富里酸,对土壤 矿物质起着极强的破坏作用。强酸性淋 溶作用条件下,土壤表层除石英外的其 他矿物均可被淋失或从土体中排出,从 而在残落物层的下部形成了强酸性的灰 白色土层即灰化层。
灰化层
11
(3)土壤粘化过程(clayification)
三、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级别
分类单元(七级) 土纲 12 亚纲 28 土类 61 基本分类单元 亚类 233
高级分类单元 (区域规划)
土属
土种 基本分类单元 亚种(变种)
中级级分类单元
基层分
土纲 亚纲








土类
棕 钙 土
亚类
棕钙土 淡棕钙土 草甸棕钙土 盐化棕钙土 碱化棕钙土 棕钙土性土
红土又称第四 纪红色粘土,多呈 现红色、红棕色, 质地粘重,养分少, 分布于我国南方。
脱硅富铝 化过程
四、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土壤命名
土壤名称的来源(连续命名和分段(独立)命名) 土纲和亚纲:由土类名称概括而成,(湿暖)淋溶土 土类和亚类:习惯名称部分采用经提炼的土壤俗名(黄) 红壤,(淋溶)黑钙土,楼土,黑垆土 土属:亚类加属性,或土种提炼 氯化物滨海盐土,黄 褐土,粘盘黄褐土 土种和变种:群众名(+地名)死黄土、刚黄土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在土壤形成过 程中不断分解;而与此同时,次生矿物不断地生成,从而 形成了富含粘土矿物的粘重土层,这就是土壤的粘化过程。
粘化过程主要包括: 残积粘化(residual clayification) 淋溶粘化(eluvial clayification)

土壤肥料学:第八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土壤肥料学:第八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 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紧实板结,透水通气差,阻力 大,需要深耕打破。
养分较少,肥力低,对水温调 节有些作用。
50-100cm 养分较少,肥力低,对大时间 段的水温调节有作用。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 共六个因素:
五大自然因素: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 时间。 一个人为因素
(一)、母质因素
母质是土壤的母体,它是矿物岩石风化碎屑堆积体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五、时间(年龄)因素 绝对年龄: 是指该土壤从开始发育至今今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 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四)地形
主要是间接作用 1.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2.对热量的再分配 海拔高度、坡向、坡度 3.对母质的再分配 山地上部、山坡、山麓、山前平原、冲积平原、
滨海平原母质不同 4. 影响土壤形成:土链
阔叶林:钙、镁等灰分元素较丰富,有机酸少, 酸性弱至中性。

土壤学总结

土壤学总结

重点内容第一讲绪论(土壤及土壤肥力概念、现代土壤学三大理论)第三讲土壤固相组成(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第四讲土壤生物第五讲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比重、土壤结构、土壤水、土壤热量)第六讲土壤化学性质(土壤胶体、土壤酸碱度)第七讲土壤养分(氮、磷、钾)第八讲土壤形成与分布第九讲土壤污染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2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3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土粒和孔隙)的烘干重,单位为g/cm³。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指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颗粒(不包括孔隙体积)的烘干重。

4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当量孔径:与一定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6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土壤腐殖质: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结构比较复杂、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天然有机化合物。

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土壤有机质: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7根际效应:根际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根际效应8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中的空气与大气中的空气相互交换的能力9土壤可塑性:土壤可塑性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变成各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塑形不变的性能。

影响因素: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土壤水分含量。

10土壤黏结性:在土壤中,土粒通过各种引力而黏结起来,就是黏结性。

土壤黏着性:土粒附着于外物表面的性能。

开始出现黏着性的含水量比出现粘结性的含水量高。

11.反硝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微生物将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化物和氮气的过程。

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

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

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广泛存在于陆地上,对人类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是由多年以来的地质、气候、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旨在探讨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二、地质因素与土壤类型的形成地质因素是土壤类型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质条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土壤。

例如,火山岩地质环境下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具有良好的肥力;而由石灰岩构成的土壤则呈碱性,适合于某些特定的作物生长。

此外,地质运动也会对土壤类型的形成产生影响,例如构造抬升和沉积作用都会导致土壤类型的变化。

三、气候因素与土壤类型的形成气候是土壤类型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土壤的水分循环、温度变化以及生物活动等。

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和降水量。

温度的差异可以改变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和微生物活动水平,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而降水量的差异则直接影响土壤中的水分状况,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种类的形成。

四、植被因素与土壤类型的形成植被对土壤类型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植被在根系结构、分泌物质和落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促进或抑制土壤中的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土壤类型的形成。

例如,阔叶林的枯落物质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丰富的有机质,而草原植被则具有较强的根系系统,有利于土壤的固结和稳定。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类型的形成人类活动在现代社会对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会导致土壤质量的变化,例如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工业废水排放会对土壤进行污染。

此外,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和改良工程也会对土壤类型进行改造,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六、土壤类型的分布特点土壤类型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和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不同土壤类型在地球表面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温带地区的土壤类型以冻融作用为主,呈现出灰、黄、褐三大类型;而热带地区则以石灰土和红壤为主要类型。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特性。

2. 掌握土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了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组成要素(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2. 土壤的特性:土壤的吸附性、保水性、通气性、渗透性和稳定性。

3. 土壤的功能和作用:土壤的支持植物生长、土壤的过滤和净化功能、土壤的微生物作用。

4.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分类体系、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分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定义、组成、特性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土壤实例,加深学生对土壤特性和功能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分类和分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定义、组成和特性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影响。

3. 了解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 土壤发育的因素:母质、气候、生物、时间和地形。

3. 土壤发育的阶段:原生土壤、次生土壤和成熟土壤。

4. 土壤发育的特点:土壤层次性、土壤质地变异和土壤剖面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土壤发育的因素。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加深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形成原理和土壤发育因素的理解。

2. 土壤剖面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2. 掌握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湿度等概念。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第一节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1、古代土壤的分类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

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

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

主要受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

,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

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主要是美国的诊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年又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土壤发生与分类

土壤发生与分类

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天然资源,它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是土壤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土壤的发生和分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壤的发生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主要包括岩石风化、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积累、水分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1. 岩石风化岩石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基础过程。

岩石在长时间的作用下会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最终形成颗粒状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就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 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积累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积累是土壤形成的重要过程。

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会逐渐转化为有机质,并且积累在土壤中。

有机质的分解还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为土壤提供养分。

3. 水分和气候水分和气候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

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情况会影响土壤的湿润程度,而温度和日照时间则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质的分解速度。

二、土壤的分类土壤的分类是根据其形成过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等方面来划分的。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土壤分类系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所制定的世界土壤分类系统。

1. 根据形成过程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将土壤分为物理性土壤和化学性土壤。

物理性土壤主要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颗粒较大,通透性较好;化学性土壤则是由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氧化还原作用形成的,颗粒较小,含有较多的养分。

2. 根据物理性质的分类根据土壤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粉土和黏土。

砂土颗粒较大,通透性好;壤土颗粒中等,保水能力适中;粉土颗粒较小,保水能力较强;黏土颗粒最小,保水能力最好。

3. 根据化学性质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化学性质,可以将土壤分为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

酸性土壤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如硫酸和硝酸;中性土壤的酸碱度适中;碱性土壤则是由碱性物质如碳酸盐所主导。

4. 根据生物性质的分类根据土壤的生物性质,可以将土壤分为生物活性土壤和生物不活性土壤。

第八章土壤第1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

第八章土壤第1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

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成
硝酸。
(2)腐殖质化过程
土壤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
为比原物质组成结构极为复杂、更为稳定的
暗色的腐殖质的过程。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2、腐殖质的类型和性质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 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 85-90 %。它是 一种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 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 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1)腐殖质的类型 土壤腐殖
质可为: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棕腐酸。
土壤腐殖质组分及其分离过程图式
(2)腐殖质的性质
带电性:两性胶体,以带负电为主
腐殖质 分子结
构核心
—COOH —OH —NH2 —COOH
腐殖质 分子结
构核心
—COO— O—NH3+ —COO-
+ H+
可与Fe、Al、Ca、Zn等高价金属离子络合。
土壤矿物质脱盐基,脱硅,富铁铝化的程度,可表明 其分解迁移的强度。土壤学中采用土体中某些化学元 素被淋溶的程度来表示风化强度。 硅铁铝率:即土壤或黏粒中SiO2/R2O3摩尔数比率。该
值小,表明脱硅富铝化过程强。
以 AI2O3 为标准是因其为土壤中最为稳定的化合物。
(3)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
土粒分级标准
2、土壤质地的概念 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 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质
地。
3、土壤质地类型
土壤质地分类及划分标准世界各国不一,当今
国际土壤学界常用的是美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砂土、壤土、黏土。

《土壤学》章节笔记

《土壤学》章节笔记

《土壤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土壤概述一、土壤的定义与功能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复杂自然体,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的功能:(1)生产功能:-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 为植物根系提供支持和固定。

-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生态环境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

- 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

- 吸收、转化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自净能力。

- 固定碳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3)水文功能:- 调节降水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 储存水分,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过滤和净化水分,影响水质。

(4)社会功能:- 提供建筑和工程用地的基础。

- 作为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人类活动的历史。

- 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土壤的形成与分类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成土过程:母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土壤的过程。

(2)土壤风化:母质在气候因素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3)土壤侵蚀:水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流失。

(4)土壤沉积:侵蚀后的土壤物质在低洼地带沉积。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的风化和生物活动。

(2)母质:提供土壤的矿物质和部分养分。

(3)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形成。

(4)地形: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侵蚀程度。

2. 土壤的分类:土壤分类系统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1)按土壤质地分类:- 砂土:颗粒粗糙,通透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

- 壤土:颗粒适中,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较好。

- 粘土:颗粒细小,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透性差。

(2)按土壤酸碱度分类:- 酸性土壤:pH值小于7,常见于湿润气候区。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02
灰化成土过程
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铝硅酸盐类矿物发生强烈的水解,释放了盐基及游离硅酸,并发生强烈的淋失,而铁、铝氧化物淋溶作用较弱,在土层中相对的富积。
在指土壤长期受水浸渍,在土体内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该过程的实质是土壤处于静水封闭中,因长期缺氧,加上分解有机质的参与,便形成低价化合物状态。通常若以低价铁为主,土壤呈兰青或黑色,若以低价锰为主,土壤则呈红棕色或稍带紫色。总之,潜育化是土壤长期浸没于不流动的地下水或托水层中发育的,潜育性土壤pH值一般在7左右,且往往含较多的易溶性磷。
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有机质聚积过程
粘化成土过程
盐化脱盐过程
碱化与脱碱过程
白桨化成土过程
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潜育化和潴育化成土过程
钙积与脱钙成土过程
(十一)熟化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物参与成土过程。 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升高
04
在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比较深厚的腐殖质层。
草甸植物环境湿润,形成深厚腐殖质层;草原植物气候干燥,腐殖质层浅,有机质含量少,但矿质营养丰富。
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较高品质的腐殖质和良好的团粒结构。
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
合成腐殖质
在土壤能量与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固氮、释放养分
土壤剖面的发育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土壤肥料学土壤的形成分类及分布培训课件

土壤肥料学土壤的形成分类及分布培训课件

土壤肥料学土壤的形成分类及分布培训课件第一节土壤的形成■一、风化作用及母质类型■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只有物理形状的改变,由大变小,而不会引起岩石的成分和性质的改变。

1)热力作用受热因昼夜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冰劈作用在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由于体积的膨胀,产生960kg∕cm2的压力,使岩石逐渐崩解为岩屑。

3)盐崩作用随着水分的蒸发,浓度逐渐达到饱和,对周围裂隙壁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岩石崩裂。

2.化学风化-水解作用水解作用是水中呈离解状态的印和OH-离子与风化矿物中的离子发生交换的反应,影响水的解离平衡,有两大因素:一为温度。

二为水中溶解的C02和各种酸类,K2A水解的结果使一些金属离子与OH离子一道溶解于水被淋失,还有一部分金属离子可被土壤胶体吸附。

水解作用是化学风化中最主要的作用与基本环节。

2.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化作用指无水的矿物与水结合,成为含水矿物的作用。

CaSOK硬石膏)+2Hz0fCaSOi•2乩0(石膏)2良2。

3(赤铁矿)+。

40-Fe2O3∙nH2O(褐铁矿)矿物经水化后,硬度降低,体积增大,溶解度增加,从而促进物理风化。

2.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溶解作用水是一种极性溶剂,岩石中的矿物都是无机盐,在水中都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溶解。

Ca(PO1)2+2⅛0+2C02-Ca(H2PO1)2+2CaC03矿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岩石中易溶解矿物的含量愈多,愈易风化。

2.化学风化-碳酸化作用碳酸化作用指溶解在水中的COz成为H2CO3溶液后,其可以促进对岩石的水解作用。

CaCo3(方解石)+C02+⅛0->Ca(HCO3)2(重碳酸钙)KAISi3。

8(正长石)+4H20+2C02-2K2CO3+8SiO2+A1[Si4O1o][OH]8(高岭石)这一反应在含CO2的水溶液中的速度要比在纯水中快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 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土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成一段,如
粘壤质厚层 黄土性 草甸 黑土
土种
土属 亚类 土类
三、土壤系统分类
十九世纪50年代美国G. D.Smith进行定量化土壤分类研究, 1960年推出。
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特点:在发生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土壤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 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依据 土壤属性归纳土壤类型。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
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 类过程。
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类制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为 主要依据)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硅酸富集、形成灰白层的成土过程。
10.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
潜育化:土壤长期浸渍成还原性质,土层呈青灰、灰兰 色的过程。
潴育化:土壤周期性积水,成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出现 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11.熟化过程
土壤熟化过程:定向培育土壤、肥力增加提高的 过程。
第二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三、土壤系统分类
的作用下,母岩或母质以及土体内部所进行的所 有物质与能量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这些过程可分为: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土壤形成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示意图 土壤能量转换示意图
土壤形成过程的本质是肥力的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遵循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植物营养元素的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岩石
动物
动植物残体
阔叶林:钙、镁等灰分元素较丰富,有机酸少, 酸性弱至中性。
草甸植物:有机质多。
草原草本植物:有机质含量少,矿质营养丰富。
草甸
草原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分; (2)合成腐殖质; (3)固氮微生物能固定大气中游离的氮素; (4)释放矿物中的矿质营养。
动物
土壤动物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 分解有机物质改变土壤物理性质 改变土壤物理性质
1、命名
该分类系统,共把全国分为14个土纲、39个亚纲、141个土 类和595个亚类。
命名土壤单元时采用了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为一段的 连续命名法,在此基础上加颗粒大小级别、矿物组成、土壤 温度状况等,构成土族名称,而其下的土系则另一列段,单 独命名。
例如:富铁土(土纲)、湿润富铁土(亚纲)、粘化湿润富铁 土(土类),表蚀粘化湿润富铁土(亚类)
第八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要点:土壤形成发育的过程,土壤剖面的发育, 土壤形成因素的作用,基本的成土过程,土壤分 类的概念,我国现行分类系统单元及依据,土壤 系统分类的依据和分类系统,土壤分布的规律。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一)土壤形成过程的一般概念 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和成土因素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
高级分类单元
基层分类基层
(三)命名
采用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法
土纲、亚纲为一段,以土纲为基本词根,加前缀构成亚纲, 例如湿热铁铝土。
土类和亚类为一段,以土类为基本词根,前面加形容词或副 词构成亚类,如白浆化棕壤。
土属与土类、亚类连用成一段,如氯化物滨海盐土。
无霜期
范围
农业
全年
台、粤、滇南部 一年三熟
8-12个月 秦岭淮河南大部 三或二熟
5-8个月 秦岭淮河以北长城 二熟或二年
以南大部
三熟
中温带
1600-3400
4-7个月 长城以北、准噶尔 盆地
一熟
寒温带
青藏高原 气候
<1600 大部<2000
3个月 黑北部,内东北部
0-7个月
青藏高原
一熟 一熟
我国的气温分布:
另外: 前苏联土壤发生学分类制(土壤成土条件为主依
据)
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一)分类原则 1. 发生学原则 土壤分类要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
和土壤属性为依据。土壤属性是最终的依据。
2. 统一性原则: 土壤分类应把耕作土壤与自然土壤纳入统一分类系统。
3.辩证地运用土壤地带性学说 以土壤属性为基础,参考地带性规律。
• 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土体的基本材料,是骨架。 2影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3直接影响土体构型。 4成土过程的速度及土壤类型。
(二)、气候因素
1 温度因素(热条件)
随温度增高,母质与土壤层次加厚。
随着温度升高,土壤颜色由灰
红。
2湿度因素(水条件)
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风化程度及迁移状况。
湿度常用干燥度表示:
❖Subgroup 亚类
❖Families
土族
❖Series
土系
世界气候
Global Soil Regions
冻土
淋溶土
冻土
软土 新成土
淋溶土 火山灰土 干旱土 新成土 冻土 有机土 始成土 软土 氧化土 灰土 老成土 变形土 岩石 沙漠 冰盖
氧化土
老成土
(四)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的系统化、定量化的土壤分类。
化还原、合成分解 生物作用:物质转化、有机质合成、硝化、固氮
普遍存在的作用: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原生矿物风化与黏土矿物的形成 物质迁移
(二)主要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有机质积聚过程 粘化过程 钙积与脱钙过程 盐化与脱盐过程 碱化与脱碱过程 富铝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 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 熟化过程
♥ 粉末、假菌丝体、结核、层状 ♥ 脱钙过程是在降雨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
壤中的碳酸钙转变为重碳酸钙从土体中淋失的过程。
5.盐化、脱盐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可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 脱盐过程:土壤中可溶性盐随水迁移到下层或排出
土体的过程。
6.碱化与脱碱过程
碱化过程是交换性钠或交换性镁不断 进入土壤的过程。 solonization
灰化淀积层
漂白层
fragipan 脆磐 duripan 硬磐
(粘粒胶结)
( Si 胶结 )
placic 薄铁磐 ( 氧化铁胶结)
Calcic
gypsic horizon
natric
(二)系统分类的结构
由上而下分为六级。
❖soil order 土纲
❖Suborder 亚纲
❖Great group 大土类
碱化过程的结果可使土壤呈强碱性反 应,pH>9.0,土壤的物理性质极差, 作物生长困难,但含盐量一般不高。
脱碱过程是指土壤钠离子及易溶性盐 类减少的过程。
7.富铝化过程
硅酸盐类矿物强烈淋失,而铁、铝 在土层中相对富积的过程。
氧化铁经释放、沉淀、脱水 形成褐铁矿包膜或结核,使土壤 呈红色。
8.白浆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是还原条件下黏粒和铁 锰被还原淋溶的过程。
有机质是强还原剂。盐基、铁锰严 重淋失。
主要特征是腐殖质层下出现浅色、 粉砂粒含量高,片状结构的白浆 层,白浆层下为深厚,黏粒含量 高,铁锰富集,核状结构的淀积 层。
9.灰化、 隐灰化 和漂灰化过程
是在寒带、寒温带湿润针叶林 下发生的钙镁铁锰发生强烈酸性淋溶、
一般土壤经历母质、年轻土成、熟土壤、老年土壤
☻土壤年龄:分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新鲜风化层开始到今的时间 ☻相对年龄: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程度。
A
A
A
E
C
B
B
C
C
C
(六)人类因素
• 1、人类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改造土壤。 • 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在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生产力水平下,
1.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露出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 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
2.有机质积聚过程
在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3.粘化过程
矿质土粒由粗变细,形成黏粒,以及黏粒
在土层中聚积的过程。
4.钙积与脱钙过程
♥ 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 积累的过程。
干燥度=年可能蒸发量÷年降水量
中国气候大区划分指标(见下表):
气候大区 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干旱 极干旱
干燥度 <1.0
1.0-1.6 1.6-3.5 3.5-16.0
>16.0
自然景观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半荒漠 荒漠
中国温度带
温度带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活动积温 8000-9500 4500-8000 3400-4500
(三)生物
❖ 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母质中出现 了生物,才开始成土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