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完整版)

合集下载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教案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教案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教案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概念1.1 音乐的定义:介绍音乐的定义,解释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和节奏表达情感和想法。

1.2 音乐的元素:讲解音乐的四个基本元素,包括音高、音长、音色和节奏。

1.3 音阶与调式:介绍大调和小调音阶,解释调式的概念和不同调式的特点。

1.4 节拍与节奏:解释节拍和节奏的区别,讲解不同类型的节拍和节奏模式。

第二章:乐理知识与记谱2.1 五线谱与音符:介绍五线谱的基本知识,讲解音符的种类和记法。

2.2 音符的时值:解释音符的时值,讲解不同音符的持续时间和表示方法。

2.3 休止符与连音线:讲解休止符的作用和表示方法,介绍连音线的使用和意义。

2.4 音程与和弦:介绍音程的分类和表示方法,解释和弦的构成和命名规则。

第三章:旋律与和声3.1 旋律的构成:讲解旋律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分析不同旋律的分析和创作方法。

3.2 旋律的进行:解释旋律的进行方式,讲解旋律线的起伏和节奏变化。

3.3 和声的基本概念:介绍和声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和弦的功能和进行规则。

3.4 和声进行与分析和弦:讲解和声进行的类型和表示方法,分析不同和声进行的特点和效果。

第四章:乐曲的结构与形式4.1 乐曲的形式:介绍不同类型的乐曲形式,包括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和变奏曲式等。

4.2 主题与变奏:解释主题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变奏的形式和技巧。

4.3 发展部与尾声:介绍发展部的结构和作用,解释尾声的定义和常见形式。

4.4 乐曲的分析与解读:分析一首具体乐曲的结构和形式,解读乐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音乐作品的赏析5.1 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时期:介绍不同音乐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分析不同风格的乐曲。

5.2 音乐作品的形式与技法:讲解乐曲的形式和技法,分析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5.3 音乐作品的情感与表达:解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分析乐曲的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

5.4 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指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教案第一章:中国音乐的基本特点1.1 了解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掌握中国音乐的五大音乐体系: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戏曲音乐1.3 理解中国音乐的音阶、节奏和音色特点1.4 欣赏经典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第二章:中国传统乐器介绍2.1 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吹、拉、弹、打、击2.2 学习常见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和特点,如古筝、二胡、琵琶、笛子等2.3 欣赏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著名曲目,如《渔樵问答》、《平湖秋月》等第三章: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与体裁3.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独奏、合奏、声乐、戏曲等3.2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民间小调、山歌、号子、歌舞等3.3 欣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茉莉花》、《赛马》等第四章: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4.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念:和谐、意境、韵味、情感等4.2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夸张、含蓄、对比、抒情等4.3 欣赏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作品,如《高山流水》、《广陵散》等第五章: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5.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历史与现状5.2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5.3 欣赏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梁祝》、《黄河钢琴协奏曲》等第六章:中国传统音乐与民俗文化6.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与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6.2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在不同民俗活动中的应用,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祀等6.3 欣赏具有民俗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闹新春》、《哭灵》、《丰收歌》等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戏曲艺术7.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种类与特点,如京剧、越剧、豫剧、秦腔等7.2 学习戏曲音乐的基本元素:唱腔、念白、散曲、打击乐等7.3 欣赏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代表作品,如《霸王别姬》、《红楼梦》等第八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艺术8.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艺术的相结合形式,如古典舞、民族舞、宫廷舞等8.2 学习舞蹈音乐的基本特点与作用,如旋律性、节奏性、表现性等8.3 欣赏融合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艺术的作品,如《丝竹舞》、《霓裳羽衣舞》等第九章: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创作9.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与影响9.2 学习现代音乐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成功案例9.3 欣赏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音乐作品,如《在那遥远的地方》、《茉莉花》等第十章: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交流10.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10.2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与其他国家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0.3 欣赏中国传统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如《春节序曲》、《二泉映月》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国音乐的基本特点补充说明:详细解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内涵和区别;举例说明音阶、节奏和音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应用重点环节二:中国传统乐器介绍补充说明:详细介绍各类乐器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代表乐器;分析不同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重点环节三: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与体裁补充说明:解析各种音乐形式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举例说明不同体裁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重点环节四: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补充说明:深入剖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和表现;通过具体作品分析美学思想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重点环节五: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补充说明:阐述中国传统音乐在各个时期的传承与创新案例;分析现代音乐作品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及其影响本教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点、乐器介绍、形式与体裁、美学思想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中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中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轨迹,熟悉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深刻理解我国音乐文化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努力寻觅其发展之规律,同时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为当今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事业和实际工作提供科学的借鉴与服务。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该门课程是音乐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为指导,揭示我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讲授我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分析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状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求我国音乐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经验、成就和发展规律,并将其借鉴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族音乐的实践工作之中,为我们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赏析相关音像资料、共同探讨相关论题、学生课后阅读、期末卷面考试等环节和形式,采用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国音乐历史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而不只是纯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提倡批判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音乐史学原理与社会、哲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与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品行操守,使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成为让学生科学全面的发展与成长的有效途径。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后进行,在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之后开设,该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以后学习《外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歌曲写作》、《音乐美学》等课程起到桥梁和铺垫的作用,并有助于学生以后在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时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音乐史1

音乐史1

中国音乐史
学科目的: 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 学习和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音乐文化背景和音乐 特征。了解并掌握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重 要作曲家和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通过名作赏析提高学生音乐的感知力和审美力, 使学生的思辩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中国音乐史
参考书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1980. [2]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北京:人民音乐 出版社,2006.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2002. [4]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5]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9. [6]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 版社,2002.
中国音乐史
第三节
周代宫廷的音乐教育
周代音乐教育有职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 两者都属于乐官管理制,由“大司乐”领导。 大司乐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大司乐的任务: 音乐教育。教学对象:贵族子弟以及民间选拔的 优秀人才。 音乐教育内容:乐德(中和、祗庸、孝友)、乐 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 学习年限从13岁至20岁。 大司乐的两个职能:行政管理、音乐表演 意义: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
中国音乐史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肯定音乐 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 教育家,同时也是一杰出的音乐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掌握音 乐的目的,主要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 们的情操。
中国音乐史
孔子的主要观点
音乐有修身养性之功能,以及治理社会秩序的 作用。 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 准是“善”和“美”,而又特别强调“善”的 重要性。

中国音乐鉴赏教案模板范文

中国音乐鉴赏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

2. 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4.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代表性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演奏技法。

2. 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审美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

2. 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念,如民族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等。

2.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如声乐、器乐、戏曲等。

3. 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如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等。

三、作品鉴赏(20分钟)1. 播放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梁祝》、《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聆听作品,感受其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元素。

3.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表现手法、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等。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鉴赏心得。

四、实践体验(15分钟)1. 教师示范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唱或演奏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如演唱、演奏、舞蹈等。

3. 教师指导,纠正学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3.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进步。

教学资源:1. 中国传统音乐教材或相关书籍。

2.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录音或视频。

3. 中国传统音乐演奏乐器或演唱道具。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完整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完整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第一至五章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中国音乐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认识中国音乐的重要人物和作品1.2 教学内容中国音乐的起源与演变先秦时期的音乐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音乐隋唐五代的音乐宋元明清的音乐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案例分析法: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音乐史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二章:先秦时期的音乐2.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先秦时期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先秦时期的音乐作品2.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先秦时期的音乐作品: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先秦时期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先秦时期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音乐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作品3.2 教学内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佛教音乐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作品: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四章:隋唐五代的音乐4.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五代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隋唐五代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隋唐五代的音乐作品4.2 教学内容隋唐五代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佛教音乐等隋唐五代的音乐作品:唐宋诗词、曲子等隋唐五代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隋唐五代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隋唐五代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隋唐五代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五章:宋元明清的音乐5.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欣赏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作品5.2 教学内容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作品:宋词、元曲、明清小曲等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理论:音律、音阶、和声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宋元明清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5.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宋元明清时期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六章:中国民间音乐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民间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民间音乐作品6.2 教学内容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地域性、多样性、传承性等中国民间音乐的形式:山歌、小调、舞曲、说唱等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劳动歌曲、习俗歌曲、叙事歌曲等讲授法:讲解中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民间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6.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民间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七章:中国戏曲音乐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戏曲音乐作品7.2 教学内容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综合性、程序性、表演性等中国戏曲音乐的形式: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中国戏曲音乐的内容:唱腔、念白、散曲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戏曲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7.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戏曲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八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8.2 教学内容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独特性、多样性、融合性等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乐器演奏、合唱、民族乐队等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8.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九章:中国现代音乐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人物掌握中国现代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现代音乐作品9.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音乐的特点:创新性、多样性、融合性等中国现代音乐的形式: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等中国现代音乐的内容:歌曲、音乐剧、实验音乐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9.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现代音乐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十章:中国音乐名作赏析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音乐名作的背景和特点掌握中国音乐名作的形式和内容欣赏中国音乐名作10.2 教学内容中国音乐名作的背景: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作曲家等中国音乐名作的形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民族音乐等中国音乐名作的内容:歌曲、器乐曲、音乐剧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音乐名作的背景和特点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音乐名作,分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10.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音乐名作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十一章:中国传统乐器的介绍1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和音色欣赏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作品11.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制作材料、演奏方式、音色等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技巧、指法、节奏等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和分类演示法:示范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法:播放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作品,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1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乐器的basic questions 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乐器演奏练习和作品分析和赏析第十二章:中国传统音乐理论1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12.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音律、音阶、和声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原理:五声音阶、十二律、音乐结构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应用:作曲、演奏、欣赏等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解释理论的应用1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理论应用练习第十三章: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的关系1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13.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的联系: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社会习俗等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文化解读:歌曲、器乐曲、音乐剧等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解读其文化意义1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关系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文化解读练习第十四章: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1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与现状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途径与成果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1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途径:融合现代音乐元素、跨文化合作等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成果:新作品、新形式、新演出等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与创新途径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成果和影响1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音乐作品分析和创新思考练习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总结学习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展望未来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承的期望1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音乐史、音乐形式、音乐理论、音乐与文化等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知识增长、审美提升、文化自信等探讨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创新、传播、教育等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学习内容与收获讨论法:展望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与传承15.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学生能回答总结与展望的基本问题和知识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相关的学习总结和未来展望练习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的内容。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412011,412012学分:4分总学时:72学时适应专业:音乐学先修课程:音乐基础知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是音乐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专门阐述中国音乐发展历史的学科,是高等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课程之一。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从宏观上掌握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线索,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音乐历史中的事件、人物和作品,树立正确的音乐史观。

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音响、文物以及文献等史料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音乐史发展的整体框架与基本线索。

了解中国音乐史的背景,感知中国音乐史的时代风格,并初步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规律,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质,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为继承和弘扬我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年,开课时间在第四、第五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

第一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4学时)1、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以及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2、理解并掌握原始社会时期“乐舞”出现的主要原因和远古音阶;3、了解并掌握我国远古时期民歌、乐舞和乐器的概况;4、了解远古、夏、商时期的宫廷音乐、音乐家、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教育;5、重点掌握《葛天氏之乐》,《弹歌》。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8学时)1、正确理解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实际上就是等级制度;2、了解《诗经》、《楚辞》、《成相篇》的艺术特征和贡献;3、掌握八音分类法、五声与三分损益率以及旋宫转调理论;4、重点掌握周代“六代乐舞”的内容、用途,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作用,我国音阶的产生和先秦音乐美学的典范——《乐记》的内容;5、理解并掌握周秦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近现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近现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近现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 music:history and canon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610009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授课对象:音乐表演专业三、课程简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一门阐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通史性质的音乐历史课程,是音乐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是《世界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等课程的延续。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由《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组成。

自原始社会音乐的产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止,涵盖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总体特点。

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部分,既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期间音乐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包括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音乐形式,音乐理论,音乐家与音乐作品等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目标完善学生音乐文化的整体素质,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认识与分析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特性,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音乐文化,为今后的音乐教学与音乐表演注入更多的民族文化气息,使学生不仅具备现代艺术精神,更具备现代文化精神。

此外,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清晰的掌握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具体目标包括: 1、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的样式和风格特点。

2、了解中国近现代时期中重要的作曲家、音乐作品及其特点。

3、较为完整的梳理中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思想以及理论发展的脉络。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精选合集)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精选合集)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精选合集)第一篇:中国音乐欣赏教案《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教案(提纲式)32学时一、远古与夏商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1世纪以前)一.远古1.音乐起源:异性求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仰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

2. 3. 4.人类历史划分:蒙昧、野蛮、文明期。

远古时期的音乐:原始乐舞文献中的原始乐舞: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阴康氏、弹歌、云门、咸池、箫韶 5. 6.二.夏 1. 2.概述:历史背景、对夏朝音乐文化的探索大禹治水有关皋陶作《夏籥》九乐章、八佾以舞《大乐器:骨笛、骨哨、陶埙、陶钟、陶铃、石謦、鼓、音乐家:夔夏》的表演形式三.商 1. 2.甲骨文的发现及“舞”字的写法甲骨文中的祭祀乐舞:儛舞、雩舞、魌舞、高翘舞、多老舞、奏舞、众舞 3.乐器:编謦、钟、镛、铃、鼓、龠、言、龢、竽、缶4.商历史背景与“巫乐”“淫乐”二、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元前11世纪~前221年)一.西周1.概述:历史背景——文化起源、政治体制的传承、“制礼作乐”。

2.雅乐的产生及特点:六部乐舞: 云门大卷(黄帝)大咸(尧)九韶(舜)四望大夏(禹)大濩(商)先妣大武(周)先祖郑声 3.音乐机构:大司乐(行政教育表演)大司乐—乐德乐语乐舞乐师—小舞大师—六律六同小师—乐器瞽朦—和4.乐器:八音、分类---5.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周穆王周游傀儡—倡者二.春秋1.诗经---305(诗三百)西周—春秋末各类音乐作品:风<关雎>(周南、雅、颂2.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3.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古代阶名由来)4.宫廷音乐家:师旷、师乙、师涓、师襄三.战国1.音乐文化概述:齐、楚、燕、赵、韩、魏、秦2.地下音乐厅:曾侯乙墓——“钟鼓之乐”与“琴瑟之友” 3.“楚辞”——九歌、离骚4.民间音乐家——秦青、韩娥、伯牙、5.音乐思想:儒家学派、墨家学派、老、庄学派。

6.音乐论著:公孙尼《乐记》:旧传二十三篇,现存其前十一篇,有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情.乐言.乐象.乐化.魏文侯.宾牟贾.师乙.荀子《乐论》、墨子《非乐》、吕不韦及其他人所撰《吕氏春秋》、三、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元前221年~581年)一,秦1.音乐文化历史背景 2.乐府机构的设立 3.秦声与楚歌的流行二.汉1.文化背景“丝绸之路”的开辟——乐种.作品(摩诃兜勒)李延年、乐器、2.音乐机构——西汉乐府及协律都尉李延年3.乐府歌曲——鼓吹乐、相和歌、清商乐4.琴曲《广陵散》、琴歌《胡笳十八拍》 5.汉百戏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概述2.文人音乐家:阮籍嵇康及作品、论著3.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音乐及音乐家——曹妙达、苏祗婆4.乐律理论:京房六十律——何承天新律5.目前所见最古老的记谱法“文字谱”——作品“碣石调·幽兰”四、隋唐与五代时期的音乐(581~960年)一、隋时1)“开皇乐议”——一场围绕外来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历史大辩论,即音乐制度的争议 2)七部乐、九部乐: 燕乐3)苏祗婆的“五旦七声”与郑译、万宝常的“八十四调“4)识音人万宝常二、唐时 1)2)九部乐、十部乐:燕乐立部伎、坐部伎3)4)5)6)7)乐舞作品《破阵乐》音乐机构构太常寺:大乐署、鼓吹署宫廷音乐机构:教坊、梨园音乐皇帝唐玄宗唐曲子:a.由乐定词谓“填词”(派生出同一曲的各种形式)、b.依词配乐谓“自度曲”(民歌音调进行专业加工而成型)8)大曲结构: 1)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2)中序(拍序头歌)---节奏固定慢板歌唱为主舞或不舞3)破或舞遍---由散板入节奏由慢至快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代表作:霓裳羽衣曲(又称法曲)9)琴曲《梅花三弄》《离骚》10)减字谱燕乐半字谱与敦煌曲谱(敦煌琵琶谱)11)音声人永新、念奴、何满、12)音乐专著《乐府杂录》《教坊记》《羯鼓录》13)乐器三、五代时 1)五代王建墓乐舞伎石刻五、宋元与明清时期的音乐(960~1911年)一)宋元时期1.概述:市民音乐:民歌、“瓦肆”与“勾栏”2.新型的艺术歌曲——曲子词:齐言、杂言、音乐(先词后曲、倚曲、填词)、元散曲(艺术歌曲)及重要作家、姜夔的自度曲音乐成份:古曲、外来乐曲、民间曲调、自度新曲、曲调名称:词牌数量、变化、音乐体裁(令、引、近、慢)、3.说唱音乐: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4.戏曲音乐:杂剧与南戏(传奇)5.乐器和器乐的发展:弓弦乐器的问世——轧筝、奚琴6.古琴流派及琴曲:京师、江西、浙派(宋)郭沔的古琴曲《潇湘水云》(元)琵琶曲:《海青拿天鹅》7.音乐著作:乐书、碧鸡漫志、唱论、琴史及蔡元定的十八律二、明、清时1,民歌、小曲和蒲松林的“俚曲” 2,说唱音乐3,戏曲音乐:四大声腔、昆曲、秦腔、京剧4,工尺谱、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5,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的建立及学堂乐歌的开设“革命军” “黄河”(沈心工)“祖国歌” “送别”(李叔同)六.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1912~1949年)左翼-聂耳1,时代概况: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会师于井冈山)两大对立政权: 国统区.苏区—长征“九一八” “一二八”---“七七”--2,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改革:民歌、说唱、戏曲、器乐3,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和发展1922年北大音乐传习所1923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26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7年国立音乐院(上海)1929年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4,五四运动之后--工农革命歌(五一劳动节)(赤潮曲)秋渠.(红军歌曲、抗日救亡歌咏活动的发展5,中外音乐文化交流6,理论研讨、音乐著作(王光祈)(杨荫浏)(青主)(李凌)、7,乐器发展(刘天华)(吕文成)8,歌剧音乐的探索和成就<白毛女> 9,著名音乐家:萧友梅: 问五四爱国纪念歌李锦辉: 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赵元任: 卖布谣叫我如何不想他海韵刘天华(1895-1932)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黄自(1904-1938)抗敌歌旗正飘飘南乡子(辛弃疾)点绛唇(王灼)花非花(白居易)春思曲玫瑰三愿西风的话春郊长恨歌(大型声乐套曲)—山在虚无缥渺间、聂耳: 码头工人毕业歌新的女性梅娘曲塞外村女义勇军进行曲、洗星海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音乐(1949~1999年)1,2,3,4,5,6,概况传统音乐及音乐教育情况音乐创作器乐独奏曲、合奏曲音乐表演、器乐表演、指挥表演艺术中国音乐史研究、作曲技术理论研究、著名音乐家第二篇:音乐欣赏教案乐欣赏教案《化蝶》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 w.5y K J.Co m:音乐欣赏教案《化蝶》音乐欣赏《化蝶》是音乐剧《梁祝》中最经典的一段音乐,整首曲子共分四个乐句,旋律舒缓,优美,感人,(加之蝴蝶又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昆虫,结合为此活动设计制作的富有动感的电脑动画,通过与乐曲内容相温和的生动的画面,幼儿喜欢的游戏化表演等,如此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赏心悦目的音乐视听觉环境,给孩子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
2 《纳书楹曲谱》 清叶堂编,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戏曲谱集。
3 《弦索备考》 清荣斋编,抄本,是用工尺谱记写的13套器 乐合奏曲谱,又名《弦索十三套》。
➢ 在2(黄钟倍律)和1(黄钟正律)之间,求出11 个数,形成13个数的等比数列。即将2开12次方所 得到的“频率倍数”——1.059463,把这个数连 续自乘十二次,就分别产生十二平均律各律的频率 倍数,而乘到第十二次,就达到2(八度)。
朱载堉“新法密率”的提出,彻底解决了我 国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钟还原”的 难题。
他是世界上发明十二平均律的第一人,不仅 对我国律学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 律学研究中也占有领先地位。
思考与拓展:中国人与十二平均律
提起“十二平均律”,人们大多想起德国作曲家巴 赫的钢琴作品。事实上,巴赫的这套作品确实是为 当时欧洲的新生事物—平均律而作,它从艺术创作 上证实了平均律理论的优越性,从而使欧洲音乐界 开始广泛运用平均律,走向更为丰富的创作道路。 然而,最早发明十二平均律的中国却因为各种原因, 迟迟没有普及平均律。朱载堉的重大发明未能得到 统治阶级的重视,被束之高阁,也没能运用于音乐 实践之中。 你能联系中国古代的音乐实践和音乐思想等方面的 因素,来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吗?
(三)音乐论著
1、《唐会要· 乐类》 北宋王溥(929~982)编纂。
2、《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撰。 3、《琴史》 朱长文(1038~1098)撰,共六卷,是 我国最早的琴史专著。
4、《乐书》
北宋陈旸(生卒年不详)撰,共二百卷,是一部规 模巨大的音乐理论著作。
5、《碧鸡漫志》
南宋王灼撰,以论述古代歌曲为主。
作品欣赏:小踏曲《醉太平》(工尺谱念 唱),陈小花、夏有余念唱
小踏曲《醉太平》属于再现性三乐段结构。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第一编远古—春秋、战国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第一编远古—春秋、战国
2、 《大咸》——或称《咸池》,唐尧时的乐舞。 咸池是天上西宫的星名;另一种解释则说咸池是日 落之处,可能《咸池》这个名称与崇拜星辰有关。
3、 《韶》—— 又名《大磬》。因其在表演时使用 的伴奏乐器有箫(排箫),故又名《箫韶》。又因 其舞蹈部分有九次变化而被称为《九辩》,或因其 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据说这部作品 的内容与表演艺术水平非常高,直到春秋、战国表 演时还被叹为观止。这部乐舞一直延续到汉代或更 晚一些时候才趋于消亡。
唱歌理论涉及的方面:
1、歌曲的演唱风格——《礼记·乐记·师乙篇》 2、演唱技巧 3、教学方法——《韩非子·外储说》
以上这些带总结性的演唱理论,是我国古人做出 的贡献,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写下了重要的 一页。
著名器乐演奏家极其艺术成就
独奏乐器:七弦琴
这个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术,还是以七弦琴最为 突出,民间乐器演奏者和从民间吸收到宫廷的乐师 当中,琴的演奏家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结论: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为重要的 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 大作品之一。这位伟大诗人在《离骚》 中陈述了自己关怀国家命运和对人民 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楚国当时政治上 的昏庸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和达不到 自己的崇高目的时,则宁愿以身殉国 的决心。
南北方民间歌曲相比较
歌词处理方面的相同点:
1、在句中或句末用“兮”;
结论: 《易经》虽然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之中,但却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已陈,贵贱位矣”看作永恒不变的 法则。这条法则也就成为封建社会统治 阶级所遵循的法则。
六代乐舞
1、《云门大卷(quan ˊ)》——简称《云门》, 黄帝时的乐舞,黄帝以云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所 以称自己的乐舞为《云门》。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第一章:中国音乐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音乐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3. 培养对我国音乐的自豪感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音乐的基本分类: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

3. 中国音乐的特点:旋律、节奏、乐器、演奏形式。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欣赏、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1.5 教学步骤1. 介绍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中国音乐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3. 通过欣赏和讨论,让学生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

第二章:民间音乐欣赏2.1 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民间音乐的基本类型。

2. 掌握民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 培养对民间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1. 我国民间音乐的基本类型:山歌、小调、歌舞、说唱。

2. 民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欣赏、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2.5 教学步骤1. 介绍我国民间音乐的基本类型。

2. 分析民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 欣赏和分析代表性民间音乐作品。

第三章:古典音乐欣赏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和乐器特点。

3. 培养对古典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2. 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单曲、套曲、交响曲。

3. 古典音乐的乐器特点:弦乐、管乐、打击乐。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欣赏、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3.5 教学步骤1. 介绍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2. 分析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和乐器特点。

3. 欣赏和分析代表性古典音乐作品。

第四章:近现代音乐欣赏4.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完整版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音乐家和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基本发展脉络;(2)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音乐家和代表作品;(3)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评价音乐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音乐史;(2)通过聆听、分析、演唱等方式,使学生深入感受音乐作品的美感;(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概述1.1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1.2 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1.3 中国音乐文化的地域特点第二章:先秦时期的音乐2.1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2.2 诗经与楚辞2.3 先秦时期的乐器与音乐理论第三章:秦汉时期的音乐3.1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3.2 汉乐府与古琴3.3 丝绸之路与中外音乐交流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4.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发展4.2 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融4.3 佛教音乐与道教音乐第五章:隋唐时期的音乐5.1 隋唐时期的音乐繁荣5.2 唐代的音乐艺术成就5.3 词的兴起与音乐创作四、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2. 音频、视频资料:经典音乐作品、音乐家演奏实况等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学术文章等4. 教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讨论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测试:对中国音乐史知识的掌握和音乐鉴赏能力;3. 期末论文:对中国音乐史某一时期或音乐家的研究分析;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掌握程度。

高师中国音乐史名作赏析教学

高师中国音乐史名作赏析教学

高师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探讨摘要:目前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不仅在专业院校设有专业史学课和共同课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而且在综合院校中面向音乐类各专业学生开设有《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两门共同课程。

文章主要就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对象,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粗浅建议,以求教于大家:关键词:中国音乐史;任务与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20-02我国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和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美育的重视,萧友梅等音乐教育家对早期新兴音乐教育开始了探索和实践。

推动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自1927年上海国立音专成立,其专业设置及教学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并聘用经验丰富的音乐家任教,黄自亲自教习音乐史等课程。

例如《先秦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中国当代音乐史》等。

而在高师院校中《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已成为音乐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本文就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对象、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去进行教学的实践。

一、任务与目的学生通过系统了解中国音乐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并结合音乐作品的鉴赏,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音乐活动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规律,对音乐创作和音乐人物、音乐思想和审美意识、音乐教育和传承、音乐传播和文化变迁以及乐种、乐律、乐器等方面取得的主要音乐成就和相关知识,能够有所了解和掌握,熟悉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作品。

并对于如何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正确看待音乐史上的中西、古今、雅俗问题,能够有所了解,同时初步形成运用音乐文献、文物史料研究历史音乐现象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各种音乐体裁以及主要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艺术表现创作手法,丰富音乐史论知识,提高音乐艺术的理论修养,并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一、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二、通过音乐能够真实的展现出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形象。

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至今一直是通过传统的表现手法展现民族和国家形象,而区别与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显现出的客观、直接仍然会使文学家作为一项“语言”进行翻译,从音乐的具体形式上看,其声乐和文字的表现能够高度概括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传统形象特点,能够展现出一个民族精神和社会风貌,这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代言,还是人类文明的形象代言。

通过不同国家的音乐文明表现,展示本国的精神色彩,塑造本国的文明特色能够在国家和民族间的各种交流变得容易,例如国家或民间的交流、商务上的谈判、婚丧嫁娶等。

古往今来,音乐的外交作用也能够凸显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和国家形象,例如: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主要文化交流就是音乐,在外交上一些国家使臣和使者都会利用音乐手段进行外交活动,洽谈合作。

因此,从音乐的本质上看,音乐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将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工具更好的应用于沟通交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将中华五千年的音乐文化不断地发扬广大,将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传统继续下去,为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共同组成我国多民族绚丽的音乐文化色彩,对于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音乐应进行大胆融合,形成一些具有特殊艺术色彩的个性音乐文化,并不断融合自然、社会等多环境下的艺术特色,平衡各个地区的音乐发展文化,将多元化的中国音乐色彩不断发扬广大。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教案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教案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音乐术语、曲式结构等基础知识,欣赏并分析不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音长、音色等),熟悉音乐术语,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及演奏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元素:音高、音长、音色等;2. 音乐术语:速度、音量、音阶、调式等;3. 乐器介绍:钢琴、小提琴、吉他等;4. 曲式结构:binary form、ternary form等;5. 音乐作品欣赏与分析:古典、流行、民族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介绍乐器特点及演奏方法;2. 示范法:演奏经典音乐作品,展示音乐魅力;3.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4. 分析法: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情感等,深入理解音乐;5.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演奏简单曲目,培养音乐技能。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测试音乐基本理论知识、音乐鉴赏能力等;3. 期末演出:学生演奏或合唱一首曲目,展示所学成果;六、教学资源1. 教材:《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本知识和欣赏音乐作品。

2. 音响设备:钢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用于示范和演奏。

3. 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音乐作品、音乐家介绍等。

4. 网络资源:或在线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计划:按照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长;3. 课堂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音乐游戏等;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欣赏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第一章:中国音乐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中国音乐的起源,古代音乐,民间音乐,近现代音乐。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欣赏法。

1.4 教学步骤:1.4.1 介绍中国音乐的起源,讲解古代音乐的发展。

1.4.2 欣赏古代音乐作品,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1.4.3 介绍民间音乐的特点,欣赏民间音乐作品,如《茉莉花》、《赛马》等。

1.4.4 介绍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欣赏近现代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梁祝》等。

第二章:中国传统乐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种类、特点和演奏方法。

2.2 教学内容: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2.4 教学步骤:2.4.1 介绍吹奏乐器的种类和特点,如笛子、箫、唢呐等。

2.4.2 演示吹奏乐器的演奏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

2.4.3 介绍拉弦乐器的种类和特点,如二胡、京胡、古筝等。

2.4.4 演示拉弦乐器的演奏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三章:中国音乐名作欣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中国音乐名作,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古典名曲,近现代名曲,地方特色音乐。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欣赏法。

3.4 教学步骤:3.4.1 欣赏古典名曲,如《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等。

3.4.2 欣赏近现代名曲,如《长征组歌》、《黄河钢琴协奏曲》等。

3.4.3 欣赏地方特色音乐,如《二泉映月》、《赛马》等。

第四章:中国音乐与文学、戏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与文学、戏曲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诗词与音乐,戏曲与音乐。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欣赏法。

4.4 教学步骤:4.4.1 介绍诗词与音乐的关系,欣赏诗词音乐作品,如《将进酒》、《离骚》等。

4.4.2 介绍戏曲与音乐的关系,欣赏戏曲音乐作品,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第五章:中国音乐与民俗文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音乐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和传统;2. 理解中国音乐的特点和风格;3. 学会鉴赏中国传统音乐,并欣赏其美妙之处;4. 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和热爱;5.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点1. 介绍中国音乐的历史和传统;2.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音乐;3. 分析中国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录音机和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录音;2. 教师准备一些中国传统乐器的图片或简介资料;3. 学生准备纸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中国音乐的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激发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

2. 欣赏乐曲(15分钟)教师播放几首中国传统音乐,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茉莉花》等,鼓励学生仔细聆听,并用纸和笔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分析音乐特点(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所听乐曲的特点和风格,可以从旋律、节奏、乐器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对比和其他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

4. 了解乐器(15分钟)教师介绍一些典型的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筝、二胡、琵琶等,可以展示一些乐器的图片或简介资料,并简要介绍其演奏方法和音色特点。

5.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中国音乐曲目,并理由。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6. 自主欣赏(10分钟)学生自由选择一首中国传统音乐,闭上眼睛静静倾听,感受其中的意境和美妙之处,并用纸和笔记录他们的感受。

7.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和发展;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民间音乐表演,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3. 引导学生制作中国传统乐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4. 组织学生进行中国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才艺和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音乐的美妙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周代的音乐(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21年)(一)教学目的:1.了解周代统治阶级的音乐发展2.理解周代的民间音乐与乐器乐律3.掌握周代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概述2.难点:儒家音乐的兴起和早期发展(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第一节周代的礼与乐周代天子分封诸侯,并在总结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

周代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为统治手段。

礼礼可分贵贱,乐可互与敬,所以周代极为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

1周代的礼相当的多,多配合乐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一、祭祀二、大飨礼三、燕礼四、大射仪五、养老之礼六、乡饮酒礼七、乡射礼这些重要的礼的活动,各自有其所属音乐,有各自的乐曲和章法,不能混淆。

2在周代(尤其是西周),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用的乐队和歌舞队也有很大差别,不得随便僭(jian)越。

《周礼·大司乐》说:“正乐县(xuan,即悬)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关于舞队的人数应为:“天子八佾(yi),诸公六佾,诸侯四佾”为宜。

周代的礼乐的规定,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宫廷音乐的繁荣周代宫廷音乐以较繁荣,它们既有与礼结合的音乐种类,也有为统治阶级娱乐之用的音乐。

这些音乐大都是乐舞或歌舞的形式,有一、六代乐舞简称“六乐”,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的乐舞,包括:①黄帝时的《云门大卷(quan)》或称《云门》,祭祀云神,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

②尧时的《咸池》或称《大咸》,“咸池”是日落之处的星座名,祭祀地神,可能与星辰崇拜有关。

③舜时的《大韶》或称《韶》,因为它用排箫伴奏,又称《萧韶》,又因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或《九歌》,祭祀四望(天下名山,如五岳、四镇等)④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蘥》,因它用吹管乐器蘥伴奏而名。

它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与治水有关。

⑤商汤时的《大濩》,享女性先祖(先妣),歌颂商代的开国功勋商的。

⑥周武(周初)的《大武》,享男性先祖(先祖),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内容。

六代乐舞是颂扬先秦不同时期创业首领或帝王的文治武功。

在周代的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而声调平缓,表现一种庄严、平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二、颂乐它是重大典礼使用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

早先的颂大概源于民间的巫歌,而在周代有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特点依然如六代乐舞般肃穆,所不同的是不以大型乐舞形式出现。

而当今我们了解的“颂”,是通过保留在《诗经》中有颂歌歌词。

诗经有《商颂》、《周颂》、《鲁颂》。

三、雅乐雅乐在不同时期的概念不同,在此时是周代的一种宫廷音乐。

它主要用于祭祀与各种典礼活动。

雅分大雅与小雅。

大雅的内容与颂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

小雅用于诸侯及以下贵族的仪式中,其内容更为接近民间生活。

其音乐形式有的是乐歌,其伴奏用琴或瑟;有的是器乐形式,乐器则多为笙或管。

仪式中常常乐歌与器乐兼用。

歌词现今保留在《诗经》的“雅”中。

四、房中乐它是统治者用于后宫的一种燕乐,其娱乐性较高,常常由后妃侍宴时演唱,歌时只用琴、瑟之类乐器伴奏,而较少用钟、磬等打击乐器,歌词常采用民间采集而来的情歌之类的内容。

五、四夷之乐这是保留在周代宫廷里的,非周地一些其他地方的民族或部落等地夷狄蛮戎的音乐,用于祭祀或宴礼等,这种乐舞主要是为了炫耀扬威。

六、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如《羽舞》、《干舞》等,这些小舞除了为各种仪式用之外,还常用于贵族子弟来学习礼仪。

七、宗教性乐舞如《雩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傩(nuo)》这些音乐(乐舞或歌舞)的使用时,都十分强调等级的尊严以及宗教性的神圣,有严格的限制,包括场合、乐器的排列、舞者的人数,不能超越等级。

只是到了东周才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第三节周代宫廷音乐教育周代的音乐机构至今不是很明了,有学者认为“大乐司”使其音乐机构,也有人认为“大乐司”是周代音乐机构的倡导者。

这些乐官司乐工除了负责宫廷礼仪时使用的音乐,还负责对于贵族子弟或其他人的音乐教育,所教授科目包括乐德(教授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乐语(教授兴道、讽诵、言语)和乐舞(教“六代乐舞”,学习的年限从13岁到20岁)。

这些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贵族子弟们学会统治之术,而不是去表演,是利用音乐的“和”(和谐)来求得天地和、君臣和、上下和、人心和;通过礼乐的学习,达到治理朝政的目的。

周代(尤其是西周)的音乐教育客观上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使得配合“礼”的“乐”深入贵族之心,且在民间选拔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推动了周代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民间的音乐形式我们目前了解周代的民间音乐的发展除了散见在先秦各文献中的记载外,主要体现在《诗经》与《楚辞》中。

周代的民间音乐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重要的有:一、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是周代十五国的民谣,尤其是以周人中心地域的郑、卫、齐为代表,这些流行于黄河流域广阔地区的民谣被士大夫简称为“郑卫之音”,代表了北方的民歌。

歌词现保存在《诗经》的“国风”之中。

二、南音南音是周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

周代的南音现保留在《诗经》中的只有《周南》与《召南》,其范围仅限于楚国北部靠近中原地区,可能是许多南方地区未列入周代“采风”区域之内的缘故。

三、九歌九歌是楚国南部(相当于现在湖南)民间祭祀的大型歌舞曲。

楚国巫风盛行,人们在祭典时载歌载舞、击鼓吹竽,唱一种长篇的叙事歌曲。

这些歌辞保留在屈原的《九歌》之中。

九歌的音乐即“楚声”,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中有乱,即乐曲的高潮所在,在屈原的《九歌》中有记载。

此外九歌的曲式还有“少歌”、“倡”等形式。

四、成象成象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

所谓相,有两种含义:其一、象又称舂,是一根几尺长的竹筒或木杆;其二,手持“相”舂米或夯土时所唱的歌曲。

后来这种歌曲脱离具体的劳动而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以舂顿地而歌,称为“成象”。

见书14页,学者们认为成象可说是后来曲艺(即说唱)音乐的远祖。

第五节音乐生活的繁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周代的音乐逐步繁荣起来,乐器形制的完善使演奏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声乐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并促使演唱理论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动日渐丰富起来。

1、琴(即古琴,或称七弦琴)作为文人或宫廷乐师演奏的重要乐器,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琴人;另外在史籍中记载有许多著名宫廷琴家。

周代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等等。

[欣赏]琴曲《高山流水》。

(请学生讲一讲“知音”的故事)2、除了琴以外,其他诸如瑟、筑、管、笙等乐器都有许多演奏的高手。

3、在歌唱方面,在周代有许多杰出的民间歌唱家。

4、不仅歌唱技术发展的很快,史籍还记载了许多有关歌唱的理论。

5、此外宫廷优伶的表演也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

战国时期因为城市的发展,促使市民音乐生活的繁荣,周代,尤其是东周音乐已十分繁荣。

第六节乐器的发展与分类据文献史料记载,周代的乐器已有七十余种,仅在《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就有三十余种,其器型逐步完善。

此时的乐器已有弦乐器:琴、瑟、筝、筑等;吹管乐器:笛、箫、管、蘥等;打击乐器:钟、鏞、鎛、钲、铎、铙、磬、鼓等。

周代的乐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其乐器逐渐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乐器件数随时代逐渐增加,如编钟、编磬、排箫;其二,单管的吹奏乐器逐渐加多指孔,如笛等。

周代乐器的增多,促使乐器分类的出现,即《周礼·春官·大师》中记载的“八音”(八音是古代按照乐器制作的材料的不同而分成八个类别):①金类:钟、鏞、鎛、钲、铎、铙、錞于等;②石类:编磬、离磬、玉磬、特磬等;③土类:埙、缶等;④革类:土鼓、足鼓、楹鼓、贲(ben/bi)鼓等;⑤丝类:琴、瑟、筝、筑等;⑥木类:柷(zhu)、圄(敔yu)等;⑦匏类:笙,竽、巢、龢等;⑧竹类:箫、管、蘥、箎、篴(笛)等。

在八音乐器中,革类和竹类乐曲为多,而金类乐器能代表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我们对于古代的乐器的研究,常常多依赖于考古发掘而获得。

1978年在湖北发掘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大量乐器,使我们见到战国时期音乐的繁荣。

曾乙侯墓中共出土编钟一套共65枚(其中鏞钟45枚、钮钟19枚,还有一枚是楚惠王赠予乙的1枚鎛钟,分三层悬挂,总重量达5134斤。

见书19页,这不仅说明周代的乐律学已有高度的发展,而且标志着周代乐器制造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编磬一套共32枚,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箎2件,排箫2件,笙5件。

这些乐器为我们对于周代乐器研究提供了极高的历史价值,尤其是那套震惊世界的编钟。

[欣赏]编钟演奏的音乐视频第七节乐律学的进步在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中就有“三分损益法”的记载,这是以教学的方法来求得五声、七声音阶和十二律的理论。

它首先以一个振动体以三分益一、三分损一的方法,计算出五声和七声音阶。

以现代模式表示如下:计算次序所得的音⑴1×(3)次方=81 宫⑵81×4/3=108 徵⑶108×2/3=72 商⑷72×4/3=96 羽⑸96×2/3=64 角将所得五个音阶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即:徵、羽、宫、商、角如果从角五度相生两次,就得到变宫和变徵两音,于是周代就已用了七声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宫这种音阶我们称之为“古音阶”(因为它是最早采用的七声音阶,如今《乐理》教科书也称为“雅乐音阶”。

三、用三分损益法还可以得到我国的十二律(又称十二音律),所谓十二律,就是把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

在《吕氏春秋·音律》中就有记载了十二律的计算方法,它从黄钟开始,以五度向下再向上反复相生而得。

设黄钟为c1,各律音高和各律音之间的音程与生律次序关系如下:音分 114 90 114 90 114 90 90 114 90 114 90律名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生律次序1 8 3 10 5 12 7 2 9 4 11 6 在这十二律中,黄钟、太簇、姑冼、蕤(rui)宾、夷则、无射(yi)被称为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又称为吕,合在一起称为十二律吕,简称十二律。

见书21—23页,古代以宫音为最重要的的因素。

第八节音乐思想的争鸣音乐思想既音乐的观点。

在周代音乐思想的争鸣,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在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展开争辩,思想尤为解放。

而对于音乐问题的争辩,是以儒家、墨家、道家为重要。

一、儒家的音乐思想1、儒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他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主张“为政为德”,所以特别提倡“礼治”,而与“礼”有紧密关系的“乐”也大力提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