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高中政治高考主观题必背答题模板(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主观题必背答题模板(生活与哲学)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方法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4)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相对静止。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3)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唯物辩证法11个原理

1、对立统一原理原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全面地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相互转化原理原理: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3、普遍性原理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4、特殊性原理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学会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6、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原理: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抓中心、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
7、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认识事物既要全面,又要抓住本质和主流。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原理: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首先,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物质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的,所以它们同时具有静止和运动的性质。
静止是运动的基础,运动是静止的根源。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静止和运动相互转化、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形成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其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的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的状态,并且随着具体条件的改变,事物的相对运动和静止状态也会随之改变。
相对的运动和静止对立的统一使得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和表现形式。
再次,运动和静止是量的关系。
事物的运动有多快、多慢,静止有多稳定、多不稳定,都是由其内部属性和外部条件所决定的。
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其他事物的。
运动的快慢和静止的稳定程度有时会发生量的变化,这种量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事物的质的变化。
最后,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虽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运动中蕴含着静止的因素,静止中也存在着运动的要素。
运动通过阐发事物的运动规律,推动事物的发展;而静止则通过保持事物的稳定和秩序,为事物的运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总之,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物质世界中的两种基本状态,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是相对的、量的,同时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为我们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联系:静止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人的时间观念既有相对性又有可变性)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又是客观具体的,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速度的不同而不同,因而是相对的。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的持续性是无限的,物质世界具有永恒性。
时空的有限性是指物质存在的各种具体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又都是有限的。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条原理)一、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哲学原理总结1

哲学原理总结(57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1)物质观:①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第一,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否认这一观点将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观。
第二,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否认这一观点会导致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人的感觉或观念,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绝对精神”“天理”等客观精神。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第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
第二、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第三、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④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
时间、空间在客观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和客观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第二、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否认时空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⑤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第二、时空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第三、然而,无限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
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一、前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问题: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来淮工吗?答案有两种,愿意或不愿意。
如果愿意,那你确定当你重新选择时,淮工还是当初的淮工吗?二、案例背景: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
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
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代表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是诡辩派的代表人物。
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
他歪曲了他的老师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的思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事物有相对稳定性,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他认为一切都变动不居,事物无稳定性,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因而无真理可言。
三、案例分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面,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流来的又是新水。
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两条河之间的区别。
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一般来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
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规律”和“五⼤范畴”‘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三⼤规律”和“五⼤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盾的两个⽅⾯,⽭盾的双⽅既对⽴⼜统⼀。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的⽭盾运动,⽭盾的⽃争性和同⼀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般和个别)统⼀于客观事实。
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定程度引起质变,产⽣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盾⽃争的结果,是事物⾃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揭⽰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者既对⽴⼜统⼀。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的、丰富的、⽣动的,⽽本质则是内在的、⼀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者⼜是统⼀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者不可分割。
对⽴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2)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美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按客观规律办事也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世界观方法论和应用范围-辩证唯物论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论一、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二、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2、【方法论要求】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三、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这一世界观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五、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汇总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 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6,客观规律(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反 对】: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 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上,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唯物论相关原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有相对的静止。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这个是相对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惟独尊重客观规律才干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原理方法论

2017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原理方法论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体现的哲学原理: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运动和物质关系原理: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第三,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四,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五,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二者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同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政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原理方法论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五条,大家一定要将原理和方法论对应起来,同时经常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的提高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什么指导意义
【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总是暂时存在的,有生有灭的,所以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过程即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每一过程都要被另一过程所代替,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具体过程是有始有终的、有限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世界。
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1)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2)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是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把变革和稳定统一起来,既要注意变革以推动事物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保证变革的正常进行并巩固变革的成果。
只求变革,不注意稳定,变革就失去了前提和保证;只求稳定,不求变革,事物就不能发展,也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