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合集下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23.1 复习笔记一、康有为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便接受严格的传统学术教育。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2)主要贡献①康有为是晚清思想界的巨人。

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他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早期维新思想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导演了悲壮的百日维新。

②他还将古代大同思想和西方民主人权思想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新的意义上的“大同世界”,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变法救亡理论和大同理论构成了他的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

③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风云人物,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系统地展开了其社会思想主张。

2.社会变迁论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思想,同时又学习借鉴牛顿的天体力学和康德的“星云说”等科学、哲学研究成果,并创造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系统地提出了其社会变迁思想。

(1)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变易思想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变易发展的。

①根据西方近代科学家对天体运行的观测和研究,康有为指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与地不能截然分开,地球是绕日旋转的行星,地球只是诸行星之一,因此,地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则是作为整体的宇宙。

这对于否定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

②根据自然界变易进化的普遍规律,康有为提出由于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圣人的治法也必须因时改变。

(2)康有为从多重角度分析了社会变迁的动力。

他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变化的动力,社会发展变迁也是由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败的天然法则所决定的。

(3)康有为还从人性角度阐述揭示社会进化的动力问题。

①他认为,人类求乐免苦,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动力。

②他还根据对世界历史的考察,论证了先进的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压力,是落后国家社会进化变迁的外在动力。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一章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21.1 复习笔记中国社会思想演进到清代,进入总结与开新的历史时期。

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就是新的社会风气、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思想以及诸多不同以往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随之涌现出来。

清初的社会思想自然承其惯性,表现出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富于批判的思潮,气象博大的内容,以及对新的社会规范的探求等特征。

一、黄宗羲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清史稿•儒林传》有其传。

他的社会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理想社会构想(1)主要内容①君主是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的。

②官员的工作是为天下、为万民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的。

③社会的法令规范是为了社会兴利除害、使万民受益而设定的,而不是为君主的利益而设定的。

④学校不仅是养士的机关,而且是议朝政的机关。

⑤实行井田制与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2)主要特点①他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托古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社会思想及社会理想的传统。

②具有明显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特色。

③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

④具有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启蒙意义,因而具有时代的超前性。

(3)评价黄宗羲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但他以此为标准所进行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则是入木三分的,反映了清代初期启蒙思想家们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也为以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论人性与欲望(1)论人性①对于人性问题,黄宗羲企图建立“心与性一”的一元人性论。

a.他认为,人们只有“气质之性”,没有“义理之性”,只有“人心”,没有“道心”。

所谓道心和义理都是人们的气质之性和人心的派生物。

b.黄宗羲否认了“气外之理”和“心外之性”,因此否定了宋明理学家和心学家的人性论,只企图用气一元论来说明人性,认为人性是在与生俱来的人心中自有的。

②在人性的善与恶问题上,黄宗羲是一位性善论者。

a.他认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之性善是“不忍”,又以仁为核心,表现出仁义礼智等特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中国社会思想史 复习笔记 精品

中国社会思想史  复习笔记 精品

一、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1.宗法制度:所谓宗法指的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而尤其指合族之人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在刚刚有氏族社会步入国家的商周时期就表现为王位的更替规则。

西周代商之后,正式确立了嫡长子(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的传承制度。

这样就产生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周王称天子,王位和财产有嫡长子继承,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天下之大宗。

嫡长子的兄弟等被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诸侯在其封国之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如此逐层递推,在全国内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2.敬德保民: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与其“皇天无亲,唯德辅之”的天命观,即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性质密切相关的预设,衍生出天命惟德和天意民情两方面的思想,为其敬德保民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A.敬德:天命惟德,那么保天命就意味着要敬明其德。

德的观念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上与天命相应,从而可得天下之佑;下修保民慎罚之政,则可得人之和。

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德行,尤其指政治上的德政,主要包括慎罚和保民两方面。

B.慎罚:是德政的基本内容之一,又与德政相辅相成。

包括:a行使刑罚的时候要合义合宜,不以个人喜怒之心任意用刑,同时不用非道之谋、非典之法,从而避免滥用刑罚。

b小罪者不知反省,不得不杀,大罪者有思悔改之意,也可予以饶恕。

c目的是使民心悦诚服、勉力和调,不敢造次犯法,d判决过程要慎之又慎,避免乱刑和错判。

C.保民:民情民意是天命、德行的镜子,所以敬德思想具体到政治实施中就要保民,只有保民才能敬德,保持天命。

保民与政权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是国家的根本所在。

保民的思想与慎罚的思想互为表里,要保民就要明德慎罚。

其保民思想一大特色是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老弱孤幼的保护,这点后为儒家仁学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二、先秦儒家思想1.孔子最基本的思想:孔子社会思想最基本的特点是道仁义,明人伦与重教化,这也是它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基本特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笔记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笔记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学的特性:1、科学性 2、人文性第一章绪论一、关于“社会思想”定义(无确定的):(1)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王处辉)(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思想,而且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郭真)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缘由及意义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建立中国的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的深入调查和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概念和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洋装化,不能拿西方的概念来硬套中国的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的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的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的生活和解决当下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1)现实的问题——理论前提(2)即有的理论——洋为中用(3)传统的根基——古为今用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和“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的同时,还是要意识到“不变”的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的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的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的时候,原来实证性的、假设—检验模式的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3、“位育”文化的需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概念,很多都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

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学。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坐下来,潜心疏理这些宝贵的遗产,真正在这方面获得突破,那将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跃进。

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运行理论的核心命题是: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个社会子系统、不同社会要素发挥各自的机能,只有各个社会要素、不同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协调互补,才能使社会在动态运行中保持平衡与秩序。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著作:《道德经》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

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

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

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著作:《国语·齐语》、《管子》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

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

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

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评价: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9.1 复习笔记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这种“无为”有别于老庄时期原始道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为”。

二、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理想1.个人简介陆贾(约公元前240~前170年),战国时楚国人,黄老思想在汉初的重要代表人物。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1.社会思想的定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社会思想史技术性方法:区域法、阶段法、学派法、阶层法、群体法、人物法、著作法、观念法、民族法、比较法。

3.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的特点: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的,发展到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占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发展为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叔孙豹的“三不朽”论:A:叔孙豹与“三不朽”论:叔孙豹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不朽。

B:三不朽的意义:a: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b: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代表春秋时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形成。

C: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5.孔子论“仁”:“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规范的核心。

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群学严复:“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在近代学术史上,一门学科的发展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或是说,靠两种力量的推动。

一方面是学者个人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在高等学校中设立相关科系培养学生,成立所谓学科体制的建设工作。

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教会学校的推动和美国社会学初期的发展,也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

传教与社会服务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改善人际关系和社区福利。

社会服务有助于传教,当时外国传教士要进入某个社区传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较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从而便于传教。

此外,美国教师带领中国学生,在城市或乡村开展社区服务,进行社会调查,写成论文乃至专著。

这种集教学、研究、服务为一体的模式,成为后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又一大特色。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篇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三章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3.1 复习笔记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1.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的产生(1)原始群时期及其社会思想①原始群时期的人类社会在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就在生产劳动中诞生出来了。

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有依靠集体的行为和力量,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才能抵御猛兽的侵袭。

人类自诞生起,就过着群居式的社会生活。

②原始群时期的社会思想a.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感到只有集体劳动、共同生活,才能求得生存,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群体内各成员之间互助协作的好处,从而不断地强化了这个阶段的原始的群体组织。

b.人类从原始群时期逐渐发展到氏族社会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着一种社会思想。

(2)氏族社会及其社会思想①氏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氏族社会里,人们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中,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

由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并且平均分配他们的劳动产品。

②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a.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们没有私有观念,在氏族社会内部的人与人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关系。

b.由于当时的人类生活地域、社会视野和社会思想都比较狭隘,往往视本氏族之外的其他氏族的人为异类,常有血腥的氏族间屠杀事件发生。

2.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1)原始宗教与社会思想在原始社会的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现实社会的歪曲反映,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社会思想。

它一经产生,就对氏族社会的群体生活起着控制作用。

①自然崇拜人们把生活中的得失、胜败都归结为自然力的威力,错误地崇拜自然现象,从而出现了最早的宗教,即自然崇拜。

②灵物崇拜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灵物崇拜。

灵物崇拜是对某些物品的崇拜,相信灵物能保护自己或本氏族,并能抵御敌人,战胜邪恶力量。

③图腾崇拜a.灵物崇拜后来又发展为图腾崇拜。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第十九章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19.1 复习笔记一、张载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人。

(2)主要贡献张载是我国宋代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也是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张载和他的弟子多系陕西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关学被认为是宋代道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又由于张载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张载集》为最新、最好的版本。

2.论人性张载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

张载认为人是得清气所成,其他物质为得浊气所成,人和万物同出一源。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性的两重性观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先天具备“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子”,应当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保存“天地之性”。

(1)关于“气质之性”①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

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要求源自气质之性,因此人的口腹之欲、性欲都受气质之性的支配。

②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

张载指出,天下凡称为性的东西,都是指物所固有的东西。

③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变化气质”,方法是居仁由义,做到心和而体正,同时严格要求自己,限期改正缺点,使行为皆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2)关于“天地之性”①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

②天地之性是至善的。

具有这种人性的人,非常理性,不受嗜欲的控制,也不以小害大,能做到“纤恶必除”。

对于善的行为则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使行善成为他一贯的习性。

③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天理”的体现。

在这里,张载把当时社会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了天地之性的实质内容。

(3)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①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统一,人人都有双重人性。

②由于张载研究人性问题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生活,调适社会秩序,所以其落脚点放在如何使人们的气质之性变化为天地之性上。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1 复习笔记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相关概念(1)社会思想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第一章一:什么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史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社会观念,构思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

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

(对定义的理解)2,“社会生活”:是人类的共同生活,旨在具体的社会(社区),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共同生活,这种共同生活靠什么维系,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共同生活等。

3,“社会问题”人们在具体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多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4,“社会模式”只具体社会生活的结构模式。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思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针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之历史发展的估价,可以从1949年划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祖国大陆的研究,二是,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

后者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支。

其一为系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其二为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专题研究。

社会思想史的上限:有记载之日起;下限: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思想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分为两个层次:指导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指导性:运用马克思注意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具体有:要历史地看问题;要阶级的看问题;要逻辑的看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思想史,要进行质料的搜集归纳,分析和研究,尚需一套技术性的方案。

技术性的方法有:国别法,阶段法:学派法;人物法;著作法。

三,学习,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之一,只有具备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科学而深入的研究。

要研究现实的中国社会,就需要研究和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思想,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和思想材料,为现实服务。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一,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想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9.1复习笔记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

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

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

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

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

中国社会思想史马原教材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马原教材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马原教材笔记
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体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第一,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第二,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5.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地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6.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正确的词:来源/基础/动力/标准/目的/能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低级阶段,直接/具体,通过实践获得
2.理性认识:高级阶段,间接/抽象,通过思维加工
3.区别: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4.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5.两次飞跃:
第1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2次飞跃:理性认识-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

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

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

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

“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

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

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

“慎罚,保民”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判决过程要真慎之又慎3)保民:与政权长治久安密切相关。

特色: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对老弱孤幼的保护。

后世影响:如家仁学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之一四、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1 复礼与正名1)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礼的功能,社会各阶层依名分与地位而享权力尽义务。

恢复周礼中的仪文形势和应有的精神实质。

2)正名: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

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

2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根本的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1)仁与礼的关系:把“仁”这一新精神贯注在“礼”的旧形式之中,纠偏周礼中文繁礼苛的弊病。

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2)仁的社会学内涵:“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道德属性”“仁是在社会中的做人道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人”孔子的“爱人”与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指爱必须是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由亲而疏,由近而远。

而墨子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指无差别的爱。

“推己及人”是指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以类相推,将心比心。

3 “以政为德”的社会管理思想:1)养民与教民:养民惠民的途径:慎用力役,取民有度教化的手段:以身作则,以道诲人2)德与行:德化比行政更具优先性,原因:行政,法律起到教化不足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为政以德”思想:以德为政之本,把整治给道德化了,政治之对象在社会,更广义的社会功能,目的不仅在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五、孟子的社会思想孟子,名轲,邹人,居孔子之下的“亚圣”,提出“性善”“仁政”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突出贡献。

1 性善论1)人性善: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

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孟子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使人性所必然的,有了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内在根据,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臻于完善。

2)人何以有恶:善根有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培养,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挂钩,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基本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视教育手段改变社会环境。

2 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1)仁政与王道:解决社会危机,行仁政之王道原因: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

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是战胜之道。

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秩序的保证。

人民久苦于虐政而期盼仁政。

2)推恩与保民推恩之术: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

保民:仁政的中心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

保民之道在于顺民、安民、养民、教民。

顺民是以民情民意为本,安民是指百姓安居乐业,教民是仁政的重要环节。

3)制民之产:指的是要使人民有一定的财产。

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养民惠民的措施:正经界——恢复理想中的井田制;裕民生——农副业生产,实现家庭经济的自给自足薄赋税——主张取民有制、以劳役赋税代替实物税收形式,对往来商旅不额外征税。

3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1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

从社会交往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揭示更高级的社会分工关系。

2 “一治一乱”社会变迁理论为仁政思想找历史哲学根据,五百年为一周期,神秘主义倾向,孟子对社会思想史的一大贡献,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六荀子的社会思想荀子明况,字卿,进一步发挥了孔门的社会学,儒家社会思想的集大成者。

1 人性恶与人的社会化1)人性恶:荀子的全部社会思想的基础他断言的根本理由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互不相容。

“性”是指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孟子人性善:承认人性善与强调教化之间的矛盾。

荀子人性恶:人性本恶,需要社会立法规范来裁抑人性中恶的因素实现社会的善。

2)化性起伪:“伪”不是“伪饰”的“伪”,而是“人为”的“为”。

“伪”是通过人的思虑与学习而成的,也可以认为是社会所造就的,指作为社会规范和制度的“礼仪”,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化性起伪”即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具有“礼仪”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具体方法:礼仪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因为人能化性起伪,依然肯定性恶纸人可以为善。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共同点:解决社会人伦道德的根据问题。

不同点: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性善论是强调积极成就善,是哲学的立场。

性恶论是消极防止恶,是社会学的立场。

2 “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1)群与分:“群”是指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自存。

荀子第一个揭示人能“群”社会属性的思想家,具有重大贡献。

“分”是对人群进行必要的角色定位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位置。

“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

2)明分使群:“分”首先意味着职业的分工。

理由: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个人的力量有限。

“分”意味着角色的区别: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分:(于孟子的“劳心”“劳力”一致但是更体现由分工而定分的关系,即确立社会角色的区别,“别”。

“别”:等级的差别。

荀子批评墨子的“兼爱”的学说是“慢等差”。

荀子主张不同等级的人,地位不同,享受政治待遇不同,只有承认的等级合理性,才能各守本分,保证社会秩序。

人伦关系之“定分”。

“辨”即区别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

实质:视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为一种人伦关系。

被当作社会正统的意识形态,表明了中国社会独有的伦理特性,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存在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废。

后世影响:开启了此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所谓纲常名教。

社会之所以为社会,“分”乃关键所在,只有“明分”才能“使群”。

但是,需要靠“义”,即社会规范来加以保证。

3 “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1)隆礼:礼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国家等级制度上,提倡尊君,荀子的等级划分重在角色不在个人,荀子之尊君,因为君子有着重要的职务,比孟子“世禄”的主张更进步。

礼:社会行为之规范、绳墨、规矩;仪文形式,指出其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文饰社会表现社会控制手段。

贡献:剥除礼仪中的神灵崇拜观念,强调仪式的人文与社会功能。

2)重法:礼与法:法:广义上的“法”指治理国家的整个制度,狭义上的“法”指法令条文,法生于礼,礼是法的纲领或指导原则。

以礼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此基础上加之以刑,人民就会觉得这是莫大耻辱。

实行“赏”,就会觉得是莫大荣誉。

法必须在教化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礼是法的基础,法是礼的补充。

礼,表现为一种教化功能,化民成俗;法,是一种强制色彩。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治人与治法:法必依于人,即“君子”。

以“治人”来行“治法”,把“法”“刑”纳入“礼治”范围内,“重法”是“礼治”的一个方面。

4 “王道”理想:1)王道与霸道孟子的观点:王道与霸道相互对立关系,主王道力斥霸道荀子的观点:王道与霸道之间可以相互沟通。

实现王道必须做到:内政上隆礼重法、尊贤使能、这是王道的基本特征。

国与国关系上实行“不敌而威”,反对暴力服从的“强道”。

兵是“仁义之兵”致力于富国裕民之道,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爱民与裕民民心向背是实现王道的关键。

“富民”是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标志,王道的保证。

“裕民”的关键在于发展农业,限制工商业。

发展农业的主张:增加农业生产者的人数;农时不可违;减轻赋税。

3)法后王法三代圣王之法。

荀子认为“法先王”与“法后王”并非截然对立,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法后王”为了更好的“法先王”。

他批评孟子没有将先王与后王联系起来,只是照搬先王之法而没有与时代精神相适应。

六、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子极其关怀社会,最具有社会服务的思想家,批判现实社会,提出改革方案,走向儒家学术的对立面。

1 “兼相爱,交相别”的社会观1)兼以易别“兼”是平等,无差别的意思。

“别”是区别和差别。

即以“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

“兼相爱”:社会理想就是要求取消一切阶级、等级以及强弱、贫富等等的区别,建立视人若己,爱无差等的社会。

2)交相利“利”并不是指个人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全体的利益;还有“用”的含义,是否有利即是否有用,是否有利被赋予道德标准。

“交相利”是使大家相互都能得到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