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像
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本质是 君主专 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三公
中
(国御副史家丞大重相夫)大事务“由百丞官公相之卿首进”行廷太议尉,最后
央 政
律令 图籍
由监察皇百帝官裁断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明太祖《皇明祖训》
(2)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
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
的中枢首脑。
➢ 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学 士……大学士皆正五品官,使侍 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则特 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 值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 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 预机务自此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 睡虎地秦墓竹简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三、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演变
最高武官, 掌军事
府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九卿之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3.地方建立郡县制
监察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郡守县(最制高特长官点):郡丞(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 ①郡县长官由皇帝直县接任免; 县②令中(央最高对长地官)方垂县丞直(管行政理、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在唐后期,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 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 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来五代十国是藩 镇割据的延续。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5、明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 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 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 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 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 典(重刑)。”
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 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 落
2.主要 内容: (1)皇帝制度 ①地位: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②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 (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 (4)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
分封制开始解体;
(2)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北宋 形成二府三司制。
元朝 一省制
明朝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 清朝 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 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 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
①目的:巩固周
亲
朝的统治
戚 ,
②分封的对象:
以 藩
同姓:亲族
屏 周
异姓:功臣、姻亲
、先代贵族
③内容:授土授民;层层分封;
周天子
诸侯
分
国都
土地
人民
封
的
诸侯
方
诸侯
土地
人民
土地
人民
卿大夫
法
士
天子把土地连同土地上 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 立国家。诸侯等可以如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公
贵 族
法炮制。
天子
1、汉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演变 (1)西汉
(2)东汉——尚书台:
东汉时期,刘 秀将尚书台确 立为新的行政 中枢,三公权 力受到削弱。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 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皇权至上)
起中“草汉书诏代省令宰相是首长制尚 负,责书唐执省代行宰相是委员会制门封。驳下审”省议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朝: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 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 力。
“安史之乱”后 ,唐代宗实行节 度使制度,地方 节度使掌握政权 、兵权、财权大 权,割据一方。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
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
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1)君主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利有 制约作用。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 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
【课程标准】
发展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秦朝的政治制度
3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强中央集权;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试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官员产生方式 标准
与中央的关系
影响
分封制 世袭,有封地
血缘基础 有较强的独立性
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
皇帝任命,无封地
地域基础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的统一,标志着官僚
史论突破
西周宗法制 度示意图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西周分封和等 级制度示意图
难点突破
天 子 天 子
天 子
天
始子祖
平民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 分封制互为表 里。宗法制是 分封制的基础 ,也是分封制 的原则,分封 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制度上的 体现。▼
4、先秦政治制度特征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中书门下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 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3、宋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二府三司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中
枢
书
密
门
院
度盐户 下
支铁部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4、元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1) 中行书政省机最构高长精官简为,中提书高令了,行太子政充效任率。。其下有左右丞
➢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 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 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材料二: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思考:从材料和图片看,西汉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郡国 并行 制
2、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监察(御)史
监察
乡
三老(教化)
啬夫/有秩 (听讼、赋税)
游徼(贼盗)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 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
——钱穆《国史新论》
凡军国大事 ,必由中书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复奏
②① 事相既效吏部权互 率一相 ;分牵为户 部制三又,互避为礼部免补权充臣,独分兵部揽工大明权确刑 部,,有提利高于了工 部加办 强选皇拔官权员。 户籍赋税 祭祀教育 军事警备 审判刑罚 土木工程
政事堂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文书管理的特点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 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 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 (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东汉晚期,监察区“州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
政权,还有领兵权,这
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
➢
汉代十三州示意图
枝强的局面。
州——郡——县
3、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 期,地方行政制度 也主要是州、郡、 县三级制。
➢ 南北朝时期地方制度示意图
4、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明清简史》
此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嘉靖以后,朝位 班次,据列六部之上。”……特别是到张居正时,“部权 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 ——《明清史概论》
明代内阁地位演变示意图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明朝时期的中 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6、清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 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 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禅让制到世袭制
禹死后,约公元前2070年,其子启与其支持者杀死益,启 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政权性质: 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 接统治。
2、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体制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 畿地区 (2)外服:王畿四周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 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 务的官吏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
(1)分封制
封
建
侯等
管辖国邑 诸侯
伯级 子分
管辖食邑 ﹝卿﹞大夫 男 封
服务,食禄
士
制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庶民
评价: 积极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
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 强。(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③确立了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 ④经济:开发了边远地区的经济 ⑤播了周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 各诸侯国相对独立,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为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目的: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三)西周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核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心
——《春秋公羊传·大隐宗 公元年》
:
(宗主)
嫡
天子
长
小宗 (大宗)
子
诸侯
继
小宗 (大宗)
承 制
嫡长子
卿大夫
余嫡子及庶子
士
小宗 (大宗)
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严格的庶大人宗小宗体系,大宗 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③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 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
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
始产生;
角度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地方单位 邦国
郡县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在职时间 终身
任期
经济来源 采邑
俸禄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高度集权 没有
实现
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
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皇帝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处理日 常事务
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雍 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 隆56年被撤
初仅参与军务,后 发展为“军国大计 ,罔不总揽”
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重点知 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识梳理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两汉 中外朝制
魏晋 隋唐
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本质是 君主专 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三公
中
(国御副史家丞大重相夫)大事务“由百丞官公相之卿首进”行廷太议尉,最后
央 政
律令 图籍
由监察皇百帝官裁断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明太祖《皇明祖训》
(2)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
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
的中枢首脑。
➢ 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学 士……大学士皆正五品官,使侍 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则特 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 值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 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 预机务自此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 睡虎地秦墓竹简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三、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演变
最高武官, 掌军事
府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九卿之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3.地方建立郡县制
监察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郡守县(最制高特长官点):郡丞(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 ①郡县长官由皇帝直县接任免; 县②令中(央最高对长地官)方垂县丞直(管行政理、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在唐后期,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 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 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来五代十国是藩 镇割据的延续。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5、明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 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 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 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 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 典(重刑)。”
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 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 落
2.主要 内容: (1)皇帝制度 ①地位: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②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 (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 (4)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
分封制开始解体;
(2)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北宋 形成二府三司制。
元朝 一省制
明朝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 清朝 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 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 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
①目的:巩固周
亲
朝的统治
戚 ,
②分封的对象:
以 藩
同姓:亲族
屏 周
异姓:功臣、姻亲
、先代贵族
③内容:授土授民;层层分封;
周天子
诸侯
分
国都
土地
人民
封
的
诸侯
方
诸侯
土地
人民
土地
人民
卿大夫
法
士
天子把土地连同土地上 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 立国家。诸侯等可以如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公
贵 族
法炮制。
天子
1、汉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演变 (1)西汉
(2)东汉——尚书台:
东汉时期,刘 秀将尚书台确 立为新的行政 中枢,三公权 力受到削弱。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 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皇权至上)
起中“草汉书诏代省令宰相是首长制尚 负,责书唐执省代行宰相是委员会制门封。驳下审”省议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朝: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 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 力。
“安史之乱”后 ,唐代宗实行节 度使制度,地方 节度使掌握政权 、兵权、财权大 权,割据一方。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
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
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1)君主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利有 制约作用。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 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
【课程标准】
发展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秦朝的政治制度
3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强中央集权;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试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官员产生方式 标准
与中央的关系
影响
分封制 世袭,有封地
血缘基础 有较强的独立性
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
皇帝任命,无封地
地域基础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的统一,标志着官僚
史论突破
西周宗法制 度示意图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西周分封和等 级制度示意图
难点突破
天 子 天 子
天 子
天
始子祖
平民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 分封制互为表 里。宗法制是 分封制的基础 ,也是分封制 的原则,分封 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制度上的 体现。▼
4、先秦政治制度特征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中书门下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 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3、宋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二府三司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中
枢
书
密
门
院
度盐户 下
支铁部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4、元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1) 中行书政省机最构高长精官简为,中提书高令了,行太子政充效任率。。其下有左右丞
➢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 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 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材料二: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思考:从材料和图片看,西汉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郡国 并行 制
2、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监察(御)史
监察
乡
三老(教化)
啬夫/有秩 (听讼、赋税)
游徼(贼盗)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 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
——钱穆《国史新论》
凡军国大事 ,必由中书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复奏
②① 事相既效吏部权互 率一相 ;分牵为户 部制三又,互避为礼部免补权充臣,独分兵部揽工大明权确刑 部,,有提利高于了工 部加办 强选皇拔官权员。 户籍赋税 祭祀教育 军事警备 审判刑罚 土木工程
政事堂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文书管理的特点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 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 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 (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东汉晚期,监察区“州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
政权,还有领兵权,这
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
➢
汉代十三州示意图
枝强的局面。
州——郡——县
3、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 期,地方行政制度 也主要是州、郡、 县三级制。
➢ 南北朝时期地方制度示意图
4、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明清简史》
此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嘉靖以后,朝位 班次,据列六部之上。”……特别是到张居正时,“部权 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 ——《明清史概论》
明代内阁地位演变示意图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明朝时期的中 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6、清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 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 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禅让制到世袭制
禹死后,约公元前2070年,其子启与其支持者杀死益,启 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政权性质: 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 接统治。
2、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体制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 畿地区 (2)外服:王畿四周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 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 务的官吏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
(1)分封制
封
建
侯等
管辖国邑 诸侯
伯级 子分
管辖食邑 ﹝卿﹞大夫 男 封
服务,食禄
士
制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庶民
评价: 积极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
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 强。(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③确立了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 ④经济:开发了边远地区的经济 ⑤播了周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 各诸侯国相对独立,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为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目的: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三)西周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核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心
——《春秋公羊传·大隐宗 公元年》
:
(宗主)
嫡
天子
长
小宗 (大宗)
子
诸侯
继
小宗 (大宗)
承 制
嫡长子
卿大夫
余嫡子及庶子
士
小宗 (大宗)
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严格的庶大人宗小宗体系,大宗 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③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 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
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
始产生;
角度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地方单位 邦国
郡县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在职时间 终身
任期
经济来源 采邑
俸禄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高度集权 没有
实现
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
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皇帝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处理日 常事务
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雍 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 隆56年被撤
初仅参与军务,后 发展为“军国大计 ,罔不总揽”
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重点知 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识梳理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两汉 中外朝制
魏晋 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