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修一PPT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修一PPT

地方行政层级管理 地方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变化,认识自秦起 发展演变的特点,培养时空观念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3)客观准确地评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增
的演变线索
强民族自信心,培养家国情怀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 史选修 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 史选修 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 史选修 一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 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1)三公: 丞相 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 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 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 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2)九卿: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 卿”。 (3)权力运作: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 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创立了共和制,但是革命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共和制名存实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
进行的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
建设积累了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完善。中共十八大和中共十九大为中国特色社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 史选修 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 史选修 一

原创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原创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环节2:问题点拨 一省两院制皇帝
枢密院 (军事)
中书省 (行政)
宣政院 (宗教)
吏户礼 兵 刑工 部部部 部 部部
分析:元朝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 益繁,取决一省,犹曰 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提高效率的需要。
◎环节2:问题点拨
皇帝 内阁 内阁
3.西周
大盂鼎
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
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
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
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
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 西周王臣在青铜器铭文
中追念祖先功绩、告祭 自己荣誉,是为了加强 其在宗族体系中的地位。
西周:实行分 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1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同性居多、多居富庶地 2 区;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交错
分不析能:。你分认封为制后下世诸统侯治有者较能大否的效独仿立西性周,的不宗利法于分中封央制集治权国? 说的明巩理固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位世袭制 夏朝
内外服; 中央:设相、卿士 地方:封侯、伯
商朝
分封制 宗法制
西周
Hale Waihona Puke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最高统治者的王位世袭,且权力并非绝对 ◎统治血缘关系维持 ◎地方权力较大,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环节3:综合探究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 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 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 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 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 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用书)-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用书)-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

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用书)一、学习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演变过程; -掌握四大朝代及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和演变的重要意义。

二、知识梳理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最初的政治制度是部落联盟制度,后来发展为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时期,出现了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以及皇帝、宰相、吏部、礼部、兵部和刑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2. 四大朝代的政治制度•夏朝政治制度:国王统治。

夏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君权过重,导致纣王发生暴政,最终灭亡。

•商朝政治制度:天子统治。

商朝的政治制度比夏朝更加完善,具有王朝的特点。

•周朝政治制度:封建制度。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

官制、军制、礼制、刑法、典章都由周天子制定。

•秦朝政治制度:集权制度。

秦朝实行严密的中央官制,确立并实行郡县制,完善了法律制度和文字制度。

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中国文明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遗产。

三、思考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过程?有哪些基本特点?•四大朝代的政治制度各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对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启示?四、课堂练习选择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夏朝以国王为中心 B. 商朝以天子为中心 C. 周朝实行封建制度 D. 秦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2.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以下哪个顺序排列是正确的? A. 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汉三国 B.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 C. 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 D.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简答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什么?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进步和创新?请举例说明。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礼记·礼运》中指出,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表明“小康”之世()A.国家统一安定B.王权高度集中D.违背历史潮流小康”之世是指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体现不出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安定,A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各亲其亲”,可知《礼记·礼运》认为“小康”之世以血缘关系为标准,C项正确;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错误。

2.商朝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C.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盟主”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加强,这有利于集权政治的加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明与商朝相比,西周的王权政治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D项正确。

3.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曾随之发生变化。

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是指从分封诸侯到推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

这有利于()A.隶书的全面推广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患危机的解决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属于文化统一的范畴,故选D项;材料“‘公室’‘王室’称‘县”没有涉及字体的变化,排除A项;“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项;“‘边塞’称‘故塞’”只是官方文书表述方式的变化,与解决边患危机没有关系,排除C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PPT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2.宗法制
1.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目 录
· · ·






秦 时



明 清


时 期
的 政

政 治


治制Βιβλιοθήκη 体制的演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建立了世袭制王朝 国家夏,禹就就是夏朝的君主。
➢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1.分封制
4.分封制的瓦解: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②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③生产 力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④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1.分封制
封 建 亲 戚 , 以 藩 屏 1.分封有哪几种类型(对象)? 周 同姓:亲族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引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演变历程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

这一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治理智慧与实践,也反映了古代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从分散到集中的历史趋势。

萌芽阶段(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典型。

商鞅在秦国推行县制,初步打破了传统的分封体系,建立了以君主为核心的官僚体制,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萌芽。

确立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他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创立了“皇帝”称号,并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废除了周代的分封制,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统治。

巩固阶段(西汉)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削弱了地方王国势力;汉武帝则通过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了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工具。

完善阶段(隋唐)隋唐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隋朝初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通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牵制,有效地避免了宰相专权,同时也制约了皇权滥用,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高度成熟。

此外,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兴起和完善,使得选官用人逐渐摆脱了门阀世族的影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后续发展与强化(宋元明清)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省六部制更趋成熟,而地方行政上通过路、州、县三级管理以及文官任地方长官等措施,大大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一次重大变革。

明清两朝,特别是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权达到了空前的集中,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极致阶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作为本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及政治制度演变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中国古代制度的时空演变,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反复学习过中国古代的各项政治制度,但是对于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如何演变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也不清楚演变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后汉书》和《清史稿》,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枢机构的发展,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观念。

2.通过学习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体会其社会形态和具体制度上的差异,加深时空观念,贯彻唯物史观。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我国灿烂而悠久的政治智慧,以宏观的视野认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演进,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悟家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了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片段提问:秦朝建立之后,曾围绕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其在政治制度上的转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到底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顺势引入新课。

【新教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新教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 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 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 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 族遗民之国)。”
——钱 穆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 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 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 巩固西周统治
——《左传·桓公五年》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楚庄王)八年……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 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先秦时
期的政
中 治制度 皇帝

制度
古 代
政 治 秦朝的 制 政治制 度度 的
形 成
与 发 两汉至 展 明清时
期政治
制度的
演变
皇帝制度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妙妙之身, 兴兵诛暴乱……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 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 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 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 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 帝’。他如议。” 制曰:“可”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 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 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 曰:‘朕’。”“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 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 禅让制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
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 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
权利和义务: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
与家结合; 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枢密院
台谏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宰相)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皇帝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
行政
军事
监察
宗教、西藏
吏户礼 兵刑 工
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 ……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 ,理万机”。——《元史·百官志》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二)内阁制度(明成祖)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 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 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 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 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 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 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图片反映新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什么?从政府工作报告高频 词反映了新中国制度模式的特点?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 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 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② ③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 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 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 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 与效率。……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 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天下之势,方病大 肿。一胫之大几如要 (腰),一指之大几 如股,平居不可屈信 (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 必为锢疾,后虽有扁 鹊,不能为已。
——贾谊《治安策》
祸祸亦

大 。 ”
小 ; 不 削 , 反 迟 ,
反 。 削 之 , 其 反 亟 ,
今 削 之 亦 反 , 不 削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哪朝解决的最好?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做法后来被宋沿袭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宋朝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使 中 书
度盐户 门 支铁部 下
政参 事知
枢 (三衙)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元:中书省制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孝悌 廉正
门第
才学 知识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作用: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②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得 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考试单一,忽视了生产实用 性知识
作业: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 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院(掌军权)、三 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利,使皇帝 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 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 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主 学
7、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明
习 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府下设县,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行
政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图 片 情 境
元朝行省制示意图
清朝督抚辖区图
(3)元朝: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图 片 情 境
汉代中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材料:“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
合 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
作 探
王室的义务。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级贵族相对周天子是小宗,周天子与各
自 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主 学
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相关制度。
习 4、基本特征: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
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图 片 情 境
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
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
清、近代影响至深。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行省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合 提示:意义: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是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
大盂鼎 鼎内铭文 291 字,内容包 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 、 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 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 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 这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和社 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课件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 管理;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 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 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
1.汉朝的中央制度 汉初: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后: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
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 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 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 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 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秦朝的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 权都在皇帝手中;
3.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 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 继承制;
分封制: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 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评价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 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是周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 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共同 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 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定夺。
2.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 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县丞、县尉; 郡县主要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3.秦朝的文书制度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局面。

材料表明( )A.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已然建立B.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C.父死子继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D.分封制、宗法制在夏朝确立所以选B项。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C项,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排除D项。

2.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

“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

这一“授民”制度( )A.标志着西周统一政权的建立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天子臣民的性质”,可知这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

“授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族叛乱的威胁,但没有消除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故排除C项。

3.下表为秦朝九卿部分官职及其职能。

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A.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代的痕迹,因此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

只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

”他评价的是(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监察制度的统一政府,故选C项。

5.汉文帝时,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统治时期,朝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以上两则材料传达的共同信息是(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C.统治者的怀柔政策D.深受宗法思想影响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A项;C、D两项都没有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

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A级——基础达标练1.“其怀柔天下也,忧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材料说明周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A.抵御外敌侵扰,巩固周朝统治B.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C.镇守边疆,为周王室开疆拓土D.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忧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亲族来抵御外侮,拱卫王室,巩固统治,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等级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抵御外侮而非开疆拓土,排除C项;西周统治者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2.“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

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

”这表明当时( )A.王位世袭制度消亡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选D 通过“九合诸侯”这一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过程可以看出,齐桓公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周天子更多的是一种名号,呈现出“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这说明分封制度遭受挑战,故选D项;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错在“开始”,而且题干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

3.汉、魏时,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

这说明( )A.官员素质日渐提升B.行政效率日益提高C.官僚机构渐趋膨胀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选D 根据材料“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说明官员任免的权力,日益收归中央,故选D项;A、B、C 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

4.北宋前期官、职分离,官称一般为虚衔,而职才是握有实权的官。

但在特殊时期,有职也绝非有职务,而是授之以“差遣”,才算有具体的职务。

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抑制武将势力B.扩大官吏来源C.加强君主专制D.完善中央官制解析:选C 北宋实行职官分离,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防止出现权臣威胁皇权,因此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项;职官分离并非仅仅针对武将,排除A项;宋代实行科举制以扩大官吏来源,排除B项;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实行。

【概念解析】赋,税也,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田赋,以及按丁口征收的人头税等。

役,即徭役,是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

直接目的:增加财政收入;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学习聚焦: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

从唐朝租庸调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

西周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春秋战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前594年“初税亩”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②影响:春秋“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二)秦汉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田赋人头税财产税秦“收泰半之赋”口赋:极重汉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1.口赋:7-14岁每人每年缴20钱,武帝以后加3钱2.算赋:15-56岁每人每年出120钱,商人奴婢加倍1.对车船征税2.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算缗钱3.对财产总额征“税民资”4.对农民饲养六畜征税役期地点任务种类更卒一个月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运输粮食等正卒两年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一年边塞屯戍役龄1.秦朝:男子17岁起役2.汉昭帝:男子23岁起役租调制魏晋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纲上P40)北魏1.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纲上P40)2.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纲上P40)隋废除前代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前期:租庸调制中后期:两税法1.对象:21至59岁成年男子2.内容:“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庸”:代役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晚期,监察区“州
”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
政权,还有领兵权,这
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

汉代十三州示意图
枝强的局面。
州——郡——县
3、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 期,地方行政制度 也主要是州、郡、 县三级制。
➢ 南北朝时期地方制度示意图
4、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在唐后期,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 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 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来五代十国是藩 镇割据的延续。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
始产生;
角度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地方单位 邦国
郡县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在职时间 终身
任期
经济来源 采邑
俸禄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高度集权 没有
实现
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朝: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 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 力。
“安史之乱”后 ,唐代宗实行节 度使制度,地方 节度使掌握政权 、兵权、财权大 权,割据一方。
强中央集权;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试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官员产生方式 标准
与中央的关系
影响
分封制 世袭,有封地
血缘基础 有较强的独立性
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
皇帝任命,无封地
地域基础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的统一,标志着官僚
——《明清简史》
此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嘉靖以后,朝位 班次,据列六部之上。”……特别是到张居正时,“部权 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 ——《明清史概论》
明代内阁地位演变示意图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明朝时期的中 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6、清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 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 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最高武官, 掌军事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九卿之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3.地方建立郡县制
监察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郡守县(最制高特长官点):郡丞(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 ①郡县长官由皇帝直县接任免; 县②令中(央最高对长地官)方垂县丞直(管行政理、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2、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体制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 畿地区 (2)外服:王畿四周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 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 务的官吏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
(1)分封制


侯等
管辖国邑 诸侯
伯级 子分
管辖食邑 ﹝卿﹞大夫 男 封
服务,食禄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庶民
评价: 积极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
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 强。(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③确立了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 ④经济:开发了边远地区的经济 ⑤播了周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 各诸侯国相对独立,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为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①目的:巩固周

朝的统治
戚 ,
②分封的对象:
以 藩
同姓:亲族
屏 周
异姓:功臣、姻亲
、先代贵族
③内容:授土授民;层层分封;
周天子
诸侯

国都
土地
人民


诸侯

诸侯
土地
人民
土地
人民
卿大夫


天子把土地连同土地上 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 立国家。诸侯等可以如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公
贵 族
法炮制。
天子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 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 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材料二: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思考:从材料和图片看,西汉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郡国 并行 制
2、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 睡虎地秦墓竹简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三、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演变
秦始皇像
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本质是 君主专 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三公

(国御副史家丞大重相夫)大事务“由百丞官公相之卿首进”行廷太议尉,最后
央 政
律令 图籍
由监察皇百帝官裁断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监察(御)史
监察

三老(教化)
啬夫/有秩 (听讼、赋税)
游徼(贼盗)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 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禅让制到世袭制
禹死后,约公元前2070年,其子启与其支持者杀死益,启 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政权性质: 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 接统治。
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5、明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 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 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 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 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 典(重刑)。”
史论突破
西周宗法制 度示意图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西周分封和等 级制度示意图
难点突破
天 子 天 子
天 子

始子祖
平民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 分封制互为表 里。宗法制是 分封制的基础 ,也是分封制 的原则,分封 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制度上的 体现。▼
4、先秦政治制度特征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钱穆《国史新论》
凡军国大事 ,必由中书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复奏
②① 事相既效吏部权互 率一相 ;分牵为户 部制三又,互避为礼部免补权充臣,独分兵部揽工大明权确刑 部,,有提利高于了工 部加办 强选皇拔官权员。 户籍赋税 祭祀教育 军事警备 审判刑罚 土木工程
政事堂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北宋 形成二府三司制。
元朝 一省制
明朝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 清朝 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 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 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
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 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 落
2.主要 内容: (1)皇帝制度 ①地位: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②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
(2)宗法制
目的: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三)西周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