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教师用)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掌握《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3.学习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

二、学习内容1.《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季氏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其国君叫季桓子。

季桓子向名将孙膑请教如何能够统一天下,孙膑向他提出了“远交近攻”、“联合诸侯”等策略。

季桓子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开始向周围的诸侯国发动攻击。

颛臾是季氏的一个附庸国,距离季氏不很远。

季桓子认为颛臾是威胁其统一天下的一个潜在敌人,因此决定对颛臾发动进攻。

2.《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情节《季氏将伐颛臾》讲述了季桓子对颛臾发动攻击的故事。

颛臾国君听到消息后,感到非常惶恐,担心无力抵抗,于是派人私下求助于晋国。

晋国国君接到颛臾的求救信息后,派遣了一位名将叫管仲前去颛臾协助。

管仲通过智谋,成功地帮助颛臾抵御了季桓子的进攻,并最终与季氏达成了和平协议。

3.文学表达方式《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重点在于叙述“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情节。

文章中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神韵感和文学美感。

4.历史与情感《季氏将伐颛臾》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文学作品。

通过了解这个故事情节,可以深刻地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况和军事策略,感受到古人对于统一天下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如季桓子的野心、颛臾国君的无助和管仲的机智等。

三、学习方法1.对照原文,逐句理解,掌握文字表达方式;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人物情感。

四、学习评价1.能够熟练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文学表达方式;3.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4.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与阐述。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行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文章。

4.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对《季氏将伐颛臾》进行简要复述。

2. 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学习重点】1. 归纳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二)背景资料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yú) 论.语(lùn) 邦域.(yù) B .扶.持(fú)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C .龟.玉(ɡuī) 患寡.(ɡuǎ) 毁于椟.(dòu) D .分崩.(bēnɡ) 社稷.(jì) 萧.墙(xiào)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 .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 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 D.⎩⎪⎨⎪⎧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危险,不稳定。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倡和平解决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2.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情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课文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5. 情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 运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思维导图展示:评估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

4. 短文写作:通过学生的短文,了解他们对课文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季氏”、“颛臾”、“伐”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如鲁国、颛臾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鲁国、颛臾等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和民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鲁国和颛臾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3.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4. 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鲁国、颛臾等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和民族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 教学重点:(1)文章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字词问题和翻译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讲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翻译和赏析文章;(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能力;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3. 学生对文章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2. 工具书:字典、词典;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增加对文章背景的理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
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有,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颛臾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的欲望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稳定;在国内却计划动用干戈。
03
主题思想分析
季氏伐颛臾的正义性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儒家思想中的正义观念
季氏是鲁国的权臣,企图扩张领土, 而颛臾是鲁国附庸国,位于季氏封地 费城的附近。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原则,认为战争应该符合道义和 天理。
战争的正义性
季氏伐颛臾的战争是否正义,可以从 历史背景、战争起因、战争行为和战 争结果等方面进行考量。
VS
详细描述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然后,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可以围 绕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展开。在讨论过 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 听他人的意见,互相学习。最后,各小组 可以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享。
案例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 涵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为“至圣先师”。
写作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针对季氏将攻打颛臾这个小国而发表的言论 。
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季氏作为鲁国的卿大夫,势力逐渐强大,意图攻打颛臾。孔 子认为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周礼的规范,因此他发表这篇言论,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并批评了 季氏的行为。
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4
艺术特色鉴赏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3)激发学生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2)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2)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3)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气和节奏;(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4. 课堂讲解:(1)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手法;(2)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进行解答和指导。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复述文章的内容和观点;(2)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思考。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7篇)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1.复习巩固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习效果2.讨论下列问题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字词和句式。

2.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驳辩艺术。

【教材助读】(根据教材、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2.孔子和冉有、子路之间有几次对话,孔子分别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预习反馈:【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冉有为什么故意将讨伐之事轻描淡写,说成“有事”,而不说“季氏将伐颛臾”?明确:伐颛臾是无道之举,不合礼法。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译文: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

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出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去的。

)补充春秋时的等级制度:王→诸侯→大夫学生活动2孔子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明确:孔子义正言辞,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无乃尔过是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学生活动3孔子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明确:针对冉有的开脱之词“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对弟子的自我辩解予以反驳。

引用古人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相”职责类比;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设喻,说明冉有、子路即使“不欲”也难辞其咎。

【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过.犹不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故尝与过.宋将军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曹刿请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归纳总结】1.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季氏”、“颛臾”、“伐”等;(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如春秋时期、鲁国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3)学会对比分析,将《季氏将伐颛臾》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拓展自己的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他人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背景等;2.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解读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3. 关键词语解释:对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如“季氏”、“颛臾”、“伐”等;4. 句式特点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如对称句、排比句等;5. 相关文章对比:将与《季氏将伐颛臾》相关的文章进行对比,如《论语》、《孟子》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4. 对比分析:将《季氏将伐颛臾》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拓展学生的视野;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论证方法等;4. 对比分析评价: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季氏”、“伐”、“颛臾”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推测词义等方法来解读文言文。

(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分析与运用。

3. 文章大意的把握和故事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思想观点的概括。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PPT或教案。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猜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课文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提高理解能力。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现场练习,提问解答。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反思:学生回家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并在日志中记录学习收获和反思。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的价值和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读;3. 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理解;2. 文中比喻、典故等的解读;3.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启示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等;3. 教学道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章节,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可以查阅注释或向老师提问;(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进行解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场景,体会人物情感;(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启示的理解和体会。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教师用)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教师用)

孔孟两章之《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自主梳理·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颛臾..()( )冉.有( )社稷.() 虎兕.() 出于柙.( ) 相.夫子()答案:zhuān yúrǎn jìsìxiáxiàng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了解大意。

季氏将伐.(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拜见)于.(引出对象)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恐怕)尔.(你们)是.(提宾)过..(采取军事行动)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与.(语气词)?夫颛臾,昔者.(……的时候)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反问语气词)?”冉有曰:“夫子欲之.(代词),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施展)力就.(担任)列.(职务),不能者止。

’危.(遇到危险)而不持.(扶持),颠.(倒下)而不扶,则将焉.(为什么)用彼.(那)相矣?且尔言过.(错)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错误)与(语气词)?冉有曰:“今夫颛臾,固.(坚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成为)子孙忧.(忧患,名词)。

”孔子曰:“求!君子疾.(痛恨)夫.(那)舍.(回避)曰欲之而.(却)必为之辞.(借口)。

丘也.(句中停顿语气词)闻:有国.(邦国)有家.(诸侯的封地)者,不患.(担心)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副词,表原因,原来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像这样),故.(如果)远人不服,则修.(施行)文德以来.(使动)之,既来之,则安.(使动)之。

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却)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武力)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

(2)无乃尔是.过与.: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与,语气助词,表推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两章之《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一、【自主梳理·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社稷.() 虎兕.() 出于柙.( ) 相.夫子()
答案:zhuān yúrǎn jìsìxiáxià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了解大意。

季氏将伐.(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拜见)于.(引出对象)孔子,曰:“季氏将
有事
..(恐怕)尔.(你们)是.(提宾)过..(采取军事行动)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
与.(语气词)?夫颛臾,昔者.(……的时候)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反问语气词)?”
冉有曰:“夫子欲之.(代词),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施展)力就.(担任)列.(职务),不能者止。

’危.(遇到危险)而不持.(扶持),颠.(倒下)而不扶,则将焉.(为什么)用彼.(那)相矣?且尔言过.(错)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错误)与(语气词)?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坚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成为)子孙忧.(忧患,名词)。

”孔子曰:“求!君子疾.(痛恨)夫.(那)舍.(回避)曰欲之而.(却)必为之辞.(借口)。

丘也.(句中停顿语气词)闻:有国.(邦国)有家.(诸侯的封地)者,不患.(担心)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副词,表原因,原来是)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

夫如是
..(像这样),故.(如果)远人不服,则修.(施行)文德以来.(使动)之,既来之,则安.(使动)之。

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却)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
..(武力)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

(2)无乃尔是.过与.: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与,语气助词,表推测。

(3)何以伐为.: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反问。

(4)龟玉毁于.椟中:助词,的。

(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助词,无义。

(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在。

(7)则修文德以来.之: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动用法,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3)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

5.解释成语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6.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翻译句子。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二、内容探究。

1、本文一共有三组对话,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填写下面这个表格。

对话组别
内容、
态度变化
第一组对话第二组对话第三组对话
冉有、季路
内容
情感
态度
内容
情感
态度
内容
情感
态度委婉告知孔
子,试探孔子
的态度
小心
翼翼
推脱责任,
逃避责罚
口是
心非
强词夺理
编造借口
羞愧
且虚

孔子
反对攻打颛
臾,理由有三
义正
辞严
严密反驳,
手法多变
大义
凛然
表明主
张,继续
斥责弟子
深恶
痛绝
2、根据三组对话中孔子与冉有的情感变化,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1)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
明确:对内要:均和安。

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

(2)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五)主旨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
1.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是《论语》中的名篇,它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的观点,阐述了他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的仁政思想,至今读来,依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2.本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子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体现了孔子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的政治主张,在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从侧面展示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因材施教的本领和教授弟子的民主作风。

你对本文主旨是怎样看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