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管理世界_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

合集下载

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的再思考

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的再思考

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的再思考谭力文2012-10-24 15:09:36 来源:《管理学报》2011年11期【内容提要】经过人类自身的不懈努力,管理学理论已经形成科学的体系、基本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尚不足以支撑中国现代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建设,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值得商榷的命题。

在系统研究管理学科学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分析,实实在在地解决中国各个组织层面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是中国管理学界最为紧迫和现实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管理学构建再思考“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已经召开了三届。

由于得到了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学部的支持,会议已逐渐成为国内管理学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会议。

从《管理学报》上刊登的会议情况综述和随后转发的多篇论文可以看出,面对“管理学在中国”这个硕大的命题依然存在不同的意见,各种观点的研究基础不够一致,对管理学理论构建的基础认识不同,也还存在研究不够深入等现象。

1管理学理论的科学体系在经典的管理学理论中,一般将企业中涉及人的工作视为管理职能,而将其他涉及物的工作看作商业、技术、财务、会计等职能[1],在管理领域需要划出“一条比现在更清晰的界限”[2]。

在国内探讨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时,可能是受国家学科设置的影响,学者们往往对中国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视为一个学科;有的看作一个一级学科或一个专业;有的就当做一门课程。

在本文,对中国管理学构建的分析主要基于涉及人的管理职能,即与各类组织管理工作相关的管理学理论。

探究或谈及中国管理学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白的是管理学理论经过数千年的积累,特别是经过100年的发展,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是否有了围绕科学体系形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边界,这是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管理学界在对该问题研究过程中议论纷纷、见解不断、众说纷纭、充满歧义、难以统一的症结所在。

为更好地研究上述问题,应该首先回顾已在当前得到公认的有关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取得的显著成果。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庞大的经济体系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因此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挑战。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将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如何创造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一直是中国管理学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历程、主要内容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时,中国学者开始引进西方管理学理论,学习和研究西方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并尝试将其运用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去。

这一时期的中国管理学以翻译、传播和吸收西方管理理论为主,学者们在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将西方管理理论翻译成中文,供国内学习和参考。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理论,主要是在国营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管理学开始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创新,积极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的研究。

典型的代表作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国营企业实行了改革,这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管理学理论,并开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学体系。

中国管理学的研究开始向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

之后,中国管理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开始逐渐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许多学者开始转变研究的角度,开始探索中国管理学的本土化道路,试图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

这一时期的中国管理学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理论体系,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二、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西方管理理论的引进与吸收、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创新与发展、中国传统管理理论的回归与重构三个方面。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引进与吸收方面,中国学者在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引进与吸收。

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

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

国开电大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5月;适用于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在线形考考试。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学习活动(一)专题讨论(必选,30分)考核任务形式:专题讨论考核内容样例:讨论主题:如何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30分)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1章至第6章的内容。

2.组成3-10人的学习小组完成本次任务。

3.采取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网上非实时跟帖的形式,由小组长发起第一个跟帖表明组长身份并组织完成讨论的全过程。

4.每一位学习者都要联系实际准备个人讨论提纲(包括联系实际的例子和个人准备的提纲,不少于500字),个人讨论提纲占此次讨论总成绩的60%,由学习者自己跟帖提交。

5.每个小组讨论完成后,形成不少于300字的小组意见,小组意见占此次讨论总成绩的40%,由小组长跟帖提交。

6.教师根据每一位学习者的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小组意见给每一位学习者评分,举例必须联系实际,所举实例应能够证明其观点。

操作提示:⑴学习小组由辅导教师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进行划分;(2)各小组成员到相应的分组帖子下进行跟帖讨论;(3)辅导教师结合小组讨论情况对每位同学的发帖进行打分。

如何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从西方行政学的鼻祖威尔逊在其论文《行政学之研究》中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后,古德诺对其进一步阐述与发展,接着众多学者对其进行反思与批评,比如,尽管西蒙猛烈地抨击传统行政学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所谓的行政原则,并提出一种以决策为中心的行政理论,但他最终并未摆脱传统行政学框架的束缚。

一、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提出与发展行政与政治二分法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古德诺,威尔逊在《行政学之研究》一文对行政与政治的差别加以了阐述,他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悠久的经历。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建设,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

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界的支持和重视。

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改革开放的助力和中国社会变革的需求。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管理思想借鉴和引进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通过吸收西方管理学的成果,逐渐建立了与国情相适应的管理学理论和框架。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在管理学领域开展独立的研究和理论创新。

以“现代企业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管理学体系开始形成。

这个体系主要关注企业的组织、决策、生产、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并且结合中国特色和实际,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理论。

80年代以后,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管理学理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涉及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次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特点。

从学科上划分,中国的管理学涉及到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多个领域。

从理论上划分,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企业家精神理论、国情理论等多个方面。

在实践中,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许多中国企业和组织通过运用管理学理论,实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和经营绩效。

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也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与西方管理学理论之间存在差距和不足。

尽管中国在管理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要加大对国际管理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待提高。

当前中国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层面,缺乏对管理学理论本质的深度挖掘。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管理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实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引进和研究为主要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管理学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翻译和引进。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主要学习和借鉴了美国的管理学理论,如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等。

这些理论的引进不仅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很多借鉴。

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后的阶段。

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开始逐渐意识到西方管理学理论与中国的国情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

他们开始将西方管理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和理论。

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强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

他们还研究了中国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和政府企业的管理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管理学的理论。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总结和创新。

目前,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

但与西方管理学理论相比,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努力。

未来,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推动中国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实现管理的中国理论

如何实现管理的中国理论

如何实现“管理的中国理论”2014年03月26日14:51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陈秀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37探求管理研究的方向■缘起本版7月29日刊发了徐淑英教授的文章《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之后,在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师生们通过微博纷纷转载此文并加以评论;武汉市社科院一位学者甚至在读后赋诗一首表示称赞;一位吉林省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读者打电话给本版主编表示,中国的学者应该像徐教授一样做一些更具本土化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才对企业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海峡彼岸台湾大学的老师听说本版刊发了著名华人管理学家徐淑英教授的文章后,更对光明日报产生了兴趣……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秀梅博士专门撰文给本刊指出,徐文中所描述的现象确实是我国管理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扩展,情境化研究在我国正逐渐得到重视,并开始出现“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存在着“中国管理理论”徐淑英教授在《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一文中指出,“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

信用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的研究领域,也同样存在着“中国管理理论”的问题。

从2000年—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期刊看,70%左右是套用西方理论进行的演绎性研究。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

国外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初开始的,而我国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在这近百年的时间中,西方对于信用风险管理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学派,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第二,中国经济环境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安排较晚。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了专门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机构,随后出台了要求债券市场上公开发行的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级的相关规定;而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组建的,发债企业必须进行信用评级的规定也是1992年才发布的。

国开(中央电大)《管理学基础》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管理学基础》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管理学基础》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说明:1.试卷号:2064;2.课程代码:02326;3.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科、电子商务专科、工商管理专科、旅游专科,物流管理专科、物业管理专科和行政管理专科;3.平台考试网址:;4.成绩计算:网上形考成绩按50%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任务一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各选项中,(D)属于管理的对象。

A.组织资源和组织目标B.组织目标和组织活动C.组织中的人D.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A)的重要性。

A.计划B.组织C.预防D.预测3.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这强调的是(A)。

A.管理的实践性B.管理的复杂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变动性4.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C)的角色。

A.组织联络者B.领导者C.精神领袖D.发言人5.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D)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B.管理技能C.技术技能D.概念技能6.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A)。

A.提高劳动生产率B.科学技术C.增强责任感D.加强人的管理7.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B)为重要标准。

A.科学的理念B.效率的逻辑C.正规的程序D.感情的逻辑8.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A)。

A.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B.进行了企业流程再造C.先进的社会制度D.充分利用企业战略管理9.计划工作的前提是(A)。

A.预测B.领导C.决策D.管理10.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参与组织计划的制定,这就是计划工作的(C)特征。

A.灵活性B.超前性C.普遍性D.创造性11.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A)。

A.更短B.更长C.不确定D.适中12.选择方案就是根据评价结果,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出(D)的方案。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是在评估国家、社会和企业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综合吸收国际管理学理论、亚洲管理学文化、国内传统文化和实践经验,推动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不断完善和丰富。

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学领域的强烈影响,构成了中国特色管理学的重要文化背景。

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等。

例如,“德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上,要求领导者应该具有高度的道德规范与伦理道德价值观。

这种思想带给企业家们综合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强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合作精神,建立和维护基于道德和信任的长期和谐的组织与关系。

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和跨界整合特殊方法和工具的思想上。

企业家在创业和管理中不断探索新的机会和挑战,并将不同的跨界资源进行整合,在商业动态和环境变化中快速反应和调整,是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面。

中国拥有着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这使得在中国构建适合其管理情境的管理体系变得必不可少。

例如,管理文化需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自主创新和合作共享价值等等,这是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的重要体现。

美国ISO900标准是全世界企业质量管理的最高标准,但是中国企业在在不断发展、推进和符合这个全球质量标准的时候,却也注意到了这是一个如何制定标准和提高标准实现价值的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是中国特色管理学重要的体现之一。

以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分析。

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地过程中,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管理环境的变化,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将成为保障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管理世界论文集锦9篇

管理世界论文集锦9篇

管理世界论文集锦9篇【摘要】范式是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关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前者体现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后者体现科学性。

其实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认识世界的西方大范式。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范式二重性一、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含义范式是托马斯·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来的一个术语,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这个概念以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科学认识不是简单而纯粹的知识积累;对科学理论进行构思、表述和组织的那种方式受到一些前提或预设的指挥和控制。

他要探测一种隐蔽在预设或前提之下的、绝对而自明的集体资源。

他把这些自明性称作范式。

范式的这一定义同时是语义的、逻辑的和观念,逻辑的。

就语义而言,范式决定着可理解性,给事物以意义;就逻辑而言,范式决定着最主要的逻辑操作;就观念,逻辑而言,范式是联合、淘汰、选择的第一原则,决定着观念的组织条件。

根据这三个生成的和组织的含义,范式指导、统治、控制着个人推理的组织和那些遵循范式的观念系统的组织。

范式的含义既强烈又模糊,强烈是因为范式具有一种彻底的意义,它是方法论的指导、思维的基本图式、预设或起关键作用的信仰,因此它本身带有一种理论统治权。

模糊是因为范式摇摆于多种含义之间,最终以含混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家们对一种世界观的集体赞同。

范式概念的不充分和不精确不仅揭示了库恩思想的缺陷,也揭示了思考范式概念的困难。

一种范式,对于在这种范式控制下进行的所有话语而言,包含着可理解性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同时也包含这些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吸引/排斥的逻辑关系的类型。

一种范式的性质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界定,第一是对主要的可理解性的范畴的推广或选择;第二是对主要的逻辑操作的规定。

管理学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管理学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行政管理理论自信文案简短

行政管理理论自信文案简短

行政管理理论自信文案简短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行政管理理论的应用已经成为企业和组织成功的关键。

作为一名行政管理者,我深信我的行政管理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和支持组织的发展,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首先,我深信自己具备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

我注重团队建设和沟通协调,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并带领团队达成既定目标。

我相信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满意度,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次,我坚信自己有优秀的决策能力和风险管理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我会权衡利弊,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相信通过正确的决策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组织的运营风险,提高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稳定性。

此外,我对行政管理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我了解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

我相信通过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不断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最后,我坚信自己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持续的改善意识。

行政管理理论不断发展更新,我会积极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改善,可以保持组织管理的先进性和灵活性,为组织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我对自己的行政管理理论充满自信。

我相信通过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决策能力和风险管理意识、深刻的理论理解和实践经验、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持续的改善意识,我能够为组织的发展和成功作出更多的贡献。

我将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与团队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行政管理理论的自信文案到此结束,谢谢阅读。

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

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

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一、概述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进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革与演进。

自古代的传统管理思想萌芽,到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引入与融合,再到现代中国管理学的独立创新与国际化发展,中国管理学在不断地吸收、借鉴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在古代,中国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中,强调以德治为本、人治为先,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些传统管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代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现代化的冲击,中国开始逐渐接触并引入西方管理理论。

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再到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等,这些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同时,中国的管理学者也开始尝试将这些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方法。

在现代,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管理学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创新和国际化的道路。

中国管理学者在吸收西方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同时,中国管理学也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世界管理学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吸收、借鉴、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管理学不仅继承了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也吸收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先进成果,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管理学将继续保持创新活力,为世界管理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1. 管理学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背景管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过程、规律及方法的科学,对于推动组织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一、引言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活动的学科,旨在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

在世界各国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独具特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统文化、现代管理理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管理学的特点和优势,也可以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重以人为本、发展为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深刻影响了中国管理学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理论观点为中国管理学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勤奋、求实、务实,注重人情、情感,提倡合作、谦逊、自省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管理学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管理实践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尊严,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秉持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

3. 现代管理理论的融合与创新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中,也积极吸收和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经验,不断融合和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和消化各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接轨,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推动了中国管理学的发展。

1. 经济管理理论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经济管理理论。

中国经济管理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注重实践应用和总结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理论。

平衡: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平衡: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然而至的时候 , 我们还看不到更多的有影 响力的管理学家诞生 。 改革 开 放 3 0 年 来 ,经 济 总 量 由不 足 千 亿 美 元 发 展 为 7万亿 美元 , 几近美国的一半 , 世界排名亦 由长期的第七 、 八位 跃升 至第
经济的强大 , 才会出现科学管理理论在美 国诞 生并主要在美国发 展 的事实 。回顾管理学的发展史 , 它的各个阶段与美 国经济发展 水平 、 企业 组织形式与产 品结构是完全一致 的。世界范 围内有影 响 的管理学家和著作, 往往也来 自于美 国或者其他经济特别发达
的西方 国家 , 这些产生于美 国具体经 济细胞中 的理论 , 因其 国家 的强 大 与 文 化 的 穿 透 力 , 在 全 球 范 围 内传 播 并 成 为 主 导 理 论 。 罗 宾斯 的 《 管理学》 在 世界范围 内一版再版 , 成为“ 在全世界
业, 但在我们学科分类上, 管理学 目前也只有管理科学与工程 、 工商 管理学、 农林经济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图书馆、 情报 与档案管理学 五个一级学科 。由这些内容也可反观我们管理学 内容的单薄 。 2 . 构 建 中国特 色 管理 学 体 系
百年的管理学几乎就是美国企业的管理学 。泰 罗科学管理
现代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与经济基础 。正是 由于美国 1 9世 纪中期随着铁路的迅猛 发展 , 人们需要对现代 超大规模 的企业进
行科 学管理 , 由于逐步产生现代 管理学 。当 2 O世纪至今 , 美 国一 直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经济的发展转型升级也为管理 学的发展 提供 了坚实 的基础,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纷纷加入研究的行列 , 出
智 库 观 察
平衡 : 构 建 中 国 特 色 管 理 学 体 系 的核 心 理 念

基于中国特殊背景下管理学理论的构建与研究

基于中国特殊背景下管理学理论的构建与研究

创新与创业管 理学
探讨中国企业在创新和 创业过程中的机会识别 、资源整合和风险控制 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关注商业模式创新和产 业升级等方面的创新战 略;
领导学
研究中国领导力的特质 、培养和评估,以及领 导风格与组织绩效之间 的关系,关注领导力在 组织文化和团队建设中 的作用。
04
基于中国特殊背景下管理学 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未来发展策略与建议
加强基础研究
交叉学科融合
实践导向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大对管理学理论研究投入,鼓 励学者们开展基础研究,探索具 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 推动中国管理学走向世界。
鼓励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 合,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 等,以多学科视角探讨管理学问 题,丰富研究方法和手段。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 者们深入企业实践,了解现实问 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 持和方法指导。
文化差异
在中国特殊背景下,管理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面临着文 化差异的挑战。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独特性 ,管理学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 。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中国特 殊背景下的管理需求。
管理理念与制度
管理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需要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在 中国的特殊背景下,管理理念和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需要将管理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 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念和制度体系。
研究贡献
贡献一:弥补了中国特殊背景下管理学理论研究 的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特殊背景下管理学理论的构 建与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系统研究的空白,为 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
贡献二: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更为贴合实际 的指导。
本研究基于中国特殊背景构建的管理学理论, 更贴近中国企业的实际管理实践,可以为企业 管理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守正创新中国管理学学术体系

守正创新中国管理学学术体系

VS
面临的挑战
中国管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 挑战。如何保持持续的理论创新、如何适 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如何与其他 学科交叉融合等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同 时,如何在全球管理学舞台上发挥更大的 作用,也是未来中国管理学发展的重要方 向。
06
中国管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华为公司的成功之道与挑战
近现代管理思想
随着西方管理思想的传入,中国近现代学者开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 管理思想。
当代管理思想
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不断推动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阶段
01
起步阶段
20世纪初到70年代末,中国管理学开始起步,主要学习西方管理理论
和方法,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初步探索。
模型研究方法
利用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拟来描 述和预测某一管理现象或问题。
模型构建与验证
根据相关理论或实践经验构建模 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 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模型应用与扩展
将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并根据实际效果对模型进行改进 和扩展。
基于计算的研究方法
计算研究方法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管理问题进行数值模拟、优化和决策支持。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
中国组织行为学关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强调团队建设和集体意识 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培训和福利,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 持续发展。
战略管理与实践创新
战略管理
中国战略管理研究关注企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制定和 实施有效的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
THANK YOU.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简介 -回复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简介 -回复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简介-回复问题,越详细越好。

作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学科领域,中国管理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中国管理研究旨在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并为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提供决策和指导。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国管理研究的起源、发展趋势、主要研究领域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

一、起源和背景1. 中国管理研究的起源中国管理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转型的深化,对于如何有效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迫切需求。

此时,中国的经济管理者和学者们开始对西方管理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管理研究的基础。

2. 中国管理研究的背景中国管理研究的背景是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进程。

中国管理研究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和西方管理理论进行融合,以适应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

二、发展趋势1. 研究领域的拓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中国管理研究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等方面,而现在已经进一步发展到创新管理、跨国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科技创新管理等领域。

2.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中国管理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也逐渐引入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数理统计方法等。

同时,中国管理研究还在积极借鉴西方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的管理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主要研究领域1.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国管理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中国管理学者致力于研究员工行为、组织文化、领导力、激励机制等与组织绩效相关的问题,并寻求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实践。

2. 战略管理与创新管理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管理研究致力于研究企业战略选择、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并推动创新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管理学

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管理学

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管理学——东方管理学(代序)第一篇用人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一: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三: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第二篇治法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四:法者,天下之至道也。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五: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六: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第三篇纳言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七:以天下之目视,别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也。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八: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九: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

第四篇决策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一: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二:谍贵众,断贵独。

第五篇组织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三:别上下之义,使得其理;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七:誉辅其赏,毁随其罚。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八:赏不空行,罚不虚设。

第七篇指挥东方管理学原理之十九: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十:圣人治吏不治民。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十一:威不两措,政不二门。

第八篇处事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十二:公正无和,一言而万民齐。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十三:人君贵明不贵察。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十四: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第九篇考核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十五: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十六: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十七: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第十篇变革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十八:法与时特别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二十九: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三十: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课于众。

第十一篇修身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三十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东方管理学原理之三十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国自主的管理学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的管理学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的管理学知识体系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现代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重要基础。

而中国自主的管理学知识体系则是基于本土文化和实践经验的独特理论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广价值。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管理学中国的管理学知识体系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思想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追求和谐、平衡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这与现代企业所追求的“和谐企业文化”、“人性化管理”等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儒家思想对于领导者和员工的行为准则、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是中国自主的管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人”、“情”、“境”相互作用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性化管理和员工的自我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领导者需要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职业发展规划和个性化需求,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国情与战略管理中国的国情与历史背景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得企业在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时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策略。

因此,在中国的管理学知识体系中,战略管理强调的是企业需要根据国情和时代要求灵活调整战略,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四、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中国自主的管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注重的是员工的培养与发展、员工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的塑造等方面。

同时,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强调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使得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五、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是中国自主的管理学知识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市场营销中,企业需要结合国情和文化特点,制定符合中国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习惯的营销策略。

同时,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还注重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刘丽
【期刊名称】《时代金融》
【年(卷),期】2020(0)5
【摘要】管理学自身理论的混杂是导致"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根源。

在管理理论丛林的状态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只能使理论自身走向消亡,强调"理论的严谨性"只能使理论等同于具体现象的复述而失去一般性。

在管理学领域,过多的"新颖理论"与"没有理论"同样有害。

中国本土管理学或管理学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必须进行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论述,本文将对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研究。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刘丽
【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相关文献】
1.论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及原则
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3.廉政管理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刍议
4.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从历史学视角看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走向与格局
5.艺术管理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界域与外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选择6个国际管理学界公认的、合法有效的理论体系为案例,其中4个理论的提出者为西方学者,2个是华人学者。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制度对话理论,采用多案例研究设计探究管理学理论构建的社会化活动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研究表明,理论体系形成是一个由个体学者思索开始,到学术团体整合,再到学术社区辩证的动态、跨层次对话过程。

学者通过唤醒性修辞,引起他人对新理论的共鸣,推动学术社区对新理论的检验和修正,最终成为合法有效的理论体系。

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不仅要求学者个体善于理论创新,而且要求学者群体以及整个学术社区建立对话平台,对理论进行不断地讨论、检验和完善,从而从中涌现出一些或一批合法有效的中国管理理论。

关键词:理论自信中国管理理论案例研究一、引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一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和紧密,人们对中国情境的兴趣日益浓厚,对来自中国企业和组织的管理学知识需求也日益强烈(Tsui,Schoonhoven ,Meyer ,Lau &Milkovich ,2004;Barkema ,Chen ,George ,Luo &Tsui ,2011)。

在国际顶级管理学学术期刊发表有关中国情境的论文数量及其占期刊发文总量的份额也迅猛增长①。

但是,另一方面,贾良定等(Jia ,You &Du ,2012)的最近研究表明,30年来发表于7本顶级期刊的270篇有关中国情境的管理与组织论文只贡献了3个新概念:市场转型(market transition )、关系资本主义(network capitalism )和关系(guanxi );在概念间关系的解释逻辑方面,贡献了儒家思想的一些概念及其解释逻辑(如面子、五伦、报、人情等)。

该研究证实了徐淑英在2009年《组织管理研究》主编论坛“中国管理研究的展望”中的判断:“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追随西方学术界的领导,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和构念,与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

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解释的理论的探索性研究却迟滞不前”(Tsui ,2009),也证实了国内学者的类似判断(韩巍,2009;郭毅,2010;田恒,2011)。

如郭毅(2010)所说:“有关‘中国的’本土管理研究总是缺乏一个‘好’理论建构和发展所必需的过程,如同一个长不大的歪脖子树,总是只有几个短短的树枝和小小的枝芽,始终长不成常青茂盛的参天大树。

”这个现象提出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情境如何对理论产生贡献?或者说,本土化研究如何产生理论贡献?二是,作为中国本土研究的学术社区,如何建构合法的、有效的理论体系?对于第一个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并就具体研究给出了指导方法。

贾良定等(Jia et al.,2012)构建了一个情境本位模型,指导如何开展有理论贡献的情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贾良定尤树洋刘德鹏郑祎李珏兴*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制度环境、企业间网络与企业战略的互动机制:以乡镇企业集群为对象的研究”(批准号:71272109)、“中国企业雇佣关系模式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批准号:71332002),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A (批准号:201301A02)资助。

我们特别感谢徐淑英(Anne S.Tsui )教授对整个研究所给予的指导和鼓励;感谢中国管理学年会2013年会、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2014年会的参会者,特别感谢清华大学杨百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凤彬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姚小涛教授、莱斯大学李海洋教授、哥本哈根大学李平教授、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刘黎安教授、南卡罗来纳大学李卅立教授,他们对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提出许多宝贵的、富有建设性意见。

当然文责完全由作者负责。

尤树洋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99境化或本土化研究。

Rousseau和Fried(2001)强调3个层次的情境化:(1)对情境的工笔描绘,(2)对情境作用的直接分析,以及(3)通过识别跨情境的一般性和独特性来开展比较研究。

Tsui(2006)提出可以在四方面进行情境化:(1)选择要研究的现象,(2)发展理论,(3)测量数据,以及(4)设计研究方法。

Whetten(2009)把情境对理论的贡献分为两类:(1)“情境化理论”,即识别一个理论的边界条件,并且当在新情境中运用该理论时确定如何调整理论的预测;(2)“理论化情境”,即找出一个可能的新理论,这个理论可以有效地预测个体和组织的行为。

张志学(2010)提出了几种情境化方法,如将国家特征作为自变量、找出某个重要的组织特性来检验以往理论在何种特性下的适用性,以及考察某种价值观程度不同的个体对于组织现象的反应以丰富以往的理论。

李平(2010)提出本位—客位平衡的本土研究方法,类似于Morris等(1999)提出的“动态协同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即在单情境中发展出新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并试图在多情境中展开一系列对话性的探索研究和应用研究。

最近,徐淑英和贾良定(2012)进一步总结了4种情境化方法,每一种都旨在改善研究的严谨性和切题性,并且提高得出有意义研究结果的可能性,使研究结果能对管理学知识体系和中国管理实践有所贡献。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针对单项或多项研究而言,那么第二个问题则更多从学术社区层面考虑问题。

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产生后,经过学术社区的检验和竞争过程,只有少量能够成为合法的、有效的理论体系。

对于目前中国管理学研究现状而言,不仅要关注如何产生既严谨又与能指导中国管理实践的成果和理论,而且更要重视如何从这些众多成果和理论中涌现出一些或一批合法的、有效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体系在管理领域甚至其他学科领域被不断地引用和检验,不仅能够解释和指导中国企业和组织的管理实践,甚至可以解释和指导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管理实践,成为中国管理学术社区甚至国际社区的合法性理论体系。

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研究,如果发展出一些或一批这样的理论体系,那么中国管理学才真正建立了理论自信。

然而,目前几乎没有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

本研究正是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建构合法的、有效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管理学理论建构是个体学者在整个管理学学术社区内产生新思想并传播思想的对话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理论首先在个体学者脑中形成,并经过小团体讨论和修正,到整个学术社区的检验、完善和竞争,最终成为管理学界公认的合法有效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已经远远不是某个学者最初的个体认知,而是融入了多人智慧的跨层次学习和对话的结果,是在“思想市场”上与其他相关理论竞争中胜出的产物。

本文选择6个国际管理学界公认的、合法有效的理论体系为案例,其中4个理论的提出者为西方学者,2个理论的提出者是华人学者。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Crossan,Lane&White,1999)和制度对话理论(Phillips,Lawrence&Cyn⁃thia,2004),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设计探究管理学理论构建的社会化活动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研究表明,理论体系形成是一个由个体学者思索开始,到学术团体整合,再到学术社区辩证的动态、跨层次对话过程。

学者通过唤醒性修辞,引起他人对新理论的共鸣,推动学术社区认同新理论,最终成为合法有效的理论体系。

本研究试图为搭建国内管理学学术社区的对话平台,构建中国管理学研究的理论自信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二、理论基础与本文理论框架(一)既有观点理论是一系列命题的集合,用以解释特定社会现象(Whetten,1989)。

理论建构研究则是有关如何构建科学理论的反思性研究。

既有文献中,管理学者着重理论建构中“个体学者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而忽略了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化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近期反思中,管理学者分别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MR)和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MOR)等两本反映西方和中国管理学前沿思想的国际核心期刊中,以专刊形式讨论了新理论构建和情境化研究取向等问题。

在MOR的专刊中,学者对是否应该进行中国本土化研究以及如何进行本土化研究展开讨论。

他们认为,作为科学工作者,管理学者应该从情境出发,发展具有高度切题性的管理学理论,从而指导特定情境中的管理实践(Tsui,2009;Whetten,2009;Barney&Zhang,2009)。

在AMR的专刊中,以欧洲学者为代表的批评者对管理学研究现状提出了挑战并指出创新理论的具体方法。

他们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领域已经逐渐没有新理论产生,取而代之的是对既有理论细枝末节--100的扩展、曲解、澄清等活动(Suddaby,Hardy&Huy,2011)。

为了构建管理学新理论,个体学者应该善于整合不同的认识论范式(Kilduff,Mehra&Dunn,2011)、挑战已有理论的基本假设(Alvesson& Sandberg,2011)、整合和推广其他学科中的理论(Oswick,Fleming&Hanlon,2011)、提出对立性研究问题(Tsang&Ellsaesser,2011)、组合不同理论中的既有元素(Boxenbaum&Rouleau,2011)、从实践中提出命题(Sandberg&Tsoukas,2011)等等。

另一方面,虽然Smith和Hitt(2005)用简单归纳法提出一个理论发展的过程模型,但遗憾的是他们同样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体学者身上——突出学者的个性特征(如敏感程度、毅力等)对理论发展的作用,这一点同样忽略了理论建构的社会化过程。

诚然,既有观点对作为个体的管理学研究者有明确而重要的启发,但它们并没有触及和解释管理学理论形成的社会化过程和内在机制。

试想,如果整个管理学研究领域中诸多有天赋并勤奋的学者都在尝试构建新理论,为什么一些思想能被发表而另一些思想则不能?为什么大量被发表的文献几乎没有影响力,而其中极少部分却成为了当今整个管理学研究领域内公认的理论体系?基于过程的观点是回答这些问题并解释管理学知识制度化过程的关键。

(二)理论框架一方面,以Crossan等(1999)为代表的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组织内知识的产生是一个由个体员工直觉(intuiting)和解释(interpreting)开始,到整合(in⁃tegrating)其所在团队内其他成员的观点,最终到整个组织制度化(institutionalizing)的跨层学习过程,简称“4I”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