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互联网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涉警舆情的不断增加,这些舆情一旦爆发,就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危机事件。

面对这种情况,各相关单位都需要制定应对策略,及时有效地处理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保护公众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就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提前预防,及时监测在互联网时代,提前预防是最好的策略。

相关单位应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部门,定期监测各种涉警舆情信息,及时发现并掌握舆情动向,对可能发展成危机的舆情进行预警和干预。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上的涉警舆情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舆情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应对危机提供数据支持。

二、建立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一旦发生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相关单位应立即启动危机应对机制,制定专门的危机处理方案和预案,明确危机事件的责任人和处理流程。

危机应对机制应包括:信息快速收集和核实机制、事态评估和分析机制、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资源保障机制等内容,确保在第一时间内作出正确决策和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影响。

三、积极回应,及时发布信息危机发生时,相关单位应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公众关切,及时发布信息,主动向公众传递真实的情况和处理进展,避免造成信息真空和不确定性,从而引发更大的恐慌和不安。

还应当在发布信息的做好对舆情事件的解释和引导,指导公众正确看待和理解事件,避免情绪化的扩散和煽动。

四、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合作在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中,媒体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关单位应积极主动地与媒体保持沟通和合作,主动提供信息和解释,引导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减少偏激和煽动性的言论,协助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五、强化技术手段,抵制谣言和不实信息网络上常常充斥着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在处理涉警舆情危机中,谣言的传播经常会加剧危机的恶化,相关单位应加强技术手段,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及时辟谣,切断谣言的传播途径,净化网络信息环境,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和恐慌。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5篇范例]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5篇范例]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5篇范例]第一篇: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摘要:以郭美美事件为切入点,本文在探讨网络舆情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明确了公安机关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涉警事件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三年后的今天郭美美由于涉嫌赌博而被落网,这种信任危机并未能解除,反而激起了网民对公安机关处理事件的态度及动因的激烈质疑。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成为了摆在公安机关能力建设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1、涉警网络舆情的界定涉警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针对发生在一定的事件和空间内的围绕公安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观点的总和,它反映的是网民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与警方进行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1]。

2、网络舆情的传导机制网络舆情案件的有些是基于现实的社会性事件而传播的,有些则是纯粹的谣言散播,但总体而言网络舆情通常都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形成和扩散、高涨、波动、消退[2]。

网民出于有意或无意的目的以特定的形式将相关事件传播到互联网上并发表自己对该事件的理解和看法,随着关注人数的增多,大量的网民会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舆情集聚速度会以指数形式上升,在全社会构筑舆论高潮;这种高潮不会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高潮阶段形成的舆情会逐渐沉寂,但有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会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引发新的高潮,这就是舆情的波动阶段,以郭美美事件的发展为例,自2011年爆发,由于事件中所涉及的相关人物、相关部门的事件真相未能水落石出,公之于众,于是在2014年郭美美被捕后再次掀起了舆论高潮;在事件得到公正处理或网民有新的关注目标之后,这一舆情便会慢慢淡化,最终沉寂。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1. 引言1.1 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定义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是指在网络上涉及警方或公安机关的舆情事件,可能造成恶劣影响和社会危机的情况。

这种危机往往涉及到警察的形象、办案能力以及公安机关的信誉,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所以一旦出现涉警舆情危机,可能会快速引发公众的关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正确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危机,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安机关的形象。

在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时,需要认真分析危机的原因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及时处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公众对警方和公安机关的信任,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1.2 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影响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可能会对公安机关形象和信誉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的特点,一旦发生舆情危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发社会公众关注和讨论,导致舆论负面情绪的扩大和滋生。

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可能会影响警务工作的开展和公安机关的正常运转。

如果危机处理不当,舆情负面效应可能会影响到公安机关的日常工作秩序和公共安全稳定,甚至导致公安机关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

网络涉警舆情危机还可能对相关人员和组织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困扰和压力,甚至对其工作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提高应对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1.3 需要制定应对策略的原因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一条不实的舆情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被放大,对执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涉警舆情往往伴随着高度的敏感性和焦虑情绪,一旦失控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甚至暴力事件,对社会和国家稳定构成威胁。

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机制容易导致事态扩大化,造成更大的损失。

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

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

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在信息时代,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事件对社会稳定和治安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作为基层民警,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

一、加强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事件往往涉及巨大的信息量,因此我们需要提高信息搜集和分析的能力。

首先,建立与新闻媒体、社交媒体以及相关部门的有效联络渠道,及时了解最新的动态。

其次,培养信息筛选的能力,过滤掉虚假、夸大和不实的信息,专注于真实、客观的报道。

最后,采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线索和趋势。

二、加强社交媒体管理与引导社交媒体在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基层民警,我们需要积极管理和引导社交媒体上的声音,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首先,我们可以设立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回应公众关切。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和参与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及时发现和了解公众的意见和诉求,做到及时回应和处理。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等方式,引导公众理性表达观点,避免因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事件引发的不良后果。

三、加强舆论风险防范与应对面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事件,我们需要加强舆论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舆情预警机制,监测舆情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和风险。

其次,我们还要进行舆情应对的准备工作,制定应对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做好危机公关。

此外,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主动回应疑问和解释,以维护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总结起来,基层民警在工作中面临着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事件的挑战,但只要加强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加强社交媒体管理与引导,加强舆论风险防范与应对,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保障社会的稳定和治安的管理。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跟上信息社会的步伐,勇于创新,灵活应变,做好基层民警工作的各项任务。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指的是因涉及警察部门或警察行为而在网络上产生的负面舆情。

这些危机对警察及其部门来说具有严重的影响,如信任度降低、形象受损、社会影响力下降等。

为了避免和处理这些危机,警察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危机管理的首要步骤。

警察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设置专门的部门或人员、收集反馈渠道、定期进行网络检测和监测等。

这样可以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防止负面信息蔓延,有针对性的制定危机处理策略。

二、及时回应,公开透明在面对危机时,警察部门应该坚持及时回应原则。

对于公众和媒体的疑问和质疑,警察部门应该及时回应,并在遵守法律原则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公开透明。

这样不仅可以解除公众疑虑,也可以提高部门的透明度,赢得公众的信任。

三、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警察部门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加强对信息的保护和处理。

同时,应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测,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

四、增加正面宣传力度正面宣传是危机处理的重要手段。

警察部门应该加强正面宣传力度,通过社交媒体、网站和其他渠道发布一些正面信息和成果,展现警察的形象和价值,增加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五、建立协作机制警察部门应该建立和各方的协作机制,包括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

这样可以减少危机处理过程中的阻力和摩擦,增加危机处理的效率和成效。

总之,处理和避免网络涉警舆情危机需要多方面的工作。

除了采取上述策略外,警察部门还应该注重社会风险评估,明确危机处理的职责和责任,制定具体应对方案,提高信息处理的专业性和能力,保护警察部门的形象和利益。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

网络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风险,特别是涉及到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时,其危害性和复杂性更是不容忽视。

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指的是网络上出现的涉及警方执法行为或者涉及警察个人形象的舆情事件,可能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对警察形象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这类危机事件,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一、加强危机预警和舆情监测对于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事件,首先要加强对危机的预警和舆情的监测。

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网络上出现的与警方执法行为相关的负面舆情,以便能够快速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危机扩大。

二、建立专业的网络危机公关团队针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建立专业的网络危机公关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团队负责危机的处置和舆情的引导,他们需要具备网络公关和危机公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应对经验,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并及时向社会公众释疑解惑,维护警方形象。

三、制定详细的危机应对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涉警舆情危机,需要制定详细的危机应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具体轮廓。

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减少危机对警方形象和工作的影响。

四、加强与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沟通协调在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时,警方应当加强与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沟通协调,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防止不实信息、恶意炒作等对警方形象的负面影响。

也要积极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引导舆论,宣传正面信息,提升公众对警方的信任和支持度。

五、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平时,警方应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使得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平息舆情,减少负面影响。

六、加强自身形象塑造和舆情引导在日常工作中,警方要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和舆情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公众宣传警方的工作成果和形象形象,使得在危机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和信任,降低危机的影响力。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空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危机,其中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更是日益突出。

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指的是网络上出现与警务相关的负面舆情,可能会对公安机关形象和警务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在面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时,公安机关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来有效化解危机、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公安机关需要建立危机舆情监测机制。

及时发现并掌握网络涉警舆情信息,是解决危机的第一步。

公安机关可以借助舆情监测软件和专业团队,对网络进行全面监测,及时了解警务相关舆情信息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对公安形象和警务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的信息。

在发现负面舆情后,公安机关要迅速核实信息来源和真实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公安机关需要建立应对危机的专业团队。

面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需要有专业的团队来进行应对。

这个专业团队负责处理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应对工作,能够及时、准确地回应社会各界的质疑和关注。

这个团队需要由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能够迅速、果断地应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有效降低危机事件对公安形象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公安机关需要建立规范的舆情危机应对流程。

在发生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时,公安机关需要按照规范的流程来进行应对,提高危机应对的效率和成效。

这个流程应包括危机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确保应对工作的全面、快捷和有序进行。

公安机关还应建立应急预案和演练机制,及时掌握信息、迅速做出决策,并能够迅速行动,有效化解危机,保护公安形象和社会稳定。

公安机关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

在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中,公安机关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公众恐慌,稳定社会舆论。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舆论导向,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警务工作的真实情况,并对公安机关的工作更加支持和理解。

公安机关需要加强舆情危机的风险防范和管控。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浅谈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也日益增多,给公安机关的舆情应对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公安机关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稳定舆论场,保护公安形象。

本文将就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特点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特点1. 传播速度快: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条涉警舆情信息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开来,对公安机关形象造成严重影响。

2. 形式多样: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网络传言、谣言,也可能是网络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甚至可能是一些虚假的信息炒作。

3. 影响范围广: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可能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涉及到公民的切身利益,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对公共秩序带来影响。

4. 舆情危机处理难度大: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处理难度大,可能受到网民情绪的影响,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舆情危机扩大。

面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公安机关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稳定舆论场,提升公安形象,具体应对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 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公安机关应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加大对网络涉警舆情信息的监测力度,做到及时发现并掌握舆情信息,以便及时做出应对。

2. 提高应对能力:公安机关应加强舆情应对能力建设,组建专业的舆情危机处理团队,制定并实施灵活多样的应对措施,及时化解涉警舆情危机。

3. 加强舆情引导:公安机关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舆情引导工作,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热点问题,引导正面舆论,稳定网络舆论场。

4. 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公安机关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及时发布官方权威信息,杜绝谣言的传播,维护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声誉。

5. 增强危机公关能力:公安机关应加强危机公关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做好媒体关系维护工作,积极应对各类危机事件,化解危机舆情,保障公安机关形象的正面呈现。

6. 加强社会沟通:公安机关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良好的社会联络体系,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诉求和反映,增进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水平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水平
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是有效引导与管理网络舆情的基础,通过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态势,可以及时掌握重要舆情事件的演化规律与影响,做出科学的应对措施。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全面地搜集网络舆情数据,包括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媒体、论坛等内容。
2.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的情感分析和舆情热点识别,快速发现重要舆情事件和关键信息。
3.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研究机构或团队,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舆情判断。
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网络舆论引导是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向和态势,可以塑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正面价值引导,通过宣传优秀内容和正面典型,弘扬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2.铸牢网络舆论阵地,加强主流媒体和重要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及时传递权威信息,解答网民疑惑,引导舆论合理表达。
3.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舆论引导能力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发表观点、撰写文章等方式,引导和塑造网络舆论。
三、加强网络舆情管理
网络舆情管理是维护网络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规范网络舆情表达和行为,可以防止网络舆情事件的扩散和蔓延,减少舆论风险。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明确的网络舆情管理标准和准则,规范网民的言论和行为。
2.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响应突发舆情事件,快速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防止舆情负面影响的扩大。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பைடு நூலகம்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水平

浅谈如何做好公安机关舆情引导

浅谈如何做好公安机关舆情引导

浅谈如何做好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型通讯工具、方式的出现,在极大方便人们联络沟通的同时,也为社会舆论提供了新的平台,其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的特点吸引了广大受众群体,使得网络舆论对社会治安影响越来越大。

特别是近两年来,一些社会案事件在网络等推手作用下,迅速成为社会焦点,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对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当前公安机关的舆情引导工作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重报纸、电视等传统传媒,轻网络等新型媒体。

当前,公安机关对舆论宣传工作高度重视,依托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在维护公安机关形象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公安机关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缺乏足够认识,面对负面舆情,“捂盖子”、“不表态”,被动应付,贻误战机,丧失了网络阵地,给公安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二)社会舆情引导手段单一。

当前,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降低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发媒体炒作事件。

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响应,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不仅费力大、成本高,效果也不明显。

(三)反应速度较慢。

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反应时间与舆情传播速度极不相称。

在舆情的初期阶段,一些公安机关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不愿、不敢、不会表态,处于犹豫观望状态,没有及时跟进,丧失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的主动权和处置先机。

二、舆情引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思想上不重视。

一些公安机关缺乏对舆情引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没有看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治安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部分群众在网络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意见无关紧要,不会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也有部分民警将网上舆论看作是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监督,认为网上言论是吹毛求疵,往往存在抵触心理,认识上不到位必然导致工作上的缺失。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4月底,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有幸赴京参加了全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宣传处(科)长培训班。

培训期间,笔者聆听了部局交管局副局长刘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公共传播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胡百精博士、公安部网监局信息中心主任张宏业等领导及专家学者关于网上涉警舆情控制、应对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等专题讲座,受益匪浅。

结合基层公安部门工作实际,撰文谈谈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等媒体涉警负面报道。

涉警负面报道是指因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负面报道造成公众对警察形象的认知危机。

它是由于媒体产生的舆论引导效应造成的,它会令公安机关荣誉度遭受严重考验。

涉警负面报道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对突发案(事)件、接处警救助、服务群众等报道上,媒体记者故意夸大事实甚至进行恶意炒作以及透露公安机关侦办案件的手段等方面。

如果不及时、不果断应对处置,将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干扰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秩序。

当今社会,媒体宣传是一把双刃剑。

新闻媒体在正面宣传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讴歌了广大民警在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创新举措、突出成效以及涌现出来的英雄先进人物,为公安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但是,也存在个别媒体为了迎合人民群众猎奇心理,制造卖点,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救助行为、服务群众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媒体上进行曝光,在社会上、在百姓心目中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涉警负面报道,公安机关应积极应对有关形象危机的负面报道,以挽回影响,重塑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一、近年来涉警负面报道几年前,上海同济大学在校研究生兀培玉被几名歹徒追打至河中溺水而死一事的报道,众多新闻媒体都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

因为被打至水里造成溺水而死的是一名有着很好发展前景、可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在校研究生,我想,此案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歹徒行凶时开了一辆有“法院”字样的警车,其中一人还穿了制服。

关于“舆情引导”的思考

关于“舆情引导”的思考

关于“舆情引导”的思考“舆情引导”作为一种可以影响大众思维,推动公安事业和公安工作前进的巨大社会力量,越来越为各级公安机关所重视。

面对涉警事件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加强涉警舆情引导的规律性、策略性研究,对于提升公安机关应对和化解舆情危机能力,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涉警舆情规律特点随着转型期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在通讯传媒日益现代化、网络化的今天,涉警舆情呈现出新变化。

(一)负面舆情性突出。

每一起涉警舆情无一例外的是,无论起因如何,由于公安机关职能的特殊性,最终均是形成舆论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指责与批评。

特别是一些媒体,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打着“客观”旗号,选择性报道,不断用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负面刺激公众神经,致使公安负面舆情愈演愈烈、愈发突出。

(二)社会关注性突出。

公安工作的广泛性、群众性、特殊性,决定了其易成为媒体挖掘新闻资源的对象。

尤其是在当前公权与私权博弈加剧的特定社会环境下,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行使公权的公安机关,一举一动特别是涉及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枉法、违法违纪等负面信息,更为公众所瞩目,哪怕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案),也可能因为公安机关涉于其中而成为大众的看点、新闻的卖点,处于舆情的风口浪尖。

“哈尔滨警察打人”事件,由于参与其中一方是公安民警,全国各地,网上网下无不议论纷纷,一时间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

(三)传播广快性突出。

手机短信、互联网络等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格局,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更加快速便捷。

据相关管部门统计,目前全国仅互联网计算机就有1.3亿台,各种网站130万个,论坛100万个,博克400万个,网民2.6亿人。

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传播者,涉警信息一旦发出,经过转载转发,瞬间就能通过一点扩散开来,受众群体迅速膨胀。

(四)热点炒作性突出。

由于涉警信息社会和公众关注程度高,极易成为新闻爆料和炒作热点,引发“舆论风暴”。

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

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

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基层民警的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基层民警作为社会治安的守护者和维稳的主力军,必须积极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和正常的工作秩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应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问题。

一、增强舆情意识基层民警要增强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和意识,及时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把握公众情绪的变化。

可以通过订阅各大新闻平台的推送、关注相关舆情风向标账号、与公安机关内部通讯平台加强信息交流等方式,获取最新、最准确的舆情信息。

只有了解舆情的趋势和演变,才能及时做出应对和处置的决策。

二、建立应对机制基层民警需要建立健全的应对机制,制定细化的预案和处置方案,以应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

应对机制包括组建专门的舆情处理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追究的制度,确保舆情事件能够快速、高效地得到处理和处置。

三、及时回应和解释基层民警在面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时,首要任务是进行及时、客观的回应和解释。

通过发布权威的信息,及时澄清事实真相,避免舆情进一步升级。

在回应和解释时,要注意表达方式和语气,避免激化矛盾与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性。

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主动发声,积极引导舆论,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四、加强宣传教育基层民警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加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公众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辨别能力。

可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法制讲座等方式,增加公众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

只有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网络素养,才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

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基层民警应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

与传媒机构、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及时了解民意和需求,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发言稿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很荣幸能就涉警舆情处置工作发表几点意见。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是公安机关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警民关系、社会稳定和公安机关的形象。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充分认识涉警舆情处置工作的重要性1.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是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必须时刻关注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是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舆论监督作用日益凸显。

公安机关必须高度重视涉警舆情处置工作,以公开、透明、公正的态度回应社会关切,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3.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是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公信力。

只有做好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公正、公平,从而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信力。

二、涉警舆情处置工作的基本原则1. 公开透明原则。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确保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

2. 及时回应原则。

对于涉警舆情,公安机关要迅速响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避免谣言滋生。

3. 公正公平原则。

在涉警舆情处置过程中,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公正公平,依法依规处理问题,确保案件处理的公正性。

4. 协同配合原则。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需要各部门、各层级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三、涉警舆情处置工作的具体措施1. 加强舆情监测。

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对涉警舆情进行全面、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动态。

2. 做好舆情分析。

对涉警舆情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舆情性质、发展趋势,为舆情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舆情引导。

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回应社会关切,避免谣言传播。

4. 做好沟通协调。

加强与媒体、网民的沟通协调,积极回应舆论关切,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5. 依法依规处理。

舆论生态变革与涉警舆情引导课程心得

舆论生态变革与涉警舆情引导课程心得

一、概述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舆论传播的渠道已经从传统媒体扩展到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评台。

这使得舆论传播的速度和规模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舆论生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大背景下,针对涉警舆情引导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旨在提高相关人员对舆情引导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涉警舆情的积极发展,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参加这门课程后,我深有感触,特将我的心得体会做如下共享。

二、了解舆情引导的重要性1. 舆情引导的概念与意义涉警舆情引导是指对公共安全事件和警务工作过程中相关舆情的搜集、监测、分析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调动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在目前信息化时代,舆情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对涉警舆情引导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已经成为一项迫切需要的技能。

2. 舆情引导的挑战与机遇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大背景下,舆情引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舆情引导已经不再适用于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大规模扩散,而网络舆情也给予了舆情引导新的机遇和可能。

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提高舆情引导的效果至关重要。

三、参加涉警舆情引导课程的心得体会1. 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在参加涉警舆情引导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感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系统而且实用。

课程着重介绍了舆情引导的基本理念、工作流程和方法技巧,同时也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详细解读。

这些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不仅让我对舆情引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2. 课程形式的多样性与互动性涉警舆情引导课程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包括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这种多样性的教学形式不仅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也提高了学习的互动性。

在小组讨论中,我与同学们共享了对舆情引导的理解和实践经验,也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宝贵的启发。

3. 老师的专业性与耐心性涉警舆情引导课程的老师都是从事舆情引导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他们不仅在理论知识上功底深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于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的认识与思考关于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的认识与思考梁伟发摘要公安舆论引导是党的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做好新形势下涉警舆情引导工作,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工作,要围绕“转变观念、及时应对、讲究策略、把握主动”的工作思路,做到转变观念,提高应对涉警舆情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及时应对,加快建立和完善涉警舆情应对工作机制;讲究策略,不断提升涉警舆情处置水平。

关键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应对公安舆论引导是党的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新形势下的涉警舆论引导工作,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涉警问题炒作汹涌的态势,广东省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和处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的任务还十分复杂和艰巨,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紧紧围绕转变观念、及时应对、讲究策略、把握主动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涉警舆情应对工作,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应对涉警舆情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和对敌斗争前沿,传媒发达,竞争激烈,各家媒体千方百计抢新闻、炒新闻,特别关注炒治安、炒公安。

境外媒体对广东更是高度关注,敌对势力频频插手,极力造谣滋事、煽动蛊惑,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单一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被媒体炒作达九个月之久,2005年的汕尾“红海湾事件”被境内外敌对势力大肆炒作。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全省媒体的涉警负面报道达201篇次,网上涉警负面舆情98起。

特别是“东莞大批儿童被拐卖”、“广州交警拒绝遭抢者求助”、“广州黄埔区涉警交通事故”等多起涉警炒作事件的发生,对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

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的几点思考4月底,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有幸赴京参加了全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宣传处(科)长培训班。

培训期间,笔者聆听了部局交管局副局长刘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公共传播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胡百精博士、公安部网监局信息中心主任张宏业等领导及专家学者关于网上涉警舆情控制、应对媒体涉警负面报道等专题讲座,受益匪浅。

结合基层公安部门工作实际,撰文谈谈基层公安部门如何应对网络等媒体涉警负面报道。

涉警负面报道是指因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负面报道造成公众对警察形象的认知危机。

它是由于媒体产生的舆论引导效应造成的,它会令公安机关荣誉度遭受严重考验。

涉警负面报道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对突发案(事)件、接处警救助、服务群众等报道上,媒体记者故意夸大事实甚至进行恶意炒作以及透露公安机关侦办案件的手段等方面。

如果不及时、不果断应对处置,将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干扰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秩序。

当今社会,媒体宣传是一把双刃剑。

新闻媒体在正面宣传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讴歌了广大民警在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创新举措、突出成效以及涌现出来的英雄先进人物,为公安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但是,也存在个别媒体为了迎合人民群众猎奇心理,制造卖点,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救助行为、服务群众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媒体上进行曝光,在社会上、在百姓心目中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涉警负面报道,公安机关应积极应对有关形象危机的负面报道,以挽回影响,重塑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一、近年来涉警负面报道几年前,上海同济大学在校研究生兀培玉被几名歹徒追打至河中溺水而死一事的报道,众多新闻媒体都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

因为被打至水里造成溺水而死的是一名有着很好发展前景、可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在校研究生,我想,此案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歹徒行凶时开了一辆有“法院”字样的警车,其中一人还穿了制服。

关于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思考【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日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

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它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利于促进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同时,网络舆论又会引发情绪型网络舆论蔓延、网络假新闻混淆是非、网络舆论"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等消极的社会效应。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必须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大做强重点网站及论坛、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不断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网络舆论环境引导管理网络媒体传统媒体舆论导向网民责任意识有机结合网络文化建设关于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考与对策网络舆论作为网上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已经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

就宣威而言,大大小小的各类网络论坛最多时有20多个,比较活跃、有影响的也有3、4个,平均每天发布新帖200多条,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话题后面都有跟帖,热门新闻的跟帖达到上百条。

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得各个层面的社会群体拥有了某种话语权,以往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无论是国内或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畅所欲言,都可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成为言论的“集散地”,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舆论力量。

因此,如何来正确研判网络舆情,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动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自身特性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因此,发端于网络上的舆论有着区别于传统舆论的自身特性。

首先,表现在意见主体上自由而分散。

目前,网站并不强求网民在发表意见时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和明确的身份认证,因此无论是谁,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从属于哪个党派集团,信仰何种宗教文化,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展开讨论、表达意见,而不必对所发布的信息和言论承担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互联网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媒体作用逐渐加强,“躲猫猫”等网上涉警舆情事件频发,公安机关动辄成为网上炒作的负面典型,严重损害了自身形象,成为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上涉警舆情的源头是网下发生的涉警事件,是互联网言论自由、传播快速的特点放大甚至扭曲了事实的真相,才会形成危害我们公安机关形象的负面舆论。

涉警事件可以预防,但不能预知。

涉警事件发生后,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危机公关,正确应对网上舆论,塑造公安机关正面形象,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涉警舆情事件的特点
一是新闻网站易于将涉警事件作为“卖点”。

主流媒体、网站及网民对网络涉警事件关注度持续较高,部分新闻网站将涉警事件信息作为吸引网民眼球、提高点击率的重要手段。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全国网络涉警舆情事件数量明显增加,仅网上流传的涉警报道及帖文就达900余篇。

部分网站还开设专门的“法治”版块,对涉警舆情事件进行持续跟踪报道。

二是部分新闻网站乐于将涉警事件炒成“热点”。

部分新闻媒体热衷于追踪涉警事件,参与炒作,推波助澜。

个别网站对涉警事件及相关新闻报道、转载热情极高,特别是针对恶性涉警个案,一些地方媒体频频派出记者,深挖内部信息,专访当事人,进行追踪报道,随后将网民的评论以新闻形式报道,周而复始,推动炒作不断升温。

三是利益相关方倾向于将涉警舆情当作“支点”。

涉警事件当事人及利益群体常常借助互联网进行舆论造势,给公安机关施压,试图提高与公安机关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

当事人通过互联网“现身说法”,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转变网上舆论导向。

四是广大网民习惯于将涉警事件当成“看点”。

据CNNIC统计,上网浏览新闻仍是我国广大网民的主要网上活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日常获取的信息量极大,使得网民上网浏览新闻只选择感兴趣的查看。

而涉警事件正是除与自身利益相关信息之外最能引起兴趣的一类新闻,因此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各种评论观点纷至沓来。

二、互联网涉警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我国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是涉警负面舆情高发的背景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分配结构日趋复杂,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引起很多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对党和政府不满,造成群体性事件多、刑事案件多、不稳定因素多。

而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专政工具,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职,必然处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第一线,容易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不理解甚至敌视。

与此同时,公安工作涉及面广、窗口单位多,直接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使公安民警的一举一动完全处于群众监督之下,工作中出现的小瑕疵很容易被放大,一旦发生涉警事件,公安机关立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也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观点和意见,让各种情绪自由发泄,必然造成偏见和不满肆意横飞,也必然造成部分受过打击或因公安执法活动而利益受损的网民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公安机关进行攻击、污蔑,甚至虚构情节,编造谣言,以达到诋毁公安机关形象的目的。

(二)部分公安民警自身存在问题,是造成涉警舆情事件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总体上说公安民警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仍有一些民警执法为民理念不牢,法制意识淡薄,存在特权思想,导致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公安民警形象。

互联网匿名隐身的特点,让群众找到可以任意发泄不满的空间。

于是公安机关的问题被放大、活动被歪曲、形象被丑化。

一旦有媒体披露警方执法行为存在问题,或确实存在违法违纪情况,网民的批评、攻击性言论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如贵州“瓮安事件”、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我省“六警察打死一社会青年事件”等,无论事实真相如何,网民先入为主认
定存在“黑幕”,于是谣言、流言迅速蔓延,令公安机关陷入被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少数人“仇警”情绪严重,只要见到涉及公安机关的新闻必然恶意攻击。

如警察过劳猝死,有网民留言恶意揣测其是“喝酒喝死”、“干坏事累死”;持刀杀死六名民警的上海“杨佳案”凶手罪大恶极,却有网民视其为“英雄”。

(三)对互联网涉警舆情处置水平不高,是导致涉警舆情事件的直接原因。

一是对互联网舆情规律特点的认识还不到位。

虽然各级公安机关对警察公共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但部分基层公安机关对互联网涉警舆情的认识还不到位,还不能正确认识互联网舆情的规律特点。

在涉警敏感事件发生后,不知如何应对,或是反应较慢,或是遮遮掩掩,给公众、网民留下了质疑和猜测的空间。

结果是越不公布真相,网上的猜测、议论、谣言就越多。

更有甚者,贸然对记者、公众发表极不负责任或极易引起炒作的言论,一经传播到网上,立即遭到恶搞、炒作,导致事态难以收拾。

二是对网上涉警舆情的处置办法还不多。

通过对已发生的一些涉警舆情事件控制工作效果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公安机关在应对网上炒作时基本处于守势,大多采取“删”、“封”、“堵”、“查”手段,对涉警舆情控制工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办法还不是很多,手段还不够强大,机制的建立还不够通畅,策略的运用还不到位,还未实现主动出击。

三、关于处置互联网涉警舆情事件方法的思考
(一)强化网上搜集研判,及时发现涉警负面舆论。

公安网安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密切关注网络涉警信息,一旦发现涉警突发(敏感)案(事)件,要及时上报并跟踪了解,及早应对。

对涉警敏感舆情,要在第一时间参与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为妥善处置负面报道提供准确客观的材料。

对整体情况尚不明朗或仍在策划阶段、发展过程的,要及时通报相关单位查明事件背景及真实情况,做好应对处置工作,迅速平息事态;对已经发生尚未引起互联网和媒体炒作的,要立即调查有无敌对势力插手和境外媒体关注以及社会面动态等情况;对已经引起境内外网站媒体炒作的,要积极配合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宣传部门,通过适当方式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媒体网站通报情况、揭露真相,按照统一口径主动引导舆论。

(二)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坦诚面对媒体及公众。

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坦诚透明面对媒体及公众。

首先,不要怕麻烦。

面对涉警舆情苗头,绝不能麻痹大意、疏于引导,待到舆情危机形成后才仓促应战,以至丧失工作主动权,错过妥善控制舆情的最佳时机。

其次,不要怕曝光。

对涉警信息公开应答时,不要试图“捂、盖、瞒”,避重就轻,或发布不真实内容,以免加剧公众猜疑,造成视听混淆,助长谣言泛滥,使原本清楚简单的事件变得模糊复杂。

应本着信息公开、依法公正的原则,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地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使网民不信谣、不传谣。

第三,不要怕媒体。

要针对新闻媒体特点,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为新闻媒体提供报道资源和采访条件,和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媒体为我所用,将公安机关由被报道对象变成新闻引导者,不被媒体左右,不受干扰地开展工作。

第四,不要怕问责。

互联网舆情发生后,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根据舆情特点,制定有效应对策略,及时顺利化解矛盾,将危害控制在最小程度,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舆情危机,导致更严重的问责。

(三)建立健全协作机制,相关单位部门协同作战。

互联网涉警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负面影响大、社会反映强烈的特点,单靠公安网安部门力量不可能实现完全有效导控。

必须进一步完善涉警舆情工作联动机制,加强与上级网安部门沟通、加强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协作配合。

当涉警负面舆情发生时,要在报告本级涉警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后,迅速报告上一级网安部门,请求上级动员更多控制力量投入工作;要主动加强与同级宣传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取得网络主管单位支持和帮助,及时召开联席会议,交流网络涉警舆情,形成信息共享、实战合作的网络舆情处置大格局;要在本局内部建立健全舆情导控“扁平化”指挥体系,打破区域、警种观念,上下左右联动,切实提高各地、各部门、各警种协同作战、快速
反应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形成处置合力;要加强同网络运营单位的沟通合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断网、关机等应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四)坚持网上网下互动,构建舆情监测导控体系。

要正确认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妥为运用互联网的媒体功能,构建网上网下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相互印证的舆情监测导控体系。

一旦发生涉警舆情事件,公安机关要及时发布信息,表明姿态,澄清事实,面对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不绕弯,态度诚恳,表述清楚,积极争取人民群众和广大网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同时,对负面信息及时删除、封堵和屏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对媒体“炒作”内容认真分析,从中发现工作不妥、不当之处,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防止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跟进炒作;稳控好负面舆情恶意炒作重点人员,管理好重点网站涉警舆情,协调好重点媒体;对恶意炒作的网上重点人或活跃分子,迅速组织力量落地查人,查明身份后予以教育、控制,配合开展舆论引导控制工作。

在网络舆情导控过程中,要注意与群众进行交流互动,形成社会共识,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把握舆情的正面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