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本书采用的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概念和内容。
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的原因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以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用领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人文地理学社会特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反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4 .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答:(1)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
①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典地理学)(19 世纪中叶以前)
a. 概况
西方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与自然、政治、哲学等混杂在一起的笼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多为游记、地方志之类,以记述性的资料为主。
b. 代表人物与著作
第一,人文地理学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一一古希腊诗人荷马公元前9 世纪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第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
第三,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
第四,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并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因果原则等研究基本方法。
第五,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他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 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a. 概况
由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描述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解释。
b. 主要流派
第一,德国流派
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二,法国流派
自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第三,英国流派
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第四,美国流派
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二战后至今)
a. 战后初期
以谢佛为代表的美国地理学界区域学派。
60 年代,计量地理,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进人“新地理学”时代。
b. 70 年代早期
出现了行为地理学、人本主义地理学等学派。
80 年代出现后现代主义、女性地理等。
(2)西方人文地理的研究趋向
①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a. 在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变地理环境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强化,给当代社会带来一系列全球性和地区性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应用系统论应运而生。
b. 在哲学方法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第一,科学哲学首先引入人文地理学,20 世纪50 年代末期兴起的计量革命。
第二,西方人文地理界受到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a.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b. 20 世纪70 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人们乘坐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
c. 现在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③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a. 现代地理学的人文化倾向愈益明显,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成为人地关系的主流,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突出特点。
b. 人文地理应用方向的多样化。
人文地理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对人文地理学的需求呈现出愈加迫切的趋势。
c.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跨越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广泛而频繁。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答:(1)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过程,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人文地理学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经济地理学取代了人文地理学。
1980 年以后人文地理学才得以恢复,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①1949~ 1979
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表现有:
a. 地理科学金盘学习苏联的理论与方法,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门独立的学科,对人文地理学则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
b. 在实践中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出版了大量的区域经济地理著作和经济地理学理论成果,发展了经济地理学。
②1980~ 1990
人文地理学的复兴阶段。
中国地理界重新评价人文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
1 979 年末中国地理学会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先生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的口号。
此后,在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等先生的推动下,在中国地理学会中成立了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工作。
③1990 年以来
人文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和提高阶段。
分支学科迅速发展,薄弱的分艾学科有所发展,更多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究,使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更具国际性。
(2)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紧密联系中国社会实际情况,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变革、开放、搞活的需要,研究新旧体制接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明显的地域行与综合性相结合的问题,把解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既是社会对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持续动力。
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答: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知道和参与社会实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人文地理学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规律,寻求人类适应、利用、改造地标系统环境的途径,为全球、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人文地理学涵盖了广泛的研究主题,其理论与方法在众多的学科研究前沿得到重视和应用。
(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知识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意义在于为实践服务。
要把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人文地理学是为揭示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协调人地关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普及人文地理学的理念和地理知识对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类。
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意义:
(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 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1)文化扩散类型
文化扩散类型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①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
a.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
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 等级扩散
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c. 剌激扩散
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②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移动使文化也发生空间上的变迁。
(2) 文化扩散特征
①扩展扩散的特点
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我国在公元105 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
唐时,造纸方法传到了阿拉伯。
到12 世纪时才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即造纸术从中国传到西欧花了近千年时间。
英国1830 年出现的铁路,不到一百年就传到中国。
二战后出现的电视,不到半个世纪已在
中国城乡普及。
②迁移扩散的特点
a. 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
迁移到远处,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例如,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随着华人移居世界各地,华人餐馆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种饮食文化的技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不易为其他文化的人们掌握,其地道的技艺只能在中华饮食源地去寻找。
所以尽管华人餐馆遍布世界各地,但技艺高的厨师则只能来自中国。
这种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b.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
例如,曾处在白人统治下的南非政府就曾禁止接受外来电视节目,以防止政治上对其种族主义统治的影响。
南非的边界就起着阻止对外来电视节目吸收的屏障作用。
一般说来,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
如加拿大政府要求在加拿大出版的外国杂志中,包括一定分量的加拿大题材。
c.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
例如一种流行的服装,在开始时,只有少数人接受,故开始时扩散较慢。
到接受人群达到一定数量后,扩散速度就加快了,但是,当多数人接受后,再接受该时装的人群数量增长就变得缓慢或停滞不前,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时装就会衰落而被新出现的时装所取代。
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答: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一加速或延缓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例如,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
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
例如,汤恩比有关亚非地带人们在冰河结束后的5条出路。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自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
例如,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无数变化和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
例如,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着环境,创造出更为进步的文化,文化景观就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
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答:(1)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原因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人地关系式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地关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许多不同的人地管,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日益严重的全球化问题,人类才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当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
由此谋求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的人地关系和谐论,逐步在全世界得到确认,并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一大革新。
(2)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①环境决定论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把人看做是环境的产物,居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
②可能论
它不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
③适应论
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④生态论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⑤环境感知论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⑥文化决定论
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答:各个不同学科学者参与了对于人地关系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人地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对于人们更深刻了解人地关系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方向,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客观真实,在指导实践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汤因比的“挑战与迎战”学说
汤因比研究的文明兴衰,实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就及其兴衰,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他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并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有所启发。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
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了解
历史,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答:(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含义
①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
即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②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
③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艾学科。
④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⑤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又称人文景观,是指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①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特征、文化扩散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它们是人文地理学的五大主题。
②只有了解文化的时间过程,才能深入认识文化区的空间特性,文化的空间现象的研究应与时间过程相结合。
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
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要素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文化整合最先发生的是文化冲突,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文化整合的变化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之中。
文化景观具有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