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杂文的特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形象、深入浅出的论证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批判继承的文化观念。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2)结合现实,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是全盘接受,还是一概拒绝?在文化领域,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三)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 年6 月4 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大片国土沦陷。
在文化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
在革命阵营内部,一些人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盲目排斥和全盘接受的两种错误倾向。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分析并解释文章的主旨和论点。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来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和辩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解释文章的《拿来主义》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2 课文解读:分段讲解课文,解释每段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引导学生分析并解释文章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和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3.2 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结合课文内容,解释并讲解相关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
3.3 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和贡献。
4.2 口头表达和辩论: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辩论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评价学生的观点的深度和批判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拿来主义教案4篇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拿来主义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一、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1、放录音“拿来主义”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朗读_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
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2篇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 运用所学知识对《拿来主义》进行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讲稿。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拿来主义》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以问题导入教学:“什么是拿来主义?”让学生思考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Step 2:课文阅读(15分钟)1. 教师给出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词义猜测词语,并在课文中找出对应句子进行辨析。
2.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段落。
学生跟读,并解释自己的理解。
Step 3:课文分析(20分钟)1. 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学生和教师共同整理出《拿来主义》支持和反对的观点,并进行辨析。
Step 4:思辨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拿来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并给出结论。
2. 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写一篇短文。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代的“拿来主义”现象,并撰写调研报告。
2. 学生可以特定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如科技进步对“拿来主义”的影响等。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爱、责任的理解和感受。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生: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
《拿来主义》教案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进 : 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拿来主义”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和作品背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鲁迅简介和作品背景文章主题思想“拿来主义”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2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独特的论证方式和语言风格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解读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入:介绍鲁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阅读:学生自读文章,理解大意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总结:教师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态度3.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分组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期末考试:对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核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讨论,表达清晰,有建设性阅读感悟:内容丰富,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有深度期末考试:正确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拿来主义》原文和相关注释参考书:鲁迅作品集、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网站、相关博客和论坛课文:《拿来主义》原文和相关注释讨论卡片:学生分组讨论时使用第六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6.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和作品背景,学生自读文章第二课时: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第三课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6.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15分钟介绍鲁迅和作品背景,20分钟学生自读文章第二课时:15分钟教师讲解,20分钟学生自主思考第三课时:10分钟分组讨论,15分钟分享讨论成果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教学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7.2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论证和修辞手法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鲁迅其他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创设情境法,让学生模拟鲁迅的论证方式和语言风格进行写作练习第八章:教学反思与改进8.1 教学反思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和教训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8.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阅读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九章:教学参考文献9.1 教学参考文献《鲁迅全集》《拿来主义》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鲁迅纪念馆网站相关资料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9.2 教学参考书目《鲁迅小说选》《鲁迅散文选》《鲁迅文论选》《鲁迅研究》第十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0.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阅读感悟和批判性思维论文、期末考试等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意见和评价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变化情况的反馈教师自我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拿来主义》公开课的十个章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和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导向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拿来主义教案8篇
拿来主义教案8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历史背景分析法和修辞分析法来解读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批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章的主要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以及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
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和论据,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合作能力。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提供权威的解释和深入的分析。
口头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
3.2 教学手段文本:提供《拿来主义》的文本,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
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背景。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总结要点。
讲义:提供相关的讲义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8 拿来主义 鲁迅教案(2)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导语:《拿来主义》是鲁迅写的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偏重议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泼辣。
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2)
《拿来主义》教案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
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
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
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
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
一生着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卷、《鲁迅全集》16卷。
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课内外拓展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拿来主义》2. 教学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分享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意见。
4.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课内外拓展:(1)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拓展阅读。
(2)组织文学鉴赏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拿来主义语文教案优秀5篇
拿来主义语文教案优秀5篇拿来主义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
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特点不送不拿主动送去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实质惧外排外媚外求荣自欺欺人爱国和平交往利弊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主权丧失贻害子孙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称为新文艺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种类表现实质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拿来主义”的含义;(2)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和作品背景;(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3)运用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主要论点的提炼和分析;(2)论证方法的识别和运用;(3)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解读。
2. 教学难点:(1)文章深刻含义的领会;(2)论证逻辑的把握;(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背景;(2)提问:“拿来主义”的含义,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3. 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及其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鲁迅《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
(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
(二)第3段的类比。
(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略)。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1、从朗读理解人手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
(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的内容。
要求:A划出生亨新词和4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第四步: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刚才渎的内容,作者紧扣题目展开议论,显得完整而紧凑,但作者为什么从这里写,前面是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要求:A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C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2、从对比分析入手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
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
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事例,(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体研究。
幼儿园优质课-拿来主义教案3篇
拿来主义教案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拿来主义教案3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拿来主义教案篇1【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学习过程】一、文本探究(浏览8——10段)1、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3、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二、脉络梳理使用________存放________毁灭________三、开放平台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
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点拨:举其实例,分析。
)四、艺术探究“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个大问题,鲁迅先生用简短的文字就阐述得明白透彻,为什么?(点拨:总结写作特点。
)拿来主义教案篇2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学习课文1——7段教学步骤: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或A或B或C或D非A非B非C所以D问题1: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案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 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
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词,两者放在一起,按常规不协调,但正好体现了鲁迅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
如果你按这个题目或类似的题目(如“学习革命”、“创新思维”、“网络学习”等)作文,你准备怎样写?教师提示:议论文一般要写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顺序和方法灵活多变。
根据这一思路,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讨论,“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句子。
1、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提问:该段有一关联词语“所以”,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因为”在哪里呢?)“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对上面分析的结论。
这一“因为”应该在文章开头,文章的思路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为什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
4、“闭关主义”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一笔带过,他重点评价了“送去主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有关“送去主义”的文字,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送去主义”的?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送去主义”的实例,(见课文)然后问:你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送去主义”的神态吗?(低声下气,阿谀奉承。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说些什么?(没有人格,没有国格,替他们感到羞耻。
)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能。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他的态度是:怒其不争。
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
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
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
)在别人佳节大典之际,靠磕头贺喜讨来的残羹冷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这种嗟来之食没安好心,是“抛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鲁迅说不想举出实例,文中到底有无实例?(有。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费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不是。
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综合国力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皮包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
这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幸吗?)由此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闭关主义要不得。
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误国。
送去主义要不得。
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亡国。
)那么,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第7段)齐读此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出了中心论点)从文体写法上说下它与前文的二个主义是什么关系?(前二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而这一段是“立”。
论述自己主张的时候,也是破在前头,先把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然后再论证自己的主张。
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通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8、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在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学生默读第8段,思考:这一段是运用“破”还是“立”的写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何谓“孱头”、“昏蛋”、“废物”?(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废物——悠悠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我们能否将这三种错误态度也叫成什么主义?(孱头——孺弱无能的逃避主义昏蛋——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废物——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和这三种主义对应的就是拿来主义,那么具体应该怎样来拿呢?默读第9、10段。
(占有、挑选,创新)五、课堂小结。
遗产是祖上传下来的,“拿来”是后代来拿的。
鲁迅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痼疾,社会的积弱,提出了面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直到今天,仍应具有指导意义。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六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
面对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首先,“拿来”必须爱国。
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
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六、延伸探究。
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力否定、批判送去主义,那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否决送去主义呢?我们给世界送去了什么?(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
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通过生动丰富的电视语言,寓教于乐,使观众轻松学汉语、快乐看中国。
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4)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功夫熊猫》)走向世界。
(5)中国的海军走向了世界,护航索马里。
七、布置作业。
1、探究性思维训练。
在一次酒会上,法国、俄国、美国、中国四位商人在一起聚会,这时,法国人拿出了白兰地酒,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酒、中国人拿出了茅台酒,而美国人呢,他拿起了酒杯不慌不忙地先倒了点白兰地酒,又倒了点伏特加酒,然后再倒了点茅台酒,最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鸡尾酒!你是否欣赏这位美国人的做法? 他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2、预习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
板书设计: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鲁迅送古董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画(破)(误国)(亡国)送活人为什么要“拿来”所以:……自己来拿(立)拿来主义怕:逃避主义破怒:虚无主义怎样“拿来”羡慕:投降主义立:拿来(占有、挑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