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神奇的水晶结晶实验
![神奇的水晶结晶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165545f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f.png)
神奇的水晶结晶实验
水晶结晶实验是一种既有趣又神奇的实验,通过简单的材料和操作,就能观察到水晶在慢慢生长的过程中产生美丽的结晶。
本文将介绍如
何进行水晶结晶实验,并解释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首先,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
你需要烧杯、布棉线、饱和的硼酸溶液、清洁透明的玻璃瓶、食盐和糖。
将烧杯放在温水中,加热直到水
温达到80°C。
然后将饱和的硼酸溶液倒入玻璃瓶中,加入少量的食盐
和糖,用布棉线悬挂在溶液中央,让线头轻轻接触底部。
接着,将瓶子放在室温下静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会看到水晶
开始在棉线上生长。
这种美丽的结晶是由于溶液中过饱和度过高,导
致结晶物质沉积在布棉线上形成晶体。
有趣的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
喜好在实验过程中添加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或荧光粉,让水晶结晶呈
现出绚丽多彩的效果。
此外,水晶结晶实验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化学原理。
在实验中,
我们可以观察到溶液中溶质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
影响到结晶的生长速度和形态。
此外,通过实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过
饱和度对结晶生长的影响,以及晶体的形成过程。
总的来说,水晶结晶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实验,既可以锻
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
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对水晶结晶实验产生兴趣,并亲自动手尝试这
个神奇的实验。
从结晶的实验报告(3篇)
![从结晶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5cf18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5.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结晶实验,了解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晶体生长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溶液的配制、结晶条件的控制等。
3. 观察不同溶剂和结晶条件对晶体形态和大小的影响。
4. 深入理解晶体生长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
二、实验原理晶体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固体。
结晶过程是指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的过程。
晶体生长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晶面上吸附、迁移和脱附,形成有序的排列。
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包括温度、溶剂、溶质浓度、搅拌速度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加热器、冷凝管、滤纸、漏斗、干燥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铅、硫酸铜、乙醇、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溶液配制:将一定量的溶质溶解于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 结晶条件控制:将溶液置于加热器上加热,控制温度,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然后停止加热,让溶液自然冷却或采用冷却水浴等方法加速冷却。
3. 晶体收集:待溶液冷却后,用滤纸和漏斗过滤收集晶体。
4. 晶体洗涤:用少量溶剂洗涤晶体,去除杂质。
5. 晶体干燥:将晶体放入干燥器中干燥,得到纯净的晶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氯化钠晶体生长实验:将氯化钠溶解于蒸馏水中,加热至饱和,然后自然冷却。
观察到的晶体为立方体,表面光滑。
2. 硝酸钾晶体生长实验:将硝酸钾溶解于乙醇中,加热至饱和,然后冷却水浴。
观察到的晶体为柱状,表面有明显的棱角。
3. 硝酸铅晶体生长实验:将硝酸铅溶解于蒸馏水中,加热至饱和,然后冷却水浴。
观察到的晶体为针状,表面有明显的棱角。
4. 硫酸铜晶体生长实验:将硫酸铜溶解于乙醇中,加热至饱和,然后冷却水浴。
观察到的晶体为薄片状,表面有明显的条纹。
六、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溶剂和结晶条件对晶体形态和大小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乙醇中结晶的硝酸钾晶体为柱状,而在蒸馏水中结晶的硝酸钾晶体为立方体。
神奇的晶体生长晶体生长实验
![神奇的晶体生长晶体生长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bccc096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e.png)
神奇的晶体生长晶体生长实验神奇的晶体生长晶体生长实验晶体是由高度有序排列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固体结构,其形成过程被称为晶体生长。
晶体生长实验是一项有趣而具有启发性的科学实验,通过观察晶体的生长过程,我们可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性,并深入探索晶体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应用。
一、实验材料1. 去离子水:用于制备晶体溶液的无杂质水。
2. 晶体原料:可供选择的晶体原料有许多,如硫酸铜、硫酸钾、硫酸镁等。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晶体原料。
3. 试管或容器:用于装载晶体溶液并观察晶体生长的容器。
4. 温度控制设备:如恒温水浴或恒温培养箱,用于调控晶体生长环境的温度。
二、实验步骤1. 准备晶体溶液:将晶体原料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溶解,直到形成均匀的溶液。
溶解度的调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可以根据需要适量增加或减少晶体原料的浓度。
2. 装载晶体溶液:将准备好的晶体溶液倒入试管或容器中。
注意避免溶液中的气泡,因为气泡会干扰晶体的生长过程。
3. 控制生长条件:将试管或容器放置在温度控制设备中,并设置适宜的温度。
温度对晶体的生长速度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晶体原料可能需要不同的温度条件。
4. 观察和记录:开始晶体生长后,耐心观察晶体的变化过程。
记录晶体的颜色、形状、尺寸和生长速度等信息。
可以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微小晶体的细节。
5. 结晶收集:当晶体大小和形状满足实验要求时,可以将晶体从溶液中取出。
使用滤纸或其他适当工具将晶体轻轻取出并晾干。
三、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室安全:进行晶体生长实验时,要遵循实验室安全规范,穿戴安全防护用具,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2. 温度控制:控制实验环境的温度是成功进行晶体生长实验的关键之一,确保温度稳定和准确。
3. 晶体溶解度:根据需要调节晶体原料的浓度,以确保适当的晶体生长速度。
4. 耐心和细心:晶体生长是一个缓慢而有耐心的过程,要仔细观察和记录晶体的变化,以获取准确的实验结果。
四、应用与展望晶体生长实验不仅仅是一项科学实验,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13958bc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7.png)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实验名称:盐类结晶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盐类结晶的晶体生长形态,了解结晶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排列和形态变化。
实验器材:盐类(如氯化钠、硫酸铜等)、烧杯、玻璃棒、热板、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 取适量盐类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去离子水溶解,使溶液接近饱和状态。
2. 用玻璃棒将烧杯底部的沉淀搅拌均匀。
3. 将烧杯放在热板上,加热至溶液沸腾,继续加热使溶液浓缩,直至盐类开始结晶。
4. 关闭热板,让烧杯中的溶液缓慢冷却,观察结晶过程中晶体的生长形态。
5. 取出晶体,用显微镜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结果:
我们选取氯化钠、硫酸铜两种不同盐类进行实验。
氯化钠结晶:在加热至沸腾浓缩后,溶液内开始出现小晶体,经过缓慢冷却,晶体逐渐长大成为大晶体。
观察晶体结构,发现晶体呈正方体或立方体,表面光滑平整。
硫酸铜结晶:在加热至沸腾后,溶液呈现淡蓝色,黑色的沉淀不怎么容易搅拌均匀。
经过冷却后,晶体呈现出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形状,表面较为粗糙。
结论:
通过盐类结晶实验,我们发现在结晶过程中,晶体生长形态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氯化钠和硫酸铜结晶实验中,晶体的生长形态不同,可能与其晶体结构和物质分子的排列方式有关。
通过显微镜观察晶体结构,更能了解晶体的生长原理。
偏光显微镜法观察聚合物结晶形态实验报告
![偏光显微镜法观察聚合物结晶形态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5e26007f78a6529647d5320.png)
实验三偏光显微镜法观察聚合物结晶形态聚合物的各种性能是由其结构在不同条件下所决定的。
研究聚合物晶体结构形态主要方法有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和小角光散射法等。
其中偏光显微镜法是目前实验室中较为简便而实用的方法。
一、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偏光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观察聚合物的结晶形态,估算聚丙烯球晶大小。
二、实验原理根据聚合物晶态结构模型可知:球晶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具有折叠链结构的片晶(晶片厚度在100埃左右)。
许多这样的晶片从一个中心(晶核)向四面八方生长,发展成为一个球状聚集体。
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在球晶中分子链(c轴)总是垂直于球晶的半径方向,而b轴总是沿着球晶半径的方向(参考图3-1和图3-2)。
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球晶呈现特有的黑十字消光图案,这是球晶的双折射现象。
分子链的取向排列使球晶在光学性质上具有各向异性,即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折光率。
当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时,分子链取向与起偏器或检偏器的偏振面相平行就产生消光现象。
有时,晶片会周期性地扭转,从一个中心向四周生长(如聚乙烯的球晶),结果在偏光显微镜中就会观察到一系列消光同心圆环。
图3-1 片晶的排列与分子链的取向图3-2 球晶形状三、仪器与试样1、仪器偏光显微镜及附件、载玻片、盖玻片、电炉和油浴锅。
2、试样聚丙烯(颗粒状),工业级。
四、实验步骤1、制备样品(1)将少许聚丙烯树脂颗粒料放在已于260℃电炉上恒温的载玻片上,待树脂熔融后,加上盖玻片,加压成膜。
保温2分钟,然后迅速放入140一150℃甘油浴中,结晶2小时后取出。
(2)将少量聚乙烯粒料用以上同样的方法熔融加压法制得薄膜,然后切断电炉电源,使样品缓慢冷却到室温。
2、熟悉偏光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参阅本实验的附录及仪器说明书)。
3、显微镜目镜分度尺的标定将带有分度尺的目镜插入镜筒内,把载物台显微尺放在载物台上,调节到二尺基线重合。
载物台显微尺长1.00毫米,等分为100格,所以每格为0.01毫米。
结晶的实验报告
![结晶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675317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0.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晶体生长的实验方法,包括溶液法、熔融法等。
3. 通过实验观察晶体生长的形态,分析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晶体是由具有规则排列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构成的固体。
晶体生长是晶体从溶液或熔融体中析出的过程。
晶体生长过程中,溶质分子、离子或原子在晶体表面的吸附和脱附起着关键作用。
晶体生长的形态、大小和缺陷等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溶液浓度、搅拌速度、生长速度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蒸馏水、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酒精灯、温度计、电子天平、恒温槽等。
2. 实验步骤:(1)溶液法:① 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分别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② 将配制好的溶液置于烧杯中,放入恒温槽中,保持温度恒定。
③ 使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观察晶体生长情况。
(2)熔融法:① 称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放入烧杯中。
② 将烧杯置于酒精灯上加热,使硫酸铜熔化。
③ 当硫酸铜熔化后,逐渐降低温度,观察晶体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溶液法:(1)氯化钠溶液:在恒温条件下,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晶体生长速度逐渐加快,晶体大小逐渐增大。
(2)硝酸钾溶液:在恒温条件下,溶液浓度对晶体生长的影响与氯化钠相似。
(3)硫酸铜溶液:在恒温条件下,溶液浓度对晶体生长的影响与氯化钠和硝酸钾相似。
2. 熔融法:在熔融法实验中,硫酸铜溶液在冷却过程中逐渐析出晶体。
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晶体生长速度逐渐加快,晶体大小逐渐增大。
五、讨论1. 晶体生长速度与溶液浓度:在溶液法实验中,溶液浓度对晶体生长速度有显著影响。
溶液浓度越高,晶体生长速度越快。
2. 晶体生长速度与温度:在溶液法实验中,恒温条件下,溶液浓度对晶体生长速度的影响较大。
在熔融法实验中,冷却速度对晶体生长速度有显著影响。
3. 晶体生长形态:在溶液法实验中,晶体生长形态受溶液浓度、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矿石的结晶过程与形态变化
![矿石的结晶过程与形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1d370a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4.png)
变形:矿石晶体在外力作用 下发生形状和尺寸的变化
破裂:矿石晶体在外力作用 下破裂,形成新的表面和棱
角
方解石:从菱形到立方形
石英:从六方柱到六方双 锥
云母:从单斜到三斜
长石:从单斜到三斜,再 到六方柱
结晶过程:矿石中 的矿物质在特定条 件下形成晶体的过 程
顺序
结晶时间:影 响矿石的结晶 程度和结晶形
态
矿石结晶过程: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有序排列 形态变化:矿石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的形状改变 相互作用:结晶过程影响形态变化,形态变化影响结晶过程 实例:不同矿石的结晶过程和形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
矿石结晶:形 成有序的晶体
结构
形态变化:晶 体结构在外部 因素影响下发
,
汇报人:
矿石的结晶过程: 从溶液中析出固 体物质,形成晶 体
结晶条件:温度、 压力、浓度等环 境因素
晶体生长:晶体 从小到大,形状 和结构发生变化
晶体形态:不同 矿物的晶体形态 各异,反映了其 内部结构特点
结晶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有序排 列
结晶的驱动力:热力学和动 力学因素
结晶的形态:晶格、晶面、 晶向等
矿石的形成:由溶液中的矿物质沉淀而成
结晶的开始:矿物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开始结晶
晶体的生长:矿物质在溶液中不断积累,晶体逐渐长大
晶体的形态变化: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度、压力等,导致晶体形 态发生变化
矿石的形态变化通常遵循一 定的规律,如晶格转变、晶 形转变等
矿石的形态变化受多种因素 影响,如温度、压力、化学 成分等
生变化
实例1:方解 石晶体在压力 作用下转变为
晶体学与晶体生长
![晶体学与晶体生长](https://img.taocdn.com/s3/m/7bf7ce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f.png)
晶体学与晶体生长晶体学是一门研究晶体结构和性质的学科,它涉及到晶体的结构、形态、成分、特性以及晶体生长的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晶体生长则是指晶体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下生长形成的过程。
晶体学和晶体生长是一对相互关联的学科,共同探讨并揭示了物质的微观层面。
一、晶体学晶体学研究的对象是晶体。
晶体是指由具有高度有序排列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其具有平面光波的各向异性和具有周期性的结构。
晶体学通过观察和分析晶体的内部结构来揭示物质的性质和特性。
1. 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是晶体学的核心内容。
它描述了晶体中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晶体结构的不同,晶体可以分为多种晶体系统和晶体结构类型。
- 晶胞与晶格:晶体的基本单位是晶胞,而晶格则是由晶胞的无限重复排列而形成的。
晶格可以用点阵来描述,常见的点阵有立方格、正交格、单斜格、菱形格等。
- 空间群:晶体的空间群是指晶体所具有的对称性操作的总称。
空间群描述了晶体中原子、离子或分子的位置与方向关系,反映了晶体内部的对称性。
2. 晶体形态晶体形态是指晶体外部外形的特征和形状。
晶体的形态受到晶体生长条件和晶体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晶体结构和生长条件导致了不同形态的晶体。
- 晶体面和晶体角:晶体面是指晶体外表面,晶体角是由不同晶面之间的夹角所形成。
晶体面和晶体角的形成与晶体相互排列和堆积的方式有关。
- 结构与形态的关系:晶体结构与晶体形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晶体结构的对称性决定了晶体形态的对称性。
二、晶体生长晶体生长是指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从溶液、气体或熔体中生长和形成的过程。
晶体生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可分为溶液生长、气相生长和熔体生长等方式。
1. 溶液生长溶液生长是指晶体在溶液中生长和形成的过程。
溶液中的物质逐渐沉积在晶体的表面,逐渐形成晶体的结晶核,并沿着某个方向持续生长。
- 过饱和度:溶液生长过程中,过饱和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过饱和度越高,晶体生长速度越快;过饱和度越低,晶体生长速度越慢。
显微镜下的结晶体形态
![显微镜下的结晶体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7510bb2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a.png)
显微镜下的结晶体形态【知识文章】显微镜下的结晶体形态引言结晶体是化学领域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它们的形态对于物质性质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显微镜观察结晶体的形态,我们可以揭示其内部结构和晶体生长的规律。
本文将以显微镜下的结晶体形态为主题,深入探讨结晶体形态的特点、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1. 结晶体形态的特点结晶体形态是指晶体外部的形状和特征。
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多样性结晶体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棱台状、板状、柱状、球状等。
这些形态的出现是由结晶体内部晶体面的稳定性和晶体生长速率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1.2 周期性结晶体的形态具有周期性重复的特点。
它们通常由一系列相等的基本结构单元组成,这些单元以一定的几何规律排列,形成有序的空间排列。
1.3 层次性结晶体的形态具有层次性,即可以从整体结构到局部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
通过不同倍率的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揭示结晶体的细节结构和表面形貌。
2. 结晶体形态的类型根据结晶体形态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 长柱状形态长柱状形态的结晶体通常呈现出一定的长度和狭长的横截面。
这种形态通常与晶体内部某些晶面的稳定性有关。
2.2 交叉板状形态交叉板状形态的结晶体由两个或多个交叉的板状晶体组成。
这种形态通常与晶体内部多个晶面的生长速率不同有关。
2.3 多面体形态多面体形态的结晶体有多个平面的面相。
这种形态通常出现在晶体生长环境比较均匀的情况下。
2.4 球状形态球状形态的结晶体通常呈现出球形或近似球形的外部形状。
这种形态通常与晶体内部各个晶面的生长速率相近有关。
3. 结晶体形态的影响因素结晶体形态的生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晶体的组分晶体的组分对形态具有较大影响。
不同的元素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晶体生长规律,因此会导致不同形态的结晶体出现。
3.2 晶体的生长条件晶体的生长条件也是决定形态的重要因素。
溶液浓度、温度、pH值等都会对结晶体的形态产生影响。
晶体的晶面和晶体生长
![晶体的晶面和晶体生长](https://img.taocdn.com/s3/m/81f3d2c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6f.png)
晶体的晶面和晶体生长
晶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有序性的结晶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晶面。
晶面是晶体表面具有规则排列的原子结构,其物理性质和
晶体结构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着晶体的生长和性质。
首先,晶面的不同方位对晶体生长的速率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
晶体生长的过程中,沿着具有高表面能的面组合而成的晶面,其
生长速率较快;而沿着低表面能的面而生长的晶体则生长速率较慢。
因此,晶面的表面能是晶体生长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晶
面能的大小通常由晶面面积和晶面倾角决定。
通过调节生长条件,我们能够控制它们的大小和比例,从而实现对晶体生长速率和形
态的控制。
另外,晶面的多样性也影响着晶体的性质和应用。
晶面的多样
性是指晶体表面上基元排列的不同方式,从而导致晶体具有不同
的晶相和晶结构。
例如,同一种晶体的不同晶相会有着不同的电学、磁学、光学等性质。
而且,利用生长技术调节晶面的取向和
比例,我们能够制备出一系列的异质结构晶体,例如,超材料、
异质量量子阱等,在材料学、电子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后,晶面的质量与晶体的生长方式密不可分。
在晶体生长的过程中,晶体的表面和胚芽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胚芽的形态和方位将直接影响晶面的取向和形态。
因此,我们需要优化生长条件和设计适当的生长过程,以获得高质量的晶体生长。
总之,晶面和晶体生长密不可分,晶面的不同方向、多样性和质量对晶体的性质、形态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晶面的研究、控制和利用是材料学、电子学等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晶体材料生长实验报告(3篇)
![晶体材料生长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4d7ea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8.png)
第1篇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方法生长晶体材料,观察晶体生长过程,分析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并评估所生长晶体的质量。
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晶体生长实验室实验人员实验指导教师:张教授实验助手:李同学、王同学实验参与者:全体实验小组成员实验材料1. 母液:高纯度金属盐溶液2. 晶体生长设备:晶体生长炉、温度控制器、搅拌器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实验方法1. 制备母液:按照一定比例将高纯度金属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备母液。
2. 设定生长条件:根据实验需求,设定晶体生长炉的温度、搅拌速度等参数。
3. 晶体生长:将母液倒入晶体生长炉中,开启生长炉,使母液在设定的温度下进行晶体生长。
4. 观察与记录:使用显微镜观察晶体生长过程,记录晶体形态、生长速度等数据。
5. 晶体分析:使用XRD对晶体进行结构分析,评估晶体质量。
实验过程1. 制备母液:按照实验要求,将高纯度金属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备浓度为0.1 mol/L的母液。
2. 设定生长条件:将晶体生长炉的温度设定为250℃,搅拌速度为100 rpm。
3. 晶体生长:将母液倒入晶体生长炉中,开启生长炉,等待晶体生长。
4. 观察与记录:使用显微镜观察晶体生长过程,记录晶体形态、生长速度等数据。
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发现晶体形态逐渐从无序变为有序,生长速度逐渐加快。
5. 晶体分析:使用XRD对晶体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晶体为单晶,结晶度良好。
实验结果与分析1. 晶体生长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晶体生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晶核形成、晶核生长和晶体成熟。
在晶体生长初期,晶核形成速度较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晶核数量逐渐增多,生长速度逐渐加快。
2. 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通过实验,发现以下因素对晶体生长有显著影响:- 温度:温度对晶体生长速度和晶体质量有显著影响。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晶体生长速度变慢,甚至无法形成晶体。
混凝土水泥熟化过程中晶体形态变化研究
![混凝土水泥熟化过程中晶体形态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6d6e63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0.png)
混凝土水泥熟化过程中晶体形态变化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建筑材料,其主要成分是水泥、砂、石等,在加水后可以形成一种坚硬的材料。
水泥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使混凝土硬化,并且增强其强度和耐久性。
水泥的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涉及到很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水泥中的晶体形态变化。
在水泥熟化过程中,水泥中的硬化物质会发生晶体形态变化,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水泥熟化过程中晶体形态变化的机理和规律,对于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泥硬化过程中晶体形态变化的机理水泥硬化过程中晶体形态变化的机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水化反应水泥硬化的过程是一种化学反应,主要包括水化反应和水化产物的析出反应。
水化反应是指水泥中的水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硬化产物。
水化反应的主要反应物是水泥中的主要成分——矿物质,包括硅酸盐、铝酸盐和铁酸盐等。
2. 晶体生长水泥硬化的过程中,硬化产物会逐渐形成晶体。
晶体生长是指硬化产物分子在水泥中逐渐聚集,形成晶体的过程。
晶体生长的速度受到晶体核心的影响,晶体核心越大,晶体生长的速度越快。
3. 晶体形态变化晶体形态变化是指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形态的变化。
晶体形态变化受到晶体生长的速度、硬化产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当晶体生长速度较快时,晶体形态会发生变化;当硬化产物浓度较高时,晶体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当温度变化较大时,晶体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三、混凝土水泥熟化过程中晶体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混凝土水泥熟化过程中晶体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泥品种不同品种的水泥中含有不同的硬化产物,因此,不同品种的水泥中晶体形态变化的机理和规律也不同。
2. 水泥用量水泥的用量对混凝土中晶体形态变化的影响比较大。
当水泥用量较大时,混凝土中的硬化产物浓度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导致晶体形态的变化。
3. 水泥的质量水泥的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结晶到生长——晶体生长的物理与化学基础
![从结晶到生长——晶体生长的物理与化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ebfe65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e.png)
从结晶到生长——晶体生长的物理与化学基础晶体是具有一定的空间周期性,组成元素有着定比例的排列顺序的固体结构体系。
晶体的物理特性和结构与其生长过程密切相关。
在学习晶体的生长原理时,我们需要了解晶体生长的物理和化学基础。
一、晶体生长的化学基础晶体是由分子、离子或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因此晶体生长的化学基础主要是化学反应。
晶体生长的化学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吸附、扩散、核化和生长。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 吸附当晶体生长过程中,物质到达晶体表面时会发生吸附现象。
吸附是物理和化学现象的综合体,它是一个物质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吸附可以发生在物质分子和晶体表面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物质分子和液相之间。
晶体表面的吸附是晶体生长的第一步,它决定了晶体生长的起始点和速度。
晶体生长的原始核心出现在晶体表面吸附的分子之间,因此晶体表面吸附的分子种类和数量对晶体结构和性质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2. 扩散分子在液相中扩散也是晶体生长的重要过程,是保证晶体生长速度可控的关键因素。
分子在液相中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物质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会影响扩散的速率和方向。
3. 核化晶体生长的一个关键步骤是能量释放产生的核化过程。
核化是物质在晶体表面形成一个严格有序的排列结构的过程。
核化的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和物质种类的影响。
在晶体生长过程中,高温、高浓度、多组元共存时容易出现层状结构典型的取向凝固现象,导致不同方向之间的结晶体质性能不同,这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4. 生长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生长是指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照预定方向有序排列的过程。
生长过程是必须要根据预定方向和晶体结构等特性,按照一定的机理和规律进行的。
在晶体生长的过程中,晶体的生长速率、晶体表面形貌、晶体缺陷和晶体质量芝麻都是受到生长机理和生长环境的影响。
二、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晶体生长也受到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下面主要介绍三个物理因素:热力学、表面张力和电场。
探究晶体实验报告
![探究晶体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2e29cb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8.png)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制作和观察晶体的过程,探究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晶体形态的形成。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硫酸铜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浓度和冷却速度等因素,观察晶体生长的整个过程,并分析影响晶体形态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晶体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晶体形态的形成则与溶液的过饱和度、冷却速度和晶种的选择密切相关。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探究溶液浓度、温度和冷却速度等因素对晶体形态的影响;3. 学习使用实验方法制作和观察晶体。
二、实验原理晶体是由有序排列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固体。
在溶液中,溶质分子会逐渐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
晶体生长的过程受到溶液的过饱和度、冷却速度、晶种等因素的影响。
当溶液的过饱和度较高时,溶质分子更容易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冷却速度越快,晶体生长的时间越短,晶体尺寸越小;晶种的选择也会影响晶体形态的形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硫酸铜、蒸馏水、滤纸、细线、烧杯、酒精灯、石棉网、漏斗、量筒、玻璃棒、镊子、三脚架;2. 实验仪器:电热炉、恒温水浴锅、温度计、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1. 配制饱和溶液:在50mL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加热至45℃,然后加入硫酸铜,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重复加入硫酸铜,直至溶液无法再溶解。
2. 过滤:将饱和溶液趁热过滤,去除杂质,收集滤液。
3. 冷却结晶:将过滤后的饱和溶液倒入50mL小烧杯中,室温下静置一夜,观察晶体生长情况。
4. 选择晶种:从结晶出的晶体中选择一块晶形较好的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
5. 晶体生长:按照步骤1和2的步骤,制作更多的饱和溶液。
将晶种用细线系住,悬挂在盛有饱和溶液的烧杯中,注意晶核不能碰到烧杯壁或底部。
6. 观察晶体生长:每天观察晶体生长情况,记录晶体形态和尺寸的变化。
7. 分析实验结果:分析溶液浓度、温度、冷却速度和晶种等因素对晶体形态的影响。
晶体学中的结晶体系和结构分析方法
![晶体学中的结晶体系和结构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54f5f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c.png)
晶体学中的结晶体系和结构分析方法晶体学是一个研究结晶体系和结构分析的学科,它旨在了解晶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与生物和材料科学的关系。
在晶体学中,结晶体系和结构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来研究晶体结构、晶体形态和晶体生长等问题。
结晶体系指的是晶体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结晶体系,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稀溶液浓度、pH值、离子强度等。
晶体学通过对结晶体系的研究,可以了解晶体形成的机制和规律,有助于开发新型的材料和药物。
目前,结晶体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理论计算,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晶体系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进行预测和解释。
另一个方向是实验研究,包括X射线衍射、中子衍射、电子衍射和光学显微镜等。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实现对晶体结构的直接观察和分析,是研究晶体化学和物理性质的主要手段。
其中,X射线衍射是晶体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结晶体结构分析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测量由晶体中所有原子的电子所散射的X射线来确定晶体结构的。
在X射线衍射方法中,需要将样品置于X射线束中,并进行慢慢旋转,以获取足够多的数据。
然后,通过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就可以推断出晶体结构的三维布局和原子排列方式。
中子衍射是另一种用于晶体结构分析的方法。
它使用中子束而不是X射线束来探测晶体结构,因为中子可以穿透重元素和水,从而提供更高的结构解析度。
同时,由于中子的散射截面因元素组成而异,因此中子衍射可以区分晶体中不同的原子类型,从而为晶体结构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更准确的工具。
电子衍射是一种用途最广泛的结晶体结构分析技术之一。
它是通过电子束与晶体中的原子相互作用来获得高分辨率的结构信息。
电子衍射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优点,可以用于研究一些难以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表征的小晶体和非晶态材料。
光学显微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结晶体形态观察方法。
它可以用于观察晶体在不同晶面上的形态,从而了解晶体生长机制和调控晶体形态的方法。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f67660aff00bed5b9f31dc9.png)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盐类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二、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盐类的结晶过程,掌握晶体结晶的基本规律及特点。
为理解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熟悉晶体生长形态及不同结晶条件对晶粒大小的影响。
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3.掌握冷却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概述:金属及其合金的结晶是在液态冷却的过程中进行的,需要有一定的过冷度,才能开始结晶。
而金属和合金的成分、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是影响成分过冷的主要因素。
晶体的生长形态与成分过冷区的大小密切相关,在成分过冷区较窄时形成胞状晶,而成分过冷区较大时,则形成树枝晶。
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热氯化氨(NH4CI)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温度降低,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
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1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2所示)。
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
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3所示)。
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布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四、材料与设备:1)配置好的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
2)玻璃片、量筒、培养皿、玻璃棒、小烧杯、氯化铵、冰块。
3)磁力搅拌器、温度计。
4)生物显微镜。
研究聚合物结晶形态的主要方法
![研究聚合物结晶形态的主要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ec8b20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2.png)
研究聚合物结晶形态的主要方法:电子显微镜法、偏光显微镜法、小角光散射法等,其中偏光显微镜法是常用的方法。
球晶中聚合物分子链的取向排列引起了光学的各向异性,在分子链轴平行于起偏器或检偏器的偏振面的位置将发生消光现象。
在球晶生长过程中晶片以径向发射状生长,导致分子链轴向方向总是与径向垂直,因此在显微镜的视场中有四个区域分子链轴的方向与起偏器或检偏器的偏振面平行,形成十字形消光图像。
所以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球晶呈现特有的黑十字消光图案,有时在球晶的偏光显微镜照片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黑十字消光图像上重叠有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那是由于球晶中径向发射堆砌的条状晶片按一定周期规则地扭转的结果。
因此利用偏光显微镜可以观察出球晶的形态、大小等。
表征方法及原理(1)结晶度Wc的表征表示质量分率结晶度,下标c为结晶度,另一下国际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8粘推荐用W c,a标字母a代表用不同方法测得的质量分率结晶度,方法不同下标a将分别是其他字母。
①广角X射线衍射(WAXS)测聚合物结晶度W c,x用广角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做出不同2θ角的衍射曲线,将衍射曲线的峰分解为结晶峰面积和非晶区(下标x代表X射线衍射方法)面积,结晶峰面积与总衍射面积之比,即为W c,x②密度测量法计算聚合物的结晶度W e,d在密度梯度管中配置自上而下密度连续变化的密度梯度液体,并用标准密度的玻璃小球标定密度梯度管不同位置高度的密度值,将待测聚合物样品投入标定后的密度梯度管中,测出聚合物样品的密度,其倒数即为聚合物样品的比容。
再用X射线衍射测得的该聚合物的晶胞参数,计算得到该聚合物“纯晶体“的比容;由膨胀计法测定不同温度下该聚合物熔体的密度,外推到聚合物样品测密度时温度下该聚合物非晶区的比容,按下式计算结晶度:(有时聚合物的,值可从专业手册中查到)③量热法计算聚合物的结晶度的Wc,h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测定聚合物样品的熔融热焓(熔融峰的面积)ΔH m,从手册中查找该聚合物100%结晶时的熔融热焓值ΔHm标准,则ΔH m标准也可采用下述方法求得,即用其他方法(如广角X光衍射法WAXD,密度法等)已测得结晶度的该类聚合物的不同样品,分别用DSC法测不同样品的熔融热焓,以测得的熔融焓ΔH m值对结晶度作图,外推到100%结晶度时的熔融热焓值即为ΔH m标准。
结晶实验报告
![结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4bf9d0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5.png)
结晶实验报告篇一:食盐晶体生长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实验题目:食盐晶体生长及观察二、实验目的:一、熟悉结晶的大体进程及实验原理;二、了解食盐结晶的条件与结晶的进程;五、观察食盐结晶的形态与晶体生长的进程。
三、实验原理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进程叫做结晶。
定温定压时,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压力下的溶解度。
在必然量的溶剂(水)中必然的温度下,所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溶质在水中无法继续溶解时,多余的溶质便沉在杯底,即便通过搅拌也无法令更多的溶质溶解。
此时杯中水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称之为“饱和溶液”。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未达最大量,此时的溶液称之为“未饱和溶液”,若是再继续加入少量溶质时,固体溶质会继续溶解。
利用较高温度配置溶液达到饱和后,再降低温度,水溶液在高温中溶解度较高,一旦降温后溶解度也降低,但溶质的量不减,因此,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最大溶解度,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状态,过量的溶质会伺机结晶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
利用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对温度转变的不同,将水溶液加热后配置成饱和水溶液,再将温热的饱和水溶液与多余的溶质经由过滤分离后,当水溶液温度降低时即成为过饱和水溶液,多余的溶质会结晶析出形成晶体。
图1.氯化钠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由上图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结晶有两种方式:一为蒸发溶剂结晶(如食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二为冷却热饱和溶液(如纯碱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
蒸发结晶—温度不变溶剂减少。
降温结晶—溶剂不变温度降低。
利用结晶可以分离部份水溶性物质,对溶解度受温度转变影响不大的固体溶液,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式取得晶体(即蒸发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对溶解度受温度转变影响相当大的固体溶质,一般采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式取得晶体(即降温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从微粒运动的观点看,溶解是溶质微粒离开溶质表面向溶剂里分散的进程;结晶是分散在溶液里的溶质微粒向溶质表面聚集的进程。
晶体生长实验报告
![晶体生长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0894d6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c.png)
晶体生长实验报告晶体生长实验报告引言:晶体是一种具有规则、有序排列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的固体物质。
晶体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探索晶体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条件下的晶体生长实验,观察晶体的形态、尺寸和生长速度的变化,从而深入了解晶体的生长机制。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纯净的溶液:我们选择了硫酸铜溶液作为晶体生长的溶液,因其晶体生长速度较快且晶体形态较为规则。
- 晶体生长容器:我们使用了玻璃试管作为晶体生长容器,具有较好的透明度和耐腐蚀性。
- 温度控制设备:我们使用了恒温水浴槽来控制晶体生长的温度。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准备溶液。
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倒入试管中,确保溶液的浓度均匀。
- 步骤二:控制温度。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槽中,调节水浴槽的温度为实验所需的温度。
- 步骤三:观察晶体生长。
在恒温水浴槽中,观察晶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包括温度、溶液浓度等。
- 步骤四:记录数据。
记录晶体的形态、尺寸以及生长速度等数据。
实验结果与讨论:1. 温度对晶体生长的影响:我们分别在25℃、30℃和35℃的温度下进行了晶体生长实验。
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晶体的生长速度逐渐增加,晶体形态也变得更加规则。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促进溶质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和结晶。
因此,较高的温度有助于晶体生长的快速进行。
2. 溶液浓度对晶体生长的影响:我们分别在低浓度、中浓度和高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进行了晶体生长实验。
结果显示,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晶体的尺寸逐渐增大,晶体形态也变得更加完整。
这是因为在高浓度的溶液中,溶质分子的浓度较高,晶体生长所需的原子或分子供应更充足,从而促进晶体的生长。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晶体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温度和溶液浓度对晶体生长都有重要的影响,温度的升高可以加快晶体生长速度,而溶液浓度的增加可以促进晶体的尺寸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结晶的基本过程及实验原理。
2. 了解结晶是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3. 认识水溶液的溶解度与结晶。
4. 认识晶体形态与所属晶系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固体不一定有。
晶体属于固体,而固体不一定是晶体。
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只有在那个温度下,溶液已不能继续溶解这些晶体时,晶体才会析出。
或者说,析出晶体时的溶液,肯定是该温度下这种晶体的饱和溶液。
定温定压时,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压力下的溶解度。
在一定量的水中一定的温度下,所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溶质在水中无法继续溶解时,多余的溶质便沉在杯底,即使经过搅拌也无法令更多的溶质溶解。
此时杯中水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称之为“饱和溶液”。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未达最大量,此时
的溶液称之为“未饱和溶液”,如果再继续加入
少许溶质时,固体溶质会继续溶解。
利用较高温度配置溶液达到饱和后,再降
低温度,水溶液在高温中溶解度较高,一旦降
温后溶解度也降低,但溶质的量不减,因此,
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最大溶解度,此时的溶液称
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状
态,过量的溶质会伺机结晶析出而成为饱和溶
液。
图1.几种典型盐的溶解度曲线利用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将水溶液加热后配置成饱和水溶液,再将温热的饱和水溶液与过剩的溶质经由过滤分离后,当水溶液温度降低时即成为过饱和水溶液,过剩的溶质会结晶析出形成晶体。
由上图可以看出,结晶有两种方法:一为蒸发溶剂结晶(如食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二为冷却热饱和溶液(如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
①蒸发结晶—温度不变溶剂减少。
②降温结晶—溶剂不变温度降低。
利用结晶可以分离部分水溶性物质,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液,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即蒸发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溶质,一般采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即降温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从微粒运动的观点看,溶解是溶质微粒离开溶质表面向溶剂里分散的过程;结晶是分散在溶液里的溶质微粒向溶质表面聚集的过程。
显然,溶解和结晶是相反的两个过程。
当溶质开始溶解时,单位时间里从固体溶质表面扩散到溶剂里的微粒数目,比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多,固体溶质不断减少。
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逐渐增加,由溶液里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也不断增加,溶质溶解的速率逐渐减小,而溶质结晶的速率却逐渐增大。
当单位时间里扩散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回到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相等时,也就是溶质溶解的速率与溶质结晶的速率相等时,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达到了平衡。
这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是可逆的,通常用“ ”表示。
固体溶质溶液里的溶质
这时,可以看成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
但实际上,溶解和结晶都仍在进行。
这时的溶液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饱和溶液。
能溶解在水里的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这个平衡。
当外界条件改变(如饱和溶液冷却或蒸发溶剂)时,溶解和结晶的速率也要相应地改变,便会有晶体析出等现象发生。
结晶体种类五花八门,我们之所以要选择硫酸铜作为试验的观察物质,是因为硫酸铜结晶容易、颜色艳丽、晶体形状漂亮有如蓝宝石,所以我们采用硫酸铜和明矾结晶作为试验对象。
硫酸铜结晶---宝蓝色菱形晶体。
明矾结晶-八面体。
图4. 硫酸铜晶体
图5. 明矾晶体
三、实验用具和药品
实验用具:烧杯,玻璃棒,棉线,酒精灯或电炉
实验药品:明矾,硫酸铜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用烧杯装取2杯热水,分别配置明矾(100℃时溶解度约为154克)以及硫酸铜(100℃时溶解度约为77克)的饱和水溶液。
2. 取出上层较清澈水溶液倒入小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等结晶成形后,挑选晶体形状较规则的结晶作为晶种。
3. 将剩余的饱和水溶液加热,溶解更多的溶质,配置温热的饱和水溶液。
4. 将晶种用棉线绑好吊入所配置的过饱和水溶液中,静置等待结晶。
五、实验结论
1. 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的杯壁也有细小晶体的产生,持续观察几天后,杯壁上晶体的面积越来越大,原来是晶体会沿着杯壁往上爬升,这些晶体甚至爬出杯子外侧。
杯内的溶液也逐渐减少。
由此可以断定,在常温下,硫酸铜水溶液在烧杯内壁产生晶体,水溶液又因毛细作用往上攀爬,渐渐在烧杯壁上形成晶体,此现象是为“攀晶”。
2. 在不同温度下结晶会造成结晶速度不同,晶体大小也有差别。
将某种物质溶在水中,使其达到饱和,再将温度降低,由此让溶液达到过饱和,过饱和溶液就会将多余的溶质析出。
3. 温度降低的速度不同时所产生的晶体形状、大小也会不同。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实验中观察到的明矾和硫酸铜的结晶形态,并作简要分析。
2.物质结晶受哪些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