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结晶的基本过程及实验原理。

2. 了解结晶是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3. 认识水溶液的溶解度与结晶。

4. 认识晶体形态与所属晶系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固体不一定有。晶体属于固体,而固体不一定是晶体。

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只有在那个温度下,溶液已不能继续溶解这些晶体时,晶体才会析出。或者说,析出晶体时的溶液,肯定是该温度下这种晶体的饱和溶液。

定温定压时,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压力下的溶解度。

在一定量的水中一定的温度下,所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溶质在水中无法继续溶解时,多余的溶质便沉在杯底,即使经过搅拌也无法令更多的溶质溶解。此时杯中水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称之为“饱和溶液”。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未达最大量,此时

的溶液称之为“未饱和溶液”,如果再继续加入

少许溶质时,固体溶质会继续溶解。

利用较高温度配置溶液达到饱和后,再降

低温度,水溶液在高温中溶解度较高,一旦降

温后溶解度也降低,但溶质的量不减,因此,

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最大溶解度,此时的溶液称

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状

态,过量的溶质会伺机结晶析出而成为饱和溶

液。

图1.几种典型盐的溶解度曲线利用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将水溶液加热后配置成饱和水溶液,再将温热的饱和水溶液与过剩的溶质经由过滤分离后,当水溶液温度降低时即成为过饱和水溶液,过剩的溶质会结晶析出形成晶体。

由上图可以看出,结晶有两种方法:一为蒸发溶剂结晶(如食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二为冷却热饱和溶液(如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

①蒸发结晶—温度不变溶剂减少。②降温结晶—溶剂不变温度降低。

利用结晶可以分离部分水溶性物质,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液,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即蒸发结晶),达到分离目的。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溶质,一般采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即降温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从微粒运动的观点看,溶解是溶质微粒离开溶质表面向溶剂里分散的过程;结晶是分散在溶液里的溶质微粒向溶质表面聚集的过程。显然,溶解和结晶是相反的两个过程。

当溶质开始溶解时,单位时间里从固体溶质表面扩散到溶剂里的微粒数目,比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多,固体溶质不断减少。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逐渐增加,由溶液里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也不断增加,溶质溶解的速率逐渐减小,而溶质结晶的速率却逐渐增大。当单位时间里扩散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回到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相等时,也就是溶质溶解的速率与溶质结晶的速率相等时,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达到了平衡。这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是可逆的,通常用“ ”表示。

固体溶质溶液里的溶质

这时,可以看成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但实际上,溶解和结晶都仍在进行。这时的溶液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在水里的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这个平衡。

当外界条件改变(如饱和溶液冷却或蒸发溶剂)时,溶解和结晶的速率也要相应地改变,便会有晶体析出等现象发生。

结晶体种类五花八门,我们之所以要选择硫酸铜作为试验的观察物质,是因为硫酸铜结晶容易、颜色艳丽、晶体形状漂亮有如蓝宝石,所以我们采用硫酸铜和明矾结晶作为试验对象。硫酸铜结晶---宝蓝色菱形晶体。明矾结晶-八面体。

图4. 硫酸铜晶体

图5. 明矾晶体

三、实验用具和药品

实验用具:烧杯,玻璃棒,棉线,酒精灯或电炉

实验药品:明矾,硫酸铜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用烧杯装取2杯热水,分别配置明矾(100℃时溶解度约为154克)以及硫酸铜(100℃时溶解度约为77克)的饱和水溶液。

2. 取出上层较清澈水溶液倒入小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等结晶成形后,挑选晶体形状较规则的结晶作为晶种。

3. 将剩余的饱和水溶液加热,溶解更多的溶质,配置温热的饱和水溶液。

4. 将晶种用棉线绑好吊入所配置的过饱和水溶液中,静置等待结晶。

五、实验结论

1. 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的杯壁也有细小晶体的产生,持续观察几天后,杯壁上晶体的面积越来越大,原来是晶体会沿着杯壁往上爬升,这些晶体甚至爬出杯子外侧。杯内的溶液也逐渐减少。由此可以断定,在常温下,硫酸铜水溶液在烧杯内壁产生晶体,水溶液又因毛细作用往上攀爬,渐渐在烧杯壁上形成晶体,此现象是为“攀晶”。

2. 在不同温度下结晶会造成结晶速度不同,晶体大小也有差别。将某种物质溶在水中,使其达到饱和,再将温度降低,由此让溶液达到过饱和,过饱和溶液就会将多余的溶质析出。

3. 温度降低的速度不同时所产生的晶体形状、大小也会不同。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实验中观察到的明矾和硫酸铜的结晶形态,并作简要分析。

2.物质结晶受哪些因素影响。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

第二章作业 2-1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它们的原子排列和晶格常数有什么特点 V、Mg、Zn 各属何种结构答:常见晶体结构有 3 种:⑴体心立方:-Fe、Cr、V ⑵面心立方:-Fe、Al、Cu、Ni ⑶密排六方:Mg、Zn -Fe、-Fe、Al、Cu、Ni、Cr、 2---7 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答:因为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很多个单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因而表现各向同性。第三章作业3-2 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试比较在下列铸造条件下,所得铸件晶粒的大小;⑴金属模浇注与砂模浇注;⑵高温浇注与低温浇注;⑶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⑷浇注时采用振动与不采用振动;⑸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答:晶粒大小:⑴金属模浇注的晶粒小⑵低温浇注的晶粒小⑶铸成薄壁件的晶粒小⑷采用振动的晶粒小⑸厚大铸件表面部分的晶粒小第四章作业 4-4 在常温下为什么细晶粒金属强度高,且塑性、韧性也好试用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予以解释。答:晶粒细小而均匀,不仅常温下强度较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较好,即强韧性好。原因是:(1)强度高:Hall-Petch 公式。晶界越多,越难滑移。(2)塑性好:晶粒越多,变形均匀而分散,减少应力集中。(3)韧性好:晶粒越细,晶界越曲折,裂纹越不易传播。 4-6 生产中加工长的精密细杠(或轴)时,常在半精加工后,将将丝杠吊挂起来并用木锤沿全长轻击几遍在吊挂 7~15 天,然后再精加工。试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及其原因答:这叫时效处理一般是在工件热处理之后进行原因用木锤轻击是为了尽快消除工件内部应力减少成品形变应力吊起来,是细长工件的一种存放形式吊个7 天,让工件释放应力的时间,轴越粗放的时间越长。 4-8 钨在1000℃变形加工,锡在室温下变形加工,请说明它们是热加工还是冷加工(钨熔点是3410℃,锡熔点是232℃)答:W、Sn 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分别为: TR(W) =(~×(3410+273)-273 =(1200~1568)(℃)>1000℃ TR(Sn) =(~×(232+273)-273 =(-71~-20)(℃) <25℃ 所以 W 在1000℃时为冷加工,Sn 在室温下为热加工 4-9 用下列三种方法制造齿轮,哪一种比较理想为什么(1)用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2)由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3)由圆棒锻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答:齿轮的材料、加工与加工工艺有一定的原则,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而定,总的原则是满足使用要求;加工便当;性价比最佳。对齿轮而言,要看是干什么用的齿轮,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使用频率不高,强度也没什么要求的,方法 1、2 都可以,用方法 3 反倒是画蛇添足了。对于精密传动齿轮和高速运转齿轮及对强度和可靠性要求高的齿轮,方法 3 就是合理的。经过锻造的齿坯,金属内部晶粒更加细化,内应力均匀,材料的杂质更少,相对材料的强度也有所提高,经过锻造的毛坯加工的齿轮精度稳定,强度更好。 4-10 用一冷拔钢丝绳吊装一大型工件入炉,并随工件一起加热到1000℃,保温后再次吊装工件时钢丝绳发生断裂,试分析原因答:由于冷拔钢丝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挤压作用产生了加工硬化使钢丝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那么再吊重物时才有足够的强度,当将钢丝绳和工件放置在1000℃炉内进行加热和保温后,等于对钢丝绳进行了回复和再结晶处理,所以使钢丝绳的性能大大下降,所以再吊重物时发生断裂。 4-11 在室温下对铅板进行弯折,越弯越硬,而稍隔一段时间再行弯折,铅板又像最初一样柔软这是什么原因答:铅板在室温下的加工属于热加工,加工硬化的同时伴随回复和再结晶过程。越弯越硬是由于位错大量增加而引起的加工硬化造成,而过一段时间又会变软是因为室温对于铅已经是再结晶温度以上,所以伴随着回复和再结晶过程,等轴的没有变形晶粒取代了变形晶粒,硬度和塑性又恢复到了未变形之前。第五章作业 5-3 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异同答:一次渗碳体:由液相中直接析出来的渗碳体称为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从 A 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从 F 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经共晶反应生成的渗碳体即莱氏体中的渗碳体称为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经共析反应生成的渗碳体即珠光体中的渗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盐类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盐类的结晶过程,掌握晶体结晶的基本规律及特点。为理解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熟悉晶体生长形态及不同结晶条件对晶粒大小的影响。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3.掌握冷却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概述: 金属及其合金的结晶是在液态冷却的过程中进行的,需要有一定的过冷度,才能开始结晶。而金属和合金的成分、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是影响成分过冷的主要因素。晶体的生长形态与成分过冷区的大小密切相关,在成分过冷区较窄时形成胞状晶,而成分过冷区较大时,则形成树枝晶。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热氯化氨(NH4CI)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温度降低,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1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2所示)。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3所示)。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布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四、材料与设备: 1)配置好的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 2)玻璃片、量筒、培养皿、玻璃棒、小烧杯、氯化铵、冰块。 3)磁力搅拌器、温度计。 4)生物显微镜。 五、实验步骤: 1.将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加热到80~90℃,观察在下列条件下的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形态。 1)将溶液倒入培养皿中空冷结晶。 2)将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在生物显微镜下空冷结晶。 3)将溶液滴入试管中空冷结晶。 4)在培养皿中撒入少许氢化氨粉末并空冷结晶。 5)将培养皿、试管置于冰块上结晶。 2.比较不同条件下对氯化铵水溶液空冷结晶组织的影响: 氯化钠溶液在玻璃皿中空冷时由于玻璃皿边缘与中心的介质不同,造成氯化钠溶液洁净的不均匀,从而造成晶粒的大小不同;另外撒入少量的氯化铵粉末后粉末在促进结晶的同时也成为氯化铵的成长中心,析出的氯化铵依附在撒入的粉末上成长,即撒入的粉末有引导结晶的作用,实际的形态和撒入的量、分布有关。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结晶的基本过程及实验原理。 2. 了解结晶是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3. 认识水溶液的溶解度与结晶。 4. 认识晶体形态与所属晶系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固体不一定有。晶体属于固体,而固体不一定是晶体。 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只有在那个温度下,溶液已不能继续溶解这些晶体时,晶体才会析出。或者说,析出晶体时的溶液,肯定是该温度下这种晶体的饱和溶液。 定温定压时,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压力下的溶解度。 在一定量的水中一定的温度下,所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溶质在水中无法继续溶解时,多余的溶质便沉在杯底,即使经过搅拌也无法令更多的溶质溶解。此时杯中水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称之为“饱和溶液”。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未达最大量,此时 的溶液称之为“未饱和溶液”,如果再继续加入 少许溶质时,固体溶质会继续溶解。 利用较高温度配置溶液达到饱和后,再降 低温度,水溶液在高温中溶解度较高,一旦降 温后溶解度也降低,但溶质的量不减,因此, 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最大溶解度,此时的溶液称 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状 态,过量的溶质会伺机结晶析出而成为饱和溶 液。 图1.几种典型盐的溶解度曲线利用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将水溶液加热后配置成饱和水溶液,再将温热的饱和水溶液与过剩的溶质经由过滤分离后,当水溶液温度降低时即成为过饱和水溶液,过剩的溶质会结晶析出形成晶体。

由上图可以看出,结晶有两种方法:一为蒸发溶剂结晶(如食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二为冷却热饱和溶液(如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 ①蒸发结晶—温度不变溶剂减少。②降温结晶—溶剂不变温度降低。 利用结晶可以分离部分水溶性物质,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液,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即蒸发结晶),达到分离目的。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溶质,一般采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即降温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从微粒运动的观点看,溶解是溶质微粒离开溶质表面向溶剂里分散的过程;结晶是分散在溶液里的溶质微粒向溶质表面聚集的过程。显然,溶解和结晶是相反的两个过程。 当溶质开始溶解时,单位时间里从固体溶质表面扩散到溶剂里的微粒数目,比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多,固体溶质不断减少。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逐渐增加,由溶液里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也不断增加,溶质溶解的速率逐渐减小,而溶质结晶的速率却逐渐增大。当单位时间里扩散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回到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相等时,也就是溶质溶解的速率与溶质结晶的速率相等时,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达到了平衡。这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是可逆的,通常用“ ”表示。 固体溶质溶液里的溶质 这时,可以看成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但实际上,溶解和结晶都仍在进行。这时的溶液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在水里的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这个平衡。 当外界条件改变(如饱和溶液冷却或蒸发溶剂)时,溶解和结晶的速率也要相应地改变,便会有晶体析出等现象发生。 结晶体种类五花八门,我们之所以要选择硫酸铜作为试验的观察物质,是因为硫酸铜结晶容易、颜色艳丽、晶体形状漂亮有如蓝宝石,所以我们采用硫酸铜和明矾结晶作为试验对象。硫酸铜结晶---宝蓝色菱形晶体。明矾结晶-八面体。

观察花、观察果实

观察花、观察果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2、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 (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 (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 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发放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 (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 (3)全班交流汇报。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三、总结拓展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分析.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分析 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 栾春武 邮编 075131 栾春武:中学高级教师,张家口市中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河北省化学学会会员。市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县十佳班主任。 联系电话::: 一、氯化钠、氯化铯晶体——离子晶体 由于离子键无饱和性与方向性,所以离子晶体中无单个分子存在。阴阳离子在晶体中按一定的规则排列,使整个晶体不显电性且能量最低。离子的配位数分析如下: 离子数目的计算:在每一个结构单元(晶胞) 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微粒在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也有 所不同,一般的规律是:顶点上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 所占的份额为18 ,棱上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4,面上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2 ,中心位置上(嚷里边)的微粒才完全属于该单元,即所占的份额为1。 1.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 +周围有6个C l -,每个Cl -周围有6个Na +,与一个Na +距离最近且相等的 Cl -围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每个N a +周围与其最近且距离相等的Na + 有12个。见图1。 晶胞中平均Cl -个数:8×18 + 6×12 = 4;晶胞中平均Na +个数:1 + 12×14 = 4 因此NaCl 的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NaCl (4个Na +和4个Cl -)。 2.氯化铯晶体中每个Cs +周围有8个Cl -,每个Cl -周围有8个Cs +,与 一个Cs +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s +有6个。晶胞中平均Cs +个数:1;晶胞中平 均Cl -个数:8×18 = 1。 因此CsCl 的一个晶胞中含有1个CsCl (1个Cs +和1个Cl -)。 二、金刚石、二氧化硅——原子晶体 1.金刚石是一种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每个C 原子以共价键与4 个C 原子紧邻,因而整个晶体中无单个分子存在。由共价键构成的最小 环结构中有6个碳原子,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每个C 原子被12个六元环 共用,每C —C 键共6个环,因此六元环中的平均C 原子数为6× 112 = 12 ,平均C —C 键数为6×16 = 1。 C 原子数: C —C 键键数 = 1:2; C 原子数: 六元环数 = 1:2。 2.二氧化硅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相似,C 被Si 代替,C 与C 之间插氧,即为SiO 2晶体,则SiO 2晶体中最小环为12环(6个Si ,6个O ), 最小环的平均Si 原子个数:6×112 = 12;平均O 原子个数:6×16 = 1。 即Si : O = 1 : 2,用SiO 2表示。 在SiO 2晶体中每个Si 原子周围有4个氧原子,同时每个氧原子结合2个硅原子。一个Si 原子可形 图 1 图 2 NaCl 晶体 图3 CsCl 晶体 图4 金刚石晶体

实验报告---被子植物果实的结构观察

实验 4 被子植物果实的形态结构及胚的发育 14级生物科学1班李明 320140926541 2014.4.27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百合子房横切面的观察,认识胚囊的发育过程; (2)通过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观察垂柳幼胚、荠菜胚或其他植物,了解植物发育过程中各时期胚的形状变化及种子的形成。 (3)通过对典型果实类型的观察,对分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植物分类学打好基础。 二、实验材料 (1)百合子房横切片(几个不同时期)。 (2)垂柳幼嫩果序、荠菜不同发育时期的新鲜角果。 (3)番茄、柑桔、梨、桃、向日葵、花生、香蕉、草莓、菠萝等各类新鲜或贮存的果实标本。 三、用具及试剂 显微镜、解剖镜、凹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刀、 爱氏苏木精、5%KOH、50%乙醇、无水乙醇、蒸馏水、香柏油 四、实验内容 (1)百合子房横切面的永久切片观察。 略 (2)荠菜的整体透明法 分离:从果序中摘下一个幼嫩的果实,在解剖镜下(可以不用,直接用肉眼)用解剖针把胚珠从果实中解剖出来,放在普通载玻片上。 透明:每个果实有20—30个胚珠,滴上1-2滴5%KOH溶液,10分钟左右以后胚珠和珠心组织变得松软易碎,而胚则完好。 清洗:用吸水纸吸取KOH溶液,再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观察: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芥菜的胚。 (3)垂柳的整体染色与透明 分离:从果序中摘下一个幼嫩的果实,在解剖镜下(可以不用,直接用肉眼)用解剖针把受精后的胚珠从果实中解剖出来,放在凹玻片上。(因为垂柳的胚珠太大,发在普通载玻片上就无法盖盖玻片) 浅染:滴加稀释后的苏爱氏木精,染色5-20min,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脱色:冲洗后,加上1-3滴无水乙醇与香柏油的混合液进行脱水,呆乙醇挥发至胚珠周围几乎没有液体时,再次添加无水乙醇与香柏油的混合液,约重复3-5次。 透明:在凹槽内滴上数滴香柏油对受精后的胚珠进行透明。 封片:透明后放置一会或不经放置,盖上盖玻片。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的应用与拓展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的应用与拓展 中学课本中列举了NaCl、CsCl、金刚石、石墨、干冰、二氧化硅等典型晶体的结构示意图。它们的结构都是立体的,如何从平面图想像出三维实物的结构形态,这是解决有关问题的关键。 首先可以利用直观结构模型,逐步建立起准确、清晰的立体形象,提高空间想像力。 其次还需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在晶体结构中切割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点、边、面为多少个基本结构单元所共有。构成晶体的结构粒子是按着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固态群体。在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位叫晶胞。 根据晶体的晶胞,求粒子数的方法: ①处于顶点上的粒子:同时为8个晶胞共有,每个粒子有1/8属于晶胞。 ②处于棱上的粒子:同时为4个晶胞共有,每个粒子有1/4属于晶胞。 ③处于面上的粒子;同时为2个晶胞共有,每个粒子有1/2属于晶胞。 ④处于体心的粒子:则完全属于该晶胞。 中学阶段所需掌握的几种晶体结构类型及有关问题: 图3 干冰晶体 图1 NaCl晶体图2 CsCl晶体 图4 金刚石晶体图5 SiO2晶体 图6 石墨晶体

一、离子晶体 NaCl型(如图1) 1.在晶体中,每个Na+同时吸引 个Cl-,每个Cl-同时吸引着 个Na+ ,阴、阳离子数目之比是 。 2.在晶体结构中,每个晶胞由 个小立方体构成,每个小立方体的8个顶点分别由 个 Na+、 个Cl-相邻占据,每个小立方体含Na+: 个、含Cl- : 个。故每个晶胞有NaCl微粒 个。 3.在晶体中,经过立方体的中心Na+的平面有三个,每个平面的四个顶点上的Na+ 都同 晶体中与中心Na+最接近且距离相等。所以,在晶体中,每个Na+ 周围与它最接近的距离 相等的Na+的个数共有 个。同理,每个Cl-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Cl- 的个数也有 个。 CsCl型(如图2) 1.在晶体中,每个Cl-吸引 个Cs+,每个Cs+吸引 个Cl-,Cs+与Cl- 的个数比为 。 2.每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小立方体)含Cl-: 个,含Cs+ 个。 3.在晶体中,每个Cs+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Cs+ 的个数共有 个。同理, 每 个Cl-周围与它最接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l- 共有 个。 [拓展练习] 1.在高温超导领域中,有一种化合物叫钙钛矿,其晶体结构中有代表性的最小单位结构如图所示试回答: (1)在该晶体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近且相等距离的钛离子有 多少个? (2)在该晶体中氧、钙、钛的粒子个数化是多少? 2.某物质的晶体中含A 、B 、C 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如图所示(其中前后两面心上的B 原子未能画出),晶体中A 、B 、C 的中原子个数之比依次为 A.1:3:1 B.2:3:1 C.2:2:1 D.1:3:3 3.2001年曾报道,硼镁化合物刷新了金属化合物超导温度的最高 记录。该化合晶体结构中的晶胞如右图所示。镁原子间形成正六棱柱,六个硼原子位于棱柱内。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 Mg 14 B 6 B Mg 2B C MgB 2 D Mg 3B 2 4.如图是氯化铯晶体的晶胞(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元),已知晶体中2个最近的Cs + 离子核间距为a cm ,氯化铯的式量为M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氯化铯晶体的 密度为 A. 8M a 3N A g/cm 3 B. M 8a 3N A g/cm 3 C. M a 3N A g/cm 3 D. Ma 3 N A g/cm 3

实际晶体的形态与晶面条纹

第四节实际晶体的形态与晶面条纹 一、实际晶体的形态 在此之前,我们对晶体形态的讨论都是以理想 晶体为对象的。理想晶体是在理想条件下,晶体围 绕一个生长中心,严格地按照其空间格子,在三维 空间均匀地生长出的晶体(见图1-1-20)。所谓理想 晶体,它在外形上应表现为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具 有面平棱直的特性;同时,在一个晶体上属于同一 单形的各个晶面均应同等程度地发育,即具有相同 的形状和大小。 但是实际晶体的生长条件往往很复杂,任何一 个晶体在其生长过程中总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微观角度来看,晶体并非是严格地按照空间格子规律所形成的均匀整体,以致晶体不能按理想状态发育。一个真实的单晶体,实际上是由许多理想的均匀块段组成的,而这些块段并非严格地相互平行,从而形成了所谓的“镶嵌构造”、“空位”和“位错”等构造缺陷。另外,构造中部分质点的替换及包体的存在也会导致晶体的构造变形(见图1-1-21),加之晶体在形成之后,还会 继续受到应力和后期热液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会增加晶体的非理想程度 可以说,一切实际晶体内部结构都是非理想的,从外形上也偏离了其理想的晶体形态, 所不同的只是它们偏离理想状况的程度不同而已。下面就实际晶体宏观外形上常见的一些现象分别加以说明,了解和掌握晶体的理想和实际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对宝石原料的鉴定至关重要。 1.歪晶 在实际晶体中歪晶是极其常见的。所谓歪晶是指在非理想环境下生长的偏离本身理想晶 形的晶体。歪晶通常表现为同一单形的各晶面发育不等(即不能同形等大),部分晶面甚至可能缺失,但它们的晶面夹角与理想晶体的相应晶面夹角保持相同,这就是所谓的“面角守恒定律”。 例如,α—石英晶体,它在理想生长情况下应形成如图1-1-22(a)所示的晶形。但实际上 它经常呈现如图1-1-22(b)所示的几种歪晶。可以看出,歪晶中同一单形的晶面的形态及大 小虽不相同,但各晶面的交角关系与理想晶体的相同。 2.凸晶 各晶面中心均相对凸起而呈曲面、晶棱弯曲而呈弧线的晶体称为凸晶。所有凸晶都是由 几何多面体趋向于球面体的过渡形态。图1-1-23(a)所示为金刚石的菱形十二面体凸晶。凸晶是由于晶体形成后又遭溶解而形成的,因为位于角顶和晶棱上的质点的自由能较位于晶面上者的大,角顶及晶棱部位与溶剂的接触几率也大,因而,它们的溶解速度也较晶面中心为快,从而产生凸晶。 3.弯晶 指整体呈弯曲形态的晶体。弯晶与凸晶的差别在于:凸晶的所有晶面都是向外凸出的, 而弯晶当其一侧晶面向外凸出时,相反一侧的晶面就向内凹进,如白云石的马鞍状弯曲晶体,如图1-1-23(b)所示。 二、晶面条纹 晶面上由一系列所谓的邻接面构成的直线条纹,称为晶面条纹。晶面条纹是晶体在生长

被子植物果实类型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被子植物果实类型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报告---被子植物果实的结构观察 实验4被子植物果实的形态结构及胚的发育 14级生物科学1班李明320XX092654120XX.4.27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百合子房横切面的观察,认识胚囊的发育过程; (2)通过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观察垂柳幼胚、荠菜胚或其他植物,了解植物发育过程中各时期胚的形状变化及种子的形成。(3)通过对典型果实类型的观察,对分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植物分类学打好基础。 二、实验材料 (1)百合子房横切片(几个不同时期)。 (2)垂柳幼嫩果序、荠菜不同发育时期的新鲜角果。 (3)番茄、柑桔、梨、桃、向日葵、花生、香蕉、草莓、菠萝等各类新鲜或贮存的果实标本。 三、用具及试剂

显微镜、解剖镜、凹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刀、 爱氏苏木精、5%Koh、50%乙醇、无水乙醇、蒸馏水、香柏油 四、实验内容 (1)百合子房横切面的永久切片观察。 略 (2)荠菜的整体透明法 分离:从果序中摘下一个幼嫩的果实,在解剖镜下(可以不用,直接用肉眼)用解剖针把胚珠从果实中解剖出来,放在普通载玻片上。 透明:每个果实有20—30个胚珠,滴上1-2滴5%Koh 溶液,10分钟左右以后胚珠和珠心组织变得松软易碎,而胚则完好。 清洗:用吸水纸吸取Koh溶液,再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观察: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芥菜的胚。 (3)垂柳的整体染色与透明 分离:从果序中摘下一个幼嫩的果实,在解剖镜下(可以不用,直接用肉眼)用解剖针把受精后的胚珠从果实中解剖出来,放在凹玻片上。(因为垂柳的胚珠太大,发在普通载玻片上就无法盖盖玻片) 浅染:滴加稀释后的苏爱氏木精,染色5-20min,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的特点分析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的特点分析 通常采用均摊法来分析这些晶体的结构特点。均摊法的根本原则是:晶胞任意位置上的原子如果是被n 个晶胞所共有,则每个晶胞只能分得这个原子的1/n 。 1. 氯化钠晶体 由下图氯化钠晶体结构模型可得:每个Na +紧邻6个-Cl ,每 个-Cl 紧邻6个+Na (上、下、左、右、前、后),这6个离子构 成一个正八面体。设紧邻的Na +与Cl -间的距离为a ,每个Na +与12 个Na +等距离紧邻(同层4个、上层4个、下层4个),距离为a 2。 由均摊法可得:该晶胞中所拥有的Na +数为4216818=?+? ,-Cl 数为44 1121=? +,晶体中Na +数与Cl -数之比为1:1,则此晶胞中含有4个NaCl 结构单元。 2. 氯化铯晶体 每个Cs +紧邻8个Cl -,每个Cl -紧邻8个Cs +,这8个离子构成一个正立方体。设紧邻的Cs +与Cs +间的距离为 a 2 3,则每个Cs +与6个Cs +等距离紧邻(上、下、左、右、前、后)。在如下图的晶胞中Cs +数为812164112818=+?+?+?,-Cl 在晶胞内其数目为8,晶体中的+Cs 数与- Cl 数之比为1:1,则此晶胞中含有8个CsCl 结构单元。 3. 干冰 每个CO 2分子紧邻12个CO 2分子(同层4个、上层4个、下层4个),则此晶胞中的 CO 2分子数为4216818=?+?。 4. 金刚石晶体(晶体硅同)

每个C 原子与4个C 原子紧邻成键,由5个C 原子形成正四面体结构单元,C-C 键的夹角为'28109?。晶体中的最小环为六元环,每个C 原子被12个六元环共有,每个C-C 键被6个六元环共有,每个环所拥有的C 原子数为211216=? ,拥有的C-C 键数为1616=?,则C 原子数与C-C 键数之比为2:11:2 1=。 5. 二氧化硅晶体 每个Si 原子与4个O 原子紧邻成键,每个O 原子与2个Si 原子紧邻成键。晶体中的最小环为十二元环,其中有6个Si 原子和6个O 原子,含有12个Si-O 键;每个Si 原子被12个十二元环共有,每个O 原子被6个十二元环共有,每个Si-O 键被6个十二元环共有;每个十二元环所拥有的Si 原子数为211216=?,拥有的O 原子数为16 16=?,拥有的Si-O 键数为26 112=?,则Si 原子数与O 原子数之比为1:2。 6. 石墨晶体 在石墨晶体中,层与层之间是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同层之间是C 原子与C 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成的平面网状结构,故石墨为混合型晶体或过渡型晶体。在同层结构中,每个C 原子与3个C 原子紧邻成C-C 键,键角为?120,其中最小的环为六元环,每个C 原子被3个六元环共有,每个C-C 键被2个六元环共有;每个六元环拥有的C 原子数为2316=?,拥有的C-C 键数为32 16=?,则C 原子数与C-C 键数之比为2:3。

晶体的生长模式

晶体的生长模式 晶体的生长过程一般认为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溶液或气体达到过饱和状态或过冷却状态,然后整个体系中出现瞬时的微细结晶粒子,这就是形成了晶核,最后这些粒子按照一定的规律进一步生长,成为晶体。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晶体生长的多种模式,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层生长模式和螺旋生长理论。 晶体生长理论简介 自从1669年丹麦学者斯蒂诺(N.Steno)开始研究晶体生长理论以来,晶体生长理论经历了晶体平衡形态理论、界面生长理论、PBC理论和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模型4个阶段,目前又出现了界面相理论模型等新的理论模型。现代晶体生长技术、晶体生长理论以及晶体生长实践相互影响,使人们越来越接近于揭开晶体生长的神秘面纱。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重要的晶体生长理论和模型。 .晶体平衡形态理论:主要包括布拉维法则(Law of Bravais)、Gibbs—Wulff 生长定律、BFDH法则(或称为Donnay-Harker原理)以及Frank运动学理论等。晶体平衡形态理论从晶体内部结构、应用结晶学和热力学的基本原理来探讨晶体的生长,注重于晶体的宏观和热力学条件,没有考虑晶体的微观条件和环境相对于晶体生长的影响,是晶体的宏观生长理论。 .界面生长理论:主要有完整光滑界面模型、非完整光滑界面模型、粗糙界面模型、弥散界面模型、粗糙化相变理论等理论或模型。界面生长理论重点讨论晶体与环境的界面形态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没有考虑晶体的微观结构,也没有考虑环境相对于晶体生长的影响。 .PBC(周期键链)理论:1952年,P.Hartman、W.G.Perdok提出,把晶体划分为三种界面:F面、K面和S面。BC理论主要考虑了晶体的内部结构——周期性键链,而没有考虑环境相对于晶体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晶体的理想形态

第五章晶体的理想形态 ?单形和单形符号 ?单形的理论推导 ?47种几何单形和146种结晶单形 ?单形的命名 ?聚形及聚形分析

一、单形和单形符号 晶体的自范性:晶体具有自发地形成封闭的凸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特性。晶体的理想形态: 1. 单形:由等大同形的一种晶面组成;2.聚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面组成,是由单形 聚合而成。

一个晶体中,彼此间能对称重复的一组晶面的组合,也就是说能借助于对称型之全部对称要素的作用,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一组晶面的组合。 同一单形的各个晶面必能对称重复,它们与对称要素间的取向关系必相互一致,同一单形中各晶面的形状和大小 彼此相同。 1. 单形的概念:

例如:立方体、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和四角三八面体都是单形。 这四个单形形状完全不同,但对称型是一样的。即对称型一样的晶体,形态可以完全不同。这是因为晶面与对称要素的关系不同。

2. 单形符号 ?单形符号(形号):以简单的数字符号的形式来表征一个单形的所有组成晶面及其在晶体上取向的一种结晶学符号。 ?单形符号的构成:在同一单形的各个晶面中,按一定的原则选择一个代表晶面,将它的晶面指数顺序连写而置于大括号内,例如写成{h k l}用以代表整个单形。 –代表晶面应选择单形中正指数为最多的晶面,也即选择第一象限内的晶面,在此前提下,要求尽可能使│h│≥│k│≥│l│ –在中、低级晶族的单形中,按“先上、次前、后右”的法则选择代表晶面; –在高级晶族中,则为“先前、次右、后上”。

晶棱组符号:能够借助于对称型之全部对称要素的作用而联系起来的一组晶棱,也可以用一个符号来代表,用尖括号〈uvw 〉来表示。区别符号:(100) 、[100]、{100}、〈100〉? (100) ----(hkl ): 晶面符号,表示平行b 、c 轴的一个晶面。 [100] ----[hkl ]:晶棱符号,表示a 轴方向。在立方、四方和正交晶系 中,它垂直(100)晶面,在三、六方、单斜、三斜晶系中, 它与晶面(100)的法线方向不同。 {100} ----{hkl}: 单形符号,如立方晶系,则表示立方体,表示(100)、 (010)、(001)、(100)、(010)、(001)六个晶面。四方晶系 表示四方柱,代表(100)、(100)、(010)和(010)四个晶面。 <100>----晶棱组,如立方晶系,则表示[100]、[010]、[001]。- ----

实验报告---被子植物果实的结构观察

实验4 被子植物果实的形态结构及胚的发育 14级生物科学1班李明320140926541 2014427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百合子房横切面的观察,认识胚囊的发育过程; (2)通过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观察垂柳幼胚、荠菜胚或其他植物,了解植物发育过程中各时期胚的形状变化及种子的形成。 (3)通过对典型果实类型的观察,对分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植物分类学打好基础。 二、实验材料 (1)百合子房横切片(几个不同时期)。 (2)垂柳幼嫩果序、荠菜不同发育时期的新鲜角果。 (3)番茄、柑桔、梨、桃、向日葵、花生、香蕉、草莓、菠萝等各类新鲜或贮存的果实标本。 三、用具及试剂 显微镜、解剖镜、凹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刀、 爱氏苏木精、5%KO、50汇醇、无水乙醇、蒸馏水、香柏油 四、实验内容 (1)百合子房横切面的永久切片观察。 略 (2)荠菜的整体透明法 分离:从果序中摘下一个幼嫩的果实,在解剖镜下(可以不用,直接用肉眼)用解剖针把胚珠从果实中解剖出来,放在普通载玻片上。 透明:每个果实有20—30个胚珠,滴上1-2滴5%KO溶液,10分钟左右以后胚珠和珠心组织变得松软易碎,而胚则完好。 清洗:用吸水纸吸取KOH溶液,再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观察: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芥菜的胚。 (3)垂柳的整体染色与透明 分离:从果序中摘下一个幼嫩的果实,在解剖镜下(可以不用,直接用肉眼)用解剖针把受精后的胚珠从果实中解剖出来,放在凹玻片上。(因为垂柳的胚珠太大,发在普通载玻片上就无法盖盖玻片) 浅染:滴加稀释后的苏爱氏木精,染色5-20min,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脱色:冲洗后,加上1-3滴无水乙醇与香柏油的混合液进行脱水,呆乙醇挥发至胚珠周围几乎没有液体时,再次添加无水乙醇与香柏油的混合液,约重复3-5次。 透明:在凹槽内滴上数滴香柏油对受精后的胚珠进行透明。 封片:透明后放置一会或不经放置,盖上盖玻片。

观察果实和种子

1、观察果实和种子 2、探究果实或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说出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明确种子是果实的一部分。 2、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3、了解种子传播的多种途径。体验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4、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究的方法,并用自己适合的方式表述出来。 5、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植物的繁衍要靠种子来繁衍。 6、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果实的特征和分类,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和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 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实验器材:桃花结构模型、桃子、苹果、学生自带的其他种子或果实 教学过程 一、分辨果实,初步了解果实与种子的关系 1、多媒体出示各种水果和蔬菜 西红柿、苹果、花生、菠萝、土豆、萝卜、菜椒、柠檬、香蕉、莲藕、黄瓜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研究果实和种子,请看大屏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水果和蔬菜,你能说一说哪些是果实吗?为什么?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2、学生回答 预计:(生:①水果是果实。②蔬菜是果实。③菜椒、黄瓜、花生不是果实。④萝卜是果实。⑤莲藕是果实。) 师:我们常说“开花结果”,这个“果”就是果实。 3、了解果实的特征 师:有些同学可能还是觉得不够理解到底如何来分辨果实的,显然我们从果实的外部是找不到果实的共同特征的。 实验寻找答案: 师:把果实横向切开或者纵向切开,仔细观察比较从果实的内部构造上去寻找吧!(切开:梨子,橙子,番茄,石榴。)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用小刀拨出果实内的种子。)

生:种子。 师:对!果实内部都包含种子,而种子以外的部分都称为果皮,果皮通常具有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 小结:我们知道植物开了花结的果叫果实,还知道了植物的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4、教师示范操作验证 师:正是因为果实里面都有种子,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萝卜和土豆,切开后,里面有种子吗? 生:没有。 师:对啊,因为萝卜是直竖的根膨大的部分所以没有种子。那它还是果实吗? 生:不是。 师:由于土豆和莲藕的内部也没有种子,所以它们都不是果实。(用小刀切开土豆和莲藕。) 师:那么香蕉是不是果实呢?我们切开看看! 预计:(生:①不是,但有黑色的小点。②是,因为它是水果。) 师:噢!其实黑色的小点就是种子,所以香蕉是果实。 5、补充说明 师:有些果实比如香蕉、菠萝一般不需要种子繁殖所以它们的种子逐渐退化了。 6、观察果实的构成 师:大家看,桃果实的最外层很薄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用刀把外层桃皮削了。)生:桃子皮。 师:桃果皮的中层肥厚多肉便是我们食用的部分?桃果皮的内层便是我们常说的桃核。(用小刀撬开桃核。)在桃核的里面有一粒种子。 7、了解果实的分类 师:桃子长得又圆又大诱人可口,花生、葵花子却长得灰乎乎又瘦小,但是它们都是什么?外面有果皮,里面有种子。(剥开一粒瓜子。) 生:果实。 师:对,有的果实果皮肥厚多肉我们称为肉果,而有的果实果皮干瘪无肉我们称为干果。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的分类。 小结:果实可以分为肉果和干果两类。 二、观察种子,探索种子的内部构造 1、过渡

14.晶体生长的界面形态

四,晶体生长的界面形状 晶体的形态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美丽的雪晶就体现了形态的复杂性 影响晶体形态的因素: 晶体的形态不仅与其生长机制有关,螺型位错在界面的露头处所形成的生长蜷线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还与界面的微观结构、界面前沿的温度分布及生长动力学等很多因素有关。 鉴于问题的复杂性 鉴于问题的复杂性,下面仅就界面的微观结构和界面前沿温度分布的几种典型情况叙述力如下: ()一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生长时界面形态: 结晶潜热散失: 在这种条件下,结晶潜热只能通过已结晶的固相和型壁散失, 相界面推移速度: 相界面向液相中的推移速度受其散热速率的控制。 根据界面微观结构的不同晶体形态有两种类型: 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平面长大方式 ()A正温度梯度光滑界面的情况 正温度梯度下的光滑界面: 对于具有光滑界面的晶体来说,其显微界面为某一品体学小平面,它们与散热方 T等温面呈一定角度,但从宏观来看,仍为平向成不同的角度分布着,与熔点 m 行于Tm等温面的平直面,如图2.25 a所示。

这种情况有利于形成具有规则形状的晶体,现以简单立方晶体为例进行说明 晶面不同原子密度不同表面能不同长大速度不同: 在讨论形核问题时曾经假定,形成一个球形晶核时,其界面上各处的表面能相同。但实际上晶体的界面是由许多晶体学小平面所组成,晶面不同,则原子密度不同,从而导致其具有不同的表面能。热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原子密度大的晶面长大速度较小;原子密度小的晶面长大速度较大。 但是长大速度大的晶面易于被长大速度小的晶面所制约,这个关系可示意的用图 2.26来说明 图中实线八角形代表晶体从1τ开始生长,一次经历432τττ等不同时间时的截面,箭头表示长大速度。由图可以看,简单立方晶体的{001}晶面为密排面,{110}为非密排面,因此[]101方向长大速度大, []100、[]001等方向的生长速度小,非密排面将逐渐缩小而消失,最后晶体的界面将完全变为密排品面,显然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所以以光滑界面结晶的晶体 如Al Si ,及合金中的某些金属化合物,若无其它因素干扰,大多可以成长为以密排晶面为表面的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B 正温度梯度光滑界面的情况 粗糙界面和熔点等温面的关系: 具有粗糙界面结构的晶体,在正的温度梯度下成长吋,其界面为平行于熔点m T 等温面的平直界面,它与散热方向垂直,如图2.25 b 所示 正温度梯度粗糙界面平面长大方式:

被子植物果实的形态结构及胚的发育实验报告

被子植物果实的形态结构及胚的发育实验报告 一.目的及内容 (1)通过对百合子房横切面的观察,认识胚囊的发育过程; (2)通过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观察垂柳幼胚、荠菜胚或其他植物,了解植物发育过程中各时期胚的形状变化及种子的形成。 (3)通过对典型果实类型的观察,对分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植物分类学打好基础。二.实验材料 (1)百合子房横切片(单核期,双核期,四核期)。 (2)垂柳幼嫩果序、荠菜不同发育时期的新鲜角果,校园其他植物幼果,番茄、柑桔、黄瓜(瓜类)、苹果、梨、桃或李、向日葵、八角、板栗、菠萝等各类新鲜或贮存的果实标本。 三.用具及试剂 显微镜、凹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刀等。 爱氏苏木精、45%醋酸、50%乙醇、无水乙醇、蒸馏水 四、步骤与方法 (一)百合子房横切片的观察 单核期

双核期 四核期

(二)校园植物胚的观察 1.垂柳 1 胚珠的获取 从果序摘下一个幼嫩的果实,剖开,取出受精后的胚珠 2 胚珠染色 1)浅染 将胚珠放入稀释后的爱氏苏木精染液中染色2-10 min, 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2)脱水 冲洗后,将胚珠转入凹玻片的凹槽内,加上1-3滴无水乙醇与香柏油的混合液进行脱水,待乙醇挥发至胚珠周围几乎无液体时,再次滴加无水乙醇与香柏油的混合液,约重复3-5次。 3)透明 在凹槽内滴上数滴香柏油对受精后的胚珠进行透明。 4)封片 透明后放置一会或不经放置,盖上盖玻片即完成制片。 5)观察 将片子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幼胚的发育时期。 胚发育时期 染色5min 染色10min 染色15min 幼胚 效果较好,黑色较少,透明度好 效果一般,黑色较多,透明度差 效果较好,黑色较多,透明度一般 中胚 效果较好,黑色较少,透明度好 效果较好,黑色较少,透明度一般 效果一般,黑色较多,透明一般 中胚染色5min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复习专题

几种常见晶体结构分析 一、氯化钠、氯化铯晶体——离子晶体 由于离子键无饱和性与方向性,所以离子晶体中无单个分子存在。阴阳离子在晶体中按一定的规则排 列,使整个晶体不显电性且能量最低。离子的配位数分析如下: 离子数目的计算:在每一个结构单元(晶胞)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微粒在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也有所不同,一般的规律是:顶点上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8,棱上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 4,面上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2,中心位置上(嚷里边)的微粒才完全属于该单元,即所占的份额为1。 1.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 +周围有6个C l -,每个Cl -周围有6个Na +,与一个Na +距 离最近且相等的Cl -围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每个N a +周围与其最近且距离相等的Na +有12个。见图1。 晶胞中平均Cl -个数:8×18 + 6×12 = 4;晶胞中平均Na +个数:1 + 12×14 = 4 因此NaCl 的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NaCl (4个Na +和4个Cl -)。 2.氯化铯晶体中每个Cs +周围有8个Cl -,每个Cl - 周围有8个Cs +,与一个Cs + 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s +有6个。晶胞中平均Cs +个数:1;晶胞中平均Cl -个数:8×18 = 1。 因此CsCl 的一个晶胞中含有1个CsCl (1个Cs +和1个Cl -)。 3、氟化钙 晶格能 1.概念:气态离子形成__1____mol 离子晶体释放的能量。 2.影响因素: 晶格能—???? ??离子带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越大 3.晶格能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晶格能越大,形成的离子晶体越__稳定____,而且熔点越__高____,硬度越__大____。 二、金刚石、二氧化硅——原子晶体 1.金刚石是一种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每个C 原子以共价键与4个C 原子 紧邻,因而整个晶体中无单个分子存在。由共价键构成的最小环结构中有6个碳原 子,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每个C 原子被12个六元环共用,每C —C 键共6个环,因 此六元环中的平均C 原子数为6×112 = 12 ,平均C —C 键数为6×16 = 1。 C 原子数: C —C 键键数 = 1:2; C 原子数: 六元环数 = 1:2。 2.二氧化硅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相似,C 被Si 代替,C 与C 之间插氧,即为SiO 2 图1 图2 NaCl 晶体 图3 CsCl 晶体 图4 金刚石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