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高中历史(经济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苏湖熟,天下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能得到发展。
12
知识线索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13
课堂小结
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
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龙门碣 石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塞内、塞外)
畜牧区和半农 半牧区,经济 实力有限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早,人烟稠 密。
地势复杂,气候炎 热潮湿,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土地 贫瘠。
结论:汉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4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5
忆江南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
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
不采取措施心的南移
2.原因: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 × )
提示 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并非农业区。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23456
解析 从表中可明确看出,明朝内阁大学士中南方人数大大多于北方人数。从经济
与文化的关系层面来分析,题干表格信息实际上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
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
南方
北方
南浙福四广贵江湖广云北山山河陕
直江建川西州西广东南直东西南西
应用1 画像砖的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反映出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生活状况,显示 了这一地区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 落后,开发缓慢的经济特征。
史料二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 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 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知识结构
返回
贰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应用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图中A 是 山西 、B是山东 、C是龙门碣石以北 、 D是江南 。其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 地位,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业区的是 A(山西) 和 B(山东) 。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下图是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
判断正误 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基、中唐以后开始、南宋时期最终完成的发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区域经济
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 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 济。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 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 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 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 业和商业是否发达。——农耕经济重心
2、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多样性 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原因包括 ①自然条件 ②人口密度 ③开发早晚 ④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原因中最主要是 因为北方( )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兵役徭役繁重 D.高利贷盘剥重
【课堂探究】
结合教材总结出我国汉代经济 区域的划分情况、经济特点。
四 山东
大
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力强,
经 山西 全国经济重心
济
区 江南 ——尚未开发,农耕经济落后 特
点 龙门碣石以北 ——传统畜牧区或半农
半牧区,经济落后
多样性、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三次南迁
共同原因:战乱
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
原因:⑴中原人口南迁 ⑵社会环境 ⑶原有潜力 过程:⑴孙吴东晋南朝开发 ⑵中唐以后 ⑶宋都南迁后 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城市繁荣
1、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 特点是( )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4、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意义 的因素是( )
A.社会环境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和重心南移的动因。
3.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二、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区域经济的定义–区域经济的特点2.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3.重心南移的动因–国家政策的导向–市场需求的转移–科技创新的驱动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崛起–西部地区的开发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加大–环境污染问题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2.知识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讲解区域经济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和重心南移的动因。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展开讨论,并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工具1.电子白板2.讲义或课件3.班级分组用的纸条五、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学生表现:观察学生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检测或思维导图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和重心南移的动因3.了解中国区域经济的趋势和问题二、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2.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3.重心南移的动因4.中国区域经济的趋势5.中国区域经济的问题三、教学步骤1.导入2.知识讲解3.分组讨论4.教师点评5.总结归纳。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设计人:王玮审核者:高一历史组课时:2 时间:2014.3【课程标准】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影响【学习难点】理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知识梳理】一、区域经济的形成1.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江南和。
2.表现:(1)山东、山西经济区:①是传统的,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②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经济地区:①复杂,不利于开发。
②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或半农半牧区。
②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和经济实力发展的特点。
二、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南迁①原因:不断。
②表现:A. 两晋之际(第一次)由于和少数民族内迁,造成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B. 之后是人口南移的第二次高潮,使南方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C. 两宋之际的引起第三次南迁高潮。
③影响:A. 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B.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社会环境:南方社会环境相对。
(3)自身潜力: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因此,随着大批北人的南迁,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2.历程:(1)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农业:江南地区初步形成、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手工业: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南方出现了建康等大城市。
(2)中唐: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经济上的局面完全确立。
3.影响:(1)带来的南移。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和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知识拓展】1、经济重心南移的显著特征:(1)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这种转移不仅改变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格局,也对中国的区域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的南移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南移的原因1.政策导向中国的南向政策是南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向中西部地区。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也受益于开放政策的推动,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的投资。
2.基础设施建设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也是南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方地区的交通网络更加发达,通信设施更加完善,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此外,南方地区还拥有更加先进的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
3.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转变,这也对南移现象产生了影响。
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更加适合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为南方地区的人口结构更加年轻化,教育水平较高,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更加浓厚。
三、南移的影响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南移现象导致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具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机会,这会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在南方地区发展较好的情况下,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2.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南移现象也导致了中国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加剧。
南方地区作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其他劳动力流向南方城市,这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很多人才也选择到南方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了北方地区的人才流失。
3.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南移现象也带来了一些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同时,南方地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水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
(完整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结构: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2、区域经济的特点:多样性发展不平衡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2、迁移高潮:第一次:西晋末的永嘉之乱第二次:唐代的安史之乱后第三次:北宋末的靖康之乱3、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2、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整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初步开发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健康)(2)中唐以后:农、工、商等加速发展江西、湖南成为全国粮食基地逐渐超过南方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3)两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完全超过3、影响:文化重心南移导入:课前,老师想做个调查,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你们会选择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
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会选择南方。
众所周知,今天南方是作为全国的经济重心,那么是不是中国从古代以来就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呢?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就知道,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一开始是在北方的,后来才逐渐移到了南方,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这一历史过程。
教学过程: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讲解]:大家对司马迁有一定的了解吧,他是什么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写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在书中,他根据当时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请同学们在汉代四大经济区分布图上,把这些地区划起来。
[设问]:其中,山东、山西指的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和山西省吗?[提示]:古代的山东山西分别指河南崤山以东和以西地区。
山东(旧时指中原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包括现在的山西、陕西和四川等地区)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引导]: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山东山西大体在什么位置?[设问]:它们都处在黄河边上,都属于黄河流域地区。
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最新整理)
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
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3、唐代张籍《永嘉行》中说:“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它反映了
()
A、两晋时期的民族融合
B、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离不开四项生产要素:耕地、作物、农具、劳力。
分析材料一所附表格中的“中国战国”时代这四项要素的发展情况和影响(10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四要素中,变动最大、最活跃的要素是 什么?(1 分)
3、简述这一要素在宋代的变化情况及对当时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4 分)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命制人:马光贤 审核人:高三历史组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编号 3
时间:2011.9.18
复习目标 掌握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掌握我国
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和影响。
【课前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我的
要求:
思考
1.熟知课标要求 2.自主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和落实 3.完成预习自测
青州实验中学高三历史组高效导学案 5
一一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青州实验中学高三历史组高效导学案 2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一一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北方
南方
朝代
占全国户
占全国户
人口(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口数比例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A.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山东、山西以北 气候寒冷,土地 畜牧业或半农
广大地区
贫瘠。
半牧区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 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无积聚而多贫。是 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西汉 公元前202年-8年)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 (南朝·宋 420-479)
中
古人曾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
原
曰天(天灾),二曰官(政府的徭役),三曰军
人
口
(供给军队物资),四曰钱(高利贷),五曰愚
的
(经营不善)。”
大
量
请思考:历史上中原人口有几次大的迁徙?具体
外
迁
是什么?
1、中原人口外迁的三次高潮
(1)第一次高潮
(3)第三次高潮
• 时间:两宋之际 • 原因:靖康之乱
• 影响:南方的经济实力 和人口大增,中 国南方人口在北 宋时期超过了北 方人口。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历史上,中原人口几次大迁徙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导致了北方频遭战乱, 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战争导致中原人口三次南迁。
• 概况:时间:两晋时期
• 原因:八王之乱和永《嘉永之嘉乱行》唐•张籍 • 影响:黄河黄流头域鲜的卑农入业洛生阳态,环胡境儿迅执速戟升明堂。
恶化晋,家中天原子人作口降纷虏纷,向公南卿方奔迁走徙如。牛羊。 紫陌旋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逐渐超过北方
正式成为古代 经济重心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 南移。
(2)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 的主要承担者。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后来,由于过度开发,也出现生态环境恶 化的现象。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私有制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5)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合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 (6)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安定。 (2)经济因素: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劳 动力 (3)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好,适宜农业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龙门、碣石以北 塞外草原上的马群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请阅读并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关中,膏壤越野千里 天府之国 冀鲁豫古代农业区
风吹草低见牛羊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或火耕而 水耨。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江南 丘陵地带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课标要求: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中原人口的 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概念阐释
区域经济
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 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 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 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 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 达。——农耕经济重心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重点】掌握四大经济区域的基本内容【难点】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知识梳理】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司马迁根据,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2.四大经济区(1)山东、山西地区:特点: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
原因:地处黄河流域,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
(2江南地区特点:与山东、山西相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地理概念:龙门碣石以北是的广大地区。
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
特点:这一地区是传统的区。
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十分有限。
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思考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划分了哪些经济区域?各经济区域有何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中国古代,由于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2.三次大规模南迁的高潮:(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①时间:之际②由于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沦为主要战场。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①以后。
②原因: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③表现:大批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及其以南地区。
④影响: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①时间:之际。
②原因:之乱③影响: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3.影响: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文化重心的南移.思考2.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人口的南迁。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2.吴松弟在著作《中国移民》中,详细论述北方人口南迁的具 体背景、迁移过程、分布状况和造成的影响。这一南迁现象产 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南方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大
魏晋南北朝以前 经济重心在北方 魏晋南北朝:南方初步开发 南北趋于平衡 中唐五代(安史之乱后):南方全面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经济:江南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承担者 文化:带来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
古代的人口迁移和当代的人口迁移有什么区别?
龙门碣石以北: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畜牧区 和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
右侧图片反映的古代经济区是?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 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冀鲁豫古代 农业区
关中,膏壤 越野千里
天府之国 风吹草低见牛羊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 蓝。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
北方 南方
结合材料分析导致人 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战乱
北方 南方
结合材料分析人口南迁有何影响?
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 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 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 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习北方张挂名 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 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 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 着学,去了皮才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
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
①原因:主要是和天灾
②过程:
第一次高潮:的人口流动。
第二次高潮:的以后。
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引起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影响:
A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带去了先进的和。
B促进了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当堂检测】
1.(福建高中毕业班质检)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中心的迁移 D.社会制度的变革
2.(黑龙江哈尔滨高考一模)《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逐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 )
43.2%
北宋
6624295
37.1%
11224750
62.9%
一一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自主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司马迁的划分依据:
2、四大经济区的具体概况
经济区
原因
特点
经济地位
山东
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传统的农业区
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
山西
江南
地势复杂,人口稀少,
落后
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
两汉时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后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龙门碣石以北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一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因之内,晏如也。……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圳(丰收之年), 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之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祀梓之利,充切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1-13世纪
英国
239斤
100%
公元前5-3世纪
中国战国
397斤
166%
公元前2-世纪-1世纪
中国西汉
585斤
245%
11世纪
北宋
具体数字不详
约500%
——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南宋以后,历元、明至清,这种南方人口的优势一直维持着,全国总人口也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明清时期的人口成长是全国性的,并不限于南方,但是直到清代,南方的人口数字仍然在北方之上,清高宗乾隆26年(1761年),南方人口是116341515,占全国总人口的59%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宋徽宗崇宁2年全国人口总数。广东在南宋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这时已有地狭人稠的感觉了。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5、(广东揭阳综合测试二)我国古代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多次的人口流动,பைடு நூலகம்主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农业方面,中国的个体家庭经营、精耕细作的农业,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前苏联学者波梁斯基在《外国经济史(封建主义进代)》一书中折算中国主要时代第一劳动力产出粮食如下(与英国比):
A.山东省 B.函谷关以东 C.太行山以东 D.中原地区
3、(青岛教学质量检测)“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东、山西
4、(东莞第一学期调研)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 )
3、唐代张籍《永嘉行》中说:“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它反映了()
A、两晋时期的民族融合B、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D、南北民族矛盾的尖锐
4、导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关键的因素是()
A、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B、南方地理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D、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命制人:马光贤审核人:高三历史组 编号3时间:2011.9.18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复习目标
掌握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和影响。
【课前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要求:
1.熟知课标要求2.自主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和落实3.完成预习自测
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
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一一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一一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北
方
南
方
朝代
占全国户
占全国户
人口(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口数比例
西汉
9985785
80.2%
2470685
19.8%
唐代
5148529
56.8%
3920415
(2)南方的社会环境:
(3)南方的自身潜力:2、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
(2)中唐以后:南方北方。
(3)宋都南迁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促进文化重心的南移。
【预习效果自测】
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5、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课内合作探究与训练】
探究训练:★走进古代经济感悟历史★
问题一:阅读下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