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效率也下降了 , 令人担忧 。
关键词 : 语文味 语 文教学 语言
借鉴文 中的语言来表达 内心的真实感 受。
当然 , 语文教学 要体现 “ 语 文味 ” , 必 的同时, 注意培育学生美好的人性。就拿
、
语文昧之变
随着课 程标 准改 革的不断深入 , 近年 分考虑到语文的主体 ,努力上出语文味。 来 的语 文课 已经初 步改 变了 曾经语 文课 所谓 “ 语 文味 ” 是指 , 在语文教学 过程 中 ,
堂的沉闷与乏味 , 但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模 以师生互动 互享和渗透 教师 的生 命体验
式、 轰轰烈烈 的课堂气 氛背后 , 我们 依然 为前提 ,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 、 语言品味、 意 可 以感觉到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惘 : 语文 理 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 , 让 学生体验 到 课 越来越不像语文课 ! 一种极具个性 与文化气息的 自由境界 。 语 首先 ,语文课 与其他 学科 交叉过 多。 文 味是语文学科 工具性 与人文性特 点 的
语 文味 日渐淡 出语文课堂。
一
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 : “ ‘ 语文 作 品 , 产 生对文本 的情感美 、 文体 美和语
味’ 就是守住语文本体 的一亩三分地。 ” 语 言美 的认 同与赞赏。 因此 , 程少堂先生指 文 的本体姓“ 语” , 语文教 师在课堂上要充 出语文课堂教学要讲 出语言美、情感美 、 文体美。这对语文教师 的备课、 上课提 出 了更高 的要求 :
面。但热 闹背后 , 欠缺语文味依旧是不争 随着应试 教育 向素质教育 的转 变 , 语文教 的事实。教 师只注意课件 的大量运 用, 没 师已经从 过分 注重语 文的工具性 , 而转向 书、 思考 、 探 究 的时 间 ; 只注 意 问题 的结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味;情感体验;教学语言;多媒体教学2002年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
由此便有了公开教学就必定要有热闹的讨论场面,凡是教学比赛就必定要有多媒体的展示和合作互动的环节。
大家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
可是,就在这诠释、演绎之中,又使我们许多人茫然不知所措。
于是,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位要求,使语文教学变了味。
1 语文教学变了味,失去了“语文味”(1)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
(2)语言训练不落实,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
(3)脱离文本的讨论太多。
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4)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课堂上热闹非凡,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
我在某市“新课标语文优质课大赛”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师:下面就文章作者是小孩、中年人还是老人,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山中访友》) 于是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教师不禁喜形于色。
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教师运用课件,以卡通动画的形式,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编辑成动画片,整节课宛如动画片欣赏课,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我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苦之余,不由又问:这种直白式的演示课件,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像上述“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
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回归本真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2012年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没有什么不同,每一天鸡鸣即起,日落方息,在教室、校园和家庭之间匆匆忙忙;每一天巨细靡遗,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左右周旋。
但是对于我来说,2012年的我正式加入到了教师这个神圣而又光荣的团队。
在即将踏上新岗位的今天,有幸聆听了进修学校郭老师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于要开始人生新征程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
郭老师用生动形象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异同。
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语文究竟该怎样教。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郭老师的“回归本真,扶正语文教学”。
正如郭老师所言语文即是语言文字。
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单元的语文目标。
我们经常会去把一篇课文给学生讲懂,可是这些讲的过程中有多少是语文特有的呢。
这样就容易把一篇课文上成了一节思想品德课,或者是一节科学课。
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而语文味包括“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我们需要为它固本扶正。
那么什么才是语文的“本”呢?课标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不管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这个轨道,那么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语文所应有的味道。
扶正语文教学,就是要还原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恢复语文所应有的本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沃土。
讲座虽已告一段落,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
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又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酿造语文韵味 回归教学本色

酿造语文韵味回归教学本色语文教学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一、净化的课堂——酿造“语文味”的前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
而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学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没有一丝调和,除了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使学生习惯于用一种绝对对立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逐渐变得冷漠、偏狭和刻板。
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失去原味。
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这种情况,近几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语文教学陷入另一种误区——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一幅天象图挂在黑板上,可以滔滔不绝讲解半天,语文教师俨然是博学多才的学者,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
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上“为媒体而媒体”,形成声像的轰击,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将语文课堂变成舞台,让老师或学生扮演教材中的某一角色,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完全使语文课“变味”。
再加之政治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亦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目标,是语文教学必须担当的责任。
语文教学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肩负太多重大使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语文这门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太多了。
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的问题,其中包括学生感知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要给语文课减负,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去,让“语文味”回归。
何谓“语文味”呢?“语文味”就是要突显文本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说得明白一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掌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语言)、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
我觉得“语文味”应体现在:一、“动情诵读、潜心默读”的“读味”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学习语言,靠的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因此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多读可以积累,久读可以强化,反复吟读可以内化,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由于不放心,把一篇篇浑然天成的美文肢解成若干大块的“粗粮”,用心良苦地灌输给待哺“精粮”的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妙文华章均出自语言大师之手,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语言材料。
因此,老师在学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读”为主线,训练他们把课文读得烂熟于心,琅琅上口。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的精妙之处,才能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语言储备,运用起语言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
对那些短小精悍的古诗,由于节奏感强,音韵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那么我们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全程贯穿诵读,让学生读出意象,读出意境,“在诵中学,在诵中悟”。
对那些篇幅短小的名篇如朱自清的《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散文名篇,应以诵读为主。
这些名篇靠简单分析文章内涵是无法体现的,只有通过读,才能读出气势,读出味道,读出内涵。
对那些篇幅较长却又是经典之作,可采取“通读后再诵读”的方法,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可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大意,把握行文思路后,再盯准一精美处,重锤敲击,让它成为全文诵读的亮点。
[让“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语文味
![[让“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语文味](https://img.taocdn.com/s3/m/ebe9ecf610a6f524ccbf85f7.png)
[让“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语文味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多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
在此,笔者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些探究。
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
由于功利主义的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
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提倡“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
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语文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两者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内容就是道,言语形式就是文,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其一。
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如学习刘成章写的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刘成章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些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反璞归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反璞归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
这样,语文课堂变味,课堂效率下降,令人担忧。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净化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味”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或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比如,德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以及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
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有位老师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知识的认识上,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
其实,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韵律美,极具画面感。
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句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如: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等。
如果执教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
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感知美趣;引导他们去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并适时归纳这些语言的作用;让学生自由朗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朗读中体会出语文味;试着背诵、抄写积累这些语句;把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进行交流。
那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已尽在其中了。
二、利用作品激发情感,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乃至生命。
语文味——语文课堂的理性回归

“ 是什 么原 因让我和母亲对家乡的桂花念念不忘? ” 这个问题来
展开教学 , 辐射 “ 闻花香 、 摇花 乐 、 赠 花情 ” 等几 个板块 的教学 。
同时 , 在每一板块的教学后 , 都 回读母亲 的那句话 , 在动情 的诵 读 中让学生真 切地感受母女俩 对家乡 的眷 恋之情 。课 堂结束 时, 笔 者又 回归 到冯 骥才 的那句话 , 利用板 书和学生共 同总结 出散文 “ 形散而神不散” 的特点。
造充满语 文味 的小 学语 文课 堂 , 提 出自己的一 些观 点 : 聚集 文 体特点 , 引导咬文嚼字 , 反复 涵咏体味。
关键词 : 语 文味 ; 语文课堂 ; 理 性 回 归
新课程 改革如浩荡 的春风 , 吹进 了大江南 北 的课 堂 , 给传
统 的教学带来 了勃勃生机。在如今 的课 堂教学 中, 多样 的教学 形式 、 高超 的媒体技术 、 创新 的合作探究等 , 使课堂教学精彩纷 呈, 但是对语言文字 的理解 、 揣摩 、 品味 、 积累和运用却少了。 也 就是说 , 如今 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了“ 语文味” 。 所谓“ 语文 味” , 笔 者指 的是在语文教学 中, 以审美 为途径 , 通过情感激 发 、 语言 品味等手段 ,让师生共 同体验语言艺术 的独特魅力 和健康 、 丰
请看 《 猫》 一文 中“ 蹭” 的教学 : ①换词 比较 : “ 蹭” 可换 成什 么?哪个好?为什么?②联系 明意 : 看来“ 蹭” 虽然有摩擦之意 , 但不仅仅是摩擦 , 联系上下文读读 , 怎样的摩擦才是“ 蹭” ?( 轻 轻的、 亲热 的 、 客 气 的…… ) ③个 性 发散 : 轻轻 、 温柔 、 亲热 地
“ 蹭” 着老舍爷 爷的腿 , 小猫 在“ 说” 什 么?这一 “ 蹭” 还“ 蹭” 出什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唯有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重视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语文课堂固有的本色,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味”;回归本色;语文教学语文课堂的本色是什么?真实有效、书声琅琅、诗情画意、灵动和美就是其本色。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都要做到切实有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预示着语文课堂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应让学生“活”起来,以朗读、想象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让和美的气氛充溢语文课堂。
一、以读为本,回归本色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让朗朗读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共鸣。
朗读,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
因为,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思想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
因此,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引导学生以读悟读、以读悟情:(打开视频,屏幕上出现了志愿军与朝鲜群众话别的画面,画面里出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不,永远不会”这段文字。
)师:我们来看看,这就是当年大娘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
火车就要开了,谁想再深情地表达对朝鲜亲人的爱?生1:大娘,停住您的……不,永远不会。
师:你的心思大娘理解,可是大娘还是不愿回去呀。
我们就这么忍心让大娘站在这里吗?不,不是,我们只好请求她。
让语文课堂寻回失去的家园 溢满“语文味”的芳香

让语文课堂寻回失去的家园溢满“语文味”的芳香摘要:这些年,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语文教师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带着好奇和热情让这些新理念不断地添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自身根本并未理解和消化这些理念就一味地模仿添加,让语文课堂看似精彩万分,实质是恍恍惚惚、虚无缥缈,因此有必要让语文课堂寻回失去的家园,溢满“语文味”的芳香。
本文以“语文味”的定义以及提出背景为前提,提出了三点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味程少堂一、程少堂“语文味”的定义曾经看到过两个人有趣的一场对话,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如何把一块石头变成人的模样的?”雕塑家回答说:“去掉石头上不像人的部分。
”把这句话用到语文课堂上,在语文课堂上尽量不把语文或者没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关键的内容从课堂中剔除,那语文味在课堂上就可以“显山露水”了。
那么什么才是语文味呢?“语文味”这个名词是程少堂老师在2001 年提出。
后来语文味网上《关于语文味定义的补充和微调》一文中对“语文味”是这样定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二、程少堂“语文味”提出的背景(一)语文味提出的时代背景在《南方都市报:本土教育家程少堂》一文中提到:“上世纪60 至70 年代语文课,当时受‘文革’的影响,把语文课当成了思想教育课,当成阶级斗争的工具,语文课堂不像语文课,而像政治课,比如很多老师直接带着报纸的社论去讲课;至80 年代初,又把语文课当成纯工具课;到90 年代,受人文思潮的影响,语文课又上成了人文思想课。
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40-01新课程的变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以及和相关学科的渗透,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资源。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语文味不浓”,教师在课堂上走形式、摆花架子等。
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让语文课堂彰显出语文课的本体性特征来,强化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理解语言和积累新的语言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通过言语活动,发展言语能力,提升语言素养,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1 让语文课“得意”又“得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得意而忘言”,注重内容的理解、任务感悟而忽视语言的语言与运用,有时甚至以“得意”为主要或唯一的目标,而忽略了语言的习得,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
有一位教师执教《一个村庄的故事》,过程如下:1、初读课文,谈有什么感受?2、再读课文,想一想:你心里是什么滋味?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4、思考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看网页上的新闻“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写一则环保广告语。
从这几个教学环节中可以看出,这节课也有一些说、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提供给学生一些语言实践的机会,但“杯水车薪”,整堂课在你说我说大家说中结束,而学生学得了些什么,似乎只局限在“保护环境”之类的有关环保的概念化知识上。
这样的课,是典型的以得“意”为主要目标组织阅读教学的,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在理解文本内容上,强化了“人文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忽略了语言的学习。
名师徐小童执教的《猴王出世》,以独特的设计和精彩的演绎,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她将此课的着力点放在“言语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上,带领学生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既引导学生“知其然”——理解内容,更重视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体会文章内容是如何表达的,从而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灵魂

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摘要】评价一节成功语文课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
基于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教学灵魂缺失与回归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近年来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让人感觉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有时像思品课,光顾道德说教;有时像科学课,光顾着讲解知识了;有时像生活课,光顾着探究实践了……然而语文课毕竟姓“语”,语文教师在实践语文课堂时应该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上出“语文味”,因为“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何谓“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极具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
语文课如欲开学生的“胃”口,一定要讲究“有味”,这种味就是指“语文味”。
然而透视当前的一些教学行为:讨论的多了,读书的少了;媒体应用多了,学生品评少了;热闹空谈的多了,积累感悟的少了……让我们感慨万分的是,这样的课堂是语文课吗?基于此,笔者学习了有关“语文味”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一些阐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成因剖析首先,语文味的缺失,体现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
以为新教材必须要有新教法,那些朗读背诵、品词赏句便不是新理念,于是痛快地抛弃许多传统的优秀语文教学法。
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这也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提出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把握起来就出现了偏失。
如教学《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感受月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人文精神。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摘要:阅读教学应回归语文教学本体。
在阅读教学课上要立足语言形式的培养,让语文课姓“语”,让学生真正体会言语的魅力,正确、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味教学本体语言形式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李海林先生曾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语文课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不是把语文课上得满满的,肥肥的,花枝招展的,浓妆艳抹的。
语文课要回归本位、要朴实无华、要自然大方。
语文课要从每一个词教起、从每一个句子教起、从每一个语段教起……让中华儿女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最终因语文而幸福。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问题重重。
教学形式多却丢了语言特性。
教师脱离了课文的语言,只是一味深挖和放大课文的人文因素。
在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地进入“人文对话”过程,发言异常激烈。
观看图片,欣赏音乐,又唱又跳,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教学效果看似很好。
学生课堂上看起来什么都会,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
语文课变成了品德课、音乐课、科学课。
课堂上教师虽然关注了语言文字,但在训练上却采用零打碎敲式。
我们在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读完课文,老师就迫不及待地提问:“哪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哪句话你最受感动?”然后老师就紧紧抓住这个句子不放,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学生谈体会,接着就是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朗读句子。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篇文章学习完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并没有整体的印象,更谈不上关注语言了。
语文课教学若放弃了语言学习的这一根本任务,就失去了语文课的真正意义。
二、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何为“语文味”?“语文味”应既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又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的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
首先,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味”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根据“新课标”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让“语文味”回归课堂

师 推 荐 课 外 阅 读 篇 目 。每 一遍 读 都 有 日 的, 整 体上看有 梯度 , 层层 深入 , 其 问 有 机 渗透 学 习 方 法 的 指 导 这样 的 课 堂 教
学 就会 取得 良好 的 成 效 。 ( 3 ) 落实 训 练 彰 显 “ 语文 味” “ 语文味” 并不是摸不着 、 看不 见 、 非 常玄乎 的。要从语 言人手 . 从 品味 语 言 到运用语 言 . 着 眼 于 培 养 学 生 语 文 素 养 的形成 , 引领学 生获得感 受 , 体验 情感 、
的内容深入思 考 . 将 书 中 的 语 言 转 化 成 自己 的 语 言 , 试 着 把 自己 推 销 去 。 教 师以主持人 的角色 。 有 意 识 地 引 导 学 生
格 来讲 。 这不 是“ i 血文 课 ” . 可能是 “ 品 德
课” “ 历 史课 ” 等 。就 拿 “ 阅读教学” 来 讲, 应 该 把 对 课 文 形 式 的 学 习 和 内 容 的 学 习统一起来 , 在 让 学 生 了 解 感 悟 文 章 的 思 想 内容 时 , 不 能 离 开 对 文 章语 言 形 式 的 理 解 感 悟 .如 果 离 开 课 文 语 言 的 学 习, 仅感 悟课 文 的情 感思 想 , 学 生 学 完
文化 , 形 成 自 己 丰 富 的精 神世 界 。 “ 语 文 味” 是 语 文 教 学 应 该 追 求 的一 种 境 界 。 语 文教 学要 体现“ 语文 味” . 必 须 在 对学生进行 听 、 说、 读、 写 的 语 言 教 学 的 同时 , 注意 培 育 学 生美 好 的 人 性 。 当然 , 在 现 实 的语 文 教 学 中 . 往 往 会 出 现 只 有 人 文 而 没有 适 度 的 言 语 训 练 的现 象 . 严
“语文味”呼唤语文课本质的回归

“语文味”呼唤语文课本质的回归【摘要】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性质。
本文从语文课的本质出发,分析了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的几个策略。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本质;回归【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程少堂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性质,以师生间的活动、对话为前提,通过兴趣激发、情感交流和语言赏析等教学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语文味”呼唤语文课本质的回归。
一、语文课要去伪存真,剔除非语文的内容,净化语文课堂的环境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时要体现自己的思考,不能幻想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和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都一下子传授给学生,那种一味贪多求全的语文课,就有可能衍变成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同时也不能把语文课简单地作为习题训练课、语言课、语文知识或文学课。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一堂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它必定有区别于其他课的独立的目标及存在的独立价值,它不能衍变成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更不能让其失去存在的独立价值,成为其他学科的“保姆”。
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它不能绝对的科学化、模式化,也不能与其他学科过度融合。
因此,每一个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使语文课堂得到净化,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个性、爱好,坚决把不属于语文的东西清除出去。
二、语文课要注入“人情味”,教出情感,让语文课达到“育情”的目的作为语文课,它独特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语文课要注入“人情味”。
只有充满“人情味”的语文课才能体现语文课的本质,语文课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共鸣、共生。
要给语文课注入“人情味”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以热爱每一篇课文的积极心态去解读文本,发现教材的情感的集聚点,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对文本中作者传达的情感,最后在师生对话中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让缺失的语文味回归课堂——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探讨

调 语文 与社 会 发 展 、 技进 步 的联 系 和 其 他 课 程 的 沟 通 , 实 践 科 但 中, 一些 老 师 把 语 文 课 上 成 了政 治课 或 综 合 课 , 泛 化 教 育 , 搞 导 致 了语 文味 的缺 失 。 以直 观 的视 觉 形 象 、 听觉 形 象 而 著 称 的 多 媒
笔 者 以为 , 有效 的语 文 教 学 就 是 要 用“ 文 的 方 式 ” 行 , 语 进 引 导 学 生 实 实 在 在 的 接 触 文 本 , 过 生动 、 实 的 言语 实践 活 动 把 通 扎 握 文 本 言 语 的“ 、 、 ”从 而 使 语 文 课 洋 溢 着 浓 郁 的 语 文 精 气 神 , 味 , 学 生 对 语 文 学 习 更 有 兴 趣 , 而 爱 上 语 文 , 在 其 中 。相 使 进 乐
让 语 文 课 堂 上 充 斥 着 教 师 的满 堂灌 和 学 生拼 命 的 记 笔 记 , 然 后 死 记硬 背 , 文 的 教 学 与学 习 , 全 是 一 种机 械化 模 式 化 。 近 几 语 完
年 来 , 然 新 课 程 标准 提 出 了“ 合 性 学 习 ” 虽 综 的崭 新 理 念 , 加 强 更
1. 24
让缺失的语文味 回归课堂
中学语 文有 效教 学探讨
◎福 州 高级 中学 高艳红
眼
薹言
反 , 开 语 言 的读 、 、 、 , 易造 成 语 文 学 习 任 务 的 旁 落 , 离 悟 品 写 容
那就不是语文课 了!
文 本 冷冷 清 清 , 习 任 务 淡 化 ; 生 个 性 张 扬 , 思想 贫 乏 苍 白 , 学 学 但 情 感 贫 弱 无 力 。这 样 的语 文 课 忽 视 了 语 文 教育 自身 的特 性 和 功 能 , 缺 失 了语 文 教 育 的本 色 ,存 在 着 大 量 异 化 变 味 的现 象 ——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本味回归

一
种舞蹈 ,了解了句式的短长 ,极 把实用 性文体和综合实践 活动课
程相结 合 ,是散发语文 真味的最
好 课堂 。
尽所能的夸张和比喻而已。不要说 单元 目标 ,就是简单的课堂教学 目
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他说, 学习国文 ,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 上 ,不应着眼在内容上……我们所 要学习的是文字语言上的种种格式
融经典与个性于一体。王荣生教授
指 出 ,语文 课程 目标 的规定 性 ,决
知 语 文 之 原 昧—— 人 文 性
与 工具 性 的统 一 。
定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性 ;尽管 语文课程的多种具体形态 ,在课程
花。 二. 品 语 文 之 美 昧—— 经 典 与
段知语文之原味,了解语文不仅仅 是几个词语,几首诗 ,还是一种实 用性的工具;在渐进阶段品语文之 仅仅是大家之言,更要融人 自己的
流,那些是可以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的课程。他们更不知道,学 习语文 以传承 文化 ,可以传达社会价值
美味, 通过品味经典, 体会语文不 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其他学科 ,可
因此 ,初中语文第一堂课 ,教 师 就应让学 生知语 文——语 文课
程 是 一 门 人 文 性 和 工 具 性 相 统 一 的 课 程 。学 生 带 着 如 此 清 晰 的认
易远离课标。其实 ,无论出发点是 来得 及 品 尝就 已消失 。到 了初 中 , 味 ,确定初 始 阶段 的教学 内容 : “ 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 自我成长 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
散发出十足的语文味。
出: “ 语 文课 程致 力 于培养 学生 的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
远离尘嚣 回归自然——让“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找回“语文味”

【 冷思考】 课堂是热闹了, 可透过热闹, 我们看到的
是 无 效 的 学 习。 教 师 意 图 让学 生能 有 自主 与选 择 的权 利 , 是 值 得 肯定 的 , 是 没 有 指 导 的 学 习 , 有 良好 这 但 没 搭 配 的 学 习 , 有 合 作 的 学 习 , 生 学 习起 来 又 会 有 多 没 学
清 主 线 , 不是 说 只 有 一个 要 求 、 项 任 ” 精 。精 讲 , 即讲 精华 , 髓 , 讲精 讲 精 炼 , 龙 点 睛 , 要钩 玄 , 言 不 繁 , 时 如 金 。 当 画 提 要 惜 然 , 要 求 学生 问答 简 明 扼 要 。多 练 是 相 对 精 讲 而 言 , 也 即让 学 生 多 读 、 多写 , 自主 参 与 言 语 宴践 。我 觉得 这样 很 好 ,能 更 有 效地 利 用课 堂 时 间 ,也能 理清 教 学 的思 路 , 果 在 镜 头 一 中 , 师 能 集 中 一 两 个 问 题 , 针 对 如 教 有
生 们都 能 说 葡 萄 美 。于 是 ,教 师 就 让 学 生 读 出 葡 萄 的
中与 文 本 的 语 言 更 紧 密 结 合 在 一 起 .可 以 抓 住 重 点 的
词语 , 以理解 。镜头一 中的 问题是没有梳理的 , 果 加 如
这 些 疑 问 能 从 文 本 中来 ,然 后 让 学 生 到 文 本 中 去找 答 案 , 抠词语 , 紧 进行 解 疑 , 样 也 能 更 好 地 利 用 文 本 , 这 让
的 学 生 则叽 叽 喳 喳 , 说 这个 , 你 我说 那 个 , 仁 不 让 。 当
镜头回放二 : 在学习课文 《 葡萄沟》 教师抓住 了描 ,
写 葡 萄 多 而 且美 的句 子 。“ 了秋 季 , 萄 一 大 串 一 大 到 葡 串 地 挂 在 绿 叶底 下 , 红 的 、 有 白的 、 的 、 红 的 、 绿 紫 暗 淡 的 , 光 十 色 , 丽 极 了” 让 学 生 说 说 葡 萄 怎 么 样 ? 学 五 美 ,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相信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
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读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行走在它的边缘。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必须体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时下,开课老师追求的是“课堂气氛活跃”。
什么叫“活跃”?就是问问答答,你说,他说,大家说。
发问之后,举手如林;回答之后,掌声四起。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开课者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
包装与演戏,是当今公开课为追求“活跃”而犯的通病。
开课教师常常讲究包装,上课表演性强,作秀给听课教师看。
课前大都把问题透给学生,以便课堂上能准确回答;选好口齿伶俐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大显身手;讲课时按操练好的程序“复制”,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
期间,教师不时来些俏皮话或成人笑话,对能回答问题的同学夸奖鼓励。
一节课下来,居然也热热闹闹,掌声不断。
这也引发了语文教师的思考:语文课堂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热热闹闹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语文的成分?这样的课堂,这样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能制造出“语文味”吗?因此,语文课堂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一定要真正回归语文。
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触摸语言文字,不是搞包装与表演,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更好么?让课堂成为一个能用简单词语构建的使心灵震撼飞扬的快乐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和小组合作讨论形式展开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学的“唱、跳、画”等形式占据了主流,课堂虚化了,课堂上的文学与文化消失了,想象与个性迷失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不断淡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很多语文老师都意识到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收获相对较少,成长较慢,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光鲜热闹,实质上异常苍白。
语文课就应该回归本质,回到吟诵欣赏,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应该“文辞、文章、文学、文化”四文并举,阶段递进。
怎么样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呢?
一、在文言古文中深掘古典文化
文言古文中不仅有人物典故,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程东文老师曾经上过一堂《陈涉世家》的公开课,单就一个故事来讲,陈涉世家在历史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程老师却把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史记》写作特点结合起来设计教案,引发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程老师介绍了世界民族发展史中起义场面写得最宏大的两个片段,中西文学史上都有场面波澜壮阔,人物风采动人的作品。
在文学欣赏之余,程老师还引导学生分析了中西暴动、起事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差异。
通过学生的分析概括,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
(1)西方农民起义多为自由民主,独立而战,以法国为代表,但中国人却是“逼上梁山”。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的起义都是临时性事件引发的,并且在短时期内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农民多数是不得已造反,是走投无路的选择。
(2)借用鬼神和宗教为起义储备舆论与做好宣传准备,用一些“天命神授”的方式来增加光环。
(3)古时没有政党,于是“结为异性兄弟”、“为坛盟誓”是最好的组织形式,用各种盟誓的方式来结成联盟,也缺乏明确的行动纲领,当然,常常因此留下失败的祸根。
(4)初期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领导人迅速“变形”,走上了称霸称王的模式,有些还表现出了自己的反动面,骄奢淫逸,甚至大戮功臣。
陈涉最终还是忘记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老话,把自己送进了坟墓,一个为农民举事的战争,几乎变成了农民的浩劫。
这样的文化积累非常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究文史知识的兴趣,通过文化的杠杆引发了一场文辞文学文化的语文课堂。
二、从文辞中品味欣赏文学
每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根据每课的不同性质来区别对待,有些重文化、有些重文辞。
在一次全国优质课堂中,程东文老师曾经上过一堂《千家诗》欣赏课,作为传统的蒙学教材之一,《千家诗》广为民间传诵,但如何上好一堂《千家诗》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单从诗意来理解,很难品味意境;从诗人经历来思考,很难品味诗句带来的美感。
程老师就“节奏”、“意象”、“情境”入手品味欣赏诗歌,采用循序渐进地方法推进。
首先入门的是“节奏”,学生的读诗涵泳,是诗歌欣赏的初步入门。
接着学习“意象”和“情境”,初步领会古诗的意味,懂得一些赏析诗歌的粗浅方法。
程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从下列的诗句中辨析出是哪一个季节,重点辨析写秋天季节的词语。
最后通过归类来提出“意象”的概念,是“物象与情
意的融合”,意象不仅仅是写一些事物,这些事物上要附着作者的情感。
最后一个阶段,提到“情境”。
概念来自现代诗歌教学中,诗歌不仅仅是一种平面的情感描写,它有情节,有叙事,有内在的意象流和情绪流,还有人物的行动。
板书中展示了“动静与虚实、时间与空间、修辞炼字、感官”,学生从给出的诗歌中寻章摘句加以理解,从一点理解与赏析都不会,到慢慢会寻找到一个支点来进行诗歌的欣赏分析。
这些都是赏析诗词的粗浅功夫,通过文辞、文章来初窥堂奥,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还会学习到“主题、流派和风格等”。
三、从文章来欣赏学习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好文章,如何用好教材中的好文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当做一个语料,有的时候也把它当做一个文学文本来学习,只有区别对待每一篇课文,才能用好它,用足它。
例如:我们在上初一课文《春》的时候,注重它的字词章法,关注这篇小短文的谋篇布局,模仿它最基本的写作规范,后来,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不仅是关注几个关键词语,更加关注文本主题的深度理解,突出“父爱”,还是突出“感知父爱”?更从五四时期“打死父亲”一直说到“革命文化”时侧面体现真情的可贵;再如,到了高中阶段,学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从六朝金粉与当下雅士的人文情怀等文学文化的方面来加以阐发。
文本解读中,各有侧重,我们只有用好文章,才能上好语文课。
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
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把“文辞、文章、文学、文化”四文并举,让语文课富有语文气息,回归语文的听说读写、诗说吟唱,才能让语文生机灵动,让学生素养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通联:杭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