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的散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行文思路、文章结构答题模式:
上海高考的“考试说明”中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查的能力层级定为C 级。此考点在高考阅读中不常涉及,高考命题如果涉及到此考点,不仅题干设置上会有相应的解答角度暗示,而且文本本身的“行文思路”也应该有相对明显、相对唯一的解读结果。
散文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线和途径。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中心点,把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行文思路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结构。结构与思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分析行文思路,也就是在分析文章结构;散文的材料往往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分析文章结构,也就是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阅读散文时,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更要把握文章的内涵。
高考试题中关于散文结构思路的主要考查题型有:找结构上照应的相关内容;找引出全文内容,或总领全文,或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判断并分析文中作为铺垫的情节或为引人入胜而设置的悬念;分析过渡段、结尾段等相关内容在文章结构、表现文章主题上的作用;联系相关内容,在文中填写使文意通畅、结构合理的语句。考生要掌握文章或段落在领起下文、总结上文、升华主旨、衔接过渡、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方面的基本结构常识和技巧,并明确其作用,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解答此类题型的基本方法是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文章结构常识,并能作结构意义上的分析。
把握散文的文章结构和思路,可以采取以下三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整体阅读。它可以使考生在宏观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增加答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增强解题的准确度。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对文章形成大致认识: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文体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然后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段落取精。就是要摄取文章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第三步,提取线索。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一篇文章,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
以上三步中,前两步相对容易,第三步难度稍大。谈散文的结构往往不得不谈散文的线索,所以考生有必要知道散文线索的有关内容。
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为线索,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等。就散文线索的内容和作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横贯式。以内在的思想路线或者外在的某个物体来连缀各种互不关联的“画面”“片断”,按事物的性质归类,并列地组织材料。在具体运用中,以情感为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以事理为线索,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以事明理的议论散文;以物件为线索,多见于一些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抒情散文。
纵贯式。以事物本身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或进程为线索,深层次组织材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最常见的是以时间先后为线,这种方式常常为叙事散文所用。这样叙事有头有尾,来龙去脉清楚,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把握。也有以空间转移为线,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随作者观察次序来组织文章,从本质上说,还是按时间顺序。还有以情节为线的,叙事散文中时常可见。
纵横交错式。指上述两种类型的综合运用。在一些游记散文、叙事散文中常见。如汪曾
祺的《胡同文化》既从横的方面写了胡同的多、深、方正,胡同里人的关系、心态,也从纵的方面写了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
还应注意,散文的线索不等于中心,不等于重点。它只是把材料组织起来的绳索,可以是中心、重点,也可以不是中心、重点。
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二、重要词语、句子理解题答题模式
上海卷历年高考的“考试说明”中,都有关于“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等内容的要求。无论是对重要词语还是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考生都应注意结合原文进行解读。而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与社科类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的含义不同,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往往带有作者的感情倾向,加上散文语言本身具有凝练优美、内涵丰富的特点,使其成为必考内容之一,特别是那些从文中抽出的含义丰富、带有哲理的句子,更是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散文中的重要词语主要包括能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反映具体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的词语。重要句子则主要包括:意义比较含蓄,内涵比较丰富,蕴涵某些深层含义的句子;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需要明白本体或喻体真正含义的句子;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句子;富有哲理性、起到警策作用的句子;等等。以下具体阐述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的不同方法。
一、品味重要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一般具有双重性,即本义及其在文中的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而考试一般考查其在文中的情景意义。所以考生一定要有语境意识,通过把握上下文去体会、推断,并确定其含义。语境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特定环境;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从语言链中结合语境来理解。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要与句群或段落结合起来。一般来说,一个词语的出现,作者在它前后都会给出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来揭示它的内涵。考生答题时只要找准原文中的相关句子,在词语出现的前后就可找到答案。结合具体的出题方式,考生必须理解和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把握代词或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隐含义,品味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情感。若考题要求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考生要结合语境,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结构作用等。
在考试中,考生如果碰到对个别词语在理解上有困难,不妨把它同文章的主旨、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联系起来。另外,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抒情成分的体现,恰当地把握文本作者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所谓“重要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三层意义:一是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就是字面意义;二是句子的句内意义,也就是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三是句子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临时意义。这其中,以最后一层难度最高。首先讲清楚该词语或句子的直接意思,解决的办法是将意思还原,也就是将词语或句子中的临时语境还原为人们通常习惯的表达,有时还要将句子中的指示代词的内容还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