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海洋环境 2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2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等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2. 海水的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及pH缓冲性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要意义?3. 简要说明大陆边缘沉积与深海沉积类型的差别。
4. 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5.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6.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7. 生活于大洋中层和深层的鱼类在身体结构上有什么特征?8. 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谈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二、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溶解性:溶解大量营养物质透光性:光合作用流动性:扩大分布范围浮力: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缓冲性能:维持环境稳定性四、海洋沉积物1陆源沉积,,2远洋沉积(深海沉积)⑴红黏土软泥⑵钙质软泥抱球虫软泥抱球虫翼足类软泥软体动物的介壳(异足类、翼足类)一般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水深不超过4700m(溶解度随压力增加与温度降低而身高)⑶硅质软泥硅藻软泥、放射虫软泥Plankton:在水流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重要性⑴有些浮游动物密集成群,形成声散层,阻碍和干扰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在声速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⑵是鱼类,养殖贝类及其它水生动物的主要饵料。
⑶本身就是可利用的渔业资源。
海蜇、南极磷虾。
4有孔虫的外壳大量沉积在海底,成为有孔虫泥,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5海流指示种(水母类、桡足类、被囊类、毛颚类),指示鱼群洄游路线和寻找渔场的指示种(桡足类、磷虾类)。
6反射虫、有孔虫、翼足类的外壳大量沉积在海底,对海底地质和古代海洋环境有一定的知道意义。
2、对浮游生活的适应扩大个体表面或结成群体增加浮力缩小体积可相对增大表面积,从而增加抵抗下沉的阻力,具有刺毛、突起或连接成群,增大表面积。
减轻比重增加浮力产生气体、油等比重轻的物质。
分泌胶质,浮游海樽类的胶质囊。
海洋工程环境 2-1温度盐度密度
等温线平行于纬度线呈带状分布,见图3-5,表层 水温东西方向差异小,南北方向差异大
赤道附近水温最高,随纬度增高水温降低,到极 圈附近最低。
寒暖流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大,造成等温线密集
4
第二章 温度、盐度、密度及其分布 变化特点
1
一. 温度 :基本物理量,单位摄氏温标 ℃
1、海水热性质: 热容:海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焦耳数,单 位J/ ℃ P40表3-1 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 焦耳数,单位J/ (g·℃)或J/ (kg·℃) 如此大的热容,阻止海水温度激烈变化,使得海 水温度变化缓慢,存储热量不断输送到大气,对 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2)、铅直分布: 混合层:表层海水混合强烈,在垂向温度一致 并与海面温度相同而且很均匀。 温跃层:铅直方向上温度梯度较大的水层
温跃层强度:温度铅直分布曲线上的 温度差t与对应水深厚度z的比值(t / z) t随水深递减取正号
深层海水:水温又低又均匀,变化梯度很小
5
(3)、水温时间变化:
表层水温变化-2~30 ℃ ,深处水温变化在4~1 ℃ 水温日变化和年变化主要与太阳辐射有关 日变化幅度小;浅海沿岸可能受潮汐影响水温日
近海密度常用公式:(3-3)
海水密度是盐度(S)、温度(t)、压力 (p)的函数,即 ( S , t , p )。
将盐度、温度和压力(深度)的测定仪器 组合 称盐温深测定仪CTD
水平分布、铅直分布、密温时间变化
11
(1)、水平分布:表层密度与温度、盐度有关 密度超量γ= -1000,单位kg/m3。 赤道附近水温高,盐度低,密度最小;向 两极逐渐增大,到两极最大。图3-13 大洋底部密度几乎没差异
海洋环境污染2篇
海洋环境污染第一篇: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影响导语:海洋环境污染是当今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从污染源、污染物以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对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探讨。
一、污染源与污染物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包括陆地排放、海上运输、油气开采、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等。
其中,陆地排放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包括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污染物主要有化学物质、有机物、石油类物质等。
其中,化学物质是海洋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如有害的重金属、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
这些有毒物质在海水中可以长期存在,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海洋生物遭受的影响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数量和分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污染物的累积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生物死亡或种群减少。
例如,油类物质泄漏会导致海洋鸟类、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遭受毒害,并对它们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海洋环境污染也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海水温度升高、海洋酸化等现象会导致浮游植物、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受到破坏。
这些影响不仅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还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三、人类社会的影响1. 损害渔业资源和食物安全海洋环境污染对渔业资源和食物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海洋中的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蓄积,进而被人类摄入,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污染还会破坏海洋中的渔业资源,使渔民的收入减少,威胁到渔民的生计。
2. 威胁海洋旅游业海洋旅游业是许多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污染物的累积会导致海滩失去吸引力,影响游客的体验和消费意愿,从而对旅游业产生不利影响。
结语: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减轻和防止海洋环境污染,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海洋科学研究,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_0
(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问题:赤潮的危害?
总结赤潮的防治措施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2题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模块2:分析海洋环境污染
阅读:图6.11海洋环境污染的主水和工业废弃物;
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
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
④石油污染。
问题:海洋污染物主要来源有哪些?
问题:说明海洋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案例分析:猫为什么要“自杀”?人类为什么会受害?
问题:海洋污染物是通过什么途径危害人类自身的?
问题:海洋污染突出的问题是?
问题:海上石油污染主要集中在哪里?
组织学生讨论:石油污染的治疗方法
模块3:分析海洋生态破坏
阅读:课本P76
问题: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
①人类生产活动:
排放污染物一—造成海洋污染;
过度捕捞一—造成生物数量减少;
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
②自然环境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模块4:分析赤潮
问题:目前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海水富营养化)
问题:一般来说什么样的环境容易发生赤潮?
(气候、洋流、地形等自然条件: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总之,赤潮发生是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然现象。)
【导入】当前,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海洋开发的永续利用,我们必须防治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管理
海洋环境管理[字体:大中小]主讲人:朱庆林前言1.环境问题已经、正在、还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2.“海洋环境的保护与保全”3.沿海各国大力加强了海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4.我国的海洋环境现状、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环境管理”各章节第一章海洋环境第二章海洋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第三章海洋环境生态破坏现状第四章海洋环境管理第五章海洋环境管理依据第六章海洋环境管理任务第七章海洋环境管理技术第一节环境与海洋环境的概念一、环境环境:以人为主体,相对于人类其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社会的事物及其变化和表征的整体。
“资源环境”说;“环境资源”说。
解决环境的根本必须从产生环境的根源入手,即资源的开发过程、技术、手段、方法、思想等方面和角度入手。
二、海洋环境海洋环境是指以人类生存与发展为中心,相对其存在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海洋自然和非自然的全部要素的整体。
海洋自然要素,如:海洋水体及其物理,化学,生物要素,海洋现象等。
海洋非自然要素,如:海洋污染,海洋次生灾害的等人为造成的因素。
第二节全球环境的大背景相关链接:太湖污染图片相关链接:意大利那不勒斯垃圾处理空间不足,导致垃圾堆积如山。
相关链接:我国垃圾污染防治滞后,许多城市将面临垃圾围城。
第三节海洋环境的问题一、沿海海平面上升1. 海平面上升1米,无家可归的人数将有1.5亿以上。
2. 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加剧,沿海低平原海湾和河口地区。
3. 增加排污排水的困难海平面上升会使现有的市政排污、排水工程设计标高降低,造成沟渠或管道排放困难,甚者会排不出去而至海水倒灌。
4. 港口功能减弱。
港口或其他工程设施,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其功能和使用性能不断下降,如码头离水面高度,会因海面上升而降低,原来具有的船舶停靠的安全性随之降低等。
5. 还将伴随发生邻海土地盐演化、地下水盐化、生态环境变迁等问题。
二、海岸侵蚀海岸侵蚀监测结果表明,2003年4月~2006年5月间,江苏省连云港至射阳河口岸段沿岸海堤受侵蚀破坏严重的岸线长度为19.75公里,海岸侵蚀的总面积为5.29平方公里。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_1
6.2海洋环境问题保护与环境保护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海洋环境问题的两个表现。
2.运用资料,说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间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3.认识海洋生态破坏的具体表现及防治,以及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
4.海洋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教学重点〗石油污染赤潮海平面上升〖教学方法〗发现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绎法〖学法指导〗联系框图如何填写〖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读图引入:读海洋污染画面示意图引入新课2.读有关“水俣病”资料,分析“水俣病”产生的原因,得出海洋重金属污染以及危害人类的途径——致命的食物链。
3.观看“石油泄漏”录像,了解海洋污染另一种类型;学生画世界主要海洋主要运输线路、观察世界海洋石油严重污染水域及中国海洋污染图,分析石油污染分布的区域,找出原因,最后分析危害。
4.再观察海洋污染物来源图,教师讲解海洋污染其他类型。
5.教师总结,什么是海洋污染。
6.由“赤潮”录象,引入海洋生态破坏。
7.阅读书上“赤潮”案例,学生回答如下问题:“赤潮”是什么,啥原因,在哪里,啥危害。
8.为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再放有关“赤潮”知识的录象。
9.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其他有关海洋生态破坏的资料和图片,归纳总结什么是海洋生态破坏。
10.由“图瓦卢”举国搬迁引入“海平面上升”。
11.做79页思考题得出“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联系框图如何做)12.教师讲解“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13.做78页“海洋环境问题”框图,总结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引出海洋环境保护。
14.讨论海洋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15.巩固:解决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
16.布置作业:2004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请收集相关资料,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
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海南省内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活动。
第二章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第三条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按照国家和省级标准执行,包括海水质量、海底沉积物质量、海洋声学环境质量等指标。
具体标准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
第四条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所辖海域进行监测,确保海洋环境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三章海洋生态保护第五条海洋生态保护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应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区划定、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等内容。
第六条禁止在海洋保护区内进行破坏性的渔业活动、挖沙、填海、废弃物排放等行为。
第四章海洋污染防治第七条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应建立海洋污染防治机制,制定海洋污染治理方案,加强污染源监控和排放管控。
第八条海洋工程建设和各类固体废物排放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标准,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第九条禁止非法排放废水、废弃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到海洋环境。
第十条对于污染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进行处罚,并要求进行环境修复。
第五章海洋生态修复第十一条发生海洋生态破坏的,责任单位应及时采取修复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十二条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应支持和协调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人员,海洋管理部门有权采取暂扣、扣押设备和工具等措施。
第七章附则第十五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报告表2、海洋生态修复方案模板3、海洋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法律名词及注释:1、海洋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和省级制定的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用于评估和监测海洋环境质量。
2、海洋保护区: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或海洋管理部门规定,划定并保护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定区域。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P9):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正负反馈的判断(P16):正反馈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又变成输入,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负反馈是输出反过来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3.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征(P21):①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②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③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规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章: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的三大梯度(P26):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维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环境的特点(P27):①由于海洋水体大,海水有较高的比热,加上混合作用,使得热量分布相对均匀,因而海洋温差小,温度变化缓慢;②海水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即使有生物活动,其pH也相对稳定;③由于海洋表面与大气接触,加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表层氧气含量基本上饱和,高纬度表层海水冷却下沉冰箱低维度运动,就把氧含量高的表层水带到底层。
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
4.浮游生物(P31-P32):按体型①小型(<500um)②中型(500~1000um)③大型(>1000um);按浮游时间①终生②阶段性③暂时性。
5.很多海洋游泳生物有周期性的洄游,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三个类型(P37-P38):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6.海洋浮游生物针对海洋环境的进化特征:P31-P36总结。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P48):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我们把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详解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详解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详解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两个重要的自然界域,它们在地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部分,而海洋则是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广阔区域。
本章将详细介绍陆地和海洋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陆地的特点和重要性1. 面积广阔: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地球总面积的29%,分布于各大洲和岛屿上。
陆地的广阔面积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和繁衍的空间。
2. 地理特征丰富:陆地上存在着各种地形地貌,如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这些地理特征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交通运输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3. 人口聚集地:人类社会主要集中在陆地上,形成了各种城市、乡村和人类聚落。
这些地区的人口聚集对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农业和资源开发:陆地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农业是人类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
此外,陆地上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对于工业发展和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二、海洋的特点和重要性1. 延绵广阔: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最广阔的区域。
海洋中包括海洋盆地、大洋洲和海岸线等不同的地理区域。
2. 水资源丰富: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库,蕴藏着丰富的淡水和盐水资源。
海洋中的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活、农业、工业和能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气候调节作用:海洋对于地球气候的形成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海洋洋流和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着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化。
4. 生物多样性:海洋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三、陆地和海洋的关系1. 相互影响:陆地和海洋相互影响,通过陆地的水循环和河流的输送,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海洋中,维持了海洋的生态系统。
2. 经济联系:陆地和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经济资源,如渔业、海洋运输、旅游业等。
陆地和海洋的经济联系密切,相互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第2章主要海洋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海洋环境生态学)
三、盐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盐度(salinity) 海水总含盐量的度量单位,指溶解于1kg海水中的无机 盐总质量(g)。 碳酸盐全部转化为氧化物,溴和碘为氯所取代,所有 有机物均完全氧化时,1kg海水中所含全部可溶性无机 物的总质量(g)。
②对光强的适应类型 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的逐渐减弱达到光合作用的积累等于呼 吸作用的消耗时的光强,即光补偿点(compensation point)。 根据饱和点和补偿点的高低,可把植物分成阳生植物和阴生 植物。
(1)阳生植物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其光饱和点和补偿点较高,光 合速率和代谢速率亦较高; (2)阴生植物能够利用弱光进行光合作用,其光饱和点及补偿点相对 较低,光合速率和代谢速率亦相对较低; (3)中生植物界于两者之间。
➢长日照生物:一般光照长度超过12-14h称为长日照。长日照 植物或动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生殖、迁 移、冬眠和换毛换羽等。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促使这些动植物 提前开花、生殖、迁移、冬眠和换毛换羽等。
➢短日照生物:一般每天日照不足8-10h称为短日照。
➢中间日照生物:对日照时间无要求,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 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的开花、生殖、迁移或休眠等。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温度与海洋生物的迁移 很多海洋动物(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中国 对虾等)的洄游路线也与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水温可作为渔期、渔区预报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变温对生物的影响
在适温范围内,周期性的变温对生物产生有益作用。
有的鱼类有春秋两个产卵群体,应分为长光照期和短光照期 两个产卵类型。如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就分为“春宗”和“秋 宗”两个产卵类群。
海洋测绘第2章 海洋基本知识
海洋的边缘部分,是大洋四周的边缘水域。 特 点:
(1)海的水文要素受大陆和季节影响,变化较大,水色混浊, 透明度小。 (2)海的潮汐、海流受大洋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系统。 60个海: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 ,深度一般在3000m 以下。
太平洋:29个
大西洋:15个
印度洋:3个
北冰洋:9个
分 类:
三、海陆分布特点
3、海洋面积、体积和深度
洋及相邻的海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总和及加权 平均深度 面积(103 KM2) 体积(103KM3) 179679 91655 76174 14790 362298 723751 338523 291924 15720 1369918 平均深度(M) 4028 3693 3832 1063 3781
海山、海底高地(高原)、 海槽
§2-2 海底地貌特征
3、大洋中脊:占32.7%
屹立于大洋底部的 巨大山脉
4、其它部分:占1.3%
§2-3 海洋资源
海洋是一座“绿色资源宝库”,储存 有大量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化学资源 和动力资源等。
§2-3 海洋资源
一、海洋可利用资源
1、生物资源:渔类、贝类和藻类,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1、海洋空间利用 (1)交通运输业发展 (2)海岸带利用
宝山钢铁基地、金山石化、浦东机场等
(3)海底管道、电缆、隧道建设 2、水产资源开发 渔业资源---远洋渔业
§2-3 海洋资源
3、矿产资源开发 (1)油气田开采---钻井平台:
升降式、固定式、 半潜式、 钻井船
§2-3 海洋资源
(2)锰结核矿(“21世纪矿物”)开采---深海采掘: 抽吸式、吊斗式
§2-1 海洋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2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海洋地质学家,模拟实地考察海底地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实验:开展海底地形模型制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对海底地形分布规律的理解。
(3)游戏:设计海底地形探险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了解海底地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海底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海底油气的开发、海底矿物的开采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海底地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例2: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何影响?
答案: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重要影响。例如,大陆架地区海水较浅,阳光充足,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海沟地区水深压力大,光照不足,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因此,不同海底地形地区的生物种类: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海底地形探险》、《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化》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海底地形研究的新进展,如最新发现的海底地形类型、海底地形对环境的影响等。
2020-2021学年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片中所反映的海水运动形式是什么?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难点、重点) 2.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海浪
潮汐
洋流
二、洋流 1.概念 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的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运动就 形成了洋流。 2.影响因素 盛行风是主要动力,其次有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墨西哥湾石油污染 扩大污染范围,利于污染物的净化
【探究归纳】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_温__增_湿__;寒流降_温__减_湿__。 2.对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常形成
大型_渔__场__。 3.对污染物的影响:加快_净__化__速__度__,扩大_污__染__区。 4.对航海的影响:顺流快于逆流。
非洲的干旱
厄 尔 尼 秘鲁沿岸的暴雨和洪水 诺 现 象
印尼的森林大火
澳大利亚的干旱
【案例探究】
1.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
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
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会产生哪些影响?
北
世界四大渔场
海 渔
北冰洋南下冷水
场
千岛寒流
北大西洋暖流
北海道渔场
· 日本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来自墨西哥 湾暖流纽芬兰 渔场
秘鲁渔场 上升补偿流
对航海的影响
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 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 距离较长的B路线只用了22天,为什么? 顺洋流航行快,逆洋流航行慢
海洋平台设计原理_第二章_海洋环境载荷
2016/11
第二章 海洋环境载荷
30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
2.3 波浪与波浪载荷
• 常见波浪理论D 孤
立波理论
• 孤立波是椭圆余弦
波在水深极浅时的 极限。
2016/11
第二章 海洋环境载荷
31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
2.3 波浪与波浪载荷
• 波浪理论适用范围:
– 黄色区域适用线性 波理论;
– 蓝色虚线框为各阶 Stokes波理论适用 范围;
40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
2.4 海流与海流载荷
• 如果不考虑波浪,海流对于结构物的拖曳
力为:
• Fdrag = 0.5 *Rhowater* Cdrag * v2 * A; • Cdrag是拖曳力系数,v为海流流速,A为投影
面积;
• 如果考虑波浪,则将上式中v换成海流速度
+波浪速度。
2016/11
• 我国海洋水文专家提出,以海面上10m处,
3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为一般条件, 1min平均最大风速为极端条件。
2016/11
第二章 海洋环境载荷
15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
2.2 风与风载荷
2016/11
第二章 海洋环境载荷
16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
2.2 风与风载荷
• DNV规定了两种设计风速标准。
海洋平台设计原理
主讲人:何炎平 倪崇本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
第二章 海洋环境载荷
• 参考书目《Dynamics of Offshore
Structure》伦敦大学学院 Minoo H.Patel 著。
大连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大连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20年5月16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20年8月5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第三章海洋生态保护第四章海岸带保护第五章海洋污染损害防治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1-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本市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在本市管辖海域以外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造成本市管辖海域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的,按照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海洋环境保护应当坚持陆海统筹、综合治理、公众参与、节约和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对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体系,使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海洋生态建设与修复、海洋环境监测等海洋环境保护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2-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逐步增加资金投入。
涉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明确承担海洋环境保护责任的机构和人员,并落实海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职责。
涉海居(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高二地理新人教版选修二课件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双选)( ) A.延缓(yánhuǎn)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纳、净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 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 。
第二十六页,共46页。
【解析】 本题通过海岸带环境问题因果关系流程 图来考查对海岸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图中A问题是由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其结果是 淡水变咸,由此判断A为海水入侵;图中B问题是 由温室效应造成的,其直接结果是海平面上升,所 以B应该是气候变暖;图中C问题是由于(yóuyú)“超 标排污倾废”和“湿地生态破坏”等引起的,符合“海 洋污染”的成因。
第三页,共46页。
基础自主梳理
一、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污染物 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_____自__净__能__力_,造成 (zào chénɡ)海环洋境污__染_________。(n二én是glì在) 各种人 为 因 素 和(自huá然njì因ng 素 的 影 响生态下环,境海 洋 ___________w_ū遭rǎ到n)破坏。
(3)___________ 日益成为海洋污染的突出问题。石油 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________水域和
_____石__油__污__染沿线。
沿海 海上航道
第六页,共46页。
沿海__石__油__工__业__、海上运输和海上采油是造成石油 污染的(ɡ主sōhn要íɡy原óyuè因) 。石油污染破坏______________, 危害海_洋__________,破坏海滨渔(业hǎ生i b产īn)娱乐场所,使 整个(h海ǎi岸yá环ng境) 退化。
第十五页,共4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7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7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11.04•【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一号•【施行日期】2017.11.05•【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环境保护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根据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十一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第三章海洋生态保护第四章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第五章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第六章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第七章防治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第八章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也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在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海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
生态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可分为以下几类: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t ) x0 (t )
z(t ) z0 (t )
可以推算出x(t=0),z(t=0)表达如下
x(0) x0 aekz0 coskx0
z(0) z0 aekz0 sin kx0
水质点的迁移量
a
0
(t ) aekz cos(t kx0 )
g 0, z 0 t
1 , z0 g t
0, z t x x z
2
0, z 0 z t
g 0, z 0 2 t z
考虑平面行进波沿x正方向以波速c向前传播,x轴位于静 水面上,z轴竖直向上为正。波浪在xz平面内运动。
1.2 线性微幅波理论(一阶近似)
波动问题线性化 假设波动的振幅a远小于波长L或水深h, 首先由艾利1845年提出, 非线性项与线性项之比是小量,可略去,
微幅波理论。 艾利波理论。 线性波理论。
2 2 1 z g 0 z t 2 x z
u x
w z
u w 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方程 0 x z
u x
w
2
z
势波运动的控制方程
2 2 2 0 2 x z
或记作
0
定解条件
①) 在海底表面,水质点垂直速度应为零,即
0, z
w z h 0
a1 du ( x, z, t ) u 2 a e kz cos( t kx ) dt t
z方向加速度分量:
a3 dw( x, z , t ) w 2 a e kz sin(t kx ) dt t
水动压力
微幅波场中任一点的波浪压力可由线性化的伯努利方程求得。
2 cT c k c k 2
1.2.1 无限水深线性波及特征
无限水深入射波速度势 用 表示相应的流体速度势。易知速度势与y无关 。先考虑水深为无穷深的情况, 的定解条件如下:
2 0
z t
z0
z0
z0
z
1、规则波特征 2、波浪的统计描述 3、风 4、海流 5、海冰 6、 内波
1 规则波特征 1.1 波浪运动非线性定解问题
波浪理论按不同要素划分原则可分为:线性的、非线
性的,有旋的、无旋的、规则的、不规则的、单向的或多 向的、浅水的或深水的等。 我们主要关注与海洋石油平台结构密切相关的模型: 一般远离海岸,局部水深不变,与波长相比,水深相对较 大。
根据自由面动力学条件:F (0) g a 可知
g a /
所以速度势为:
g a ch[k ( z h)] cos( t kx ) chkh
k 2 F ( z) cos(t kx) F cos(t kx) 0
该方程通解是:
F ( z) ekz ekz
由底部条件 0 可知 0 再根据: g a F ( 0) 可知:
z
再根据:
g a
F (0) a
入射波速度势
1.2.2 有限水深线性波及特征
再考虑有限水深的情况,设水深为常数h,且水底 是刚性壁面,即水底边界条件为:
0 z
( z h)
同前面针对无限水深的入射波势的分离变数解求解方 法,可知适合该底部条件的解为:
chk ( z h) F ( z) ch(kh)
1 g t
0
由线性动力学条件和平面行进波表达式,可知速度势 取如下形式:
( x, z, t ) F ( z) cos(t kx)
用线性动力学条件,可知:F ( 0) g Nhomakorabea a
再用线性运动学条件,可知:
F (0) a
用拉普拉斯方程决定入射波速度势表达式中的未知函数 F ( z )
计波面方程为z=ζ (x,t),则:
( x, t ) a sin(t kx)
这里的 a 为波幅,k表示波数,表示x轴上2π范围内 波的个数。
1.0
/a
0.5
0.0 -1 -0.5 0 1 2 3 4 5 6 7
-1.0
波形传播一个波长距离时,波浪质点振荡一个周期, 记波形传播速度为c(也称为相速度)
自由水面运动学边界条件为
0, z t x x z
③) 波场上、下两断面边界条件
非线性 项
( x, z, t ) ( x ct , z )
波动定解问题
2 0
0, z h 0 z
t
z
x x0 ,
t 0
z z0 处速度等于 x0, z0 处速度
t
x(t ) x(0) u( x0 , z0 ) dt u( x0 , z0 ) dt
0
z (t ) z (0) w( x0 , z0 ) dt w( x0 , z0 ) dt
b
(t ) aekz sin(t kx0 )
0
水质点运动轨迹方程为 任意时刻水质点的位置
x x0 2 z z0 2
a
2
b
2
1
x x0
y y0
在深水情况下,a=b= a e kz ,水质点运动轨迹为为一个圆,在
水面处轨迹半径为波浪振幅,随着质点距水面深度增大,轨迹圆 的半径以指数函数形式迅速减小。
2
g
可以获得波数k与频率ω应满足下述关系式:
k
• 故得无限水深线性入射波势的表达势:
g a
e kz cos( t kx )
由色散关系可得相速度c和波长λ 之间的关系:
c
k
g g k 2
即c与 成正比,波长逾长传播速度愈大,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
:长波传得快,短波传得慢。
z= -h
②) 在波面z=η 处,应满足两个边界条件. 动力边界条件:由假设自由水面压力为常数并令p=0,根据伯 努利方程有,
t
z
2 2 1 2 x z
z
g 0
非线性项
练习1
• 矩形水池中流体的谐摇运动
考虑部分充水的一矩形水池,水深为常数虽且等于h ,池宽为2b。假设在(y,z)平面内有流体的二维运动且水 池本身不在移动。 (a)证明速度势:
满足Laplace方程和池底边界条件 (b) 该速度势在池壁上满足边界条件的波数k是多少?
(c) 由自由液面条件证明,当流体可能有流动时,周期 (即固有周期)仅能由下式给定:
基本假定
• • • • • • 流体是均质和不可压缩的; 流体是无粘性的理想流体; 水流运动是无旋的; 海底水平、不透水; 流体上的质量力仅为重力; 波浪属于平面运动,即在xz平面内作二维运动。
控制方程
势波的水质点的水平分速u和垂直分速w可由速度势函数导出 V i k V ui wk x z
z0 )为中心作圆周运动,其圆 说明深水波的水质点以( x0 , 周半径为 aekz0 ,并随水深增加呈指数减小 。在 z0 时,
ae kz0 ae 2
a 在 z0 / 2 时,即半个波长的水深处, ,运动 ae kz ae 23 半径为波幅的1/23,波动幅度很小,这种情况在工程上可认 为是波浪的影响下限。
波浪运动速度,加速度
波以相速度传播,但流体质点却以低得多的速 度运动,其速度为(u,v,w),即:
u a e kz sin(t kx ) x
v 0 y
w
a e kz cos( t kx ) z
按线性理论求得的波峰和波谷下速度 的水平分布(x轴与z轴的尺度不同)
当 h / b 0 时,推导一个近似的公式。 (d) 以时间函数的形式描述在自由液面处的流体运动。
练习2
• 行进水波 考虑一速度势:
其中:r ( x2 y 2 )1/ 2 ,A为常数,假定为深水且自由液面在 水平范围内无限扩展。 (a) Laplace方程是否在流场内处处满足? (b) 该流场势所描述的波是沿何方向传播的? (c) 波幅在空间内是如何变化的?
0
a 535
,运动半径仅为波幅的1/535,几乎无波动;
练习3 规则波运动学
考虑在船模水池一端的造波机生成圆频率为 的长峰规则波。在 以下计算中可假定波的周期为2s,波幅为0.25m,水池长l00m。 (a)水池中最大流体速度为多少? (b)考虑在波前过去一段时间后有一位于池旁的观测者,连续两个波峰通 过该观察者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c)如果观察者以1ms-1的速度走向或离开造波机时,(b)的结果如何?
2 2 1 p gz t 2 x z
p
(压力场)
两个困难
1) 自由水面边界条件是非线性的; 2) 自由水面位移ζ 在边界上的值是未知的,即边界条件不 是确定的。 要求得上述波动方程的边值解,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边界 条件线性化(自由面边界条件线性化),将问题化为线性问 题求解,进而得到我们所说的微幅线性波理论。
0 0
t
t
将微幅波速度 u,w 带入以上两个积分式,可得流体质点轨 迹:
x(t ) aekz0 cos(t kx0 ) aekz0 coskx0 x(0)
z(t ) aekz0 sin(t kx0 ) aekz0 sin kx0 z(0)
将流体质点轨迹表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