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和衬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两种人物)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两种事物,矛盾对立)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 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 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 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 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 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 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 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 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 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 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 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 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 的作用。如: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落寞。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 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 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 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 还是比较明显的。
对比和衬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关于这段话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会答“对比”的手法,就连班上的语文高材生对了答案后也表示答错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学生对”对比”、“衬托”,这两种写作手法混淆不清,而这两种手法在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两种手法,自己都混淆不清,学生当然也就无法搞清楚了,现就这两种手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1、一体两面的对比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一体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说说对比与衬托的那些事儿》咱今儿就来唠唠对比和衬托这俩家伙的区别,可别小瞧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里都可常见啦!先来说说对比吧。
对比就像是一场“争斗赛”,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块儿,让它们“当面锣对面鼓”地较量一番。
比如说,胖哥和瘦猴站一起,那身材的差异一目了然,这就是对比。
对比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就像是把它们的特点放大了给你看。
举个例子哈,比如说“小红考试每次都考100 分,而小明却总是在及格线徘徊”,这就是用小红和小明的成绩对比,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红学习好,小明学习不咋地。
对比就是这么直接、这么明显,没啥弯弯绕绕的,就是让你清楚地看到差异。
再说说衬托。
衬托就像是一个“绿叶”,专门来突出“红花”的美。
它不是两个东西直接比,而是通过一个东西来衬托另一个东西。
就好比说,一朵娇艳的红花在一堆绿叶中,那绿叶就是为了突出红花的漂亮。
比如说在一个故事里,坏人特别坏、特别邪恶,那好人就显得更加善良和正义了。
这坏人就是用来衬托好人的呀,让好人的形象在坏人的反衬下显得更加高大。
又或者说,描写一个环境特别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这安静的环境就是为了衬托出某种紧张或者重要的氛围。
相比对比,衬托总是有一种“烘云托月”的感觉。
它不是简单地把两个东西摆出来比,而是通过巧妙地安排,让你在感受一个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感受到了另一个东西的特点。
其实在生活中,咱也经常用到对比和衬托。
比如说你说“我这朋友可好了,不像那谁谁谁整天就知道捣蛋”,这就是对比。
又比如你夸一个女生漂亮,说“她往那一站,周围的花都黯然失色了”,这就是用花来衬托女生的美呀!总之呢,对比和衬托都是很有意思的文学手法,也都是咱表达和感受世界的好帮手。
它们就像是一对好兄弟,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让我们的文字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下次再看到它们,咱可就能分得清啦!哈哈!。
《对比与衬托》课件
在PPT中,可以通过颜色、字体、大小、 位置等元素的差异来形成对比。
衬托的定义
衬托
通过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 ,以突出其重要性或优势
。
衬托的作用
使主要内容更加突出、醒 目,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衬托的运用
在PPT中,可以通过降低次 要内容的亮度、大小、颜 色等方式来衬托主要内容
。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与联系
02
对比的运用
对比在文学中的运用
总结词
突出差异,深化主题
详细描述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常被用来突出不同人物、情节或场景之间的差异,以强 调主题或加深读者的理解。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用对比来展示主人公和 其他角色之间的性格差异,或者通过对比不同情节来强调故事的主题。
对比在艺术中的运用
总结词
05
对比与衬托的效果分析
对比的效果分析
01
02
03
突出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两个 或多个元素之间的差异, 使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它 们之间的不同点。
强调重点
对比可以用来强调某个元 素或观点的重要性,使其 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
引导注意力
对比能够引导观众的注意 力,使他们在比较中更加 关注某个特定的方面。
衬托在艺术中的运用
9字
在艺术创作中,衬托手法也 经常被运用。
9字
在雕塑中,雕塑家可能会通 过不同的材质、形态等手法 来衬托主体形象的特点和意 义。
9字
例如,在绘画中,画家可能 会用明暗、色彩、线条等手 法来衬托画面的主体部分, 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9字
衬托手法可以使艺术作品更 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 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的 艺术魅力。
衬托和对比
题型之二: 题型之二:内容分析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 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 面来写的? 面来写的? 答案:是梅。从花开的季节、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答案:是梅。从花开的季节、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花的姿态以及种植的地方等方面来写梅花的。 花的姿态以及种植的地方等方面来写梅花的。
两者区别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陪衬事物都是为被陪衬事 物服务,都是为突出被陪 物服务,都是为突出被陪 衬事物; 衬事物;对比重在表明对 立关系,对立的双方没有 立关系,对立的双方没有 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 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
基本题型之一: 基本题型之一:词语理解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 诗眼” 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 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自” 诗眼”分别是“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和“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而着一“ 而着一“自”字、“空”字,便 凄清之极, 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和 寂寞。 寂寞。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 由此而生发的, 由此而生发的,我们才能体验到 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 的情怀。) 的情怀。)
衬托
在作文中运用对比与衬托
在作文中运用对比与衬托对比与衬托是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或衬托,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使作文更加生动有力。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对比与衬托。
一、对比与衬托的定义与作用对比是指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衬托是指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其中一个事物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
对比与衬托在作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突出主题:通过对比与衬托,可以使作文中的主题更加鲜明明确,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文的中心思想。
2.增强表现力:对比与衬托能够使作文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文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3.引发思考:对比与衬托往往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引起共鸣后的思考。
二、对比与衬托的运用方法在作文中,对比与衬托的运用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对比描写: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的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
例如,可以对比描写春天和冬天的景色,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2.对比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出人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可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人的态度和观点的不同,突出他们之间的对立。
3.对比叙述: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叙述,突出事件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可以对比叙述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经历,突出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失败背后的教训。
4.对比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论点,突出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例如,可以对比论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劣,突出现代教育的重要性。
5.对比批判: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的批判,揭示事物的不足之处。
例如,可以对比批判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揭示其中的弊端。
三、对比与衬托的实例下面以对比与衬托的实例来说明其在作文中的运用:例一:对比描写春天和冬天是四季中最不同的两个季节。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上鲜花盛开,鸟儿欢快地歌唱;而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大地被白雪覆盖,万物都在冬眠中。
对比和衬托的辨析
对比和衬托的辨析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
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1.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记叙文对比衬托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对比和衬托一、表现手法:象征:在文中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对比:文章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
烘托(衬托):主要是使文章表现的主体内容突出分明。
卒章显志:通常是前文层层铺垫,结尾处才用一两句揭示文章主旨。
借物抒情:通过对某一物体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怀。
托物言志:托意于“物”,借“物”言“志”以物喻人:用物来比喻人。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通过抑扬来设置“波澜”,使文章有起有伏。
二、范文举例:悬念——《智取生辰岗》欲扬先抑——《阿长与山海经》白描——《湖心亭看雪》托物言志——《马说》《爱莲说》《陋室铭》借景抒情——《答谢中书书》《春》借物喻人——《爸爸的花儿落了》夸张——《皇帝的新装》象征——《海燕》三、什么是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的分类:1、纵向对比:如《故乡》鲁迅,“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和“我”面前的中年闰土:2、横向对比:如《故乡》杨二嫂对比(言行)闰土尖酸,刻薄愚昧,麻木势利,自私善良,忠厚四、什么是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类型:正面衬托反面衬托1、《爱莲说》中写“菊”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2、《口技》中多次写宾客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3、如何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作用侧面烘托三峡的山连绵高俊。
五、解题三步骤:1.明确手法.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六、例题:1、选文为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范进中举》答:对比。
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胡屠户的市侩势利、见风使舵,从而更加表明封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嘴脸的丑恶。
对比与衬托简单举例
对比与衬托简单举例
对比和衬托是文学和艺术中常用的两种手法,它们都能通过对比或衬托来突出某一特点或情感,但它们的方式和目的有所不同。
对比是一种直接的对立关系,通过比较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景象或情感来强调它们的不同和特点。
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把善良和邪恶、忠诚和背叛、贫穷和富裕等相对立的概念进行对比,以突显主题和人物性格。
在绘画中,画家可能会用暖色调和冷色调进行对比,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简单举例,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作者通过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强调了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对人的影响。
少年闰土形象健康、活泼,充满生机;而中年闰土则形象萎靡、呆滞,生活状况明显较差。
这种对比突显了当时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对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衬托则是通过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来反衬另一个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比如在诗歌中,诗人可能会用美丽的自然景象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情感或思想。
在绘画中,画家可能会用明暗、色彩、线条等手法来衬托画面的主题和氛围。
简单举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用音乐的美妙来衬托自己内心的悲伤情感。
在听到美妙的琵琶声时,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愉悦和感慨;而在琵琶声停止后,诗人又感到孤独和悲伤。
这种衬托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使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总的来说,对比是通过比较对立的概念或景象来强调它们的不同和特点,而衬托则是通过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来反衬另一个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这两种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衬托”和“对比”这两个词。
说实话,这俩词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用起来特别简单,像是你跟朋友一起聊天时的调侃。
要说清楚这两个概念,咱们就先来看看它们的本质。
2. 衬托的概念2.1 衬托的定义衬托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调味品,没它不行!想象一下,白米饭旁边放了一盘红烧肉,那肉的色泽和香味瞬间就提升了,米饭也显得更加美味可口。
这就是衬托的魅力,给主角添彩,让它更加出众。
2.2 衬托的作用通过衬托,咱们可以让重点更加突出。
比如说,在一幅画里,背景的颜色如果是淡淡的蓝色,那么前面的花朵就显得格外鲜艳。
生活中也是如此,朋友间的关系通过衬托彼此的优点,会让彼此的友谊更加牢固。
3. 对比的概念3.1 对比的定义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对比。
对比就是拿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像是阴天和晴天,水煮菜和烤肉,一下子就能凸显出它们的不同。
用对比,咱们就能一目了然,知道哪样好,哪样更有吸引力。
3.2 对比的作用对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深的理解。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作者提到“春天的花开得特别美”,紧接着又说“而秋天的落叶则显得有些凄凉”,那么这对比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萧条,情感也随着这种对比而变得丰富。
4.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4.1 概念上的差异所以说,衬托和对比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目的。
衬托是为了衬托出一个东西的优点,让它显得更加优秀,而对比则是为了强调两个事物的差异,让我们更加明白它们的特点。
就好比在一个游戏中,衬托就像是那个辅助角色,永远在后台支持,而对比就像是两个主角在争夺“最佳角色”的奖项,直接对抗,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4.2 实际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衬托常常被用来增加情感的层次感,而对比则可以用来提升故事的张力。
比如说,古诗中常见的“月照山河”与“江水悠悠”,前者通过衬托让月亮显得更加清亮,后者通过对比江水与河流的不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5. 生活中的应用5.1 生活中的衬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衬托的影子。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
精品课件
11
2.衬托 《搭把手不孤独》
郭冬临:她不漂亮吗? 冯巩:她漂亮,是因为你在旁边衬托的。
精品课件
12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些事物 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分正衬和反 衬。 正衬:用相同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 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即“绿叶衬红花”。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以丑衬美,即 “鲜花插牛粪上”。
——诸葛亮《出师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俗谚
精品课件
6
【经典例题】
南方的雨和北方的
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
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
南方的雨,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
北方的雨,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
南方的雨,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
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
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
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找出上面文段中的衬托,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精品课件
15
作用: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精品课件
16
3.烘托 画: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鲜明突出。
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精品课件
17
Hale Waihona Puke 衬陪衬陪衬陪衬 主要内容
对比和衬托
• 例文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 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 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 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 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 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 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 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 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 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 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 故。不容虫豸近身。 (宗璞《抱秋》)
对比和衬托
•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 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的作用。 •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 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 出某一事物,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 出、更加鲜明。 • 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 对照,无主次之别。
• 衬托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 • 正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使用的就是正 衬。课文中使用正衬的有《爱莲说》,文中的 “菊”和“莲”构成了正衬关系,《捕蛇者说》 先写蛇之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 者”。接着写“赋”之毒,最后得出“孰知赋 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结论,“蛇”和“赋” 就构成了正衬关系。 • 反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这里用 “百丈冰”反衬梅花坚强和耐寒的品 性,这么冷的天气而梅花依然自我的开放着。
பைடு நூலகம்
• 在写玉簪花之前,作者先写自己种花 的经历,尤其写到把有“死不了”之 称的太阳花种死了,这样写反衬了玉 簪花生命力之强。
•
• • •
如何区分衬托与对比
• 这首诗中,所写的事物有主次之分:“衾枕冷”、“窗户明”、“折竹 声”为次要事物,“雪”才是主要事物。列举诸多次要事物,目的是突 出主要事物“雪”下得极大。 • 可见,这里的表现手法应是衬托而非对比。
• 再如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陶者》: • •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 可以看到,诗中所写的事实有两种,一种是劳动人民无比艰苦却 “居无片瓦”;一种是统治阶层“指不沾泥”却“居大厦”。这 两种事实无主次之分,而是同等并列的,目的是比较两类人的不 同点:劳动人民劳而不获;豪门富贵不劳而获。所以,表现手法 是对比而非衬托。
衬托与对比相同点:
• 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唐代赵嘏有一首 旧感》: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江楼
如何区分衬托与对比
一、衬托与对比不同点:
不同方面。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对比是为了比较事物的不同点、
• (1)衬托所举的诸事物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不是并列关 系。
• (2)对比所举的诸事物无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是同等、并 列的关系。
• 如白居易的诗《夜雪》: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由“同来望月人何处”可知诗人去年登楼赏景是有同伴的,而今年是 “独上江楼”,尽管“风景依稀似去年”。所以,诗作将去年登楼赏景 与今年(眼前)登楼赏景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形成对比。这种 对比又能够突出诗人此时此刻孤独落寞的情怀,因此,又具有衬托的特 点。
语文修辞: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籍 反衬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正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练习
1、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 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反衬 2、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漫游黄山仙境》徐霞客 正衬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对比 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白居易 正衬
6
感谢观看
5
解题思路
【例】请赏析崔护《题都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句。 【答案】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用去年此时此地美丽的姑娘和桃花相互映衬的场景,反衬今 年只有桃花的物是人非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在的感慨。
【总结】 ①运用了正衬/反衬的修辞手法; ②用……衬托……; ③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修辞: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1
对比和衬托
对比:把两种对立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出来,形成鲜明对比,为了表现某种意境
或情感。 A和B对比,重点是C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而用其他相近或相反的人或事物作陪衬。其中用相近的事
物衬托,叫做正面衬托,用相反的事物衬托,叫做反面衬托。A衬托B,重点是B
4
解题思路
【例】请赏析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句。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富贵人家泥土都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房子中,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控诉和讽刺了社 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发人深省。
修辞之三对比与衬托
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
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对比欣赏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 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 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 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被中国的冬天,而能有 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老舍)
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能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 更加突出,形象。
文有正衬(烘托),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 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喻写 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 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 悟文章相衬之法。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 者》)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衬托简介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
性;衬托则有主次之分,侧重于一方面为另外一方面服务。 (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性的词句中较多,表达出作者对某些
景色与现象的哲理性的认识;而衬托则一般出现在写景的词句 中。
——清·毛宗岗《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和衬托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关于这段话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会答“对比”的手法,就连班上的语文高材生对了答案后也表示答错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学生对”对比”、“衬托”,这两种写作手法混淆不清,而这两种手法在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两种手法,自己都混淆不清,学生当然也就无法搞清楚了,现就这两种手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
1、一体两面的对比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被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
”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三组对比:一组是北平冬天的风声与济南冬天没有风声进行对比,第二组是伦敦的冬天没有阳光与济南的冬天有阳光进行对比,第三组是热带的阳光毒与济南冬天的阳光温和进行对比,通过这三组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对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也就当之无愧了。
2、两体对比
如邓刚的《迷人的海》将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打捞海参的工具,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行为对比着进行描写,显示出这两代人的不同特征,借以表达作者社会进化、新旧替代的哲学思想。
对比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
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二)“衬托”手法的运用
衬托可分正衬与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相类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所写事物。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烘托以表达题旨。
试举鲁迅《故乡》(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为例:“时候既然就已经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窗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
这段话描写悲景用以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这是典型的以悲景衬悲情,属于正衬。
再看:“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里描写的一幅月下美景图目的是用来衬托少年时期的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这种以美景衬正面形象的写法,我们也把它叫做正衬。
而用美景写哀情,则属于反衬。
请看:“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这里作者用一幅月下美景图来衬托此时他离开故乡时的惘然、悲哀之情,这就是反衬。
其实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能没有注意而忽略了,因此中考高考时,学生对衬托的概念还混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时乱写的现象。
衬托的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
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
(三)“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与联系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
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
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
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对比与反衬,又有一定的联系,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陪衬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