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岭石:为1:1型晶层矿物,是硅酸盐粘土矿物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种。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
蒙脱石:2:1的晶层矿物,晶层由两层硅片夹一层铝片构成,硅片和铝片的比例为2:1/,胀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
伊利石:2:1晶层结构与蒙脱石相似,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
CEC:称作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 ange capacity 即CEC 单位重量的土壤或吸附复合体所能保持的可交换的吸附态阳离子数量
ECEC: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fficient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土壤发生分类: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创立的以成土因素学说为指导的、以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定性的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系统分类:20世纪中期美国创立的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现代定量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交换性酸:指用过量中性盐(强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KCl、NaCl等)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壤水解性酸:指用碱性盐(弱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NaAc等)溶液提取土壤,因交换作用,吸附性H+释放至溶液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硅氧烷型表面:土壤所暴露的基面是氧离子层紧接硅离子层所组成的硅氧烷(Si-O-Si)。
水合氧化物表面:由金属阳离子和氢氧基团组成的表面。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1.简述土壤氮素、磷素、钾素的大致含量、存在形态、无效化机制和有效化措施。
氮:一般耕地表层土壤含氮量为 0.05% ~0.3%,少数肥沃的耕地、草原、林地的表层土壤含氮量在 0.5% ~ 0.6%以上,主要受植被、温度、耕作、施肥等影响。
壤中氮素包括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小分子氨基酸可接被植物吸收,蛋白质、腐殖质中的氮矿化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是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不到 5% 为无机态氮,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一般非常少。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很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是速效氮。
有机态氮措施:矿化作用硝化作用
土壤氮素无效化有几个原因:粘粒对铵的固定、形成腐殖质、氨的挥发、硝酸盐的淋失、反硝化脱氮、化学脱氮等。
磷:土壤中的磷来自于成土矿物、有机物质和所施用的肥料。我国大多数土壤的全磷含量为0.04% ~ 0.25%,一般说来有机质含量高、熟化程度高、质地粘重的土壤,全磷含量都比较高。土壤磷素含量不仅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而且也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局部变化。从南往北、由东向西,我国土壤中的全磷含量逐渐增加;离城镇村庄越远,土壤含磷量越低
土壤中的磷可分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有机态磷主要是植酸盐、磷脂和核酸,耕地土壤一般占全磷的 20%左右,对作物几乎都是有效的。无机态磷占土壤全磷的 80% 以上,主要有钙(镁)磷酸盐 (Ca - P) 、铁铝磷酸盐( Fe - P 、 Al - P )、闭蓄态磷( O - P )。
大多数土壤都具有很强的固定磷的能力,其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 4 个机制: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固定和生物固定,主要是化学和吸附固定。磷的释放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土壤 pH 值的变化、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物质的分解等因素有关。
钾:土壤全量钾一般在5~25g/kg,平均为10g/kg左右,不同类型土壤含钾量有较大差异。
形态:矿物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水溶性钾。
交换性钾转变为非交换性钾的过程。与固氮机制大致相同
非交换性钾转变为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的过程
2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共划分出多少个土纲和亚纲?
共有14个土纲,39个亚纲,土岗:人为土,变性土,潜育土,富铁土。亚纲:水耕人为土,旱耕人为土。潮湿变性土,干润变性土,湿润变性土。寒冬潜育土,滞水潜育土,正常潜育土。干润富铁土,常润富铁土,湿润富铁土。
3 分析胡敏算和富啡酸化学特性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富啡酸:既溶于强碱,又溶于强酸,一般来说FA 是由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组成。与HA相比含有较多的氧和活性基团。
胡敏酸:溶于强酸,但在PH2.0左右沉淀。与FA 相比,HA的芳构化程度较高,较稳定,较抗分解。一般来说,其分子量也较FA大
4 简述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土壤地理学派、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农业地质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地质学家法鲁、李希霍芬、拉曼主要观点:把土壤形成过程看作岩石的风化过程,认为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即岩石风化的产物历史背景:在农业化学土壤学观点的弱点暴露后,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俄国的道库恰耶夫主要观点:土壤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历史背景:19世纪70~80年代继承和创新。
农业化学土壤学:代表人物: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主要观点:大田产量随施入土壤的矿质养料数量的多少而相应的变化。历史背景:从17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进程,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对土壤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分析我国南方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影响因素与防治措施。
退化类型:1.土壤粘重化2.土壤粗骨沙化 3.土壤水分不调4土层浅薄化5障碍层及其高位化 6.土壤酸化7土壤石灰化和碱化8壤养分贫化9.土壤污染毒化(属于土壤污染.包括:无机物污染农药污染有机废物污染化学肥料污染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的污染。)
影响因素:南方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必然直接影响土壤的性状和肥力,土壤在失去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下,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更为疮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学过程共同作用
主要措施:建设南方山区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1调整农业结构,2建立农业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3实施防治土壤退化的政策措施
6分析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1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影响因素:1人类经济的发展使水资源的进一步萎缩,加剧了土壤的干旱化,促进了土壤的可风蚀性2农垦和过度放牧,使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
防治措施:1 营造防沙林带2实施生态工程3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4 合理开发水资源5控制农垦 6 完善法制
2 土壤流失
影响因素:1 植被破坏2 坡耕地垦植3季风气候的影响
防治措施:1 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 2 防治兼顾、标本兼治
3 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
影响因素:1由于发展引水自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其临界深度,使地下水和土体中的盐分随土壤毛管谁通过地面蒸发耗损而聚集于表土 2 利用地面或地下矿化水进行灌溉,而又不采取调节土壤水盐运动的措施 3 在开垦利用心底土积盐层的土壤过程中,过量灌溉的下渗水流溶解活化其中的盐分,随蒸发耗损聚于土壤表层
防治措施:1 合理利用水资源2 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农业结构3精耕细作
4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
影响因素:1 排水不良2 水过多 3 过度垦耕
防治措施:1 开沟排水消除渍害 2 多种经营,综合利用3合理施肥4开发耐渍水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