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d3ebc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8.png)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一、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活性的物质。
它们可以放出电子、中子、伽马射线等粒子或辐射,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必须高度重视。
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核能工业、放射性医疗、科研单位和自然环境。
其中,核能工业是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核能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放射性核素,如放射性碘、氡、铯、锶等。
这些物质可能会发生泄露或事故,导致环境污染。
二、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防治措施为了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
1.加强监测和控制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需要通过监测系统来实现及时发现和控制。
应建立全面、准确、及时的放射性监测网络,对可能泄漏的地点进行24小时监测,确保污染源能够及时被发现,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定期监测和评估,严格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规律。
2.控制污染源核能工业是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为了控制污染源,必须严格管理核能工业企业,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并建立一整套核安全制度和规范。
开展定期的核安全检查和审核工作,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遵守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的相关规定。
3.加强处理和处置尽管我们已经控制了污染源,但是一旦放射性物质泄漏,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对于以旧换新的旧设备,需要加强维护和管理,避免由于松散的组件导致漏气和泄漏。
对于事故造成的放射性废物,需要采取专业的处理与处置方法。
4.宣传教育与技术交流专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保护环境和增强公众意识尤其重要。
要加强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工作,推广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防治技术,提高社会群众关注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结语近年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心态日益浮躁,而经济建设需求、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增大了走向协作与合作的必要性。
在应对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时,需要加强多边、区域和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技术标准。
多措并举,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和预警机制,保障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装修施工防治放射性污染方案
![装修施工防治放射性污染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60947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e.png)
装修施工防治放射性污染方案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装修施工中可能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确保施工
过程中的安全及环保,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施工前准备工作
1. 确认装修工程所在区域是否存在放射性污染源,进行放射性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确定后续施工方案;
2. 对施工人员进行放射性防护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守相关防护
规定;
3. 准备好必要的防护设备,包括防护服、口罩、手套等,并保证其
有效性及完好度。
二、施工期间防治放射性污染
1. 严格遵守施工计划,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区域的扰动,避免污染物
扩散;
2. 使用封闭式施工方法,控制粉尘、废料等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3. 建立施工现场监测系统,定期对空气、水源等进行监测,并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 严格控制施工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处理,防止
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三、施工后清理工作
1. 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清理,保证没有留下任何放射性污染物;
2. 对施工区域进行再次检测,确保放射性污染物已经清除干净;
3. 对施工设备、防护装备等进行清洁消毒,保存好备用;
4. 将施工记录归档,留存相关证据,以备将来查验。
通过以上装修施工防治放射性污染的方案,可以有效保障装修工程的安全进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确保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希望各位施工单位和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并不断提高防治放射性污染的意识和能力,共同营造一个清洁、安全的施工环境。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2b32bca28ea81c758f57852.png)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放射性污染及防治2011-02-26 17:49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天然射线的辐射,有的来自宇宙射线,有的存在于土壤中、岩石中、水中和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
这些称为本地辐射,人类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进化发展的,它们对人类不构成危害。
近几十年以来,由于核技术的发展,随着放射性物质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性污染事故频频发生。
1.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核工业产生的废弃物;核试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2.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放射性物质释放的辐射能被牺牲体吸收以后,会导致生物细胞的损伤。
这种损伤既有瞬间发生的,也有长期的损伤。
人体对放射性辐射最敏感的组织是骨髓、淋巴系统以及肠道内壁。
大剂量辐射造成的伤害可使人发生急性伤害。
核爆炸或核反应堆发生意外事故,其产生的辐射可使人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引起死亡。
放射性核物质排入环境后,由于大气扩散和水流输送不断在自然界迁移,可造成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动物、植物受到污染后,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中富集,其体内的浓度可达到周围环境的10万倍。
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空气、食品、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使人受到伤害。
这种伤害直接作用于人体细胞内部,而且持续的时间长。
一般放射性物质在人体的持续作用的时间按6个半衰期时间计算长达50年左右。
此外,放射性污染看不见,摸不到,早期很难察觉。
人一旦受到污染,无法隔离。
即使受到小计量的辐射污染,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放射性污染的长期后果是可诱发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
3.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主要应着重于预防,控制污染源。
一旦发生,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核工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设备,将安全运行放在首位,杜绝核物质泄漏事故。
核工业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要经过净化处理,达到无害标准后排放。
对放射性强的废物要放置在封闭的专门场所,并禁止人进入。
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也不容忽视。
居室中的一种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氡气。
高剂量的氡可导致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疾病,氡已经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致辞肺癌的因素。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解读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6e2cf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3.png)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解读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法律法规,在核能领域和放射性污染问题上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该法对放射性污染的预防、减排、治理以及监管进行了详细规定,下面将对该法进行解读。
一、法律的背景与目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于XX年X月X日颁布实施,旨在防止和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保护公众和工作人员的权益。
该法的实施对于促进核能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核能的安全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律的适用范围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适用于核能活动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
核能活动包括核设施的建设、运营、退役以及核材料的生产、使用、储存等。
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包括对放射性物质的监测、评估、减排和治理等环节。
三、核安全与环境保护该法强调核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核能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核安全规定,保障核设施的稳定运行,并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和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排放。
此外,对于核事故的应急处置、核设施的退役和核材料的安全储存也有明确的规定。
四、放射性污染的控制和减排法律规定了对于放射性污染的控制和减排措施。
核设施应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确保辐射水平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运行中的核设施需要进行定期的辐射监测和评估,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示。
对于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法律要求实行分类和分级管理。
对于高放射性废物,应选择安全的处置方法,保证环境和人员的安全。
对于低放射性废物和固体放射性污染物,应当采取合理的管理和处置办法,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五、监督与管理机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设立了一套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有监督核能活动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建立健全了污染防治的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
同时,该法规定了核能活动的核准、审批程序,设立了专门的协调、监察机构,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和处罚,并强化了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还鼓励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将与国际上的有关机构和组织保持合作关系,加强技术援助和经验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法](https://img.taocdn.com/s3/m/d019919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7.png)
第五章 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 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三十四条 开发利用或者关闭铀(钍)矿的 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采矿许可证或者办理退 役审批手续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开发利用伴生放射性矿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 取采矿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省级 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 准。
第五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编制环境影 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 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进 行建造、运行、生产和使用等活动的, 由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 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 办手续或者恢复原状,并处一万元以上 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 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 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 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 停产停业,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 位素和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 源的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 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 门不得颁发许可证。
第三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 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设施,应当与主 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投入使用。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 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按照规定报告有关环境监测结果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
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或者被检查时不如实反映 情况和提供必要资料的。
第二十八条 生产、销售、使用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 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放射性同位 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规定申 请领取许可证,办理登记手续。
第6章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第6章放射性污染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bd317fe50e2524de5187ef7.png)
放射性物质标志
利用射线——利用钴60的γ射线治疗癌症(放疗)
利用射线——食物保鲜(延缓发芽,生长,长期保存)
作为示踪原子
植物吸收放射性 磷-32后的照片
6.1 概述
6.1.1 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
天然辐射主要来自宇宙辐射、地球和人体内的放
射性物质,这种辐射通常称为天然本底辐射。在世
H E WT HT
HE 有效剂量当量,Sv HT器官或组织接受的剂量当量, Sv WT该器官的相对危险系数
6. 集体剂量当量和集体有效剂量 一次大的放射性实践或放射性事故,会涉 及许多人,采用集体剂量当量定量表示一次 放射性实践对社会总的危害。
集体当量剂量 是以各组织内人均接受的剂 量当量与该组织人数相乘,然后相加即得总 的剂量当量数。
ST HT Ni
ST 集体剂量当量,人 Sv HT 所考虑的群体中,第i人群组中每个人的器官或 组织T平均所接受的剂量当量, Sv Ni 第i人群组的人数
集体有效剂量 如果要求某一人群所受辐射的照射,可以 计算其集体有效剂量
S Ei Ni
S 集体有效剂量,人 Sv Ei 第i人群组接受的平均有效剂量,人 Sv Ni 第i人群组的人数
辐射防护最优化:应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辐照 都应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个人剂量当量的限值:用剂量当量限值对个人 所受的照射加以限制。
(2)基本限值 个人受到由可控制的源和实践产生的辐射 照射(包括内外照射),不得超过有关权威标 准中规定的剂量当量限值。基本限值分为两 类,一类适用于辐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 另一类适用于公众成员的公众照射。剂量当 量限值不包括医疗照射和天然本底照射。
放射性核污染防治
![放射性核污染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d0bbfb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8.png)
放射性核污染防治
放射性核污染防治是指采取措施预防和减轻放射性核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放射性核污染防治措施:
1. 监测和调查:设立放射性监测站点,定期对环境和人体进行放射性污染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和掌握污染情况。
2. 排放控制:针对放射性核污染源,实施严格的核安全管理,控制和限制释放放射性物质到环境中的数量和浓度。
3. 废物处置:对产生的放射性核废物进行安全的处理和处置,可以通过隔离、封存、固化、中转等手段,防止废物的进一步散布。
4. 土壤和水源防护:采取措施减少或阻断放射性核污染物进入土壤和水体,如设置防护屏障、修建地下遮蔽层等。
5. 食品安全保护:对受污染地区的农产品和食品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食品的安全,以减少人体摄入放射性物质的风险。
6. 个人防护:对于在放射性污染环境中工作的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口罩等,减少其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可能性。
7. 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放射性核污染防治的认知和意识,加强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
能力。
8. 紧急应对准备:建立健全的紧急应对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培训相关人员,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以上措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合作,确保放射性核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
![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ccd278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7.png)
专用单位 居里(Ci) 1居里=3.7×1010·秒-1 (1Ci=3.7×1010s-1) 伦琴(R)
1伦=2.58×10-4库伦·千克-1 (1R=2.58×10-4C·kg-1)
戈瑞(Gy)
1戈瑞=1焦耳·千克-1=100拉 德(1Gy=1J·kg-1=102rad)
希沃特(Sv)
拉德(rad)
例如在数千拉德(rad)高剂量照射下,可以在几分钟或几小 时内将人致死;受到600rad以上的照射时,在两周内的死亡 率可达100%;受照射量在300~500rad左右时,在四周内死 亡率为50%。
三、放射性对人类的危害
在急性放射病恢复以后,经一段时间或在低剂量照射 后的数月、数年、甚至数代后还会产生辐射损伤的远 期效应,如致癌、白血病、白内障、寿命缩短、影响 生长发育等,甚至对遗传基因产生影响,使后代身上 出现某种程度的遗传性疾病。
除了在核反应条件下,任何化学、物理或生化的处 理都不能改变放射性核素的这一特性。
注: SI,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 国际单位制,来自法语
二、辐射量及单位
(一)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简称活度,指
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次数。
一、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环境中天然辐射源主要由宇宙射线、宇 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这三部 分组成:
1、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主要来源于地球的外层空间。由外 层空间射到地球大气层的高能粒子称为初级 宇宙射线,主要由高能质子组成,具有极大 的动能;这些粒子与大气中的氧、氦原子核 碰撞产生了次级宇宙射线粒子。
rem。1Sv=1J/kg=100rem。1rem=10-
2J/kg。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e293c9d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0.png)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一、引言放射性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放射性物质,而它们的活动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本文将就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背景、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进行探讨。
二、背景放射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能源、工业等许多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了放射性污染的风险。
事故核电站泄漏、核武器试验、放射性医疗废物排放等都可能导致放射性污染。
此外,某些工业和军事设施的正常运营以及水土地质特征也可能引起放射性污染。
面对这些威胁,各国为了确保公众的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纷纷制定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三、原则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制定通常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原则:注重事前的防范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泄露和污染事件的发生;2. 控制原则:依法设立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标准,限制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数量;3. 追责原则: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对放射性物质的非法使用和排放行为进行追责;4. 公众参与原则:强化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公众对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识和参与度。
四、主要内容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评估:建立放射性物质的监测网络,定期监测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并进行评估,确保不超过安全标准;2. 放射性物质的管理:确立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标准,要求相关单位必须按照规定进行管理,防止放射性物质泄露和污染;3. 放射性事故应急响应:建立应急预案,包括事故预警、疏散计划、救援措施等,提高对放射性事故的响应能力;4. 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定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和处理标准,确保废物不会对环境和公众造成潜在危害;5. 违法行为处理:明确对非法使用和排放放射性物质行为进行处罚和追责,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五、实施效果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和污染,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放射性污染问题;通过限制使用和排放放射性物质的数量和浓度,可以减少放射性污染的危害程度;通过建立应急预案和加强违法行为处理,可以提高应对放射性事故的能力和防止相关违法行为。
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与其他污染防治技术
![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与其他污染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068706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9.png)
高效净化技术
研发更高效、低能耗的空气净化、水 处理等技术,以应对各类污染物的净 化处理需求。
绿色能源利用
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 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生产 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环保材料应用
研发和推广环保友好型材料,替代传 统高污染材料,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 产生。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01
噪声污染防治案例
城市交通规划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布局,减 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工业区设置
将工业区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区域, 降低工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建筑隔音设计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隔 音材料和隔音结构,减少建筑噪声 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03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技术
电磁辐射来源与影响
电磁辐射来源
有机污染防治技术
吸附法
利用活性炭、硅藻土等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达到净化水 质的目的。
化学氧化法
通过向废水中投加氧化剂,使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从而达 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土壤淋洗法
利用淋洗液将土壤中的污染物溶解、分离、回收或转化为无害物 质。
04
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
放射性来源与影响
放射性来源
核设施、核燃料循环设施、核技 术利用等。
放射性影响
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如癌 症、遗传疾病等。
环境影响
破坏生态平衡,对土壤、水源等 造成长期污染。
放射性控制技术
辐射防护
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降低或消除放射性物质释放。
废物处理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3abd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4.png)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针对放射性污染问题而制定的一部法律法规。
该法律的出台,旨在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放射性污染的定义、原因、危害以及法律的相关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放射性污染的定义与原因放射性污染是指人为或自然的活动导致环境中放射性物质含量超过正常水平的现象。
这些放射性物质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如铀、钛、镭等,以及放射性辐射,如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和伽玛射线等。
放射性污染的产生与核能开发利用、医疗诊断治疗、核工业生产等活动有关。
核能开发利用是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核电站的运营、核试验的进行,以及核能武器的制造与使用都可能导致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和扩散。
另外,医疗诊断治疗中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和射线疗法,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放射性污染。
此外,核工业生产和放射性废物处理的不当也是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放射性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都产生着巨大的危害。
首先,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组织具有辐射损伤作用,可导致放射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其次,放射性物质可以影响遗传基因,导致后代遗传性疾病的出现。
此外,放射性物质还会影响环境中的生物链,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对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三、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制定与内容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于年前在我国正式颁布实施,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法律的出台,旨在规范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行为,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该法律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一切放射性污染防治活动,并明确了对环境保护、健康保护、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保护原则。
2.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法律规定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责任和义务。
3.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对涉及放射性污染的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0b0291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1b.png)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发射性物质具有许多特别性质,某些发射性元素毒性大,其处理困难且要求严格。
存在于废物中的发射性物质会使废物温度上升,处理时需实行屏蔽、封闭、冷却等措施。
发射性物质会因为内照耀、外照耀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需远距离操作。
常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并不能削减发射性物质的量,而仅使其衰变直至消逝。
发射性污染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国家和个人都必需实行一定的防护措施,以使其危害降到最低。
大型核工业企业、核科学讨论单位、大量应用发射性元素的部门均有可能成为危急的发射性污染源,故居住在污染源附近的居民和在单位职员需注重观看周围的水、土壤、空气、农作物等与人类疏远相关的环境因素是否已被发射性污染或被污染的情况,若发觉污染,则据实际状况和国家有关防护规定,必需准时实行有效措施。
此外,某些工厂也是发射性污染源,如磷酸、磷肥创造厂产生的三废中均含铀,也需注重防范。
发射性污染的防治详细涉及发射性固体废物、废气、废水的防治以及个人防护等几方面。
一、发射性固体废物与废液的防治发射性固性或液性废料主要来源于核反应器或核武器行业的副产品,或来源于某些工厂的废物,如铀矿矿渣及精炼厂废物。
发射性固性或液性废料可分为两类:低发射性和高发射性。
低发射性废固或废液是指含有少量发射性的废弃物。
低发射性液性废料在处置之前,需先固结或吸附在另一种材料中。
低发射性废料不会产生大量热,但若使这种物质丧失发射性损害,需和环境隔离约500年。
若监控严密,低发射性废料可平安埋葬在地表附近,利用水文与地质条件就可严格限制其产生的发射性迁移,但需要注重防止渗漏以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严峻后果。
高发射性废料主要包括核反应器产生的85氪、90锶和137铯,半衰期分离为10年、28年和30年,且分离需经过100年、280年和300年对健康的危害才会消逝,因此须与生物圈隔绝数百年以上。
另外,核反应器产生的少量239钚(半衰期为24000年),239钚及其分裂产物须与生物环境隔离几万年。
放射性污染的研究进展与防治策略
![放射性污染的研究进展与防治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12f1cf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3.png)
放射性污染的研究进展与防治策略放射性污染是一种全球性问题,它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放射性污染的日益严重,科学家们开始加强研究,探索防治策略。
本文将对放射性污染的研究进展与防治策略进行探讨。
一、放射性污染的定义及来源放射性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或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
常见来源包括核反应堆事故、核武器试验、医疗废弃物、矿产及加工等。
放射性污染会导致人体组织、器官和细胞发生变化,并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癌症、生殖不育、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
二、放射性污染的研究现状在放射性污染的研究方面,国际社会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多个角度对其影响进行了探讨。
以下是一些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放射性物质的散播和沉积,对于土壤、植物和动物等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放射性物质可以累积在土壤和植物中,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放射性物质可以致癌,对人类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等。
此外,放射线对人类造成损害的方式还有辐射皮炎、辐射性角膜炎、辐射性白内障等。
3.放射性污染的精细气象学:根据核爆炸、核事故或核污染源的释放时间、位置、方式以及气象条件等信息,建立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输送和扩散模型。
该领域的研究结果常常被用于化验和应急响应等方面。
三、放射性污染的防治策略针对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研究现状,许多国家已开始探讨如何加强防治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策略:1.开展国际合作:放射性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分享信息,共同应对。
2.加强监测:建立可靠有效的放射性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对污染源、食品农产品以及水、土壤污染状况的监控,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扩散。
3.污染治理:对于已经发生的污染,要采取合适的污染治理措施,清除和减缓污染物质的危害。
4.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放射性污染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前沿技术和改进措施,促进预防和控制污染。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3e57b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5.png)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放射性污染是一种严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污染形式,因此环境生态部的工作人员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有效地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介绍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方面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
一、监测放射性污染源监测放射性污染源是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之一。
他们使用各种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对可能存在的放射性污染源进行调查和监测。
例如,在核设施周围设置监测站点,定期对空气、土壤、水体等进行采样分析,以确保辐射水平与标准符合。
二、建立放射性污染防护措施针对不同的放射性污染源,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和影响范围。
例如,在核电站周边建设防护墙、屏蔽门等设施,以减少辐射泄漏的可能性。
三、危险废物处置与储存放射性污染所产生的废物需要得到妥善处理和储存,以防止进一步的污染。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废物处置方案,并确保按照标准进行储存和运输。
同时,他们也会参与废物的监测工作,以确保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应急响应与事故处理当发生放射性事故时,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需要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他们会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事故处理和辐射清除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保证事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五、公众教育与宣传除了工作人员的技术和方法,环境生态部还需要进行公众教育与宣传工作,以提高公众对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认知和意识。
工作人员会参与制定相关宣传材料和教育活动,并积极回答公众的疑问,解释相关问题。
通过宣传教育,能够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减少放射性污染的产生。
综上所述,环境生态部的工作人员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
他们通过监测放射性污染源,建立防护措施,处理和储存危险废物,进行应急响应与事故处理,以及进行公众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有效地进行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工作。
放射性污染土壤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解析
![放射性污染土壤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27d2e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7.png)
放射性污染土壤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解析放射性污染是一种自然界中存在的现象,但由于工业、矿产开采、核能源生产等人类活动的加剧,放射性污染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
这种污染不仅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产生危害,而且可能会导致环境生态系统的威胁。
本文将讨论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常见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放射性污染物:1.铀和钍等天然放射性样品。
2.放射性同位素的溶液,如放射性乙酸。
3.放射性同位素的粉末,如氦、铍、锇等。
4.放射性同位素的食品和饮料,如放射性瓶装水等。
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危害当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它可能会释放出放射性物质,从而对健康造成危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危害:对人类的危害1.导致细胞凋亡,增加癌症的风险。
2.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引起感染和疾病。
3.引起生殖系统疾病,可能导致生育问题。
对生态系统的危害1.偏离物种适应环境的范围,导致生物体的数量下降或生活条件恶化。
2.引起环境的污染,导致可能影响大气、水和土壤。
放射性污染土壤的防治对策如何防治放射性污染土壤?放射性样品的管理1.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制定和实施放射性样品安全保障制度和管理措施,保证事故的实时监控和应急响应系统。
2.确认和管理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实施管控。
例如,开展工业污染源的污染评估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制定食品安全体系的规定,确保安全质量。
土壤放射性污染的处理1.在防治放射性污染土壤方面,一个重要的策略是进行土壤修复。
例如,利用微生物分解放射性污染物,或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土壤中的放射性污染物。
还有其他方法,包括地下水和土层的深度处理,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重建,均有很好的效果。
安全的管理放射性污染物的方法为了防止放射性污染的发生,需要在源头上进行管理。
例如,限制、监管或禁止放射性污染物的使用,确保放射性污染物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严格监管,并要求有疾病预防及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放射性核素污染与防治》随笔
![《放射性核素污染与防治》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d69be38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c.png)
《放射性核素污染与防治》读书札记目录一、放射性核素概述 (2)1. 放射性核素定义及特性 (2)1.1 放射性核素概念解释 (4)1.2 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5)1.3 放射性核素衰变规律 (6)2. 放射性核素来源与分类 (8)2.1 天然放射性核素 (8)2.2 人造放射性核素 (10)2.3 放射性核素应用领域 (11)二、放射性核素污染问题 (12)1. 放射性核素污染途径及方式 (13)1.1 空气、水、土壤污染途径 (13)1.2 食物链传递污染方式 (14)1.3 直接接触污染途径 (16)2. 放射性核素污染危害与健康影响 (17)2.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8)2.2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9)2.3 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心理效应 (20)三、放射性核素污染防治策略 (21)1. 预防措施与监管体系建立 (23)1.1 加强放射性物质管理,减少污染源头产生 (24)1.2 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 (24)1.3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25)2. 治理技术与修复方法 (26)2.1 物理治理技术 (27)2.2 化学治理技术 (29)一、放射性核素概述放射性核素是一类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类生活。
放射性核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照射、吸入或摄入等途径。
了解放射性核素的特点、分类和危害对于预防和控制放射性核素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放射性核素可以分为两类:粒子(如氦和粒子(如镭。
粒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穿透力较弱;而粒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穿透力较强。
放射性核素还可以根据其半衰期进行分类,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衰变到原有数量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越短,放射性物质的活性越高,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越大。
为了保护人体和环境免受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危害,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以规范放射性物质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
预防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预防放射性污染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224040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b.png)
预防放射性污染的措施放射性污染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预防放射性污染,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别介绍一些预防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一、加强监测与预警为了及时发现和应对放射性污染事件,必须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
这包括建立良好的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提高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小放射性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二、加强源头管理预防放射性污染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源头管理。
这包括加强核电站、医院、实验室、工厂等放射性物质管理,建立健全的放射性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定期检查放射性设备和材料的安全状况。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避免其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即使做到了充分的预防和源头管理,放射性污染事件仍有可能发生。
因此,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制定专项预案和措施,开展演练和实训,加强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和配备。
同时,还需要加强应急响应的组织和协调,确保应急行动的快速有效。
四、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是预防放射性污染的重要保障。
因此,必须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放射性污染的认识和理解,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此外,还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支持和配合相关机构和部门的监测、预警、应急和源头管理工作。
总之,预防放射性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小放射性污染对我们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草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3ba55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5.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草案)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2.11.27•【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草案)(2002年11月27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核设施和核技术、铀(钍)矿、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三条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鼓励、支持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普及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
国家支持开展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有关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放射性污染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在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有关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九条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和技术规范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安全要求、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
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发布。
第十条国家建立放射性污染监测制度。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网络,对放射性污染实施监测管理。
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和各自的职责,对核设施、铀(钍)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和各自的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
![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477c5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6a.png)
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一、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的概述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它指的是放射性材料在环境中的扩散和沉积,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也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放射性物质定义为具有放射性核素的物质,它们不稳定的原子核会放射出高能电子、光子或粒子等,从而污染环境和影响健康。
放射性物质污染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如核工业、医疗辐射、核武器试验等。
二、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的影响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放射性物质进入自然环境后会渗透到土壤、水、植物等中,由于它们的半衰期较长,会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也会进入人类身体内部,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癌症、脆弱骨病、贫血、生殖问题等。
三、防治措施研究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相关措施:1. 设立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储存设施针对核工业、医疗辐射等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应建立专门的储存和处理设施,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进入自然环境。
储存设施应具备足够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及监测和管理制度。
2. 采取核安全措施核安全是核能利用过程中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一系列措施,该措施包括核设施的遴选、设计、批准、建设、运行、监督和管理。
采取这些措施能够保障核实验和核能工业的安全,从而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自然环境的可能性。
3. 开展开发利用替代技术为了减少放射性污染,替代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要。
以新能源技术为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它们不需要核燃料,因此减少了核能的使用,从而减少了放射性物质的产生。
4. 定期监控核设施周边环境对核设施周边环境的定期监控,能够及时发现排放、泄漏等情况,从而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落实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环境安全。
5. 加强社会宣传和科普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科学普及和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对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危害的认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可以有效地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放射性物质进入自然环境中的情况。
医院的放射性污染管理制度
![医院的放射性污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b306a8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9.png)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放射性污染管理,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及公众的身体健康,预防环境污染,根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放射性污染源产生、运输、使用、储存、处置等环节,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放射性污染的产生。
2. 安全第一,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放射性污染管理制度,确保放射性污染安全、有效控制。
3. 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全体医护人员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放射性污染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三、放射性污染源管理1. 医院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采购、使用放射性药品和放射性同位素。
2. 放射性药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储存、运输、处置等环节,应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
3. 医院应设立专门场所用于放射性药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储存,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
4. 医院应定期对放射性药品和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国家规定。
四、放射性污染防护措施1. 医院应设立放射性污染防护区域,对放射性污染源进行隔离。
2. 医院应配备放射性污染防护设施,如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3. 医院应定期对放射性污染防护设施进行检查、维修,确保其正常使用。
4. 医院应加强对放射性污染防护设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防护能力。
五、放射性污染事故处理1. 医院应建立健全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处理流程。
2. 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蔓延。
3. 医院应组织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4. 医院应向相关部门报告放射性污染事故,接受调查和处理。
六、监督管理1. 医院应设立放射性污染管理办公室,负责放射性污染管理工作。
2. 医院应定期对放射性污染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医院应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放射性污染管理工作。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院放射性污染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一)放射性污染的定义和特点
在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
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
在自然状态下,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球环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
50年代以来,人的活动使得人工辐射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危害生物的生存,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的毒性,按致毒物本身重量计算,均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
2.按放射性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给后代的遗传带来隐患。
3.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才可以探测,非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知晓。
4.射线具有穿透性,特别是r射线可穿透一定厚度的屏障层。
5.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
6.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
凭借以上特点,放射性污染深深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有关放射性污染的每一次报道都有可能引发公众的恐慌。
因此,治理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免受放射性元素的危害,也成为当今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
(二)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想要治理放射性污染,先要对其有大致的了解。
放射源包括天然放射源和人工放射源。
天然放射源包括宇宙辐射、地球内放射性物质和人体内放射性物质,在世界范围内,天然本底辐射每年对个人的平均辐射剂量为2.4mSv(1sv相当于每克物质吸收0.001J的能量),而人体每
年能接受的最大辐射剂量为100mSv。
由此可见,天然本底辐射对环境的危害微乎其微。
人工放射源包括原子能工业排放的废物、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医疗放射性以及科研放射性。
由于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主要是人工放射源,因此对人工放射源的处理及预防就成为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主要方面。
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四大污染源,它们的影响方式也不尽相同:一、原子能工业中核燃料的提炼、精制和核燃料元件的制造,都会有放射性废物产生和废水、废气的排放。
这些放射性“三废”都有可能造成污染。
由于原子能工业生产过程和操作运行都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三废”排放也受到严格控制,所以对环境的污染并不十分严重。
但是当原子能工厂发生意外事故,其污染是相当严重的。
比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美国的三里岛以及日本的福岛核事故,都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恐慌。
二、在进行大气层、地面或地下核试验时,排入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与大气中的飘尘相结合,由于重力作用或雨雪的冲刷而沉降于地球表面,这些物质称为放射性沉降物或放射性粉尘。
放射性沉降物播散的范围很大,往往可以沉降到整个地球表面,而且沉降很慢,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落到大气对流层或地面,衰变则需上百年甚至上万年。
三、医疗检查和诊断过程中,患者身体都要受到一定剂量的放射性照射,例如,进行一次肺部x光透视,约接受0.4mSv的剂量,进行一次胃部透视,约接受15mSV的剂量。
四、科研工作中广泛地应用放射性物质,除了原子能利用的研究单位外,金属冶炼、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计量等研究部门、几乎都有涉及放射性方面的课题和试验。
在这些研究工作中都有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
辐射与人体相互作用会导致某些生物效应,辐射的生物效应包括辐射对细胞的作用以及辐射对生物的作用。
辐射对细胞的影响因素包括辐射类型、辐射方式、辐射剂量以及不同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
辐射对生物的作用包括辐射对受照者本身的危害以及对受照着后代的影响。
辐射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放射性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
对于急性损伤,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γ
射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急性损伤。
轻者有脱毛、感染等症状。
当剂量更大时,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
在极高的剂量照射下,发生中枢神经损伤直至死亡。
对于慢性损伤,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可以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他们发出的射线会破坏机体内的大分子结构,甚至破坏细胞和组织结构,给人体造成损伤。
少量累计照射会引起慢性放射病,使造血器官、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受到损害,发病往往延续几十年。
(三)放射性污染的防护措施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关于放射性废物提出的九条基本原则,我国制定了放射性废物管理的40字方针:减少生产、分类收集、净化浓缩、减容固化、严格包装、安全运输、就地暂存、集中处置、控制排放、加强监测。
从中也可以总结出辐射防护的一般措施:
一、对于外照射的防护,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距离上的防护,即在实际操作中应尽量远离放射源;然后是时间上的防护,即工作人员应尽量减少操作时间,从而减少所受辐射剂量;最后就是屏蔽防护,也是辐射防护最主要的方法,依靠射线的穿透性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二、对于内照射的防护,也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防止呼吸道吸入,从呼吸道吸入的放射性物质的吸收程度与其气态物质的性质与状态有关;难溶性气溶胶吸收慢,可溶性较快,气溶胶被肺泡膜吸收后,可直接进入血液流向全身;然后是防止消化道食入,这是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重要途径,既能被人体直接摄入,也能通过生物体间接进入体内;最后是防止从皮肤和粘膜的侵入,皮肤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能力波动范围较大,经由皮肤侵入的放射性污染物,能随血液直接输送到全身,从伤口进入的放射性物质吸收率较高。
(四)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根据状态的不同,处理技术可分为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废液处理技术和废气处理技术:
一、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固化技术和减容技术。
固化技术是在放射性废物中添加固化剂,使其转变为不易向环境扩散的固体的过程,固化产物是结构完整的整块密实固体;减容技术的目的是减小体积,降低废物包装、贮存、运输和处置的费用,减容技术主要包括压缩和焚烧,压缩是依靠机械力作用,使物体密实化,焚烧是将可燃性放射物处理成灰烬。
二、放射性废液一般需要多级净化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絮凝沉淀,离子交换、蒸发和膜技术。
絮凝沉淀由于处理效率较低,一般作为预处理方法;蒸发的净化效率较高,但是蒸发耗能大,处理成本较高;膜分离具有过程简单、分离系数大、节能高效的特点,可在常温下连续操作;离子交换在处理中低放射性废液时,离子交换树脂对去除含盐类杂质较少的废水中放射性离子具有特殊的作用。
三、放射性气体的处理方法主要为吸附法和碘同位素的处理。
对于吸附法,包括活性炭滞留床、液体吸收装置、低温分馏装置以及贮存衰变等。
对于碘同位素的处理,由于碘同位素是放射性废气中主要的挥发性放射性核素,利用活性炭吸附后,需用碘化钾和三乙烯二胺清洗。
(五)总结
由于放射性污染的长期危害性、处理难度大和处理技术复杂等特点,使得放射性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为了减少放射性污染对人类的影响,首先要从源头上减少放射性物质的产生,比如减少核试验,提高原子能工业的安全系数,提高核燃料的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乏燃料;然后是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的照射,比如病人应远离医院的放射科,在放射科中要加装更厚的铅板;最后是发展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技术,不要使放射性废物流入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