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压-6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关键层

合集下载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一.名词解释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

充填开采:就是用充填材料来充填已采空间,借以支撑围岩,防止或减少围岩垮落和变形的顶板管理技术,采用此方法管理顶板的采煤方法称为充填开采。

关键层: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

锚固力:锚杆对围岩所产生的约束力称为锚固力。

根据约束方式分为:托锚力,黏锚力,切向锚固力;根据锚固阶段分为:初锚力,工作锚固力,残余锚固力。

沿空留巷: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作为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采时的回风平巷称为沿空留巷。

沿空掘巷:在上一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废弃后,待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基本稳定后,沿被废弃的巷道边缘,掘进下一工作面的区段回风平巷称为沿空掘巷。

冲击矿压:是压力超过煤岩体强度极限,聚积在采掘工程周围煤岩体之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产生的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等。

充分开采:当采空区尺寸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不再随采空区尺寸增大而增大的开采状态称为充分采动。

二.简答题1.原岩应力概念组成部分以及场规律特点:(☆)答:天然存在于原岩内与人为因素无关的应力场称为原岩应力场。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

其规律特点:(1)实测铅直应力基本上等于上覆岩层重量。

(2)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直应力。

(3)平均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的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4)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

2.构造应力场的特点:答: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应力场称为构造应力场。

其特点:(1)构造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方向性。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

1)矿山压力:未受到工程开挖或扰动的地下岩体称为原岩,原岩处于应力平衡状态。

开挖巷道或进行回采,破坏了原岩的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直至形成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或采场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也称为二次应力或工程扰动力。

2)矿山压力显现: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会引起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种种力学现象,如岩体的变形、破坏、塌落,支护物的变形、破坏、折损,以及在岩体中产生的动力现象。

这种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和采场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3)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统称为矿山压力控制●岩石的碎胀性是指岩石破碎后的体积比破碎前的体积增大的性质岩石的压实性是指岩石破碎后,在其自重和外加载荷作用下逐渐压实使体积减少的性质二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自重应力场:由地心引力引起的应力场称为自重应力场,自重应力等于位面积的上覆岩层的重力。

5)构造应力场: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应力场称为构造应力场,构造力与岩体的特性(裂隙发育密度与方向,岩体的弹性、塑性、黏性等)有关构造应力的基本特点为:(1)一般情况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构造应力主要是水平应力(浅部尤为明显);而且地壳总的运动趋势是相互挤压,所以水平应力以压应力占绝对优势。

(2)构造应力分布不均匀,在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剧烈的地区,各处最大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往往有很大变化。

(3)岩体中的构造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大。

(4)构造应力在坚硬岩层中出现一般比较普遍,在软岩中贮存构造应力很少。

原岩应力分布的基本规律;1)实测垂直应力基本上等于上覆岩层重量2)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直应力3)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4)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地下岩体处在三向复杂和强烈的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场中,其体积和形状发生变化产生变形,变形是外力做功的结果。

最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最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2、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

3、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

4、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亚现象称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5、回采工作面:在煤层或矿床的开采过程中,一般把直接进行采煤或采有用矿物的空间称为回采工作面,简称采场。

6、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7、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8、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9、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作用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急剧下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的现象称为老顶初次来压。

11、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之承压力。

12、关键层:将对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13、冲击能指数:在单轴压缩状态下,煤样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值C前所积聚的变形能Es与峰值后所消耗的变形能Ex之比值。

13、沿空留巷: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作为回风平巷。

14、沿空掘巷:回采工作面采过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

15、软岩: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具有显著塑性变形的复杂岩石力学介质。

16、底鼓:底板向上鼓起的现象。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之7.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之7.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主讲:李成伟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C ONTENTS 第七章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1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2上覆岩层移动规律3工作面底板破坏与突水4岩层移动控制技术5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我国煤矿90%以上是井工垮落法开采。

垮落法采煤,开采以后必然引起岩体向采空区移动,将造成采动损害及相关问题,主要表现为:(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引起采场和巷道围岩变形、垮落和来压,需对采取支护措施维护采场与巷道的生产安全。

(2)形成采动裂隙,引起周围煤岩体中的水和瓦斯的流动,导致井下瓦斯与突水事故,需要对此进行控制和利用。

1.煤层开采产生的相关问题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毁坏,当地面潜水位较高时,地表沉陷盆地内大量积水,农田无法耕种村庄被迫搬迁,引发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4)由于开采对围岩的破坏,为了保护矿井生产安全,需要留设大量的煤柱,我国煤炭采出率低。

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2.煤矿绿色开采理念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2016-2030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在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方面提出绿色开发与生态矿山建设,重点在绿色高效充填开采、绿色高效分选、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采动塌陷区治理与利用、保水开采、矿井水综合利用及深度净化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煤炭开采岩层移动排 放 水地表塌陷土地与建筑物损害瓦斯事故排放瓦斯污染环境地下水资源流失与突水事故煤与瓦斯共 采保水开采充填开采排放矸石煤巷支护矸石井下处 理煤炭地下气 化占用农田污染环境绿色开采●“高效安全、高采出率、环境协调”绿色开采技术体系膏体材料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矸石干式充填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被保护层组保护层地面钻井071421283504080120160200时间/d 抽采量/m 3/m i n20406080100抽采浓度/%抽采瓦斯量抽采瓦斯浓度远距离保护层开采(100~110m )地面钻井抽采法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压缩转运✓瓦斯发电✓瓦斯罐装利用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煤炭地下气化煤炭地下气化是指其不将煤炭采出地面,而将其在地下直接气化,即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地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技术。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一、名词解释1.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

2.极限平衡状态:范围内岩块所处的应力圆与其强度包络线相切3.老顶的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

4.关键层: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多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5.底板比压:将支架底座对单位面积底板上所造成的压力称为底板载荷集度,即底板比压6.煤矿动压现象: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在高应力状态下积聚有大量弹性能的煤或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突然发生破坏、冒落或抛出,使能量突然释放,呈现声响、震动以及气浪等明显的动力效应。

这些现象统称为煤矿动压现象。

7.支承压力:回采空间周围煤岩体内应力增高区的切向应力。

8.测压系数:9.应力集中:受力体内,孔周围局部区域应力高于其它区域应力的现象10.原岩应力:未受开采影响的岩体内,由于岩体自重和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应力11.冲击地压:煤岩体突然动力破坏,释放大量能量的灾害动力现象,可摧毁巷道、引发其他矿井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二、简答题1.绘图表示采场水平和垂直的分区分带2.回采工作面支柱工作特性有几种,绘图加以说明3.采空区的处理方法4.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方法答:冲击地压的预测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和规模大小。

目前主要采用的采矿方法,包括根据采矿地质条件确定冲击矿压危险的综合指数法、数值模拟分析法、钻屑法等;采用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微震法、声发射法、电磁辐射法、振动法、重力法等,可以达到准确预报冲击矿压可能发生的地点和位置,较准确地确定冲击矿压发生强度和震动释放能量的大小。

5.影响采场矿山压力的主要影响答:1.采高与控顶距2.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影响3.开采深度的影响4.煤层倾角的影响5.分层开采时的矿山压力显现6.巷道围岩压力及影响因素答:围岩变形受阻而作用在支护结构物上的挤压力或塌落岩石的重力。

统称为围岩压力。

(1.松动围岩压力2.变形围岩压力3.膨胀围岩压力4.冲击和撞击围岩压力)。

太原理工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太原理工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第一章 采场顶板活动规律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 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矿山压力显现:矿山压力作用使巷道硐室周围岩体支护物发生力学现象.采场(回采工作面):矿井下生产的现场工作地点或工作区域,直接大量采取煤炭的场所.上覆岩层:附存在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顶板;底板:位于煤层下方的岩层.直接顶: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老顶: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2、矿山压力控制的意义:①生态环境保护;②保证安全和正常生产;③减少资源损失;④改善开采技术;⑤提高经济效益3、采空区处理方法:刀柱法(留煤柱法)、缓慢下沉法、全部充填/局部充填法、全部垮落法.4、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1)压力拱假说:工作面上部岩层由于自然平衡形成压力拱,工作面前方煤壁形成前拱脚a ,采空区矸石或充填物形成后拱脚b ,a 和b 均为应力增高区,工作面处于应力降低区。

压力拱假说对回采工作面前后的支承压力及回采工作空间处于减压范围做了解释,但并未对此拱的特性、岩层变形、移动和破坏的发展过程以及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2)悬臂梁假说:工作面和采空区上方顶板可视为一端固定于岩体,另一端处于悬伸状态,当悬伸长度很长时,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从而引起周期分析。

此假说解释了工作面近煤壁处顶板下沉量小,支架载荷也小,距煤壁越远两者越大,工作面前方出现的支承压力和工作面的周期来压现象;(3)铰接岩块假说: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破坏可分为垮落带和规则移动带,规则移动带岩块相互铰合形成一条多环节的铰链,而规则地在采空区上方下沉。

该假说正确说明了上覆岩层的分带情况,并初步涉及岩层内部的力学关系及可能形成的结构,但并未对铰接岩块的平衡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4)预成裂隙假说:采场上覆岩层由于受开采活动影响产生各种裂隙,因此将其视为假塑性梁。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部分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部分答案

1-15 p16 岩石力学P522-15支承压力与矿山压力的区别。

3-3644-12. 试分析周期来压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

形成原因: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在基本顶初次来压以后,裂隙带形成的岩体结构将始终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呈现周而复始的过程。

由于岩体结构的失稳,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来压,这种来压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周期性地出现。

因此,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表现形式: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顶板的下沉量变大,支柱所受的载荷普遍增加;有时伴随煤壁片帮、支柱折损、顶板发生台阶下沉等现象。

755-1P128采煤工作面支柱的特性有几种?试比较其优缺点?答:目前所使用的支柱的工作特性有三种。

分别为:急增阻式、微增阻式、恒阻式。

从支柱工作阻力适应顶板压力的特点进行分析,显然,恒阻性能的支柱较为有利。

恒阻式:支柱安装后,很快达到工作阻力,随支柱的下缩,工作阻力保持不变。

急增阻式性能比较差,可缩量小,初期支撑力低。

微增阻式介于恒阻式和急增阻式之间10P1251012、简述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特点?P149答:1、支架与围岩时相互作用的一对力;2、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分布的规律与支架性能有关;3、支架结构及尺寸对顶板压力的影响。

6-11 简述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与煤岩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答: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是:(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2)形成采动裂隙;(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绿色开采技术研究主要针对煤矿中土地、地下水、瓦斯以及矸石排放等问题而开展。

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资源保护—形成“保水开采”技术;(2)土地与建筑物保护—形成离层注浆、充填于条带开采技术;(3)瓦斯抽放—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4)煤层巷道支护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技术;(5)地下气化技术。

2关键层:将对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第六章 采场岩层移动及控制

第六章 采场岩层移动及控制

第二节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一、关键层的概念
1、关键层:在直接顶上方存在厚度不等、强 度不同的多层岩层,其中一层至数层厚硬岩层在 采场上覆岩层活动中起主要控制作用,将对采场 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 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前者称为亚关键层和后 者称为主关键层。 2、关键层的特征: ⑴几何特征,相对其他同类岩层厚度较大。 ⑵岩性特征,坚硬、弹性模量大、强度高
2、覆岩离层区充填 1、 基本原理:利用岩层移动过程中覆岩内 形成的离层空洞,从钻孔向离层空洞充填外来 材料来支撑覆岩,从而减缓岩层移动往地表的 传播。 2、关键层理论对覆岩离层充填技术的认识 归纳四点(见P.192)
1’
2’
3’
1
2
3
⑶变形特征,关键层下沉变形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上覆全部或
局部岩层的下沉量协调同步。
⑷破断特征,破断层的破断将导致全部或局部上
覆岩层的同步破断,引起较大范围内的岩层移动。
⑸承载特征,关键层破断前的结构形式作为全部 岩层或局部岩层的承载主体,破断后成为砌体梁 结构,继续成为承载主体。
3、关键层理论意义:关键层理论的提出实现了 矿山压力、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采动煤岩体中水 与瓦斯流动研究的有机统一,为更全面、深入地解 释采动岩体活动规律与采动损害现象奠定了基础, 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平台。 二、覆岩关键层位置的判断 成为关键层的条件: ⑴其所承受的载荷已不需其下部岩层来承担 即
一、留设煤柱控制岩层移动
1、部分开采(条带开采和房柱式) 2、留设保护煤柱
二、充填法控制岩层移动
1、水力充填:以水为输送介质,利用自然水压和泵压, 从制备站沿管道或管道相连的孔,将河砂等水力充填材料输 送到采空区。 2、干式充填:采用人力、重力、机械式风力等方式将矸 石等干式材料运送到待充填的采空区。 3、胶结充填:将采集和加工的细沙等充填材料掺入适量 的胶凝材料,加水混合搅拌制备成胶结充填料浆,沿钻孔、 管道向采空区输送,充填材料胶结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完 整性的充填体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总结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总结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矿山压力的定义与形成机制2、岩层控制的方法与技术3、矿山压力监测与数据分析4、岩层控制的安全标准与规范5、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理论研究进展6、实际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11 矿山压力的定义与形成机制矿山压力是指在地下开采过程中,由于采掘活动引起的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导致围岩变形、破坏和移动,并作用在采掘空间周围的支护结构和设备上的力。

矿山压力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原岩应力、开采扰动和围岩的力学性质等因素。

原岩应力是指在未受开采影响时,地层中存在的天然应力。

开采扰动会打破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使围岩应力重新分布。

围岩的力学性质则决定了其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特征。

111 原岩应力的测量与分析了解原岩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对于预测矿山压力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原岩应力测量方法包括水压致裂法、应力解除法等。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可以为矿山设计和开采提供基础数据。

112 开采扰动对矿山压力的影响开采活动如采煤、掘进等会导致围岩的应力集中和释放,从而产生矿山压力。

开采深度、开采速度、开采方法等因素都会对矿山压力的大小和分布产生影响。

12 岩层控制的方法与技术岩层控制的目的是保持采掘空间的稳定性,保障安全生产。

常见的岩层控制方法包括支护技术、充填技术和卸压技术等。

121 支护技术支护是岩层控制的重要手段,包括锚杆支护、锚索支护、支架支护等。

锚杆和锚索通过将围岩锚固在深部稳定岩层上,提高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

支架则直接承受围岩的压力,提供支撑作用。

122 充填技术充填可以有效地减少顶板下沉和地表沉陷,同时提高资源回收率。

充填材料包括矸石、粉煤灰、膏体等,其性能和充填工艺对岩层控制效果有重要影响。

123 卸压技术通过钻孔、爆破等方式对围岩进行卸压,可以降低应力集中程度,减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的发生。

13 矿山压力监测与数据分析矿山压力监测是掌握矿山压力变化规律、评估岩层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知识点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知识点

名词解释1、关键层: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岩石的空隙度岩石中各种孔洞和裂隙体积总和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也称孔隙率。

3、直接顶初次跨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达到其极限垮距时开始垮落。

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

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一般是由砂岩、石灰岩及砂砾岩等岩层组成。

6、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一般由页岩、砂页岩、粉砂岩组成。

7、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8、矿山压力:这种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道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道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9、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

10、锚杆托锚力:锚杆托锚力包括安装锚杆时,通过拧螺母产生的锚杆托板对围岩的预紧力、水胀式管状锚杆杆体纵向收缩,使托盘对围岩产生的预紧力、以及锚杆托板阻止围岩向巷道内位移时,对围岩施加的径向支护力。

11、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12、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变形失稳)。

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顶板的台阶下沉),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急剧下沉。

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现象。

即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

16、简述构造应力的基本特点。

(1)构造应力主要是水平应力,而且地壳运动趋势是相互挤压,所以水平运动以压应力占绝对优势。

(2)构造应力分布不均匀,在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剧烈的地区,最大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往往有很大变化。

(3)岩体中的构造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大。

岩层移动与关键层理论研究

岩层移动与关键层理论研究

岩层移动与关键层理论研究作者:徐学军严宏亮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19期[摘要]煤层开采后必然引起采场周围岩层向采空区内移动,进而形成大范围的岩层变形、破裂及矿山压力显现,进而可影响到采场、支架、底板岩体、采场矿压、岩层移动、形成地表沉陷等灾害。

对岩体直至地表的全部岩体的运动起控制作用的坚硬岩层称为关键层,而坚硬厚关键层在采场围岩变形和岩层破坏中起主要控制的作用。

因此,了解关键层和正确判定关键层才能减少岩层移动对采场的影响。

[关键词]岩层运动;关键层;矿山压力;中图分类号:TD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65-01一、关键层与复合关键层理论采场围岩在变形、破坏和运动过程中,由于成岩时间、矿物成分和地质构造的不同岩层中各层厚度及力学特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而其中一些较坚硬厚岩层在采场围岩变形和破坏中起主要控制的作用,它们以某种力学结构支承上覆岩体的压力,而它们破断后形成的如砌体梁等结构形式,直接影响着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和岩层移动[1]。

单一关键层结构指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仅有一层坚硬厚岩层,其厚度和强度较大,距离煤层较近,对顶板的来压步距、强度有较大影响。

该层硬岩层为覆岩中唯一关键层,即为主关键层。

该主关键层的破断失稳对工作面矿压显与地表沉陷都有直接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对工作面矿压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多层关键层结构是指开采煤层上覆岩层有多层关键层,分亚关键层和主关键层,对于采深较大,上覆岩层较厚的煤层,覆岩关键层结构一般为多层关键层结构。

关键层判别方法[3],关键层判别方法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由下往上确定覆岩中的坚硬岩层位置。

此处的坚硬岩层非一般意义上的坚硬岩层,它是指那些在变形中挠度小于其下部岩层,而不与其下部岩层协调变形的岩层。

假设第1层岩层为坚硬岩层,其上直至第m层岩层与之协调变形,而第m+1层岩层不与之协调变形,则第m+1层岩层是第2层坚硬岩层。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第6章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关键层)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第6章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关键层)

煤矿绿色开采的内涵
• 煤矿绿色开采及绿色开采技术,在基本概念 上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来认识和对待煤、 瓦斯、水、土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 源。
基本出发点:从开采的角度防止或尽可能减 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 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 会效益。
煤矿绿色开采的特点之一
• 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论,在矿区范围内的煤 炭、地下水、煤层内所涵的瓦斯、土地、 煤矸石以及在煤层附近的其他矿床都应该 是经营这个矿区的开发对象,都应该被加 以利用。
从而形成采场覆岩移动的“横三区”与“竖三 带”。
沿走向剖面,测点先向采空区方向移动,然后 又转向工作面推进方向移动,最后基本恢复到 原来位置。
图6-9
开采后上覆岩层沿走向方向 水平与垂直移动轨迹图
沿倾向剖面,测点基本上沿着与层面成垂 直的方向向下移动。
图6-10 观测点在沿煤层倾斜剖面上的移动
1.采动覆岩移动破坏的分带
大量的观测表明,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 区情况下,根据采空区覆岩破坏程度,可以分为 “三带”,即: 冒落带 “两带”或“导水裂隙 裂隙带 带” 弯曲下沉带(整体移动带)
2.覆岩内部岩体移动特征
图6-8
上覆岩层移动实测曲线
根据岩层移动特点,将上覆岩层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划 分三个区:即 A-煤壁支撑影响区;B-离层区;C- 重新压实区。
第二节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一、关键层的概念
• 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结构模型是针对
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控制而提出来的。 • 1996年,在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理论 基础上,钱鸣高院士提出了岩层控制的关 键层理论。 • 关键层理论提出目的:研究开采层状矿体 中厚硬岩层对岩层中节理裂隙的分布、对 瓦斯抽放、对突水防治以及对开采沉陷控 制等的影响。因此它是绿色采矿的基础理 论之一。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锚杆加固
利用锚杆对采场岩层进行 锚固,增强岩层的抗剪切 和抗拉能力,防止岩层发 生位移或崩落。
充填加固
利用充填材料对采场岩层 进行填充,增加岩层的支 撑力和承载能力,提高岩 层的稳定性。
采场岩层移动预测技术
1 2 3
数值模拟
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采场岩层移动进行模拟,预 测岩层移动的范围、速度和方向,为采场设计和 安全防护提供依据。
采用控制开采深度、调整采空区处理方式、加强采空区监测等措施 ,有效控制岩层移动。
实施效果
经过调整,采空区岩层塌陷得到有效控制,周边环境得到保护,安全 生产得到保障。
矿山压力与采场岩层移动联合控制案例
案例概述
某大型矿山的采场在开采过程中,面临矿山压力和采场岩 层移动的双重挑战,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威胁。
01
02
03
04
弯曲下沉
岩层在采空区上方发生弯曲, 向下移动。
破裂与断裂
岩层在采空区边缘发生破裂或 断裂。
离层
岩层之间出现分离,形成空隙 。
隆起
岩层在采空区下方局部隆起。
采场岩层移动过程
初采阶段
01
岩层开始移动,但移动范围较小。
中期阶段
02
岩层移动范围扩大,达到最大值。
末期阶段
03
岩层移动逐渐减小,趋于稳定。
支架选型与支护
根据采场条件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和 参数,确保支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和稳定性。
充填采空区
利用充填材料充填采空区,支撑上覆 岩层,减小顶板压力。
矿山压力控制效果评估
顶板下沉量与下沉速度
通过监测顶板的下沉量和下沉速度,评估矿 山压力控制效果。
岩层移动范围
通过分析岩层移动的监测数据,评估采场岩 层的稳定性。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一、地表移动盆地的形式:
在地表移动盆地的外边缘会形成裂缝、矿台山压阶力和及其塌控制陷第坑六章等采场。岩层移
动与控制
第四节 采场底板破坏及突水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 动与控制
二、应用关键层理论分析采场底板破坏与突水
• 将底板采动破坏带 以下及含水层以上承载 能力最大的一层岩层称 为底板关键层,类似于 采场覆岩中的关键层, 在底板隔水层中起到关 键控制作用,称为底板 隔水中的关键层。
底 动、变形和破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这一过程
板 不断重复。重视十分复杂的物理、力学变化过程,也是岩层产生移动
岩 和破坏的过程,这一现象和过程成为岩层移动。

•1、基本顶;2、直接顶;3、伪顶;4、煤层;5、底板岩层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 动与控制
p 采空区周围岩层的移动和破坏形式有
达到最大。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 动与控制
弯曲带
裂隙带之上直至地表的这个岩系地层。
弯曲带内的岩层破坏特征
1. 垂直方向由于自重作用产生法向弯曲,水平方向双向受压; 2. 不存在或极少离层裂缝,其中的隔水层是良好的保护层; 3. 弯曲带的高度主要受开采深度的影响。采深较小,导水断
裂带直达地表,采深较大时,开采形成的裂隙带不会达到 地表。
• 岩层移动导致的煤岩体应力场与裂隙场的变化,是引 起瓦斯卸压和煤层渗透率增加的原因所在。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 动与控制
•(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 •导致农田,建筑设计的毁坏。
• “三下一上”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承压水上
•传统的开采模式引起的采动损害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尽 快形成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 •基本出发点:防治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 源的不良影响。 •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矿压-6采场岩层移动和控制关键层共58页文档

矿压-6采场岩层移动和控制关键层共58页文档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矿压-6采场岩层移动和控制 关键层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总结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总结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总结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重点总结一、1、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方法有:理论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测试等不同形式的研究。

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解析方法主要通过力学模型,利用平衡条件、本构方程、变形条件,破坏判据和边界条件求解其应力,变形和破坏条件。

3、矿山压力检测中采场主要检测顶底板移近量、支架阻力、活柱下缩量和顶板破碎度。

4、矿山压力检测中,巷道主要检测顶底板移近量、支架变形、围岩应力分布和岩层内部移动规律。

5、岩石密度分为:天然密度、饱和密度、干密度。

6、岩石变形指标一般有:泊松比、弹性模量、体积变形量。

7、原岩应力场主要由:重力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组成。

8、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孔叠加时,大孔对小孔的应力影响较大,而小孔对大孔的影响较小。

9、支撑压力指采场周围或巷道两侧的全部切向应力(或者竖直应力)10、早期采场上覆盖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有:压力拱假说,悬臂梁假说,铰接岩块假说,预成裂隙假说。

11、砌体梁结构模型中:A 块为煤壁支撑区,B 块为离层区,C 块为重新压实区;Ⅰ为垮落带,Ⅱ为裂缝带,Ⅲ为弯曲下沉带。

12、按直接顶稳定性分类:直接顶可分为:破碎顶板,中等稳定顶板,完整顶板。

13、目前所使用的支柱的工作特性有以下几种:急增阻式,微増阻式,恒阻式。

14、液压支柱单独与顶梁配合支护顶板称为单体液压支架,与顶梁,底座,移架千斤顶组合液压自移支架。

15、岩层与地表移动会导致其产生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移,前者称为下沉,后者称为水平位移。

16、根据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破坏程度,可分为三带:垮落带,裂缝带,弯曲下沉带。

垮落带和裂缝带合两带,又称为导水裂缝带。

17、两带(冒落带与裂隙带)与煤层采高有关,对于软弱岩层,两带高度为采高的9至12倍,中硬岩层为采高的12至18倍,坚硬岩层为采高的18至28倍。

18、圆形巷道按切向应力分,可分为A 破裂区,B 塑性区,C 弹性区,D 原始应力区19、煤层开采后,在采空区四周形成支撑压力带,在工作面前方煤体内形成超前支撑力,它随着工作面掘进而向前移动,又称为移动性支撑压力或者临时支撑压力,工作面倾斜和仰斜方向及开切眼一侧煤体上形成的支撑压力称为固定支撑压力或者残余支撑压力,采空区后方的支撑压力称为采空区支撑压力。

第六章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第六章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1、充分采动的概念防治煤矿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什么是充分采动?防治煤矿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充分采动:当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不再随开采范围扩大而增加,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采动。

1、留煤柱开采。

1)部分开采。

(1)条带开采。

沿煤层走向或倾向,将开采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宽度相等或不等的条带,开采一条,保留一条,利用留下的煤柱支撑顶板,以达到减小地表沉陷的目的。

成功关键在于合理设计采宽与留宽,确保覆岩主关键层和留设煤柱的稳定性。

(2)房柱式开采。

在煤层内开掘一些列煤房,留下近似于矩形的煤柱来支承顶板,达到控制顶板和减轻地表沉降的目的。

2)留设保护煤柱。

地面存在重要的需要保护建(构)筑物时,在其下部对应煤层的合理位置预留一定尺寸的煤柱,使岩层移动影响边界达不到该建(构)筑物。

煤柱留设主要根据具体矿井条件和岩层移动角等参数进行设计。

2、充填开采。

1)采空区充填。

即用充填料充填已采空间,相当于减小煤层开采厚度。

按运送充填物料动力的不同分水力、风力、机械和自溜充填;按充填材料分为水砂、矸石、膏体充填。

2)覆岩离层区充填。

利用岩移过程中覆岩内形成的离层空洞,总钻孔向离层空洞充填外来材料来支撑覆岩,从而减缓覆岩移动往地表的传播。

3、调整开采工艺和参数。

1)协调开采:根据开采引起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通过合理的开采布局、开采顺序、方向、时间等方法减缓和减少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

①减小开采边界影响的叠加。

②多工作面协调开采。

③对称背向开采。

2)控制开采①限厚开采。

②分层间歇开采。

2、简述岩层移动规律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的情况下,根据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特点,可以分为“三带”,即垮落带、裂隙带、弯曲带。

其特点如下垮落带: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之1.5.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1.03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层的定义
将对岩体活动的全部或局部起控制作用的岩 层称为关键层。覆岩中的关键层一般为厚度 较大的硬岩层,但覆岩中的厚硬岩层不一定 都是关键层。关键层判别的主要依据是其变 形和破断特征,即在关键层破断时,其上覆 全部岩层或局部岩层的下沉变形是相互协调 一致的,前者称为岩层活动的主关键层,后 者称为亚关键层。显然,覆岩中的亚关键层 可能不止一层,而主关键层只有一层。
第三节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一、岩层移动的有关概念
采动后岩层各点的移动
地表相邻两点的移动和变形
1.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 当采空区尺寸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 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称为充 分采动,反之。。。。。。。
2.移动与变形 岩层移动会导致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 位移,前者称下沉,后者称为水平移动。 由于地表相邻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量是不 相等的,这表明点与点之间有相对移动,从而 引起地表变形。地表变形分为倾斜、曲率、水 平变形。分别由下沉和水平移动导出。 如水平变形:
第二节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一、关键层的概念
• 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结构模型是针对
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控制而提出来的。 • 1996年,在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理论 基础上,钱鸣高院士提出了岩层控制的关 键层理论。 • 关键层理论提出目的:研究开采层状矿体 中厚硬岩层对岩层中节理裂隙的分布、对 瓦斯抽放、对突水防治以及对开采沉陷控 制等的影响。因此它是绿色采矿的基础理 论之一。
• 若第k层硬岩层破断距大于其上方第k+1层硬
岩层破断距,则将第k+1层硬岩层承受载荷加 到第k层硬岩层上,重新计算第k层硬岩层的 破断距。若重新计算后的第k层硬岩层破断距 小于lk+1,则取lk=lk+1。说明此时第k层硬岩 破断受控于第k+1层硬岩,即第k+1层硬岩破 断前,第k层硬岩不破断,一旦第k+1层硬岩 破断,其载荷作用于第k层硬岩上,导致第k 硬岩随之破断。
1.采动覆岩移动破坏的分带
大量的观测表明,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 区情况下,根据采空区覆岩破坏程度,可以分为 “三带”,即: 冒落带 “两带”或“导水裂隙 裂隙带 带” 弯曲下沉带(整体移动带)
2.覆岩内部岩体移动特征
图6-8
上覆岩层移动实测曲线
根据岩层移动特点,将上覆岩层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划 分三个区:即 A-煤壁支撑影响区;B-离层区;C- 重新压实区。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采场底板破坏与突水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控制技术
第一节 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
(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 需对采场围岩进行 支护。
(2) 岩层移动形成采动裂隙,会引起周围岩 体中的水与瓦斯的运移,需对此进行控制 与利用。
三、关键层运动对岩层移动的影响
实验与实测证明,岩层移动由下向上成组运
动,岩层移动的动态过程受控于覆岩关键层的 破断运动。
覆岩移动的动态过程
实验及实测研究结果都证明,主关键层对地
表移动过程起控制作用,主关键层的破断将
导致地表快速下沉,地表下沉速度随主关键
层周期性破断而呈现跳跃性变化。
关键层理论研究表明:关键层不仅对地表动态下沉过程 起控制作用,还对地表移动曲线特性产生影响,地表下 沉是关键层与表土层耦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关键层 破断块度越大,对地表下沉曲线特征的影响越显著,相 应地表下沉曲线的非正态分布特征越显著;另一方面, 表土层起着消化关键层非均匀下沉的作用,表土层越薄, 地表下沉的非均匀、非正态特征越显著,反之亦然。当 关键层破断块度较小或表土层厚度足够大时,关键层对 地表下沉的影响就很小。因此,对于表土层较薄或覆岩 中有很厚、很硬的关键层(即其破断块度很大)存在时, 预计地表下沉必须考虑表土层与关键层的耦合关系,充 分考虑关键层破断对地表下沉曲线特征的影响。
煤炭开采形成的环境问题之二
• 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
煤炭开采过程中,人为疏干排水和采动形成的导 水裂隙对煤系含水层的自然疏干,破坏了地下水 资源。同时开采还可能污染地下水资源。 以山西为例,采煤破坏地下水4.2亿m3/a,导致 井水位下降或断流共计3218个,影响水利工程 433处,水库40座,输水管道793890m;造成1678 个村庄、812715口人、108241头牲畜饮水困难。 使本来缺水的山西环境受到进一步破坏。
煤炭开采形成的环境问题之四
• 对地面建筑物及人文环境的破坏
导致村庄被迫迁徙。 以淮北矿业集团为例,2001年,13个村庄因采 煤塌陷被迫搬迁,共计1412户、5535人迁徙
绿色开采的提出
提出并尽快形成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 已迫在眉睫。 事实上,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钱鸣高院士 及其领导的课题组,从20世纪九十年代 初已开始了有关“绿色开采技术”的研 究和实践。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 钱院士正式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的理念 及其技术体系。
• 矿井瓦斯定义:矿井中主要以甲烷为主 的有害气体的总称。---------煤层气。 • 瓦斯抽放-------煤层气开采(抽采) •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根据矿井水文地质 条件、涌水量、水害情况和防治水难易 程度,……类型。
煤矿绿色开采的特点之二
• 从开采的角度采取措施,即从源头消除或 减少采矿对环境的破坏,而不是先破坏后 治理。因此,矸石的井上处理与土地复垦 是属于环境治理问题,而不属于绿色开采 问题。
由组合梁原理:
则:
式中:q1(x)m+1为考虑第m+1层对第一层岩层 承受的载荷;Ei,hi,ri分别为第i层(i=1, 2,…,m)岩层的弹性模量、厚度和容重。 上式即为判别硬岩层位置的公式。具体判别时,
由煤层上方第一岩层开始往上按上述方法逐 层确定硬岩层的位置,直至最上一层硬岩层 (设为第n层硬岩)。 (二) 计算各硬岩层的破断步距并按以下原 则对各硬岩层的破断距进行比较来确定关键 层 位 置 。 令 硬 岩 层 的 编 号 为 K , ( K=1 , 2,...,n)。 • 第K层硬岩层若为亚关键层,其破断距lk应小 于其上部硬岩层lk+1的破断距,即满足lk< lk+1 (K=1,2,...,n-1)
关键层与表土层对地表下沉耦合作用的离散元模型
(a)表土层厚度30m
四、岩层移动中的离层与裂隙分布
(1) 关键层运动对离层及裂隙的产生、发展与时空分布起控 制作用。覆岩离层主要出现在关键层下。
(2) 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关键层下离层动态分布呈 现两阶段发展规律:关键层初次破断前,最大离 层位于采空区中部;初次破断后,在采空区中部 趋于压实,而在采空区两侧仍各自保持一个离层 区,其最大宽度及高度仅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 1/3左右。 (3) 沿顶板高度方向,随工作面推进离层呈跳跃式 由下往上发展。首先,第Ⅰ亚关键层下出现离层, 当其破断后其下离层呈“O”形圈分布;此时,上 部第Ⅱ亚关键层下出现离层,当其破断后其下层 呈“O”形圈分布;如此发展直至主关键层。
4
3.岩层移动角
移动角分为:
走向移动角δ 下山移动角β 上山移动角γ
地表下沉边界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 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为岩层移动角。
掌握具体条件下岩层移动角参数,对岩层移 动范围的预测和各种保护煤柱(如工广保护煤柱、 井下巷道保护煤柱)的合理留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煤炭开采形成的环境问题之三
•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主要来自矿井排出的瓦斯和矸石山的自燃。 瓦斯即煤层气,它是比CO2还严重的温室气体, 也是导致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根源。同时瓦斯 又是最好的清洁能源。
建国以来,我国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1500余次,仅2001年由于瓦斯事故的死亡人数 达2356人,为煤矿总死亡人数的40%。 煤矿每年向大气排放瓦斯70-190亿m3。
从而形成采场覆岩移动的“横三区”与“竖三 带”。
沿走向剖面,测点先向采空区方向移动,然后 又转向工作面推进方向移动,最后基本恢复到 原来位置。
图6-9
开采后上覆岩层沿走向方向 水平与垂直移动轨迹图
沿倾向剖面,测点基本上沿着与层面成垂 直的方向向下移动。
图6-10 观测点在沿煤层倾斜剖面上的移动
采动岩体中的关键层有如下特征:
(1) 几何特征:相对其它相同岩性的岩层厚度较厚。 (2) 岩性特性:相对其它岩层较为坚硬,即弹性模量 较大,强度较高。 (3) 变形特征:在关键层下沉变形时,其上部全部或 局部岩层的下沉量是同步协调的。 (4) 破断特征: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全部或局部岩层 的破断,引起较大范围内的岩层移动。 (5) 支承特征:关键层破坏前以“板”(或简化为 “梁”)结构作为全部岩层或局部岩层的承载主体,断 裂后则成为砌体梁结构,继续成为承载主体。
条带开采 充填开采
矸石不出井 与煤巷支护
煤炭地下 气化
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若干待研究的问题
• 采动破裂煤岩体中水与瓦斯流动规律,需建 立采动破裂煤岩体渗流实验研究系统; • 基于岩层移动与关键层理论的开采沉陷预测 与建筑物下采煤的定量设计方法; • 适合煤矿特点的充填采矿材料与工艺系统; •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法规。
由此编制了判别覆岩关键层位置的计算机 软件KSPB,实现了覆岩关键层判别方法的计 算机化和判别结果的可视化。 • 关键层判别实例1 新汶华丰矿
• 实例2
神府补连塔矿2211工作面
三、硬岩层破断的复合效应
• 关键层理论的重要进展之一是研究和揭示了

相邻硬岩层间相互作用的复合效应。 当两层硬岩层相距较近时,往往出现承载能 力显著增强(即硬岩层破断距增大)现象, 称之为复合效应。硬岩层的复合效应类似于 复合板或复合梁的复合效应。
煤矿绿色开采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