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冷战时期领导人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冷战时期领导人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冷战时期领导人赫鲁晓夫是20世纪苏联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改革者。

他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苏联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也是冷战时期苏联的领导人,这一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存在激烈的对抗和紧张关系。

本文将介绍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改革者和冷战时期领导人的双重身份,探讨他在苏联历史中的重要性。

赫鲁晓夫在苏联的改革方面与众不同。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方案,致力于使苏联的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

他还推动工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赫鲁晓夫还意识到苏联的政治体制亟需改革,他实施的“去斯大林化”政策正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

这些改革举措使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赫鲁晓夫也是冷战时期苏联的领导人,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苏联的核武器威胁美国的安全,美国则试图遏制苏联的扩张。

赫鲁晓夫曾多次与美国总统肯尼迪进行高级别会谈,试图缓解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

然而,这些对话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冷战继续升级,世界陷入了美苏对立的状态。

赫鲁晓夫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是苏联首位访问美国的领导人,他的出访被视为是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转折点之一。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拍桌子的举动,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瞬间,显示出了他坚定的意志和对苏联利益的捍卫。

然而,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处理方式备受争议。

虽然他最终同意撤回导弹,并与肯尼迪达成协议,但这一事件使苏联在国际社会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

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冷战时期领导经历表明他在苏联历史中的重要性。

他是从斯大林时代走出来的改革者,试图为苏联带来新的发展道路。

他的改革和冷战时期的领导经验对今天的苏联和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在一些决策上存在争议,但他的影响力在苏联历史中无可忽视。

赫鲁晓夫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在苏联的改革和冷战时期的领导中,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名词解释

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名词解释

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名词解释
赫鲁晓夫改革是指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针对苏联的农业和工业等领域,对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鲁晓夫废除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试图以此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此外,赫鲁晓夫还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旨在提高粮食产量和缓解农业问题。

然而,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农民的抵触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导致了玉米运动的失败,农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最终在1964年他被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是20世纪苏联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重要思想家,他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改革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进行探讨。

一、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赫鲁晓夫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时期是在斯大林逝世后。

他于1953年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领导层的重要人物。

赫鲁晓夫在政治生涯中,以其强烈的个人特色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苏联的改革者赫鲁晓夫被公认为苏联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改革者。

他积极推动了苏联经济的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

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旨在摆脱斯大林时代的僵化和集权体制,并带领苏联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提出了“玉米优先”政策,大力推进苏联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粮食产量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他还推动农村集体化运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在经济改革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工业、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苏联的经济实力,使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

三、苏联的领导者赫鲁晓夫在苏联的领导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改革政策上,还表现在他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能力。

他在外交政策上积极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并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为苏联和西方世界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此外,赫鲁晓夫在苏联内部的政治统治也体现了他的领导能力。

他试图实现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领导方式,积极倡导“集体领导”,并试图推动苏共内部的民主改革。

然而,由于苏联的政治体制的限制,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赫鲁晓夫的遗产赫鲁晓夫的执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例如,他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引起了一些不满和反对声音,最终导致了他在1964年被迫下台。

然而,即使离任后,赫鲁晓夫的影响仍然存在。

他提出的一些改革政策为苏联的后继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标题:赫鲁晓夫改革:60年后的再评价引言:尽管已经过去了六十年的时间,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然对他的改革施政进行再评价是有意义的。

作为苏联领导层的一员,赫鲁晓夫在他的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影响超出了当时的边界,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他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农田土地开发、新技术引进以及工业生产的措施,以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他的改革并未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果。

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过于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这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此外,他的改革还未能解决苏联经济中的体制问题,如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然而,从60年后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尽管当时他的改革受到了批评,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他的农田土地开发和工业化措施为后来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他的创新性和决心在后来的苏联政府中得到了应用,并为苏联经济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二、政治改革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对于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试图消除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风气,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解决方案。

例如,他提倡反对个人崇拜,试图打破斯大林的崇拜意识形态。

他还试图鼓励人民民主和普通公民参与政治决策。

然而,他的改革也引发了批评,尤其是他的决策过于冲动和缺乏考虑后果。

在6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

虽然他的改革并未在他的执政期间完全实现,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苏联政府带来了启示。

他试图消除個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的做法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变革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的方法和决策有争议,但他致力于使政治更加民主化的目标在后来的苏联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改革赫鲁晓夫还试图推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旨在改善苏联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社会福利。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初中历史第 1 页共1 页。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的核心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社会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经历了多次紧张和对抗。

本文将通过对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的探讨,介绍苏联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变化与反应。

一、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赫鲁晓夫时期是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期。

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党的第一书记,接替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改革措施,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高压统治和启动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赫鲁晓夫开始了一场“去斯大林化”的运动,试图消除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和高压统治。

他公开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规模镇压行为,使苏联社会得以开展一场公开的斯大林评议运动。

其次,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政策,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认为,苏联和西方国家应该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存在的分歧和冲突,避免军事对抗和全面战争的爆发。

此外,在经济和农业领域,赫鲁晓夫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提出了农业“玉米化”政策,试图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他还提出了“宜居住宅”倡议,以改善苏联人民的居住条件。

这些改革措施对苏联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二、苏联的冷战策略与回应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对抗。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帝国主义”的代表。

苏联制定了一项积极的国际政策,积极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他们提供援助和军事支持,以推动这些地区的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这使得苏联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苏联加大了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与美国进行了核军备竞赛。

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

对赫鲁晓夫农业体制改革的评价改革的积极意义总的说,在1954—1959年间,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

尽管这种增长(正如我们前面指出过的),多半是由于扩大了耕地面积和增加了牲畜头数,但不能否认,收获量的增加和产出的提高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农业的迅速发展使食品工业和加工农业原料有关的轻工业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因而,居民的饮食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也正是在这一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自我服务的食堂和小吃店。

国家采取措施,在这期间开始吸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企业,大规模生产电视机和电冰箱。

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向居民出售小汽车。

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在此期间增长了37%。

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又大大促进了日用消费品的生产。

1956年,开始实行新的养老金法。

50年代后半期,开始缩短工作日,先是转为7小时工作日,后又实行一周休息两天的制度。

50年代末,开始用工业方法,主要是用工厂生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来大规模建造民用居住楼房(后人戏称“赫鲁晓夫筒子楼”),居民住房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改善。

这时,全国人民情绪高涨,国家处于向上奋进之中。

整个发展速度都比较快,大大快于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发展农业和农业发展的结果所致。

在1953—1959年期间,尽管有关农业的一切决议都是苏共中央集体作出的,所采取的措施都是经过苏联最高苏维埃核准的,但赫鲁晓夫作为解决农业问题的发难人、首倡者和推动者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众所周知,苏联农业发展迟缓是斯大林执政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农业的体制,这是斯大林时期超高速工业化政策所产生的,它体现了农民经济的平均化发展和国家“承包”农民经济发展的脱离苏联实际情况的想法。

当然,这种发展农业的体制从一开始就没有给斯大林带来过平静,先是求助于长达近15年的反对“反对派”的党内斗争,后是战争帮了忙,最后是死亡使斯大林摆脱了他自己创造出的体制所形成的进退维谷的局面。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2.内容: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鼓励垦荒,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政治领域,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3.影响: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例题1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这一“玉米运动”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的改革中,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了“玉米运动”。

答案C。

例题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正确的是()A.根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未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改革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未根本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B。

1. 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A.日本的明治维新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C.俄国的1861年改革D.中国的戊戌变法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答案】C【解析】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答案C。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对于赫鲁晓夫改革,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改革没有超越斯大林体制,只是小修小补,因而是失败的改革。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赫鲁晓夫改革,予以必要的理解和尊重。

究竟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我们认为,对任何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评价都要一分为二。

对赫鲁晓夫改革也应如此,既要肯定赫鲁晓夫改革积极的一面,同时,又要看到改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有消极的一面。

下面简要分析:一、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对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一定成效。

1、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推动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农业政策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截至1962年,全国开垦荒地达4200万公顷,播种面积扩大30%左右,谷物播种面积扩大70%左右。

开荒运动不仅缓解了国家粮食问题,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为改善农业结构创造条件。

3、在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下放到地方,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

如1952年国家对企业指令性计划减少52%,1955年减少70%。

这些改革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和地方权力,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

而1955年苏联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仅为美国的35%。

4、其它方面成就。

外交上,调整美苏关系,由冷战逐步发展到争霸格局,使世界长期维持了一种武装的和平局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4、与美国比赛的“玉米运动”和肉产量指标。
效果:由于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不结 穗,玉米运动遭到集体农庄的消极对抗。赫鲁晓 夫要求苏联在人均肉产量上超过美国,结果某些 地方官员去外地抢购牲畜、虚报产量,靠作假赢 得政绩与勋章。骗局揭穿后“劳动英雄”变成囚 犯,成为一场闹剧。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基础知识概要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成功之处在于:
1、赫鲁晓夫的改革去掉了斯大林模式中一些明 显错误的部分;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当时被视为权威和“ 神圣”的斯大林模式,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基础知识概要
三、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成败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基础知识概要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斯大林的强硬
一、赫政鲁策晓引夫发的改矛革盾的在历其史逝背世景后出现激化的兆头。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击败政治对手 贝利亚和马林科夫,逐渐掌握苏联最高领导权。
50年代初期苏联农业产量低下,集体农庄的农 民缺乏劳动积极性。强制购粮政策导致数次饥荒 ,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工业被国家集中管理, 否定市场规律,缺乏活力。大清洗和驱逐少数族 裔政策引发激烈反弹,劳改营里关着数百万政治 犯。各加盟共和国对俄罗斯联邦的民族主义不满 。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 农业改革(重心)
1、用动员志愿者垦荒的办法扩大谷物产量。 效果:从1954到1958年,政府投资67亿卢布,动 员数十万志愿者,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土地。 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的谷物占全国粮食 总产量的40%以上。但垦荒政策也带来了生态上 的灾难,60年代初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 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成效甚微改革失败的原因是: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2、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政治方面。

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二)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1、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3、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2、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3、内容:赫鲁晓夫的重点是农业,勃列日涅夫的重点在工业4、结果:相似,都取得一些成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

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经济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济改革为何不成功?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1953年,苏联的领袖斯大林去世后,由赫鲁晓夫接任。

接下来的几年里,赫鲁晓夫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改革。

这些改革对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一、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转向自由化经济政策,试图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他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包括取消多余的工厂和煤矿,允许私人经济和刺激农村生产等。

这些政策使苏联的经济得到了提高,并为之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改革赫鲁晓夫的另一个目标是扭转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压制,重建苏联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性。

他试图解决由斯大林政权造成的社会不满和政治危机。

他削弱了通过大量群众行动实行的全民皆兵方式的军队,缩小了国家安全机构的权力范围,并促进司法独立和审查。

他采取了民主制度的一些措施,包括允许一定的新闻自由、促进公开辩论等,以改善苏联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三、文化重启苏联文化在赫鲁晓夫时代重获自由,文艺复兴。

他采取了“去斯大林化”运动,取消了一些斯大林时期的限制和审查。

这些政策使苏联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

新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形象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人心,给苏联社会带来了新的富裕和活力。

四、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1. 提高了苏联经济的效率废除斯大林的强制性计划,推行更自由的市场制度,使苏联的经济产值迅速提高,极大地改善了生产关系。

赫鲁晓夫改革为以后的人们将斯大林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方法对立起来制造了大量现实证据。

2. 消除了苏联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赫鲁晓夫进行的改革减少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他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进一步减少了团队主义和群体意识,促进了公正、社会正义和道德美德的重建。

3. 重塑了苏联的文化形象赫鲁晓夫取消斯大林审查制度、艺术政策、改革科学、限制编年史运动、取消《十三条》和《两重性滋柿丝绸》等条例等。

有了这些措施,能赋予普通民众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能够允许更多不同的艺术和文化形式,让人们体验更多的想象力和自由感。

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一、背景介绍赫鲁晓夫是苏联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他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赫鲁晓夫的改革活动对苏联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重要的工业措施和其对苏联工业的影响。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赫鲁晓夫在1953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挑战。

苏联工业的现代化和提高生产力成为了其改革的核心目标。

苏联希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面将介绍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具体工业措施。

三、重点发展重工业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赫鲁晓夫决定重点发展重工业。

他计划大规模建设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这些措施旨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

苏联加快了钢铁和石化行业的发展,建设了一系列钢铁厂和化工厂。

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工业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四、农业现代化赫鲁晓夫的改革计划还包括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苏联农业一直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赫鲁晓夫引入了机械化农业的概念。

他提倡使用拖拉机、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化设备,以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五、加强科技创新赫鲁晓夫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加大了对科研机构的投资,并鼓励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

他还建立了一系列工业研究所,致力于解决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提高了工业的水平。

六、改善劳动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赫鲁晓夫认为改善劳动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对于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提高工业生产非常重要。

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劳动条件,如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改进工作环境和加强劳动保障。

同时,赫鲁晓夫还推动了住房建设,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给苏联人民。

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七、改革的影响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在苏联的工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措施引言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对农业的改革。

本文将重点介绍赫鲁晓夫改革农业的措施和目标,以及其对苏联农业发展的影响。

背景赫鲁晓夫执政初期,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赫鲁晓夫提出了农业改革的计划。

他认为,苏联的农业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陈旧、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改革农业成为赫鲁晓夫解决粮食短缺的重要举措。

政策措施为了推动农业改革,赫鲁晓夫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1. 集体农庄化赫鲁晓夫倡导将农村中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建立集体农庄。

他认为,通过集体化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益。

同时,集体农庄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 农业机械化赫鲁晓夫提倡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替代为机械设备。

他认为,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并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

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并提供相应的补贴和支持。

3. 农业科技进步赫鲁晓夫非常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

他认为,通过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为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建立了一系列的农业研究机构,鼓励科学家和农民共同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目标与成果赫鲁晓夫改革农业的目标主要包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农业现代化。

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赫鲁晓夫改革农业后,苏联的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1960年到1963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增加了将近20%。

2.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使得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通过集体农庄化和农业机械化,农民的劳动负担减轻,生活更加富裕。

3.农业现代化推进: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促进了苏联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更新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浅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及启示

浅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及启示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以及启示学院:能源研究院专业:先进核电站数字化姓名:曹培根学号:32420101152089摘要农业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斯大林时期的全盘集体化是一种缺乏活力的体制,这种体制一直困扰着整个苏联时代。

尽管之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革,都无法摆脱这一体制的影响。

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之后的第一位继任者,也是第一个挑战斯大林模式的领导人,因而成为一个苏联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本文试图从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特别是垦荒和玉米种植浅谈对于中国的农业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赫鲁晓夫农业改革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而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

农业的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严重的障碍,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1】。

1953年赫鲁晓夫正式执政,那时的农业问题已相当严重,农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3年粮食收购量为3100万吨,而消费量则为8200万吨,结果只好动用国家的一部分储备粮【2】。

于是,以赫鲁晓夫为新苏联领导的集体开始新的对于农业的尝试:第一垦荒运动:赫鲁晓夫深深地知道,此时的苏联已经到了万分紧要的关头,唯一的出路只有是改革,而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垦荒,将苏联土地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于是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垦荒运动拉开了序幕。

然而作为一个应急措施,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科学分析和控制措施,使得这一垦荒的规模和速度不但没有给农业带来利益,反而引起了大面积的风蚀、水蚀现象,造成了农业产量的减少,垦荒以失败而告终【3】。

第二种植玉米:自1953年,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赫鲁晓夫就在任何一个可能的条件下鼓吹种植玉米。

在他看来,有着广阔土地的战后苏联要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充分发挥畜牧业,而提供畜牧业充分发展的唯一保障就是酒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无疑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药。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重心) • 农业改革 1、用动员志愿者垦荒的办法扩大谷物产量。 效果:从1954到1958年,政府投资67亿卢布,动 员数十万志愿者,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土地。 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的谷物占全国粮食 总产量的40%以上。但垦荒政策也带来了生态上 的灾难,60年代初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 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重心) • 农业改革 3、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效果:由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过急过快和官僚作 风,绝大多数集体农庄被强制买下了机器。这在 客观上干扰了农庄的自主决策,而且很多机械并 未被利用起来。
基础知识概要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经济措施
(重心) • 农业改革 4、与美国比赛的“玉米运动”和肉产量指标。 效果:由于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不结 穗,玉米运动遭到集体农庄的消极对抗。赫鲁晓 夫要求苏联在人均肉产量上超过美国,结果某些 地方官员去外地抢购牲畜、虚报产量,靠作假赢 得政绩与勋章。骗局揭穿后“劳动英雄”变成囚 犯,成为一场闹剧。
实战演练,链接高考
(2007年全国文综Ⅱ卷, 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 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 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 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 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 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赫鲁晓夫改革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使中国发生了反右运动,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无数人被戴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

鉴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的报告,毛泽东开始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赫鲁晓夫是前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

1956年2月,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他向全体代表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在这个报告里,他将斯大林称为“历史上最凶暴残忍的罪犯”。

在这个报告影响下,中国发生了反右运动。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无数人被戴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或关进监狱,或发配流放,或迫害致死。

首先,赫鲁晓夫的非斯化和中国的非毛化,虽然为改革打开了思想禁锢,但却未能深刻反思产生斯大林和毛泽东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原因,没有对产生专制主义的土壤进行彻底清理。

特别是赫鲁晓夫,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罪行,而却认识不到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根源。

可悲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事业正是被复活了的斯大林主义所埋葬。

水泥能够封住装有尸体的棺材,但却封不住他那幽灵般的思想。

其次,赫鲁晓夫没有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正是官僚体制和它所产生的腐败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从而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历史事实证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前提条件,就是人民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人民在改革中得到权力,人民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只有如此,改革才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选择。

我们反思中国和世界历史,就是要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赫鲁晓夫的悲剧纵然有他个人的和时代的因素,但改革的路径将他引进改革的死胡同,却也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盐城市明达中学韦建纲
盐城市教科院李梅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政权几经更迭,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进行了改革。

具体做法有:
政治方面: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政治报告,他根据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

大会闭幕的当夜,赫鲁晓夫又突然通知代表再次开会,向他们作了《关于个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从而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苏联的报刊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浪潮,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但也造成了苏联人民思想的混乱;西方国家把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看作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他们趁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不知所措,纷纷失望退党;在东欧国家造成了大的动荡:1956年6月,在波兰出现了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在匈牙利出现了匈牙利事件;中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但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共发表《人民日报》社论,对斯大林作了客观的评价,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肯定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这一切造成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两党之间展开论战,苏联将两党关系扩大到两国之间,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经济领域: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的垦荒工作,推行“玉米运动”。

这些措施一开始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苏联地处高纬地区,光照、热量条件不够,“玉米运动”失败,再加上1961年以来气候条件不利,几百万公顷的新垦地的沙漠化,导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农业问题。

赫鲁晓夫一面恢复配给制,一面动用黄金,向国外购买粮食和食品,这在沙皇时代和苏维埃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在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因产生新的矛盾又把权力陆续收归中央。

外交方面: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冷战格局,从五十年代后期起,由于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由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逐步发展,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赫鲁晓夫开始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所以美苏之间的关系从冷战逐步发展到形成争霸格局。

美苏之间的争霸斗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使世界长期维持了一种武装的和平的局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但争霸斗争也使美国遭到削弱,使欧洲和日本得以复苏,使苏联受到巨大的伤害,并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例如他曾提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侵犯中国主权,遭到中国拒绝。

再加上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两国关系破裂,苏联政府在一个月内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废除了2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并挑起中苏边境纠纷。

到六十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教育方面:赫鲁晓夫把十年一贯制改为十一年制的综合技术教育,让十四、十五岁的青少年掌握一门手艺,毕业后先劳动一段时间,然后再上大学。

为此,学校与附近的工厂、农庄挂钩,请工人、农民为“工艺教员”,每周到工厂或农庄劳动一天。

改革激起了学生和家长的强烈反对,赫鲁晓夫就通过法律强制推行。

军事领域: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使赫鲁晓夫认为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一切”,“空军和海军已失去它过去的意义”,国防力量不再取决于“有多少人穿军大衣”,为了同美国进行核竞赛要求全力发展核武器和火箭部队。

为了节省开支,又大量进行裁军,1955年苏军有576万人,1958年减到326万人,1960年又减到120万人,随之,又拆毁了部分坦克、军舰,解散了陆军总司令部。

这造成军队普遍情绪不稳。

文学领域:在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下,文学界提出了“写真实”、“积极干预生活”等口号,导致文坛局面既非常活跃又相当混乱。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的是真实反映现实和历史、展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的好作品,比如作家爱伦堡的小说《解冻》,有的是片面反映甚至是丑化现实和历史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例如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

因作家爱伦堡的小说《解冻》,西方称之为“解冻文学”。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在其诞生后,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适时地进行改革,这是必要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赫鲁晓夫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比较早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但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只是对原有的体制进行小修小补,加上他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15年内人均产品和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切导致改革的失败。

它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