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的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

合集下载

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以东京为例

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以东京为例

补 水需 求 的 情 况 下 启 动 备 用 泵 。系 统 结 构 见 图 2 。

延长设备使用 寿命 , 低 噪音 , 低工 人 劳动 强度 , 降 降 提高供热质量 和管理水平 。
42 一
维普资讯
4卷
第 3
初期阶段 的产 物。市 场经济启 动之前 的传统城 市不 具有 自我 扩 张 的 能力 , 规 模 可 以在 相 当长 时 间 内大 其 致不 变 。市 场 经 济启 动之 后 , 市 在 外 延 与 内涵 两 方 城 面 都 随 之剧 烈 地 改 变 与扩 张 。资 本 自身 的 法 则 只 鼓 励投 资 者 把 资 本投 向生 产 要 素 , 般 不 会 对 产 出之 外 一 领域 产 生 投 资 热情 , 比如很 少 投 向环 保 或 投 向改 善 公 司外 观 形 象 等 投 资 冲 动 , 缺 乏 对 城 市 公 共 设 施 投 资 更 的 兴趣 , 至设 施更 新 也 是 极 不 情 愿 的 , 凑 合 使 用 甚 能 的, 就不会 花钱换新的 。折 旧费不足或用途上变为它 用 的现 象 屡 见 不鲜 。 只是 从 这个 角度 考 察 , 们 可 以 我 断 定 , 果没 有 发 生 大 的 破 坏 , 市 面 貌 更 新 的 概 念 如 城 能 否 牢 固地 建 立 起来 , 是要 打 问号 的 。 旧城 改造 运 动 就 是 在 战后 新 兴 城 市 飞 速 发 展 的
漏水量 , 以维 持 系 统 补 水 点 的 压 力 在 许 可 的范 围 内 ,
在定压点 装压力传感器 , 反馈给 调节器 , 由调节器控
制 变 频 器 的 输 出 频 率 , 而 调 节 补 水 量 。 由变 频 器 从 输 出信 号 控 制 多 泵 控 制 器 , 在 单 泵 不 能 满 足 系 统 以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简介:张暄,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1-199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现代日本研究班,现为北京市社科院外国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日关系与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工作。

平均1500人就拥有一座神社。

而且,日本战后社会发生了巨变,唯独神社建筑,与战前没有什么两样。

神社的布局与环境同样体现出日本人所追求的恬淡与清幽的审美趣味。

神社总体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表面古朴自然,毫无华丽可言。

周围多有围墙环绕,内有不少古杉,茂林修竹,林荫参天。

在都市,神社就是高楼大厦、立交道路、民宅民居中的一片绿荫。

日本神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入口处都设有一个形似“开”字的“鸟居”(即牌坊,一般是用木料或石料搭建的),这已成为神社的标志。

在日本地图上,往往就是画一个鸟居的形状来代表神社。

鸟居以外是凡人世俗,鸟居里面则是神圣境地。

进入神社庭院,人们会看到一个或多个石制水槽,槽上横放着几把竹木做的长柄杓。

香客在进香祭拜之前可在此漱口洗手,然后再以洁净之身入内敬神。

神社内最大的建筑是本殿,是神祗的安奉处,对游客一般不开放。

本殿前面是相当宽敞的拜殿,是信奉者拜神和献祭的地方。

日本人与神社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一生的某些特殊日子,都要到神社去参拜祈福。

婴儿出生要在神社举行保佑平安顺利成长的仪式,三岁、五岁、七岁及每年的男孩节、女孩节,大人要带孩子到神社去参拜。

青年男女订婚、结婚也要到神社参拜或在神前举行婚礼,以求神灵保佑家庭幸福美满。

此外,开车的人要到神社去求取行车安全的护身符。

面临高考的学生也要到这里祈求考试顺利,金榜题名。

今日的神社不仅是供人参观游览的文物古迹,还是人们慰藉心灵、领略传统文化的场所。

过年时,全家人一起到有名的神社参拜,参加那里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祭典活动,已是东京市民过新年的一项重要内容。

神社宁静、自然及所带有的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对在现代化高节奏生活的大都市人们来说,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也是一个难得的避风港。

东京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与彰显的启示

东京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与彰显的启示

东京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与彰显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08-04T14:34:30.600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9期作者:钟婷[导读] 东京是一座持续更新的城市,在其百余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大约每20余年就主动进行一轮城市更新,主题不断调整、制度不断迭代、设计日益精进。

钟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东京是一座持续更新的城市,在其百余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大约每20余年就主动进行一轮城市更新,主题不断调整、制度不断迭代、设计日益精进。

一、东京城市更新的主要做法与特点东京城市更新通过传统与现代共生,在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中塑造多元文化特质。

1是差异化保护历史建筑,实现创新性利用。

东京坚持“和魂洋才”的理念,在文化传承与魅力彰显上呈现创新包容的态度,保持文化大都市独特魅力与竞争力。

对待日本传统建筑,偏于恪守古法,强调原真性保护。

对于近现代建筑,完善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定制度,在以历史保护为前提,进行公共功能植入以及保证开放的前提下,通过新兴业态植入与景观营造进行再利用使之再生,带动周围城市环境复苏。

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型街区对建筑造型的连续性、檐口高度等要素提出规定,形成精细化控制导则,延续地区的历史特色与高品质特征。

完善对于近现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定制度,形成了以历史保护为前提,进行公共功能植入以及保证开放的前提下,增加再开发容积率的新制度,确保了历史建筑的充分保护与持久的合理利用。

2是通过精细化城市设计营造公共空间。

东京城市更新项目由多方联合进行一体化设计,官民合作方式进行公共空间建设,破除公私界限,通过“扩大增量、共享存量、私地公拓、公绿私养”等方式保障了公共空间品质。

作为紧凑型城市,日本城市更新呈现立体化复合化趋势,是典型的“垂直城市”。

对于公共空间强调空间便利性与趣味性的一体,模糊化室内外界限,通过步行网络和室内外公共空间的无缝衔接,大尺度的共享开放空间以及大众化的功能,成为汇集人流,激发活力的关键。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包括东京六本木、汉堡港口新城、苏黎世西部工业区、美国猎人角南滨公园等。

1. 东京六本木:六本木新城再开发项目于2000年4月正式施工,历时三年的旧城改造,呈现出了代表日本最高水平的城区改建,被誉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典范”。

六本木新城建设项目负责人森稔当时的理念即是把六本木建设为一个垂直城市花园。

最终,一个集住宅、办公、美术馆、电影院、观光厅、会展、学术中心、商业设施乃至水稻田于一体的“城中城”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不仅如此,城市还围绕住宅、商业、文化、设计四大元素,处处体现出了人文精神,让你感受到丰富的城市文化情感。

2. 汉堡港口新城:号称欧洲现时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与城市发展项目,新城内80%的项目会被要求必须满足办公、居住和公众使用三个功能。

3. 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工业区转型之代表。

4. 美国猎人角南滨公园:工业衰败地区成功地转型成为生态街区典范。

此外,还有新加坡碧山公园、法国克里希街区、荷兰蒂尔堡公共图书馆、克罗地亚“Level Up”公共平台和澳大利亚普拉汉广场等也是国外旧城改造的优秀案例。

看日本如何保护古建筑

看日本如何保护古建筑

趣味知识看日本如何保护古建筑Array唐招提寺(资料图片)过度的商业化,不仅减弱了历史氛围,而且增加了火灾隐患,堪称古建最大杀手。

在日本各地,存在着大批号称“小京都”或“小江户”的古城。

置身其中,仿佛时空错乱,让人多了一份思古的幽情。

例如,秋田县角馆号称“陆奥(指日本东北地区)小京都”,广岛县竹原号称“安艺(广岛县古称)小京都”,角馆原汁原味展示了旧时武士的住宅,周围没有大批的商店销售土特产,一片静寂。

竹原的古建仍有很多居民居住,但并未改造成酒吧一条街。

在以保存大量盛唐风格建筑而著称的古都奈良,从著名的唐招提寺沿着一条小路往南步行没多远,就到达了另一座古刹药师寺。

这条称为“历史之道”的小径,两旁是低矮的版筑墙、翠绿的竹林、木制的传统住宅,似乎让人仿佛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奈良时代。

这条“历史之道”连接两座古刹,无疑是搞商业的黄金路线,但是两旁看不到商店,也没有摊贩,古风犹存。

为了维护古都的景观,奈良市内没有高大的建筑,天际线非常平整。

正是在如此的精心呵护之下,古老的奈良直到今天仍让游客感受到1300年前唐风建筑的魅力,使中国游客也能从中窥见一些大唐的风采,而这也正是奈良吸引大批游客的魅力所在。

根据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传统建筑群和文化景观都属于文化遗产。

1966年1月,日本还制定了《古都历史性风土保存特别措施法》,简称《古都保存法》,主要是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性景观,它确定了如何指定“历史性风土地区”、限制地区内的开发补偿等。

61趣味知识该法制定的契机是古都镰仓开展的居住环境保护运动,目的是为将奈良市、京都市等古都以及镰仓市等市町村的历史性景观留传给下一代,以期增加对国土的热爱,并有助于文化的发展。

在“历史性风土保存地区”,新建建筑物、改建或增建、建造宅基地、开垦土地、采伐树木、采集土石都需要向府县知事或者市长提出申请。

历史性风土保存地区中的核心地区被划为“历史性风土特别保存地区”,建筑物改变颜色、打室外广告等,都要提交申请。

古老与现代的交融探访东京的传统和现代建筑

古老与现代的交融探访东京的传统和现代建筑

古老与现代的交融探访东京的传统和现代建筑古老与现代的交融:探访东京的传统和现代建筑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以其繁华与现代感闻名于世。

然而,在这个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城市中,传统与现代建筑相互交融,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

本文将探访东京的传统和现代建筑,展现它们之间的交融之美。

一、传统建筑:保留了历史的瑰宝在东京这个快节奏的都市中,依然可以找到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东京的寺庙和古宅。

1. 寺庙:静谧的佛教精神在东京的繁忙街区,往往能看到古老的寺庙。

浅草寺、明治神宫、淺草寺、根津神社等等,这些寺庙代表了日本人的佛教信仰和历史传统。

这些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历史和文化遗产。

拥有相似的形制和风格,寺庙建筑通常包括山门、佛堂、钟楼、禅房等。

独特的屋顶设计和寺庙周围的园林景观,都透露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2. 古宅:历史的见证东京还保存了一些古老的传统住宅,如代表东京历史的旧东京区域和代表日本传统木造建筑的江户川乡音的“叶山茶屋”。

这些古宅代表了江户时代的建筑风格,通常由木材、竹子和稻草等天然材料构建而成。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但这些古宅保存完好,将历史的痕迹与现代繁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二、现代建筑:现代奇迹的巡礼除了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东京也以其现代建筑的壮丽和创新而闻名。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展示它们的独特之处。

1. 东京塔:现代都市的象征作为一个地标性的建筑,东京塔以其金属结构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身为东京的象征,这座333米高的塔在夜晚灯火辉煌,成为了东京现代化城市的代表之一。

2. 东京站:结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东京站是一座现代化火车站,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

它的建筑设计充满了现代感,大量运用了钢铁和玻璃等现代材料。

然而,在这个现代化的建筑外观背后,隐藏着传统的元素,如木制构件和日本花车的装饰。

3. 国立竞技场:现代奇迹的巅峰之作作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国立竞技场是东京的骄傲。

日本京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日本京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日本京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京都,作为日本的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座古城从过去的时光中汲取着智慧和力量,而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遗产并将其展现给游客,成为京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京都发展旅游业的基石。

京都市政府重视历史建筑物的修复和保养工作。

他们与专业机构合作,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确保历史建筑物得到适当的维护。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监督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

其次,京都注重旅游和文化的结合。

京都的每个景点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故事。

当游客在古老的街道上漫步时,他们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氛围。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京都的文化,市政府为游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导览服务,包括专业的讲解员和导游讲解。

此外,京都还注重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京都政府将可持续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他们鼓励游客采取环保的旅游方式,例如步行或骑自行车观光,减少汽车的使用。

同时,他们还限制游客人数,避免过度拥挤对历史建筑物造成损害。

除了以上的措施,京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共识。

京都市政府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机构合作,交流保护经验和技术。

他们举办国际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的互相了解和保护。

不过,尽管京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人们对历史建筑物的过度商业化。

一些古老的庙宇和寺庙变得商业化程度过高,失去了原有的宗教和历史意义。

此外,因为京都具有高度的文化吸引力,一些景区的环境可能因过度开发而受到破坏。

面对这些问题,京都市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历史建筑物的商业化程度合理。

其次,要增加宣传教育力度,让游客更加了解历史建筑物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性。

最后,应加强与专业机构和学者的合作,寻求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方法,确保古都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东京古都保护五题

东京古都保护五题
第二 , 现代化 居 民住 宅也 是外现 代而 内传 统 。 钢筋混凝 土
既有效率又有文化 , 既有变也有不变 , 既有物的配置又有人情 义 的一 条重要 原则 。
味 。通过 以下五 方面 可窥其 一斑 。
结 构的高楼 , 配备 空调等现代 家用 电器——这 一切都 突出着一
东京城市 的新与 旧
主观意 图为 基准 , 忽视 “ 的概 念 。 人” 东京 的发展是 以人 为本 轻易拓宽马路的原因。 试想,马路以十年为周期 , 不断拓宽, 的。 这是一 种理念 , 是一 种思路 , 也 更是一种 普遍 使用的操 作 城 市还 如何 形成风格 ?如何 形成相 对稳定 的格调 ?
价值 的建筑 。 多建筑是 傍路 而建 , 许 一旦拓 宽马路 , 了拆毁 , 除
难道以物 役人 的场 合 , 不是人需 要怎样就让物 怎样吗 ?不 别 无他 法 , 实在 可惜 。 了修路 而破 坏历史 的延续 、 为 破坏文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的 , 那种场 合 , 或是 以经 济产 出效益 为基准 , 或是 以决策者 破坏 几百年 所形 成的城 市品格 , 些得不 偿失 。 有 这也是 他们不
以供喜 欢和 式的客 人使 用 。 在豪华的 “ 料 东京最 早的发 祥地 叫 “ 千代 田” 现在 , 代 田仍 然沿用 , 也多辟有 和式房 间 , , 千 亭” ,有受过 系统 专 门训 练的 艺妓为 客人服 务 。 百货 公司 是现代化 的 , 员工在 开门迎 接顾客 的 “ 礼” 但 朝
交通方式构成的差别还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 价值观的差
所谓人 本就 是以 人为本 。 以物役 人与以人 役物 是迥然 不同 别是造成路面宽窄差别的更重要、 更直接的原因。 保守的价值

东京现代化与传统相融的都市

东京现代化与传统相融的都市

东京现代化与传统相融的都市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一个兼具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都市。

它不仅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存。

本文将探讨东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留并融合其悠久的传统文化,进而形成一个独特的都市风貌。

一、现代化的东京东京作为一个先进的都市,具备现代化城市的各类设施和服务。

高楼大厦、繁忙的交通网络、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等无不展示出东京现代化的一面。

这里有先进的高速铁路系统,如著名的新干线,将东京与日本全国连接起来。

此外,东京还有先进的通信网络,包括光纤互联网和高速无线网络覆盖,为居民和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

二、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尽管东京现代化的速度迅猛,但城市的精神和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此被抹杀。

东京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这座城市中,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寺庙、神社和历史建筑,如东京塔、淺草寺和明治神宮等。

东京的日本国立博物馆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览场所,展示了日本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

此外,东京的传统艺术也在保持和传承。

传统日本歌舞伎剧院和能剧场每年吸引无数观众前来观赏。

同时,日本传统的茶道、日本舞和花道等艺术形式也在东京扎根,成为了东京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传统艺术不仅在东京本土受到推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

三、城市规划与公共空间东京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以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东京有大片的公园和绿化带,如上野公园和新宿御苑,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此外,东京还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中,以展示城市的传统风貌和文化特色。

四、现代艺术与创新在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同时,东京也成为了现代艺术和创新的中心。

艺术展览和设计展示活动在东京频繁举行,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创新的平台。

此外,东京也是一座充满创新的城市,孕育着许多科技创业公司和独立设计师。

东京的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

东京的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

东京的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王文元一、东京是新城还是旧城1945年二战结束前,东京遭到毁灭性的轰炸,如今的建筑物十有八九是新建的,但因此就断言东京是新城,未免过于武断了。

判定新城、旧城的标准在于文化传统是否保留完好,这是最关键的,市容市貌不过是文化传统的载体。

可以肯定地说,东京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旧城,虽然她远不如世界名城罗马、巴黎的历史悠久。

这一判断有以下三个依据:一是东京建筑物的风格与历史是一脉相承的,现代化进程并未破坏东京的传统神韵。

东京的特点鲜明,不仅为日本人认同,同样为外国人认同,初来这里的外国人一般是找不到似曾相识的感觉的。

二是东京的文化传统保留得较为完整,城市的民俗风情浓厚,特别是作为传统活动,年中行事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传统节日也保留着原来的功能,传统节日的场面与几百年前并无两样。

三是东京现在的功能分区与历史形成的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保留了原貌。

皇宫坐落在市中心,连护城河都保留原样,古建筑群落绝大部分还在,比如著名的浅草寺商业街就保留得完好无缺。

因此,东京算得上一个传统的旧城。

二、东京旧城保护的主要措施东京的旧城保护,得益于以下四个措施:一是土地制度。

日本没有实行彻底的土地私有,名义上土地归国家所有。

但是在使用权上是高度分散的,没有个人、企业或机构占有大量土地的情况,这是旧城风貌得以保留的最基本的保证。

在土地垄断的场合,垄断者可以对城市进行主观的改造,个人意志很容易强加给城市;土地分散,辅之以法律法规,就比较容易保持城市的风貌,不使其发生过大过激的变化。

因为一个个土地所有者只占据一小块土地,左右不了城市的总体布局。

在这种场合,听从市场与客观规律主宰就成为可能。

二是以法律、法规作为城市规划的保证。

每次修订城市规划都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及细则,使得城市规划有法可依,得以落实。

《城市规划》法律文件是城市发展建设法规中的宪法,在宏观上规范人们的行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细则很详细,比如什么地点允许建筑物建多高、地下建多深都有具体规定,违章必究。

保护古建筑,保护民族未来(精)

保护古建筑,保护民族未来(精)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唐韦应物有诗云:“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此首伤怀之作在我漫步北京新城时屡屡浮上心头。

犹记梁思成公当年力主在北京老城外建造新城的方案遭否决后,北京古建筑如何在历次风风雨雨蹉跎反复之中沧海桑田。

老人们大概不会忘记老城门,新人们却也无法从大量拷贝西方的写字楼上看到一丝巴黎纽约的味道来。

自元大都安居京城以来,虽中有几次波折动摇,但北京城作为一国之都的地位却是基本稳固的。

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下,中央所在地北京的一举一动全如蝴蝶效应般在全国产生波动和影响。

以北京城市建筑的变迁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建筑变迁的一个标本,大概不会有什么不妥。

且让我们将目光回放至一百余年前,去看看这些文明古国的艺术珍品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如何尝遍了世态炎凉,阅尽了变故沧桑。

以1840年为近代史的开端争议不多,这一年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开始剧烈动荡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意义绝非局限于政治和军事等亲眼可见的领域内,其文化层面上的影响更为持久和本质。

鸦战为国人开辟了一个新的参照系,使得中华民族文化的衡量与评价标准不再为本国所有。

西洋人带给中国另外半个世界,而这半个世界远比中华帝国眼界内的四海五洋凶猛得多,也先进得多。

中华文化自此被放置于全球之中,有了它自己的位置——亚洲东部临靠太平洋的国家。

中华文化从自我陶醉的幻影中开始被人指指戳戳。

西洋人的坚船利炮很快让中国的大片领土沦落为殖民地。

而殖民也绝非简单的单向侵略。

实际上依仗着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武器装备,中国人也开始在对西洋人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意无意的自我殖民。

文化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不再以五千年历史之长或哲学理念之复杂文化结构之精巧而博大国之名,奴役与被奴役的主奴关系当下确立了两种文明的“高低优劣”关系。

现在在天津散步的时候,还经常看见不少西洋建筑,都是殖民时代遗留的产物。

从京都风韵看古都保护

从京都风韵看古都保护

从京都风韵看古都保护作者:金鑫来源:《群众》2020年第12期京都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古都,也是日本传统建筑、绘画、雕刻、园艺、民俗艺术和历史遗迹的聚集之地,有“真正的日本”之称。

去过京都的人,无一不被它古朴的建筑和优美的景观所吸引。

京都是日本国内最注重景观保护的一座都市,细究京都的古都保护措施,对于我们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都市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完善法规制度坚持依法保护作为一座千年古都,京都所拥有的众多历史建筑与山水交相辉映,形成了优美的景观。

嵯峨野周边的天野风光,二条城的建筑在城壕中的倒影,丛林之上的清水寺舞台,鸭川夏夜的东山观月等,都成为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景观。

多年来,京都市为了保护这些美丽的景观,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实现依法保护。

京都的都市景观保护工作真正开始于1930年,当时有约35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指定为“风格地区”。

1967年,日本颁布《古都保存法》,在京都市内指定了“历史风土特别保存地区”,其范围也逐渐修订,从最初的117公顷增加到现在的2861公顷。

1972年,京都率先出台《京都市市街地景观整备条例》,规定了“美观地区”和“特别保全修景地区(包括祗园新桥地区和产宁坂地区)”。

次年,京都市的大半市区都被划定为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地区。

其中,中心部建筑高度控制在45米以下(45米的规定是根据日本国家重点文物东寺五重塔塔身高度45米来定的)。

1993年,出台《新京都市基本规划》,将“北部保全、都心再生、南部创造”的理念写入城市规划条例中。

1995年,制定《市街地景观整备条例》。

次年,对景观的限制面扩大,强化了对室外广告牌的管制和对建筑物高度的控制。

2003年,继续强化了市中心區的高度限制,指定了特别用途地区,扩大了美观地区,等等。

可以看出,京都市在保护历史文化景观上,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要针对前几年执行政策中所发现的问题,对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

建筑物虽然是私有的,但景观是大家的,保护京都优美的历史景观并传承给后代,是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日式古建筑修缮方案

日式古建筑修缮方案

日式古建筑修缮方案日式古建筑修缮方案古代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式古建筑。

这些建筑物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设计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这些古建筑逐渐面临着破损和衰败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对日式古建筑进行修缮。

本文将提出一种日式古建筑修缮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对古建筑的结构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修复。

由于年代久远和经历过多次自然灾害,古建筑的结构可能已经出现严重的破损。

因此,我们需要仔细检查建筑的基础、墙体和屋顶等部分,发现并修补其中的裂缝、漏水和腐朽等问题。

为了确保修缮后的古建筑能够经受住未来的考验,我们还可以在结构中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例如使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建筑骨架,安装防震设备等。

其次,我们需要修复和保护古建筑的外观。

日式古建筑以其精美的木质结构和传统的绘画装饰而闻名。

然而,这些装饰经历了多年的风吹日晒,已经变得破旧不堪。

为了修复这些装饰,我们需要使用专业的技术和材料,如传统的日本画家使用的颜料和画笔,来修复和保护古建筑上的装饰图案。

此外,我们还需要对古建筑的木质结构进行翻新和保养,例如清除木材上的虫蛀和烂掉的部分,并使用防腐涂料来延长木质结构的使用寿命。

另外,为了提升古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内部空间的改造和现代化设施的引入。

例如,我们可以在古建筑内添加一些隔断,以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我们还可以安装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如空调系统、卫生间和厨房等,以提供更加舒适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最后,为了保护修缮后的古建筑,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和维护计划。

这包括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工作,以及对古建筑的使用和保护进行管理。

我们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古建筑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古建筑能够长期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功能。

总结起来,修缮日式古建筑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修复,包括结构的修复、装饰的保护、内部空间的改造和现代化设施的引入。

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

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1960年代后期,⽇本各地的开发浪潮使历史街区、地⽅特⾊⼤量消失。

⾯对这⼀紧急状态,对在《古都保存法》中未涵盖的历史街区的保护⼯作,在⼀些城镇通过制定条例的⽅式先后开展起来。

1968年《⾦泽市传统环境保存条例》、《敷市传统美观保存条例》为最初的尝试。

1971年制定了《柳川市传统美观保护条例》、《盛冈泽市⾃然环境保全条例》等条例;1972年通过了《京都市市街地景观保存条例》、《⼭市市街地景观保存条例》、《市历史景观条例》等保护条例。

由于声势浩⼤的市民保护运动和地⽅⾃治体制定的各种保护条例的推动,1975年7⽉对《|考试⼤|⽂化财保护法》进⾏了修改,增设“传统建造物群”为新的⼀类⽂化财产,设⽴了“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制度。

⽇本政府对其中重要者,选定为“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截⽌2002年5⽉,⽇本全国共选定61处重要的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依照《⽂化财保护法》,“传统的建造物群”是指“与周围环境⼀体并形成了历史景观的传统建造物群中具有较⾼价值的部分”。

“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是“为保护传统建造物群以及与这些建造物形成⼀体并构成其整体价值的环境,由市町村划定的地域范围”。

其选定标准为(1)传统建造物群整体上设计构思独具匠⼼;(2)传统建造物群及整体布局的原有形态保持良好;(3)传统建造物群及周围环境明显地体现着地⽅特⾊。

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制度的特点为:(1)以传统建|考试⼤|造物群和周围环境⼀体所形成的历史风貌为保护内容,由市町村决定,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条例。

(2)国家在市町村指定的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中,选定具有较⾼价值的地区或地区的⼀部分为全国重要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对其保护事业给予必要的财政援助及技术指导,地⽅政府、公共团体对此保护事业也给予必要的协助。

(3)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的保护不仅仅是考虑有形⽂化财产,保存地区的环境及传统⽂化活动也是保护的内容之⼀。

分析京都古城的保护

分析京都古城的保护

分析京都古城的保护作者:刘星许媛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4年第9期刘星1 许媛2京都是日本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建筑大多古色古香,颇有历史韵味,无形文化遗产也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虽然京都也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但它既保留了古迹古风,又不乏现代化的痕迹,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统一了起来。

这一成果的实现既离不开普通民众的支持与努力,也得益于政府的领导与投入。

古今中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一直存有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魅力的体现,不论古老的建筑还是人文历史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因为它们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城市的底蕴所在,使城市充满了神秘成熟的气息。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需要不断扩大,街区格局需要重新规划,古旧建筑在新建筑的映衬下显得苍老且与新建筑的风格格格不入,因此城市的发展必将带来对旧文化的推翻与革新。

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很多城市开始推倒一片片带有历史文化色彩的街区和建筑。

这无疑是对传统的破坏。

政府和民众一方面想保护好古城,另一方面又想快速发展经济,因此如何既保留祖先留下的灿烂瑰宝又能保证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人类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京都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

其对古城的保护也成为各国学习的典范。

为何京都能如此完好地保留了传统,又在传统之上丰富城市内涵,将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究其原因,与日本对古城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密切关联。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日本政府自19世纪50年代起就注重对古城的保护,颁布了《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而京都政府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也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许多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法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全面、具体、细化:如《古物保护法》《古寺社保护法》等,把需要立法保护的建筑、器物等等分门别类、全面涵盖在各种法律中。

1929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更是将历史遗产做了细致划分,分为有形、无形、民俗、纪念物、建筑五类,并对每类遗产的保护提出了相关要求。

旧城改造中的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化更新

旧城改造中的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化更新

旧城改造中的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化更新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的面貌也在不断的改变,城市建设在保障人们生活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在城市的更新中保留城市的历史风貌。

旧城改造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同时保障城市的现代化更新,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历史风貌保护的重要性历史风貌保护的意义,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历史风貌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之一,也是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历史传承的体现。

其次,城市的历史风貌可以为城市提供一定的经济效益,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游览,从而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同时,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城市的未来发展的规划。

二、历史风貌与现代化更新的平衡历史城市的美丽与繁华城市的奔放,是城市两方面的元素,如何协调历史风貌与现代化更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的历史风貌与城市的现代化更新,要相互协调,不能直接将城市的历史风貌摧毁,也不能一味的保护历史风貌而不进行现代化更新。

可以将城市现代化更新进一步落实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

三、历史风貌与现代化更新的实践在实际的旧城改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断推行的“历史风貌保护”政策,城市在进行现代化更新的同时,也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南京鼓楼区的“老城风貌综合整治工程”中,新的建筑必须符合原有的风貌特色,同时还进行了保护和劳务重建,试图建立起中西文化的交融之美。

这是历史风貌与现代化更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充分体现出了历史文化地域与现代文化的共赢合作。

在城市的建设中,需要将历史风貌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特色,同时又不失现代化的精髓。

四、历史风貌与现代化更新的互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现代化更新是相辅相成,会促进彼此的互动。

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城市现代化更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样的城市文化会为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带来更加独特的元素。

东京城市的再生与繁荣

东京城市的再生与繁荣

东京城市的再生与繁荣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其繁荣和现代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城市,东京也在不断努力实现城市再生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东京城市的再生与繁荣,并介绍其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努力。

一、城市规划东京作为一个发达的城市,其城市规划一直是城市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布局,提供适宜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在东京,城市规划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东京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的发展。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东京不断建设新的地铁线路,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此外,东京还推广自行车出行,建设自行车道,鼓励市民骑自行车代替机动车出行,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其次,东京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师们通过创建公园和绿地,增加自然景观和绿化面积,为居民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

此外,一些老旧建筑也在被重新设计和改造,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设施。

最后,东京通过开发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

例如,在涉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东京一直是全球的创新中心之一。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经济增长,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二、环境保护东京城市的再生与繁荣与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城市,东京一度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然而,东京通过积极采取措施,成功应对了这些挑战。

首先,东京引入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并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管。

这些法规不仅限制了工业和汽车尾气的排放,还鼓励居民使用更环保的交通工具和能源。

其次,东京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发电,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东京注重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

居民被鼓励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以便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和资源回收。

通过这些努力,东京成功降低了垃圾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东京古都保护五题

东京古都保护五题

东京古都保护五题
王文元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
【年(卷),期】2006(015)002
【摘要】东京创造了一个现代化进程与保护古都风貌同步的神话。

东京的城市发展模式极具民族特征,使得东京既现代又古老,既有效率又有文化,既有变也有不变,既有物的配置又有人情味。

通过以下五方面可窥其一斑。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王文元
【作者单位】北京社科院哲学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谈东京城、东京陵的开发与保护 [J], 张君弘
2.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以东京为例 [J], 王文元
3.东京五题 [J], 杨新民
4.古都保护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六大古都保护规划研讨会综述 [J], 晨风
5.繁荣建筑创作、保护古都风貌─—在“繁荣建筑创作、保护古都风貌”研讨会的发言(摘要) [J], 吴德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建筑翻新改造方案最新

日本建筑翻新改造方案最新

日本建筑翻新改造方案最新日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许多古老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是日本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需要进行翻新和改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日本最新的建筑翻新改造方案。

首先,日本的建筑翻新改造方案注重保护历史建筑的原貌和风貌。

在进行翻新和改造时,设计师和建筑师会尽量保留原有的结构和风格,以保持建筑物的历史价值。

他们会修复损坏的部分,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进行修复,并尽量保持原有的色彩和纹理。

这种保护传统建筑的方法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又符合现代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次,日本的建筑翻新改造方案注重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翻新和改造时,设计师和建筑师会考虑到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和环境影响。

他们会对建筑物进行现代化的设施改造,如加装电梯、安装环保设备等,以提高建筑物的功能性和舒适度。

同时,他们也会在改造过程中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和材料,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这种注重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翻新改造方案使得古老的建筑物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另外,日本的建筑翻新改造方案还注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在进行翻新和改造时,设计师和建筑师会尝试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融入到传统建筑中,以创造出独特的空间和体验。

他们会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进行创新的外观设计,如玻璃幕墙、绿色屋顶等,同时保留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特色,如木结构、和风庭院等。

这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不仅使得建筑物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也使得传统建筑能够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日本的建筑翻新改造方案还注重社会参与和文化保护。

在进行翻新和改造时,设计师和建筑师会与当地社区和相关机构合作,征求意见和建议,确保改造方案能够符合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文化习惯。

同时,他们也会保护和传承建筑物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建筑的历史和意义。

这种社会参与和文化保护的理念使得建筑翻新改造不仅仅是对建筑物的修缮,更是对社会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京的旧城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王文元 一、东京是新城还是旧城 1945年二战结束前,东京遭到毁灭性的轰炸,如今的建筑物十有八九是新建的,但因此就断言东京是新城,未免过于武断了。

判定新城、旧城的标准在于文化传统是否保留完好,这是最关键的,市容市貌不过是文化传统的载体。

可以肯定地说,东京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旧城,虽然她远不如世界名城罗马、巴黎的历史悠久。

这一判断有以下三个依据:一是东京建筑物的风格与历史是一脉相承的,现代化进程并未破坏东京的传统神韵。

东京的特点鲜明,不仅为日本人认同,同样为外国人认同,初来这里的外国人一般是找不到似曾相识的感觉的。

二是东京的文化传统保留得较为完整,城市的民俗风情浓厚,特别是作为传统活动,年中行事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传统节日也保留着原来的功能,传统节日的场面与几百年前并无两样。

三是东京现在的功能分区与历史形成的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保留了原貌。

皇宫坐落在市中心,连护城河都保留原样,古建筑群落绝大部分还在,比如著名的浅草寺商业街就保留得完好无缺。

因此,东京算得上一个传统的旧城。

二、东京旧城保护的主要措施 东京的旧城保护,得益于以下四个措施:一是土地制度。

日本没有实行彻底的土地私有,名义上土地归国家所有。

但是在使用权上是高度分散的,没有个人、企业或机构占有大量土地的情况,这是旧城风貌得以保留的最基本的保证。

在土地垄断的场合,垄断者可以对城市进行主观的改造,个人意志很容易强加给城市;土地分散,辅之以法律法规,就比较容易保持城市的风貌,不使其发生过大过激的变化。

因为一个个土地所有者只占据一小块土地,左右不了城市的总体布局。

在这种场合,听从市场与客观规律主宰就成为可能。

二是以法律、法规作为城市规划的保证。

每次修订城市规划都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及细则,使得城市规划有法可依,得以落实。

《城市规划》法律文件是城市发展建设法规中的宪法,在宏观上规范人们的行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细则很详细,比如什么地点允许建筑物建多高、地下建多深都有具体规定,违章必究。

绿地、停车场、体育设施、文化设施、自行车存放处等都有明文规定。

三是征用土地尽量回避古建筑,回避墓地,回避文物,回避寺庙神社,回避年中行事(祭祀等传统活动)用地。

所以在现代化的东京市内仍保留着大量静谧的墓地、庄重的寺庙、明治维新时代的人物雕像,以及木塔、灯笼、袖珍园林、石碑等文物。

更重要的是,还经常能够看见身着传统服装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作为人文景观,这同样昭示着东京的古都风貌。

日本人对城市墓地所持的理念尤其值得注意,他们认为保留墓地,今人与古人共同享有城市的阳光雨露,有利于历史的连续,有利于避免今人暴戾恣睢,惟我独尊,草率地以自己的生命为价值基准。

如果那样的话,必然产生每一代人都只考虑自己一代利益的可怕后果,历史就被割断了。

四是硬件与软件有机结合。

古都风貌的硬件指 总第103期城市问题2001年第5期 城市的建筑形式、建筑物布局以及土地配置具有古韵古风,软件指通过文化习俗与价值理念将古韵古风功能化。

两者脱节,就算有数千年历史,也算不上真正的古都。

而东京虽然仅有数百年历史,却是典型的古都。

东京的特质恰恰在于软件。

可以说历史上,东京没有发生过破旧立新、新事新办、移风易俗之类的事情。

人们年复一年地沉浸于作为道德载体的年中行事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之中,数百年不变。

古都形象就是在这样一种硬件软件完美结合中形成的。

三、东京旧城保护的模式 简单地说,东京是通过拆除旧建筑达到保护旧建筑物目的的。

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然而是实情。

定期或不定期将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物拆除然后按照原样重新翻建,这种做法成为惯行,极为普遍。

有时建筑物还没有到危险期就先行被拆除了,所以日本人心中几乎没有危房的概念。

关键在于,新建筑完全保留旧建筑的风格,甚至与原来的一模一样。

对传统只求神(风格样式)似不求形(材质)似,是日本人的共识。

这种理念的典型事例可举如下两件:第一件是伊势神宫。

这座历史悠久的代表性神宫,自古就形成20年一迁宫的定例,不管原物是否损坏,是否有重建的必要,严格按照20年一重建的原则行事。

翻建的办法并不是先拆后建,而是先建后拆,先在旧宫旁边建新的,新的落成之后即拆毁旧的。

所以,伊势神宫在相隔一二十米的地方,以20年为周期轮换着,几百年来从无打破定例者。

第二件是东京大铁塔。

东京大铁塔与巴黎埃菲尔大铁塔齐名,建于20世纪50年代。

其牢固性与美学价值为专家所普遍认可。

铁塔经受了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依然巍然不动,成为东京的象征之一。

然而从80年代起拆除大铁塔的呼声日盛,要求当局在旧铁塔旁边重建一个新的,然后把旧的拆除,奔走呼吁的不乏知名学者、市政官员与资深政要。

他们惟一的理由就是容忍不了一个建筑物几十年材质不更新,他们害怕铁塔随岁月流浙而逐渐变丑,不再受人青睐,因此会永久地失去它。

只是由于建铁塔耗资巨大,又难觅拆毁的理由,大铁塔才幸免于难。

就这样,在东京,旧城改造绝不意味改变模样,通常仅意味材质上的变化,因此旧城风貌完美地保留了下来。

在保护古都风貌上,首要因素并不是法制健全,毋宁说传统文化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客观上需要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需要把大家的意志与精神一脉相承地传递下去。

城市建筑风格的朝三暮四不利于这种传递。

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日本人古代的建筑物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易腐朽的木材很难长时间保留,加上有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契机(如前所述这种契机也是重要的因素)。

地震基本上是有周期的,大的地震之后重建是普遍的做法。

日本人从古代就形成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隔60~70年左右就把旧房拆掉,然后盖新房。

拆除下来的木板或做他用或为炊事之薪。

执是之故,东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建筑风格,战争、自然灾害或个人好恶都改变不了它。

百姓认可这种风格,通过它享受认同带给他们的快乐,并自觉维护之。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东京旧城保护的理念 东京的旧城保护主要不是通过法制(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因素),那么主要是通过什么因素呢?理念。

东京市政当局始终抱定这样一个理念:城市发展既不能采取摊大饼的方式疯狂地扩张外延,也不能采取威尼斯完全不发展的方式原封不动,更不能采取以新换旧破坏传统的方式让旧城风貌荡然无存。

东京必须走既发展经济、不断扩大城市容量,又保留旧城风貌的路子。

矛盾显而易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难免破坏旧城风貌,发展经济难免把城市总体规划引向功利的轨道。

一个发展,一个保护,似乎很难两全,但东京居然做到了。

东京保留了旧城风貌,这是有目共睹的,东京城市发展同样不容置疑。

从实际功能看,东京圈(这是日本人喜欢使用的词汇,意思是实际上的东京地域,与行政地域相对应)现在已经有3000万人口(一说4000万),但生活在东京旧城中的不过几百万人。

许多上班族在行政意义上的东京上班,却居住在东京圈(东京附近的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等地)。

便利快捷的轻轨交通缩短了地理上的阻隔,这些人进入东京城里以后大多钻入了地下乘坐地铁到达工作地,所以不至于造成城市的过分拥挤。

这种灵活的思路与传统上东京无城墙不无关系,他们的头脑里基本没有城里城外的概念,他们思考城市这一概念时没有条条框框,特别是没有受行政框子的拘囿,他们既追求城市的最大效率,同时也追求旧城风貌的最完善的保留。

把人流分散到周边地带还有一个城市问题2001年第5期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

难怪美国前总统卡特访日乘坐新干线时,吃惊地问随行者,怎么一路见不到农村?卡特惊愕不已。

市政当局的理念是建立在百姓中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广泛理念基础之上的:高楼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最终目标是一家一院的传统一户建(两层木结构院落式住宅)。

一建户是百姓住房的终极目标,然而一户建占地远远大于楼房,为了更经济,于是人们纷纷迁居到东京周边地价较低的地方。

这样就形成了城里人的外流,形成居住城外却在城里上班的情形,减轻了市区拆迁的压力。

如果就地拆迁无论如何也难以保留原建筑物的风貌,这完全是价值规律使然。

无论是哪座城市,拆迁都要受到这样一个规律的制约:为填补拆迁费,只有在层高上打主意,出售多出的楼层,才能维持资金平衡。

拆迁低矮的房子,还照原样建新房是不大可能的,除非有特殊需要。

由于市民普遍认同一户建,使得楼房永远不可能代替传统民宅,也使得现代化的楼房永远不能取代传统的一户建。

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宁肯将宅邸迁出大都市,这是东京旧城风貌得以保留的最根本的原因。

文物是旧城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人对待文物的态度很值得研究。

日本人对于文物的理解与我们平常的理解大相径庭,他们有他们独特的理念。

文物(古迹)是城市传统风貌的重要标识物,一般场合市政当局都会专门拨款加以维护,千方百计延长其寿命并尽量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但在东京,人们普遍缺乏文物意识,有的人甚至怀疑到底东京有没有文物。

几百年的古都(日本文明史仅有两千年,几百年就算古了)不可能没有文物,问题在于,东京确实少有专门供人参观的文物。

东京的文物大多是活的,还在继续发挥功能,死文物很少。

所谓活文物指的是它还在发挥传统的、原本的功能。

简言之,过去它干什么用,现在仍然干什么用。

比如著名的浅草寺,现在仍然以寺庙的身份接待观光客,90%以上的游客来此是为了参拜、祈祷、许愿等,而不是单纯为了旅游。

浅草寺确实是杰出的古建筑群,具有文物所具有的价值,但它像过去一样仍然发挥着寺庙的功能。

在现代化高节奏的大都市生活的人特别需要静下心来反省一下自己的过失,发泄一下自己的情感,述说一下自己的心声,向上苍表示一下感激之情。

浅草寺满足了人们的这些需求。

说它是文物,东京人很难认同,虽然人们像爱护文物一样爱护它。

明治神宫的情形大同小异,每年元旦,百万人次来此初诣(一年中的第一次参拜),人头攒动,万人空巷,形成奇特的人文景观。

东京的这些古建筑并不存在通常的所谓修缮维护,因为到时候就会把它们拆除,建起新的,让新的发挥与旧的一模一样的功能。

五、中日文物理念的差异 中国人一般追求文物的原味,不惜投入巨资对重要文物原样修补维护,尽量延长原物寿命,原物破旧得不能修复了,文物也就没有了。

最近,山西应县决定给应县古木塔做一次大手术。

这是中国人文物理念的最好注脚。

专家与有关人员提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是拆除,照原样建新的,这一方案被否决了;第二种方案是保留原建筑,局部维修,由于此方案难以操作,也被否决了;第三种方案是从中段把塔一分为二,塔基及下半部分不动,对上半部分做手术,塔的原样大体得以保留。

如果第三种方案被采纳,木塔最后将成为上新下旧之物,但还是有人认为这好歹是原物,还算文物,比重建好得多。

这种文物观表面上看是忠于文物,实际上不一定有利于保护传统。

与日本人的追求相比较,中日两种文物观的差别集中体现在:一个古建筑物或古建筑群,是否因材质的改变而失去原有价值?如果确定存在价值丢失,具体来说丢失的成分又有多大?这的确值得认真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