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评课稿

合集下载

关于化学评课稿范文(精选8篇)

关于化学评课稿范文(精选8篇)

化学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化学评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评课稿篇120 年月日(星期),我们备课组有幸听了XXX老师上的课——《化学键》,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的相应的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本节课,X老师围绕着两个核心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是化学键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X老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问题链。

首先,为了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X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由无数沙子垒成的一个沙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为什么可以构成沙雕?构成沙雕的沙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烈吗?继而得出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

(2)微粒间的作用力有强有弱。

然后,请学生相互讨论,谈谈他们对“化学键”的认识。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认为化学键是一种“连接”,是一种“吸引力”。

在赞赏学生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前人对化学键提出的两种模型:连接式模型和引力式模型,进而请学生思考:前人的认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在学生回答本质性的粒子是电子之后,又向学生介绍了第三种模型:8电子稳定结构模型——原子间的作用力的实质性微粒是电子,每个原子都力图达到外层充满的结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钠原子会转变成怎样的稳定结构?如何实现?判断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有几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得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精品文档】评课稿化学word版本 (12页)

【精品文档】评课稿化学word版本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评课稿化学篇一:化学评课稿关于白玉红老师《粗盐的提纯》评课稿评课人:徐垚今天听了白玉红老师《粗盐的提纯》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白老师在粗盐溶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精盐的提纯率会受到哪些操作的影响?让学生交流讨论。

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

白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初中化学蜡烛的燃烧评课稿

初中化学蜡烛的燃烧评课稿

初中化学蜡烛的燃烧评课稿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
2.评课内容
2.1 教学目标明确
2.2 教学方法得当
2.3 教学内容丰富
2.4 教师素质高
3.总结
正文
【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实验探究化学现象,可以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蜡烛的燃烧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蜡烛的燃烧,学生可以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本次评课的主题是初中化学蜡烛的燃烧。

【评课内容】
2.1 教学目标明确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原理,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2 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采用了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蜡烛的
燃烧现象,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

此外,教师还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3 教学内容丰富
本次教学内容丰富,教师不仅讲解了蜡烛的燃烧现象,还介绍了蜡烛的制作方法和历史。

通过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蜡烛的燃烧,拓宽知识面。

2.4 教师素质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熟练地操作实验器材,准确地讲解实验现象,耐心地指导学生。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素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总结】
总之,本次初中化学蜡烛的燃烧教学,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内容丰富,教师素质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原理。

初中化学课评课稿

初中化学课评课稿

初中化学课评课稿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建立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通过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学生将研究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内容。

2. 教学目标-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元素特性、化学反应等。

- 培养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内容- 化学基本概念:元素特性、化合物、化学杂质等。

-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规律等。

-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

- 实验课程:通过实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化学原理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 实验法:通过开展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和现象,提高实验能力。

-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和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5. 教学评价- 知识水平的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 实验能力的评价:通过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程度。

- 创新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学生作品的创意程度,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

6. 工作计划- 周一:讲授化学基本概念。

- 周二:实验课程,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

- 周三:讲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

- 周四:实验课程,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实验操作。

- 周五:复和总结本周所学内容。

7. 教学资源- 教科书和课件:提供基本知识和案例分析。

- 实验器材和试剂:提供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

- 多媒体设备:辅助展示化学实验和实例。

以上是初中化学课评课稿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化学评课稿15篇

化学评课稿15篇

化学评课稿15篇化学评课稿15篇化学评课稿1林老师的本节课注重从第一课时的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复习来引入新课。

林老师的本节课在前分钟导入复习第一课时有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教学立足课本。

读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谢老师采用了全班同学朗读的方式,使学生对温室效应的知识点熟悉。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更清楚易懂。

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

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

亮点四:问题设计比较贴近课本,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新教学方式与之不同在于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

新的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也更为密切,体现“学以置用”的思想。

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在45分钟内每个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必须承认考试的标准不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个规定的标准,所以不能屏弃传统教学的优点。

谢老师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

化学评课记录

化学评课记录

化学‎评课‎记录‎‎篇一‎:‎化学‎万能‎评课‎稿‎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评课‎稿‎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评课‎稿‎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的一‎堂新‎课。

‎候老‎师是‎按照‎这样‎的教‎学顺‎序进‎行教‎学的‎1‎.知‎识回‎顾:‎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为‎后面‎的计‎算教‎学奠‎定基‎础。

‎‎2.‎新知‎识传‎授:‎计‎算类‎别;‎例题‎讲解‎;学‎生练‎习;‎强调‎解题‎注意‎事项‎步骤‎进行‎的。

‎‎3.‎课堂‎小结‎:‎重点‎强调‎基础‎的步‎骤。

‎‎本堂‎课的‎优点‎如下‎:‎1.‎学生‎随意‎书写‎化学‎方程‎式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2‎.回‎顾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时‎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解‎题的‎基本‎步骤‎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4‎.多‎次强‎调书‎写步‎骤,‎把本‎课的‎重点‎体现‎出来‎。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建议‎:‎本堂‎课虽‎然体‎现了‎基础‎性,‎但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拔高‎题,‎这样‎优秀‎生没‎有“‎吃饱‎”。

‎建分‎层教‎学。

‎‎化学‎评课‎稿:‎《‎分子‎和原‎子》‎评课‎稿‎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课评课稿(精选17篇)

化学课评课稿(精选17篇)

化学课评课稿化学课评课稿(精选17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整理化学课评课稿,以供参考。

化学课评课稿篇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化学教研评课稿模板(3篇)

初中化学教研评课稿模板(3篇)

第1篇一、标题初中化学教研活动评课稿二、开篇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初中化学教研活动,并就本次评课活动进行发言。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共同观摩了一节精彩的化学课,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和评价。

三、课堂概述(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环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实践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亮点(一)教学设计合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三)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实验操作规范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确保实验安全、规范,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五、教学不足(一)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讲解时间过长,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影响了教学进度。

(二)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六、改进建议(一)优化课堂时间分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

(二)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化学教研员评课稿(3篇)

初中化学教研员评课稿(3篇)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参加本次初中化学教研活动,并担任评课嘉宾。

在此,我首先对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接下来,我将针对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化学课进行评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化学课,各位老师都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明确教学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突破。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这一知识点时,老师们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性质,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各位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引导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老师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 实验探究: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们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原理。

2. 小组合作:在讲解“物质的溶解度”时,老师们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问题引导: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时,老师们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效果显著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化学课,老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 多媒体课件:老师们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 实物演示:在讲解“气体的制取”时,老师们利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体的制取过程。

3. 视频教学:在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时,老师们播放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四、教学评价科学合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各位老师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万能评课稿

化学万能评课稿

化学万能评课稿再是单向的,而是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了多次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学生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了实验和报告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今天听了***老师的《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动的研究方式。

首先,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实验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快速掌握中和反应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和学生呆板受教的状态,让学生在渴求知识的状态下自主研究。

其次,老师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的得出中全程参与,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研究,学会了研究,学会了知识。

最后,老师与学生进行多次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学生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了实验和报告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堂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学完中和反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处理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

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迁移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学生自学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教师让学生测定多种溶液的PH值,最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这样的研究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和交流。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创设研究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得出结论的方式认识物质的性质。

评课稿高中化学

评课稿高中化学

评课稿高中化学高中化学课程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评课将以一堂高中化学课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

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化学概念和化学反应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学生理解了某种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也较为显著。

教师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通过介绍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将其与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本节课所选取的化学知识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充实,难易适度。

对于重点知识,教师通过反复强调、举例说明和练习巩固,确保学生能够掌握。

对于难点知识,教师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方法,如借助多媒体动画、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此外,教师还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涉及到了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运用。

中学化学评课稿

中学化学评课稿

中学化学评课稿简介该评课稿旨在对中学化学课程进行评价和建议,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能够理解和应用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并正确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内容和建议1. 教学内容:- 评价:课程内容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相关实际经验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 建议:将化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加与学生实际经验的联系。

2. 教学方法:- 评价:教学方法多样,包括讲授、实验、讨论等,但在一些内容上,教学方法偏重于传授知识而缺乏互动和学生思考的机会。

- 建议:采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实验设计:- 评价:实验设计相对简单,大多数实验仅涉及基本的操作和观察,缺乏一些复杂且有挑战性的实验。

- 建议: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设计,使学生能够面对复杂情境,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测评方式:- 评价:测评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考察相对较少。

- 建议:除了传统的笔试方式外,增加实际应用、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形式的测评,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化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结根据对中学化学课程的评价和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通过增加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设计有挑战性的实验,并多样化测评方式,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研究体验,并培养其实验技能、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研活动记录化学评课稿

教研活动记录化学评课稿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化学教研组于2021年9月20日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为主题,旨在通过评课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二、活动内容1. 课堂教学展示本次活动由我校化学教师张老师主讲,课题为“化学反应原理”。

张老师以“探究化学反应速率”为主题,通过实验、讨论、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应用。

2. 评课环节在课堂教学展示结束后,全体化学教师针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课。

以下是评课稿的主要内容:(一)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张老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张老师采用了实验、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

3. 教学环节紧凑,时间安排合理。

张老师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4. 教学评价及时、准确。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二)不足1. 实验操作细节有待完善。

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张老师可以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安全。

2. 教学内容深度不足。

张老师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时,可以适当增加深度,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张老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评、互评等,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三、改进措施1. 加强实验教学指导。

教师应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安全、规范地完成实验操作。

2. 深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时,可以适当增加深度,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 丰富教学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评、互评等,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初中化学评课稿 (1)

初中化学评课稿 (1)

初中化学评课稿 (1)
1. 课程背景
本化学课程为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2. 课程目标
-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基本概念。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介绍。

3.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4. 酸碱中和反应和PH值的概念。

5. 化学实验技巧和安全知识。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课堂讲解:通过清晰简明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概念。

2. 实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3. 视频演示:通过精心制作的视频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现象和实验过程。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5. 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旨在检查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书面测试: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方法和技巧的熟练程度。

3.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为初中化学评课稿的概要,希望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如需详细内容,请随时与我联系。

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2月15日下午第四节课高三化学备课组就张老师2月15日上午第四节综合训练题讲评,高三化学备课组为进一步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开展如何更好地组织试卷讲评课进行研究性听评课,现将评课情况汇总如下:张老师这节试卷讲评课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向我们展示了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

课堂设计科学合理,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

同时将多媒体的应用和课堂实际合理协调,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本节课的导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把三维目标都融合其中,用简简单单地三句话指导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即“做对题目而高兴;掌握知识而喝彩;会用学习方法而欢呼”。

2.本节课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有一定针对性、启发性和发展性。

特别是训练学生回归教材,寻知识点。

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和今后的考试的.复习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进而提升学生对考试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3.本节课善于让学生明白有时候试卷比教辅还有用处,进而充分挖掘试卷的可利用价值,有一定的新颖性。

进行五个步骤的教学法,并充分地与高一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

4.本节课在师生关系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突破,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以后考试会怎么样考你,有规律可循。

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活跃,各层面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并学有所得,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讲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题目认真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建立错题本,而且做对的题目其中比较好的题目建典例本。

同时以题映点(用例题示意学生本节应该掌握什么知识点,落实哪些重难点),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

化学《化学平衡》评课稿(9篇)

化学《化学平衡》评课稿(9篇)

化学《化学平衡》评课稿(9篇)化学《化学平衡》评课稿(精选9篇)化学《化学平衡》评课稿篇1《化学平衡》处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二章的第三节,其它三节依次为: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先速率后平衡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化学反应快慢、利用化学反应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速率,再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的限度,因此反应限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非常关键一步。

1.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学习对可逆反应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

在选修阶段,通过对化学平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初步意识到有些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是不能完全发生的,存在反应限度。

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反应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认识,能够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限度(K)。

平衡常数是反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对于某一个具体反应来说,平衡常数与反应限度确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使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一个反应在一定条件(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只有一个,但是平衡转化率可以有多种,对应不同的平衡状态。

2.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学生认识障碍点主要在于“化学平衡状态”及“化学反应限度”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上。

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典型错误理解:一是不理解平衡建立的标志问题。

第二,不能将反应限度看成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量化指标,不能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认识平衡状态与反应限度的关系,因此学生认为“化学平衡常数”比较难于理解。

化学《化学平衡》评课稿篇2化学平衡一直以来是高考化学的一个难重点,实施新课改以后,教科书上关于化学平衡的相关考点和知识点,已经减少了许多,例如:等效平衡、几种影响化学以后因素的V-t图等等,看似不需要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

但是往往与之相互矛盾的是:习题册和课后练习上的题目需要应用到这些知识点进行解题,这就给上课老师出了一个难题:这些知识点该不该讲,如果该讲,应该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度最好?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以致用。

化学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化学评课稿精品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评课稿1对这堂课的基本位置分析:本章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章节,学到好于坏关系到第六册知识的学习,关系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大学化学的学习。

且比较难,要理解基础上多巩固、多反复。

张老师及时在学完化学进行归纳复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归类进行专题复习是很一必要的。

一、张老师的这堂课中的.几个亮点:1、整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归纳和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参与度高。

学生真正是用脑在学在想。

2、教师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从课件的制作到材料的收集,再到上课的安排,都十分严密有序,有条不紊。

结构紧凑,重点突出,难点化解有方。

3、与学生沟通很融洽,师生互动轻松自然。

学生紧紧围绕着老师穿插的主线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不怕出错,错了及时订正。

4、对推断题目的讲解思路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易接受。

看来老师很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心理学学的好。

教会了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是教他们这道题的答案。

5、时间安排的很紧凑,下课前五分钟结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自学时间。

6、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科学地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合理,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值得改进的地方1、题目难度偏大,以学生的基础而言,大多数学生尚不能独立完成这几个题的解答。

所以建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相应的问题。

2、题目有点偏多,他们解决一道加上讲解需要大约10分钟时间,4道题目稍微多了点。

3、题目不够新颖,是几年前的老题目,要与时俱进,选结合当前状况的题目。

4、个别题目讲解知识点有小错误,如硫酸银并不是白色沉淀,氯化铜不是蓝色是绿色。

高中化学评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评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评课稿模板篇一:高二化学评课稿高二化学评课稿:《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李明“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基础之上来学习的。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安晓雷老师的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基础之上的,其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

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

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有细节问题。

比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放给学生的有些大,如果能把各种情况列出来给学生,效果会更好些。

另外还可以多用图表,来简化内容,节省时间。

篇二:高中化学说课模板化学说课模板开场白: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册单元节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作为(模块)中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有的要求,要把握好教学的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评课稿:《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邵逸夫中学张秀清
(2011年12月)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张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 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

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

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
浅。

四、课堂教学结构条理清楚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五、师生配合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

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六、三点建议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

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化学评课稿:《分子和原子》评课稿
邵逸夫中学张秀清
(2011年12月)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

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

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

同样地
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
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通过对水分解过程的分析,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

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
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