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不退伤寒方

合集下载

大医传承药方郭生白

大医传承药方郭生白

病毒性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腰痛,关节疼,喘。

麻黄汤:麻黄10g 杏仁10g 桂枝30g 甘草13g/贴
备注:上述成人量。

11岁至15岁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5岁至10岁用成人量的三分之一;2岁至4岁用四分之一。

早晚两次。

汗出即停。


麻疹---
透表排异汤:银花30g 连翘30g 牛蒡子30g 牡丹皮30g 当归20g 红花20g 桃仁20g
大便秘的加紫草20g 下利的加黄连
急性咽炎:体温不低于正常、咽部有充血。

发烧,咽喉红肿,咽疼,
有白色分泌物化脓,大便干。

银花30g 连翘30g 牛蒡子25g 牡丹皮30g 桔梗20g 紫草20g 甘草15g 葛根40g 知母30g
备注:大便不干去知母。

分两次服。

慢性咽炎去掉紫草、知母,分三次或四次服。

银花20g 连翘30g
肺感染:肺炎再退烧,导致肺感染。

瓜蒌汤:瓜蒌50g 杏仁30g 茯苓40g 桔梗30g 泽泻30g 甘草15g。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经典,它是以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伤寒病的病机、诊断及治疗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方。

这些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于治疗伤寒病及其他相关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全部方剂的简要介绍。

1. [银翘散]银翘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银翘、连翘、薄荷、桔梗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辛温表解、清热解暑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轻微的伤寒病。

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袭表、阳气不足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早期的外邪寒凝证。

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困于阳分、阴阳两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太阳与少阳并病证。

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

4. [理中丸]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人参、白术、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振、脾胃虚寒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阳气亏虚证。

具有健脾温中、升阳固表的作用。

5. [防己地黄丸]防己地黄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防己、生地、知母、炙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伤寒病后期,阴阳两虚,营卫失和的病情。

具有滋阴养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6. [四逆汤]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附子、桂枝、白术、干姜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阴盛阳亡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重证候中的阴阳离决证。

具有温阳救逆、益气养血的作用。

7. [五苓散]五苓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芡实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足,水湿停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湿困脾阳证。

具有渗利湿浊、健脾利水的作用。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表里不解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柴胡疏肝证。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12方】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

上五味,切碎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

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

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

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

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

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

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

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

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

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

老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小柴胡汤

老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整体药性】平和。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

【典型征象】口苦,咽干,发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禁忌人群】风热感冒者不适用。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一直被后世的中医奉为金科玉律,这部医学经典不知成就了多少流芳百世的著名医家。

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如果能学精学透就可以养活不少医生。

张仲景把小柴胡汤列为少阳病的主方,用来治疗邪气在半表半里的时候的病证。

它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论治伤寒病变的两大重点方剂,在397条经文之中,明文提及小柴胡汤的就达19条之多,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一斑。

诚如日本的丹波元简评:“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中医认为,小柴胡汤具有和枢机、解郁结、行气机、畅三焦、化痰浊、和解少阳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小柴胡汤有抗炎、抑菌、抗过敏、调节免疫力、改善肝损伤等作用。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是用现代制药手段,把煎出来的药汁制成颗粒状,保存药方的功效和作用,以便服食、携带。

制成颗粒的小柴胡汤成药效果虽然不如现煎的汤药,但也是一种值得存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的药物。

“和解少阳”的主方“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疗伤寒少阳证常用的一种方法,小柴胡汤就是其中的代表方。

何谓伤寒少阳证呢?伤寒是古代中医家对于外感疾病的统称,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上来说,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就只是指外感风寒之邪。

此处的伤寒和西医的伤寒概念完全不同,不要混淆。

《伤寒论》以“三阳”“三阴”为六经提纲,其中的少阳证就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症候类型。

中医理论认为,伤寒在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中,寒热症状的变化是其主要标志。

《伤寒论》中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当伤寒初起时,寒重热轻,或但寒无热,属太阳证;传入少阳后,寒热往来,也就是说发热和恶寒的感觉交替出现;再向里即传入阳明,表现为但热不寒。

伤寒表实证

伤寒表实证

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太阳病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方剂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解表散寒、发汗解肌的疗效。

本文将对伤寒论太阳病方剂进行总结,以便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麻黄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桂枝能温经散寒,杏仁能平喘化痰,甘草则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不解、肢体疼痛等症状。

桂枝具有发散寒邪、温经散寒的作用,芍药能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生姜能温中散寒,大枣则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3. 防己黄芩黄连汤:防己、黄芩、黄连、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汗出不解、尿黄等症状。

防己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黄芩能清热解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药性。

4.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等症状。

柴胡能解表宣肝,黄芩清热解毒,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人参补益气血,甘草调和药性。

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干姜、黄柏。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小柴胡汤在柴胡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干姜和黄柏,干姜能温中散寒,黄柏能燥湿止泻。

6. 茵陈蒿汤:茵陈、蒿草、柴胡、生姜、大枣、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心烦不宁、胁肋胀痛等症状。

茵陈和蒿草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柴胡宣肝解郁,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药性。

7.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大枣、豆豉、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豆豉解毒,甘草调和药性。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和处方。

这些处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伤寒论中的经典处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化湿,和营和血,清里热,解肌,除热,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白腻,脉浮紧。

2. 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附子、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解肌,除热。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4.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汤。

组成,桂枝、茯苓、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利水。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5.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以上就是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处方,这些处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一些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

当然,在使用这些处方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处方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病时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伤寒论》名方白虎汤原文与释义

《伤寒论》名方白虎汤原文与释义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方剂组成】知母18 克,生石膏45-100 克,炙甘草 6 克,粳米30 克【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

甘草、粳米安中养正。

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

《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

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

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

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

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

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

面垢,即面不光泽。

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

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

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 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 岁,门诊病例,1967 年7 月20 日初诊。

高烧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

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

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

望其面黄无华,消瘦,自汗出,不恶寒,自感乏力身重,昨晚T39.7,苔薄少,舌质红降,脉滑数。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感冒妙方(方20首)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感冒妙方(方20首)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感冒妙方(方20首)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感冒妙方(方20首)1、苏羌达表汤【来源】 近代·俞根初原著,徐荣斋重订《重订通俗伤寒论》【歌诀】 苏羌达表汤芷防,橘红杏仁茯苓皮,祛风散寒生姜入,风寒感冒兼挟湿。

【组成】 苏叶9克,羌活4 5克,防风4 5克,白芷4 5克,橘红4 5克,杏仁9克,茯苓皮9克,生姜3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 祛风散寒,化湿解表。

【方解】 感冒风寒,夹有湿邪之证,治宜祛风散寒,化湿解表。

方用苏叶、生姜祛风散寒;羌活、防风、白芷祛风除湿,以发散解表;并佐以橘红、杏仁宣肺化痰,茯苓皮利水渗湿,使邪从小便而泄。

开鬼门,洁净府同时并用,为其配合特点。

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化湿解表之功。

【主治】 风寒感冒(外感风寒夹湿型),症见恶寒发热、骨节酸楚、头痛、身重、舌淡苔白腻、脉浮。

【加减】 临床如见发于暑节,加香薷、滑石;脘痞便溏,加藿香、佩兰;纳食不馨,加砂仁、谷芽;身重,加苍术、苡仁。

2、神白散【来源】 清·朱瑞章《卫生家宝》【歌诀】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一切风寒皆可服,用代麻黄功不惭。

【组成】 白芷30克,甘草15克,淡豆豉50粒,生姜3片,葱白3寸。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温服。

【功效】 发汗解表。

【方解】 风寒感冒,此为轻剂。

方中葱白辛温通阳,豆豉宣郁透邪,二药配用,名葱豉汤;配以白芷疏风止痛;生姜散寒温胃;甘草安中和药。

诸药合用,共奏通阳发汗,解表散寒之功。

凡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皆可服用。

【主治】 外感风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白脉浮者。

可用于风寒感冒、风寒头痛等。

3、苏叶生姜红糖饮【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歌诀】 苏叶生姜红糖饮,发表散寒堪称良,风寒感冒轻证用,药仅三味效非凡。

【组成】 苏叶10克,生姜15克,红糖适量。

【用法】 水煎一次温服,盖被取微汗出,风寒可解。

伤寒论四逆汤标准配方

伤寒论四逆汤标准配方

伤寒论四逆汤标准配方一、配方组成四逆汤主要由附子、干姜、甘草、大枣组成。

•附子:30克•干姜:9克•甘草:6克•大枣:3枚二、药性功效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初期,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

1.附子:味辛、咸,性热,有温经散寒、解毒开关的功效,用于治疗伤寒病初起的表热表寒证。

2.干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能够协助附子发汗解表。

3.甘草:味甘、苦,性平,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调和方剂的药性。

4.大枣:味甘,性温,有益中和胃、养血安神的功效,用以加强四逆汤的调和作用。

三、用药说明1.本方适用于伤寒病初起,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者。

2.患者在服用四逆汤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引发症状加重。

3.对于体质虚弱、脘腹不实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四逆汤,避免导致脘腹不适加重。

4.本方剂药性辛温较重,禁忌于阳明气盛、湿热病及阴虚发热者。

四、服用方法1.将以上药材放入药杯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片刻。

2.加热至沸腾,改小火煎煮30分钟至颜色变化。

3.滤去渣渣,分两次服用,每次服用药液的一半。

五、注意事项1.患者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之物,以免影响药效。

2.患者在药物使用期间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康复。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四逆汤的配方组成、药性功效、用药说明、服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在使用四逆汤时,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同时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高烧不退的秘方

高烧不退的秘方
(6) 高烧三周以上,多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
高烧病人必须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高烧才能好转,则单纯用退烧药只能临时起作用,药效过后依然高烧不退。
(三) 高热的表现
高烧时面色潮红,皮肤烫手,口渴咽干,精神不振,饮食不佳,呼吸和脉搏加快(从37℃开始计算,每升高1℃,脉搏加快10次)。病人开始嗜睡,重者出现昏迷、抽搐(惊厥)。
高烧不退的秘方
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口腔(舌下)温度保持在37℃左右,肛门内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人的体温早上稍低,下午稍高,相差不超过1℃。
一般体温(以口腔温度为准)超过39℃以上为高热。高热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它明显增加身体的消耗,损害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甚至意识不清、惊厥等一系列症状。这对于危重病人,无异于雪上加霜,需要小心给予治疗和护理。
(四) 救护措施
(1) 在高热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皮肤血管强烈地收缩,病人可能出现寒战,此时不应急于采取退烧措施,而是注意保暖。寒战后体温迅速上升,再及时采取以下退烧措施。
(2) 卧床休息,多饮水,每日2000毫升左右,气温较高时更应多饮水。最好不用含糖多的饮料。
(3) 物理降温方法: 冰袋:能减轻脑的充血水肿,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具体方法是,从冰箱中取出冰块放入冷水中冲去棱角再装入热水袋中,连水带冰装1/2袋即可,排出空气盖紧盖口,查无漏水,放置病人前额,或枕部、颈部、双侧腋窝等处,每放置20分钟交换一下位置,以免发生冻伤。酒精擦浴: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用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目的。用于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30%左右。用70%~95%酒精加水1∶1~1∶2,也可用白酒配制。擦浴的部位为颈部、后枕部、双腋下、肘窝、大腿根部、踝窝等等,但不要擦拭胸部、腹部、手心、脚心等处,以免产生不良后果。酒精擦浴动作应轻柔,以皮肤微红为度,薄薄擦一层即可。如病人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应立即停止擦浴,盖上被子保暖,饮一点糖水。

6个治疗感冒发烧的中药方剂

6个治疗感冒发烧的中药方剂

6个治疗感冒发烧的中药方剂感冒发烧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那么,感冒发烧怎么治疗?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带来6个治疗感冒发烧的中药方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6个治疗感冒发烧的中药方剂感冒退热汤[组成]麻黄5克,玄参9克,葛根9克,生石膏15克,山药18克,钩藤9克,薄荷6克,桔梗6克,射干6克,柴胡6克,生姜3片,大枣(劈)3枚。

[用法]水煎2遍,分2次温服。

服第1次药后约15分钟,饮热米汤1碗,取微汗。

半小时后再服第2次药。

[功效]解表退热、宣肺气、利咽喉。

[主治]感冒或流感、发热不退、头项强痛、全身酸紧、恶寒、无汗、咽痛、咳嗽等。

[来源]山东省中医研究所所长,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教授验方。

风寒感冒简易方[组成]葱白3节,生姜3片,红糖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疏风散寒解表。

[主治]风寒感冒。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王伯岳主任医师验方。

疏解风寒方[组成]苏叶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3克,前胡3克,制香附3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5克,薄荷(后下)3克,荆芥3克,甘草1.5克,葱白(后下)10克。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

[功效]疏风散寒化湿。

[主治]外感风寒兼湿。

[来源]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教授验方。

辛凉清热汤[组成]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荆芥穗7克,菊花1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甘草5克,霜桑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若口大渴者加生石膏25克,大青叶15克。

[功效]辛凉解表,泻火清热。

[主治]用于外感发热重、恶寒轻者。

[来源]长春中医学院陈玉峰教授验方。

外感风痧冲剂[组成]苍耳草600克,狗仔花600克,藤苦参300克,山芝麻300克,岗梅300克,两面针300克,蔗糖适量。

[用法]将药制成块状冲剂,每块含生药15克。

每次1~2块,开水冲服,每日3次。

[功效]祛风解表。

[主治]外感引起的全身酸痛、头痛、恶寒、发热、咽痛、鼻塞、腹痛、吐泻等。

感冒发烧中药方

感冒发烧中药方

感冒发烧中药方感冒其实就是因为病毒而引起的,发烧则是感冒加重后的表现,平日里穿衣、晚上睡觉盖被以及饮食习惯的问题,都是有可能会患上感冒的,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感冒发烧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感冒发烧中药方1.双白汤治感冒咽病鸭蛋清(蛋白)2个,葱白4段,饴糖 50克.先将葱白及饴糖用两茶杯水煮一两沸,倒入盛有鸭蛋清的碗中,搅匀.分2次热服.忌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养阴清热.治感冒,症见咳嗽,音哑,咽喉肿痛等.2.草荠汁治咽痛荸荠适量.将荸荠洗净,去皮,捣烂后裹以纱布挤汁.以汁漱喉,徐徐咽下.每日数次,可连续漱服.凉血解毒,清咽利膈.治风寒或虚火咽痛等.3.鸡蛋白糖治嗓子痛鲜鸡蛋2个,白糖25克,香油数滴.将鸡蛋打破,三味共搅匀.空腹服食,一次食尽.4.葱姜豆豉治伤风感冒葱白5根,姜1片,淡豆豉20克.用砂锅加水一碗煎煮.趁热顿服,然后卧床盖被发汗,注意避风寒.解毒透表,解毒通阳.用于感冒初起,症见鼻塞,头痛,畏寒,无汗等.5.五神汤发汗解表荆芥,苏叶(中药店有售)各10克,茶叶6克,鲜姜10克,红糖30克.先以文火煎煮荆芥,苏叶,茶叶,生姜,15-20分钟后,加入红糖待溶化即成.每日2次,量不拘.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治风寒感冒,症见畏寒,身痛,无汗等.如伴有咳嗽痰盛可加橘皮10克(鲜品加倍).6.口含生大蒜治感冒生大蒜1瓣(去皮).将蒜瓣含于口中,生津则咽下,直至大蒜无味时吐掉,连续3瓣即可奏效.辛温解表,解毒杀菌.用于感冒初起,症见鼻流清涕,风寒咳嗽等.7.白胡椒热汤面治感冒白胡椒末,葱白各适量.煮热汤面条一碗,加入葱白及胡椒面拌匀.趁热吃下,盖被而卧,汗出即愈.辛温解表,消痰解毒.治风寒袭表引起的感冒.经常感冒发烧的原因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鼻塞声重、打喷嚏、流清鼻涕、咳嗽、痰白稀、头痛、头晕、厌食等,怕寒明显,全身无汗且有酸痛不适的感觉,一般不发热,即使有发热也比较轻。

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流黄黏稠鼻涕,发热明显,甚至有高热、出汗、咽喉痛、咳嗽、痰黄稠,舌苔呈薄黄色。

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少阳病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伤寒论》从主治来讲,有四个症是最重要的。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这几个症充分体现出邪在少阳特点。

胆胃不和的特点。

所以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归纳,往往讲两条。

一个是邪聚少阳,一个是胆胃不和。

《伤寒论》上讲,“血弱气尽,凑理开,这主要指的已经有一定的正气损伤,凑理,体表表气不足,不能御邪,因者顺也,病邪趁势,趁血弱气尽,趁势入里了,与正气相搏,邪正相争居于胁下,我刚才说了,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这个部位。

那正邪分争,在这个特定部位,是造成寒热往来,这种特殊热型的一个基础。

因为在这个地方,正气略有损伤,不能够像体表一样的,持续抗邪。

邪正相争就发热,正气退缩,那就邪正脱离接触,不发热,不能温煦体表,反而畏寒,因此造成发热、畏寒,往来交作。

就是往来寒热。

所以这一段描述,实际上就是描述邪症相争在半表半里阶段的特殊热型。

由于少阳三焦,手足少阳经气相通,涉及到半里有热,影响到胆热。

所以发生胆热犯胃,胆胃不和。

胆胃之气上逆,内热发生可以引起心烦,喜呕是胆胃肢气上逆,喜呕、口苦,胆热循经上炎,可以咽干目眩,作为肝胆疏泄之气,经气不利,疏泄受影响,可以默默,神情默默,抑郁不舒,神情默默,胆胃不和那不欲饮食。

伤寒少阳证正邪分争─往来寒热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嘿嘿胆热循经上炎─咽干、目眩、心烦犯胃失和─口苦喜呕,不欲食苔薄白、脉弦其它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痢疾,黄胆,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前提是见少阳证)从小柴胡汤证的主治来看,它反应出来的正邪分争、气机阻滞、胆热上犯以及胆胃不和。

从表现来归纳,它是属于邪聚少阳特殊这个病位。

引起脏腑之间的关系,胆胃不和。

至于小柴胡汤主治后面,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痢疾,黄胆,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前提是见少阳证),有邪聚少阳的特点,或胆胃不和的相应症状,相应症候。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不退30例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不退30例
本 例采 用温 脾 汤加 减治疗 脾 阳虚 之久 泻 ,醋 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黄祛 腐 生新 。又可 通下 逐瘀 而 洁净府 ,使 多年 顽疾 得 除 。 4 土炒 治小 儿厌 食腹 胀
患 者 ,女 。3岁 。2009年 清 明节前 一 日初诊 。家属 代 诉 :患 儿 素 来 厌 食 纳 差 .口干 喜 饮 ,腹 胀 ,完 谷 不 化 .常易 外 感 发热 ,曾服 中西药 少 效 。证 见 :面 黄肌 瘦 ,头发 枯 黄稀 疏 ,腹 大 ,手 足 心 热 ,肚腹 胀 大 ,指纹 淡 滞 ,舌苔 薄 白。证属 脾虚 食滞 。治宜 消积 除胀 ,攻补 兼 施 。.方 用健 脾 丸加 土炒 大 黄 :太 子参 8g、焦 白术 5g、陈皮3 枳实 5g、焦 三仙各 8g、土 炒大 黄3g、山 药 8g,5剂 。五 日后 复诊 ,其母 诉 ,服上 方诸症 悉 减 ,又 进5剂 。药后 ,诸 症 渐平 ,纳食 日增 ,腹胀 显减 ,精 神转 佳 ,面 色渐 润 。为巩 固疗效 ,上 方 为散剂 ,每 次3克 ,日 2次 ,红 糖水 送服 。并 嘱少 食 生冷油 腻 ,饮食 以稀 软清 淡 为 主 。逾 三月 ,诸 症悉 除 。d,JL厌食 ,多从 脾 胃论 治 。本 例 为脾虚 挟食 滞 ,故遣 方 以健脾 丸厚 脾 胃,土 炒 白术 祛积 消胀 .从 而达 到健 胃进 食作 用 。 5 炭 用 治 月 经 侄 倒 行
包 头 医 学 2012年 第 36卷 第 1期
沉 细弱 。治 宜温 运脾 阳 ,通 因通用 。药 用 :醋制 大黄 8g、芒 硝8g(后 下 )、黑 附子 10g、干姜5g、党参 15g、当 归 10g、甘 草6g、山楂炭 10g,5剂 。五 日后复诊 ,患者 四 肢 转 温 ,大 便仍 日行5~6次 ,但 感 便 时爽 快 ,肠 鸣 ,矢 气 频转 ,舌淡 苔 薄 白 ,脉沉 弱 。继用 温脾 汤 随证加 减 , 醋 大黄 减 为5克 吞服 ,先后 用 量达400克 以上 ,连 续诊 治 月余 ,症 除病 愈 。

感冒发烧中药方子

感冒发烧中药方子

感冒发烧中药方子感冒发烧是常见疾病,不过不及时治疗后果会很严重,而中药方有治疗效果强副作用小的特点。

下面小编准备了感冒发烧中药方子,希望对您有帮助!感冒发烧中药方子【桂枝汤】桂枝9克(3钱) 白芍9克(3钱) 炙甘草6克(2钱) 生姜切片9克(3钱) 大枣擘(用手掰开)12枚用法:以上五味药,用七碗水煮成三碗。

每次温服一碗。

服完药后再喝一碗热稀饭,以帮助药力延伸:1、【桂枝汤加葛根】:【桂枝汤】再加入【葛根】9克(3钱),用法同【桂枝汤】。

2、【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桂枝汤】再加入【厚朴】9克(3钱)、【杏仁】9克(3钱) ,用法同【桂枝汤】。

使用时机:有汗、怕冷、怕风吹、头痛、有点发烧、肌肉有些酸痛、没胃口、舌苔薄白(如有咳嗽气喘,可加些杏仁及厚朴,若喉咙痛,则可加葛根) 注意事项:1、喝完药后以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

切记不可使病人流太多汗。

汗出后顸擦干,避免吹风受凉。

2、若微出汗后,病状消失,则可以停药,不用再服。

若是两小时后汗仍不出,可服第二碗,再不出汗,每一小时到一小时半再服一碗,余此类推。

3、照顾者要在旁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

若是病状有改善,但仍未消除,可以继续服用桂枝汤。

若汗一直不出,可以连续服用到两、三剂药都可以。

4、服用桂枝汤者忌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葛根汤】葛根12克(4钱) 麻黄9克(3钱) 生姜切片9克(3钱) 桂枝6克(2钱) 芍药6克(2钱) 炙甘草6克(2钱) 大枣擘(用手掰开)12枚用法:以上七味药,以水十碗,先煮麻黄、葛根,等水量减少三碗,捞去浮在上层的白沫,再放入其他药材,煮成三碗。

去滓,每次温服一碗延伸:1、有做过心脏手术的病人不可以用麻黄,请改用荆芥15克(五钱),防风9克(三钱),浮萍9克(三钱)来取代麻黄2、小孩子好动成性,常常在身体出汗时得到感冒,使用时机:项强(脖子紧)、头痛、发热、怕冷、无汗、喉咙痛、怕风吹注意事项:1、喝完药后以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

【伤寒名医验案:白虎汤】

【伤寒名医验案:白虎汤】

【伤寒名医验案:白虎汤】白虎汤[方药]知母六两(9克)石膏一斤(碎)(30克)甘草二两(炙)(3克)粳米六合(9克)[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0)[解说]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

凡伤寒化热传入阳明,或温病邪传气分,皆可致此。

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主药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能润燥以滋阴;甘草、梗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共为佐使。

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宜偏重,方能生效。

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运用中又不必悉具,凡符合本证之病机者,皆可使用。

但在下列情况下不可妄投: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二是脉见浮细或沉;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应予注恿。

[运用]一、三阳合病许叔微医案: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身体重,不能转侧,小便遗失。

或作中湿治。

予日:非是也,三阳合病证。

仲景云:见阳明篇第十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不可汗,汗则谵语,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伤寒九十论·证三十五》)按语:三阳合病,治从阳明,惟宜清散,以顺接内外。

汗、下之均非本证所宜,临证谨记。

二、高热不退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

伤寒杂病论用药方法

伤寒杂病论用药方法

伤寒杂病论用药方法伤寒是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是伤寒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头痛、咳嗽、腹泻等症状,严重还可引起肠出血和肠穿孔。

传统中医对于伤寒的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益气固表的方法为主。

首先,根据伤寒的病情严重程度,应用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初起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用桂枝汤或者小柴胡汤。

桂枝汤中的桂枝、黄芩、生姜等药物具有发汗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调节病人的体温,减轻发热的症状。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人参等药物具有益气固表、清热祛湿的作用,可以改善病人的食欲,增强体力。

对于病情较重、有肠出血和肠穿孔等并发症的伤寒患者,应用黄连阿胶汤或者白虎汤等药物。

黄连阿胶汤中的黄连、黄芩、阿胶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固表的作用,可以缓解肠出血和肠穿孔的症状,保护消化系统。

白虎汤中的石膏、知母、生石膏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作用,可以改善病人的水肿、胸闷等症状。

此外,针对不同的伤寒症状,还可以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来应对。

比如,如果患者有咳嗽、咽痛等症状,可以用麦冬、枇杷叶、薄荷等具有润喉止咳、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

如果患者有腹泻、腹痛等症状,可以用荷叶、生地黄、茯苓等具有止泻涩肠的药物来治疗。

另外,伤寒病人在病程中容易出现中医所称的伤寒杂病,如湿疹、痿证、水肿等症状。

针对这些伤寒杂病,可以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

比如,对于湿疹病人,可以用疏风清热的药物如金银花、炒薏苡仁等来治疗。

对于痿证患者,可以用补益气血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来治疗。

对于水肿患者,可以用利水消肿的药物如薏苡仁、泽泻等来治疗。

在应用中药治疗伤寒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同时结合饮食调理和休息,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此外,伤寒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药物过敏、恶心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总之,中医治疗伤寒主要以清热解毒、益气固表的方法为主,可应用桂枝汤、小柴胡汤、黄连阿胶汤、白虎汤等药物治疗。

一部伤寒行天下伤寒论千古奇方:柴胡桂枝汤

一部伤寒行天下伤寒论千古奇方:柴胡桂枝汤

一部伤寒行天下伤寒论千古奇方: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条文解析
伤寒:感受寒邪。

太阳病有伤风与伤寒之分。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伤风,风邪袭表,风其性开泄,故容易汗出,病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同时伤寒又有三层含义,1.为寒所伤;2.遇寒发病;3.遇寒加重。

六七日: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风为阳邪,寒为阴邪。

而此时六七日未愈,说明人体正气不足,抗邪不及,无力鼓动邪气外出,同时。

邪气虚弱,也无力传变入里。

发热:正邪纷争的表现。

微恶寒:微,不那么厉害。

恶,憎恶、讨厌。

轻微的憎恶怕冷。

肢节:人体四肢、关节。

烦疼:烦:剧烈、厉害的意思,比较剧烈的疼痛。

(如各种膝关节炎、网球肘、肩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
微呕:少阳为枢,肝胆是一大循环,脾胃是一小循环,当大循环出现问题并引起小循环的升降问题,肝、脾气不升,胆、胃气不降,则容易出现胆胃气逆则轻微干呕,是枢机的问题。

心下支结:心下,胸膈膜以下都是。

支,侧支,为胸胁一侧的不
适(胸胁苦满,胆经循行于侧面),引申出一侧的疾病,也是柴胡证。

结者,系也,滞塞不通之意。

外证未去:此为寒所伤,表(寒)邪未去。

《金匮要略》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痛者(卒:仓促、突发之意)。

方歌: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
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作仔肩。

伤寒的偏方

伤寒的偏方

伤寒的偏方伤寒就是伤寒杆菌造成的疾病,我们简称伤寒,我们也经常叫做是伤寒热。

伤寒需要去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但是我们其实也有很多治疗伤寒的偏方,很多看起来非常平常的食材却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伤寒的方法,不管有没有科学依据,能治疗伤寒就是好方法。

★1,西瓜汁:[原料]西瓜1个(约1 200 g),最好用白皮、白瓤、白籽的三白西瓜。

[制法]取西瓜瓤,然后去耔,用洁净纱布包好后绞出汁液即可。

[功效]止渴生精,清热利暑。

用于伤寒、副伤寒早期的病症。

[服法]将汁代茶饮用。

★2,西瓜番茄汁:[原料]西瓜1个(约l 000 g),番茄500 g。

[制法]西瓜取出瓤去掉籽,用洁净纱布包扎后绞出汁液,待用。

番茄用开水冲洗剥皮,去籽,也用洁净纱布包扎绞出汁液即可。

[功效]清热利暑,祛热除烦。

用于伤寒引起的病症。

[服法]将两汁合并混合,代茶饮用,每日数次。

★3,芦根荸荠液:[原料]鲜芦根50 g,梨子50 g,荸荠50 g,鲜藕50 g,鲜麦冬20 g。

[制法]将芦根洗净,梨子削皮去核,荸荠去皮。

鲜藕去节洗净,然后将这些药物食料切成细末,用洁净纱布包扎绞汁即可。

[功效]清热除烦,利湿消肿,生精止渴。

用于发热,头痛,全身无力,食欲缺乏。

恶心呕吐。

腹胀腹泻等症。

[服法]随意饮用汁液,每日数次。

★4,橘皮汤:[原料]干橘皮或鲜桔皮5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橘皮洗净切成细末放入锅内,加入大约橘皮质量l/2的白糖,添水浸过橘皮,加热煮沸后,再用微火煮,至余液将干时。

将橘皮盛出放在盘中待冷,再投入大约橘皮质量1/2的白糖,拌匀即可。

[功效]清热利暑,理气止痛。

用于发热,腹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

[服法]2次/d,早、晚各1次。

★5,穿心莲液;[原料]穿心莲30~60 g。

[制法]将穿心莲洗净,加入清水煎煮20分钟左右。

[功效]清热除烦。

用于高热不退,伴头痛、全身无力、腹泻等症。

[服法]1剂?d,水煎服,连服5~7日。

★6,马齿苋合剂:[原料]马齿苋、败酱草、红藤各30 g,茯苓、地榆各15 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烧不退急煞人妙手回春伤寒方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项红
初春的北京,春寒料峭。

虽然小草已偷偷地钻出地面,显现星星点点的绿色,但冬日的寒意,仍使路上的行人身穿皮衣,棉服,头戴围巾、帽子。

中午,一个电话打来,一位82岁高龄的女患者,突然外感高烧39.5℃,发烧的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咳嗽、咽痛、鼻塞、恶寒。

希望大夫出诊看病。

我和樊教授接受了任务,去看病人。

来到病人床前,只见她面色蜡黄,双眼微闭,呼吸声粗,精神萎糜,咳嗽时作,呕吐中药及粘液。

小阿姨说,从早晨就开始发烧38℃,吃了“正柴胡饮”、“羚翘解毒冲剂”、“止嗽散”各二袋,中午以后没有退烧,反而越烧越高。

下午又两次呕吐中药和痰液,现在发烧仍然有增无减。

一看体温表已达39.5℃。

樊教授一边摸脉,一边问病人:“出不出汗?”病人说“没有汗”。

“是否胃中不适?”病人回答:“是”。

走出病人的卧室,樊教授说:“现在病人是表证不解,内里有热,心下痞满,应用<大青龙汤〉与〈小陷胸汤〉的合方。

”只见他挥笔开出处方:
生麻黄6克(先下,去上沫)桂枝9克生石膏45克(先煎)
瓜蒌12克法夏6克黄连3克(打)枳实6克炒杏仁6克
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一剂
晚上7点钟病人服下中药,因胃中不适复又呕吐中药及粘液,至晚上9点半钟仍然高烧不退,患者神志不清,时说胡话,直至凌晨已烧至40.4度,服用“紫雪散”1支(1.5克),二十分钟后,患者的体温退至38.5℃。

第二天早晨,樊教授又开出一方。

方为〈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加生石膏30克、桂枝9克、大黄6克一剂。

患者服药后,开始腹泻,便出痰状物,此时患者体温已降至37.8℃,第三天患者体温降至37.1℃,已能食米粥了。

原方加桔梗9克、杏仁9克,又服二剂,病人体温降至36.7℃。

伤寒论38条说: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患者平素喜食甜食及油腻,有形成痰饮之因素,而〈大青龙汤〉是治疗溢饮的方剂。

溢饮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的外证表不解,内有里热的症状。

〈大青龙汤〉实际是〈麻黄汤〉加生石膏、生姜、大枣。

用〈麻黄汤〉以解表证,用生石膏清里热,生姜、大枣以和中健胃。

今年的外感高烧以胃肠症状居多,许多病人打针输液一周,仍高烧不退。

而樊教授用伤寒之方,既解表热又清里热,只用了1-2剂药,就将82岁高龄老人的发烧治好,真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樊教授常说,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中医治病就是以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同时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根据五运六气的推算,去年为“金”气主运,冬天气候异常寒冷。

寒邪外束。

加上春节期间,多食肥甘厚味之品,易造成胃肠积滞,故热郁于内。

《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今年入春以来,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阳明燥金,金克木,木气不得升发,更加重了郁热,所以今春的外感用表里双解之法最好。

在感冒初起时最好服用具有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功效的“防风通圣丸”。

本中心正在研制的“柴芩感冒颗粒”具有更佳的功效。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之所以神妙,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因地因时因人治宜的辨证是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