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美感的心理要素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8a669d4a7302768f99390b.png)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美感心理的四大基本要素
![美感心理的四大基本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e1f8ae4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1.png)
美感心理的四大基本要素美感,这是一个既主观又客观的概念,它涉及到我们的感知、情感、认知和想象力。
美感心理的四大基本要素是感知、情感、认知和想象力。
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我们的美感体验。
首先,感知是美感体验的基础。
我们的感官捕捉到周围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了我们美感体验的原始材料。
我们的感知不仅仅是接收信息,更是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组织。
比如在欣赏一幅画作时,我们通过眼睛感知到色彩、线条和构图,然后大脑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感知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独特性都影响着我们的美感体验。
其次,情感是我们对美感的内在反应。
我们的美感体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可能来自我们对美的欣赏,也可能来自我们对美的创造。
情感使我们与美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它让我们的美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入。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段动人的音乐时,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愉悦、兴奋或者感动,这些情感反应正是我们与音乐之间的美感联系。
第三,认知在美感体验中起着关键作用。
认知过程包括我们对美的理解、评价和反思。
通过认知,我们能够深入探索美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提升我们的美感体验。
比如在欣赏一部电影时,我们不仅要看懂剧情,还要理解导演的意图、分析角色的动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认知能力。
通过认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理解和体验美。
最后,想象力是我们创造美的重要工具。
想象力让我们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去探索无限的可能性和新颖的创意。
它帮助我们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美感体验。
比如在阅读一本小说时,我们的想象力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这种体验是任何实物都无法替代的。
总的来说,美感心理的四大基本要素感知、情感、认知和想象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美感体验。
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我们需要调动这四大要素,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体验美。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这四大要素的能力,以更好地感受美、创造美和表达美。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7e7dc90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e.png)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第六章什么是美感
![第六章什么是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487c01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6.png)
第六章什么是美感第一篇:第六章什么是美感第六章什么是美感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主要观点:跟美的本质一样,美感的探索途径仍然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条。
从唯心角度来探寻美感的本质的主要观点有:移情说:由德国美学家,大、小费肖尔提出,另一位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确立的。
所谓的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塔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
特点是将人类的“生气”投射、灌注入对象当中,然后翻过来受到灌注生气之后的对象的影响,物我交流。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内模仿说:这是一个与移情说的机制正好相反的过程,移情说是把主观的精神移入客观的对象当中,是由我及物的一面;内模仿说强调的则是由物及我的一面。
这是由德国学者谷鲁斯创立的学说,他认为人的知觉以模仿为基础,审美也是一种模仿,但是不是那种表现在筋肉皮肤当中的“外模仿”,而是表现在想象、联想等心理状态中的“内模仿”。
简单的说,内模仿是审美主体在想象、联想等心理状态中构成意象的内模仿,主体按照客体对象的形态、动作和运动的外在形态在内心里进行相应得摹拟和复制。
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
![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a0c44d1e580216fc700afd6f.png)
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重点、难点提示与讲解:(一)美感的生理因素1、美感发生的生理表现: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美感发生的生理机体: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
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
(二)美感的心理因素:审美感受是各种心理因素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它们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
1、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几乎总是同时进行,通称为感知。
A、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
B、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
C、审美感知注重形式表情性。
2、联想和想象:(1)联想A、相似联想。
B、接近联想。
C、对比联想。
(2)想象A、再造想象,它在我们欣赏艺术美,尤其是文学艺术时作用很大。
B、创造想象,它是美感活动,尤其是艺术家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C、审美想象,是充满情感、以情感为动力的;虽然不直接表示概念,但受理性支配3、情绪和心境:情绪和心境是情感的表现形态,美感是情感活动。
A、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之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情绪。
B、情绪和心境,能够影响人的行动表现,使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染上某种情绪和心境特有的情感色彩。
C、审美主体的情绪和心境直接影响审美感受和美感的倾向。
4、审美理解:A、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价值整体把握和领会。
B、三个层次:确立非实用的独立于现实生活的“审美虚静”状态;理解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题材、典故、技法等;对形式中的深层意味的直观把握。
C、两个特性: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即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概念;模糊多义,意味无穷,即具有意无穷性,不能用任何确定性的概念表达和穷尽。
美感的心理机制名词解释
![美感的心理机制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bdab19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f.png)
美感的心理机制名词解释美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它涉及到个体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美感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和评估等多个层面的心理过程。
以下将对美感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解释。
一、感知感知是美感形成的第一步,它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感知的过程。
感知主要包括感知的对象、感知的方式和感知的结果。
感知的对象:美感的对象可以是艺术作品、自然风景、人物形象等。
这些对象的特点通常是富有美感、有秩序、对称、和谐等。
感知的方式:感知的方式主要有视觉、听觉、触觉等。
对于艺术品而言,视觉是最主要的方式,而对于自然风景则可能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知方式。
感知的结果:感知的结果是个体对于感知对象产生的印象和感受。
个体可以因为感知到的事物而产生愉悦、震撼、惊艳等情绪和情感。
二、认知认知是美感形成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个体对于感知对象的认识和理解。
认知主要包括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过程。
知觉:知觉是对感知对象的简单、直观的认识。
通过感官器官的作用,个体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信息,从而对其进行简单的认知。
记忆:记忆是个体对于感知对象进行加工和存储的过程。
通过记忆,个体能够将感知到的事物与以往的经验进行比较和联系,从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认知。
思维:思维是个体对于感知对象进行推理和思考的过程。
通过理性思维,个体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感知对象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对其进行深入的认知。
三、情感情感是美感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它涉及到个体对于感知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反应。
情感主要包括情感的产生、情感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等过程。
情感的产生:情感的产生是个体对于感知对象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个体可能产生诸如喜悦、忧伤、敬仰等不同的情感,这些情感可以是对感知对象的反应或对感知对象所代表的意义的反应。
情感的体验:情感的体验是个体对于产生的情感进行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个体可能会因为感知到的事物而产生心情的变化,感受到激动、宁静、愉悦等不同的情感体验。
美感心理要素与中学语文教育
![美感心理要素与中学语文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3ce85cb89eb172ded63b7f4.png)
4、联想在艺术中的表现
艺术中的联想
比
兴
象征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
曹操的白脸脸谱是奸诈的象征 关云长的红脸脸谱是忠义的象征
文本赏析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艾青
想象
1.涵义: 想象——改造旧有记忆表象以形成新形 象的心理活动。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
《?》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芭蕉的俳句
当我细细看, 啊,一棵荠花, 开在篱墙边! “这位诗人在每一片花瓣上都见到生命或存在 的最深神秘”。---铃木大拙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生命的魅力 灵魂的深度
宝 黛 共 读 《 西 厢 记 》
阿 Q 与 未 庄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
1.涵义:
由一个对象想到另一个对象的心理活动。既 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相关的另一事物, 也指由想起的一事物而又想起有关的其它事物。
(4)人类的游戏、巫术、本能、进化、摹仿 等其他实践活动促使美感的萌芽逐渐成长 并纯化,成为脱离一切功利目的审美意识。
a.游戏——非功利 b.巫术——想象力,脱离实际 c.本能——成为人的内在需要(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d.进化——更加脱离动物界而人化 e.摹仿——造型、表达的能力日臻完善
第六章 审美心理
![第六章 审美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971ff91fa21614791711282a.png)
3.审美情感的功能: 情感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情感贯穿于美感形成的全过程。 如果说想象是人们创造美、欣赏美的核心, 情感就是人们创造美、欣赏美的动力。 首先,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情感是人们创 作的动力。 其次,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 美感的形成也离不开情感。
总之,审美感知是基础、 依托、归宿;审美想象是载体、 纽带;审美理解是规范、制导; 审美情感是动力、中介、效应。 它们互相协调、作用、促成美 感的实现。
3、审美想象的特性: (1)创造性 (2)超前性 (往的审美经验带进当下的审美知 觉中来,或充实、丰富它或削弱抑制它。 (2)它提供把握表象的具体多样性,有牵引 理性把握它的统一性,使审美经验成为一 种由非确定性趋向确定性的领悟。 (3)审美想象受审美欲望、情感的激发和推 动,同时,又为审美欲望、情感提供媒介, 使审美欲望、内在情感得到形式的处理和 剪裁,从而得以清晰、扩展、抒发。
2、审美想象的形式:
1)、知觉想象 指审美想象可以活动在审美 知觉之中,渗入到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它表现 为在直接把握对象形式结构的活动中展开联想, 或是充实、扩展知觉经验,或是赋予知觉经验 以新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牵动主体情感的外 移。 2)、再造想象 指审美想象可以活动在记忆 表象之中,渗秀入记忆表象中的想象。 3)、创造想象 审美想象还可以活动在创造 表象之中,对表象进行改造制作。
3、审美理解的功能: 1)、升华感知:审美理解渗入、融于感知之中, 使感性升华,转变为超感性的直觉,从而使审 美能把握和感悟对象形式结构深含的意味 2)、规范想象:审美理解渗入理象之中,从而 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性,给予它以统一、规律、 秩序。 3)、调节情感:审美理解融解情感,给予情感 以理性的谐调、制导,使情感从盲目欲望中走 向有一定意向的情感。情感经过理性的“剪裁” 和净化,才成为审美情感。
美感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教学要点
![美感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教学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f64be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e.png)
美感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美感(6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离不开美,但美感的范围比美要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美的不断变迁、不断创造,既有对象的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美感就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美感的产生1.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
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
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但决不只是自然的禀赋,而是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
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因此,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2.美感诞生的前提: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
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3.美感诞生的历程: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4.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美感产生的原理)首先,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
审美的实践活动不需要改变客观对象,美感所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再次,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类的美感活动也会不断扩大和发展。
美感心理活动的因素
![美感心理活动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8f86ec649b6648d7c1c74653.png)
埃 及 壁 画
古 希 腊 雕 塑
外在自然的人化促成美感的产生和发 展,是因为它促进了内在自然的人化。
节奏是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人类出现之后,自然节奏才成为人的审美 对象。而且,人在有节奏的劳动中体现了 自身的潜力、创造力和运用自然规律获得 的自由感,节奏具有了审美意义。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 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 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李泽厚的观点
美感的本质是内在自然的人 化。 内在自然:人的感官以及情 感、需要、欲望等。 内在自然的人化:在社会实 践过程中,生理性的、动物 性的内在自然变成社会性的、 人的内在自然。 内在自然的人化分为两个方 面:一是感官的人化;二是 情欲的人化。
唐 寅 《 秋 风 执 扇 图 轴 》
请“并笔 把秋自墨 世来题富 情纨一于 详扇首变 细合绝化 看当句, ,收:含 大, 蓄 家何 有 谁事 思 不佳 致 逐人 , 炎重 凉感 。伤 ”,
吴江唐 县南寅 今第字 江一伯 苏风虎 苏流, 州才更 子字 人等子 。。畏 有, 六号 一桃 居花 士庵 等主 别, 号 。
外在自然的人化,还促进了美感的发展。美
感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实践。随着实 践范围向外扩展,人的审美领域和审美视野 也逐渐扩大。
在自然美领域:人类由关注动物到发现植物和自然的美
《受伤的野牛》 旧石器时代
在艺术美领域:人类由自我修饰到用雕刻绘画在环境中创造美。
原始人的装饰品
埃 及 狮 身 人 面 验上相接近, 由一个事物的知觉和回忆,会引起对另一个 事物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联想
类似联想
两种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类似,由一种 事物的知觉和回忆而引起对另一种事物的联想。
第六讲 美感 审美心理描述
![第六讲 美感 审美心理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bf9414cada38376baf1faefe.png)
第六讲审美心理描述(美感)美感的本质: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联系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他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联系,是直接性的当下的经验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这是主客二分,其特征为: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
二种把人与万物看做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就没有人,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此在”是澄明,是天人合一,其特点为:内在性,费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融。
(一)美感的心理过程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美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和谐运动的结果。
美感的心理过程,就是对这个动态的美感心理过程的描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现阶段、效应阶段。
准备阶段是美感心理活动的开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是关键环节,伴随着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审美态度开始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实现阶段,美感心理活动达到高潮。
最后阶段是效应阶段,它是美感心理活动的结束阶段,在这一阶段,美感心理活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人们开始作出审美判断,进行审美反思。
1、准备阶段审美注意意味着美感心理活动的开始,是美感心理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
注意的本义是指全部意识集中于某一点。
科学创造、逻辑思维活动也常常出现这种现象。
既然这样,审美注意与其它日常生活中的注意有何区别呢?首先,审美注意必须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其它注意则未必要有客观物象出现,头脑中的某个意象或者关系也可引起注意。
审美注意中,审美主体是被客体的形式结构所吸引,是由客体形式结构所引起对客体形式结构的注意,是对如色彩、形状、线条、平衡、对称等形式结构的充分感受和分享,并投入主体的情感、想象、愿望、期待等。
而其它注意更多的则与确定的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关注更多的则是客体的意义、类别或者问题,逻辑推理性强。
正是审美注意这种对形式的关注,造成了日常意识中断,为美感心理活动产生奠定了基础。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教学课件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7f949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5.png)
客观上存在的美,只有通过具体的审美心理活动, 才能对审美主体有直接的现实性。即美感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 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 实践。
(二)“美感”产生的条件
1、条件: 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 人类自身的条件(人的主观能力)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
什么是美感
美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到某一审 美对象时,所引起的具体感受,也称为审美感 受。美感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愉悦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做审美鉴赏、审美 判断或趣味判断。因为美感中带着明显的感情 体验,而且既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又包含 着理性的认识,所以又叫做审美观照。
象
性
对 不 同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对 同 一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想象
二、想象与联想
分化、重组、运动
表象
新表象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联想 一种事物 另一种事物 第三种事物
(创造性的想象)
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长信怨
王昌龄
空 谷 幽 兰
菊 秋 篱 东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中的社会功利
•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感性和理 性、情感和认识和谐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 目的的。
• 美感的功利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 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 美感的社会功利不是狭隘的实用功利,而是 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 普列汉偌夫: “赖斯金说得非常好,一个少女可以
毛诗序美感心理要素
![毛诗序美感心理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85c8dc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3.png)
毛诗序美感心理要素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应,但它又不同于感觉。
感觉是人对事物特征的反应,而知觉是人对事物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
感觉直接产生于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而知觉的产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才能获得,是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知觉在审美中的作用。
一,整体性在审美知觉中更加集中。
比如欣赏绘画时,如果我们只感到一块块的色彩,而不能知觉其成的完整形象和它的构图所表现的意境则不能欣赏绘画的美。
审美知觉不是零碎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二,审美知觉的选择性。
如我们在影院看电影时可以忽略人说话的声音,只专心于电影。
三,审美知觉带有情绪和感情色彩,对同一个审郑象,欣赏者的情绪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市美知觉诗词巾有很多描写秋季的,诗人情绪低落就可能写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诗句,诗人情绪乐观就可能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胜春朝的诗句。
联想。
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联想几种常见形式。
一,相似联想,即由某一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
比如由孩子想到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山暴风雨,想到革命等。
二,接近联想,即根据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彼此接近进行联想,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的思维方式。
望梅止渴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提到梅的时候,士兵的脑子里就联想到梅子的酸甜味道,促使唾液的分泌,曹操便利用这个机会把部队带领到前方。
三,对比联想,即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就是杜甫由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对比联想到穷人在街头因冻饿而死想象。
指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
审美心理因素16
![审美心理因素16](https://img.taocdn.com/s3/m/767abd1cff00bed5b9f31da2.png)
美感的共性和个性
美感的共性,是指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 。即不同
时代、民族、阶级的人,对于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 的某些相通、相似、相同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
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指同一或不同是时代、
民族、阶级的人乃至同一个人,对同一审美对象产 生的不同的或对立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
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
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 感”,都是片面的,因为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 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1)美感为什么既具有共性又有个性?
就美感的共性来看,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阶
级、同一民族里的人,往往受同样的外部条件,如 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语言气质,以及历史 文化传统等的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又是生活 在一个互相依存的共同体中,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渗 透、相互影响也是必然的,因而在美感上也容易产 生共同性。 就美感的个性来看,由于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生活 方式、文化教养、生活的环境、道路、命运和遭遇, 以及心境、兴趣爱好又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容 易形成各不相同的美感。
审美知觉的特性
1、 整体性: 审美对象是一个完整有机总体。 2、选择性: 3、带有浓郁情绪和感情色彩。睹物
伤感、触景生情。 4、统觉作用。统觉是一种感觉具有 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 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审美表象: 指审美中感性事物外部整体性特征直接作用于感官 而在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具体而完整的映像。 审美表象是在审美感觉、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发 展起来的。人们在审美感觉、知觉中,各种美的信 息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当人进一步受到有关对象 刺激时,大脑就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使 原有痕迹又重新复苏,形成了比感觉、知觉更丰富 完整的审美表象。
第6 美感生理、心理要素
![第6 美感生理、心理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dd3c0e0bcc7931b765ce155a.png)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
在美感的个人无功利中,潜伏着社会功利性, 即美感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一些需求。
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提到,原始民族用 虎的皮、爪、牙齿或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并不 是出于美感,而是把它们作为灵巧和力量的标志。非 洲许多部落的妇女手脚戴着铁环,因为铁环是富裕的 象征,戴铁环是美的。
美感(一)
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 美感的本质 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差异性
(一)美感的生理要素
1、美感的生理表现:
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
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 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美感的生理发生
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
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 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 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 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 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 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 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
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大嘈小大 珠嘈弦弦 小切切嘈 珠切切嘈 落错如如 玉杂私急 盘弹语雨 。,。,
未转犹千 成轴抱呼 曲拨琵万 调弦琶唤 先三半始 有两遮出 情声面来 。,。,
琵 琶 行
……
……
……
“ 促 织 声 尖 尖 似 针 ”
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 发 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 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 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审美情感
情绪和心境是情感的表现形态,美感是情感活动。 A、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较多的冲 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之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 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情绪。 B、情绪和心境,能够影响人的行动表现,使人对 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染上某种情绪和心境特有 的情感色彩。 C、审美主体的情绪和心境直接影响审美感受和美 感的倾向。
第六章 美感心理和审美意识
![第六章 美感心理和审美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e4510f1dff00bed5b9f31d94.png)
三、审美意识的共性与个性 1、审美意识的共性指它的历史继承性、统 一性和永恒性 2、审美意识的个性体现在它的时代性、民 族性、阶级性
第二节 审美意识结构
审美意识是人们反映现实、认识现实的一种方式, 它是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 一、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 1、审美能力(即,美的鉴赏力、判断力) 2、审美倾向:涉及审美态度(包括审美注意和审 美立场?)、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3、审美感受: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理论 它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观体系,是对审美现象的总 观点,是在审美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概括,是 理论化的审美意识形式。 2、审美理论与审美经经验存在不同 审美经验发生较早;审美经验广泛存在于社会群 体之中。/审美理论是审美经验有了一定发展后产 生的;审美理论限于理论界和有一定理论素养阶 层的人。
再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 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 易《琵琶行》 2、想象的高一级形式是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 想象。(二者没有严格的界限,是“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三、审美情感 1、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 2、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从审美 感知开始,情感因素就介入。 四、审美理解 1、如何看待审美理解,美学界尚存在争议 2、审美理解有二个特点:非概念性(?)、意的 无穷性(?) 3、由于理解因素的渗入,审美首先必须有明确的 观赏态度(瑞士美学家布洛的“距离”说);其 次,要有与审美对象相关的必要知识储备;最后, 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累积。
第六章第六章美感心理和审美意识美感心理和审美意识第一节第一节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第二节第二节审美意识结构审美意识结构第一节第一节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美感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美感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美感心理因素PPT学习教案
![美感心理因素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74d467d4d8d15abf234e58.png)
视觉尤其是听觉能力个体的差异性很大。
第15页/共38页
知觉:
知觉是感觉的有机综合,然 而综合的结果往往大于部分之 和。
知觉的特征: 1、个体的选择性。 过滤掉一部分自己不喜欢或
第16页/共38页
不感兴趣的对象的同时,抽象 和突出一部分自己喜欢的形象。
例:张继夜泊枫桥时,肯定还有许多东西他不在意,即 使感知到了也毫无印象。凭诗人的敏锐的选择能力, 就有诗中富有诗意那些意象。
第4页/共38页
在所有的颜色中,张艺谋偏爱浓 郁的红色,他把对红色的运用推 向了极致。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 彩,冲击波最强,有力,强烈, 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兴奋、激 动、紧张,同时给视觉以迫近感 和扩张感,能引起肌肉的兴奋、 热烈、冲动。在当代汉语里红色
第5页/共38页
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
第19页/共38页
二、想像
美是想象力的漫游和创造。想象力 的缺席和失落必然导致美感的降低和 消解,也同样造成理性和智慧的衰落。 一个缺乏想象的主体必然是缺乏诗意 和灵感的主体。
第20页/共38页
萨特:
“想象的活动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活 动。它是一种注定要造出人的思想对 象的妖术,是要造出人所渴求的东西”
第6页/共38页
第7页/共38页
色彩的美学原理
构成色彩美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这样方面:
一色彩的和谐:色彩的和谐是指整个画面
的色彩配置,不但要统一、协调,还要完整、悦目。 这是通过色与色之间的合理配置,颜色与颜色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安排来完成的。
二色彩的对比 :大调和,小对比
第8页/共38页
高峰体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 下几点:
(1)从主观感受上说,它是人生命中最快乐、 最心醉神迷的时刻。 (2)它同时也是一种“目的体验”、“终极体 验”或“存在体验”。 (3)从持续的时间来看,这一种体验往往是短 暂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知觉与感觉的联系 其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客观事物总是由许多个别属 性所组成的,没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反映事物的整 体性的知觉就不存在。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心理基础。知 觉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如果没有对各种花的颜色 、气味等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形成对花的整体性的知 觉。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愈丰富、愈精确,对事物的知 觉也就愈完整、愈正确。 其二,感觉往往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事物的个 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存在。人在实际生活活 动中都是以知觉形式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 分而存在于知觉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其三,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不是各种感觉 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感觉基础上意识到感觉意义,与理解有 密切联系。知觉虽然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不同于 各种感觉因素、个别属性相加之和,知觉的内容与感觉的内 容具有质的不同,不是用各种感觉所能取代的。
高兴时感觉月色融融、夜静荷香的审 美知觉,在人愁苦思乡时却可能变成月 色清冷、寂寥惆怅的审美知觉。(下图) [这张匿名的德国的旧明 信片(如本页面上部所示) 于1888年发行,是目前发 现的最早的图片。在这个 插图中,你看见的是一个 老妇人还是一个年轻的少 女?她们都存在在于插图 中,但你不可能同时看见 老妇人和少女。一旦你知 觉到这两种图形轮廓,看 一看你是否能够在这两种 图形轮廓之间来回转换]
第六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 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心 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 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美感 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 感受,是一系列心理因素相 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综合运 动。它们包括知觉、知觉、 表象、联想、想象、通感、 情感、理解等。研究审美的 这些心理因素,已经成为19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美学研究 的主潮。我们在研究美感的 心理因素时,既要吸收近现 代西方美学研究的成果,又 要注意分析它们的局限性。
[上图为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曲 丰国的作品《表象》。曲丰国的作品有种 冥想的性质,这是一种对“手迹”、“空 间”和“接触”的冥想,但它呈现的,乃 是一层“表象”。磨擦力和引力使液性颜 料滞留与流淌,覆盖的或透明的,它们属 于行为及后果的范畴,而不涉及目的和隐 喻的范畴。这近乎冷漠的作品因其坚持不 懈而体现了一种内在的热忱,交织着迷惘 、控制、不安、静穆、秩序、它是存在和 虚无这一当代体验周期性的表达。]
第二节
表 象
一、表象的概念及特点 “表象”在实际语言的运用中,往往是“事物表面现象” 的简称。我们这里使用的“表象”不是这种涵义,它是从外 文翻译过来的心理学术语,指保存在记忆中的外在事物的形 象。朱光潜把表象翻译成“意象”,意象就是心境从外物摄 来的影子。没有知觉,就没有表象。有了表象和表象的运动 ,才有更加复杂的心理活动。 所以,表象就是在记忆中所 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感知过的事物 不 在面前时,在人的大脑中再现出来的这一事物的形象。表象 作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貌保存在人的记忆中。我们 前面说过,人的知觉总是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补充的,实 际上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以表象的形式存贮在记忆中的,同 时,在感知中又产生新的表象。因此,感知是表象的直接来 源,表象又积极地活跃于感知之中。有了表象,我们才能把 过去的事物同现在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进行高级的心理活 动(联想、想象和思维等)。
二、知
觉
1、知觉的概念 ■〒[青年导演贾樟柯(代表作《小武》、《站台》、《 任逍遥》)等说:更多的时候我没有思想只有知觉。说明知 觉对于艺术家的意义。]〒■ 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但又不同于感觉,它是对外部事 物各种属性综合的、完整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一朵红玫 瑰,不仅看到它的颜色,而且看到它的形状、花瓣的排列等, 从而形成对红玫瑰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美 感的心理基础。 能产生审美感受。在这种意义上,美感首 先是通过知觉来实现的。
(3)审美知觉带有浓郁的情绪和感情色彩 同一个审美对象,往往因欣赏者的情绪或感情的不同而产 生不同的审美知觉。如高兴时感觉月色融融、夜静荷香的审 美知觉,在人愁苦思乡时却可能变成月色清冷、寂寥惆怅的 审美知觉。[如下图]所以审美知觉中是伴随着浓郁的情感的 ,它能够因此而触发人的想象和理解,使审美心理活动得以 进一步的展开,从而使人从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中产生更丰富 的审美享受。(另见美学教学专用图库)
[著名旅美现代 艺术家蔡国强的 装置艺术《梦》 是一个关于蔡国 强的童年记忆与 他对现时中国社 会的印象的复合 体,红布在鼓风 机的鼓动下,象 滚滚向前的红色 巨浪,与蔡在出 国前的记忆很相 似,而做成灯笼 状的一些商业消 费符号,则代表 了中国当下的物 质主义流行的现 实。——表象之
二、表象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4)审美知觉有统觉作用 我们知道,我们的感觉都是相互作用的,一种感觉具有 唤起另一种感觉的作用。心理学上认为,统觉是一种感觉具 有唤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 表现。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绘画家也是音乐家,因为,他 不仅描绘出可见的对象物给他的眼睛所造成的印象,而且也 描绘出给他的耳朵所造成的印象;我们不仅观赏其景色,而 且,也听到牧人在吹奏,听到泉水在流,听到树叶在颤动。” 对绘画作品中描绘的鸟鸣的样子、鲜花的形状色彩的感知, 同样能唤起我们对鸟语花香的听觉、嗅觉甚至味觉的感知。 当我们欣赏故宫的建筑美时,不仅通过视觉看到了故宫建筑 的外形、色彩搭配、质料等;而且我们还通过视觉所看到的 故宫建筑结构的宽窄、高低、繁简等有规律的变化,以及门 窗、廊柱等有规律的排列,唤起了听觉对音乐所产生的的韵 律感和节奏感。这种视觉和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的相互作 用、相互渗透的心理现象,就是统觉现象。统觉在审美中有 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感知事物整体特征和进行审美联想 的基础。(另见美学教学专用图库)
[黑光虎用Fireworks 画中国画(牡丹图)]
表象的概括和概念的概括有根本区别,概念的概括是抽象的概括,而表 象的概括是具象的概括,即伴有形象的概括。表象具有一定的形象性、 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的特点,使它在美感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事 物的主要特征,我们就可以通过表象进行认知,从而充分发挥审美活动 中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创作中的“画龙点睛”就是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而表象的具象概括使我们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去欣赏它。 表面来看,表象虽不如知觉反映清晰、完整、稳定,但比知觉反映事物 更丰富,更能把握特征。因为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概括的、 是一个或几个同类事物表面特征的综合。例如,说到房屋,大城市的有 些人可以想起高楼大厦的公寓样子,小城市的有些人可以想起简易的小 楼的样子,农村人可以想起平房样子。但是,这三种表象已不包含有任 何一种房屋的实际的个体的许多特点,而是每一种房屋共同特点的综合 ,是具有每一种房屋的概括性特点的模糊形象。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表象的概括性与概念的概括性是两回事。表象 的概括性保留了同类事物的表面特征,且突出了事物的直观性,属于人 类认识的“感性认识”范畴;概念的抽象性是对同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抽 象概括,舍弃了具体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特征,不具有直观性,属于人 类认识的“理性认识”范畴。表象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一个必 不可少的重要中间环节。
(2)审美知觉的选择性 作为感官的客观事物是纷繁的、各式各样的。对许多感性 事物,人不能同时接受,而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 选择地接受少数事物,这样知觉才会鲜明和清晰,才会体现 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种选择性在审美中是非常突出的。 如我们在露天剧场看演出,尽管环境非常杂乱,我们可以专 心知觉舞台上的形象与表演,而不去听环境的吵闹声,不去 看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这种专心知觉舞台上的形象而不闻周 围环境的吵闹的现象,就体现了审美知觉的选择性。再如, 两个人欣赏同一幅山水画,有可能一个人特别注意构图技巧 和意境,而另一个人则特别注意用笔用墨、线条和皴法。虽 然两人都知觉山水画的完整形象的美,但注意点不同,所得 到的美感也各异。这也体现了审美知觉的选择性。正因为人 们的审美知觉有选择性,所以绘画要有画框,演戏要有舞台 ,使画家和戏剧家的选择性与欣赏者的选择性尽量一致起来 ,最大限度地产生共鸣。
1、表象与知觉的区别 其一,表象与知觉不同,因为知觉是当前事物的反映,是 由当前事物引起的;表象则是曾经感知过的而当时不在眼前 的事物的反映,是由词或别的事物所引起的。知觉只产生于 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受,而表象可以通过间接途径获得。例 如,根据小说的描绘,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产生古今中外的 各种人物、事件和生活情景的表象。此外,表象还具有可塑 性和变异性。记忆中的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会变得模 糊,甚至发生扭曲和变化。表象还可以经过不断的分解和综 合,重组成就的表象。这对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都具有重要 意义。正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 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 起来的脚色。”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及其作用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 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形式。 感觉是一 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可以反映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如颜 色、线条、声音、气味等。例如,我们看到一朵红玫瑰,就 会产生红的感觉。感觉是依赖于客观物质作用于人的大脑、 依赖于感官的正常机能产生的。因此,五官的感觉构成人类 一切活动的基础。 审美对象都具有可感的形式,这些可感的美学形象的形式 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开始人的审美活动,所以说 ,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世界的第一个台阶。同时,美感活动 始终不能离开感觉活动,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如 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以感觉为基础的。 这些较高级的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中更是始终离不开感觉。[ 关于感觉的两首歌:张惠妹〈感觉〉与苏芮〈跟着感觉走〉]
其二,表象所反映的形象比较暗淡模糊,比起知觉来,不 如知觉反映的鲜明生动。 其三,表象所反映出来的形象比较片断,比较流动多变, 不如知觉反映出来的形象全面、完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