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栏式建筑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https://img.taocdn.com/s3/m/154d58d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e.png)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干栏式的壮族民居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由于他们基本上生活在南方亚热带气候潮湿温暖的山地丘陵,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他们创造出了极有特色的壮族民居。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
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
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式样一般有全栏式、半栏式两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存放农具;半干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牛羊、放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
干栏式楼房均为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屋顶为人字形,顶上盖陶瓦、杉树皮或茅草,房间有三间五间。
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和家禽,放农具,并置有舂碓、磨坊等。
楼梯在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宽敞的走廊,用栏杆或半块板壁围住,光线充足,可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
进大门是堂屋,一边有火塘,后房和侧房是卧室。
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着一排丈许高的挂禾架,通称禾廊,以便秋收后晾晒禾把,干爽后堆入粮仓。
建筑时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土从地面砌起来的。
干栏式建筑早在远古时就盛行于中国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木构建筑,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在我国南方各省(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有不少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第四章 第十节 水族的干栏式民居
![第四章 第十节 水族的干栏式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9737640e3c1ec5da50e27090.png)
第十节水族的干栏式民居一、杆栏式民居干栏式建筑,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现在主要流行于我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防潮湿而建,适应于雨水多比较潮湿的地方。
中国南方是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也是我国已出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一)民居结构水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吊脚木楼,采用穿斗式结构,立柱承重,直接将屋面重量传给基础,并以穿枋联系檐柱和中柱,保持立柱的稳定,这与侗、苗等南方少数民族民居没有多大差异。
不过,水族干栏在结构上分上下两层,上层屋架柱脚扣枋用鱼尾式的斗角衔接,牢牢固定每根立柱的方位,整体性较好。
这是水族先民一次实践性的创造,很好解决了木料长度不足的难题,为木穿斗结构适应复杂环境提供更多可能。
三都县排月村民居图(二)平面布局三都水族民居平面以“间”为单位,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常见平面是由3、5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每间开间4m,进深10m;就内部垂直方向划分,自下而上可分地层、中间层和阁楼三层。
地层为牲畜圈、杂物间、烧火房(牲畜喂料加工)和碓磨房(粗杂粮加工)等房间的设置;阁楼则设置贮藏间、次卧室和客卧;中间层布局中,除主卧室外,就是堂屋。
堂屋中壁上设神龛位,这与汉族、苗族大同小异;堂屋的中心———火塘,即青石条围筑而成的方形小坑,供取暖和炊煮(相当于动态的厨房)之用,和堂屋一起构成家庭相亲相爱、议事谋事和待客的场所。
巢居名词解释
![巢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9b07b6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b.png)
巢居名词解释巢居,指底层架空、上层住人的居住形式。
文献上的"巢居",大体是指"干栏式房屋"。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
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该建筑形制是以桩木为基础,构成高于地面的基座,以桩柱绑扎的方式立柱、架梁、盖顶,最终建造成半楼式建筑,它是巢居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
如《庄子·盗跖》:“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有人推测,巢居也可能是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相关研究巢居,即干栏式房屋,是远古时代南方百越部落发明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可能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模仿巢居的“高台式土木建筑”,就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
如《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可见,巢居在躲避湿热环境、远离虫兽侵袭以及就地取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这种居住形态巧妙地利用垂直空间距离作为边界,是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创造。
与北部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华南等南方地区“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
《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f5795b0476c66137ee061990.png)
干栏式建筑
学苑出版社
干栏建筑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以南地区,壮族地区是我国干栏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干栏”一词,是壮侗民族及其先民称高脚楼居式木结构房屋的汉字记音意为“栈台上的房子”,亦即“用竹木搭成的栈台上的房屋”。
干栏又称麻栏、阁栏或阁栏,均为汉字记音。
形成原因
气候一直是影响建筑创作的重要因素,建筑往往因为不同地区气候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迥异的形态和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北方的木骨泥墙与南方的干阑式建筑,成为气候引导下地域性的最早体现。
干栏建筑是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发明建筑的一种住居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因这种“人居其上,牛犬豕居其下”的干栏建筑具有干燥通风和安全舒适的特点,故而世代传承下来。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直到现在,在广大的壮族地区仍继续流行和保持着这种干栏住居形式,那坡壮族也是如此。
相关书籍
《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
作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
ISBN :978-7-5077-4346-3
责任编辑:杨雷
出版时间:2013-09
开本:16
页数:536
版次:1-1。
干栏建筑
![干栏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ab708860a98271fe910ef986.png)
6
干栏建筑的分布与存在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 窟,夏则居巢”
从历史文献中考证 从考古度看干栏在民居中的传承与发展
居住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居住方 式、建筑格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 庭结构所取代,进而出现了民居. 这时建造房屋的目的不单单是为 了住人,而是根据家庭结构的需 要进行布局,承担祭祀、婚姻、 权利继承、家庭义务等多种职能.
从居住方式方面研究 从建筑格局方面研究 从风俗习惯方面研究
9
10
11
12
13
1
简介
受地域差异、民族渊源、自然条 件、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产生了色彩缤纷的民居建筑 文化.
庐居的帐幕 穴居的窑洞 巢居的干栏
2
干栏溯源
干栏建筑的雏形——巢居干 栏 居住文化之源——河姆渡干 栏木构
3
4
5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运用榫卯技术加强 了梁柱的连接.在出土的木构件中,还 有数件带企口的构件,其中有的企口 内还插入一块砍削成梯形截面的木块. 这是密接拼板的一种水平较高的工艺, 多用于地板和厅堂屏风板墙的拼接.河 姆渡文化的榫卯、企口等木作技术充 分反映出当时的干栏式建筑技术已经 十分成熟
河姆渡文化的榫卯企口等木作技术充分反映出当时的干栏式建筑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从文字演变中考证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从风俗习惯方面研究居住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浅谈干栏式建筑在民居中的传承与发展
干栏式建筑形态溯源 干栏建筑的分布与存在 从居住建筑文化的角度看干栏在 民居中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79360d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2.png)
第一章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广西干栏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设计特点。
本文将从干栏式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设计启示四个方面来阐述该建筑类型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干栏式民居起源于广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唐代以来,广西地区的居民开始采用木质结构和石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造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栏式民居在建筑设计上也逐渐演化和发展,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形式干栏式民居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通过前后两个干栏将房屋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
前干栏作为客厅和堂屋,后干栏为卧室和其他生活区域。
在干栏的顶部,还可以有存放谷物和纺织品的阁楼。
此外,干栏式民居在外观上也有独特的特征,如鸟笼式的建筑檐、斗拱形的穹顶和雕刻的窗棂等。
建筑内部还有精美的荷花、纹龙和花鳞等装饰图案,使建筑更加生动和美观。
三、建筑材料干栏式民居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包括硬质木材、花岗岩和青石等。
硬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
花岗岩和青石则用作砌筑墙体和地面,这些石质材料具有防水、防潮、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湿润的南方地区使用。
四、设计启示干栏式民居在设计上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首先,干栏式民居注重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对空间的精细划分和布局。
其次,干栏式民居注重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的运用,通过雕刻,铜器、书画等物件的陈设,让房屋充满文化气息。
此外,干栏式民居还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外表独具特色,内部则注重功能的划分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干栏式民居作为广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建筑形式、设计特点、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干栏式民居的研究和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推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干阑建筑
![干阑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13b6240e03d8ce2f0066234e.png)
介绍:
(如图,是干阑建筑第一层,也是堆放 杂粮和养牲畜。)
干阑式建筑出现较早,而且引用较广泛,当时的干阑多以竹材为骨干,以茅草覆盖。 “干阑”建筑主要特点是用竹或木为柱梁搭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堆 放杂物。
干阑内部:
这是干阑建筑的下层。
傣族主要聚居地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瑞丽地区的
民居传统形式为“干阑”式建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此组遗迹是带前廊 的长屋干栏建筑,其构筑 方法并已采用梁头榫和平 身柱卯、转角柱卯、柱头、 柱脚榫、带稍钉孔榫、方 木插阑、棂和企口板等先 进技术。 河姆渡式的干栏房子,在 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 滨文化和良渚文化许多遗 址都有发现。(浙江的钱山
漾、桐乡罗家角、江苏丹阳香 草河、吴兴梅堰等遗址都有此 类房子出土。)
德宏州瑞丽地区:
(干阑建筑)
德宏州竹楼的主房平面形式可分三类:
1.长方形平面 2.曲尺平面(在长方形 面的基础上,于堂屋一 侧建卧室数间,两排房 屋并列成曲尺形。) 3.椭圆形平面。
傣族干阑建筑的特点:
在氣候比較溫和、多雨、 潮濕的地區,在房屋下面 架空,使空氣流通,減少 潮濕。 平頂,外形厚重、穩固。 一般 2-3 層,底層是牲畜 圈及貯藏草料的地方,佛 堂和居室在注層或 3 層。 山區確房一般都傍山修建, 外形呈階梯形。屋頂常被 用來晾晒谷物。
古代的最初干阑建筑的草图:
以下有一些干阑草稿图:
初期的干阑建筑: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都发现有干栏式建筑的 遗迹。 河姆渡文化的遗存较为典型。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 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都发现了 与这种遗址有关的圆柱、方桩、 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 共达数千件。 干栏式建筑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新石器时代以来重要建筑形式之 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为最早。
干栏式苗族民居建筑艺术及其现代传承
![干栏式苗族民居建筑艺术及其现代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639f8b58dd3383c4ba4cd2f1.png)
62艺术家The artists境的影响,穴居成了井院式结构类型,而巢居则是演变成干栏式建筑类型。
2008年,云南地区发现了干栏式建筑的遗址,也是我国最大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
在其他地区苗族聚集生活的地方,干栏式建筑也很常见。
一、苗族干栏式建筑艺术特征(一)外部环境苗族生活的地区一般是地势比较高,起伏大,自然环境优美。
在气候上表现为潮湿多雨,属于省内重湿和高温地区。
因为湿气较重,建筑物的防雨防湿功能就很重要。
而干栏式建筑则让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势特点,当地的居民需要在原本的房屋上进行改造,干栏式建筑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二)结构特点苗族的干栏式建筑属于很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架构干栏式建筑。
结合不同的地貌,干栏式建筑的形式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如分为斜坡与平地两种。
因为苗族生活的地方不少都是地势陡峭,所以平地干栏式建筑慢慢变少,最终演变为斜坡干栏式建筑。
屋基需要在斜坡找到上下两方,低层前部上升作为楼层,和后边的地面齐平,这样就形成了半地半楼的吊脚楼。
建筑的顶梁需要采用枫木,因为苗族的生命图腾就是枫树,这是民族标志,不能违背民俗。
底层会饲养家禽和家畜,中层是活动中心。
很多的堂屋在走廊处还会安装S形的靠椅,既可以纳凉,又能唱苗族飞歌。
(三)装饰特点因为地理环境比较特殊,所以苗族干栏式建筑的结构更加丰满,这些都离不开苗人的民族精神,他们征服自然,不畏艰险,但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情况,他们便从动植物那里寻找心灵寄托。
在建筑物的装饰中各种动植物的形象不断出现,甚至在门的连楹上我们可以见到木质的水牛角,一些人的板壁上有白纸剪成的太阳或者月亮等。
窗绣花一般为狮子滚球、双凤朝阳等,体现出的是对自然的崇拜和热爱。
二、苗族干栏式建筑的现代传承启示和价值苗族干栏式建筑当中所体现的一些特点和建筑工艺、材料选择等对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取上也很有特色,其善于运用先天材料,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最终建设的建筑有着很明显的地域特点。
干阑建筑
![干阑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ce1b0068770bf78a652954d7.png)
在文 献中被记载为“干阑”
分配地区
傣族、侗族、壮族、苗族、瑶族、景颇族 、布依族、佧佤族等等
结构形式
古代干阑式建筑下层是用许多木料搭成 的一个平台,然后在上面建造房屋,上 面的物屋架与底层的木架不是连为一体 的,两者的固定式采用绑扎的方法
四川干阑式民居
目录
一、干阑式建筑的分布 二、干阑式建筑的类型 三、四川民居的平面特点
一、干阑式建筑的介绍
干阑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 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 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竹席就变成亮锃锃的。 当人们步上木梯,坐 在金黄色的篾席上, 喝着主人送来的茶水 或米酒,眺望着窗外 绿茵茵的油棕、椰子 和香蕉树,听着鸟儿 的歌声 ,真是别有一 番情趣。
廊和晒台的透视:担负着庭院的功能
内部梁架结构
傣族喜欢独家独院,当孩子成人娶亲,便有新的院落出现。谁家建造新竹楼, 全寨子的人都会来帮忙,送草排,赠青竹,来帮工。因此建房速度相当快,一 幢楼一两天即可竣工。新楼落成,男女老幼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赞 哈”,更是以自己的歌声,祝福主人迁入新居后的美满生活。
带龛 龛子 子模 的型 厢图 房
单架排扇及联系构式
排扇的构成
一榀屋架由落地的柱和 不落地的童柱组成,一 般多为单数,一榀屋架 的根数决定房屋的 进深。既排架方向有四 柱三骑,俗称“七个 四架排扇主成3间房屋 (柱)头”;五柱四骑, 俗称“九个头”甚 至有“十一个头”“十 三个头”。用穿枋把各 个柱子串起来就形成了 排扇,继而就构成 了一榀框架。檐口出挑 用曲拱(挑梁),出挑 远时用几层曲拱或板凳 跳。
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_干栏式房屋
![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_干栏式房屋](https://img.taocdn.com/s3/m/43fd1dc85ef7ba0d4a733b90.png)
干栏式房屋干栏式房屋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
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其他民族的干栏也有,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多。
名词解释干栏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
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
干栏式房子简介干栏式房子,中国古籍亦称作为干兰、高栏、阁栏、葛栏,现代日本语则称为高床,或认为考古学和民族志中所见的水上居址或栅栏居,均属干栏式房子。
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
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其他民族的干栏也有,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多。
最早的干栏式房子文献传说的巢居,则被认为是干栏房子的最早前身。
从考古发现看,迄今所知最早的干栏式房子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房子。
河姆渡出土的干栏式房子,占地面积和规模较大,可作复原的8号、10号、12号、13号木排桩柱可能属一组长条形建筑。
从10号排桩现存的分布长度分析,这组建筑至少长达23米。
由8号排桩至12号排桩的间距是 6.4米,表明这组建筑进深约在7米上下。
而12号至13号排桩的 1.3米间距,则构成此组建筑的前廊过道。
据此复原可知,河姆渡此组遗迹是带前廊的长屋干栏建筑,其构筑方法并已采用梁头榫和平身柱卯、转角柱卯、柱头、柱脚榫、带稍钉孔榫、方木插阑、棂和企口板等先进技术。
干栏式建筑体系
![干栏式建筑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661674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f.png)
⼲栏式建筑体系从出⼟的⽂物来看,中国⼲栏式建筑最早的达9300多年。
1976年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栏式建筑7000多年,进⼀步证明了⼲栏式建筑的古⽼。
在7000年前⽤简陋的⽯质⼯具能在空旷的荒野中凌空架起⼀座⼤房⼦,这是多⼤的⽓魄!原始社会⾄汉代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群曾利⽤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我们的祖先在利⽤黄⼟层为壁体的⼟⽳上,⽤⽊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上。
南⽅出现了⼲栏式⽊构建筑。
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式。
⽡的出现与使⽤,解决了屋顶防⽔问题,是中国⼲栏式建筑的⼀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以前扩⼤,⾼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构架结构技术已⽇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法抬梁式和穿⽃式已发展成熟,⾼台建筑仍然盛⾏,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料的使⽤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造的建筑物,如⽯祠、⽯阈和⽯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万⾥长城、驰道和⽔利⼯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材料⽅⾯,砖⽡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属材料被⽤作装饰。
在技术⽅⾯,⼤量⽊塔的建造,显⽰了⽊结构技术的提⾼。
砖结构被⼤规模地应⽤到地⾯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结构技术的巨⼤进步。
隋唐时期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兴城,开凿了南北⼤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魄雄伟。
其长安城在隋⼤兴城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的城市。
在建筑技术⽅⾯,也取得很⼤进展,⽊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准确地运⽤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构架设计的标准,从⽽使构件的⽐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的都料匠。
干阑式建筑
![干阑式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11ce4507581b6bd97f19ea36.png)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2.“低栏” “低栏”即矮脚船形屋,黎语称“隆旁”。 “低栏”的底层由前庭、居室和后部杂用房三部 分组成,从前面山墙左侧入口,作纵深方向布置,一 般在离地面0.3-0.5米左右处,铺一层厚竹片地板,基 本建在平地上,不再圈养禽畜。
干阑式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干阑式一直延续至今,也出现在现代建筑中,只 是材料、形式发生变化。
2.简约、现代的造型手法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具有推陈出新的革新精神。传 统的干阑式建筑,其主要的功能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 的居住环境,因此,二层的生活空间则被严实的木板包裹起来, 从而达到安全与取暖的作用。然在此设计中,“观景木楼”的功 能主要是为行人提供一个观景及休憩的场所,是面向公共大众的 休闲之地,公众参与性较为频繁,与此同时,木楼的营造手段始 终致力于对现代建筑的诠释,在突出地方文化的同时,更要满足 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 故而保留了干阑式建筑的体态特征,去除了烦琐的屏风墙体 与门窗及精美的雕刻装饰,运用现代造型手法,使用细长条形木 纹,使建筑更轻盈剔透、干净利索、稳重又不失韵味,营造出 “形神”“意象”的建筑新视角。
1.架空结构的运用 “架空”是干阑式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形式之一, 其“下虚上实”的建筑艺术结构,成为现代露天式 休 闲建筑造型的重要依托。 阳朔“观景木楼”的造 型要求,以简洁、大方且 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为主要设计依据,因此,在 对其进行设计元素定位时,笔者以广西侗族干阑式建 筑的形式特征为设计思路,并以现代建筑表现手法进 行塑形、展示。建筑的外观结构是由两部分组成,即 将一层架空,作为休闲、娱乐之所,由四个通体开间 组成,明亮舒畅,游人可在此休憩、品酒畅聊。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
![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adc8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2.png)
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干栏式建筑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在编制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设计理念、结构构造、材料选用、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制定一套完善的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
首先,设计理念是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设计理念上,干栏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干栏式建筑设计,同时加入现代化的元素和创新的理念,以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其次,结构构造是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所以木材的选用和工艺处理非常重要。
在现代化的干栏式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结构,并融入新型的结构形式和技术手段,以提高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
材料选用是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中需要注意的另一个方面。
干栏式建筑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竹子等。
这些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选择和加工,以确保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施工技术是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中需要重视的方面之一。
合理的施工技术可以保证建筑的质量和进度。
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材料的加工和组装方式,保证每个构件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同时,要配备合适的施工工具和设备,确保施工的安全和高效。
安全管理是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干栏式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高空作业、物料堆放和工地交通等。
在实施方案中,需要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措施,如安全培训、安全设施、隐患排查和事故应急预案等,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人员的健康。
总之,编制干栏式建筑实施方案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设计理念、结构构造、材料选用、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等。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方法,可以确保干栏式建筑的质量和效果,以满足人们对于美丽建筑的需求。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与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融合,以保护和传承干栏式建筑的独特价值。
干栏式建筑建造流程
![干栏式建筑建造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f27bb92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9.png)
干栏式建筑建造流程《干栏式建筑建造流程:一场独特的土木之歌》在古老的建筑技艺里,干栏式建筑可算得上是一个独特又有趣的存在哩。
要是能把这干栏式建筑的建造流程摸得透透的,就像揭开了一个充满智慧与趣味的大宝藏。
首先,这选址可重要啦。
既不能选在那种动不动就发大水,一觉醒来房子飘走了的低洼地儿;也不能挑在那种陡峭得像滑滑梯一样的山坡上。
得找个既干爽,又相对平坦开阔的好地方,就像咱找对象似的,得百里挑一呢。
而且这周边还要有方便取材的树木,毕竟干栏式建筑基本上就是一场木头的狂欢。
材料准备那就是一场“伐木大作战”。
走进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挑那些又粗又直的大树,就像挑壮实的小伙子一样。
但是砍树也不是乱砍一气,那也得讲究个可持续发展,可不能把子孙后代的树都给砍没喽。
砍下来的树,还得费劲巴拉地运到建造地点。
这过程中,那可真是人喊马嘶,热热闹闹的场面。
制作柱础和打桩是个力气活。
要把那些柱子稳稳当当立起来可不简单,就好像给巨人扎根似的。
先挖好坑,再把处理好的大柱子给埋进去,还得敲打得严严实实的,得确保不管是调皮的风儿怎么吹,还是闲逛的小动物怎么撞,这柱子都纹丝不动。
搭建框架就像是玩巨型积木。
工匠们把一根根精心处理好的木料纵横交错地组合在一起,这个时候,经验就特别宝贵。
老手艺人那眼睛就跟X 光似的,一眼就能瞅出来哪根木头搭哪里最合适。
那些横木和竖木就像手拉手的伙伴,搭建出房子的大致轮廓。
接着就是铺设楼板和墙壁的活儿。
这时候,技艺精湛的工匠就像裁缝师傅一样精细。
要把一片片的木板均匀地铺好,要是哪块歪了或者有缝儿没对齐,那就好比漂亮姑娘脸上沾了泥巴,整体美感就大打折扣了。
墙壁的编制和固定也是个细致活,可不能留个大窟窿被路过的鸟当成新窝啦。
最后呢,屋顶的搭建一定要漏水不漏雨。
这往屋顶上盖茅草或是木板的时候,那也是小心翼翼的。
要是盖不好,下雨天屋里就成水帘洞了,啥家具物件的都得跟着“泡澡”。
咱瞧这干栏式建筑的整个建造流程,看似简单,但里里外外都是讲究。
干栏式建筑保护方案
![干栏式建筑保护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cb06b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a.png)
干栏式建筑保护方案干栏式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连接梁柱,形成独特的干栏式结构。
干栏式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干栏式建筑逐渐被新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取代,导致许多传统干栏式建筑遭到破坏甚至拆除。
为了保护和传承干栏式建筑的文化价值,我们需要制定有效的保护方案。
首先,应加强对干栏式建筑的保护意识。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干栏式建筑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重新认识干栏式建筑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保护的态度。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加大对干栏式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干栏式建筑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
同时,要建立健全干栏式建筑的权益保护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再者,应注重干栏式建筑的修复和维护。
在保护干栏式建筑的过程中,修复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政府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干栏式建筑进行全面的勘察和评估,制定维修方案,对已经受损的建筑进行修复和加固,保证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也应推动研究开发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以适应现代城市环境的需要。
此外,应加强对干栏式建筑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干栏式建筑进行管理和监督。
加强对干栏式建筑的日常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破坏行为和违法行为。
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信息系统,对干栏式建筑的修复、维护及管理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
最后,应加强对干栏式建筑的研究和传承。
通过加强对干栏式建筑的研究,挖掘和总结传统建筑的经验和智慧,促进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要加大对干栏式建筑相关知识的普及,鼓励民间机构和个人参与到干栏式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政府可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例如奖励计划和专项资金等,以推动干栏式建筑文化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木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 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 风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建 筑能否成功基础是关键,干栏式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基础桩木 有圆桩、方桩、板桩之分。方桩体积较大,一般截面为15×18厘米,入地深度 也比圆桩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桩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规律可寻,一般间 隔距离1.3米~1.5米。圆桩的数量很多,直径大小变化也较多。板桩数量少,布 置较密。通过对第四文化层桩木底部的取样调查所知,各种形式木桩的底部一律 砍削成尖刺状或刃状,可知是用打入法处理的。桩础完成后,接下去架设地梁, 方桩上端面凿有凹槽用于拼接地梁,有的圆木上端原来留有叉子,也可以用来承 托地梁或屋梁,关键性的构件如中柱、转角柱,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 辅以绑扎作进一步固定。地板铺放在地梁之上,多数未经固定,这样便于原始居 民通过活动地板向下倾倒垃圾。基座开始是平稳的,但因土质松软,有些部位会 沉降。这时先民把准备的圆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桩木支撑,日复一日形成基础 部分桩木林立的结果。从上面基础工程看,开工前需要对建筑负荷有个计算,以 决定用材的规格和数量。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室内分隔要求,在现场放样。最后 选择座标,以保证木桩的平行垂直,保证下步的梁柱安装工程。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 成的方格网状檩架的屋面,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 程。这种以梁柱为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奠 定了统木构古建筑的基础。从桩础遗迹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只有4根 立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走廊平台所用,这样,还需要两根立柱,才能 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 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 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 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 这根立柱作为中柱太低,而作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内的空间位置 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 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 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 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 柱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见到。
建筑风格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 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 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 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 湿多雨的需要。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种。干 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干栏式 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 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篾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 有小径相通。房顶用草排或挂瓦。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 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地面建筑主要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为土墙 平房,因受汉族影响,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 红河流域地区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土 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墙承重土质平顶,形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因地势 建成二、三层的土楼,层层垒进,呈阶梯形,有天井、楼层,一般居家 拥有十数间房屋,平顶上可凉牺粮食或堆放农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 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干热河谷地带的气候
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 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 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 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阈和 石墓。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万里长城、驰 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发展时 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 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 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 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 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
递进时期
元朝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递进时期。元大都 按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 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进一步 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 性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塔, 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 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 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 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 弯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干栏式建筑
历史发展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 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 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西周时代 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 4件 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 式建筑的原始特征。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 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 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 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中国干栏式建筑最早的达9300多年。 1976年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干栏式建筑 7000多年,进一步证明了干栏式建筑的古老。在7000年前 用简陋的石质工具能在空旷的荒野中凌空架起一座大房子, 这是多大的气魄!
榫卯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
在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中,最有影响的是出土了上百件带榫卯的木构件,从形式 看有柱头及柱脚榫、梁头榫、带梢钉孔的榫、燕尾榫、平身柱卯眼、转角柱卯眼,直棂栏 干卯眼等。平身柱卯眼即是中柱上的卯眼,转角柱卯眼即是檐柱的卯眼,与梁配合使用使 中柱和檐柱、中柱与中柱、檐柱与檐柱得到紧密联接,从而构成十分稳定的屋架,使地板 铺设得到可靠保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地板长约100厘米,板厚6厘米,因此地梁之上还需 要铺设一道地栿才能搁置地板。如果用绑扎方式来固定地梁与屋柱的节点,那么用不了多 久,楼板将会坍塌下来,只有榫卯发明以后,特别是带梢钉孔榫应用以后,加强了梁柱的 连接,凌空的干栏式建筑才能稳稳立住。可以说没有榫卯木作技术就不会有河姆渡干栏式 建筑。 出土的木构件中还有数件带企口的构件,其中有标本的企口内出土时还插入一块砍削 成梯形截面的木块。这种企口技术是密接拼板的一种较高工艺,后世多用于地板和厅堂屏 风板墙拼接上。有专家认为当时的企口技术主要用于檐墙的墙体工程上面。遗址第二次考 古发掘时,第四文化层底部出土一根长450厘米、宽8厘米的木构件,构件较宽一面两头各 凿一个长8厘米、宽6.8厘米、厚8厘米的卯眼,较窄一面凿有一道宽3厘米、深3厘米、长 320厘米的企口,同时在企口面两端也各凿一个小的卯眼,与较宽面的卯眼垂直相通。这 根构件用于檐柱之间的地栿较大的卯眼用于连接柱枋,较小的卯眼可以插入带榫构件,与 檐柱捆扎,把地栿固定后,企口内可以插入80~100厘米长的木板,制成檐墙。后世店铺 门面的排板及室内可拆卸的板墙同样是沿用企口技术。河姆渡文化的榫卯、企口木作技术 充分反映当时的干栏式建筑技术己比较全面。
转变时期
宋朝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 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 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装饰绚丽多彩。流行 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 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 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 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 颁布的一部“建筑规范”。建筑特征:屋顶的坡度增大,出 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 渐趋柔和。现存宋代建筑有山西太原晋调圣母殿、福建泉州 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
建筑特色
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由木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榫卯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 装修工程的出现当时 空间的利用
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根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的建筑遗迹平面图分析,3幢建筑均 呈西北——东南的走向。从朝向看,座东北,朝西南,这样建筑的朝向 与现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选择有很大差别,对采光、通风、取暖、避寒都 不利,从河姆渡文化的生产力水平看,与原始居民丰富的生产、生活经 验成反差,这种特殊朝向选择需要对干栏式建筑本身特点进行探讨。河 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筑遗迹出现,因为从建筑技术和 材料看,干栏式建筑非常容易倒饵,据民族学资料,云南傣族同类建筑 使用最长年限为15年。由于砍伐、加工上的困难,估计倒坍后的建筑构 件又被河姆渡人用于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土的木桩较多留存下来。推 测当时的建筑还未开窗,而门的位置与傣族的干栏式建筑一样是开在山 墙面的,具有出入、通风、采光、排除烟尘的诸多功用。干栏式建筑西 北——东南走向,门的朝向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 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了冬季的采光时 间。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 际的。迄今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 5~10度是最好的朝向。当然这是通过实践和生活积累得来的。
形成时期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 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 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 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以后 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在商代已 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 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 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 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