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_1978_2006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a82b27e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5.png)
资源整合驱动
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进程, 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提升 自身实力和竞争力。
02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 特点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 逐年增长,投资范围覆盖 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投资领域多样化
中国企业在能源、矿产、 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 域都有对外投资,且投资 领域不断拓宽。
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 过自主研发和合作创新,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包括欧美、亚太、非洲等在内的全球 市场,多元化的市场布局有助于分散风险和提高盈利能力 。
国际化经营模式
中国企业采取了多种国际化经营模式,包括直接出口、建 立海外销售网络、海外投资建厂等,以适应不同国际市场 的需求。
防范风险
中国企业应注重品牌建设和国际化推广, 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品牌优势占 领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加强风险防 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应 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04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 势和前景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 2
投资领域多元化
中国企业逐渐从传统的资源开发和加工领域向高 科技、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拓展,投资领域呈现 多元化趋势。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建议
加强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 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深化本土化经营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需要更加注重本土化经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 和文化,提高产品适应性和竞争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e310b267b84ae45c3b358c0a.png)
近年来,中国也逐渐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
虽然相比全球居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中国的跨国企业规模还较小,但是中国的跨国公司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感到惊叹。
为此,我们在该文中,我们通过分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地位与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1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概述1.1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开始于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吸收海外直接投资。
这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以出口为主,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为OEM代工生产。
OEM代工生产很好的结合了中国企业的低成本因素和国外公司的品牌优势。
从2001年,当时中国政府实行“走出去”的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向海外直接投资。
从2002年开始,联想,海尔,华为和中兴等许多中国技术主导型的企业开始较为大手笔的向海外扩张。
Child和Rodrigues(2005)把这个阶段称之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
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3172.1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美元[1]。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更多地来源于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从而降低成本的能力。
中国企业只有当能够以全球视角来审视并组织自己的企业时,才能够拥有真正的竞争力。
然而,这样的一种全球视角及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运作和组织需要的是海量的、复杂的“知识”及对其的管理。
就像身著昂贵西装并不能自然地被接受为贵族一样,中国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相关“知识”以陶塑自己的“气质”。
在迈向全球竞争的路途上,中国企业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起步。
下面的这篇文章就是对相应的离散个案当前的状况所作的一般性描述。
漫长的2年国内企业似乎是在弥漫着价格战的硝烟中,迎来了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金山挑起“红色风暴”、长城创造“光屁股”PC,从IT市场的刀光剑影,到“万人所指”的中国电信被一拆为四,一年内电信资费两次下调;最让人揪心的是国内家电市场,“自杀性”的价格战从年初打到年尾,洋货国货,降声一遍,似乎正应了贺岁片《没完没了》的片名。
论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
![论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528f4e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6.png)
论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摘要】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对中国企业和国家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文化差异、市场竞争等。
国际化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可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资源。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中国企业需要制定合适的国际化策略,学习成功的国际化案例,掌握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国际化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有着广阔的前景。
为了更好地实现国际化,中国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全球化意识。
【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化、意义、现状、挑战、机遇、策略、成功案例、发展趋势、重要性、前景、建议。
1. 引言1.1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意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意义在于开拓市场,拓展业务,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和竞争压力,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取更多资源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国企业国际化还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与国际企业开展合作和交流,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自身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际化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企业国际化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发展,还可以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话语权,推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1.2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中国企业国际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开放,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fb291d1ec3a87c24128c411.png)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展与成绩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近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
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
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第二阶段:国际化经营管理框架形成并强化的阶段(1984-2000年)。
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开始逐步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由投资个案审批向规范性审批转变,形成基本管理政策框架,为日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这期间,原外经贸部于1984年5月出台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权限和原则的通知》和1985年7月颁布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的实行规定》。
1993年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得到加强,单一部门的审批和管理发展为各部门在审批、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全面分工,管理程序走向规范,分工趋于明确,体制逐步完善,政策开始配套。
第三阶段:国际化经营迅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
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
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近年来促进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针政策及措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政策和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逐步健全的过程。
至2002年,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和海外经营保险等各个方面政策措施体系初步建立,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奠定了初、经济合作业务培训班,培训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88df52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a.png)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逐渐加速。
在不断地尝试和摸索中,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稳步入门时期(1978-1984)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通过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等措施促进企业国际化。
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企业积极探索国际市场,开始涉足国际化领域。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这一时期中的典型企业之一。
该公司于1980年代初期开始了海外勘探,发现了一些大型油气田。
此外,中国酒类和烟草等行业的企业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985-1991)在1985年至1991年的时间段内,中国企业进一步探索国际市场,寻找和开拓新的商机。
在这个时期,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出口来获取国际市场份额。
另外,与国外企业合作的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数量也在增加。
例如,中国家用电器制造商海尔电器于1985年开始与德国罗伯特·博世公司合资,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其产品。
这一举措引领了中国企业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大趋势。
第三阶段:迎来黄金发展时期(1992-2001)在1992年至2001年的时间段内,中国企业国际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
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成为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窗口。
许多改革先行者,在这个时期站在了国际舞台上。
联想、华为、海尔等企业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国际知名品牌。
第四阶段:全球化时期(2002至今)2000年代至今,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涌现,中国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在此期间推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提供金融和政策支持。
中国的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在这个时期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中国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中国制造”,而是对全球化市场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939443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3.png)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国际化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众多问题和风险。
因此,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化发展背景与意义1. 全球化背景: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企业需要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 经济崛起需求: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
3. 资源优势利用:中国企业拥有丰富的劳动力、技术和资金资源,国际化发展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更高效率和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4. 品牌塑造:国际化发展有助于塑造中国品牌形象,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国际化发展模式与路径1. 自主发展:中国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实现企业的自主发展并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
2.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的资源,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业务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3. 境外投资:通过直接投资、合资和并购等方式,将企业扩张至国际市场,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并实现本土化经营。
4. 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国际化战略中的问题与挑战1. 跨文化管理:进入海外市场,企业需要面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管理方式的碰撞,在跨文化管理上面临着挑战。
2. 组织结构调整:国际化发展需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协调不同地区间的合作和决策。
3. 资金风险:国际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要面对汇率波动、融资难度等资金风险。
4. 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以确保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形象与声誉。
企业国际化研究综述及展望
![企业国际化研究综述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6e0ca42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a.png)
212企业国际化研究综述及展望杨欣欣(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走出去”政策的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同时,学者们对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日益丰富,主要研究了企业国际化效应与国际化影响因素,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经营;国际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及“走出去”政策的鼓励下,国际化经营引起了越来越多企业决策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
企业采取国际化战略,有助于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提升竞争优势,为企业拓展市场助力,助推企业快速成长,有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因国际化战略具有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对许多复杂的情况,而为了助推企业更好地进行国际化,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进行了系列相关研究。
本文主要从企业国际化效应与国际化影响因素进行文献综述。
一、企业国际化的测量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的概念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但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进行国际化是跨越国界的经营活动,并从企业国际化战略、国际化程度、国际化水平、国际化速度、国际化绩效等不同视角展开研究。
对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维度有单一指标衡量法与多指标衡量法,单一维度衡量主要集中于采用海外业务占比、海外销售占比、海外雇员占比、海外资产占比等;多维度衡量法主要集中于多维度的复核指标(例如,跨国度的综合测度)与多维度多指标(例如,国际化蛛网模型)。
二、国际化效应纵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注重于研究企业国际化效应的结果即国际化作为解释变量的相关研究较丰富,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探讨,但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存在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关系的争议。
线性关系包括正向和负向关系,有些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进行国际化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Horta 等,2016;王宇航,2018;李楠楠,2018)[1-3];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企业进行国际化需要处理更多复杂的信息工作,造成企业承担额外风险,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刘振和程鸿雁,2019)[4];还有些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如“U”型关系、“S”型关系、“W”型关系;极少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https://img.taocdn.com/s3/m/b586ee0abed5b9f3f90f1ca3.png)
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积极防身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发展跨国经营,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发展。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中国加入WTO的几年以来,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强劲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跨国经营活动的地域市场、行业领域也进一步拓展,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正由传统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股权置换等新方式转变。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1、起步阶段(1978一1988年):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企业国际化就是这时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
国务院于1979年8月13日颁布了15项改革措施,其中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
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与日本东京一商事株式会社在东京合资开办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
标志中国企业正式开始进入国际舞台。
2、自觉推广阶段(1988一1992年):1988年,中国化工进口总公司获国务院正式批准为跨国经营试点单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自觉推广阶段的标志。
3、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企业开始把国际化发展提升到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并使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战略相结合,进而进入战略发展阶段。
为了更好的参加国际竞争,扩大国际市场,中央于1999年初,适时地提出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针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转型所提出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特点1、多样化的企业国际化方式中国企业国际化方式多样,主要有:①利用外资在境内开办“三资”企业;②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③扩展国际市场上企业进出口业务;④在境外创建跨国公司;⑤国内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
企业研发国际化理论研究脉络及进展综述
![企业研发国际化理论研究脉络及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83884ab284ac850ac02420c.png)
和 新 兴 国 家及 地 区 企业 研 发 国 际化 问题 的 研 究 有 限 , 尚 ; 国 际化 ;创 新
中 图 分类 号 :F 7 . G 1 2 6 7: 3 1 文献 标 识 码 :A
Re iw fRe e r h Co t x d o e s a utt nt r to lz to fEnt r ie v e o s a c n e tan Pr gr s bo he I e na i na ia i n o e prs s’R&D
a i t n o &D i e eo e o n r s h e e r h i n g me t f l n t n lR l ai fR z o d v l p d c u t e .T e rs a c ma a e n t ai a &D i e mir e e So vo s n i n o mu i o t co lv l b iu n h i 1 n uf in .An h t d e b u n en t n lR&D fe tr r e n d v lp n n me g n o n r s a d r go s y is f ce t i d t e su isa o t t r ai a i o o ne p s s i e eo i g a d e r i g c u t e n e i n i i
l e c fi e to a fu n e o ntr ai n lR& D n e t e to h o tc unr n me c unr n lo Olt sueo r n i v sm n n t e h s o ty a d ho o ty a d a s i heis ff ms’ i e ai n i ntr to . n
论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
![论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55efb3d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5.png)
论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本文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现状、挑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中国企业应该走出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和抄袭模仿的困局,转向创新和品牌建设。
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积极与国际化的政治环境和市场规则对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化,创新,品牌,管理正文:一、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为了当下的趋势。
中国企业逐渐成为了全球市场竞争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二、现状中国企业国际化目前主要在产业布局、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方面展开。
这些举措为中国企业拓展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通过跨国并购和海外投资,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的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品牌传播等目标。
但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中国企业大多仍停留在低端制造、外贸出口等领域,缺乏自主创新和品牌知名度。
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挑战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政治环境、市场规则、国家文化、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企业需要逐渐适应国际化环境,熟悉和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企业品牌和形象,才能更好地建立和维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四、建议为了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更大的优势,应该将创新和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同时,从企业内部着手,加强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国际化运作。
加强与国际市场对接,树立企业品牌,积极进入市场的中高端,走向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
结论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但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和创新能力,抓住市场机遇和挑战,提升品牌和形象,以实现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和发展。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论文,旨在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从背景、现状、挑战等多个方面入手,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领域的拓展提出建议。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1acc0c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a.png)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中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实施国际化发展。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一直都有所不同,但是有共同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开始了国际化发展的尝试。
当时,“走出去”的概念已经抬头,中国企业也开始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市场。
例如,1998年中国石油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总承包公司——中国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并在国外开展了大量的能源工程项目,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先行者。
21世纪初期,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逐步完善了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其国际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2004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China Unicom)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展了海外业务,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21世纪中期,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企业在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的同时,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
以此来看,中国企业正在不断深入发展、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以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
例如,2015年,中国电子(ZTE Corporation)在拉美和中东地区建立了分公司,并对海外市场开展了更有力的业务拓展。
今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已经深入到了新的阶段。
中国企业正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跨国经营、跨文化管理,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实现全球战略布局。
例如,2018年,中国国际航空(Air China)在美国等国家成立了多个分公司,实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历程一直都有所不同,但是有共同的特点。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走出去,到21世纪中期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再到今天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将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目标。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87ab5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6.png)
1、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深入了解目标市场,制定差异化战略。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3、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多种手段降低和化解 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
4、推动创新和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品牌 形象和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发展背景是复杂的。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竞争 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中国企业需要拓展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 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内外市场的融合 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此外,政策法规的 引导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因素也影响着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1、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动因:学者们从企业成长、资源获取、市场拓展等 角度分析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认为企业寻求海外市场和资源是国际化的 重要推动力。
2、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模式:根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学者们将中 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归纳为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等。
3、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挑战与策略:文献指出,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化过 程中面临着品牌认可度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国际人才匮乏等挑战。针对这些 挑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建议,如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培 养国际人才等。
文献综述
近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问题引起了广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 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既有研究集中在国际化动因、战略模式、风险管理等方 面。例如,张三(2021)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提 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李四(2022)则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中国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加强风险意识,制定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分析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aa5fe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e.png)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不断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单纯的出口贸易向境外投资、并购和合作拓展。
这种趋势对于中国企业的经济发展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意义。
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出口贸易,这个阶段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了。
中国的出口制造业以成本优势为基础,迅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第二阶段是境外投资,这一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首先进行的是资源类投资,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而后增加了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的投资。
第三阶段是走向对外合作和并购,即通过合作、收购或合资等方式获得对外技术、品牌、市场等资源,从而迅速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向更高水平拓展。
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中国企业已经获得了更多自主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资源,使得其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参与能力显著提升。
从目前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企业的态度来看,已经越来越趋于认可和支持,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
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整个世界经济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 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在过去的经济增长中主要依赖世界工厂的定位和品牌的代工生产。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市场的深度融合,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促使中国企业不断改善自身的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由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型经济、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2. 带动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品牌建设。
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使其在国内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fd3332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a.png)
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国际化已成为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开展国际贸易、投资等活动,进入国际市场并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范围和影响力的过程。
下面将从四个阶段来探讨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出口贸易企业国际化的第一阶段是通过出口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在这个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来实现国际化。
这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同时也需要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
企业需要与海外买家进行合作,解决运输、支付和通关等问题。
通过出口贸易,企业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并且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第二阶段:海外投资企业国际化的第二阶段是通过海外投资来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
在这个阶段,企业选择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销售网络或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海外投资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海外投资也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阶段:跨国并购企业国际化的第三阶段是通过跨国并购来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
在这个阶段,企业通过收购或合并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资源。
跨国并购可以快速进入新的市场,缩短企业的发展周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势,企业可以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
第四阶段:全球一体化企业国际化的第四阶段是通过全球一体化来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
在这个阶段,企业通过建立全球供应链、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等方式,实现全球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全球一体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企业可以通过全球一体化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结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实现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出口贸易、海外投资、跨国并购和全球一体化等阶段,企业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阶段分析
![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阶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6207798e9951e79b892725.png)
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阶段分析摘要:从最初东京成立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30多年的实践探索。
在这一并购历程中,中国企业积累了大量经验。
本文将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分为4个阶段,从历史角度审视其发展过程,分析总结阶段性的特征与动因,为今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四阶段一、尝试性阶段:1979-1983年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15项改革措施,其中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由此兴起。
这一时期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从如何按政府指令生产转向按市场需求变动状况进行生产和经营。
在对外开放方面,企业重点是扩大进出口和利用外资,而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和经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以及理论界都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主要是外贸外经公司和一些拥有进口权的专业外贸公司及各省、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机构,为服务贸易而开始在海外设立窗口企业或在以往海外业务联系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进行对外投资。
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日本成立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境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从而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序幕。
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的国际化以内向型为主,吸收外商合资企业的投资,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和宾馆、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
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自发状态,仅一部分与贸易相关的企业得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批准。
企业主要为外贸公司和综合性公司,如中国五矿集团、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他们多从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出发,自发地进行了一些尝试。
而且对外投资规模非常小,主要集中于周边邻国。
截止1983年,全国只有76家非贸易企业获准在海外投资,投资金额仅有5000万美元,投资主体是少数的中央直属大型外贸企业。
究其原因,此时我国外汇非常短缺,在1982年以前每一笔对外投资项目都要经过国务院审批。
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标志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企业获得了部分经营自主权。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413f7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a.png)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引言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不断探索国际市场,并寻求实施国际化战略。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并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和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化战略的定义与发展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将业务扩展到国际市场的全过程。
这是一个复杂的战略决策过程,涉及到市场分析、竞争优势、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
自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并实施国际化战略。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步成熟的演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研究现状1. 学术研究学术界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有研究关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机和目标,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取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
另外一些研究则聚焦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和决策过程,找出了一些关键因素如全球市场需求、竞争优势和资源配置等。
2. 实证研究很多实证性研究探讨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效果和影响因素。
例如,有研究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容易实施国际化战略,这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具备更多的资源和政府支持。
另外一些研究则探讨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发现一些中国企业已经成功进入并获得市场份额。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因素1. 资源优势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如低成本劳动力、大规模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这些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
2. 市场洞察力中国企业能够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特点,灵活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
这种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创新能力创新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企业应该加强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
四、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面临的挑战1. 文化差异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04045e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2.png)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企业们也在逐步变得更加国际化。
在过去,中国企业主要是在国内发展,但是现在,他们逐渐意识到国际市场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企业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更高质量的产品走向世界各地,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国际化水平。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企业主要是出口加工贸易和技术合作模式来拓展国际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逐渐开始进行海外投资和并购,采取跨国运营模式。
在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
现在,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投资主体。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因素:1.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下降,使得中国企业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好的投资机会成为必然选择。
2.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也越来越趋同。
因此,要想获得更多的机会,中国企业必须进入全球市场。
3.中国企业面对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要想赢得市场、提升品牌和技术,就必须进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获取更广泛的资源、市场和技术。
总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内外部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国家政策推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意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市场和资源:中国企业通过国际投资,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市场和资源,实现市场和资源优化配置。
2.提升品牌和技术:进军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和技术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升品牌和技术,可以增加企业的曝光度、知名度和粘性。
3.与国际接轨:通过国际投资,中国企业可以了解全球化的市场、管理、文化、金融等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迅速实现与国际接轨。
4.提升公司价值:通过国际化发展,中国企业可以增加业务领域、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企业盈利,进一步提升公司价值。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挑战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风险:不少海外市场面临政治风险和经济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在投资时需要留意政策的变化和影响。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8a9f9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a.png)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首先,早期理论主要集中在企业国际化动机的研究上。
国际化动机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为了追求市场扩展和资源获取而选择进入海外市场的动机。
例如,杜比尔特曼提出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为了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扩大销售规模和分散风险。
斯洛博达尼克则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通过获取海外市场的资源来增强竞争力。
其次,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企业国际化的市场选择和进入模式。
市场选择理论认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考虑市场的吸引力、竞争程度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进入模式理论则着眼于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和形式。
哈伯敦提出的“U-型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会经历先出口再设立销售机构的发展阶段。
约翰迪亚西奥也提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生命周期理论”。
再次,近些年来,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企业国际化的动态能力和管理策略。
企业国际化的动态能力是指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和挑战的能力。
企业需要具备全球市场敏感性、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和全球风险管理能力等。
管理策略方面,企业国际化需要采取不同的市场导向战略、网络建设战略等。
波特提出的“国际竞争战略”研究了企业如何通过资源和能力的整合来获得竞争优势。
最后,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也逐渐包括了国际化对本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企业国际化可以带来创新和技术进步,并带动本土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国际化也可能对本土市场和社会产生负面效应,如资源外流和失业问题等。
因此,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国际化对本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动机研究、市场选择和进入模式研究、动态能力和管理策略研究以及对本土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等不同的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国际化理论也在不断延伸和完善。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企业国际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企业国际化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企业国际化:文献回顾和未来发展研究
![中国企业国际化:文献回顾和未来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481218f12d2af90242e6c8.p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 A Critical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述评和未来研究教授,东部学者,中国,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圣路易斯,密苏里州63141,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玛丽维尔;摘要在过去20年中(1991-2010),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目光。
尽管这些研究可能会增加人们对中国跨国企业的了解,但是缺少了对现有认知进行整合的这一关键步骤。
本人回顾了过去20年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学术研究并且对影响未来发展的决定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以1991-2010年主要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为基础,通过对企业管理、国际商务和跨地区文化管理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回顾,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成的框架。
通过对文献进行回顾,作者从三个角度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进行研究:前因,路径和绩效。
本人主要成就是在每个研究方向内,作者采用内容研究法对未被研究过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对未来研究提供建议,为管理和国际商务领域学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议程介绍近年来,中国企业不断寻找全球扩张的机会,并且在全球化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感谢近些年的加速发展,2002年到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复合增长率提高到6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在2008年达到1840亿元,而资金外流达到559亿元。
很多学术文献对中国企业快速的国际化扩张这一重要现象进行探索,并且分析它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世界经济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尽管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但都是在零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理论上,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企业和制度理论中资源基础论来研究中国的国际扩张,但是研究成果仍旧是分散和没有联系的。
为了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务必要讲概念性发展和多种多样的实证研究结果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1978-2006*南京大学商学院钱海燕杨忠摘要:本文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对1978-2006年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126篇论文和近30年中国国际化实践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推论出目前国际化理论的研究在及时性和前瞻性等方面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对实践的指导效果有待商榷,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探索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特殊道路。
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文献评估一、理论背景与研究目的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近30年。
这30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30年。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国际背景影响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取得了迅速发展。
同时也有不少应吸取的教训,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国际化通常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内向国际化,即通常所说的“请进来”,主要指进口、购买专利技术和引进外资等;另一个是外向国际化,就是“走出去”,主要是指企业的出口、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是企业整个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也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张伟、刘蔚、黎正忠,2006)。
本文所探讨的国际化,重点是指“走出去”。
目前,国际上对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60年代海默对对外直接投资(FDI)的研究,经过70、80年代的蓬勃发展后,已形成了很多派别。
基于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的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3个主要的理论框架(Coviello&McAuley,1999):直接投资理论、阶段模型、网络视角。
直接投资理论源于经济学派,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产业贸易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企业在国际化时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经济交易费用的大小。
阶段模型源于行为学派,是一个较为动态的国际化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逐步而渐进展开的,从出口到直接投资,从心理距离“近”的市场到“远”的国家,从一个国家到多个国家。
网络视角源于关系学派,强调企业要加强和管理其在国际网络中的地位,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更依赖于其网络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组织间和个人间的各种关系。
为了今后更有效地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必须弄清楚: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处于怎样的阶段,到达了何种程度;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关系如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是怎样的。
这两个问题是本文的研究目的,答案将有助于寻找到未来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选择参照国内外学者多采用的结构性分析方法(Coviello&McAuley,1999;许德音、周长辉,2004;Shah&Goldstein,2006),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进行一次基于文献的评估,并将其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实际发展情况相比较,从而对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027203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企业组织变革、战略转型研究”项目。
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项目。
钱海燕:南京大学商学院210093电子信箱:qianhy@。
--121二、研究方法1.期刊选择与时间范围EBSCO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外文文献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很少,关于中国国际化、FDI (对外直接投资)甚至贸易出口的300多篇论文,基本上都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且多数是研究国外对中国的投资,中国开放政策的影响等。
只有2篇文章讨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但也只是提供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总体信息。
因此本研究决定将重点放在国内中文期刊发表的理论研究文章上,通过CNKI数据库搜索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并进行分析。
搜索的期刊选择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权威期刊,共计14种①。
时间范围的设定为从1978年1月到2006年12月,在此范围内共找到与国际化相关的论文797篇。
2.论文样本的选取与分析框架的建立按照以下标准对这797篇论文进行了人工筛选,(1)研究的企业必须是“中国企业”,并限定其母公司注册地在中国大陆;(2)研究须从企业的微观角度探讨国际化问题,而非国家或国际宏观发展的角度;(3)研究的重点是外向国际化。
依此标准排除了一些论文,例如只研究国家直接投资宏观政策、纯贸易问题、国际跨国公司理论、其它国家企业国际化模式等等。
保留了从企业层面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论文,包括那些只是在最后提到国际化理论或其它国家的国际化实践对中国企业的某些具体启示的论文,另外大陆企业国际化的地点选在香港的情况也在研究范围之内。
经过筛选之后,最终留下126篇论文作为文献分析的对象。
对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进行基于文献的评估,在国内尚无先例,因此选取了国外相关的研究作为建立评估框架的参照,并根据本研究的主题进行设计,最终采用一个5个维度的框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进行评估,这5个维度分别是:“理论框架”、“行业”、“规模”、“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
3.实践数据的来源和对比分析的程序用出口额和FDI来测量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Fujita&Hu,2001),由于要研究的是外向国际化,因此这里的FDI主要是指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外向FDI)。
出口额和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公报》),由于2004年及以前的《公报》中没有登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因此使用中国外汇管理局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数据。
首先采用折线图、一元回归、预测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情况的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对比,判断其相关程度,并着重分析变动异常的几个年份;最后指出理论研究对国际化实践的指导意义,及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1.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的结构化评估(1)理论框架如表1所总结的,3种国际化理论都能够在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论文中找到。
运用FDI理论的最多,总共有91篇论文,其中单独运用FDI理论的就有49篇,说明该理论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其次是阶段模型,共有54篇论文提到,不过将该理论与FDI和网络视角综合运用的比较多(37篇),阐述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或策略时,多数论文认为应遵循渐进式的道路。
最近6年(2001-2006)有20篇论文运用了网络视角,占到了涉及该理论的总论文数(40篇)的一半,而--1222000年及以前的20篇论文则多数是在研究综合商社、大企业联盟或跨国兼并时提及对涉外网络的运用,可见运用网络视角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进行研究是近来的趋势,但是专门以其为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多,只有6篇。
而综合使用三个理论的论文最少,仅5篇,且其中只有一篇是真正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行分析,其余4篇是用其研究了国际上企业国际化模式后,谈到对中国的启示,这表明在中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理论的综合运用有所欠缺。
(2)企业所处行业行业分类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局公报中的行业分类,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业、国内贸易、社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和保险、教育科教和文化、以及体育卫生和社会福利。
同时将其中一些理论研究中经常涉及的行业单独列出,如外贸企业、高薪技术产业、制造业等。
统计发现虽然很多行业都被涉及,然而明确指出研究行业的却很少。
126篇论文中有54篇论文没有描述研究行业,25篇论文综合研究了很多行业,即没有限定研究行业的论文占到了60%以上。
25篇综合研究的论文中有23篇发表在2000年及以前,多数是研究中国的国际化是否应采取日本的综合商社模式或以大企业集团的形式走向世界,因此涉及多个行业也情有可原。
而在54篇未清楚描述行业的论文中,实际上有14篇研究的是工业制造业,加上20篇明确研究制造行业的论文,即有近30%的论文研究的是制造业,这与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及国际化中所占的地位是相符的。
余下的研究还有外贸行业(都在2000年以前)、金融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等,不过数量都不多。
总的来说对行业的研究与它们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中的地位是相关的,但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特点不同,国际化模式也会存在差别,所以应该在研究中明确设定所研究的大的行业范围(如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等),理论研究才能更具有实际意义(3)企业规模126篇论文中有81篇未明确指明研究企业的规模,8篇则既论及大型企业又谈到中小企业,只有37篇论文指明了所研究企业的规模,其中30篇为大型企业,7篇为中小企业。
规模虽然不会成为企业国际化的障碍,但却是在探讨国际化时一个重要的区分指标,因此比较深入的研究一定要指明研究企业的规模大小。
在中国的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多数研究的是大型企业。
但实际上,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以及国际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在219463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中,中小企业实现的销售额占到了60%;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0%左右由中小制造业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中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
而中国近30年中研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论文只有7篇,加上一些研究地区企业国际化的论文(如广东地区、浙江地区)提及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总共也只有10篇左右,虽然2000年以后的有8篇,占了绝大多数,说明中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但这些凤毛麟角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深度上都是远远不够的。
(4)研究方法本文以实证研究为标准划分研究方法,126篇论文以非实证研究为主(116篇),其中少部分有一些数据支持,大多数是理论上的探讨,包括14篇案例分析。
在10篇实证分析的论文(发表于2000-2006年)中,9篇运用的分析工具是一般统计描述,只有1篇运用了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而10篇论文采用的都是截面数据。
实际上对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与对其它企业行为的研究一样,都需要规范性的研究,也需要实证性的研究,而以上数据说明,虽然目前对实证研究越来越重视,但还远远不够,在数据收集和具体研究方法上都应有所突破。
表1理论框架运用对比123--(5)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结论研究的结论涉及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具备企业国际化所应该具备的所有权优势,因而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走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位开展国际经营(赵昌文、毛道维,2000;陈飞翔,1995等);但是不少学者还是注意到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显得不足,因而提出中国企业应该加强研发,努力培育自己的品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不同类型企业之间更多的联合和合作,来增强所有权优势(陈劲、吴沧澜、景劲松,2004;刘志彪,200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