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文明的起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 阳 神 纹 石 刻 彭头山文化遗址
凤 鸟 纹 陶 罐
城背溪文化
城背溪文化
高庙文化
花边红陶盆 凤鸟纹陶钵
(四)辽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前提条件:
①辽河发源于燕山北麓和大兴安岭东南麓的夹角地 带,其上游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多浅山丘陵,中下游为 广袤的辽河平原;
②环境考古资料表明,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 代中期,辽河流域正经历着全球性的气候最宜期,年平 均气温为6.5-7.5℃,年降水量可达400-500毫米。这些 为发展辽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和原始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此间具有代表性的是兴隆洼文化。
陶野猪 玉 雕
漆 器
骨笛
稍早及同期的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的竹器,特别 是环壕围墙聚落建筑;城背溪文化的石刻艺术,高庙 文化的白陶及纹饰艺术都颇具特色。
3.稻作文明的主要特征:
(1)较发达的水田稻作农业,辅以家畜饲养,采集、 渔猎占有重要地位;(2)建筑形式较先进,有高杆栏 和环壕围墙聚落。房屋面积较大,大家族聚居;(3) 骨、木、竹等生产生活器具占有很大比重;各种器具 制作精巧适用;(4)精美玉器、漆器和白陶与黄淮粟 作文明艺术迥异;(5)彭头山、河姆渡文化代表了稻 作文明的最高水平,彭头山似开始向父系社会转化。
(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
(距今10000年?——9000年?)
此间南北各地原始农业和陶器制作有了初步发展, 人口开始增长,磨制石器(新石器)开始占据石器制造 的主导地位。推测由于妇女在原始农业、家畜驯养产生 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园圃农业和家畜饲养中的决定性 作用,母系氏族公社开始发展兴盛起来。
陶器制作 典型器物是平底筒形罐。
村落布局 神灵崇拜
布局严整、规模较大。围沟环绕,圆角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房屋,已具有街区 雏形。早期房屋面积大、数量多;晚期房屋面积较小。 两件人体圆雕女性造像,反映了对生育女神的崇拜。还发现有饰有龙纹浮雕图 案的陶片和红褐色石块堆塑的龙,是当时社会流行崇龙习俗的表现。
骨笛和龟甲
三 足 器
陶猪 罐 壶
“伊川缸”——“太阳
缸”
稍后,位于冀南豫北的磁 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 和关中陇东的老官台文化也迅 速发展起来。特别是磁山发达 的粟作农业和胡桃种植,家族 势力的崛起、北辛的大型生产 工具,以及老官台居民占有财 富的不同,都是具有鲜明个性 的。
3.粟作文明的鲜明特点:
和“月亮缸” (1)比较发达的农业,辅以家畜饲养;渔猎仍占有重要地 位;(2)房屋面积较小,说明家庭人口少,未形成大家族;氏 族规模不大;(3)严格的氏族制度,较平等的意识,共同的信 仰;(4)已形成了生产劳动上的两性分工;(5)裴李岗文化代 表了此间粟作文明的最高水平,似开始向父系社会转化。
三 足 钵 老官台文化 釜
北辛文化 老官台文化
北辛文化 盆
彩 壶
尖底瓶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
(二)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
1 、前提条件:
①长江流域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雨水丰沛; ②形成了广阔的中下游平原; ③进入全新世后这里为亚热带湿润气候,人类活动 频繁,丰富的热量资源为水稻等喜暖作物的栽培提供了 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成为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 经过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发展,在前7000——前5000 年的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和罗家角遗存,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
2.中石器时代主要遗存一览表
陕西大荔沙苑 河北阳原泥河湾 河北徐水南庄头 江西万年仙人洞 各类细石器
前一万年以上的陶片
前九千年的陶器和猪狗骨骸 以及石磨盘石磨棒 前一万两千年的陶器磨制石器和稻谷
江西道县玉蟾岩
桂林庙岩和万年吊桶环
前一万两千年的陶器磨制石器和稻谷
前一万多年的磨制石器和陶器
仙人洞遗址一瞥
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各地的聚落居址普遍增大, 环壕设施显著增多,聚落的布局往往体现出凝聚式和向 心式的特点,强调集体精神(包括家族凝聚力),同时, 个人主义开始显现。墓葬资料表明,这一时期流行集体 合葬,葬制中强调血亲关系,反映了氏族部落中家族势 力的崛起和膨胀;与此同时,男女合葬及曲肢葬等的出 现,财富的不均及社会的分化,甚至是阶级的产生等等。 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中,悄然完成了向父系氏族社会 的转变。
玉蟾岩遗址场景
3.中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粟 类和稻类,原始农业产生; ⑵出现了原始的陶器制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 陶器产地; ⑶各地遗址的石器以打制为主,但也出现了磨光 石器; ⑷人们的居住方式主要是天然洞穴,同时出现了 人造房屋; ⑸ 在原始农业发生的同时,家畜饲养也已出现; ⑹采集和渔猎仍然是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
器物制作 磨制 ;骨、角、蚌、牙等手工制品 ;斧、铲、锄、锛,以石斧为主 纺织编织 纺织品与现代农家相似;斜纹纺织、缠结编织、棋盘式编织和
间隔纹编织
村落建筑 产业结构 社会生活 墓葬形式 文明成就
村落密集,规模大;房屋面积猛增,建筑尤其是木材加工技术高超 以农为主,饲养家畜,兼营渔猎采集 ,以粟、稻谷和蔬菜为主,半坡为刀耕火 种,庙底沟为锄耕农业 共同劳动生活,平均分配;对偶婚 (对偶群婚),小家庭经济萌发; 单人葬和迁移合葬 ,男女分区;以女性为主的迁移合葬 ,家族势力的崛起; 相当数量的刻划符号,彩陶艺术比较发达 ,各种花纹、写实和泥塑,发现一块 残损的黄铜片,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金属的冶炼有了初步认识
黄 河 中 下 游 形 势 图
2.粟作文明的杰出代表——裴李岗文化
分布、年代 村落房屋 公共墓地 信 仰 社会地位 生产分工 石 制 品
豫中和豫南 年代稍早于磁山文化
圆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有火塘,座北朝南,有斜坡门道 . 长方形竖穴仰身直肢葬,多为单人一次葬 死者头向偏南反映出群体有着同样的信仰观念 大多数墓葬都有生产生活用品随葬,然无明显差别,表明社会分化现象不 明显 ;晚期 “豪宅”——三座套间的出现,说明社会开始出现分化。 男劳力直接从事农业和手工生产,妇女从事粮食加工和纺织 为磨制的包括斧、铲、刀、镰、磨盘、磨棒等种类


玉雕人面像
玉 蝉
三、母系氏族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前5000—前3500年)
经过中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开始,以及新石 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促 进了人口的繁殖和文化的进步。约在前5000—前 3500年之际,我国的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 此时我国南北各地的古文化族团,仍然呈现出分 区发展、相互交融的态势。比较重要的文化区包 括以前期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区等五个文 化区系。


泥质与夹砂两类,红褐色,烧成温度较高。有壶、罐、钵和三足鼎,双耳 壶和深腹筒型罐是典型陶器。
以稻、粟和黍的种植为主,以渔猎为辅 发现有陶猪、陶羊、陶人、文字符号和陶埙,七孔骨笛的出土,表明已具 备七声音阶水平。取得了较高文明成就
经济结构 文明程度
村落及房屋遗址
石 镰
粮食加工工具
生产生活用品

玉器制作 玉器群,源远流长的崇玉习俗。
特点地位
神灵崇拜、崇龙、尚玉、重人事;人居环境较好;以平底筒形罐和之字纹饰及 丰富的细石器是燕辽的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后发展起来的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 诸多文明形式,都受到兴隆洼文化的强烈影响。
平底筒型罐
圆 雕 石 人 像
贝饰

生产工具
兴隆洼文化精美玉器
动物造型
(一)中国是稻类和粟类农业的起源中心 —中石器时代
(距今14000—10000?年)
中石器时代是以生活上开始发明陶器、定居村落的出现、生产 上开始出现磨光石器、原始农业的产生和饲养家畜为基本特征。其 中,农业的发生是由旧石器时代逐渐迈向新石器时代的关键一步, 因此人们将之称为农业革命。 1﹑我国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即中石器时 代),经历了三种途径,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经济文化区。即 华中、华南一带,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的经济文化区;华北、东北、 西北东部一带,以粟作为主的经济文化区;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一 带以狩猎、畜牧并兼营农业为特色的经济文化区。 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是世 界上粟类农业和稻类农业的起源地。
生产工具
经济结构
村落房屋 文明程度
水田稻作农业发达,采集、渔猎占有重要地位,还从事猪、狗、水 牛等家畜饲养
高干栏式的建筑通风防潮,规模大,房屋多 精美玉器、漆器、骨笛和各种艺术品,整体文明程度较高
河姆渡人劳动生活场面
大 型 骨 耜
炭 化 稻 谷 骨器
针纺工具
炭化稻谷
敞口釜
敛 口 釜
高 足 杯
骨雕人像
2、兴隆洼文化(前6210—前5420年)
以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Hale Waihona Puke Baidu旗兴隆洼遗址而著称。
兴隆洼文化一览
分布范围 类 型 生产工具 产业结构 辽河流域
南台子、白音长汗、兴隆洼和查海类型。 打制居多、压制、磨制和琢制,大型有肩石锄,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石斧 和细石器等。骨器有倒刺骨镖、骨凿、骨椎和骨匕等。 以农为主,兼营渔猎,有别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形式。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
(距今9000年?——7000年)
(一)黄淮流域的粟作农业文明
1 、前提条件:
黄淮流域(主要为黄河)中上游为黄土高原,下 游主要为河水冲刷而成的华北及黄淮大平原。 ①在黄河入海附近地区(如今天的天津、东营、及苏 北一带),尽管有丘陵、泻湖分布,大部仍为黄土 覆盖; ②黄土高原地带土层深厚,土壤结构均匀松散有良好 的保水和供水性能,土壤肥沃,有发展旱地农业的 基本条件; ③在华北平原、山东半岛及黄淮平原和苏北地区,虽 距海较近,雨水丰沛,洪水泛滥,但在近水台地、 丘陵和山前地带同样具有发展旱地农业的基本条件。
一、农业革命的发生
(前12000——前7000年)
在人类的早期发展史中曾发生两次改变生存 方式的重大转折。一次是学会控制火和人工取火, 从而使自身获得了光明、温暖和熟食;另一次是 食物的生产,并由此导致人类社会从消耗型经济 向生产型经济转变,从而进入了改造和征服自然 的新时代。食物的生产是以农业的发明为基本标 志,它大致发生于考古学上的中石器时代。
第三讲 中国文明的发生
距今14000----5500年
一、农业革命的发生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 三、母系氏族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引言
从距今一万四千年开始,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结 束,地质史进入了全新世时代,人类生活开始从采集、 狩猎等纯粹的消耗型经济逐步转变为以经营农业、饲 养家畜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经济,于是发生了由旧石 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中石器时代。 公元前12000——前8000年?,我国的黄河和长江 流域都发现了陶器遗存,农业开始出现。随着中石器 时代农业的发明,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发生的阶 段。 前八九千年?——前7000年,是我国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此间南北各地原始农业和陶器制作有了初步发 展。

前7000——前5000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 期,此间随着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以及手工业的 繁荣发展,人类的分布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大 面积的固定性环壕聚落居址普遍出现,崇龙习俗、 用玉传统及祖先崇拜等传统礼制因素都已发生, 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期,社会开始出现分化。 • 前5000——前35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此间随着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以及手工业的进一 步发展,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开始出现阶级分 化。在中原的仰韶文化、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 方的大溪文化遗存中,普遍发现了早期城址,区 域性的聚落中心和礼仪中心都已显现。
长江中下游地区
2.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前5000年以上)
分 布 宁绍平原
深埋水下,陶、石、木、角、牙、漆等制品和大量木建筑构件以 及各种动物骨骸和植物籽实保存完好
遗址保存




夹炭黑陶,胎厚质差,火候不高,有釜、钵、盂、支座等
木碗、木盆 和漆器 骨、木、石质三类,骨质工具数量最多 ,渔猎、农耕和手工工具一 应俱全,制作精巧适用,骨耜(四)是主要的农具
(一)前期仰韶文化与中原文化区
(前5000—前3500年)
仰韶文化以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 得名。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
半坡遗址大门
仰韶人在捕鱼
前期仰韶文化与中原文化区一瞥
分 制 布 陶
黄河中游一带;半坡、庙底沟和西王庄类型 慢轮制陶 ;温度较高;夹砂和细泥红陶 ;半坡为“壶罐口尖底瓶”、鱼纹,庙 底沟为“双唇口尖底瓶”、鸟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