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冰川地貌

合集下载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From snowflake to ice granule 从雪花到冰晶
90% air
50%
25% < 20%
Fig. 16.7
Snowline as function of latitude 雪线随纬度变化的函数
Fig. 16.6
Changes of ice w/ time & depth
冰颗粒随时间 和深度的变化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Courtesy USGS
Fig. 16.2
Temperate Glacier in the Italian
Alps
意大利阿尔卑斯 的温带冰川
Fig. 16.5A
S. C. Porter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 要以雪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常 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刚降落的雪称 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 度小,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 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 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 状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 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在上部冰雪 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平衡线 冰裂缝
磨蚀 刨蚀 支流冰川

冰川地貌景观和分类

冰川地貌景观和分类

冰川地貌景观和分类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通常包括
山谷、冰川蚀平原、冰碛、冰川谷地、冰川融水河谷等。

冰川地貌
可以根据其形成过程和特征进行分类。

首先,根据冰川的类型,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山地冰川地貌和冰
帽冰川地貌。

山地冰川地貌是指位于山脉之间的冰川,其侵蚀作用
明显,形成山谷、冰川悬崖、冰川谷地等地貌特征;而冰帽冰川地
貌则是指分布在高原或者山地平顶上的冰川,形成冰川蚀平原、冰
碛等特征。

其次,根据冰川运动的特点,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川侵蚀地貌
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是指冰川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貌,如冰川谷地、U型谷、V型谷等;而冰川堆积地貌是指冰川在
运动过程中堆积的冰碛、冰川融水河谷、冰川冲积扇等地貌特征。

此外,冰川地貌还可以根据地貌形态进行分类,例如冰川山地
地貌、冰川平原地貌、冰川河谷地貌等。

总的来说,冰川地貌景观丰富多样,其分类可以根据冰川类型、
运动特点和地貌形态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类,这些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在地球上形成了独特壮丽的景观。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冰川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现象之一,其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特征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冰川侵蚀、运移和沉积,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地表的形态,也对地下的岩石和土壤有所作用。

冰川侵蚀是冰川地质作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冰川融水对冰川越过的地表进行侵蚀,形成了流水侵蚀造成的犁沟。

冰川犁沟通常呈V字形,由于冰川对地表的横向切割,导致侵蚀底和侧壁的不均匀磨蚀。

此外,冰川在融化和移动时会在岩石和地表上留下痕迹,形成冰川痕迹,如冰岛犁沟和冰岛湾。

冰川运移是冰川地质作用的另一重要方面。

冰川将其所经过的岩石和土壤带到其他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格局。

冰川的运移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如冰斯巴谷和冰川峡湾。

冰斯巴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U字形谷地。

冰川融化时,雪和冰形成的融水填满了谷地,形成冰斯巴湖,使得冰斯巴谷的底部变为平坦的湖底。

而冰川峡湾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具有窄而陡峭的峡谷和深邃的海湾。

冰川沉积是冰川地质作用的最后一个方面。

冰川融化时,冰川携带的冰碛物被释放出来并沉积在地表上,形成冰川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可以是粉状的,如冰碛泥或砂,也可以是较大的块状物,如冰川石。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粒度和形态的混合物,称为冰碛。

冰川沉积在地貌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粒度的冰碛物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冰碛丘和冰碛平原。

冰碛丘是在冰川前缘形成的丘陵地貌,由冰川沉积物的堆积和风化形成。

冰碛平原则是冰川后退或融化时留下的平坦地表,通常有大量冰碛沉积物和湖泊。

总体而言,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在地质学和地貌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些过程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与其实际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与其实际地貌特征
小于1km2,依附在山坡上。由于所在的山头高出 雪线不多,随气候变化易生易灭。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2)冰斗冰川 • 冰斗冰川以其所在的地形为冰斗而得名。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二、冰川的类型特征
• (一)山岳冰川的类型及特点 •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雪线高出海平
面较多,冰川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限 制较严格,故又分为: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1)悬冰川 • 这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一般面积
雪原。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终年积雪区的下线叫雪线。在雪线附近,年阵雪 量大约等于年消融量;雪线以上,降雪量大于消 融量,形成冰雪的积聚;雷线以下,降雪量小于 消融量,所以没有雪的覆盖。雪线高度与气温、 阵雪量、地形等因素有关,所以各地雪线高度不 同,总的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迅速降低。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2、冰川的形成 • 当地面高度超出当地雪线时,那里就出现雪原。降
落下来的雪,被风吹扬到背风的地形低洼之外,逐 渐形成巨厚的雪层。由雪变成冰川冰须经历两个过 程:新雪变成雪粒,雪粒再变成冰川冰。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二)大陆冰川的特点 • 发育在两极地区,由于面积广大和冰层巨厚(常超
过千米),冰流不受下伏地形限制,由中央最高处 向四周作放射状流动。冰流下常掩埋规模宏大的山 脉和低于海面的盆地。

第九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分析

第九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分析
蛇形丘是冰下河道堆积物组成的,冰川融化后出露 的丘岗,特点是组成物质为有分选的成层砂砾。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9 2020/10/19
第四节 第四纪冰期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30 2020/10/19
第五节 冰缘地貌
“冰缘”有冰体周围或冰川活动区外围
地带之意,但更重要的是其气候特
征,一是寒冷,尤其冬季特别寒冷,
2.大陆冰川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3 2020/10/19
一.冰蚀作用
第二节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4 2020/10/19
一.冰蚀作用
冰擦痕、冰擦面
第二节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15 2020/10/19
二.冰蚀地貌
第二节 冰蚀作用和冰蚀地貌
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冰斗
3 2020/10/19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1.雪线
大气固态降水的年收入等于年支出的界线
第七昆章仑冰山川雪与线冰缘地貌
4 2020/10/19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2.成冰作用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雪花 粒雪 粒雪冰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5 2020/10/19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0 2020/10/19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一.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冰碛物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1 2020/10/19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一.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2 2020/10/19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

第九章 冰川地貌(1)

第九章  冰川地貌(1)

冰川运动的速度在垂向上也不一样,大 多数是从表面向底部运动速度逐渐降低 (有特例)。
冰川的运动
运动的前提 达临界厚度 冰层的下部分受压,冰的融点降低,形成水、冰、和气三相的混 合态度,产生冰晶之间的变化,出现塑性形变 导底床坡度,大陆冰川取决于冰面坡度 冰川的运动速度
山谷冰川有大量冰雪补给,使冰斗 冰川迅速扩大,大量冰体从冰斗中 溢出进入山谷后形成的。山谷冰川 以雪线为界,有明显的冰雪积累区 和消融区,长可由数公里至数十公 里,厚数百米。如单独存在的一条 冰川,叫单式山谷冰川;由几条冰 川汇合的叫复式冰川
冰川的消融 卓奥友峰冰桌-杨逸畴摄
喀喇昆仑山迦雪布鲁姆冰川冰桥
大陆冰川(Inlandsis(法),Inlandies(德)):在两极地区发育 的冰川,它面积广,厚度较大。
冰川的表面中心形似凸起的盾形-----冰盾(Ice domes)
规模更大,表面起伏的大陆冰体-----冰盖(Ice sheet) 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冰盖(图 5-3,5-4)。 南极洲东部厚度达4267m,冰面平均海拔2610m,下伏陆 地平均高度500m,南极洲西部冰面平均海拔1300m,但下伏 地面大部分在海面以下,平均为-280m。 大陆冰川有很厚的冰体,在强大的压力下,从冰川中心向 四周放射状流动。
以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冰川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图5-5冰川演化示意图(根据R.F.弗林特) 1.山岳冰川阶段;2.山麓冰川阶段;3.大陆冰川阶段
四、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通常一年只前进数十米至数百米。
冰川运动可分为冰川内部运动(internal deformation)和冰川底部滑动(basal sliding)。 海洋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

《冰川地貌》课件

《冰川地貌》课件

形成过程
01
02
03冰川形成在气候来自冷的地区,降落 的雪经过压实和融化循环 ,最终形成冰川。
侵蚀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 冰川底部和两侧对地表岩 石进行侵蚀,形成各种形 态的冰蚀地貌。
搬运与堆积
冰川携带大量岩石碎屑, 在冰川融化后,这些碎屑 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主要特征
形态多样性
冰川地貌形态多样,包括 冰斗、U型谷、冰碛湖、 漂砾等。
在冰川地貌区域设立自然保护 区,限制人类活动,防止破坏
冰川地貌。
制定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冰 川地貌的行为进行惩罚,提高
违法成本。
加强科研监测
加强冰川地貌的科研监测,及 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冰 川地貌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利用方式
旅游开发
利用冰川地貌的独特景观,开 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促进
历史悠久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 前。这些冰川在不断地流动和消融中塑造了山脉的地形。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科学研究价值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对于科学家来说具有很高的研究 价值。通过对这里的冰川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气候 变化历史。
灭绝或迁移。
促进生物适应
一些生物会适应冰川地貌的变化 ,形成独特的生物种群或生态类
型。
04
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
阿尔卑斯山脉冰川地貌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壮丽壮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脉之一,拥有广泛的冰川地 貌。这里的冰川在山谷中流淌,形成了壮丽的高山峡谷景 观。

自然地理复习之冰川地貌

自然地理复习之冰川地貌

海螺沟冰川(四川):是亚洲最东部、低纬度的冰川,而且也 是海拔只有2850米的陆地海洋性冰川,最奇特的是在冰川旁 边还有高达79℃的高温温泉和茂密的原始森林
米堆冰川位于藏东南的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的接合部,这里是 我国最大季风海洋性冰川的分布区。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是一 系列东南走向的高山,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能够沿雅鲁藏布 江和察隅河谷北上,深入到这一系列高山之中,并带来了大量的降 水,于是在一个叫米堆的藏族村庄后的一座海拨6385米的雪峰周围,
特拉木坎力冰川位于喀喇昆仑 山脉的特拉木坎力峰(海拔 7441米)下,冰川长28公里多, 面积为124.53平方公里,冰川 末端高度为4520米,冰川雪线 高度为5390米。冰川冰净储量 为26.774立方公里,换算成水 量可达22.758亿立方米,是一 座名副其实的“固体水塔”。 特拉木坎力冰川最奇异的 自然景观是高达数十米的冰塔 林,自海拔5200米处发育向下 至冰川末端,长度在11公里以 上。冰川上的连座冰塔形成一 座座冰峰甚是壮观,冰峰下常 伴有冰湖,碧波荡漾。冰舌上 段冰面洁净,冰塔及各种冰雕 形态随处可见。
(二)冰川作用
1.冰川侵蚀作用 • ①磨蚀(刨蚀)作用: • 冰川底部冻结突出的石块在冰川运动时 对冰川床的锉磨作用。 冰川底部往往冻结有地表的石块,有些 石块的棱角突出冰川,在冰川滑动时,这 些石块就象铁犁和锉刀一样,对冰川床不 断地进行锉磨或刨蚀。使大的砾石变为细 小的物质。
• •
②拔蚀(掘蚀)作用: 冰川运动时,冻结虏掠冰川床石块的作用。 冰床上如果因节理而已松动的岩块,其突出 的部分能与冰冻在一起,在冰川运动时,岩 块被拔起带走,这一作用就称为拔蚀(或掘 蚀)作用。
• 2.侧碛堤(侧碛垅) • 冰川融化后,在冰川两侧堆积而成的长条形 高地叫侧碛堤。 • 3.终碛堤(终碛垅或前碛堤) 冰川末端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弧形长堤叫终 碛堤。 • 4.鼓丘 :是一种由冰碛泥砾组成的流线型丘 陵,分布位置比较固定,总是成群地出现在 大陆冰川终碛提后方不远的地方。

高考复习《地理》冰川地貌

高考复习《地理》冰川地貌

2.刃脊、角峰
刃脊,常与冰斗相伴,它是由于两 个冰斗或两个冰川谷的侧壁不断后 退,其之间的山脊或分水岭变得非 常尖锐,就形成刃脊
若有两个以上的冰斗围绕一个山峰 同时发育时,随着冰斗的后退,将 形成尖锐的山峰,即角峰
3.冰蚀谷(U形谷)
也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它是由山谷冰川沿着先前谷地改造 形成的线状谷地,属于山岳冰川地 貌,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
角峰 刃脊 冰斗 冰川 冰床
冰斗 冰斗湖 冰碛湖
冰碛堆
问题01 冰川的形成 (一)由降雪转化为冰川冰的过程
在积雪区,降雪积累逐渐压实,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阶段形成冰川冰,这个过程称为成冰作用。在重力 的作用下,冰川冰就开始运动,形成冰川。
成冰作用在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在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以降雪的压实作 用为主,雪粒相互黏结,成冰速度较慢,这被称为冷型成冰作用,我国的冰川都 属于这种类型。在降雪量和气温都较高的海洋性气候区,以降雪-融化-再冻结过 程占优势,有融水的参与,成冰的速度较快,这被称为暖型成冰作用,如接近海 洋的大陆冰川。
2.冰川运动的形式:
基底滑动,是冰川借助与冰床基岩表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作用,沿着冰床向 前滑动,山岳冰川以这种运动形式为主,是重要的地质作用;
塑性流动,在冰川的压力下,构成冰川的冰晶发生平行晶粒底面的粒内剪切蠕 动,致使冰晶向前错位,其宏观表现就是整个冰川缓慢地向前蠕动,这种运动 不具有实质的剥蚀作用。这种运动形式在越是厚的冰川中,越是明显。
(二)大陆冰川
是指发育在高纬度地区的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规模较大的冰川。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中部高,呈盾形。这两处的冰川面积共约占全 世界冰川总面积的97%,冰川平均厚度在1500米~1700米之间。大陆冰川 向沿海地区伸出巨大的冰舌,进入海面时就形成在海洋上漂浮的冰山,给 海上航轮带来很大的威胁。根据规模和形态可分为:冰原、冰帽、冰盖。

高三一轮复习资料-冰川地貌

高三一轮复习资料-冰川地貌
冻胀丘分布国内冻胀丘主要见于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属于高寒大陆性气 候,具有寒冷、干旱、空气稀薄、气候多变、生态环境脆弱和冻土,环境敏感的特点。 给道路施工制造不少障碍,影响路基稳定性,如青藏铁路的施工就受其影响,不过据说 最后攻克了这一高原高寒地区道路施工难题。冻胀丘是寒区工程常见的一种次生病害, 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 隆起,也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冻土地貌。
冰蚀地貌 冰冰川地貌
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侧碛堤、鼓丘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
冰面地貌
冰瀑、冰蘑菇、冰塔林
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舌下部形成数米高乃至数十米的冰塔林
冰瀑(icefall)是因天气寒冷,水流到低于零摄氏度
的地表后与岩石冻结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其名景点 有黄河壶口瀑布、天生桥瀑布等。
2.构造土(石环和多边形土)
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而形成的网格式地面。
天山、昆仑山、祁连山、 唐古拉山
石环地貌的形成的条件: 1.地表比较平坦; 2.地表物质粗细不均; 3.有充足的水分; 4.昼夜温差较大,温度在0℃上下波动。
3.冻胀丘和冰锥
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结冰冻胀,使地表变形隆起, 称为冻胀丘。
冻胀丘
冻胀丘又称“冰丘”。指在冻土区由于不均匀冻结膨胀作用使土层产生 局部隆起而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地形。分为一年生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 前者在融冰季节,冰丘消失,地面之回复原状;后者因位于多年冻结层中, 冻结层间水和层下水补给而形成,可保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冻胀丘对路基的破坏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冻胀丘对路基的挤压或顶托破坏;二是为 冻胀提供水源条件,冻胀丘融化后,融水汇聚或渗进路基,造成路基及其周围土体饱和 引起路基冻胀。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由山谷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平直、宽阔的谷地,叫冰蚀槽谷,因其横截 面是U形,故又称U谷或幽谷。
U形谷
冰槽谷纵剖面形成机制图解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冰川消融后,岩盆积水,常成为串珠状湖泊。又称冰川梯级湖,是指在 同一个冰川谷中,冰斗上下串连或冰碛叠置地区,不同高度上排列着两 个以上的冰成湖群。
川,其消融区和积累区不
易分开,称为冰斗冰川。
当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
量,冰川将不断被补给冰
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

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这时称为悬冰川。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冰帽与冰盖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

面由下凹而转变为穹型上

凸,即称为冰帽。冰帽规
模一般较冰原大,最大可
达5万多平方公里。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二、冰川运动与冰川作用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在各个部位的不协调,在运动过程中,冰川 表面及冰层常产生一系列的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冰川作用是冰川地貌的主要塑造动力,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冰层裂隙
冰川褶皱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三、冰川的类型
杨春景等按照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 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等几种类型。 冰水堆积地貌是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
貌,分为冰水扇、外冲平原、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 蛇形丘等几种类型。
类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 地貌

基本特征或成因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蚀槽谷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解析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解析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解析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侵蚀造成的地貌特征,它是冰川作用的重要结果。

冰川是指由积雪堆积形成的巨大冰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川会发生移动和侵蚀,从而形成独特而壮美的地貌景观。

本文将对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解析。

一、冰川形成的条件冰川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雪线高度较低,积雪量超过融雪量;第二,地表坡度较大,有足够的斜度让积雪向下滑动;第三,气温低,冰的形成和积存条件得到满足。

当这些条件同时存在时,冰川便得以形成。

二、冰川运动的形式冰川运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滑动运动和旋回运动。

滑动运动是指冰川整体沿山谷向下滑动的过程,而旋回运动则是指冰川上部与下部流动速度不同,导致冰川整体发生扭曲和旋转的过程。

这两种运动形式交替进行,共同推动冰川向前移动。

三、冰川侵蚀的过程冰川侵蚀主要包括冰碛作用和冰川磨蚀作用。

冰碛作用是指冰川停止运动后,通过冰碛物的堆积来改变地貌的过程。

冰川磨蚀作用则是指冰川运动时所带来的磨蚀作用,具体分为冰磨蚀和冰碾蚀两种形式。

冰磨蚀是指冰川摩擦磨蚀地表的过程,使地表呈现出光滑的痕迹;而冰碾蚀是指冰川底部所携带的岩屑,通过碾磨和切割地表的过程,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貌。

四、冰川地貌的类型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碛地貌、冰川河谷地貌和冰川湖泊地貌。

冰川河谷地貌是指冰川形成的山谷地区,通过冰川的侵蚀和排泄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如深谷、悬崖等。

冰川湖泊地貌是指冰川侵蚀后所形成的湖泊,如喀斯特湖、冰碛湖等。

冰碛地貌是指冰川停止运动后,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特征,如冰碛丘、冰碛坡等。

五、冰川退缩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退缩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冰川退缩将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

其次,冰川退缩会导致水资源减少,影响到灌溉、发电和供水等生产生活活动。

此外,冰川退缩还会破坏冰川地貌景观,损失珍贵的自然资源。

总结: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和地质条件等。

冰川地貌-图文结合超强版

冰川地貌-图文结合超强版

冰川作用与 冰川地貌
U型谷
终碛堤
珠穆朗玛峰下的终碛垄
—— 2005年9月
珠峰终碛垄回望
—— 2005年春
四、冰水堆积地貌
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 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 的各种地貌称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和外冲平原 冰水湖 冰砾阜与冰砾阜阶地 锅穴 蛇形丘
冰斗冰川
横断山脉
悬冰川
山谷冰川
祁连山七一冰川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
大陆冰川

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 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 50000 km2 面积的冰川 才当作冰盖。主要分布于南极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等地, 规模大,面积广,厚度大。 主要有: 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二)、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 形成冰川冰。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积雪变成冰川冰,一般要经历二个过程:①由新雪变 成粒雪;②粒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 中低纬高山区的冰川主要是通过热力成冰的;而高纬 极地地区的大陆冰川主要是通过压力成冰的。 当冰川冰具有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 的坡度,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冰体就能向雪线以 下地区缓慢流动,形成冰川。
第七节 冰川地貌
南极冰盖

冰川是地球寒冷地区多年降雪集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 而长期存在并具有运动特性的自然冰体。地表一定厚度 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过程以后,变成具有可 塑性、缓慢流动的冰体,这种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不 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冰。 现存于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可分为古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 川地貌遗迹和现代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地貌。

第九章 冰川地貌

第九章 冰川地貌

平顶冰川:
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的一种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 缓的高地上,故又名高原冰川。
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如果冰川的规模很大,覆盖
了整个山顶,或大部分地区,又称为冰帽。
山麓冰川:
指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 山麓铺展或汇合而形成的扇 形的宽展冰体。它是山岳冰 川向大陆冰川转化的中间环
节。
山麓冰川
格陵兰东北部夏季积雪 (据约翰•巴克斯特等,1995)
地球上的赤道带与副热带
高压带的气温相差不大,但 降水量差别较大。赤道附近 降水量大、高山降雪也多, 而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小、 高山降雪也少,所以赤道附 近的山地雪线高度反较副热 带高压带山地雪线高度低。 如东非的乞力马扎罗山雪线 高度为4570-5425m,而安第 斯山(20-25°S)的雪线高度 却高达6400m。
主要有: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南极冰盖1
南极冰盖2
南极大陆的冰盖厚度深达几百至几千米,而 且气候极其寒冷,成冰过程中无融化现象
南极冰盖3
南极冰盖边缘
南极冰山
81%的面积。它已经冻结了几百万年。 格陵兰冰盖 冰盖占据格陵兰岛 但其解体却可能在数十年或数百年中发生。”
角峰
A角峰;B刃脊;C冰斗湖;
角峰——冰川侵蚀作用
冰斗、刃脊、角峰
角峰与刃脊
角峰(喜马拉雅山)
冰川谷(槽谷)
山岳冰川运动时侵蚀出来的谷地,横剖面呈“U”形,又 称槽谷或U谷。谷底宽平,两坡高陡,高度可达数十至数 百米。
河谷与冰川谷的形态比较 河谷的形态,一般上游为V形峡谷,中游为宽V形谷,下 游为宽浅的U形谷;河床纵剖面大体为一上凹形曲线;因为河水 的侵蚀力远比冰川弱,难以削平伸出的山嘴,故河谷在平面上 多呈蜿蜒状延伸,而且上游窄、下游宽;河流的主、支流谷底 高程相差不大。 冰川谷横剖面呈深U形,纵剖面上常呈阶梯状下降;由于冰 川前的山咀大多数被削平,故冰川谷十分顺直;冰川谷在平面 图上是上游宽下游窄;在主、支冰川谷交汇处,支冰川谷常常 高挂在主冰川槽谷的谷坡上,形成悬谷(高出主冰川槽谷数十 米至数百米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雪压实
暖型成冰:
在温度稍高情况下表层粒 雪融化,融雪水下渗贯注于下 层粒雪间隙之中,并以粒雪为 核心又产生新的冻结,促进了
粒雪的成冰过程,它的特点是
成冰速度比较快,冰的气泡少、 密度大、透明度高。
通过粒雪不断被压实或冰融水渗侵再结晶作用,使其密度不断 增大,当密度达到0.9g/cm3 左右时,晶粒间失去透气性和透水
平顶冰川:
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的一种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 缓的高地上,故又名高原冰川。
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如果冰川的规模很大,覆盖
了整个山顶,或大部分地区,又称为冰帽。
山麓冰川:
指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 山麓铺展或汇合而形成的扇 形的宽展冰体。它是山岳冰 川向大陆冰川转化的中间环
节。
山麓冰川
再生冰川
祁连山七一冰川
天山一号冰川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以上各种类型的冰川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气候变冷,雪线降低,山岳冰川逐渐扩大并
向山麓地带延伸,就成为山麓冰川;如果气候
继续降低,变湿,山麓冰川就可以不断扩大称
为大陆冰川;当气候变暖时,则向相反的方向
发展。
三、冰川作用
(一)冰蚀作用:挖蚀(拔蚀或掘蚀)、磨蚀、 碾磨压碎作用和冰下融水侵蚀作用; (二)搬运作用: (三)堆积作用:堆积杂乱,无层理,磨圆度极
冰川侵蚀地貌
大陆冰盖侵蚀地貌
鲸背石、槽谷和峡湾、羊背石群、槽沟、大 片连续岩盆和冰原石山
鲸背石
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是冰川运动侵蚀出的深槽 谷,冰融之后海水顺深槽入侵形成了两侧平直、崖 ★峡湾1 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为峡湾。
挪威
峡湾2
挪威
冰斗与峡湾
澳洲
羊背石群
槽沟
岩盆
冰 斗 地 形 图
冰斗多发育于雪线附近,因此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 可以根据古冰斗底部的高度来推断当时雪线的位置。
古冰斗(太白山太白池)
冰斗与刃脊(天山,8月)
当山岭两坡发育了冰斗,随着冰斗的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 岭脊不断变窄,最后形成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称为刃脊。
当山峰四周(三面以上)发育了冰斗,其后壁也互 相靠拢时,山峰就变得非常尖锐和突出,这种由冰 蚀而成的尖峰,称为角峰。
一个地方雪线的具体 分布位臵取决于以下三 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温度:形成多年 积雪要求该地近地面空 气温度长期保持在0℃以 下;气温越高,雪线越 高。地表气温是由赤道 向两极降低,因而雪线 分布的总趋势也有低纬 度向高纬度降低。
富士山雪线
(据约翰•巴克斯特等,1995)
二是降雪量
一般降雪量越多, 雪线越低。如果降雪量 的增加超过融雪量随温 度升高而增长的值,那 么,雪线的位臵就可能 出现在近地面空气温度 较偏高的地方。
主要有: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南极冰盖1
南极冰盖2
南极大陆的冰盖厚度深达几百至几千米,而 且气候极其寒冷,成冰过程中无融化现象
南极冰盖3
南极冰盖边缘
南极冰山
81%的面积。它已经冻结了几百万年。 格陵兰冰盖 冰盖占据格陵兰岛 但其解体却可能在数十年或数百年中发生。”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的分布高度
不 同 纬 度 冰 冻 圈 高 度 变 化 示 意
南美安第斯山(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雪线高达 6400m(世界最高);阿
尔卑斯山(欧洲中部)降低至 2400 --3200m;而北极则只有100--300m。
雪线的分布高度的 影响因素
绒布冰塔林
冰塔林中,冰川消融得很厉害
冰塔林
冰川融水
南极
二、冰川的类型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
大类。
1.大陆冰川:指高纬极地区大面积厚度逾千米的冰体。由于 它的表面中部凸起似盾似盖,所以也称冰盾或冰盖,是不受 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50000km2面积的冰川 才当作冰盖。
格陵兰东北部夏季积雪 (据约翰•巴克斯特等,1995)
地球上的赤道带与副热带
高压带的气温相差不大,但 降水量差别较大。赤道附近 降水量大、高山降雪也多, 而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小、 高山降雪也少,所以赤道附 近的山地雪线高度反较副热 带高压带山地雪线高度低。 如东非的乞力马扎罗山雪线 高度为4570-5425m,而安第 斯山(20-25°S)的雪线高度 却高达6400m。
第九章 冰川地貌
冰川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 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 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
态的天然冰体。冰川是极
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 产物。
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 川的必要条件。
目前全球85%的淡水资源以冰川的形式贮存,全球冰川总体积达 2.6 × 107 km3 ,其分布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若全部融化可使 海平面上升 66 m 。它已成为人类开发利用淡水资源的重要对象。 同时尤其是对干旱区的河流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补给来源起着调节 径流的作用 。
我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山地带,总面积58650m,各山系 中以昆仑山冰川覆盖面积最大,约占全国的20%;喜马拉雅山 次之,约占19.6%;第三为天山,占18.7%。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的
严格控制。任何地区,如果地
表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 冰川. 鄂 西 山 地 月 底 的 雪
高大的冰塔林
由于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的不同,或下 垫面的变化,在冰川表面造成一些裂缝 和裂隙,这些纵横相间的裂隙将冰川分 割成一个个冰块,成群分布称为冰塔林。 它往往已经于冰舌分离。
珠峰绒布冰川的冰塔林
冰塔林是一种罕见的珍稀的景观。在海洋性冰川上不能形成冰 塔林,因为它冰温高、消融快、运动的速度也快,冰塔林是大 自然慢慢地精雕细刻的作品,只有在大陆性冰川上才可能出现 冰塔林,而且还要在中低纬度的地区,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上也 不能形成冰塔林。
4
1.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就是雪线。
也可以理解为年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区与年降雪量小于消融量 区之间的界线就被称为雪线。雪线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所以雪线也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平衡线。
珠 穆 朗 玛 峰 的 积 雪
雪线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即常年积雪区的
下界。
在雪线处: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使裂隙扩大,岩块破碎,产 生冻-融侵蚀。另一方面,是冰下河的侵蚀,冰下河 水对冰床的侵蚀。
冰川侵蚀地貌
山地(岳)冰川侵蚀地貌 • 冰斗、刃脊和角峰 • 冰川谷(槽谷、U形谷) • 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冰擦痕
★冰斗
冰斗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坎 (冰斗槛)所组成。冰斗三面为陡壁所围,朝 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围椅状。
性,成为冰川冰。
冰川冰
冰舌
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冰体向雪线以下地 区缓慢流动,伸出冰舌,形成冰川。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十几到几百米不等(速度 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川厚度)。
冰舌融水
冰舌:山岳冰川离开粒雪盆后的冰体部分,呈舌
状。与消融区大体相当,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一段。 表面常有冰面流水,冰裂隙,其前端常因冰雪补给 和消融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发生冰川的进退。
悬冰川
从冰斗中伸出较长的冰舌,前端停 滞在高悬的山坡上或支沟谷之中的 冰川称悬冰川。它的特点是规模较 小但前端的进退变化比较大,即对 当地气候变化的反映比较灵敏。
冰斗冰川
分布在雪线附近或更高围椅状 洼地(冰斗)中的冰体称冰斗冰 川,规模大的可达数平方公里, 小的不足1平方公里。
山谷冰川
在有多量冰雪补给情况下,一条冰斗 冰川的冰舌或数条冰斗冰川汇合顺山 谷伸延比较远的冰川称山谷冰川。
用和液相的再冻结作用形成。
积雪
使骸晶的晶角、晶棱消失,凹处被填平,相互合并
形态变圆,最终变为粒雪。
粒雪--冰川冰过程
粒雪中含有贯通孔隙,当其进一步变化,全部孔隙被封 闭后就变成了冰川冰。成冰作用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冷型成冰:在低温而干燥的
环境下,依赖积累雪的厚度对下
部粒雪产生强大的压力,直至足
以排出粒雪中的空气空隙趋向成 冰川冰。
悬谷2
新西兰
悬谷1
U 形谷1
U 形谷2
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擦痕
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尤其在大陆冰川 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 地面,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冰川磨光面和冰擦痕: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比较 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比较发育; 如果冰川搬运物多是碎石,则在谷 壁上常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为冰 川擦痕。
冰原石山
(二)搬运作用
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能力,能将成千上万吨的岩块搬运到
千里以外。如第四纪的斯勘的纳维亚冰盖把大量的冰碛物带到
遥远的英国、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等地。 由冰川搬运和堆积的松散 物质,叫冰碛物,也称冰 碛。在冰川运动过程中被 搬运的物质叫运动冰碛; 经冰川搬运后堆积下来的 物质叫堆积冰碛。 被冰川搬运的巨大 砾石称为漂砾。
岩石压碎,而且还挟带着这些岩块进一步挫磨冰床。
碾磨压碎作用:因冰川自身重量和冰体的运,使冰
床基岩受到碾压破碎,冰川的重量很大,当冰川厚度 为l00m时,冰床上每m2的静压力达到90t。冰川滑动 时,可以把岩石压碎,而且还像推土机铲土一样,把 松动的石块推挤带走。
冰下融水侵蚀作用: 一方面,冰下融水侵入到基岩的
庐山的漂砾 (李四光) 庐山金锭山冰川漂砾,与当地岩石毫不相同的巨砾。长轴达8米,来自庐山,搬 运距离达10公里之遥。
漂砾
被喜马拉雅山冰川搬运
角峰
A角峰;B刃脊;C冰斗湖;
角峰——冰川侵蚀作用
冰斗、刃脊、角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