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震采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地震预测技术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以便早期预知地震的发生,为避免灾害提供更充分的时间窗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预测技术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探讨当前和未来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利用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是目前最常用的地震预测手段之一。

借助现代技术,科学家们建立了庞大的地震监测网络,通过收集和分析地震数据来进行预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地震监测网络将越来越精确和灵敏,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将有助于提高预测准确率,减少误报和漏报。

二、利用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是地震前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地震前地下水位会有所变化,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地震即将发生的信号之一。

利用地下水位变化进行地震预测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建立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其他地震前兆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可以更好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而随着监测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改进,地下水位变化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将更加重要和准确。

三、利用地电场和地磁场变化地电场和地磁场也是地震前兆中的重要指标。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的变形和运动会引起地电场和地磁场的变化。

通过监测和分析地电场和地磁场的变化,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监测设备的敏感度将得到提高,数据处理技术将更加精确,使地电场和地磁场的变化成为更可靠的地震预测指标。

四、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波是地震传播的主要形式,研究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有助于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强度。

传统的地震预测方法主要依靠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路径的变化来预测地震发生。

而未来,科学家们将更加深入地研究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利用地震波的频谱和幅度变化来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借助地震云图和地震信号的处理分析,也有望提供更准确和直观的地震预测结果。

地震勘探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

地震勘探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

地震勘探技术进步与开展趋势一、三维地震技术80年代以来,三维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整个油气工业的开展,其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人们普遍认为,三维地震是增加储量、提高产量和钻井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三维地震技术经过二十余年的应用日趋成熟和完善,无论是装备、采集技术、处理技术和解释技术都有长足的进展。

近年来,全世界三维地震工作量猛增,随着三维勘探本钱的不断降低,三维取代二维已成定局。

三维地震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油气勘探的主导技术之一。

1、地震装备技术地震装备技术的开展是地震勘探技术开展的根底。

自从90年代以来,24位多道地震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前先进的地震仪器的主要技术特点如下:采集道数大幅度增加,一般在千道以上,可达上万道;记录动态围增大;小采样率、宽频带记录;具有现场实时交互的质量监控系统和实时相关功能。

SEG 66届年会上发表的“二千年地震系统〞一文指出了地震仪器的开展趋势:轻型、数千道、高可靠性、每道单价降低、采集数据存储在采集站上由中心站控制、控制方式无线电或电缆任选。

此外,三维地震技术的迅猛开展促进了有关技术的进步,如:高效震源、高精度检波器、GPS定位系统、海底电缆OBC,适于复杂地表的运载设备等。

目前,胜利油田的地震采集装备严重老化,不能适应复杂地表勘探以及高精度勘探的要求,更新装备,提高采集水平和精度是当务之急。

2、采集技术〔1〕覆盖次数普遍提高:80年代初由于受地震仪器道数的限制,三维覆盖次数多以12次为主,90年代初随着多道地震仪器的出现,三维覆盖次数一般为20—30次,一些低信噪比地区的覆盖次数那么高达60 —120次以上。

〔2〕观测系统灵活多样:传统的三维观测系统一般为条带式,近年来由于先进仪器设备的出现,三维观测系统的设计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如“全三维〞观测系统、棋盘式观测系统、可变面元观测系统、不规那么或蛛网观测系统以及放射状观测系统等。

〔3〕采集速度明显加快:在提高采集速度方面,除了采用多道地震仪外,还采用了扫描编码方法〔可控震源〕,同时用两个以上的振动器以不同的扫描信号产生振动,实现多炮同时采集。

地震仪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仪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仪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仪器是用于监测和测量地震活动的仪器设备。

以下是地震仪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现状:
- 地震仪器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具备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监测能力。

- 常用的地震仪器包括地震仪、加速度计、重力仪等,它们可以记录地震波的振动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参数。

- 地震仪器通常安装在地下观测井、地震台站或建筑物上,通过网络传输实时数据,以便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

2. 发展趋势:
- 进一步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以便更好地监测较小地震和近地地震(近距离发生的地震)。

- 发展多参数地震仪器,能够同时监测多种地震参数,如地震波的振动方向、速度和振幅等,以提供更全面的地震数据。

-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更小巧、更便携的地震仪器,以增加其灵活性和移动性,便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地震监测。

- 结合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地震事件,提供更可靠的预警和预测能力。

- 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实现更广域、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震监测,以完善对地震活动的了解。

总体而言,地震仪器的发展趋势是提高监测精度、多参数监测、便携化、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以及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广域监测。

这些进展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地震活动,提供更有效的地震预警和防灾措施。

地震预警技术的现状和未来

地震预警技术的现状和未来

地震预警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可以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和开发地震预警技术。

本文将介绍地震预警技术的现状和未来。

一、地震预警技术的现状目前,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由于地震发生前会发出震源信号,因此科学家们通过监测地震发生前的震源信号,在地震发生前几秒或几十秒给出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技术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采取措施,如逃离危险区域或关掉电气设备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目前地震预警技术的现状。

1.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利用地震仪抓取到的信号,计算地震震级和震中,并通过互联网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速度都取决于地震观测仪器的精度和反应速度。

日本、美国、墨西哥和中国等地均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于2007年开始运行。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支持多语种震动显示和报警功能,到今天已经运行了14年,预警速度较快,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发出警报。

美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名叫“ShakeAlert”,它于2019年开始正式运行。

ShakeAlert 的预警速度和准确率都比较高,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甚至几分钟发出警报。

2.智能手机地震预警应用智能手机地震预警应用可以给佩戴者发送地震预警信息。

智能手机地震预警应用基于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发生前的震源信息,向佩戴者发送地震预警消息。

许多国家的智能手机地震预警应用都已经上线,如美国的“QuakeAlert”和墨西哥的“SkyAlert”。

3.振动感应器振动感应器可以在地震发生了几秒钟后自动关闭开关,以避免火灾、气体泄漏和电路断路故障等,进而减轻灾害损失。

振动感应器需要检测到震源信息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它通常与地震预警系统相结合使用。

二、地震预警技术的未来地震预警技术的未来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1.提高预警速度和准确性地震预警技术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在地震发生前数秒钟或更短时间内给出预警信息。

地震avaz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地震avaz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地震avaz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地震avaz是一种地震预警系统,它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提前预警地震到来,帮助人们采取安全措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avaz系统在各个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地震avaz的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目前,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地震avaz系统。

美国的地震avaz系统最为成熟和先进。

美国地震研究所(USGS)的地震avaz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发出预警信息。

日本也是地震avaz系统的先进国家,他们的系统甚至可以提前几分钟至十几秒预警地震。

其他一些国家如墨西哥、土耳其、中国等也在不断研发和完善地震avaz系统,以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地震avaz系统的未来趋势令人充满期待。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avaz系统的准确性将得到显著提高。

现在地震avaz系统主要依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进行预警,但未来的技术可能会加入更多的参数,如地壳的变形情况、岩石的破裂程度等,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此外,地震avaz系统可能会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以进一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另一方面,地震avaz系统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目前,地震avaz系统主要用于地震发生前的准备工作,如报警系统的触发、疏散指引等。

未来,我们可以将地震avaz系统与各种领域相结合,以提供更多的预警和保护措施。

例如,地震avaz系统可能与交通系统相连,及时通知司机避开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路线;或者与建筑工程相结合,提供更可靠的地震安全建筑设计。

此外,地震avaz系统在旅游业中也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提供旅游者关于地震可能发生的预警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安全的决策。

除了应用领域的拓展,地震avaz系统的覆盖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目前,地震avaz系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震频发地区,但未来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这一系统中。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地震avaz系统也将变得更加普及和易于安装。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目前,地震预测技术还没有达到完全准确的程度,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以下是一些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1. 地震监测网络:各国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地震监测网络,通过监测地壳运动、地震波传播和脉动等信息,实时收集地震活动数据。

2. 地震前兆研究:地震前兆是地震发生之前的一些物理信号,例如地面异常变形、地磁场变化、地下水位异常等。

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些前兆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地震发生的规律性变化,以实现地震预测。

3. 统计模型: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统计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地震活动的规律性特征。

基于这些规律性特征,他们建立了一些数学模型,用于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和强度。

4. 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测带来了新的思路。

通过对大量的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可以发现一些非线性的地震活动规律,从而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尽管地震预测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仍然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地震预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科学家们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虽然地震预测技术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挑战,但科学家们对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趋势:1. 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将多种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预测体系。

通过结合地震监测网络、地震前兆研究、统计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手段,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随着地震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的地震数据被产生和收集。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将成为地震预测的关键。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为地震预测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是预测、监测和分析地震活动的关键工具,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和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地震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目前,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台网、地震传感器、地震仪器和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

这些技术通过测量和记录地震波的传播和振幅变化,以及地震事件的时空参数,来提供地震活动的相关信息。

1. 地震台网:地震台网是由一系列地震台站组成的网络系统,用于实时监测和记录地震活动。

通过地震台网,可以获取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到达时间,从而确定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

2. 地震传感器:地震传感器是用于测量地震波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传感器通常使用压电材料或惯性质量系统来转换地震波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记录和分析。

3. 地震仪器:地震仪器是用于测量和记录地震事件的设备,包括地震仪、地震计和地震记录仪等。

地震仪器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地震数据,用于进一步研究地震活动的特征和机制。

4. 数据处理分析: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地震监测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确定地震参数、判定地震类型和评估地震危险性,为地震预测和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在科技的推动下,地震监测技术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多参数监测:传统的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关注地震波的振幅和传播路径,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地震参数。

未来的地震监测技术将会采用多参数监测的方式,包括地震波的频谱特征、地震前兆现象、地下流体变化等,以提高地震预测和警报的准确性。

2. 实时数据传输:地震监测技术需要实时获取和传输地震数据,以便及时做出反应和采取措施。

未来的地震监测技术将会采用更快速、更稳定的数据传输方式,如卫星通信、光纤传输等,以确保地震数据的及时有效获取。

3. 数据集成与共享:地震监测技术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2024年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进行了综合调研,分析了市场规模、市场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以及市场前景。

调研发现,地震数据处理市场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传统数据处理技术转型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引言地震数据处理是地震勘探领域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震数据的采集、整理和解析可以获取有关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的信息。

地震数据处理市场作为地震勘探的重要支撑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2. 市场规模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

2019年,全球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规模达到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Y亿美元。

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地震勘探活动的增加以及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创新。

3. 市场发展趋势(1)数据处理技术升级: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量和复杂度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因此,数据处理技术的升级成为地震数据处理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将为地震数据处理带来更高效、更准确的解析结果。

(2)云端服务兴起: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数据处理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云端服务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存储弹性,同时降低企业成本。

许多企业开始将数据处理系统部署在云端,实现了数据处理的快速、灵活和可扩展。

(3)行业整合与合作:地震数据处理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格局,竞争对手众多。

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许多企业进行了行业整合与合作。

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企业可以实现资源整合、技术共享和市场拓展,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4. 市场前景地震数据处理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提高以及勘探活动的增加,地震数据处理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同时,科技创新不断带来新的需求和机遇,相关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将日益激烈,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以及国际合作,提升市场竞争力。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地震是地球上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

它造成的破坏性极大,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还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

早期的地震研究依靠的是人的感觉和自然现象,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地震监测技术也得以不断提高,对于预防地震和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当前,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地震震源参数反演、地震前兆和预警、地震波形分析等。

其中,地震波形分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技术,可以采用多种设备来监测地震,如地震仪、加速度计、应变计和GPS等。

(一)地震仪地震仪是一种能够监测地震波传播情况的设备,它的原理是通过测量地面的振动来记录地震波的振动情况。

地震仪的准确性与精度取决于它的灵敏度和测量范围。

地震仪可以有效地记录并解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振幅、频率等参数,为地震震源参数反演和地震前兆预警等提供了重要数据。

(二)加速度计加速度计也是一种测量地震振动的设备,它可以用来测量地面振动的加速度,是地震力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

加速度计的精度可以达到0.001g,可以测量从微小震动到大地震的振动情况。

(三)GPSGPS技术可以监测地壳变形,通过测算地壳形变率和位移量来预测地震。

GPS技术主要是通过测量卫星信号与地面接收器之间的传播时间差异来确定位置坐标,可以用来监测地壳变形情况。

二、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不仅可以预测地震,还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监测地震的震源机制、波形、前兆等。

然而,对于地震的深层参数和地震后果的预测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一)深层地震参数反演当前,深层地震参数研究仍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地震震源的机制和地震发生的深度等都是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够获得的。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高精度计算来反演地震地下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二)地震前兆预警地震前兆预警是未来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地震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

地震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

地震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经常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人们一直致力于发展地震技术。

本文将回顾地震技术的历史,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地震技术的历史回顾地震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32年,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可用于检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地动仪通过铜制的童蛙托盘和八个铜制龙头,能够精确测定地震发生的方向和规模。

这是地震技术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19世纪末,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发明了水银震级计。

这个仪器通过测量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将能量转换为水银的波动,从而测量出地震的震级。

水银震级计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地震研究的发展。

随后,地震监测技术逐渐向多学科、多领域发展。

20世纪初,地震监测中引入了电子技术,使得地震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利用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人们开始研究地壳的内部结构和地震发生的机制。

二、地震技术的发展趋势1. 网络化和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监测变得越来越网络化和智能化。

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震仪器能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分析。

国际上建立了一系列地震监测网络,实现了全球地震数据的实时共享。

未来,地震监测将更加智能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在地震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黄金定位和早期预警系统地震发生后的黄金定位和早期预警是减少地震灾害的关键。

通过快速准确地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和强度,并向周边地区发送预警信息,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地震。

当前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来,地震监测技术将更加精确和快速,早期预警系统将得到全面应用。

3. 数据融合和综合分析地震监测产生的海量数据对于地震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未来,人们将更加注重地震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分析。

地震勘探技术及发展趋势

地震勘探技术及发展趋势
能源矿产勘探
技术应用拓展及前景展望
地震勘探技术在非能源矿产(如金属矿、非金属矿等)勘探中逐渐得到应用,为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支持。
非能源矿产勘探
地震勘探技术在环境地质调查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为地质灾害防治、水资源调查和土壤污染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服务。
环境地质调查
05
总结与展望
地震勘探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和地震勘探方法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同时,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能源、矿产、地质等领域提供了重023-11-04
CATALOGUE
目录
地震勘探技术概述地震勘探核心技术地震勘探技术现状及问题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总结与展望
01
地震勘探技术概述
地震波传播
01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遇到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振幅等信息,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形态、埋深和性质。
重点方向
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及建议
展望
未来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跨领域合作,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勘探精度和分辨率,拓展应用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技术支持。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的加剧,地震勘探技术也将在灾害预测和防治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要点一
感谢观看
THANKS
黄金时期
挑战与趋势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历程
02
地震勘探核心技术
包括地震勘探测量技术、地震勘探激发技术、地震勘探接收技术等。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
包括地震勘探数据预处理、地震勘探数据真振幅恢复、地震勘探数据叠加等。

地震预测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地震预测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地震预测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影响,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地球本身复杂性和地震现象内在的随机性,地震预测一直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地震预测技术现状1. 宏观观测法宏观观测法是最古老的地震预测方法之一,主要依靠研究地震前兆和地震发生前后的地表变形,例如地面上的裂隙、地面上的纵横异向、土地变化和地震震源的小地震等。

虽然这些兆头是地震发生的指南针,但是它们具有不确定性,且它们中有一些也可能不是地震前兆,而是其他地理原因。

2. 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观察地震区域物理特征,并分别应用震动波、重力、电磁和磁力等物理方法来探测地震前兆。

由于地震带来的比视电磁和磁力的其他自然灾害小得多,这些方法更加精确。

然而,由于当涉及较深或不规则的地质层时,这些方法可能产生困难。

此外,这些要求传感器或仪器足够用户并可靠,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它们需要工作。

3. 应变异常法应变异常法是依据研究的地震前兆,发现其在杂音中的小幅度变形,可用以预测大地震的静态应变。

此方法主要是应用高灵敏度的位移测量仪器跟踪位移,轨道地震前兆,尤其是镜面反转、线性梯度、面积恒定和应变异常。

这些现象可能是地震前兆,但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其他事件而出现的信号,这种方法还在研究中,尚未被广泛使用。

4. 区域密切关系区域密切关系法主要研究地震孕育、演化和活动的地壳应力变化状态和力学分布等细节。

同时,也分析了区域密切关系、“欣泰则阴”和“欣其术则下降”等规律。

这种方法使用了相关功能和原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地震预测技术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地震研究的深入理解,地震预测技术也在不断改善和进步。

以下是未来几年内可能开发的一些主要技术:1. 互联网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可以记录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快速提取丰富的信息。

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地震预测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预测地震可以帮助人们做好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地震预测技术至今仍然无法达到100%的准确率,这也让很多人对地震预测的可靠性存在怀疑和质疑。

本文将从研究现状、技术方法、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方面对地震预测技术进行探讨。

一、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地震预测技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从传统的地震学研究到现如今的综合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

目前,地震预测技术主要包含地震物理预测、地震地球化学预测、微震预测、数字地震预测、人工智能地震预测等技术方法。

地震物理预测是指通过测量地震前兆,分析震源和地震发生机理来预测地震的时间、点位和震级的一种方法。

地震地球化学预测是指通过分析地震前后的各种地球化学指标,如地下水位、气体成分、放射性同位素等指标来进行预测。

微震预测是指通过分析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特别是小震区的微震,来预测大地震、断层活动等。

数字地震预测是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模拟和分析地震前兆,进行预测。

人工智能地震预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二、地震预测技术的存在问题虽然地震预测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是预测地震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地震预测的准确率仍然无法达到100%。

其次,目前地震成因和地震规律仍然不够清晰。

另外,地震预测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这也影响了地震预测的可靠性。

此外,目前地震预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覆盖范围小、感知能力不强等。

三、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地震预测技术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第一,继续完善各种地震预测技术,提高准确率和可靠性。

第二,加强数据采集和处理,建立全球性的地震监测网络。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录
01 一、技术现状
03 三、案例分析
02 二、发展趋势 04 四、结论
地震解释技术是地球物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查、能源 资源调查、地震预测等领域。本次演示将介绍地震解释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 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适用范围广:地震解释技术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地质环境和地球物理场, 如大陆地壳、海洋盆地等。
3、信息量大:地震波携带了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分析和处理可获得地层结 构、岩石性质、地下水分布等多方面的数据。
然而,地震解释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数据分析难度大:地震数据复杂且规模庞大,需要借助高性能计算机和专 业的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3、多学科融合:地震解释技术将与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等学科进 行更深入的交叉融合,形成更加综合全面的地质调查和资源探测手段。
4、信息化与可视化:地震解释技术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处理和成果 输出的可视化程度,便于数据共享和交流。
5、地震灾害防控:地震解释技术将更加注重地震灾害的防控,通过对地震活 动机制的研究,为地震风险评估和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技术现状
地震解释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的特性,通过对地震波的 观测和分析,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结构和形态。目前,地震解释技术已经发 展出多种方法,如直接法、间接法、地震层析成像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选 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目标。
地震解释技术的优点主要包括:
1、高分辨率:地震解释技术能够揭示地下数米甚至数厘米的细节,为地质勘 查和资源调查提供精确的数据。
1、技术创新:未来地震解释技术将不断推陈出新,出现更多高效、精确、可 靠的技术和方法。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地震解释技术将得到更广 泛的应用。

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的趋势分析

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的趋势分析

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的趋势分析地震作为一种地壳运动,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现象。

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全球地震活动的趋势,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一、全球地震活动的趋势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明显频繁。

根据国际地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Association)的数据统计,自2010年至2021年,全球发生了大约5万余次地震。

这些地震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其中以环太平洋地震带最为活跃,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区、东南亚、南美洲西南部等地。

二、地震活动的原因1. 构造变动地球的板块运动是造成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由七个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组成,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构造应力。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地质构造的变动,引发地震。

2. 极端天气现象近年来,全球出现了许多极端天气现象,如强烈的风暴、龙卷风、洪水等。

这些极端天气现象往往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强烈的风暴或洪水可能导致土壤流失和地壳变动,从而引发地震。

3. 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也对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大规模的地下开采和水库的建设可能导致地质变动,增加发生地震的概率。

三、地震活动可能的影响1.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活动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道路的损毁和人员伤亡。

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震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 环境破坏和生态影响地震活动还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影响。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土壤侵蚀等现象,不仅会破坏自然景观,还会对植被和动物种群造成威胁。

3. 社会稳定和心理影响地震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长期以来,地震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痛点,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心理压力。

四、应对地震的措施1. 提高地震防灾意识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地震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地震防灾意识。

人们应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预报方法和防护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地震是一种具有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能够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基础设施,还能够引起其他次生灾害。

因此,在地震管控中,如何对地震进行有效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有着长期的历史。

最初的地震监测技术是人工地震观测,它需要人员在地震后及时地到达灾区,并且进行各种地震数据的手工记录和处理。

这种技术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对于突发地震来说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和滞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地震监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根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地震预测,二是地震监测。

在前者的领域中,智能化、网络化地震预警系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地震监测方面则有多种技术应用,如弹性波/走时定位技术、地磁/变形/重力监测技术、通用/分布式传感网技术等。

其中,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提升是地震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大范围和高密度监测的关键。

由于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高密度、高频率的数据监测成为可能。

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更有效地发掘和预测地震危险性。

二、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中,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1.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无人机能够在空中进行便捷的遥感监测,通过高清遥感图像捕捉地表的细微变化和捕捉地震后的影像变化,这将会对地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处理,实现对地震的预测分析以及对地震的追踪分析。

这些数据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提高地震手段的准确度和预测精度。

3. 高精度、远距离无线电波技术的应用:通过采用高精度的无线电波技术,能够对物理量进行非接触性的测量,降低设备的使用难度,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度。

4. 多传感器、多模式、多捷径的地震监测技术应用:利用多传感器、多模式、多捷径的地震数据融合技术,对地震灾害进行全面监测。

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仅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伤害。

为了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地震预警技术,希望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地震,提前发出警报,使人们得以在地震到来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地震预警技术在过去几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新兴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这些新兴技术对目前的地震预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这些技术可以高度自动化地分析数据,因此可以更快地识别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

在机器学习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准备较为充分的地震预警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人们的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时,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和高精度的模型,这是保证地震预警准确性的基础和保证。

二、实时监测当前的地震预警技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预警地震时,我们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识别地震和确定地震源的位置。

这些过程需要实时检测设备来完成。

目前,地震监测设备正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新的设备可以更好地检测到地震过程,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数据传输到预警终端,这为地震进行及时预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长期监测生产足够的数据,而适时监测则能提供足够的及时性。

因此可以考虑将实时监控应用于现有设备上。

三、地震模型当前的预警技术存在一些弊端,即模型模拟地震不尽人意,存在误差,还出现了Q解析度等一系列问题。

而在地震模型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地震活动的过程,识别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为地震预警提供更多的实时数据和支持。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预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明确预警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和发展新的预警技术,不断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减少人们在地震中所受到的伤害尽一份心力。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和趋势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和趋势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和趋势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因此,地震预测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领域。

然而,准确地预测地震一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当前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和趋势。

一、地震预测的现状目前地震预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一种基于测量地震波、地磁场、重力、电场和地表形变等指标的技术。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地震的发生有关。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从而为地震预测提供基础数据。

2.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一种通过对历史地震事件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来预测未来地震概率的技术。

这种技术根据经验公式和历史统计数据,将未来地震的可能性作为预测结果输出。

3.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来预测未来地震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地球科学中的力学、物理和地质学原理,对地球内部构造、地质应力状态和板块运动等进行建模,从而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

二、地震预测的挑战尽管地震预测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挑战:1.地震预测的准确性较低地震预测的准确性较低,尤其是在短期和中短期预测方面。

目前的地震监测仪器和统计模型都只能提供粗略的预测结果,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大小以及发生的过程。

2.地震预测的时间尺度难以预估地震预测涉及多种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测,如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

目前无法准确确定预测时间尺度及预测效果,因此无法提供精准和可靠的预测结果。

3.地震预测的缺乏可靠预测依据地震预测促进了地震科学发展,但它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目前地震预测仍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和科学基础。

三、地震预测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地震预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地震预测将有以下趋势:1.多种预测技术的综合应用由于每种预测技术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趋势将是利用多种技术的优势,综合预测地震,提高预测准确率和可靠性。

2.数据共享和开放地震预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但目前地震数据存在着数据孤岛的问题,很多数据不易获取和处理。

地球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地球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地球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地震作为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一种高效可靠的方法来监测地震活动并提前警告人们,以减少损失。

地球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已经在地震监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探讨地球信息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并讨论其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地球信息技术简介及其在地震监测中的作用地球信息技术是一种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球信息的工程领域。

在地震监测中,地球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和相关部门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数据,并进行分析和预测。

1. 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地壳变化、地球表面形变等信息。

在地震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观测地震前后地表的变化,以及地壳的移动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遥感数据,科学家们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破坏范围,进而采取相应的预警和应急措施。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数据和地理知识组织、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

在地震监测中,GIS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和相关部门整合、分析和展示地震数据。

通过构建地震信息库、地震风险评估模型等,GIS技术可以提供高效准确的地震监测和预警服务。

同时,GIS技术还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地震应急救援方案,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可以提供地球上任意点的准确位置和位移变化。

在地震监测中,GPS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实时监测地壳的运动情况。

通过布设大范围的GPS观测站,科学家们可以追踪地震发生前后地壳的变形情况,并提供精确的地震预警信息。

此外,GPS技术还可以帮助相关部门了解地震后灾区的变化,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地震采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2014-12-04 15:16:00 1文|吴伟等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地震技术结合多学科高新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核心支撑作用。

在遵循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下,借助于先进仪器装备和各种采集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地震采集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明显加快,正向着适应更恶劣地表条件、更复杂地下构造和更隐蔽含油气圈闭勘探需求的精细采集方向发展。

采集理念由过去的追求共中心点叠加次数向“以记录波场为中心”转变,采用24位超万道地震仪、数字检波器加网络技术支撑,精细表层调查和模型驱动的采集设计,进行单点接收、大动态范围、无线化传输、超多道记录、小面元网格、高覆盖次数、高品质震源、多分量接收、全方位信息、环保型作业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全波场采集,不断提高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有效信息的精确度。

多源地震等高效地震采集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采集效率并给数据处理技术带来变革。

本文从采集理念、新型传感器、多源高效地震、海上地震新技术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动态,展望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

限于篇幅,没有详细介绍目前在采集中已普遍使用的一些方法技术,如采集前的模拟技术(局部照明分析、振幅分析等),激发接收条件的分析与改进,地震采集脚印的模拟与采集效应的消除,山前带、沙漠、滩海等特殊环境的采集等。

一些新的技术在采集中的应用,如稀疏采样(包括随机采样、压缩采样等在空间、时间域中突破采样定理要求的采集)、光纤传输等,文中也没有涉及。

1 “以记录波场为中心”的采集新理念以往精确的波场记录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没有这种需求,当时有效的改善信号质量的方法是增加冗余度,共中心点覆盖次数便成为衡量标准。

“以记录波场为中心”新理念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炮检点的间隔能够无假频地记录噪声波场,从而可以滤波出地质环境的地表噪声;炮检点的分布(大偏移距和全方位角)能够记录到大部分对地质目标有影响的资料。

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还是不可能实现“在整个测量范围内纵横向密集分布源、检点以记录全波场”这种观测系统。

鉴于此,人们必须做出某些折衷。

数值模拟结果说明,改变常规采集后,具有下列益处:非均衡源—检数目(如采用少量、稀疏分布的震源和非常多的、高密度分布的检波器,反之亦然)可能比均衡源—检采集更好;高密度二维检波器组合在滤除强的地表噪声时,可能比覆盖次数更重要;较好的陆地采集观测系统是分布式的二维检波器或震源组合(以滤除地表噪声),加上较稀疏的二维面积型网格分布的震源或检波器(以提供长偏移距和宽方位角),炮点、检波点的二维间距与高密度组合的长度基本接近。

在“记录波场”的理念下,低覆盖资料的处理结果比高覆盖资料更好。

下图表明稀疏炮的成像比常规采集宽方位资料的成像照明更好,噪声也更小,后者资料的炮数是前者的4倍。

这说明非均衡的震源、检波器数量的采集比均衡采集要好。

稀疏炮成像的改进,归因于密集的检波器更好地衰减了噪声,大的检波偏移距产生了更好的照明。

“记录波场”的观念,有助于针对特定地区、特定的地质目标,依据全波场数据的子集的重要性确定其优先次序,设计合理高效的观测系统。

(a) SEAM模型宽方位资料(带有多次波)的RTM后的NS向剖面,Y=17220,所用数据共11172炮(间距为600m×150m)。

检波线偏移距范围:纵测线为420~8430m,间距为30m;横测线为-4140~4140m,间距为120m。

每炮的总道数为70×268=18760(据ChristofStork,2011)(b) SEAM模型稀疏炮资料(带有多次波)的RTM结果,Y=17,220,成像好于(a)图的WAZ NS向剖面料,而炮数要少得多。

所用数据共2793炮(间距为600m×600m)。

采集的偏移距范围在x、y方向都是-9800~9800m,间距为30m。

每炮的总道数为661×661=436921(据Christof Stork,2011)SEAM模型宽方位资料RTM结果与SEAM模型稀疏炮资料RTM结果对比((据ChristofStork,2011)2 采集新装备2.1 声波多普勒传感器为了获取更完整、质量更好的地震资料,一方面大幅增加检波器道数和检波点数,一方面努力使检波器与地面间良好耦合。

尽管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是这些措施都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工作量。

如果传感器不需要耦合到地面,则可以大大简化地震采集的野外工作。

非耦合型声波检波器的出现,为解决这一困难带来了一线曙光,声波多普勒传感器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检波器由超声波发射—接收系统组成,借助多普勒频移可以精确地测量出地表的纳米级震动。

声波多普勒检波器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超声波发射换能器T发出频率为f0的调制信号,信号向振动的不光滑面传播并发生多普勒频移,背向散射,返回的信号被换能器R所接收。

不光滑面散射回信号的横向覆盖范围由第一菲涅尔带决定,约为厘米量级。

根据Rayleigh准则,如果不规则反射面的厚度小于载波信号波长的1/8,则该界面可视作平滑的。

对于50kHz的载波频率、330m/s的空气速度,其能反映的镜面反射的不规则层厚度可小于1mm。

声波多普勒传感器的示意图 (据E.Poggiagliolmi,2013)载频与振动表面发生多普勒频移并背向散射到检波器下图为50kHz的连续声波多普勒传感器测量反射面的峰值位移的结果。

科研人员用示波器进行了3次不同的实验,示波器根据波的频率用不同颜色显示波的扩散。

左图是11g重的小球从玻璃上方25cm高处坠落后在玻璃上产生的波形,其最大扩散为1870ns对应于峰值位移0.6mm,这与计算结果相近。

右图玻璃面作20Hz正弦运动,测得的位移为0.19mm,也与计算结果相近。

在极安静的条件下进行的测试表明传感器的本底噪声约为40~50nm。

有理由相信,随着传感器设计的改进,本底噪声有望下降到纳米级别。

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反映的地面扰动(据E.Poggiagliolmi,2013)蓝线为波在振动周期内在示波器时间轴上的变化,由该时间变化可求出地面运动的峰值由于不需要考虑地面耦合,声波多普勒传感器的布设非常方便,可实行机械化布置,从而省略了人工埋设检波器并使其与地面耦合良好的工作量。

传感器采集的资料质量也较高,噪声小,特别适合于疏松砂层、雪地、永久冻土带、水陆过渡带和碳酸盐层出露区等耦合困难地区,进行超多道采集时,其效率提升更为明显。

2.2 百万道地震采集系统业界期待已久的百万道地震采集系统终于初见端倪。

2013年,Sercel基于宽带单分量数字检波器DSU1(频率为0~800Hz)、“分布式混合采集网络”的理念,发布了508XT仪器系统,预计2014年底交付商用。

Sercel公司发布的508XT陆地采集系统能够实时记录百万道地震信号,将地震成像的分辨率提高到新水平。

508XT是Sercel计划旨在提高生产率、操作灵活性与数据品质的新一代高级陆地地震采集系统的首个产品。

508XT使用Sercel新的系统构架X-TechTM(简称XT),结合最先进的有缆和无线采集技术,集成了许多新性能。

归功于新一代的智能网络技术,X-Tech可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实时存取数据。

508XT减轻了质量及对电池组的需求量,提高了生产率并明显降低了采集成本。

508XT能使用多种检波器(1C或多分量,数字或模拟),适用于各类地形、气候与环境条件,可应用于我国山前带地震采集,提高资料质量。

2.3 旋转分量的测量陆上地震采集一般测量波场传播时质点运动的垂向分量,使用的是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三分量检波器则记录质点振动速度向量的3个分量,同时记录纵波、横波、转换波。

海底地震采集,则测量压力及海底质点运动的3个分量中的一个,压力和垂向分量资料相结合获得不含海面反射波的地震波场。

2012年以来,旋转速率检波器引起地震业界的注意。

这种检波器与传统检波器相结合,可以测量波场垂向分量及其水平导数,具有完成陆地地震采集的潜力。

其不足在于尚未达到大规模地震测量所要求的高灵敏度和稳定性。

国内地震勘探研究可以关注这方面的进展。

同时,P.Edme等注意到,旋转资料对应于地面波围绕3个正交轴的旋转速率,等效于波场的旋度,由此推导出用常规检波器记录求取旋转分量R的方法:式中x,y,z——分别代表主测线、横测线、垂向方向;Az=δvz/δt——垂向加速度;Px=δt/δx,Py=δt/δy——分别为主测线、横测线的水平慢度。

用该公式可以直接由各分量之间的比求出局部的视相速度,求取时无需长排列的检波器组合,只要用间距不大的单点(垂向)检波器资料即可。

从该公式可以看出,在旋转资料上,快同相轴(典型的为反射)比慢波(典型的为地滚波)要弱。

该方法能用视传播速度局部化地表达垂向波场,可用于波场内插、波场分解、近地表描述及消除地滚波。

3 多源地震采集从最大限度地降低采集成本(经费、作业时间等)的需求出发,基于高保真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以及采集设计、野外施工和资料处理等方面的共同改进,使得多震源采集从设想逐步走向了实现。

最近出现的距离分隔的同时源技术(DSSS)、独立同时扫描(ISS)同时源技术和伪随机扫描同时源技术(SPST),大大提高了地震采集的效率,同时大幅降低采集费用。

从采集效率来看,在已进行的多震源采集试验中,每天完成的炮数达45000炮左右(而且是有实时质量控制的采集,100000道的采集系统,24台震源车,每天可采集到6TB的数据)。

多震源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是炮分离,而炮分离技术的不尽完善也是当前同时源技术的不足。

目前多采用加抖动震源和带有效稀疏约束性的分离算法。

多震源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是不再进行炮分离,而直接处理各炮同时采集的巨量道数的记录(超级道),近来研究比较活跃的最小二乘法偏移(LSM)技术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4 海上地震新技术海上地震新技术的主要进展是双圆形采集、双源双检彻底压制鬼波(完全去除鬼波)、OBN等。

4.1 双圆形采集技术常规三维海上地震勘探通常沿一组相邻的平行直线进行采集,通过沿一个方向排列的地震路径对地下构造成像。

这种常规三维地震技术不能适应复杂地质构造和折射程度较高的地层。

宽方位角(WAZ)采集的地震资料能够更清楚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都较高,适用于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如构造体比较复杂的大型盐下构造。

在深水区采用WAZ技术进行勘探时,需要几艘采集船并肩作业。

圆形(螺旋、环形)采集技术(Coil Shooting)是一种比拖缆WAZ更先进的技术,它使用一条船沿环线或曲线连续激发,采集全方位的资料,有效解决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成像问题。

海上圆形采集技术缩短了非生产所用时间(从而增加了生产所用时间占总体时间的百分比),降低了加密观测等的工作量,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