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震采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地震采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2014-12-04 15:16:00 1

文|吴伟等

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地震技术结合多学科高新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核心支撑作用。在遵循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下,借助于先进仪器装备和各种采集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地震采集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明显加快,正向着适应更恶劣地表条件、更复杂地下构造和更隐蔽含油气圈闭勘探需求的精细采集方向发展。

采集理念由过去的追求共中心点叠加次数向“以记录波场为中心”转变,采用24位超万道地震仪、数字检波器加网络技术支撑,精细表层调查和模型驱动的采集设计,进行单点接收、大动态范围、无线化传输、超多道记录、小面元网格、高覆盖次数、高品质震源、多分量接收、全方位信息、环保型作业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全波场采集,不断提高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有效信息的精确度。多源地震等高效地震采集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采集效率并给数据处理技术带来变革。本文从采集理念、新型传感器、多源高效地震、海上地震新技术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动态,展望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限于篇幅,没有详细介绍目前在采集中已普遍使用的一些方法技术,如采集前的模拟技术(局部照明分析、振幅分析等),激发接收条件的分析与改进,地震采集脚印的模拟与采集效应的消除,山前带、沙漠、滩海等特殊环境的采集等。

一些新的技术在采集中的应用,如稀疏采样(包括随机采样、压缩采样等在空间、时间域中突破采样定理要求的采集)、光纤传输等,文中也没有涉及。

1 “以记录波场为中心”的采集新理念

以往精确的波场记录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没有这种需求,当时有效的改善信号质量的方法是增加冗余度,共中心点覆盖次数便成为衡量标准。

“以记录波场为中心”新理念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炮检点的间隔能够无假频地记录噪声波场,从而可以滤波出地质环境的地表噪声;炮检点的分布(大偏移距和全方位角)能够记录到大部分对地质目标有影响的资料。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还是不可能实现“在整个测量范围内纵横向密集分布源、检点以记录全波场”这种观测系统。鉴于此,人们必须做出某些折衷。

数值模拟结果说明,改变常规采集后,具有下列益处:

非均衡源—检数目(如采用少量、稀疏分布的震源和非常多的、高密度分布的检波器,反之亦然)可能比均衡源—检采集更好;

高密度二维检波器组合在滤除强的地表噪声时,可能比覆盖次数更重要;

较好的陆地采集观测系统是分布式的二维检波器或震源组合(以滤除地表噪声),加上较稀疏的二维面积型网格分布的震源或检波器(以提供长偏移距和宽方位角),炮点、检波点的二维间距与高密度组合的长度基本接近。

在“记录波场”的理念下,低覆盖资料的处理结果比高覆盖资料更好。下图表明稀疏炮的成像比常规采集宽方位资料的成像照明更好,噪声也更小,后者资料的炮数是前者的4倍。这说明非均衡的震源、检波器数量的采集比均衡采集要好。稀疏炮成像的改进,归因于密集的检波器更好地衰减了噪声,大的检波偏移距产生了更好的照明。

“记录波场”的观念,有助于针对特定地区、特定的地质目标,依据全波场数据的子集的重要性确定其优先次序,设计合理高效的观测系统。

(a) SEAM模型宽方位资料(带有多次波)的RTM后的NS向剖面,Y=17220,所用数据共11172炮(间距为600m×150m)。检波线偏移距范围:纵测线为420~8430m,间距为30m;横测线为-4140~4140m,间距为120m。每炮的总道数为70×268=18760(据

ChristofStork,2011)

(b) SEAM模型稀疏炮资料(带有多次波)的RTM结果,Y=17,220,成像好于(a)图的WAZ NS向剖面料,而炮数要少得多。所用数据共2793炮(间距为600m×600m)。采集的偏移距范围在x、y方向都是-9800~9800m,间距为30m。每炮的总道数为661×

661=436921(据Christof Stork,2011)

SEAM模型宽方位资料RTM结果与SEAM模型稀疏炮资料RTM结果对比((据

ChristofStork,2011)

2 采集新装备

2.1 声波多普勒传感器

为了获取更完整、质量更好的地震资料,一方面大幅增加检波器道数和检波点数,一方面努力使检波器与地面间良好耦合。尽管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是这些措施都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工作量。如果传感器不需要耦合到地面,则可以大大简化地震采集的野外工作。非耦合型声波检波器的出现,为解决这一困难带来了一线曙光,声波多普勒传感器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检波器由超声波发射—接收系统组成,借助多普勒频移可以精确地测量出地表的纳米级震动。

声波多普勒检波器的原理如下图所示。超声波发射换能器T发出频率为f0的调制信号,信号向振动的不光滑面传播并发生多普勒频移,背向散射,返回的信号被换能器R所接收。不光滑面散射回信号的横向覆盖范围由第一菲涅尔带决定,约为厘米量级。根据Rayleigh准则,如果不规则反射面的厚度小于载波信号波长的1/8,则该界面可视作平滑的。对于50kHz的载波频率、330m/s的空气速度,其能反映的镜面反射的不规则层厚度可小于1mm。

声波多普勒传感器的示意图 (据E.Poggiagliolmi,2013)

载频与振动表面发生多普勒频移并背向散射到检波器

下图为50kHz的连续声波多普勒传感器测量反射面的峰值位移的结果。科研人员用示波器进行了3次不同的实验,示波器根据波的频率用不同颜色显示波的扩

散。左图是11g重的小球从玻璃上方25cm高处坠落后在玻璃上产生的波形,其最大扩散为1870ns对应于峰值位移0.6mm,这与计算结果相近。右图玻璃面作20Hz正弦运动,测得的位移为0.19mm,也与计算结果相近。在极安静的条件下进行的测试表明传感器的本底噪声约为40~50nm。有理由相信,随着传感器设计的改进,本底噪声有望下降到纳米级别。

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反映的地面扰动(据E.Poggiagliolmi,2013)

蓝线为波在振动周期内在示波器时间轴上的变化,由该时间变化可求出地面运动

的峰值

由于不需要考虑地面耦合,声波多普勒传感器的布设非常方便,可实行机械化布置,从而省略了人工埋设检波器并使其与地面耦合良好的工作量。传感器采集的资料质量也较高,噪声小,特别适合于疏松砂层、雪地、永久冻土带、水陆过渡带和碳酸盐层出露区等耦合困难地区,进行超多道采集时,其效率提升更为明显。

2.2 百万道地震采集系统

业界期待已久的百万道地震采集系统终于初见端倪。2013年,Sercel基于宽带单分量数字检波器DSU1(频率为0~800Hz)、“分布式混合采集网络”的理念,发布了508XT仪器系统,预计2014年底交付商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