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杜牧《清明》原文译文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ef506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d.png)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历代文人骚客描写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精彩纷呈。
最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的当属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篇1七绝·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纷纷:形容多。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诗]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简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
![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b5a3d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e.png)
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清明节雨纷纷更是添加了浓浓的诗和远方色彩。
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
其中不乏带有浓浓的怀念亲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闲自在表达。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借问:请问。
古诗今译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ae2bffa0912a2161579294f.png)
清明体裁:诗题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名字:杜牧年代:唐代描述: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翻译: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原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赏析三:艺术特色这首小诗,无一难字也无典故,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末句尤为精彩。
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译文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977a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3.png)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译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清明》的全文,其现代汉语译文如下: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在天空,路上的行人情绪低落,仿佛魂魄都将断离。
他(行人)询问着路旁的牧童:‘哪里可以找到酒家?’牧童远远地用手指向了那开满杏花的村庄。
”
诗意描述了清明节时分,阴雨连绵,行人在扫墓归途中心情哀伤、愁绪萦怀的情景。
他寻问何处有可供歇息饮酒之地以排解心中愁苦,而牧童则指向了一个杏花盛开的村落,那里可能就有他需要的酒家。
整首诗展现了浓厚的季节氛围和深沉的人文情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的意思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cb7fe8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d.png)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的天气本来还很冷。
作者走在路上这时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这样的天气赶路又冷又饿好像丢了魂似的,要是和杯酒暖和暖和该多好啊!一抬头看到一个骑着牛的'牧童,于是作者上去询问:“借问小哥哪里有卖酒的呀”?牧童远远的指向了杏花村的方向!1、原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译文注释词句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白话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3、赏析《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27a4b8af45b307e87197ec.png)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5359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1.png)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译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在清明的时节,雨水天天不停地倾泻下来,
在路上行走的人们几乎失去了自我,
我问道:“请问哪里可以找到一家酒楼?”
一个牧童向着著名的杏花村远远地指了指。
赏析
杜牧的这首《清明》描绘了一个人在清明节时的无奈和困惑,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
整首诗在语言和形式上都相当精妙,展现了杜牧卓越的才华。
首先,诗人运用了生动的场景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萧瑟凄凉的雨天世界。
诗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人感觉到弥漫在空气中的孤独和寂寞。
通过这种手法,诗人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从而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体验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其次,杜牧运用借问的手法突出了人物主观的心理感受。
杜牧在诗中使用了“借问”的方式来表现出主人公的一种无奈,借问酒家在哪里,是他具体的要求。
这种问询的方式让人感到主人公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与不解,表现了一个想求解、却又欲言又止的心态,读起来充满了心灵共鸣。
最后,杜牧在结尾处使用“杏花村”来点明主人公的目的地,蕴含了更深层的意味。
杜牧的家族与杏花村有关系,而这里则成为了这个故事的文化化符号。
村子里的生活日常和文化遗产显得非常神秘,为诗歌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总之,杜牧的《清明》是一首充满诗人思考和咀嚼的诗歌巨作。
它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是那样的细腻与动人,让人读后陷入其中。
这样的诗歌作品不仅让人在文化上受益匪浅,也能够在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欣赏和满足。
清明杜牧古诗
![清明杜牧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98c1196bccbff121dd3683b2.png)
清明杜牧古诗导读:大诗人杜牧有一首关于清明的.古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到底是哪一首呢?下面去看看吧!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及注释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 显示全部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 显示全部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 显示全部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51b587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d.png)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杜牧《清明》古诗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清明》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借问:请问。
古诗今译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杜牧《清明》原文及翻译
![杜牧《清明》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5f8625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3.png)
杜牧《清明》原文及翻译
杜牧《清明》原文及翻译
《清明》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也许是三月,也许是四月,在江南。
雨像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乡间小路上,撑油纸伞的诗人,沉思的诗人,被几朵落花打醒。
披蓑戴笠的人们,在闲闷了一个冬季后,又满脚泥泞地开始了行色匆匆的耕耘。
他们忧郁的神情,是被这场潇潇不息的雨搅得无可奈何,还是担心又一季没有把握的收成呢?活着真的不易啊!望着渐渐模糊的'背影,诗人不觉轻轻喟叹。
远处的树荫下,避雨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响了柳笛。
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落在绿叶上,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
诗人连忙凑上去,慈爱地问:“孩子,这附近有酒家吗?”
少年抬起握着牧鞭的手,指向了前方。
黄昏中,村廓朦胧,一家茅屋上有一面小旗在风雨中悄悄摇曳:杏花村。
这时候,酒店的灯突然亮了,像爱人温柔的眼睛。
看着看着,诗人就有点醉了。
清明杜牧(原文、译文及赏析)
![清明杜牧(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35aa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b.png)
清明杜牧(原文、译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明杜牧(原文、译文及赏析)《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9b753b0b1c59eef9c7b40a.png)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清明》古诗词鉴赏
![《清明》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f596f5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3.png)
《清明》古诗词鉴赏(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清明》古诗词鉴赏《清明》古诗词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d662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d.png)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温暖春光洒满园。
杏花开放如火焰,绿柳新嫩映青翠。
杏花村,家家户户燃香火。
敬祭英魂念先人,寄托哀思抒离索。
杏花村,当年英雄已离去。
留下乡音如故在,缅怀往事又难语。
翻译及赏析:杜牧的《清明》是一首咏史之作,以舒缓、悲怆的音调抒发自己对逝去的英雄和离散的乡情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春天的雨水、行人的无声行走以及寻找酒家的场景,展现了清明时节的深沉与凄美。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以七言诗的形式呈现,充满了忧伤之情。
这句诗状物的方式,通过雨水的纷纷而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往事的无限追忆。
在清明时节的雨水中,行人的步履显得延缓,仿佛他们心中承载着无尽的哀思。
接下来的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展示了诗人心中关于过去的美好回忆。
诗人希望寻找一个可以停歇的地方,问牧童路上何处可以找到酒店,而牧童却指了他杏花盛开的杏花村。
这里的酒店有着诗人视若家园之地的含义,而杏花村则象征着春天的温暖和希望。
第三节“杏花村,温暖春光洒满园。
杏花开放如火焰,绿柳新嫩映青翠。
”通过对杏花村的描绘,诗人化身为游子,将温暖的春光洒满了花园。
清明时节的杏花盛开如火焰,绿柳新嫩的颜色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出整个春天的美丽。
第四节“杏花村,家家户户燃香火。
敬祭英魂念先人,寄托哀思抒离索。
”诗人描述了杏花村是一个重视祭祀的地方,每家每户都在燃香火悼念英勇的先人。
逝者的英魂在诗人心中得到充分的敬仰,他通过祭祀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并抒发了自己对离散乡情的无尽思念。
最后一节“杏花村,当年英雄已离去。
留下乡音如故在,缅怀往事又难语。
”诗人在最后表达出自己对逝去英雄的怀念之情。
他说道过去的英雄已经离去,只留下乡村的乡音仍在,而对于当年的往事,他却无法言语尽述。
这传递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眷恋和遗憾之情。
通过这首诗,《清明》展示了诗人对往事的留恋,对逝去的英雄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51b587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d.png)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杜牧《清明》古诗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清明》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借问:请问。
古诗今译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d89b4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f.png)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百感集于此悠扬,忆往昔繁华梦长。
流年似水无常态,万物皆空生离殇。
蒹葭苍苍色渐凋,殢雨斑斓花易销。
风云变幻依旧在,人事难料苦苦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外青草碧,杏花村东流水滨,我问青草流水旁,有人信尺素书消。
春寒料峭酒旗斜,人随沙趣向谁家。
寻常时节蒙视频,路灵心事缠绵夜。
忆苦思甜又何选,笑谈风过星空趋。
属国何曾不陵夷,流亡亦曾忸怩。
岁月了了难执花,顺乎人心又岂稀。
傲江湖还剩下几场,哺纲路错婴儿哀。
飘零浩浩回顾远,怨红尘头不知耳。
恍然于此岂佳句,晏子闻之欢颜歧。
狼狈狗尾继续杖,奈愁何罪殚忧泣。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巫山神女迟。
回首也知不甚美,惹笑苍茫亦若是。
无奈秋尽春又至,人情世故无处栖。
在此去住还如斯,欲停试问归期未;心事牵绕无须更,杳冥无方瘴气围;回首还寻岁月远,细胞无力纵欲泣;飞逝弯弓海日茫,他日青霜重长弦;粉妆树国锦龙裔,谁让妆页分身么。
一片陵迟情犹未,数缕尘烟感叹息;河天碧浩心长诗,谁念得尽颓陵耻。
熙熙朝市夜绝知,有情离愁境许伊。
何以重来未有讳,故当归去附书医。
极目依稀愁不休,斜阳远近独田聚;蓬门已规深春水,风沙再拟空蒹葭。
人生几许真情在,长恨如潮难尽写。
又是清明欲过时,泪眼烟花各归去?以上即是对杜牧的《清明》这首诗的翻译及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和对生离死别的感叹。
诗中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凄凉景象,行人在雨中徘徊,寻觅寄宿之所。
诗人通过描述杏花村的青草碧和流水滨,展现了生活的喜悦与烦恼。
诗中既有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又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情雅丽,给人以思索。
杜牧以深刻的笔触表现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无常。
他像一位哲人,凭借着敏锐的感觉和审视力,准确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的落寞和无助。
在辗转流连的人生中,诗人犹如迷途的行人,渴望找到心灵的归宿。
他对岁月的执着和对离别的悲伤,都使这首诗具有深厚的人情味,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https://img.taocdn.com/s3/m/4035ba2c43323968011c92e5.pn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译文】清明节的时候,春雨绵绵,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路上的行人心情悲伤,好像神魂就要离开自己的形体似的。
【出典】杜牧《清明》注:1、《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注释:一般认为《清明》为杜牧诗作。
不过也有认为:编者胡可先引用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云:“金华所刊杜牧之《续别集》,皆许浑诗也”,而且《全唐诗》和《樊川集》中都未收有《清明》,认为此诗作者并非杜牧,,真不知这杏花间纷纷春雨该落到谁头上。
这也算文坛一大公案,我对来龙去脉全无研究,不好论其真伪。
且暂录于此,供方家拍砖。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译文1: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译文2: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译文3:清明时节,细雨纷飞,路上的旅人因不能回家扫墓伤感不已。
他向人问询哪儿有客栈可以喝点酒,避避雨,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译文4:清明季节小雨纷纷下,他乡游子思乡愁销魂。
请问一下哪里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4、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杜牧的《清明》古诗赏析
![杜牧的《清明》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bc1095168884868662d697.png)
杜牧的《清明》古诗赏析杜牧的《清明》古诗赏析杜牧《清明》原文清明作者: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古诗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
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清明》原文及赏析
![《清明》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99f4e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9.png)
《清明》原文及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经典之作。
一提到清明,大家脑海里可能马上就会浮现出这幅画面:细雨纷纷扬扬地飘落,路上的行人个个神情凄然,仿佛丢了魂儿似的。
咱先来说说这开头“清明时节雨纷纷”。
哎呀,这雨下得可真不是时候,偏偏在清明这个让人怀念先人的日子里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就像我有一次清明去扫墓,本来心情就挺沉重的,那雨一滴一滴地打在身上,感觉心都要湿透了。
这雨啊,不仅打湿了衣服,更打湿了人们的心情。
“路上行人欲断魂”,瞧瞧这路上的人,一个个都悲伤得不行。
为啥呢?因为清明本来就是个祭祀祖先、缅怀逝者的日子,大家心里头都装着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我记得有一年清明,在墓园里看到一位老人,手里拿着鲜花,站在墓碑前默默地流泪,嘴里还念叨着什么,那场景真让人心酸。
这行人的“断魂”,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特殊日子里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吗?接下来“借问酒家何处有”,在这悲伤的氛围里,诗人想找个酒家喝点酒,暖暖身子,也排解一下心中的忧愁。
这让我想起有次下雨天,我心情不太好,就特别想找个小酒馆,喝点小酒,放松放松。
这种想法在那种情境下,真的太正常不过啦。
最后“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小牧童可有意思啦,手那么一指,诗人的希望就有了方向。
那杏花村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呢?是不是有满村的杏花,还有飘着酒香的小酒馆?想象一下,诗人顺着牧童所指的方向走去,也许在那杏花村里,能暂时忘却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
整首诗没有用啥华丽的词藻,但是把清明时节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情描绘得特别生动。
就好像一幅画,展现在咱们眼前。
而且啊,它还特别自然,让人读起来特别舒服。
再从结构上来看,前两句渲染了悲伤的气氛,后两句则有了一点转折,从忧愁到寻找解脱,有起有伏,特别有韵味。
咱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忧愁,有时候也想找个“杏花村”去躲一躲。
这首诗告诉我们,即使在悲伤的时候,也还是要给自己找点希望,找点温暖。
【清明节的诗句】《清明》译文注释_《清明》点评_杜牧的诗词
![【清明节的诗句】《清明》译文注释_《清明》点评_杜牧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7232942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d.png)
【清明节的诗句】《清明》译文注释_《清明》点评_杜牧的诗词清明[唐]杜牧冬至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解: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伤忧愁,就像是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体会就是很寂寞、悲凉的,再加之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免混迹在贫病忧伤之中,赶快打探哪儿存有饮酒的地方,使自己能够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诗歌的结句并使人深感苍凉而诗意又变得非常清爽、简练。
(朱丽云)这一天正是冬至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Saucourt碰上了雨。
冬至,虽然就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以也就是气候难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存有“疾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就是那种“天街小雨馨例如豆腐”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这“雨纷纷”,表达了那种“搞热欺花,将烟困柳”的凄婉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就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那么什么就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所指的多半就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就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猛烈、可是又并非明白整体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就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烈的大节日,本该就是家人团圆,或游玩观看,或回娘家扫墓;而今行人孤身出门,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就是繁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天下烫,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应该“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以返回“纷纷”二字上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清明》原文|译文|赏析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
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
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
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
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小放牛》里的
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
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
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
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