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1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1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1.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不仅注重“理论假设验证论”的研究范式,强调科学问题和科学价值的实现,而且致力于解决局部问题的“实践研究”。
基本立场是“洋为中用”,强调对国外理论和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创新”实践研究方法研究进展的评价和展望因此,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我国城市地理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而,学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但由于中国城市地理学起步较晚,在许多研究领域都有许多东西需要翻译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2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城市地理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中国的城市研究必须紧跟世界城市研究的发展趋势,关注市场经济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关注个人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个人和群体行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城市微观研究方向应成为主要研究方向,加强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社区居民对民族间冲突的研究,以及女性就业产业及其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经济和区域结构。
同时,要继续加强城市土地经济评价、土地有偿使用空间分析、土地使用价格市场研究、城市空间合理重组、城市住宅空间布局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住房需求与住房资源分配结合社会空间分析研究不同收入阶层住房消费的区位选择、居住区改造与社区继承、住房政策等。
5另外,对中国国际城市、城市带或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动力机制、地域变化以及群体内各城市的功能分工与协作,新兴产业、企业集团化、跨国公司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空间再组织的影响,大城市地域扩张的动态过程、方式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城市或者城市新区区位和功能,新区与旧城的结合,投资环境与投资效益,还有城市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机制与模式,中国城市信息系统以及发展过程模拟等都是未来中国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方向。
中国的城市发展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发展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发展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从初中地理的角度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影响。
一、城市发展的背景中国城市的发展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如秦朝的长安、唐朝的长安和宋朝的开封等都是当时的重要城市。
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革没有停止,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从17.92%增长到60.6%,城市化率大幅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农民工迁移到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城市化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人才支持。
三、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诸多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功能,如基础设施的改善、商业活动的繁荣等。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住房问题等。
因此,城市发展需要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四、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和管理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功能布局、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等,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城市管理需要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五、城市发展对农村的影响城市发展的进步无疑会对农村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工作,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
六、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展望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展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之简要回顾作为我国现代一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虽然 历史地理 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初即已从日本传人中国,且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农历癸卯年)就被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等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将之作为一门课程堂而皇之地列人文学科之近代地理学教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但是也诚如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的,当时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滞后,尽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设有历史地理课程,然而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 京师大学堂都未遵守规定开设该课程,直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也依然如此㊂①由此可见,20世纪初学界仅出现 历史地理 学科名,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还处在酝酿孕育阶段,尚未正式形成㊂即就如此也是表明这门新兴学科已开始起步,由那时起迄今已经历一百余年,而由当时的胚胎状态到现在成为我国学术园地里一门现代显学,其发展历程总的而论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49年,为孕育形成期㊂这一阶段经历了近半个世纪㊂如果说自1903年张之洞等在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已采取了 历史地理 一名,并将之作为一门近代地理学的课程列人其中,标志着这一学科已开始孕育;那么到①详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1934年2月由顾颉刚㊁谭其骧先生发起,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顾颉刚先生寓所成立禹贡学会,随后又于同年3月1日出版‘禹贡“半月刊,则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㊂尽管在禹贡学会成立前后,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 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 课程,他的学生谭其骧先生在辅仁大学开设了 中国地理沿革史 课程,但禹贡学会成立后由它组织推动的学术研究活动,则已超出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范围㊂从禹贡学会成立之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禹贡“半月刊,自创刊号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停刊共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看,属于沿革地理的文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当然内中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多过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㊂①再加之‘禹贡“半月刊于创刊后之第二年,即自第三卷起开始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即 中国历史地理 )作为刊物之英文名,更是鲜明地揭示出他们要推进的是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㊂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论著当为:顾颉刚先生与其弟子谭其骧先生合作撰写并联名发表在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1期上的 发刊词 ㊂该 发刊词 除具体阐述了研究沿革地理,也即以后由之发展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的必要性外;还义正词严地揭穿了我国东邻日本假学术研究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进行恶意歪曲,以助其侵略我国之实的阴谋,反映了禹贡学会同仁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㊂顾颉刚先生与其另一弟子史念海先生合作撰著,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 中国文化史 丛书之一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㊂该书对我国上自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起,下至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作了系统而精要论述,被学界视为 开山之著㊁扛鼎之作 ㊂②顾颉刚先生另一弟子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㊂该书中文版(邓辉㊁申雨平㊁毛怡译)虽是2013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55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①②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㊃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文库⓪编纂大意“,载顾颉刚㊁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㊂版,但却是仁之师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克利福德㊃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用英文撰写出的博士学位论文㊂正如该书中文译者之一邓辉教授在该书 译后记 中所指出的,该书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㊂①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1978年,为正式形成期㊂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作为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式形成期,其标志性事件即为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的‘ 中国沿革地理 课程商榷“一文㊂文中针对1950年春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目中列人了 中国沿革地理 一课进行了商榷,明确提出将之尽早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课㊂为此仁之先生阐述道, 中国历史地理 因 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史前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㊁河流的迁移㊁海岸的伸缩㊁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㊁人口的分布㊁交通的状况㊁都市的兴衰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㊂就此仁之先生还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相信,到了我们真正在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比较合乎理想的 中国历史地理 的时候,不但历史系的学生就连地理系的学生也将视之为必要的课程了㊂ 不久仁之先生这一建议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促成了一批大学设置了历史地理学课程㊂仁之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率先开设了 中国历史地理 课程,还在1956年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②上海复旦大学在谭其骧先生主导下,1959年就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0年在历史系里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开始招生;③陕西师范大学也在史念海先生努力下,于1962年下半年在该校历史系建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史先65/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③见‘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 210页㊂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走近侯仁之 恭祝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一书所附 侯仁之先生指导的研究生 ㊂谭其骧:‘怀念吴晗同志“,载谭其骧‘长水集㊃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
接着,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人口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与新型城镇化、全球化、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相关的研究。
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跨学科合作的不足等。
本文展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大数据、遥感、GIS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文地理学有望在理论创新、方法改进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面对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中国人文地理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人文地理学始终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探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扩散和变迁。
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等现象。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均衡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等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关注社会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社区发展等议题。
城市地理学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城市地理学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营养。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归纳起来呈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热点总体同步;在城市化、城市群/圈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和城市建设实践;强调定量和计量手段的科学研究悄然成为潮流;积极开辟和强化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基地、新力量;以更开放、更创新的视野,积极开创前沿性、战略性的新研究领域;推出年青人等计划初现成效。
与国外相比,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研究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并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中国城市地理学更好地实现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反馈、知识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展望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认识城市、改造城市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为此我们一方面需要面向城市化背景,进行中国城市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战略思考,缩短中国城市地理学与主流的城市地理学的距离,通过大人文与大科学交融进行城市地理学方法论的建立和完善、国际视野和地方行动;另一方面需要面向国家“十二五”等近期发展目标和重点,积极的设计和执行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行动计划。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中国;学科进展1 引言当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一方面,人们都把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渊薮和焦点;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
这个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广,不仅包括生产、消费、流通等空间现象,也包罗造成空间现象的非空间过程。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来说,20世纪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这个世纪里。
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
一、学科发展概况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托名大禹,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地理现象的注意和记录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证。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1],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至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舆地之学(沿革地理)。
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轫于1 900余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
简述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城市社会经济问题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过程、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
到了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涉及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城市群发展、国际城市比较研究、城市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方面。
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也越来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未来,中国城市地理学将继续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完善学科体系,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
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吴传钧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中国地学会创建于1909年9月,她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团体之一。
中国地学会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由古代地理学开始迈入近代地理学。
缅怀我国地理学的建树和中国地理学会的创建与发展,要归功于创建中国地学会的张相文、白毓昆、傅增湘、蔡儒楷、袁希涛等先生,和倡立中国地理学会的竺可桢、翁文灏、胡焕庸等先生。
而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的成立,反映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组成新的中国地理学会,则标志着我国地理学由近代地理学开始迈入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全国地理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国地理学从工作规模、专业队伍、成果积累、学科建设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来衡量,无不光大前业,焕然一新。
1 地理学发展的回顾1.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我国古代地理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代历史学、文学和哲学都有所包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国学术思想的影响而自成一格。
早在战国前后,我国就出现了《山经》、《禹贡》等区域地理着作。
从2世纪即开始,我国各地编撰的各类区域地理志、地方志迄今保存有1万多种。
我国古代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均领先于国际水平,如公元3世纪裴秀(224~271年)对地图的编制、6世纪郦道元(466~527 年)发表第一部水文地理名着《水经注》、11世纪沈括(1031~1095年)对流水侵蚀作用和海陆变迁规律的记述、15世纪郑和(1371~1435年)大规模航海考察、17世纪徐霞客(1587~1641年)对岩溶地貌的研究等。
15、16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世界地理大发现促使西方地理新思想的产生。
洪堡(1769~1859年)及李特尔(1779~1859年)对地理的重要贡献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促使了世界古代地理学迈入了近代地理学。
19世纪,西方各国的地理学会开始陆续建立,1871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1922年成立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简称IGU),使地理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
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与展望
学科发展D i s c i p l i n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与展望*柴彦威1赵莹1刘云刚2(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本研究得到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项目“地理学方法研究”(2007FY140800)资助收稿日期:2011年6月21日摘要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受哲学思潮、相邻学科、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通过积极消化西方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并分层次吸收与中国本土密切结合的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建立起了多种路径,强调方法研究与应用案例结合,传统方法与前沿方法兼顾。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系统研究,从学科体系上弥补了中国城市地理学偏重于经验与实证研究的缺陷,引入了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的方法论;从知识共享与人才培养上,组织了方法论的主题研讨会,营造出积极的理论争辩氛围,形成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方法研究团队。
未来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当以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外生地理学与内生地理学相统一,积极推进地理资源共享平台与研究者网络建设。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方法论,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DOI :10.3969/j.issn.1000-3045.2011.04.0101引言过去半个多世纪,城市地理学在中国地理学中的学科地位稳步上升,尤其是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其社会影响和满足国家需求的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工学化”倾向也导致了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越来越关注于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对而言却弱化了其哲学思考和理论建构方面的贡献[1];在理论方面则过多地依赖于西方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引进,淡化了对学科本身学术研究的历史总结[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的城市地理学几乎每隔十年都经历一次研究思潮的“转向”,且不断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相互借鉴[3];同时,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也推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手段的多样化。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内容提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英文摘要】Geography in China has achieved a great progres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now is fac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im portant tasks when entering the 21st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being intensively changed the natural and social-economic stru ctures of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s 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hole country and various regions become the most im portant tasks that facing geography i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ing discipline for fulfilling those national subjects and shoulders the respon sibility without shirking,meanwhile has a broad space for developing.【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发展进程/当前形势/未来任务Geography in China/Past progres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direction.【正文】1 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融合了历史学、地理学和人类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揭示了中国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近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就有地理学家陆贾和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展开了地理与历史的交叉研究。
然而,真正系统性地将地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则是在20世纪以后的事情。
20世纪上半叶,陆地科学和地理学发展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1970年代,随着文化地理学的兴起,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焦点逐渐从地名学转向了文化地理学,并且开始关注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成为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新方向,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手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仅仅依靠古代文献和考古遗址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对历史人文地理的全面认识。
近年来,社会人文地理学、环境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分析等新的研究方法被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学者广泛应用。
其中,社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手段,意在发现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
环境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环境考古、环境地理分析等手段,从环境变化的角度解读历史文化发展。
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则通过整合和分析大量的地理数据,揭示了历史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
近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创新和实证分析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研究者通过对历史地名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地理学科是一门涉及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地球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揭示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地理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治天下之道,必先治其地”就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地理学的重视。
然而,正式的地理学科建设却发生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189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奠定了中国地理学科建设的基础。
20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家斯文·赫尔哈尔茨提出了“地球地理学”这一概念,并在中国推动地理学科的整合和发展。
二、地理学科的学术发展随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地理学科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地理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地理学科的国际化进程。
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的地理学科涉及广泛,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等多个子学科领域。
研究范围涉及地球表层的各个方面,如地貌、气候、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市化等。
中国的地理学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国际级的重要成果。
在教育培养方面,中国的地理学科开设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和投入。
各级高等院校建立了地理学系和地理研究所,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研究和发展空间。
同时,地理学科的师资队伍也得到了不断壮大和提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理学家涌现出来。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理学科的研究和教育资金相对不足,影响了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一些重点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升中国地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地理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地理学人才。
近十年来,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及趋势
近十年来,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及趋势摘要】在收集和整理2000-2010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相关论文的基础上,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对地理学的发展进行回顾。
分别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范畴,理论和概念角度阐明了城市地理学的各种方法和主题。
并且结合空间结构、域城镇体系、城市化、新领域与新方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等方面,总结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趋势,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展望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119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7-019-02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the trend of urban geography research progressLan tian(hubei normal college geography science, China's hubei huang shih)【Abstract】to collect and arrangement in the 2000-2010 main domestic geographic and related journals and the relevant papers, and on the basis of cities in China since 2000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Respectively from the city of geography research category, theories and concepts of urban geography Angle illustrates the methods and theme. And then a space structure, domain urban system, urbanization and new areas and new method and other related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urban geography research field in our country and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analyzes research trend, and profits from the overseas experience, look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geography.【Keywords】Urban geography; Development; trend1.引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REVIEWS AND NEW PROGRESSES IN CHINA'S URBAN GEOGRAPHICAL STUDIES SINCE 1900作者: 许学强[1];姚华松[2]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1412-1420页
主题词: 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
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
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之发展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之发展王嘉川;狄三峰【摘要】This article has summed up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urban geography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oretical exploration,research of ancient capitals,other ancient cities' research and city map's compilation.The article has given some statements and evaluations on some viewpoints and works.Meanwhile,the author has pointed out that three deficiencies of development.%从理论探索、古都研究、其他历史城市研究和历史城市地图编纂等四个方面,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状况。
在综述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三点不足。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5【总页数】11页(P50-60)【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古都研究;城市群研究;历史城市地图【作者】王嘉川;狄三峰【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6中国历史城市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中较为成熟的一个分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从一开始局限于单个城市研究,经过20年左右的惨淡萧条,再到1979年之后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许学强
文章编号:1000-8462(2003)04-0433-0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①许学强,周素红(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 510275)摘 要:在收集和整理1980—2000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的基础上,对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进行回顾。
分别从城市空间结构、区域城镇体系、城市化、新领域与新方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等方面,总结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趋势,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展望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综述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1 引言1985年11月在江苏无锡,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我国首届“城市地理学术讨论会”,会议着重讨论了我国城市化及城市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笔者在会议上宣读了《努力发展我国城市地理学》[1]一文。
时至今日,虽然只有16—17年的时间,但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地理学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
20世纪90年代沈道齐(崔功豪)、姚士谋、周一星、阎小培、顾朝林等先后从不同侧面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作了总结或评述[1-12]。
除顾朝林以外,其他总结的内容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的,也都没有考虑国外的进展。
最近,我们翻阅了1980—2000年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10种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7种外文期刊②,并进行了分类统计。
统计选择的原则是:①期刊选择主要根据公认原则和中山大学藏书状况;②时间选择主要是1980—2000年,有的期刊从创刊之日统计;③内容选择主要是城市地理学及与城市地理关系密切的区域研究和城市规划应用研究;④作者选择主要是地理学背景及少量发表城市地理文章较多、影响较大的相关学科的作者。
统计分析结果充分显示,近20年我国城市地理研究总的走势是研究领域越来越拓展,新方法运用越来越广泛,城市地理学越来越成熟。
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_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评述
2008 年第 2 期 总第 100 期 人 文 地 理
提 要: 城市地理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最 近 的 三 十 年 里 得 到 了 迅 速 的 发 展 。 本 文 主 要 评 述1980 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城市体系和城市经 济与社会地理的研究进展。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 起飞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转型, 这为中国城市 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 中国城市地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特别是在城 市化和城市体系研究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 并 具有高度的实践性。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geography in urbanization, urban system, urban economy and social geography since 1980 in China, giving a full account of and comment on the research process, contents, key theories, and the features of urban geography.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had resulted in the swift transi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urban social structure, urban community typ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classifications have provided the precious opportunities and spa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the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城市地理学论文三千字
城市地理学论文三千字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大家看看下面的城市地理学吧!城市地理学论文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
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
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
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
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
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
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许学强1,姚华松2(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
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
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
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
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
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
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
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
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
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
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第9期许学强,姚华松: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1413研究,少数地理工作者参加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的实践,发表过“论包头城址与建设”、“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开发与利用”、“经济地理与城市规划”等文章,但整体规模小,影响不大。
一个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源于美国学者施坚雅,他应用区域体系和中心地理论着力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城镇化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他主编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该书集合了他本人及芮沃寿、章生道、牟复礼、斯波义信、伊懋可等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从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空间体系视野下的城市、清代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三方面进行了论述[14]。
总体上,这些研究大都从属于历史地理、聚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范畴。
从研究内容看,整体上较为分散,与城市发展和建设结合较少,研究成果的作用和影响十分有限,谈不上理论水平的建树。
真正的现代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兴盛于1970年代中后期,借力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复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长春地理所及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地理界很多单位,都相继参加了全国或各地蓬勃开展的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在不同层次上研究城市的发展、调控或中小城镇的布局问题,为开展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981年创刊的《经济地理》为城市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发表论文的又一个学术园地;与此同时,1981年下半年由陈汉欣发起创刊,中科院地理所经济地理室主办的《工业、城镇布局与区域规划研究》作为内部学术刊物,为含有内部资料不便公开发表的论文提供了交流园地,受到国家计委、建委及学界的欢迎。
1984年随着沿海14个城市对外开放,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陈汉欣发起组织地理界7、8个单位,由胡序威主编《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又与香港中文大学杨汝万教授合作出版了该书的英文本。
1980年代中后期,城市规划相关工作及有关学术论文日渐增加,将在本文后面分类介绍评述。
在此基础上,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进入旺盛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日渐加强,与相邻科学的交叉性日渐增强,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受制于国家发展形势和政府对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向老大哥苏联学习”、“发展城市就是搞资本主义”和“先生产、后生活”等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地理研究进展缓慢。
后来,在“山、散、洞”、平衡布点、国防安全等工业布局原则下,大型建设项目带动了一些专门职能型城市的崛起和发展,布局和选址给城市地理研究提供了应用空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城市规划受到空前重视,极大带动了城市地理的应用研究。
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为中国城市发展和研究提供国际化视野,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打破了原有城市发展既定规律,城市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为当代中国城市地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核心研究内容对1900—2009年中国城市地理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将核心研究主题及内容进行归结,在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对同一主题在不同时期的观点演变。
总体上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大致有以下核心主题。
2.1城市化吴友仁1979年在《城市规划》发表的“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
中国城市化研究重点大致包括城市化内涵、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道路选择、城市化机制、乡村城市化等方面。
2.1.1城市化内涵及水平。
学界普遍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伴随城镇数量增进和规模扩大、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演化、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市物质文明和文化向农村地区逐渐渗透[15]。
近些年,学界除了重视产业非农、空间城市化等城市化的物质性和空间性表征外,行为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精神城市化层面也受到关注。
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大致有人口城市化水平(非农业化率)和复合指标法两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前期低、后期高。
对于城市化过慢,章生道认为与中国存在源于封建后期传统城市体系和源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影响的城市体系的二元体系有关;另外,陈金永提出了工业化与城市偏爱说[16]。
198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正规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水平急剧上升。
对于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许学强和叶嘉安分析发现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正相关,和人口密度负相关。
城市首位度的省际差异与地理条件的地域差异、政府发展政策有关[17]。
2.1.2城市化道路。
对于中国应该走何种城市化道路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城市规模上,由开始的以“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为代表的小城镇论到1980年代的以“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为代表的折中论,再到1990年代的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为代表的中小城市论。
这种以城市规模论城市发展的论调,在全球化和对城市发展规律不断深入背景下得到消解。
事实上,城市发展不再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城市化的内涵与质量、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节点地位等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城市化发展方针应该多元化,任何区域的城市化都应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
周一星对城市化道路的阶段性进行分析,提出城镇化和成长规模等级体系的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18]。
2.1.3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发展的凭借,即城市化动力机制一直是中国城市化研究的焦点。
1983年,城乡建设环保部“若干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课题组把中国城市化动力归结为国家有计划的投资、大城市自身的发展和扩散、乡村工业化、外资引进与地方经济发展等5方面[19]。
许学强认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动力在于以下方面:通过商品化促进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非农化提供充足的城市劳动力、通过工业化促进城镇规模和劳动力需求的扩大、通过发展现代文化提升生活质量、通过空间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20-21]。
崔功豪等论述了小城镇在农村城市化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基于地方政府、农民群体力量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22]。
大体上讲,1980年以前,基于“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的动力和基于“自下而上”的乡镇集体或个人投资发展的乡镇企业的动力构成了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独特的二元结构,沈建法将其概括为由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和自发性城市化组成的双轨城市化[23]。
到了1990年代,薛凤旋等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自外而内”的外商投资的城市化新动力,即外向型城市化。
这种城市化模式表现出以小城镇和小城市为主导、跨境城市化的特征,具体运作方式表现为“前店后厂”型,但新的条件下“前店”有本地化的趋势[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