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稿浅析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意义

合集下载

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

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

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而城乡二元结构正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文章拟从对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中,探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主要途径,提出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转型发展“二元制度”是发展经济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但是时至今日,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阻碍。

因此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我国农业发展相对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来讲,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和989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2:1,这已经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由于城市拥有更为先进的产业和技术,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投入。

因此,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农村空心化加剧,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下降。

同时,城乡二元结构还加大了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相对较窄,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另外,城市居民由于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社会公平的实现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还对农村和城市的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年轻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同时,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也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导致了大城市不断扩张,乡村人口流失和市郊农村负担加重。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对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带来了问题。

城市的发达文化和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知识产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文化更加繁荣多元。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相对贫乏,传统文化受到挤压。

这种文化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造成了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

综上所述,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

当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

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在当前,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矛盾的瓶颈问题,而制度性缺陷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文章分析了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提出了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危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第一是分散发展。

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

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集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

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第四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影响篇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当今中国,不公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并以渗透到经济、政治、司法、教育等各个领域。

这种现象不是突然间出现的,而是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埋下了种子,其深层原因就是新中国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通过划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给予人民以不同的身份,同时也划分了不同的权利义务。

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身份不平等,社会地位不平等,享受的权利不平等,承担的义务不平等,最终形成了社会的整体不公局面,并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一、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户籍制度的初步建立新中国建立之初,共产党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政权并不稳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较早的沈阳、鞍山等地自1949年至1950年3月共发生反革命破坏事件253次。

”此外还有大量地痞、流氓、游民及国民党散兵游勇破坏城市社会秩序,扰乱治安,严重影响着城市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发展。

[1]因此这一时期的户籍政策主要针对控制敌对势力。

首先,将户籍管理工作全部交由公安机关负责,加强对人口管理的力度。

其次,在城市中建立“特种人口”制度。

例如北京市1949年规定,“大小旅栈、客店、妓院均需建立旅客登记循环簿及旅客统计日报表,于每日就寝前,向该公安派出所呈送之备查。

”一般住户的来客登记是“住宿3日以上者,应由户主于即日持户口簿申报登记,离去时即日申报注销”[2]。

户籍制度建设采取的是先城市、再城镇、后农村的顺序。

到1950年底,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户籍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农村户籍制度到1951年才开始试建设。

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该《条例》是新中国最早的一部全国性的户籍管理制度,其第一条明确强调了迁徙自由,第五条规定了迁入和迁出制度,废除了过去各地颁布的城市户籍管理规则,统一规定了城市户口登记制度。

建国初期,虽然户籍制度对人口管控严格,但并没有限制人民的迁徙自由。

当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

当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

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在当前,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矛盾的瓶颈问题,而制度性缺陷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文章分析了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提出了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危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第一是分散发展。

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

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1集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

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第四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城乡二元制度

城乡二元制度

城乡二元制度城乡二元制度是指城市与农村在制度安排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一种城乡之间在政策待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差异化的制度安排。

这种制度安排既体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也体现在城市内部。

城乡二元制度在中国尤为明显。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乡户籍制度差异。

城市户籍往往被称为“城镇户口”,而农村户籍则称为“农村户口”。

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同,城市户籍的人们享有更多的权益与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

相比之下,农村户籍的人们常常面临着教育、医疗、就业机会有限、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其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

而农村地区的农民则往往面临着较低的收入水平。

这种收入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

此外,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

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丰富的公共服务资源,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公共服务资源紧缺的问题。

比如,农村地区医疗设施不足,教育资源不足,这使得农村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为了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需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户籍差异。

建立以人为本的户籍制度,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平等的权益和福利。

同时,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之间的互补发展。

其次,要加大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要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最后,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城乡人才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能。

加强城乡经济的互动,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总之,城乡二元制度在中国尤为明显,这种制度安排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加大,社会不平等问题突出。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建议
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 要趋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 展的重要趋势。未来,城市和农村将 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的局面。
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制定适 合的发展战略;二是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 会资本和资源向农村流动;三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要注重城乡 交流和融合,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相互学习和合作。
要点二
启示意义
这些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首先,我们 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 相应的发展策略;其次,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 发社会各方面的活力和创造力;再次,政府应加强对农村 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后, 要加强城乡交流和融合,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共同繁荣和发 展。
政策支持与引导
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01
明确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02
制定和完善涉及城乡发展的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
策法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03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
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农村和城市关系。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意义重大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整合城乡资源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

同时,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促进社会公平。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和社会公平。

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共享和均等化,提高全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

此外,城乡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人才流动,推动城乡人口结构的平衡发展,降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文化和心理隔阂,促进全民素质和人类福祉的提升。

三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推动城市规划和农村改造,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可以降低城乡土地利用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进步和生态文明双赢。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从政策、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财政投入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和创新。

特别是需要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特殊制度和机制,包括土地、财政、税收、社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

同时,需要引导农民就业创业,完善农村经济组织和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产业发展等。

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功能分工和协调合作,形成城乡联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和协同进步,促进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美好格局。

应该充分发掘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和优势,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和创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思考.doc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思考.doc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思考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形成。

当时我们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方面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另一方面又限制农民进城就业。

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包括城乡分割的建设投入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生活福利制度及市场交易制度等,造成了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均资源占有量、收入和消费、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城乡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差距,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为了把这个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理论界和执政者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

早在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时期,欧文,傅立叶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概念,马克思也提出要根据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消灭不合理分工,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

当然马克思所说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在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为前提的城乡一体化。

所以,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的产物,城乡对立和分割,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在将近二百多年以前就有很多人提出来了,并且提出了解决的设想和方案。

按照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 p达到700-1500美元之间,农业在gdp中比重下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到30%,城市人口超过50%,就可以断定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农业和工业处于平等发展机会和权利,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再是农业,也不需要从农业吸收资本等要素去推动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由农业转为工业和非农产业,农业成为了工业反哺对象,这个阶段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

基于这个规律,如果不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着手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就会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一、引言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指在中国农村存在的城市与农村土地制度的差异化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土地制度上。

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的不同待遇导致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福利的差异。

本文将从城乡土地制度的基本情况、形成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城乡土地制度的基本情况城乡土地制度的基本情况是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城市土地制度下,土地资源更加市场化,可以流转、买卖,而且具有较高的价值和变现能力。

而在农村土地制度中,土地资源基本上是集体所有制,只能通过租赁或者承包的方式进行利用,没有明确的流转市场。

三、城乡土地制度的形成原因1.制度差异化:城乡土地制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所导致的。

城市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土地经营更加市场化,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土地的流转和利用受到限制。

2.政策因素:城乡土地制度的差异也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政策有关。

在城市土地制度中,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收取土地出让金,增加财政收入。

而在农村土地制度中,土地征用补偿较为有限,农民的土地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四、城乡土地制度的影响1.收入差距:由于城乡土地制度的差异,城市居民的土地增值收入更高,而农村居民的土地权益得到相对较少的回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2.资源流失:农村土地制度的限制导致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困难,一些农民被迫转而从事城市务工,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和资源流失到了城市。

3.社会稳定:城乡土地制度的差异也导致了农民权益的受损,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土地征用和城市扩张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五、解决城乡土地制度差异的方案1.逐步取消城乡土地制度差异: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逐步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并增加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保护,缩小城乡土地制度的差异。

2.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政策体系,合理规划和分配土地资源,增加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提高农村土地的价值和利用效益。

解读城乡二元体制

解读城乡二元体制

国家政策调整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大任务。——摘自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 制保障。——摘自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
城乡二元结构的两个看似矛盾的特征
(一)城乡差距愈发显著 1.收入差距扩大。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小于1.6, 只有3 个国家大于2,中国即是其中之一。根据 统计,1984 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为 1.835∶1,2000 年扩大到1∶2.65,2008 年为3.315∶1, 到2009 年已达到 3.333∶1。 2. 消费差距悬殊。据统计,1984 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04∶1,1989 年为2.26, 2001 年这一数字首次超过3,达到3.05;此后该数字一直维持在3以上,2008 年为3.07, 2009 年为3.333,至2010 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已经接近3.5。也就是说,三个半农民的 消费支出只抵一个城市居民。农村的购买力如此低下,这也是国内市场开拓不了、内 需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估计,我国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大概比城镇居民要落 后10-15 年。 3.财产差距悬殊。城乡居民的财产状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统计 方法得到的数据出入也较大。但是,这种状况并不能说明人们对此没有一个共性的认 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城乡财产差距十分悬殊。这里仅从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来说 明这种状况。据统计,1995 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中) 财产性收入之比为2.20∶1,2008 年达到2.61∶1。此外,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 社会保障程度等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悬殊。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什么是城乡⼆元结构?为什么要打破城乡⼆元结构?什么是城乡⼆元结构?为什么要打破城乡⼆元结构?城乡⼆元经济结构⼀般是指以社会化⼤⽣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业⽣产为主,⽽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均消费⽔平远远⾼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程度上是实现城乡⼆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进程。

城乡⼆元结构的危害在于: (1)中国⼆元经济结构⽭盾是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化素质差距的扩⼤等,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2)城乡⼆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元结构还使城乡居民收⼊⽔平与消费⽔平的差距不断拉⼤,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也在不断拉⼤: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档耐⽤消费品受农民收⼊下降的影响,⽆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使农村的相当⼀部分潜在需求⽆法转为现实需求。

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从⽽影响与供给有关的产业结构的发展。

(3)传统的城乡⼆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道道资⾦、市场、技术、劳动⼒等壁垒,阻碍了⽣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或障碍,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遇到阻⼒,⽽且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农分割现象的继续存在⽽受到制约。

(4)不仅如此,城乡⼆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浅析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

浅析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

浅析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要想改变这一结构,就需调整城市政策偏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对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结构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解构现存经济解构,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城乡二元经济解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偏向政策在中国是广泛存在的,这些政策是长期积累而来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不断的发生改变。

1.双半社会: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双半社会时期,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帝国殖民主义的影响。

自1840年后,中国在外国的船坚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城市,给予了国外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使得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处于了不同的阶段,又加之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在沿海城市兴办近代工业,使得这些城市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同国内农村的联系密切得多,因此逐渐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与不平衡发展。

2.新中国:中国城市偏向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城乡差距和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延续则主要是城市偏向政策作用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要在当时的环境下,较迅速的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就不能走先发展农业,再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的老路子,但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却不是我国当时的比较优势,因此,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宏观政策使重工业得以发展。

国家为了实现赶超型战略,实行所谓的“剪刀差”政策,通过扭曲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创造一种不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环境,获取农业剩余以补贴工业化。

同时国家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增长的战略,工业部门使用了资本倾向的技术,因此限制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3.改革开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剧改革开放之后,更新形式的城市偏向政策也悄然而生,主要表现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农产品交换处于不利地位;农民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却最后享受改革成果;农民的税负远远高于城市居民;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城乡公共福利和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浅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浅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元 结构 , 而是 扩大 化 的城乡 二元结 构 , 是层 次更 深 、 因素更 复 杂 、 度化 的城 乡二元 结 构 , 给解 决“ 制 这 三农 问 题 ” “ 乡二元 结 构 问题, 加 了更 大 的难 度 。在 当今 中国工业 化 、 、城 , 增 城镇 化 日益加 快 的进程 中 , 对其若 干 问
产 出率 明显 提高 。对 户籍 制度 加 以改革 , 取消对 农 村居 民的 限制 , 村这 两 大 资源 通 过科 学 配置 , 可 变 农 就
为 巨大 的社 会生 产力 和 巨大 的经济 优势 。让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享有 权按 照宪 法维 护 集体 所 有 制 土地 的权 益 、 乡 居 民 城 将 能均 衡使 用城 乡资 源 , 促进 资 源科 学 配置 , 进资 源发 挥 最佳 效 益 , 而缩 小 城 乡二 元 结 构 的负 面 影 将 促 进
私利 ; 其二 则是法 理 不平 等 , 如农 民缺 乏享有 按人 数 选举 人 大代 表 人 数 , 例 在人 大 代 表 中真 正 平 民百 姓 比
农 村官 员要 少 。
1 2 造 成 贫 富差 距 不 断 扩 大 。
城 乡二 元 结构是 城市 富 、 村穷 最 主要 的根 源之 一 。中 国城 市 的兴 起 与发 展 往 往是 从 农 村 进行 原 始 农 积 累的 , 从农 民手里 以很低 的费用甚 至无 偿得 到 土地 开发 , 加之 中 国特色 的 以农 支工 、 以农 村支 援 城市 , 推 动 了城 市 的发展 。这 种发 展模 式导致 当今 的中 国城市越 来 越富裕 , 而农村 则越 来越 贫穷 , 乡差距 不断 扩 城 大 。以云南 省为 例 , 云南 城 市 居 民 人 均 收 入 为农 村 居 民人 均 纯 收入 的数 倍 , 有差 距 不 断扩 大 的趋 势 : 且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示例文章篇一:《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那可太重要啦!》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不是一件小事,这对咱们国家来说,意义可大着呢!就拿我家来说吧,我爷爷奶奶住在乡下,每次放假我去看他们,都能感觉到城乡之间的差别。

乡下的路不像城里那么平坦,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满是泥水,走起来可费劲啦!村里的学校也没有城里的学校漂亮,教学设备也没那么齐全。

这难道不影响乡下小伙伴们的学习和成长吗?再想想城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商场里啥好玩的好吃的都有。

可是乡下呢?没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也没有那么多丰富的商品。

这差距,难道不应该改变吗?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就好像是在搭建一座神奇的桥梁,把城市和乡村紧紧地连在一起。

有了这座桥,城里的好东西就能更容易地去到乡下,乡下的好东西也能更方便地来到城里。

比如说,城里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如果能到乡下,那乡下的爷爷奶奶们看病不就方便多了吗?乡下新鲜的蔬菜水果,要是能更快地运到城里,城里人不就能吃到更新鲜更健康的食物了吗?这就好比我们玩拼图,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就是把城市和乡村这两块拼图完美地拼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大画卷。

假如没有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那会怎么样呢?乡下的小伙伴们可能一直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梦想是不是就更难实现啦?城市里的人们可能也很难体会到乡村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

这难道不可惜吗?而且呀,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还能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机会。

城市里的企业可以到乡下建厂,乡下的叔叔阿姨们就不用跑到很远的地方打工,能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家人,这多好啊!这不就像给我们的生活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让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吗?所以说,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真的太重要啦!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城市和乡村都充满活力和希望!示例文章篇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哎呀!你们知道吗?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太重要啦!这就好像给我们的生活搭了一座超级大的桥梁,让城市和乡村能够手拉手,一起变得越来越好。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逐渐凸显,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必显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这不仅是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之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实现全面小康,消除城乡差距中国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而城乡差距的存在是全面小康的一大瓶颈。

城市人口享受着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等各项公共服务,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居民的收入、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权益存在巨大差距。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小康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2.调整城市发展模式,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当前,城市发展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产业高度集聚于城市,而农村地区受益较少。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以调整城市发展模式,协调城乡发展关系。

通过引导产业向农村转移,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实现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

3.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国家力量城乡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只有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才能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国家的持续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力。

4.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民素质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这对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5.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源,城市资源面临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相对而言,农村地区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协调开发和利用,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和现状出发,探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并阐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和现状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发展不平衡问题。

城市更加先进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形成了严重的城市人口问题。

农村地区也面临着农业结构单一、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性1. 推动城乡公平、全面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实现城乡区域间资源的均衡分配,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农业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可以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吸引农民工留在农村或回到农村创业,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等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3. 构建和谐稳定的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可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矛盾,减少城市社会保障负担和农村社会救助负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性。

三、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积极作用1. 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

通过优化城乡空间规划和发展布局,推动城市和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潜力,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组织发展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的劳动生产率。

2.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对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解释:一、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传统的城乡分割模式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以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对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通过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民工就业等措施,可以实现农村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

在传统的城乡分割模式下,城市过度集中了资源和人口,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避免过度集中。

通过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等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城乡融合发展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改善,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三、实现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在传统的城乡分割模式下,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导致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可以通过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水平等措施,实现城乡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城乡融合发展也可以促进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它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制度创新和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的意义

农村改革的意义

农村改革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关注。

按照新的要求,政府不断促进农村改革,以求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

农村改革的有效实施,对于未来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农村改革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经济水平,促进农村的经济繁荣。

目前,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体制改革等原因,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推动。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让农民获得更多获利,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同时也拓宽了农民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社会发展水平。

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也越来越高。

由于农村改革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经济环境也更适于农民的发展。

此外,农村改革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的教育状况,促进农民的文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

最后,农村改革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改善社会关系,打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当前,农村改革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社会不同领域都有所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农村改革和城镇化进程未能有效融合、依赖农村劳动力仍然很大等。

因此,政府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从政策上,采取更加激励性的政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法律制度上,健全农村改革政策,完善农村体制、权力机构、经济体制等,使农民更安全地发挥自身作用;从经济环境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搞好城乡一体化,提高农业机动性,使农村经济更好地服务城镇发展。

总之,农村改革的有效执行,对于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社会和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农村改革当中,积极推动农村改革的发展,使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意义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政策的指挥下,全国上下遵循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但与此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城乡二元体制格局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近些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主流政策选择。

各地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和县镇,大都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和经验,并迅速向周边县市推广开去。

但是,如何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改革,从而全面推行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本文试图从城乡二元体制定义入手,具体分析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背景和体制弊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突破点,从而进一步阐述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差距二元体制协调资源配置一、城乡二元体制的定义二元社会结构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博克在观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国内存在着两个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完全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子系统。

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特点主要由相互对立的两部分组成,即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和保障机制。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界定,使得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具备特殊的意味,很多人从的出身决定了今后一辈子的地位和福利,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地位和福利差距的长期存在,对整个社会和谐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正是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对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本质,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也许都能得出答案。

城乡二元体制,是指在国家主导下,在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对社会资源区域间(城乡)分配不均的制度。

二、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背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模式必然经历从城乡二元分离式格局向城乡一体化格局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振兴的必由之路。

1949年之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保证工业化进程有效推进,新中国政府制定了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制度,正是由于以上制度和战略的实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形成。

1978年以后,新中国城乡二元制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二元制结构越来越明显,城乡差距越来越巨大,“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目标的确实现,但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构想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拦路虎。

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所在,要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出台一系列措施,分阶段、有步骤地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这标志着我国将逐渐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政策开始启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决定,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城乡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重要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2008 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30 年,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1政策文件,包括数个中央全会文件和10 个中央“一号文件”。

这些文件一方面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己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因此,审时度势,把握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根本,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任务。

二、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解决好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将会大大缓解社会矛盾,特别是满足社会底层人民的利益诉求和政治权利,有利于实现过敏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但是如果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没有得到很好的规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造成巨大冲击。

具体表现如下:(一)造成了内需增长的严重阻碍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主要问题,首先是造成了内需增长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严重阻碍。

本来农民大量和源源不断地进入非农产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的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成为供给和经济爆发性持续增长的源泉。

相应的,农民市民化和其赡养人口的城镇化也提供了内需增长的强劲动力,二者形成了相互推动的平衡发展。

但是我国1.5亿农民工及其赡养人口的实际收入水平却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农民工在提供了巨大的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又很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和文明,这是我们依赖外部需求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工及其家属不能市民化其次是农民工及其家属不能市民化,也进一步扭曲了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

由于农民工绝大部分是在第二产业就业,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企业基本上不考虑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劳动力再生产和繁衍的教育及培训费用,很多地方完全依赖和满足于对中青年劳动资源的近乎掠夺性的开发和使用。

廉价劳动力在长时期的近乎无限共给,阻碍了企业和产业的技术提升与升级换代。

工业初期化的成本优势没有随着城市化发展,使人力资本的相应提高逐步转变为技术优势和品牌、渠道优势。

同时,由于农民工家庭不能市民化,劳动就业极大地依赖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行业景气。

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后者本来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吸收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

(三)资源的逆向配置由于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使其储蓄基本上是汇回原籍乡村,赡养父母、养育子女以及在乡村建房置业,以备失业还乡。

这样,在亿万农民已经、正在和必将会逐步离开的地方,又在不断修好房建新村,而在他们已经就业和还会不断进入的城镇却无房可有可居。

同时,1亿多农民工及其后续者的离乡不离土、离家不移家,影响了农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模经营,阻碍了减少农民、富裕农村的现代化正常进程。

(四)城市化建设的畸形发展由于城市发展并不考虑已经就业的农民及其家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属,城市化建设出现了围绕少数城市居民自我循环的高端化发展。

大楼大街大广场大住宅的发展脱离了我国的土地等资源禀赋和人均实际负担能力,城市办公和居住条件甚至超过了人均GDP是我们5倍10倍以上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区乃至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由于农民工及其家属并未真正离土从而放弃乡村的土地和宅基地的占用,国家为保基本农田的红线,不得不严格控制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土地的巨大需求,造成城市的供地的制度性稀缺,进而大大推高了城市地价和房地产价格。

这样导致在高房价面前,不仅农民工望洋兴叹,就连城市中下层居民也望而却步,致使城市化的成本和门槛越垒越高。

(五)农民工及其家属不能逐步融入城镇最后是农民工及其家属不能逐步融入城镇,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伦理道德问题。

由于农民工基本上是中青年人,他们往往夫妻分居、家庭分离,其漂移的第二代在城乡文明交错的冲击和夹缝中长大,教育环境差和不稳定,有巨大的身份认同危机。

这个人数不断迅速增加的庞大社会阶层,长期处在流动的困惑和焦虑的状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

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就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关键在制度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的制度创新,要以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为核心。

从这个角度来看,最重要和关键的是以下几个制度的改革:(一)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体制最基础也是最牢固的制度,因此要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壁垒,首先必须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建立可以自由流动、城乡统一、迁徙自由、有利发展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法律地位上确立城乡居民的平等关系。

(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土地使用权问题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稳妥而积极地处理好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与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或抵押,是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城乡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保障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使城乡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一体化,使农村居民、农村进城居民及城市居民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样经济发展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劳动力就能在市场上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保障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人力需求。

五、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意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时期,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历史证明,转型阶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矛盾凸现,不稳定因素增多,如果国家采取正确措施,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平稳转型,最终实现工业化;相反,在这一时期,如果国家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那么社会将产生严重的动荡,经济社会发展停滞,如南美一些国家。

如何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

深入研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也关系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协调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与改革成果的重大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可以肯定地说,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是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之后另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人民生活的幸福体现于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体现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协调。

只有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才能真正使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农业税的减免或取消,政府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显然又是不够的。

关键在于改革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机会。

这才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二)从社会协调的角度来看必须做到城乡发展的统筹,区域发展的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