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波形模糊图专业训练课设报告

合集下载

雷达成像课程设计

雷达成像课程设计

雷达成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雷达基本原理,掌握雷达成像的基础知识;2. 学生能掌握雷达成像中常用的信号处理技术,如脉冲压缩、多普勒效应等;3. 学生能了解不同类型雷达的成像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雷达图像,解读雷达图像中的目标信息;2. 学生能够操作雷达模拟软件,完成简单场景的雷达成像模拟;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雷达成像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雷达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提高对科学研究的热情;2. 学生能够认识到雷达成像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团队协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年级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雷达及信号处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对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雷达及信号处理基础知识;2. 强化实践操作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3.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雷达基本原理- 雷达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雷达信号特性及其传播- 雷达方程与雷达截面2. 雷达成像技术- 脉冲雷达与连续波雷达成像原理- 脉冲压缩技术及其在雷达成像中的应用- 多普勒效应及其在雷达成像中的应用3. 雷达成像系统- 雷达成像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原理- inverse SAR(ISAR)成像技术4. 雷达图像处理与分析- 雷达图像预处理方法- 雷达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 雷达图像的参数估计与质量评价5. 实践教学- 雷达模拟软件操作与成像模拟- 小组合作完成雷达成像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数据分析与总结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雷达基本原理及雷达方程第2周:雷达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第3周:雷达成像系统及其分类第4周:雷达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第5-6周:实践教学与实验总结教材章节关联:教学内容与教材《雷达信号处理》第3章、第4章、第5章相关内容紧密关联,确保学生能够结合教材深入学习雷达成像相关知识。

实验1.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1.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1.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一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要求1. 了解雷达常用信号的形式。

2. 学会用仿真软件分析信号的特性。

3.了解雷达常用信号的频谱特点和模糊函数。

二、实验参数设置信号参数范围如下:(1)简单脉冲调制信号:载频:85MHz脉冲重复周期:250us脉冲宽度:8us幅度:1V(2)线性调频信号载频:85MHz脉冲重复周期:250us脉冲宽度:20us信号带宽:15MHz幅度:1V三、实验仿真波形1.简单的脉冲调制信号程序:Fs=10e6;t=0:1/Fs:300e-6;fr=4e3;f0=8.5e7;x1=square(2*pi*fr*t,3.2)./2+0.5;x2=exp(i*2*pi*f0*t);x3=x1.*x2;subplot(3,1,1);plot(t,x1,'-');axis([0,310e-6,-1.5,1.5]);xlabel('时间/s')ylabel('幅度/v')title('脉冲信号重复周期T=250US 脉冲宽度为8us') grid;subplot(3,1,2);plot(t,x2,'-');axis([0,310e-6,-1.5,1.5]);xlabel('时间/s')ylabel('幅度/v')title('连续正弦波信号载波频率f0=85MHz') grid;subplot(3,1,3);plot(t,x3,'-');axis([0,310e-6,-1.5,1.5]);xlabel('时间/s')ylabel('·幅度/v')title('脉冲调制信号')grid;仿真波形:脉冲信号重复周期T=250us 脉冲宽度为8us 幅度/v10-101时间/s连续正弦波信号载波频率f0=85MHz23x 10-4 幅度/v10-101时间/s脉冲调制信号123x 10-4幅度/v0-101时间/s23x 10-42.线性调频信号程序:Fs=10e6;t=0:1/Fs:300e-6;fr=4e3;f0=8.5e7;x1=square(2*pi*fr*t,8)./2+0.5;x2=exp(i*2*pi*f0*t); x3=x1.*x2;subplot(2,2,1);plot(t,x1,'-');axis([0,310e-6,-1.5,1.5]);xlabel('时间/s')ylabel('幅度/v')title('脉冲信号重复周期T=250US 脉冲宽度为8us ') grid;subplot(223);plot(t,x2,'-');axis([0,310e-6,-1.5,1.5]);xlabel('时间/s')ylabel('幅度/v')title('连续正弦波信号载波频率f0=85MHz ')grid;eps = 0.000001;B = 15.0e6;T = 10.e-6; f0=8.5e7;mu = B / T;delt = linspace(-T/2., T/2., 10001);LFM=exp(i*2*pi*(f0*delt+mu .* delt.^2 / 2.)); LFMFFT = fftshift(fft(LFM));freqlimit = 0.5 / 1.e-9;freq = linspace(-freqlimit/1.e6,freqlimit/1.e6,10001); figure(1) subplot(2,2,2)plot(delt*1e6,LFM,'k');axis([-1 1 -1.5 1.5])grid;xlabel('时间/us')ylabel('幅度/v')title('线性调频信号T = 10 mS, B = 15 MHz')subplot(2,2,4)y=20*log10(abs(LFMFFT));y=y-max(y);plot(freq, y,'k');axis([-500 500 -80 10]);grid; %axis tight xlabel('频率/ MHz') ylabel('频谱/dB')title('线性调频信号T = 10 mS, B = 15 MHz')仿真波形:??/v 0123-4??/v 时间/s??/v 012x 10-10 0.5 时间/us-0.5 1??/dB 3 x 10-4时间/s-5000 频率/ MHz500四、实验成果分析本实验首先利用MTALAB软件得到一个脉冲调制信号,然后再对其线性调频分析,得到上面的波形图。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掌握雷达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2. 学会使用雷达方程进行基本的数据计算,理解雷达的主要性能指标;3. 掌握雷达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特点,了解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现状。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雷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雷达数据,进行简单的雷达系统设计;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雷达设备,进行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处理;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形式,提高学生在雷达领域的沟通与交流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雷达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使其认识到雷达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雷达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雷达原理:包括雷达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雷达方程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雷达概述,第二章 雷达工作原理与雷达方程2. 雷达系统组成与功能:介绍雷达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三章 雷达系统组成与功能3. 雷达性能指标:分析雷达的主要性能指标,如分辨率、检测概率、虚警概率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雷达性能指标4. 雷达应用及环境适应性:探讨雷达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特点及适应性;- 教材章节:第五章 雷达应用与雷达环境适应性5. 我国雷达技术发展现状:介绍我国雷达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教材章节:第六章 我国雷达技术发展概况6. 雷达实验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雷达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七章 雷达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MIMO雷达波形设计的开题报告

MIMO雷达波形设计的开题报告

MIMO雷达波形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技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相比于传统单输入单输出(SISO)雷达,MIMO雷达在波束形成、目标检测性能、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同时,MIMO雷达可以利用多个天线传输不同的波形,进一步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

波形设计是MIMO雷达关键技术之一,正确定义的波形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最大化雷达感知能力。

二、选题意义MIMO雷达波形设计是MIMO雷达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MIMO雷达系统性能优化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MIMO雷达波形设计能够提高雷达的物理分辨率,增加目标检测概率,提高抗干扰能力,进而提高雷达系统整体性能。

三、选题方案1. 阅读MIMO雷达波形设计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当前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 分析当前MIMO雷达波形设计中的主要挑战和难点,包括波形的设计方法、MIMO雷达的信号模型、波形的优化算法等。

3. 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设计和开发一种高效可行的MIMO雷达波形设计算法,以提高雷达感知能力和系统性能。

4. 在实际雷达场景下对所设计的MIMO雷达波形进行实验和性能测试,以评估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选题目标本项目旨在设计和实现一种高效可行的MIMO雷达波形设计算法,以提高雷达感知能力和系统性能。

具体目标如下:1. 深入探究MIMO雷达波形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分析MIMO雷达波形设计中的挑战和难点。

2. 设计出基于MIMO雷达信号模型的波形设计算法,包括波形的生成、优化、选择等步骤,以提高雷达感知性能。

3. 在实验系统中实现所设计的MIMO雷达波形设计算法,并进行性能测试和优化。

4. 分析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五、研究内容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MIMO雷达信号模型的分析和建立,包括信号空间模型和矩阵表示等。

2. 分析各种MIMO雷达波形设计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波形设计方法。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课程信息•课程名称: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课程代码:RADAR302•学时数:32学时课程背景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课程是雷达技术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雷达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应用技术,提高学生对雷达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本文档为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大纲等方面的介绍。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雷达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具备初步的雷达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掌握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了解主流雷达系统的应用及相关发展趋势。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案例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辅以PPT、演示软件、仿真软件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力求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讲授讲授是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本课程将安排相关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雷达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包括雷达信号生成、雷达信号采集、信号处理和雷达图像分析等。

案例研究本课程将选取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雷达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技术。

案例研究内容包括雷达在环境监测、空中监视、导航、航空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6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评定,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课程大纲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雷达信号处理基础、雷达成像技术、雷达数据分析与应用、雷达实验。

雷达信号处理基础本部分主要介绍雷达信号的基本概念和处理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雷达系统的信号处理流程•雷达系统的基本参数•雷达信号采集与转换•雷达信号的预处理和滤波•雷达信号的解调和复杂信号分析雷达成像技术本部分主要介绍雷达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雷达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修改后的)

雷达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修改后的)

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产生与处理实验六组名:4组组员:邹先雄:201522020654陈大强:201522020672熊丁丁:201522020610王祥丽:201522020741李雯: 201522020764李文持:201522020755一、实验项目名称:课程设计二、实验目的:1.熟悉QuartusII的开发、调试、测试2.LFM中频信号产生与接收的实现3.LFM脉冲压缩处理的实现三、实验内容:1.输出一路中频LFM信号:T=24us,B=5Mhz,f0=30Mhz2.构造中频数字接收机(NCO)对上述信号接收3.输出接收机的基带LFM信号,采样率7.5Mhz4.输出脉冲压缩结果四、实验要求:1.波形产生DAC时钟自行确定2.接收机ADC采样时钟自行确定3.波形产生方案及相应参数自行确定4.接收机方案及相应参数自行确定五、实验环境、工具:MATLAB软件、QuartusII软件、软件仿真、计算机六、实验原理:方案总框图:系统程序仿真图(1)中频LFM 信号产生过程:LFM 信号要求为T=24us ,B=5MHz ,f0 =30MHz 。

选择采样率为75MHz 。

产生LMF 的matlab 代码如下: mhz=1e6; us=1e-6;%-----------------------波形参数----------------------------- fs=75*mhz; f0=30*mhz;B=5*mhz;T=24*us;%-----------------------波形计算------------------------------ K=B/T;Ts=1/fs;t=[0:Ts:T];lfm_if=cos(2*pi*(f0-B/2)*t+pi*K*t.^2);N=length(lfm_if);地址计数器模块:波形存储模块:数据锁存器:FIR滤波器模块:顶层文件原理图:(2)时钟产生时钟产生输入时钟选择25MHz,通过CLK核,产生75MHz的中频采样频率,和7.5MHz基带采样频率。

雷达实验报告

雷达实验报告

船用导航雷达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船用导航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主要模块的功能;2、掌握船用导航雷达系统的操作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1、结合实用船用导航雷达系统学习其工作原理和各主要模块的功能;2、结合实用船用导航雷达系统学习掌握其操作使用方法;3、应用实用船用导航雷达系统测试三个不同方位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值。

三、船用导航雷达系统工作原理1、基本知识雷达(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意思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

这一发明被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发明雷达前,船只在大雾中航行时,只能通过发出短促汽笛、灯光和敲钟的方法,利用回声传回的时间来大致估算与目标之间的位置从而避免碰撞。

雷达发出的射频电磁波,通过计算电磁波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来确定到达目标的距离,这是在已知雷达波传播速度是接近恒定的也就是光速的前提下实现的。

这样通过计算雷达波从发出到从目标反射回到天线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船只到目标的距离。

这个时间是往返的时间,将它除以2才是电磁波从船只到达目标的单程距离的时间。

这些都是由雷达内部的算法来自动完成的。

雷达确定目标的方位是通过雷达天线发射波束在空间的扫描来实现的。

雷达天线发射波束在空间是不均匀分布的,其主波束内的功率密度远大于副瓣内的功率密度,因而主波束内目标反射的信号强度远大于副瓣内目标反射的信号强度,所以此时雷达探测到的目标信号可以认为是来自主波束内目标反射的信号,且认定目标方位处于雷达天线主波束的最大方向上。

当天线波束最大方向瞄准某一个目标时,如果另一个目标恰好处在天线波束第一零点方向上,则回波信号完全来自天线波束最大方向的那个目标。

因此,天线的分辨率为第一零点波束宽度的一半,即FNBW/2。

例如,当天线的FNBW=20时,具有10的分辨率,可用来辨别方位上相距10的两个目标。

船用导航雷达天线是在水平360°方位上匀速转动,将天线方位位置信号实时送入信息处理机,信息处理机就知道了目标回波信号与目标方位的对应关系。

倒车雷达实训报告

倒车雷达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倒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倒车雷达作为一种汽车辅助安全装置,能够在倒车过程中为驾驶员提供精确的障碍物距离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倒车的安全性。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学习倒车雷达的原理、组装与调试,加深对汽车电子技术的理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实训目标1. 了解倒车雷达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2. 掌握倒车雷达的组装方法。

3. 学会调试倒车雷达,使其能够准确测量障碍物距离。

4. 熟悉汽车电子技术的基本应用。

三、实训内容1. 倒车雷达原理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原理进行工作。

当倒车雷达发射超声波时,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会反射回来,通过测量超声波往返时间,可以计算出车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2. 倒车雷达组成倒车雷达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超声波传感器:用于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

(2)控制器:负责处理超声波信号,计算距离,并控制报警装置。

(3)报警装置:根据距离的远近发出不同频率的报警声。

(4)显示屏:显示障碍物距离信息。

3. 倒车雷达组装(1)根据电路图连接各个元器件。

(2)将超声波传感器固定在车尾。

(3)将控制器、报警装置和显示屏安装在车内。

(4)连接电源线。

4. 倒车雷达调试(1)调整超声波传感器与车尾的距离。

(2)调整报警装置的灵敏度。

(3)检查显示屏显示的障碍物距离信息是否准确。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首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倒车雷达的工作原理、组成及组装方法。

2. 组装按照电路图,将各个元器件连接起来,注意焊接质量。

3. 调试调整超声波传感器与车尾的距离,使倒车雷达能够准确测量障碍物距离。

调整报警装置的灵敏度,使报警声在适当的距离响起。

检查显示屏显示的障碍物距离信息是否准确。

4. 测试将倒车雷达安装在汽车上,进行实际测试。

观察倒车雷达是否能够准确测量障碍物距离,并发出报警声。

五、实训结果通过本次实训,掌握了倒车雷达的组装、调试及测试方法。

倒车雷达能够准确测量障碍物距离,并发出报警声,提高了倒车的安全性。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雷达数据处理及应用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雷达是一种主要用于探测目标位置、速度和识别目标特性的电波探测设备,应用广泛。

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航天、气象、测绘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中数据处理是雷达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雷达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雷达信号的特点、雷达信号处理的流程和方法,并能够进行雷达数据的解析、处理和应用,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2. 课程设计内容2.1 理论知识•雷达基础知识:雷达系统的组成结构、雷达信号的特点等•雷达信号处理基础:雷达信号处理流程、雷达信号分析方法等•雷达目标识别:基于数据处理的雷达目标特性提取和识别方法等2.2 实验环节•雷达信号记录与分析:通过实际搭建雷达信号记录系统,记录并分析不同类型雷达信号(如pulsed radar signal、continuous wave radarsignal)的特点。

•雷达信号处理:基于Matlab等软件,完成雷达信号处理功能的模块化编写。

•雷达数据应用:基于实验数据,研究如何进行目标特性提取,并将其应用到目标识别中。

2.3 课程设计成果•每个学生实现了组成系统的某个部分的编写,如雷达信号生成、模拟、解调、目标识别等。

•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一个功能完整的雷达处理系统或应用程序,并进行实际应用测试。

•每个学生撰写研究报告,介绍自己完成的模块以及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实验结果。

3. 课程设计意义•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适应未来相关领域的工作需求。

•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研究水平。

4. 结束语本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雷达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将真正理解和掌握雷达信号的特点、雷达信号处理的流程和方法。

希望本课程设计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雷达操作与模拟器专业培训

雷达操作与模拟器专业培训

(观测值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作图注意事项 (1)用来标绘的回波资料至少应为3次以上的观测所获得 的资料; (2)若标绘所得三船位点不在一直线上,如果时间允许, 可再观测一次,以便核查误差所在或判断来船是否采取了 某种行动,若排除后者的可能性,可进行误差处理; (3)切线的选择。圆外一点向圆作切线有两条,主要是根 据本船所采取的避让行动是向左转向还是向右转向; (4)允许误差。角度:±5° 速度:±2kn 时间:±1min
T.M.L
B VT

V0
A
O (本船)
T VR
R.M.L
一、海上相对运动原理
以本船为参照系,则有速度矢量三角形关系:
VT VR Vo
TB TA AB
式中: VR:来船相对速度矢量 VT:来船真速度矢量 Vo:本船速度矢量
T.M.L
SHM
B VT

V0
A
O (本船)
的记录如下:
观测时间080°
距离
8'.0 6'.5
0112
试求:
077°
5'.0
(1)来船的航速、航速 (2)DCPA,TCPA。
作图方法
(1)先在作图纸上确定本船的位置,记为O1; (2)在O1点上标绘本船航向线; (3)根据本船的航速,在本船航向线上标定本船在不同的 观测时间的船位点,并分别记为O2,O3 ; (4)根据本船在不同观测时间获得的本船的回波方位与距 离,分别以各观测船位点为基点标绘来船的船位,并分别记 为T1,T2 ,T3; (5)连接T1,T3点,矢量T1T3的方向为他船的真航向,长度 为他船在T1,T3两观测点时间间隔(12min)内的航程,并将 其转换成来船的航速。来船的航向TC= ,V= ;

[汇总]训练十三:雷达图的制作与应用

[汇总]训练十三:雷达图的制作与应用

[汇总]训练十三:雷达图的制作与应用训练十三:雷达图的制作与应用训练十三:雷达图的制作与应用一、学习背景在进行财务报表综合评价分析时,往往涉及很多指标,需要将指标与参照值一一比较,往往会顾此失彼,难以得出一个综合的分析评价。

这时便借助EXCEL中的雷达图。

二、能力目标掌握雷达图的制作;掌握雷达图的分析方法;三、学习内容:1、雷达图是专门用来进行多指标体系比较分析的专业图表。

从雷达图中可以看出指标的实际值与参照值的偏离程度,从而为分析者提供有益的信息。

2、制作雷达图数据准备数据的准备包括下述几方面的工作。

?输入企业实际数据输入参照指标,比较分析通常都需要将被分析企业与同类企业的标准水平或是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所以还需要在工作表中输入有关的参照指标。

我国对不同行业、不同级别的企业都有相应的标准,因此可以用同行业同级企业标准作为对照。

计算指标对比值注意有些指标为正向关系,即对比值越大,表示结果越好;有些指标为负向关系,对比值越大,则表示结果越差。

在制图时,最好将所有指标转变为同向指标。

创建雷达图数据准备好以后,即可制作雷达图了。

四、案例设计:根据GL公司财务状况表,绘制雷达图。

演示案例: 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雷达图的制作CL公司财务指标总汇表需考察的方面指标名称实际值行业平均值对比值流动性流动比率 2.410 2.130 1.131速动比率 0.730 0.300 2.433 应收账款周转率 20.950 7.895 2.654 存货周转率 0.5500.630 0.873 收益性销售利润率 0.115 0.0851.347 资产经营利润率 0.081 0.079 1.031净资产收益率 0.115 0.115 0.996 成长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0.202 0.395 0.511 净利润增长率 0.619 0.418 1.481 权益资本增长率0.319 0.391 0.816 安全性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0.594 0.549 0.925 经营净现金流量与总资产比率 2.386 0.445 5.362 利息保障倍数13.765 7.632 1.804 注:上表可以复制到EXCEL中进行操作演示,其中资产负债率为反向指标,故计算对比值时将分子分母倒置,确保所有的对比值同向性。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

雷达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工作方式,了解雷达在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雷达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如波段选择、天线原理、信号处理等。

3.了解雷达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

4.熟悉雷达在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分析雷达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流程。

2.能够运用雷达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进行雷达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使学生认识到雷达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雷达的基本原理、组成、应用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雷达概述1.1 雷达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雷达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第2章:雷达的基本原理2.1 波段选择与天线原理2.2 雷达信号的发射与接收2.3 信号处理与目标识别第3章:雷达的组成部分3.1 天线系统3.2 发射机与接收机3.3 信号处理器与显示器第4章:雷达的应用4.1 军事领域中的应用4.2 民用领域中的应用4.3 科研领域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雷达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应用,使学生掌握雷达技术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雷达技术的某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雷达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雷达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雷达原理与应用》2.参考书:国内外相关雷达技术著作3.多媒体资料:雷达设备工作原理演示动画、实际应用案例视频等4.实验设备:雷达实验装置、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航海雷达实训报告

航海雷达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航海事业的快速发展,航海雷达作为航海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保障,其操作技能的掌握对于航海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航海人员的雷达操作技能,我们开展了航海雷达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使学员熟悉雷达的基本操作、掌握雷达的使用技巧,提高学员在复杂海况下的航行安全意识。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航海雷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雷达的开关机步骤和各控钮的功能及操作要领。

3. 提高学员在复杂海况下的航行安全意识。

4. 培养学员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1. 雷达基本操作与设置2. 雷达使用技巧3. 雷达故障排除4. 复杂海况下的雷达操作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开始前,我们首先对航海雷达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

通过讲解,学员们了解了雷达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功能及操作方法。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雷达在不同海况下的使用技巧和故障排除方法。

2. 实操演练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雷达实操演练。

学员们按照实训指导书的步骤,进行了雷达的开关机、设置、使用等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学员们认真观察、积极提问,对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指导老师。

3. 复杂海况下的雷达操作为了提高学员在复杂海况下的航行安全意识,我们设置了模拟复杂海况的实训环节。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进行了雷达在浓雾、风浪等恶劣条件下的操作演练。

通过实际操作,学员们掌握了在复杂海况下如何正确使用雷达,确保航行安全。

4. 小组讨论与总结实训过程中,学员们分组进行了讨论,交流了各自的操作心得。

在实训结束后,各组进行了总结,分享了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学员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熟悉了航海雷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了雷达的开关机步骤和各控钮的功能及操作要领。

3. 提高了在复杂海况下的航行安全意识。

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实训体会本次航海雷达实训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理论学习、实操演练和小组讨论,我对航海雷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HotZ 雷达系统第一章波形模糊函数

HotZ 雷达系统第一章波形模糊函数

31
2
距离模糊函数与距离分辨率
时延分辨常数 的频域形式
的自相关函数
:信号的 自相关函数 和功率谱 是一对傅立叶变换对 :帕斯瓦尔关系式
频域形式为:
32
2
距离模糊函数与距离分辨率
有效相关带宽定义:
★有效相关带宽
距离分辨力
逼近
时域 : 反映了
的能力
频域 :反映了
1( 均匀谱)
(信号功率谱逼近均匀谱的能力)
采用固有分辨力定义的缺陷 :
只考虑了主瓣内邻近目标的分辨能力, 没有考虑旁瓣干 扰对目标分辨的影响
30
2
距离模糊函数与距离分辨率
时延分辨常数的数学表达式定义为:
将主瓣、基底旁瓣和模 糊瓣的全部能量都计算 在内,再除以主瓣顶点 的功率所得的时间宽度
表示信号能量集中 在 区域的能力
越趋近于冲激函数 分辨力
??
?
fd )df
信号的频率自相关函数
再根据对偶关系:? ? fd u(t) ? U ( f )
? ? ? ( fd ) ?
? ??
U ( f )U *( f
?
fd )df
?
? (?) ? ? u(t)u*(t ? ?)dt ??
? ? ( fd ) ?? F ? u(t) 2
39
2
速度模糊函数与速度分辨率
42
2
关于距离、径向速度分辨力的结论
结论1:信号频谱越宽 ,距离分辨力越高 结论2:信号时域持续期越宽 ,速度分辨力越好
对一般信号而言:时宽? ? 频宽 ?
有没有时宽、频宽都大的信号? 如,LFM脉冲信号
43
2
距离-速度模数函数与其联合分辨力

雷达课课程设计书模板

雷达课课程设计书模板

雷达课课程设计书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方式,掌握雷达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雷达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掌握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和性能指标。

•熟悉雷达在军事、航空、气象等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操作雷达设备,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

•能够分析雷达信号,提取有用信息。

•能够对雷达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雷达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雷达的基本概念:介绍雷达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雷达的工作原理:讲解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和性能指标。

3.雷达的应用:介绍雷达在军事、航空、气象等领域的应用。

4.雷达的操作和维护:教授学生如何正确操作雷达设备,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以及如何对雷达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讲解雷达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雷达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雷达设备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雷达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雷达技术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展示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4.实验设备:准备雷达设备和相关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雷达装调实训报告

雷达装调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在我国国防、气象、交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国雷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培养一批具备雷达装调技能的专业人才,我校特开设雷达装调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雷达装调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雷达技术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目的1. 掌握雷达装调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2. 熟悉雷达系统组成及各部件的功能;3. 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习雷达技术的兴趣,为今后从事雷达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训内容1. 雷达系统概述(1)雷达系统组成及功能;(2)雷达工作原理;(3)雷达技术发展及应用。

2. 雷达装调基本操作(1)雷达天线装调;(2)雷达发射机装调;(3)雷达接收机装调;(4)雷达信号处理装调;(5)雷达系统联调。

3. 雷达装调实训项目(1)雷达天线装调实训;(2)雷达发射机装调实训;(3)雷达接收机装调实训;(4)雷达信号处理装调实训;(5)雷达系统联调实训。

四、实训过程1. 雷达系统概述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雷达系统的组成、功能、工作原理以及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我们对雷达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2. 雷达装调基本操作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按照雷达装调的基本步骤,对雷达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和信号处理进行了装调。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雷达装调的基本技能。

3. 雷达装调实训项目在实训项目中,我们分别进行了雷达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和信号处理的装调实训。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导下,我们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最终,我们成功完成了雷达系统联调。

五、实训收获1. 掌握了雷达装调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2. 熟悉了雷达系统组成及各部件的功能;3. 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激发了学习雷达技术的兴趣,为今后从事雷达技术工作奠定了基础。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哈工程)

雷达原理实验报告(哈工程)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雷达原理姓名:班级:电子信息工程4班学号:实验名称规范程度原理叙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成绩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相位法测角实验接收机测距和灵敏度实验目标距离跟踪和动目标显示实验平均成绩折合成绩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5分制评定,实验成绩为各项总和2、平均成绩取各项实验平均成绩3、折合成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百分比进行折合2017年5 月雷达信号波形分析实验报告2017年4 月5 日班级电子信息工程4班姓名评分一、实验目的要求1. 了解雷达常用信号的形式。

2. 学会用仿真软件分析信号的特性。

3.了解雷达常用信号的频谱特点和模糊函数。

二、实验原理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 :目标距离;T :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C :光速。

三、实验参数设置载频范围:0.5MHz 脉冲重复周期:250us 脉冲宽度:10us 幅度:1V 线性调频信号 载频范围:90MHz 脉冲重复周期:250us 脉冲宽度:10us 信号带宽:14 MHz 幅度:1V 四、实验仿真波形x 10-3时间/s 幅度/v脉冲x 10-3时间/s幅度/v连续波0.51 1.52x 10-3时间/s幅度/v脉冲调制x 107012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频谱图x 10705104频率/MHz幅度/d B连续波频谱图-4-2024x 107012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调制频谱图0.51 1.52x 10-3-101时间/s 幅度/v脉冲8.2628.26258.263x 10-4-101时间/s 幅度/v连续波0.51 1.52x 10-3-101时间/s幅度/v脉冲调制-4-224x 107024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频谱图-4-224x 10705104频率/MHz幅度/d B连续波频谱图-4-224x 1070124频率/MHz幅度/d B脉冲调制频谱图02004006008001000五、实验成果分析实验中用到的简单脉冲调制信号的产生由脉冲信号和载频信号组成,对调制信号进行线性调频分析,得到上面的波形图。

雷达管制模拟练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达管制模拟练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雷达管制模拟练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雷达管制模拟练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航空技术不断发展,现代飞机导航、雷达跟踪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提高雷达管制人员的技术水平,许多机构开始开展雷达管制模拟练习。

但是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基于定性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管制人员的能力水平。

因此,建立一种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对雷达管制模拟练习进行科学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雷达管制模拟练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探究不同维度和指标的权重系数,准确评价雷达管制人员的能力水平,提高雷达管制模拟练习的教育和培训效果。

三、研究内容(一)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雷达管制模拟练习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优劣,并选择适合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二)结合雷达管制模拟练习实际操作,确定评价指标系统。

根据不同的训练难度和目标,建立多个评价维度,包括技术水平、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等。

(三)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维度和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制定出综合评价模型。

(四)设计评价实验,分析数据和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对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和量化,打造出科学的雷达管制模拟练习评价体系。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设计实验等方法,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雷达管制模拟练习的现状和问题,并构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系统和权重分配方式,打造出科学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实验验证和分析,最终得到有利于促进雷达管制技术的提高和发展的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通过建立雷达管制模拟练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方法,实现对雷达管制人员能力水平的全面综合评价。

同时,为参与雷达管制模拟练习的学员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促进学员毕业后的就业和实践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报告课设题目:雷达波形模糊图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2013年11月28日一、设计任务模糊函数是对雷达信号进行分析研究和波形设计的有效工具, 是雷达信号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模糊函数最初是在研究雷达分辨力问题时提出的, 并从衡量两个不同距离和不同径向速度目标的分辨度出发提出了模糊函数的定义。

但模糊函数不仅可以说明分辨力, 还可以说明测量精度、测量模糊度以及抗干扰状况等问题。

雷达信号的模糊函数与雷达信息的提取紧密相关, 它不仅涉及了雷达的精度, 还涉及了雷达的抗干扰、自适应以及雷达信号的处理方式。

本次课程设计目标是:画出某线性调频和相位编码信号的模糊图;根据模糊图分析多普勒频移对匹配滤波的影响;产生雷达回波数据并匹配滤波,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各参数对匹配滤波结果的影响。

二、 方案设计设计某线性调频和相位编码信号线性调频波形的定义为()⎪⎭⎫⎝⎛=2cos t t x τβπ τ≤≤t 0 (1)使用复数表达式,有()()t j tj e e t x θτπβ==/2τ≤≤t 0 (2)该波形的瞬时频率是相位函数的微分()()t dt t d t F i τβθπ==21 (3)假设0>β,在s τ的脉宽内()t F i 线性地扫过了整个Hz β带宽。

当βτ=50时,()t F 就是一个线性调频波。

画出其模糊图并分析模糊图的特征模糊函数是波形设计与分析的工具,它可以方便地刻画波形与对应匹配滤波器的特征。

模糊函数在分析分辨率、副瓣性能,以及多普勒和距离模糊方面非常有用,另外也可以用于对距离-多普勒耦合的分析。

考虑当输入为多普勒频移响应想()()t F j t x D π2ex p 时波形()t x 的匹配滤波器输出。

同时,假设滤波器具有单位增益(1=α),并且设计为在0=M T 时达到峰值。

这仅仅意味着滤波器输出端的时间轴与目标距离期望的峰值输出时间相关。

滤波器的输出为()()),(ˆ)()2ex p(;*DD D F t A ds t s x s F j s x F t y ≡-=⎰∞∞-π (4) 将其定义为复模糊函数,即),(ˆDF t A 的幅度函数,即 ),(ˆ),(DD F t A F t A ≡ (5) 它是二变量函数:一个是相对于期望匹配滤波峰值输出的时延,另一个是为滤波器设计的多普勒频移与实际接收的回波的多普勒频移之间的失配。

雷达信号的时间频率二维模糊函数定义为:dt e T t x t x F T y t F i d d d d d π2*)()(),(⎰∞∞-+= (6)上式不是模糊函数的唯一形式,为了分析方便,模糊函数还可以写成卷积形式,即:[][][])()()()()()(),(*2*22*t x e t x dt T t x e t x dt e T t x t x F T y tF i dtF i t F i d d d d d d d -⊗=+=+=⎰⎰∞∞-∞∞-πππ (7)在程序中用上式计算雷达信号的模糊函数。

模糊函数的模值平方2),(d d F T x 称为模糊图函数,将模糊图函数筑在()d d F T ,平方上得到的立体图形称为模糊图。

模糊度图是在三维立体模糊图最大值以下-6dB 的地方,作一个与d d F T ,平面平行的平面,这个平面与模糊图的交迹在投影到d d F T ,平面上所构成的投影图。

模糊度图的用途如下:它是以一个目标作为参考,此目标位于原点,另一个目标的d d F T ,作为变量而绘制的。

因此,对于能量归一化的信号,如果另一目标的相对d d F T ,值落入阴影区域外,则认为两个目标可以分辨。

一般图钉形模糊函数认为是最好的模糊函数,其特征是具有单一的中心峰值,而其他的能量则均匀分布于延时多普勒平面。

狭窄的中心峰值意味着具有很高的距离或者多普勒模糊。

均匀的平坦区域说明具有低的,并且均匀的旁瓣,从而可以使遮挡效应最小化。

对于为获得距离和多普勒高分辨率,或为成像而设计的系统来说,以上所有的特征是非常有益的。

另一方面,为进行目标搜索而采用的波形最好能允许更大的多普勒失配,从而使未知速度目标的多普勒频移不会由于匹配滤波器输出响应而过于微弱,从而影响到雷达的检测。

因此,模糊函数是否“理想”取决于波形的用途。

目标回波信号目标是雷达检测的物体,或者是所感兴趣的对象。

在对目标回波信号进行模 拟时,可以简单地将目标看作是点目标。

假设雷达发射的信号表示为()0≥t :()∑+∞=ψ+-=000)2cos().(Re n pri t f T nT t ct t S π (8) 上式中:r T 为脉冲重复周期,p T 为脉冲宽度,0f 为载波频率,0ψ为载波初相。

为矩形函数。

则经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为:])(2cos[Re )(000r r n p rr o o t f T nT t ct A t S ψ+ψ+-⎪⎪⎭⎫⎝⎛--•=∑∞=τπτ (9) 式(9)中: r ψ表示目标反射引起的相移。

r τ为目标信号双程延时。

它的表达式为:()c t R r /2=τ (10)设0R 对应于0=t 时雷达与目标的初始距离,则t RR t R +=0)(。

连同(10)式代入(9)式得]4)(2cos[Re )(00000r d n p rr o o r t f f T nT t ct A t S ψ+ψ+-+⎪⎪⎭⎫⎝⎛--•=∑∞=λππτ (11) 式中:od R f λ/2 -=。

在p T 时间内,目标移动的距离RT R p =∆,因此脉冲被展宽或压缩量为c R /2∆。

由于实际雷达发射的脉冲信号多为窄脉冲信号,脉冲被展宽或压缩可以 忽略。

第n 个脉冲对应时刻r nT t =,相应距离记为n R ,则第n 个发射脉冲经过目标的往返时间近似为:c R t n rn /2= (12)代入式(11),则经目标反射的信号形式为:]4)(2cos[Re )(00000r d n p rn r o o r t f f T nT t ct A t S ψ+ψ+-+⎪⎪⎭⎫⎝⎛--•=∑∞=λππτ (13) 式(13)也即信号模拟器要模拟的目标回波信号。

匹配滤波器到目前为止,总是默认地假设雷达接收机总的频率响应具有带通特性,其带宽大于或等于发射信号的带宽。

也就是说,一旦载波被解调,有效频率响应是一个带宽与复包络信号带宽相等的低通滤波器。

雷达的探测性能随信噪比的提高而改善。

因此,我们就要考虑什么样的接收机频率响应)(ΩH 会得到最大的信噪比-SNR 。

考虑在特定的M T 时刻使SNR 最大,则在该时刻输出信号分量的功率为:22)()(21)(⎰∞∞-ΩΩΩΩ=d e H X T y M T j M π(14)为了计算输出的噪声功率,考虑白噪声干扰,其功率谱密度为2/0N W/Hz 。

那么,接收机输出端的噪声功率谱密度为20)()2/(ΩH N W/Hz ,总的输出噪声功率为:⎰∞∞-ΩΩ=d H N n p 20)(221π (15) 在M T 时刻的SNR 为:⎰⎰∞∞-∞∞-ΩΩΩΩΩΩ=d H N d eH X n T y x mT j pM 2022)(4)()(21)(ππ(16)很明显,x 取决于接收机的频率响应。

通过施瓦兹不等式可以确定使x 最大化的)(ΩH 。

计算通过匹配滤波器获得的最大SNR 是很有意义的,将)ex p()()(*M Tj X H Ω-Ω=Ωα代入式(17),有⎰⎰∞∞-Ω-∞∞-Ω-Ω-ΩΩΩΩΩ=d e X N d ee X X x MmMTj T j T j 2*02*)(4])()[(21απαπ(17)由式(17)可以计算出在SNR 最大的情况下匹配滤波器。

三、 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1-0.8-0.6-0.4-0.200.20.40.60.81图1线性调频信号图2模糊函数图3模糊函数等高线图4时间速度模糊函数对比x 10-5图5匹配滤波器输出x 107多普勒频移fd (Hz)|x (0,f d )|x 10-4时延td (s)|x (t d ,0)|图6多普勒频移和时延对匹配滤波器输出的影响x 107多普勒频移fd (Hz)|x (0,f d )|x 10-4时延td (s)|x (t d ,0)|图7灵敏度四、 结论多普勒频率可由下式计算:c f V f t rd /2= (18)式中:r V 为目标相对雷达的径向速度;t f 为发射脉冲频率;8103⨯=c m/s 。

由图5可知:多普勒频率为正值(目标接近雷达),回拨均超前于真实目标,若多普勒频率为负值(目标远离雷达),则回波将滞后于真实目标。

显然,这种时间上的错位随着多普勒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此时雷达距离跟踪误差已经很大,不满足要求。

此外,有以上各图可见随着多普勒速度的增大,脉冲压缩后的信噪比逐渐降低。

模糊函数在雷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以下特点:作用于模糊度函数相同,信号模糊图的峰值表征信号的能量,将其归一化为1,信号模糊图的尖锐程度决定相关器能否分辨这两个目标,模糊度函数主峰的宽度既能表征分辨动目标的能力,即多普勒分辨力又能表征单一相关器检测动目标的能力,即多普勒容限。

多普勒失配不仅会降低峰值幅度,而且当失配严重时,它将完全改变匹配滤波器距离响应。

五、 参考文献[1]《Matlab Simulations for Radar Systems Design 》, Mahafza, 2004 [2]《基于的系统分析与设计—信号处理》,楼顺天 [3]《雷达原理》,丁鹭飞 [4]《雷达信号处理基础》,刑孟道等译六、 程序附录%- - - - 模糊函数 - - -function x=lfm_ambg(taup,b,up_down) % taup 脉冲宽度; % b 带宽;%up_down=-1正斜率, up_down=1负斜率 eps=; i=0;mu=up_down*b/2./taup; for tau=*taup:.01:*taup i=i+1; j=0;for fd=-b:.01:b j=j+1;val1=1-abs(tau)/taup;val2=pi*taup*(1-abs(tau)/taup); val3=(fd+mu*tau); val=val2*val3+eps;x(j,i)=abs(val1*sin(val)/val); endend%%%%%%%%%%%%%%%%%%clc;sclear all;t=[0:*pi:2*pi];x=sin(pi**(t.^2));plot(t,x)axis([0 2*pi -1 1])clear allclcclftaup=1; %脉冲宽度 100usb=10; %带宽up_down=-1; %up_down=-1正斜率, up_down=1负斜率x=lfm_ambg(taup,b,up_down); %计算模糊函数taux=*taup:.01:*taup;fdy=-b:.01:b;figure(1)mesh(100*taux,fdy./10,x) %画模糊函数xlabel('Delay - \mus')ylabel('Doppler - MHz')zlabel('| \chi ( \tau,fd) |')title('模糊函数')figure(2)contour(100.*taux,fdy./10,x) %画等高线xlabel('Delay - \mus')ylabel('Doppler - MHz')title('模糊函数等高线')grid onN_fd_0=(length(fdy)+1)/2; % fd=0 的位置x_tau=x(N_fd_0,:); % 时间模糊函数figure(3)plot(100*taux,x_tau)axis([-110 110 0 1])xlabel('Delay - \mus')ylabel('| \chi ( \tau,0) |')title(' 时间模糊函数')grid onN_tau_0=(length(taux)+1)/2; % tau=0 的位置x_fd=x(:,N_tau_0); % 速度模糊函数figure(4)plot(fdy./10,x_fd)xlabel('Doppler - MHz')ylabel('| \chi ( 0,fd) |')title(' 速度模糊函数')grid onx_db=20*log10(x+eps);[I,J]=find(abs(x_db+6)<; %取6db点的位置I=(I-b/.01)/(1/.01); %Doppler维坐标变换J=*taup/.01)/(1/.01); %时间维坐标变换grid on%==产生LFM信号-分析其频谱====%clc;clear all;close all;warning off;snr=0; % 信噪比fc=1e10; % 载波频率;f0=fc;c=3e8; % 真空光速;fd=; % DOPPLOR 频率td=2e-6; % 时间延迟sTp=1e-5; % LFM调制脉冲宽度s;B=; % LFM调制脉冲带宽10兆;fs=3*B; % LFM采样频率;U=;% P_points =Tp*fs; %一个脉冲内LFM点的个数% T_points=P_points/U; % 一个周期点个数% Z_points=T_points-P_points; % 0点个数t=-Tp/2:1/fs:Tp/2;N=length(t);mu= 2* pi * B/Tp;Ichannal = cos(mu * t.^2 / 2+2*pi*f0.*t); % Real partQchannal = sin(mu * t.^2 / 2+2*pi*f0.*t); % Imaginary Part%lfm = 10^(snr/10)*(Ichannal + sqrt(-1) .* Qchannal); % complex signalbacklfm=10^(snr/10)*exp(j*2*pi*(fc*(t-td)+*B/Tp*(t-td).^2)).*exp(-j*2*pi*fd*t); %回波信号for i=1:6;t1=-Tp/2+1/fs:1/fs:Tp/2;t1= t1+i*Tp;Ichannal1 = cos(mu .*(t1-i*Tp).^2 / 2+2*pi*f0*(t1-i*Tp)); % Real partQchannal1 = sin(mu .*(t1-i*Tp).^2 / 2+2*pi*f0*(t1-i*Tp)); % Imaginary Partbacklfm1=10^(snr/10)*exp(j*2*pi*(fc*(t1-i*Tp-td)+*B/Tp*(t1-i*Tp-td).^2)).*exp(-j*2* pi*fd*t1-i*Tp);backlfm=[backlfm,backlfm1];%LFM1 = Ichannal + sqrt(-1) .* Qchannal; % complex signalIchannal=[Ichannal,Ichannal1];Qchannal=[Qchannal,Qchannal1];%LFM=[LFM,LFM1];t=[t,t1];end %%%%%%%%%%%%%%%%%%%%%%%%%%%%%%%%%%%%%%%%%%%%%%%%%%%%%%%%%%%%%%%%%%%%%%%%%% %%%%%%%%%%%%%%%%%%%%%%%%%%%%%%%%%%%%%%%%%%%%%%%%%%%%%%%%%%%%%%%%%%%%%%%%%%data=[1 1 1 -1 -1 1 -1]; % 7位巴克码y=ones(1,N);for i=2:7y1=data(i)*ones(1,N-1);y=[y,y1];end %%%%%%%%%%%%%%%%%%%%%%%%%%%%%%%%%%%%%%%%%%%%%%%%%%%%%%%%%%%%%%%%%%%%%%%%%%% %%%%%%%%%%%%%%%%%%%%%%%%%%%%%%%%%%%%%%%%%%%%%%%%%%%%%%%%%%%%%%%%%%%%%%%%%%%%plot(t*1e6,Ichannal,'k')I=Ichannal.*y; % 实部与巴克码相乘Q=Qchannal.*y; % 虚部与巴克码相乘backlfm=backlfm.*y;t2=*Tp+1/fs):1/fs:(7*Tp/U);t=[t,t2]; % 加上脉冲序列间隙zero=zeros(1,length(t2)); % 脉冲序列间隙用0来补上I=[I,zero];Q=[Q,zero];backlfm=[backlfm,zero];t=[t,t+length(t)*1/fs,t+length(t)*2/fs]; % 发三个脉冲I=[I,I,I];Q=[Q,Q,Q];backlfm=[backlfm,backlfm,backlfm];lfm=I+sqrt(-1).* Q; % complex signalLFM_Back=backlfm;%lfm = 10^(snr/10)*(Ichannal + sqrt(-1) .* Qchannal);%lfm=10^(snr/10)*exp(j*2*pi*(fc*t+*B/Tp*t.^2)); %线性调频信号%**************************************************************************%**************************************************************************fft_lfm=fftshift(fft(lfm,N));%LFM_Back=10^(snr/10)*exp(j*2*pi*(fc*(t-td)+*B/Tp*(t-td).^2)).*exp(-j*2*pi*fd*t); %回波信号out_mat=fftshift(ifft(fft((LFM_Back)).*conj(fft((lfm)))));figure(1)%subplot(2,1,1),plot(-Tp/2:1/fs:Tp/2,20*log10(abs(out_mat)/max(abs(out_mat))));titl e('匹配输出LFM');axis([-Tp/2,Tp/2,-200,0]);plot(t,20*log10(abs(out_mat)/max(abs(out_mat))));title('匹配滤波匹配输出LFM');axis([-Tp/2,Tp/2+6*Tp,-200,0]); %%%%%%%%%%%%%%%%%%%%%%%%%%% 频域匹配滤波 % 放大可查看半功率宽度=1/B , 加窗out_mat=fftshift(ifft(fft((LFM_Back)).*conj(fft((lfm.*hamming(length(t))'))))) ; figure(2)plot(t,20*log10(abs(out_mat)/max(abs(out_mat))));title('频域匹配滤波“加窗”匹配输出LFM');axis([-Tp/2,Tp/2+6*Tp,-200,0]); %%%%%%%%%%%%%%%%%%%%%%%%%%% 频域匹配滤波 % 放大可查看半功率宽度=1/B , 加窗out_mat=fftshift(ifft(fft((LFM_Back)).*conj(fft((lfm.*hamming(length(t))'))))) ; %figure(1)%plot(t,20*log10(abs(out_mat)/max(abs(out_mat))));title('频域匹配滤波“加窗”匹配输出LFM');axis([-Tp/2,Tp/2+6*Tp,-200,0]);%subplot(2,1,2),plot(t,20*log10(abs(out_mat)/max(abs(out_mat))));title('频域匹配滤波“加窗”匹配输出LFM');axis([-Tp/2,Tp/2+6*Tp,-200,0]);%%%%%%%%%%%%%%%%%%%%%%%%%%% 时域匹配滤波matcher=conj(fliplr(lfm)); % 时域匹配滤波weight=conj(fliplr(lfm.*hamming(length(t))')); % 时域匹配滤波加窗out_matcher=conv(LFM_Back,matcher);out_weight=conv(LFM_Back,weight);var1=20*log10(abs(out_matcher)/max(abs(out_matcher)));var2=20*log10(abs(out_weight)/max(abs(out_weight)));%%%%%%%%%%%%%%%%%%%%%%%%%%% 频率时间联合估计fdd=(B/Tp)*Tp;ii=0;NN=40;% 频域采样数目out_mat=[];for fdx=-fdd:fdd/NN:fdd;ii=ii+1;matcher=conj(fliplr(lfm)).*exp(-j*2*pi*fdx*t);out_mat(ii,:)=conv(LFM_Back,matcher);%ffff=conv(LFM_Back,matcher);end[F,T]=meshgrid([t,max(t)+1/fs:1/fs:max(t)+(length(t)-1)/fs],-fdd:fdd/NN:fdd);contour(F,T,abs(out_mat),40);figure(2)subplot(2,1,1);plot(-fdd:fdd/NN:fdd,abs(out_mat(:,N)));title('|X(0,fd)| 多普勒频移估计');xlabel('多普勒频移fd (Hz)');ylabel('|x(0,fd)|');grid on;%axis([-fdd,fdd,min(abs(out_mat(:,N))),max(abs(out_mat(:,N)))]);subplot(2,1,2);plot([t,max(t)+1/fs:1/fs:max(t)+(length(t)-1)/fs],abs(out_mat(NN+1,: )));title('|X(td,0)| 延迟估计 ');xlabel('时延td (s)');ylabel('|x(td,0)|');grid on;%axis([-Tp/2,Tp/2,-200,0]);%axis([-Tp,Tp,min(abs(out_mat(NN+1,:))),max(abs(out_mat(NN+1,:)))]); %%%%%%%%%%%%%%%%%%%%%%%%%%% 模糊函数,等高线图(1)-基本原理fdd=(B/Tp)*Tp;ii=0;NN=40;% 频域采样数目out_mat=[];for fdx=-fdd:fdd/NN:fdd;ii=ii+1;matcher=conj((lfm)).*exp(-j*2*pi*fdx*t);out_mat(ii,:)=conv(lfm,matcher);end[F,T]=meshgrid([t,max(t)+1/fs:1/fs:max(t)+(length(t)-1)/fs],-fdd:fdd/NN:fdd);figure(3)subplot(2,1,1);plot(-fdd:fdd/NN:fdd,abs(out_mat(:,N)));title('|X(0,fd)| 多普勒频移灵敏度');xlabel('多普勒频移fd (Hz)');ylabel('|x(0,fd)|');grid on;%axis([-fdd,fdd,min(abs(out_mat(:,N))),max(abs(out_mat(:,N)))]);subplot(2,1,2);plot([t,max(t)+1/fs:1/fs:max(t)+(length(t)-1)/fs],abs(out_mat(NN+1,: )));title('|X(td,0)| 延迟灵敏度 ');xlabel('时延td (s)');ylabel('|x(td,0)|');grid on;%axis([-Tp/2,Tp/2,-200,0]);axis([-Tp,Tp,min(abs(out_mat(NN+1,:))),max(abs(out_mat(N N+1,:)))]);%%%%%%%%%%%%%%%%%%%%%%%%%%% 模糊函数,等高线图(2)-变换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