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特点及分类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和技巧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描述和分析的一门学科。
它在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一、问题的分析与理解在进行数学建模之前,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理解。
这包括对问题的背景、目标和约束条件的明确,以及对问题所涉及的各个因素和变量的了解。
只有充分理解问题,才能设计合理的数学模型。
二、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建模的核心步骤。
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抽象和简化,通过数学表达来描述问题的关系和规律。
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是要确定问题的输入、输出和中间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或约束条件。
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可以使用各种数学方法和技巧。
例如,可以利用微分方程描述物理过程的变化,利用优化方法求解最优化问题,利用概率统计模型描述随机现象的规律等。
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三、模型的求解与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求解和分析。
这包括利用数值方法或解析方法求解模型,得到问题的解析解或近似解。
在模型求解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编写计算程序、进行数值计算和统计分析等。
模型求解过程中,还需要对模型的解进行评估和分析。
例如,可以对模型的稳定性、收敛性、误差估计等进行分析,以确定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模型的验证与应用在对模型进行求解和分析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应用。
验证是指将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较好,说明模型是可信的。
模型的应用是指将模型的结果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做出决策。
根据模型的目标和应用场景,可以对模型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解读,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决策。
五、模型的改进与扩展建立数学模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模型的改进与扩展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对模型的不断改进和扩展,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更好地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模型的改进与扩展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数学建立模型知识点总结
数学建立模型知识点总结一、数学建立模型的基本概念1. 模型的定义模型是对于特定对象或系统的数学表达式或描述。
它是一个用来代表真实事物、预测未来情况或解决实际问题的简化抽象。
模型可以是数学方程、图表、图形或者计算机程序等形式。
2. 模型的分类根据模型的形式和特点,可以将模型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包括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统计模型、仿真模型等。
3. 建立模型的目的建立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决策分析和问题求解等。
二、数学建立模型的方法1. 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通常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包括问题分析、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和结果分析等。
2. 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方法主要包括差分方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优化模型、概率模型和统计模型等。
三、数学模型的应用1. 数学模型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数学模型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学中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在生物学中用来研究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规律等。
2. 数学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数学模型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也有很多应用,例如在经济学中用来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在管理学中用来研究企业运营规律等。
3. 数学模型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数学模型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常常用来研究工程结构、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诸多问题,例如在建筑工程中用来研究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在交通工程中用来研究交通流量规律等。
四、数学建立模型的典型案例1. 鱼群扩散模型鱼群扩散模型是用来研究在外界环境条件下鱼群扩散的问题,通常采用微分方程模型进行描述。
2. 物体自由落体模型物体自由落体模型是用来研究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通常采用差分方程模型进行描述。
3. 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模型常用来研究经济系统的增长规律,通常采用优化模型进行描述。
五、数学建立模型的发展趋势1. 多学科交叉融合数学建立模型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即将数学模型与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管理等学科相结合,以更好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数学模型是将现实问题抽象化、定量化和数学化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本质、预测未知情况、优化决策等。
下面是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的详细介绍:1.明确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背景、目标和约束条件。
例如,我们可能需要建立一个模型来优化供应链管理问题,那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约束条件。
2.收集数据:为了建立数学模型,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包括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统计数据等。
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对模型的建立和准确性非常重要。
3.建立假设: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做出适当的假设,以简化问题的复杂性。
假设应该基于对问题的理解和实际情况。
例如,在优化调度模型中,常见的假设包括可行解、稳定环境、线性关系等。
4.确定变量和关系: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模型中的变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变量是描述问题状态和属性的因素。
关系是变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或约束条件。
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公式、方程、不等式等来描述变量和关系。
5.建立数学模型:根据前面的步骤,我们可以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代数模型、几何模型、概率模型等。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
6.求解和优化:建立数学模型后,我们需要求解模型以获得有关问题的信息。
这可以通过数学分析、符号计算和算法求解等方法来实现。
通过求解模型,我们可以获得问题的最优解、稳定解、灵敏度分析等。
7.模型验证和修正: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使用现有的数据进行模拟和实验,将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和验证。
如果模型结果不符合预期,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
8.模型应用:最后,根据模型的结果,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数学模型提供了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预测能力,可以指导实际环境中的决策和行动,从而达到优化和改善问题的目的。
总结起来,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明确问题、收集数据、做出假设、确定变量和关系、建立模型、求解和优化、模型验证和修正以及模型应用。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描述现实世界中某个问题的方法。
它是一种把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进行研究和解决的手段。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不仅需要数学知识,还需要对实际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一、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要明确问题的性质、特点、目的和限制条件。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相关知识,明确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因素,确定问题的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以及考虑问题的可行性和实际性。
例如,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它需要分析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和员工安全。
这就需要考虑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员工的工作效率、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产品的质量检测等因素,以及企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
二、建立数学模型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描述现实问题的形式化表达。
数学模型可以是代数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概率统计模型、图论模型、优化模型等等。
例如,对于上述生产企业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生产效率的数学模型。
设生产效率为E,设生产设备的利用率为x1,员工的工作效率为x2,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为x3,产品的质量检测为x4,则可以建立以下数学模型:E=f(x1,x2,x3,x4)其中,f为生产效率的函数。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函数形式,例如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多项式函数等等。
三、模型求解建立数学模型后,需要进行模型求解。
模型求解是指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来求解数学模型,得到问题的解答或决策。
例如,对于上述生产效率的数学模型,可以利用优化方法来求解。
假设企业的目标是最大化生产效率,同时满足设备利用率≥80%、员工工作效率≥90%、采购成本≤100万元、产品合格率≥95%等限制条件。
则可以建立以下优化模型:Max E=f(x1,x2,x3,x4)s.t. x1≥0.8, x2≥0.9, x3≤100, x4≥0.95其中,s.t.表示限制条件。
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的建立引言数学模型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的表示。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本文将讨论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以及一些常用的建模方法。
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是一种以数学符号和方程组的形式来描述现实问题的工具。
它由变量、参数、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组成。
变量表示问题中的待求量,参数表示问题中的已知量,约束条件表示问题中的限制条件,目标函数表示问题中的目标。
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研究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相关知识,明确问题的目标和要求。
2. 定义变量和参数:根据问题的特点,我们需要定义适当的变量和参数来表示问题中的各个要素。
3. 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根据问题的描述和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来描述问题中的关系。
4. 添加约束条件:将问题中的限制条件加入到模型中,确保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5. 确定目标函数:根据问题的目标,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函数,以便我们可以通过最大化或最小化目标函数来求解问题。
6. 解模型并验证:使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求解模型,并验证模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常用的建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建模方法包括:- 数理统计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 最优化方法:使用最优化理论和方法,通过最大化或最小化目标函数来建立模型。
- 离散事件模拟方法:将连续事件转化为离散事件,使用模拟技术来解决问题。
- 动态系统建模方法:将问题描述为动态系统,通过建立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来建模。
- 概率模型方法:通过概率论的知识,建立和分析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结论数学模型的建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合理的建模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问题需要选择适合的建模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
建立数学模型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和实际领域的知识,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得出准确的结果。
数学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中,模型建构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数学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应用。
一、模型建构方法的概念模型建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来构建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模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简化和抽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模型建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模型建构方法的步骤模型建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问题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背景和要求,确定需要构建模型的数学关系。
2. 建立假设: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提出合理的假设,并对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进行定义。
3. 模型构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数学模型,表达出问题的数学关系。
4. 模型求解: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技巧,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得出问题的数学解。
5. 解释和验证:学生解释和验证数学解的意义和正确性,对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进行评价。
三、模型建构方法的优势模型建构方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模型建构方法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模型建构方法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学生需要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数学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 促进跨学科融合:模型建构方法通常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物理、经济等,有助于促进跨学科融合。
四、模型建构方法的应用模型建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应用于各个年级和不同层次的数学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简单问题,培养他们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3建立数学模型方法和步骤
3建立数学模型方法和步骤建立数学模型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便进行定量分析和求解的过程。
建立数学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背后的本质,为决策和预测提供依据。
下面将介绍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方法一:方程法方程法是一种常用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其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问题的基本要素,包括变量、参数和指标。
变量是问题中可变的量,可以进行测量和观察,而参数是固定的量,通常是由以前的实验或者经验确定的。
指标是评价问题结果的标准。
2.建立数学方程或者不等式,用变量、参数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描述问题。
这些方程或者不等式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可以根据问题背景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常见的数学模型包括数学规划模型、统计模型、差分方程模型等。
3.对建立的数学方程或者不等式进行求解,得到问题的解。
求解方法可以是数值求解,也可以是符号求解,具体方法取决于问题的特点和求解的难度。
4.对问题的解进行分析和解释,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通过对问题解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并对建立的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方法二:概率论和统计学方法概率论和统计学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工具,其基本步骤如下:1.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确定问题的基本要素,包括变量、参数和指标。
与方程法相似,变量是问题中可变的量,参数是固定的量,指标是评价问题结果的标准。
2.基于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概率分布,建立数学模型。
常见的概率分布包括正态分布、泊松分布、指数分布等。
3.通过对问题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估计模型中的参数。
可以使用最大似然估计、矩估计等方法。
4.利用统计推断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可以通过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5.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通过对实际数据和推断结果的比较,可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方法三: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建立动态系统模型的方法,其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问题的系统边界。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指将实际问题抽象化,通过数学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规律,预测问题的结果,以及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一、明确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所涉及的背景和条件。
确保对问题的理解准确明确,同时将问题与数学建模相结合。
二、问题建模:1.确定变量:将问题中涉及的各种因素抽象为数学模型中的变量。
变量可以是数值、时间、物理量等,具体根据问题的特点进行确定。
2.建立关系:确定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概率关系等。
可以通过实际观测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建立约束条件:确定对变量的约束条件,包括等式约束、不等式约束等。
这些约束条件可以是问题中固有的限制,也可以是为了使得模型更加逼真和实际而添加的额外限制条件。
三、数学描述:1.建立数学方程:将问题中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方程来表示。
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学公式和方程,如线性方程组、非线性方程、微分方程等。
2.建立目标函数:如果问题是优化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目标函数,该函数描述了所要优化的目标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目标函数可以是最大化、最小化或者使得一些条件满足的函数。
四、求解模型:建立完数学模型后,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求解模型。
具体的求解方法根据模型的特点和问题的要求而定,例如数值计算、迭代方法、优化算法等。
求解模型的目的是得到模型的解或近似解,以用于问题的研究和应用。
五、模型验证: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验证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将模型的解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或者进行模拟实验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如果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或者较为接近,那么该模型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
六、模型分析和应用:对于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灵敏度分析,研究模型对于初始条件和参数变化的敏感度;通过稳定性分析,研究模型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通过模型的推广和延伸,应用于解决其他类似问题等。
数学建模基础(入门必备)
一、数学模型的定义现在数学模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
不过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定义:“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和为一种特殊目的而作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
”具体来说,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学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
一般来说数学建模过程可用如下框图来表明:数学是在实际应用的需求中产生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需建立数学模型,从此意义上讲数学建模和数学一样有古老历史。
例如,欧几里德几何就是一个古老的数学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也是数学建模的一个光辉典。
今天,数学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其它科学技术领域渗透,过去很少应用数学的领域现在迅速走向定量化,数量化,需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
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蓬勃兴起,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数学在许多高新技术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因此数学建模被时代赋予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1. 模型准备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
2. 模型假设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
如果对问题的所有因素一概考虑,无疑是一种有勇气但方法欠佳的行为,所以高超的建模者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主次,而且为了使处理方法简单,应尽量使问题线性化、均匀化。
3. 模型构成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
这时,我们便会进入一个广阔的应用数学天地,这里在高数、概率老人的膝下,有许多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是图论、排队论、线性规划、对策论等许多许多,真是泱泱大国,别有洞天。
不过我们应当牢记,建立数学模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并能加以应用,因此工具愈简单愈有价值。
4. 模型求解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各种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特点及分类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特点及分类方法:1.归纳法:通过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特点,总结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
2.拟合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找到数据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函数来拟合数据,建立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际问题中的数据分析和预测。
3.分析法: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因素和数学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和抽象的问题。
步骤:1.确定问题:明确问题的背景、条件和目标。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实际数据,了解问题的现状。
3.建立假设: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
4.建立模型: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假设,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和函数,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5.求解模型:通过数学计算和推理,解决建立的数学模型,得出结论。
6.模型验证:将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结果解释:将模型的结果解释给决策者或用户,提供对问题的认识和决策依据。
特点:1.抽象性: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了抽象和简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描述和解决问题。
2.精确性:数学模型具有精确的语言和推理,能够给出准确的数值结果。
3.可行性:数学模型能够通过计算和推理得出结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替代性:数学模型可以替代实验或观测,节省时间和成本。
分类:1.数量模型:用数学表达式和符号来描述问题的数量关系,包括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离散模型、连续模型等。
2.质量模型:用数学方法描述问题的质量关系,包括概率模型、统计模型、优化模型等。
3.动态模型:描述问题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包括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随机过程模型等。
4.静态模型:描述问题的状态和平衡点,包括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输入输出模型等。
总之,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模型类型,通过建立、求解和验证数学模型,可以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和解决方案。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在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和预测现象的重要工具。
建立一个准确有效的数学模型,不仅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模型。
第一步:问题定义和背景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第一步是明确问题的定义和背景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问题的起源、目标和约束条件,以及问题所涉及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
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特点,我们可以确定适用的数学方法和模型类型。
第二步:建立假设和简化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我们通常需要进行一些假设和简化。
这些假设和简化可以使问题更易于处理,但也可能导致模型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我们需要权衡精确性和可行性,并确保模型的假设和简化与问题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第三步:选择数学方法和模型类型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模型类型。
常见的数学方法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
而模型类型则包括差分方程、微分方程、优化模型和统计模型等。
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和模型类型是建立准确有效模型的关键一步。
第四步:建立数学方程和关系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数学方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数学方程和关系。
这些方程和关系可以描述问题中的物理规律、动力学过程或统计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学理论和公式,或者根据问题的特点和需求,自行推导和建立数学方程和关系。
第五步: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在建立数学模型后,我们需要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
参数估计是指根据实验数据或观测结果,估计模型中的未知参数值。
而模型验证则是通过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可以帮助我们优化模型,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用性。
第六步:模型分析和应用建立数学模型后,我们可以进行模型分析和应用。
模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模型的行为和特性,探索模型的稳定性、收敛性和灵敏度等。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第一步:明确问题和目标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本质和我们的目标。
问题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例如商业决策、物理过程、社会现象等。
目标可以是预测结果、优化决策、揭示规律等。
第二步:收集数据第三步:确定变量和参数变量是数学模型中的未知数,它们的取值会随着问题的不同而变化。
参数是数学模型中的已知量,它们的取值是固定的。
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问题中的变量和参数,并给予它们合适的符号表示。
第四步:建立数学关系第五步: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数学关系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来求解模型。
常用的数学方法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最优化方法、概率统计等。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第六步:验证和调整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以确保它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这可以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观察模型的行为等方法来实现。
如果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符,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第七步:模型应用和分析当模型验证通过后,我们可以应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计算和分析模型的输出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决策提供支持、揭示问题的本质等。
第八步:模型解释和沟通最后,我们需要对模型的结果进行解释和沟通。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向非专业人士解释模型的意义和结果。
这有助于模型的应用和建议能够得到各方的认可和接受。
建立数学模型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问题分析能力、数据分析技巧等。
此外,每个具体问题都有其特殊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因此,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方法总结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方法总结数学模型在各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通过定量的形式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描述,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提供解决方案。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和求解方法。
本文将总结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方法,并给出一些实际案例。
1. 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问题的抽象、假设的设定、数学表达式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等步骤。
以下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几种常见方法:(1) 经验法:基于经验和直觉来建立数学模型,适用于问题较为简单且已有相关经验的情况。
(2) 归纳法:通过观察现象和数据,总结规律后建立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适用于问题较为复杂的情况。
(3) 解析法:通过解析表达式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问题具有明确的物理和数学规律的情况。
(4) 统计法:通过统计数据和概率理论建立数学模型,适用于问题涉及到大量数据和随机性的情况。
2. 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数学模型的求解是指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工具得出问题的解析解或数值解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数学模型求解方法:(1) 解析解法:通过求解数学方程得到问题的解析解。
这种方法需要较强的数学能力和推导技巧,适用于问题具有明确解析解的情况。
(2) 近似解法:通过近似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如泰勒级数展开、插值法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问题的解析解较难得到或者需要大量计算的情况。
(3) 数值解法:通过数值计算得出问题的数值解,如迭代法、数值微分和数值积分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问题的解析解难以获得或者问题较为复杂的情况。
3. 实际案例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非常灵活,并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实际案例:(1) 病毒传播模型:通过建立病毒传播的差分方程或微分方程模型,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2) 交通流模型:通过建立交通流的微分方程模型,优化信号灯控制策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特点及分类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特点及分类一、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1.形象化方法:通过对问题的直观观察和理解,用图表、关系、函数等形式来表示问题,并通过观察找出问题中的数学关系。
2.分解合成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子问题,通过研究每个子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关系,最后通过合成得到整体问题的数学模型。
3.类比方法:将问题和已有的类似问题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借鉴已有模型的建模思路和方法。
4.假设推理方法: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和背景知识,提出假设并进行推理,从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二、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1.确定问题:明确问题的背景、目标和限制条件,明确问题的具体要求。
2.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要素和数学关系。
3.建立假设: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假设,假设可能对解决问题有帮助。
4.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关键要素和数学关系,选取适当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建立数学模型。
5.模型求解: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问题的解析解或近似解。
6.模型评估:对求解结果进行评估,比较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7.模型验证:利用实际数据和实验进行模型验证,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8.模型应用:将建立好的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实际应用和测试。
三、建立数学模型的特点1.抽象化:数学模型通过抽象化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和符号,简化问题的复杂性,更容易进行分析和求解。
2.理论性:数学模型建立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支持。
3.系统性:数学模型采用系统的方法,通过建立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程序化:数学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可以通过特定的数学方法和算法来进行求解和分析。
5.可变性:数学模型可以根据问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和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建立数学模型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和数学描述的方法,数学模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是在特定时间点观察系统状态的模型,动态模型是研究系统随时间变化的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与技巧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与技巧数学模型是现代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各种实际问题,并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指导。
建立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与技巧,并通过实例来说明。
第一步是问题的抽象。
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概括。
这包括确定问题的关键要素、变量和参数,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假设我们要研究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那么我们需要确定影响交通拥堵的因素,如道路的容量、车辆的数量和速度等。
第二步是建立数学表达式。
在抽象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建立数学表达式来描述问题的关系。
这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方程和不等式等来实现。
例如,对于交通拥堵问题,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拥堵指数 = 车辆数量 / 道路容量。
这个数学表达式可以帮助我们量化交通拥堵的程度。
第三步是确定模型的参数和变量。
在建立数学模型时,需要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和变量。
参数是模型中的常数,而变量是随着问题的变化而变化的量。
在确定参数和变量时,需要考虑其物理意义和范围。
例如,在交通拥堵模型中,车辆数量和道路容量是变量,而拥堵指数是参数。
第四步是模型的验证和调整。
建立数学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可以通过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来实现。
如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则可以认为模型是有效的;如果不符,则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五步是模型的解析和求解。
建立数学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解析和求解,以获得问题的解。
这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和技巧来实现,如微积分、线性代数和优化理论等。
例如,在交通拥堵模型中,可以使用微积分方法来计算拥堵指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除了上述基本步骤外,建立数学模型还需要一些技巧和经验。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不同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数学技巧,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其次,需要进行合理的假设和简化。
构建小学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与技巧
构建小学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与技巧数学模型是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构建小学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与技巧。
一、明确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第一步是明确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通常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并理解问题的含义。
在明确问题时,学生需要思考问题的背景、条件和要求,以便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点。
例如,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在明确问题时,学生需要理解问题的背景是小明和小红有苹果,条件是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要求是计算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二、建立数学模型在明确问题后,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数学符号和表达式的组合,它能够准确地描述问题的关系和规律。
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是将问题中的信息转化为数学符号,并建立符合问题要求的数学关系。
以前面的问题为例,学生可以将小明有的苹果数表示为x,小红有的苹果数表示为y,他们一共有的苹果数表示为x+y。
因此,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x+y=5+3=8。
三、解决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后,学生需要解决数学模型,即求解模型中的未知数。
解决数学模型的方法有多种,包括代入法、消元法、图像法等。
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
对于前面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代入法求解。
假设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6个苹果,代入数学模型x+y=8,得到2+6=8,符合题意。
因此,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6个苹果。
四、检验解答解决数学模型后,学生需要对解答进行检验,以确保解答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检验解答的方法有多种,包括代入原问题、逻辑推理、实际操作等。
对于前面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代入原问题进行检验。
代入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6个苹果,代入原问题“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得到2+6=8,与前面的解答一致。
数学建模的步骤与技巧
数学建模的步骤与技巧数学建模是一种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借助数学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求解的过程。
在众多学科领域中,数学建模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经济、环境、医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与一些实用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数学建模研究。
一、问题的定义与分析在进行数学建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定义与分析。
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需要明确问题的背景、目标和限制条件。
通过仔细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描述的形式,并明确问题的求解方法和指标。
二、模型的建立模型的建立是数学建模的核心环节。
在建立模型时,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
常用的数学工具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学方程、函数或图表来描述问题。
三、模型的验证模型的验证是保证模型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在验证模型时,可以通过比对模型结果与实际数据的对比来判断模型的准确性。
如果模型结果与实际数据符合较好,则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否则,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模型的求解在模型的求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数学软件和算法进行计算。
常用的数学软件包括MATLAB、Python等,常用的数学算法包括线性规划、最优化算法、概率推断等。
通过对模型进行求解,可以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论。
五、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在得到模型的求解结果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模型的结果进行评估。
同时,应对模型的局限性和假设条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模型的结果和应用范围。
六、模型的优化与改进在实际应用中,模型的优化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对模型的参数、约束条件和求解算法进行调整和改进,可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效率。
同时,对模型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可以为模型的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
七、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将模型的结果以图表、图像或动画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模型的结果和分析过程。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工具,用于描述和分析问题,并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下面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1.理解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全面理解给定问题的背景和要解决的目标。
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确定我们要具体研究的内容。
2.收集数据: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统计数据等方式进行。
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对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3.建立假设: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我们通常需要进行一些假设。
假设可以简化问题,使之更易于数学处理。
但是,假设必须合理,并与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4.确定变量:确定数学模型中所需的变量。
通常会有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我们要控制或调整的变量,而因变量是我们想要预测、分析或优化的变量。
5.建立数学方程:使用合适的数学工具来建立表示问题的数学方程。
这可能涉及代数方程、微分方程、概率分布等。
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
6.模型求解:解决建立的数学模型,通常可以使用解析方法或数值方法。
解析方法是通过数学公式推导获得解析解的方法,而数值方法是通过数值计算获得近似解的方法。
7.模型验证: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与已知数据进行比较或使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如果模型与现实相符,那么我们可以信任它,并进一步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和分析。
8.模型分析和解释:对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取有关问题的有用信息。
这可能涉及到观察模型中的趋势、寻找关联、确定影响因素等。
9.模型优化和改进:如果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可以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
这可能包括重新建立模型、调整参数、增加变量等。
10.模型应用:将建立的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决策。
这可能包括预测未来趋势、优化决策、制定策略等。
总结起来,建立数学模型需要深入理解问题,收集数据,建立合理的假设,并使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方程。
通过求解、验证、分析和优化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并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数学模型是指将实际问题抽象化和数学化,使用数学符号和方程进行描述和解决的工具。
它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一、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模型的建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问题的描述、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模型的求解和验证。
首先,问题的描述是建立数学模型的第一步。
需要准确地描述问题的背景、目标和具体的约束条件。
这有助于我们明确问题的关键因素和参数。
接下来,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
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可以选择代数方程、微分方程、概率论、优化理论等数学工具。
需要对所选择的数学工具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然后,建立数学模型是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
可以利用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符号来描述问题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模型应该简化和抽象问题的实际情况,以便进行求解和分析。
最后,模型的求解和验证是数学模型建立的最后一步。
可以使用数值方法、解析解法或计算机模拟等手段来求解模型,并将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和验证。
如果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那么此模型就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模型的分析数学模型的分析是对数学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通过数学分析,可以揭示模型的内在规律和性质,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数学模型的分析中,一般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稳定性、收敛性、最优性等。
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是分析模型是否有解以及解的数量和性质。
稳定性是对模型解的行为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收敛性是研究模型的解是否趋向于某个特定值。
最优性是研究如何找到使目标函数取得最优值的解。
在进行数学模型的分析时,需要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和理论。
例如,可以使用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最优化理论、变分法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数值计算,可以得到模型的近似解,并对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和参数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特点及分类[学习目标]1.能表述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2.能表述建立数学模型的逼真性、可行性、渐进性、强健性、可转移性、非预制性、条理性、技艺性和局限性等特点;;3.能表述数学建模的分类;4.会采用灵活的表述方法建立数学模型;5.培养建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一、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般说来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理分析方法,一类是测试分析方法.机理分析是根据对现实对象特性的认识、分析其因果关系,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规律,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测试分折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黑箱”系统,内部机理无法直接寻求,可以测量系统的输人输出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按照事先确定的准则在某一类模型中选出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
这种方法称为系统辨识(System Identification).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也是常用的建模方法。
即用机理分析建立模型的结构,用系统辨识确定模型的参数.可以看出,用上面的哪一类方法建模主要是根据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程度和建模目的决定的.如果掌握了机理方面的一定知识,模型也要求具有反映内部特性的物理意义。
那么应该以机理分析方法为主.当然,若需要模型参数的具体数值,还可以用系统辨识或其他统计方法得到.如果对象的内部机理基本上没掌握,模型也不用于分析内部特性,譬如仅用来做输出预报,则可以系统辩识方法为主.系统辨识是一门专门学科,需要一定的控制理论和随机过程方面的知识.以下所谓建模方法只指机理分析。
建模要经过哪些步骤并没有一定的模式,通常与实际问题的性质、建模的目的等有关,从§16.2节的几个例子也可以看出这点.下面给出建模的—般步骤,如图16-5所示.图16-5 建模步骤示意图模型准备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搜集建模必需的各种信息如现象、数据等,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由此初步确定用哪一类模型,总之是做好建模的准备工作.情况明才能方法对,这一步一定不能忽视,碰到问题要虚心向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请教,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模型假设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做出假设,可以说是建模的关键一步.一般地说,一个实际问题不经过简化假设就很难翻译成数学问题,即使可能,也很难求解.不同的简化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模型.假设作得不合理或过份简单,会导致模型失败或部分失败,于是应该修改和补充假设;假设作得过分详细,试图把复杂对象的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可能使你很难甚至无法继续下一步的工作.通常,作假设的依据,一是出于对问题内在规律的认识,二是来自对数据或现象的分析,也可以是二者的综合.作假设时既要运用与问题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问题的主次,果断地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尽量将问题线性化、均匀化.经验在这里也常起重要作用.写出假设时,语言要精确,就象做习题时写出已知条件那样.模型构成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常量和变量)之间的等式(或不等式)关系或其他数学结构.这里除需要一些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外,还常常需要较广阔的应用数学方面的知识,以开拓思路.当然不能要求对数学学科门门精通,而是要知道这些学科能解决哪一类问题以及大体上怎样解决.相似类比法,即根据不同对象的某些相似性,借用已知领域的数学模型,也是构造模型的一种方法.建模时还应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尽量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因为你建立的模型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而不是只供少数专家欣赏.模型求解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计算等各种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模型分析对模型解答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有时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分析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或稳定状况,有时是根据所得结果给出数学上的预报,有时则可能要给出数学上的最优决策或控制,不论哪种情况还常常需要进行误差分析、模型对数据的稳定性或灵敏性分析等.模型检验把数学上分析的结果翻译回到实际问题,并用实际的现象、数据与之比较,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这一步对于建模的成败是非常重要的,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当然,有些模型如核战争模型就不可能要求接受实际的检验了.模型检验的结果如果不符合或者部分不符合实际,问题通常出在模型假设上,应该修改、补充假设,重新建模.有些模型要经过几次反复,不断完善,直到检验结果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满意.模型应用应用的方式自然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建模的目的,这方面的内容不是本书讨论的范围。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建模过程都要经过这些步骤,有时各步骤之间的界限也不那么分明.建模时不应拘泥于形式上的按部就班,本书的建模实例就采取了灵活的表述方式.二、数学模型的特点我们已经看到建模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数学模型有许多优点,也有弱点。
建模需要相当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应注意掌握分寸.下面归纳出数学模型的若干特点,以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领会.模型的逼真性和可行性一般说来总是希望模型尽可能逼近研究对象,但是一个非常逼真的模型在数学上常常是难于处理的,因而不容易达到通过建模对现实对象进行分析、预报、决策或者控制的目的,即实用上不可行.另一方面,越逼真的模型常常越复杂,即使数学上能处理,这样的模型应用时所需要的“费用”也相当高,而高“费用”不一定与复杂模型取得的“效益”相匹配.所以建模时往往需要在模型的逼真性与可行性,“费用”与“效益”之间做出折衷和抉择.模型的渐进性稍微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的建模通常不可能一次成功,要经过上一节描述的建模过程的反复迭代,包括由简到繁,也包括删繁就简,以获得越来越满意的模型.在科学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各门学科中的数学模型也存在着一个不断完善或者推陈出新的过程.从19世纪力学、热学、电学等许多学科由牛顿力学的模型主宰,到20世纪爱因斯坦相对论模型的建立,是模型渐进性的明显例证.模型的强健性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常常是由对象的信息如观测数据确定的,而观测数据是允许有误差的.一个好的模型应该具有下述意义的强健性:当观测数据(或其他信息)有微小改变时,模型结构和参数只有微小变化,并且一般也应导致模型求解的结果有微小变化.模型的可转移性模型是现实对象抽象化、理想化的产物,它不为对象的所属领域所独有,可以转移到另外的领域.在生态、经济、社会等领域内建模就常常借用物理领域中的模型.模型的这种性质显示了它的应用的极端广泛性.模型的非预制性虽然已经发展了许多应用广泛的模型,但是实际问题是各种各样、变化万千的,不可能要求把各种模型做成预制品供你在建模时使用。
模型的这种非预制性使得建模本身常常是事先没有答案的问题(Open—end problem).在建立新的模型的过程中甚至会伴随着新的数学方法或数学概念的产生.模型的条理性从建模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促使人们对现实对象的分析更全面、更深入、更具条理性,这样即使建立的模型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达到实用的程度,对问题的研究也是有利的。
模型的技艺性建模的方法与其他一些数学方法如方程解法、规划解法等是根本不同的,无法归纳出若干条普遍适用的建模准则和技巧.有入说。
建模目前与其是一门技术、不如说是一种艺术.是技艺性很强的技巧.经验、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以及直觉、灵感等在建模过程中起的作用往往比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更大.模型的局限性这里有几方面的含义.第一,由数学模型得到的结论虽然具有通用性和精确性,但是因为模型是现实对象简化、理想化的产物,所以一旦将模型的结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就回到了现实世界,那些被忽视、简化的因素必须考虑,于是结论的通用性和精确性只是相对的和近似的.第二,由于人们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包括数学本身发展水平的限制,还有不少实际问题很难得到有着实用价值的数学模型.如一些内部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测量手段不够完善、技艺性较强的生产过程,像生铁冶炼过程,需要开发专家系统,与建立数学模型相结合才能获得较满意的应用效果.专家系统是一种计算机软件系统,它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模拟人类的逻辑思维过程,建立若干规则和推理途径,主要是定性地分析各种实际现象并做出判断.专家系统可以看成计算机模拟的新发展.第三,还有些领域中的问题今天尚未发展到用建模方法寻求数量规律的阶段,如中医诊断过程,目前所谓计算机辅助诊断也是属于总结著名中医的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系统.建模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除了想象、洞察、判断这些属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范畴的能力之外,直觉和灵感往往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由于各种限制利用已有知识难以对研究对象做出有效的推理和判断时,凭借相似、类比、猜测、外推等思维方式及不完整、不连续、不严密的,带启发性的直觉和灵感,去“战略性”地认识对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也是人脑比按程序逻辑工作的计算机、机器人的高明之处.历史上不乏在科学家的直觉和灵感的火花中诞生的假说、论证和定律.当然,直觉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对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艰苦探索,对各种思维方法运用娴熟.相互讨论和思想交锋,特别是不同专业的成员之间的探讨,是激发直觉和灵感的重要因素.所以由各种专门人才组成的所谓团队工作方式(Team work)越来越受到重视.前面说过,建模可以看成一门艺术.艺术在某种意义下是无法归纳出几条准则或方法的.一名出色的艺术家需要大量的观摩和前辈的指教,更需要亲身的实践.类似地,掌握建模这门艺术培养想象力和洞察力,一要大量阅读、思考别人做过的模型,二要亲自动手,认真做几个实际题目.三、数学模型的分类数学模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1.按照模型的应用领域(或所属学科)分.如人口模型、交通模型、环境模型、生态模型、城镇规划模型、水资源模型、再生资源利用模型、污染模型等.范畴更大一些则形成许多边缘学科如生物数学、医学数学、地质数学、数量经济学、数学社会学等.2.按照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或所属数学分支)分.如初等数学模型、几何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马氏链模型、规划论模型等.按第一种方法分类的数学模型教科书中,着重于某一专门领域中用不同方法建立模型,而按第二种方法分类的书里,是用属于不同领域的现成的数学模型来解释某种数学技巧的应用.在本书中我们重点放在如何应用读者已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在各个不同领域中建模.3.按照模型的表现特性又有几种分法: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取决于是否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发展,又有所谓突变性模型和模糊性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取决于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引起的变化.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取决于模型的基本关系,如微分方程是否是线性的.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指模型中的变量(主要是时间变量)取为离散还是连续的.虽然从本质上讲大多数实际问题是随机性的、动态的、非线性的,但是由于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容易处理,并且往往可以作为初步的近似来解决问题,所以建模时常先考虑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连续模型便于利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作理论分析,而离散模型便于在计算机上作数值计算,所以用哪种模型要看具体问题而定.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将连续模型离散化,或将离散变量视作连续,也是常采用的方法.4.按照建模目的分.有描述模型、分析模型、预报模型、优化模型、决策模型、控制模型等.5.按照对模型结构的了解程度分.有所谓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这是把研究对象比喻成一只箱子里的机关,要通过建模来揭示它的奥妙.白箱主要包括用力学、热学、电学等一些机理相当清楚的学科描述的现象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这方面的模型大多已经基本确定,还需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优化设计和控制等问题了.灰箱主要指生态、气象、经济、交通等领域中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的现象,在建立和改善模型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有许多工作要做.至于黑箱则主要指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一些机理(数量关系方面)很不清楚的现象.有些工程技术问题虽然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原理,但由于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和观测困难等原因也常作为灰箱或黑箱模型处理.当然,白、灰、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箱子的“颜色”必然是逐渐由暗变亮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1. 模型准备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