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PPT
第7课古代的宗教
时间
地点
创始人
经典 教义共同点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
基督教
1世纪
巴勒斯坦一带
耶稣
伊斯兰教 七世纪 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穆罕默德
《大藏经》
忍
耐
《圣经》
顺
从
《古兰经》
学习测评
1.乔达摩•悉达多是哪一种宗教的创始人?(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西方的“圣诞节” 与哪一个宗教信仰有关(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3.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4.世界三大宗教,按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课后作业: 1、完成“达标练习” 2、预习第8课
背诵本课知识点
鉴真东渡
玄奘取经
朝鲜普贤寺(建于1042年)
韩国通度寺(建于646年)
日本奈良东大寺(建于745年)
泰国首都曼谷玉佛寺(建于1782年)
图说历史 基督教
耶稣被钉十字架
《圣经》
教皇英诺森三世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
基督教的节日
圣诞节
Christmas
12月25日,基督徒庆祝 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在 台湾也称作耶诞节。
预习检查:
• 学习目标:分别知道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 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创始人、经典和教义。 • 内容:课本42—45页。 • 方法: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完成表格。
人类学概况-第二版官方PPT 第十三章 族性与社会分层
族群成员认同和分享他们与其他族群相区分的祖先、历史和文化传统。
其成员在族籍诉求上带有主观文化认定和场景的变动性。
族性是关于族群认同的感受、族群象征和族群关系等观念的复合体。
这是基于文化特征的一种分类图式。
对文化方面的族群认同不会消失,族群认同感通常通过选择性的符号来表达。
每一个族群都有族界标志,包括语言、宗教、体质特征以及其他文化特质。
人类学界主要流行两种族群认同理论:原生论与场景论。
当今世界的许多冲突是族群/民族之间的冲突,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平等与和谐需要通过政治调适来实现。
社会分层虽然有时与族群的区分有关,却是区分人群的另一种方式。
每个社会中分层的程度和种类皆有所不同,但社会等级是不同社会组织中的一项重要特征。
社会分层的三个主要层面是权力、财富和声望。
据此,人类学家已经辨认了三种社会体系类型。
分层最不明显的是平权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接近基本资源、权力、声望。
平权体系主要见于游猎采集社会。
在等级社会中,人们被区分为不同的等级而在声望上有所不同。
在分层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是制度化的。
最为彻底的分层社会是那些基于阶级或世袭等级的社会,其成员不平等地接近财富、权力和声望。
阶级社会与获致地位相联系;世袭社会则与先赋地位相关联。
关于社会分层,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分层体系的整合性质;而冲突理论则聚焦冲突与变迁。
同化族群族性种族民族原生论 场景论 族界标志 族群认同 族群关系 平权社会 等级社会 分层社会 社会分层 社会歧视【基本概念】第1族群与族性节(一)什么是族群族群是相信并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
一般来说,族群具有如下要素:(1)共同的名称;(2)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共同的文化元素;(5)历史家园的联系;(6)团结感;等等。
(二)什么是民族民族和族群是有区别的。
有的人类学者认为,民族就是一个带有家园感情与拥有政治自生天生权利的族群,而家园则是他们拥有独占权的地理区域,因此,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
中国古代宗教PPT
三、中国远古宗教
• 中国的宗教起源于自然神崇拜,动物神 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 教形式。 • 1、自然神崇拜: •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 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 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 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 2、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它的亲 族”
• 东汉时期,创始人张陵,在巴蜀(四川) 创立了道派,称为五斗米道 。 • 东汉时道教还有另一个教派叫“太平 道”,是农民起义黄巾军的首领张角创 立的,信奉黄老道《太平经》,“以善 道教化”,符水治病。
• 魏晋时道教有一个大发展。东晋时的 葛洪撰写了《抱朴子》内外二篇,内 篇属道教,整理并阐述了战国以来神 仙方术理论 。与此同时,“天师道” 在江东盛行,即张陵的后代。 • 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创立“北 天师道”。庐山道士陆修静创“南天 师道”,都与张陵有继承关系。
二、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 1、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 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 环节。 “魔术说” “灵魂说” “生气 说” • 2、宗教的发展与各种文化现象有联系。 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 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涉及到政 治、经济、历史、哲学、绘画、雕塑、 书法、建筑等广泛的内容。
• 隋唐两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因为隋唐 两代有许多皇帝相信道教。唐代开国皇 帝以老子为自已的祖宗,所以唐代皇帝 及亲眷多信道教(武则天信佛教)。宋 代道教在真宗和徽宗时最为兴盛,大建 宫观。出现了许多道教学者。多强调气 功健身修炼。
•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 各宗派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于以符箓 为主的“正一派”中,即“正一道”。 同时,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了以道为 主,兼容儒释的“全真道”。从元代开 始,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 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清代日渐衰落。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古代巴比伦的宗教崇拜与神祇信仰
巴比伦的宗教崇拜对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教育 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授学生宗教信仰、道德准 则和祭祀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宗教与科技发展
天文学与宗教
古代巴比伦的宗教崇拜与天文学观测密切相关。巴比伦祭司阶层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记录,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 识,为后来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创世神话
巴比伦的创世神话讲述了世界和人类是如何由众神创造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杜克创造世 界的神话。
神话故事的意义
巴比伦的神话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巴比伦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他们对世界 和人类本质的理解和探索。这些故事在巴比伦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人们的价值 观、道德观和文化习俗。
CHAPTER 04
。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思考
古代巴比伦宗教崇拜中体现出的敬畏 自然、崇尚神灵的思想,对于现代社 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启示意 义。
古代巴比伦宗教崇拜在文化传承和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醒我们要重视 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古代巴比伦宗教崇拜中的道德观念和 行为规范,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和 公民素质提升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 ,古代巴比伦的宗教 崇拜与神祇信仰
目 录
• 引言 • 古代巴比伦宗教崇拜 • 巴比伦神祇信仰 • 巴比伦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 总结与思考
CHAPTER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古代巴比伦的宗教崇拜与神祇信仰
01
本主题介绍了古代巴比伦文明中的宗教信仰体系,包括主要的
神祇、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等。
CHAPTER 05
总结与思考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十三章福禄贝尔PPT课件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1)恩物
• “恩物”就是依据这种思想为幼儿进行 游戏和其他活动所设计的一套教具。恩 物通常有六种。
(二)受了谢林的 “宇宙精神”的观点。福禄培尔哲学思 想的核心就是强调上帝为万物的统一体。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二、 论学校教育 1.关于学校的性质
• 福禄培尔认为,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 应当把外部世界以及作为外部世界处于 密切联系的学生自己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按照自觉的内在联系 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 在他看来,教育适应自然的发展,在于 反对违反自然的人为干涉的教育,使人 像自然那样按照其本性发展。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对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评价
• 总之,福禄培尔的一生的贡献主要在学 前教育方面。他曾经详细地研究了学前 教育的理论和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并在 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比 较完整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1.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
⏹2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
⏹3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突出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1)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2)周围高山、隔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对立的范围内成长。
⏹(3)其他大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的冲击不大。
2.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原因⏹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与束缚3.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第三章导言第一段P4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不论政权怎样交替,战乱如何频繁;不管是汉人统治全国,还是北方游牧民族统一全国,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宗法制度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各朝各代宗法制度的模式基本上循而未改,世代相传。
在相传几千年的宗教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2、封国制度不断: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
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动乱时有发生,战争和动乱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4.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中国民俗文化PPT
带)之城。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
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酒的种类
(1)按照酒精度分类
低度酒:酒精浓度<20度。 中度酒:酒精浓度在20—40度之间。
高度酒:酒精浓度>40度。
(2)按照酒的颜色分类
白酒:无色透明的酒品。 色酒:带有颜色的酒品。
• • •
• •
十大名茶
⒈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 ⒉江苏吴县的太湖碧螺春 ⒊安徽的六安瓜片茶 ⒋湖南洞庭湖的君山银针茶 ⒌安徽的黄山毛峰茶 ⒍河南的信阳毛尖茶 ⒎安徽的太平猴魁茶 ⒏江西的庐山云雾茶 ⒐四川蒙山的蒙顶茶 ⒑浙江长兴的顾渚紫笋茶
酒文化
我国酿酒起源的传说
人类很早就懂得了酿造多种不同的酒类。据考 证,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 古希腊以及中国古代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简单的酿酒 技术,并可用五谷、各种果子及不同的原料来酿制 不同味道的酒。 我国酿酒起源的传说:
从紫黑色到棕色; 3、酒的光泽 酒对光的反射能力,酒越陈越暗; 4、酒的挂杯性 左右摇晃,酒从杯壁往下淌的痕迹,越慢表明酒精和残留糖 分高,葡萄越熟。
品酒三步曲
二、闻酒
闻前不要深呼吸,以免嗅觉迟钝;
摇晃杯子,使酒释放酒香; 酒中不可以有木塞味,醋味,硫磺味,臭鸡蛋味。可以有水
果味,花卉味,香料味,熏烤味
仪狄酿酒
夏禹时期人氏。
1、《世本》:“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
康作秫酒。” 2、西汉刘向《战国策 魏策》:“昔者,帝 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 其国者’。” 3、“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
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ppt课件
17
中国古代的丝绸
18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19
中国古代的铁器
20
中国古代的建筑
21
天数农医四大学科
▪ 中国传统的科学门类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天 文、数学、农学、医学四大学科。
22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集中于天象记录、天 体测量和历法制订等方面。
▪ 中国有古代世界内容最完整、最丰富、最准 确的天象记录,是世界上最早记载太阳黑子、 彗星、哈雷彗星、新星、超新星爆发的国家。
34
算筹和算盘
35
三国曹魏数学家刘徽 和其所注《九章算术》
36
南朝数学家祖冲之
▪ 生活与南朝宋、齐时 代。
▪ 推算出圆周率的过剩 近似值为3.1415927, 不足近似值 3.1415926。其成果 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37
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
▪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受到重视。历代农 学著作约有五六百种,记载了农耕、园艺、畜牧、 蚕桑、林业、养殖、农械等多方面的杰出成果。
12
现代的指南针
13
指南车
14
火药应用于军事
15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不仅仅是四大发明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四大 发明。其门类涉及天文、数学、农 学、医学、地学、化学、物理学、 生物学等科学以及建筑、纺织、冶 金、机械、车船、兵器、陶瓷、造 纸、印刷等多方面,有许多卓绝的 成就。
【中华文化要略】第十三章 传统节日
主旨的星神祭祀,六朝以来增加了 娱乐的内容。节俗有赏灯、吃元宵、 猜灯谜、走桥等。 3、上巳节
曹魏时期起固定为三月三日。起 源于上古时期全民参与的以招魂续 魂、祓除不祥、祈福祛疾、祈子求 嗣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节俗有水中
传统节日
洗浴、曲水流觞、春游踏青等。 4、寒食节
从冬至算起的第一百零五天。起 源于先民一年一度息旧火、升新火 的斋戒仪式。节俗有吃冷食、荡秋 千等。 5、清明节
放爆竹等。 春节的原始民俗观念是“鬼节”,
人们演习着种种模拟死亡的行为: ①停止劳作:不担水 ②寒食:年前准备大量的冷熟食品 ③上坟祭祖:先上坟,后团圆 ④敬老
传统节日
⑤回归意识:年夜饭(团圆饭) ⑥保种:以贴春联为标志,在此之 前把一切外借的东西还清,储存足 够的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短缺 不许外借,宣告人际关系暂停。 2、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灯节,在农历正月 十五。此节源于古代以祈求生殖为
阳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之一,到唐代,清明节 作为寒食节的一天成为全民族游乐 的节日。节俗有扫墓、踏青、插柳 等。
6、端午节
也称端午、端阳,农历五月初五。 是个旨在避邪的节日,节俗有龙舟 竞渡、吃粽子、佩菖蒲、悬艾、饮 雄黄酒等。
传统节日
7、七夕节 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在农历
端午、中秋等),主要建立在原始 崇拜、禁忌迷信、宗教祭祀基础上。
传统节日
2、定型期——两汉 除夕、元旦、元宵、上巳、端
午、七夕、重阳等节日基本定型, 节日活动的内容也由对历史人物的 纪念取代原始崇拜和信仰,礼俗对 节俗有较大的渗透。 3、融合期——魏晋南北朝
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推动
传统节日
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佛教、道教的 发展壮大为节日增添了宗教内容和 气氛等。 4、高峰期统节日主要指一个民族的庆祝 或祭祀的日子。
民俗学第十三章民间游戏娱乐推荐PPT文档
第一节 起源、特征、功能、分类
▪ 一、起源 ▪ 1、宗教〔祭神〕 ▪ 2、巫术〔驱邪〕 ▪ 3、劳动〔工作中和工作后的娱乐〕 ▪ 4、兵事〔竞技〕
二、三个特征
▪ 1、娱乐性与竞技性—根本特征和成立条件
▪ 娱乐性—最根本性质和灵魂
▪ 竞技性—必不可少
▪ 2、阶级性与对象性
▪ 阶级性— 市民阶层的游戏 不同阶层
民俗学第十三章民间游戏娱乐
1、民间竞技—争强斗胜“根本特征〞 〔三〕技艺型—比赛技艺为主 竞技性—必不可少 第一节 起源、特征、功能、分类
老实公正
2、体能锻炼 增强体力 〔三〕智能与体能结合游戏
〔三〕增强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
娱乐性—最根本性质和灵魂 阶级性— 市民阶层的游戏 不同阶层 2、阶级性与对象性 3、劳动〔工作中和工作后的娱乐〕 2、包括—杂手艺、动物表演、斗戏 民族性—少数民族和汉民族 对象性— 不同性别〔男、女〕
二、类别
〔一〕智能游戏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数字计算能力 空间想象与推理能力
〔二〕体能游戏—地域性 〔三〕智能与体能结合游戏
第三节 民间竞技
一、定义与范围 1、民间竞技—争强胜“根本特征〞 2、多、广 二、类别 〔一〕力量型—赛力为主
个体 集体
〔二〕技巧型—竞赛技巧为主 单一型 综合型
〔三〕技艺型—比赛技艺为主
第四节 民间杂艺
一、定义和范围 1、特征—杂耍性 2、包括—杂手艺、动物表演、斗戏 二、类别 〔一〕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 1、杂技— 2、戏法—
▪
农民阶层的游戏
▪ 对象性— 不同性别〔男、女〕
▪
不同年龄〔老、少〕
▪ 3、地域性和民族性
▪ 地域性—南北不同
▪ 民族性—少数民族和汉民族
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出家后,其父净饭 王曾选派憍陈如等五人伴随 他,但他们都在释迦摩尼成 道之前离开了。成道以后, 释迦牟尼首先来到波罗奈城 外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 人宣讲他所证悟的佛法,这 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初转法 轮”。
出游四门
佛教的起源
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马 夫车匿跟随,骑着心爱的坐 骑,离宫出走。可是 “城 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 天王各捧一只马蹄,太子连 人带马跳出城墙。是为释尊 “出家日”。汉传佛教将这 一天定为农历二月初八。
夜半出城
佛教的起源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带 寻师访道,又在尼连禅河边 独修苦行。据说他逐渐减少 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 如此企图通过对身体的折磨 以求得精神的解脱。然六年 苦行,身体消瘦,形同枯木, 却并无所获。
汉化佛寺简介
广州光孝寺弥勒佛
汉化佛寺简介
广州光孝寺韦驮天
汉化佛寺简介
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 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 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 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 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 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地藏菩萨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横、竖三世佛及其护法菩萨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横三世佛:东方药师佛、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竖三世佛:过去世佛燃灯古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华严三圣: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系列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本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涵盖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总结,特别强调对中国文化特点的分析和总结。
3、基本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张岱年、方克礼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变。
2.教学方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近20章导论),我们必须掌握并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课程的衔接,如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力求精通。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章的核⼼是 第⼀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与神的⼀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是⼈对某种超⾃然⼒量的盲⽬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类⽂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
3 、宗教产⽣的认识根源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的本质及⾃⾝与⾃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本⾝就是⼈类⽂化活动的结果,是⼈类⽂化发展⼀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然崇拜和⿁魂崇拜最为盛⾏。
6 、⾃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星⾠、风云⾬雪及⾄名⼭⼤川等⾃然现象神化,进⽽把它作为⼀种超⾃然的⼒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
其中尤以⽇神为重。
第⼆节道教与中国古代⽂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3 、道教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创始⼈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派为太平道,创始⼈是张⾓,与黄⼱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术的⾓度创⽴了道教的凡⿍系,代表作是《抱朴⼦》。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是灵⽽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神是三清尊神,最终⽬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泛,深刻,有些影响甚⾄延续⾄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于印度,创始⼈是悉达多。
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法是戒、定、慧。
人类学概论第3版PPT第十三章
第一,政治调适使某族群感到与其他族群的社会平等感,不会 认为本族群的语言或文化制度正受到他族群的威胁或侵蚀。政治上, 他们相信集体政治权利是有保障的。
第二,政治调适使族群之间不存在经济福利受到遏制或剥削的 情况。族群之间虽然存在差异和不平衡,但任何族群不能达到威胁 其他族群的程度,并且所有的族群都相信政治统一相互有利。
分层的标准通常包括体质外表、年龄、性别、族属、职业、家庭 背景、意识形态、经济或政治角色等。不过,人类学界最流行的还 是韦伯提出的分层标准。韦伯描述了财富、权力、声望三种基本指 标,作为衡量社会不平等的维度。
在弗瑞德的倡导下,根据社会不平等的层次,大多数人类学家依 据他提出的分类方案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社会:平权社会、等级社会
另一种更加广泛接受的原生论强调,共同血缘、语言以及宗 教感情在濡化过程中是根深蒂固的。根据这一观点,濡化促成他 们对其所在族群的深层情感依恋,这一原生情感有时是通过使族 群相互区别的族界标志展示出来的。
原生论将族性作为族群的基本组织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路径 过度强调了族性的原生维度,难以理解族群认同的灵活性与工具 性。因而,原生论被认为是一种静止的、自然主义的族性观。
某一族群成员觉察到彼此共享这些和那些特征,这样,族性意味着 认同一个族群,并自觉为一个族群的部分,又因这一归属感而排斥其 他族群。
族性又是一个飘忽不定的概念,表明它是变项而非恒定项。虽然族 性具有原生或先赋品性,但族群认同也是历史经验模塑的。
第二节 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一、族群认同的产生
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认为自己属于一个社会群体。族群 认同存在着将社会划分为“我们”与“他们”类别的一种强烈的心理 或情感成分。通常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族群认同:(1)族群认同 的情境性;(2)族群特质;(3)族群认同的流动性;(4)族群类 型。
中国文化概论ppt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主体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4)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 段和形态
(1)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2)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 演进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4)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 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1)宗法制度的产生 (2)宗法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 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2)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家国同构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 构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 产生的原因
(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 期性失调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 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 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 变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 化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崇拜自然神的行为方式有:跪叩,歌舞,绘画,雕
塑等,并以食物,金钱供奉,甚至杀人杀牲畜。
典型的自然神崇拜:
电神双手持尖头铁杵, 正要用力猛击。
风神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 能敲响的东西。汉族也有这种习惯, 用敲击来防止“天狗吃月”:八月十 五仪式流传至今。
画面中有两尊风神,都是半裸的人兽合 体。上面的风神手持风袋,下面的风神 鼓腮吹气。
风姨,怀抱 风囊,身穿 花铠,跣足 奔行。
风伯,他 二目圆睁, 胡须上扬, 正在努力 鼓风,将 舍利佛旁 的魔女吹 得东倒西 歪,变成 丑陋的老 太婆。
原始舞蹈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 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原始歌 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舞蹈是人类早期为捕获猎物庆祝 的一种形式。
雕塑 氏族老祖母的形象
雕塑反映了妇女 在当时享有崇高 的社会地位。
洞穴壁画
鲁迅先生所说:原 始人“画一只牛, 是有缘故的,为的 是关于野牛,或者 猎取野牛,禁咒野 牛的事”。
春秋末年,魏国境内邺郡时遭水灾。有邺郡户房师爷陈三少, 勾结巫神,年选良家女子投入漳河以为河神妇。某年,漳河 又溢,吴惜英母女登高嘹望,其母去漳河沿岸查看其父坟墓, 吴惜英依门望母归时,遇陈三少贪美调情。吴严词以拒。陈 三少因事不遂,而与管大娘设计欲选吴惜英为河神妇。其时, 西门豹至邺郡为官,私行查访得知“河神娶妇”之劣俗,在6 月15日河神娶妇选亲之日,亲自恭送,又言所选妇人姿色平 常,奏明河神改日再选,并投神差和神姑于河中。巫神惧而 白其事,豹遂判巫神及恶霸陈三少罪,并发民众渠十二,以 分水力,劝民引水灌溉,恶俗遂改。总的来说《河神》是一 部很受欢迎的越剧。
鬼魂崇拜:远古时代,由于不能解释梦、幻 象、生死等现象,而普遍认为有一种独立于 身体之外或不随形体的灭亡而灭亡的精神实 体,即灵魂。认为这种灵魂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具有超人的能力。原始人既惧怕受 到它的危害,有希望得到它的恩赐,久而久 之,鬼混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 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以祖先“灵魂”为崇拜对 象,源于远古社会并影响至今。远古人们认 为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于人间,并 祈求得到它的护佑,就举行各种形式的安灵 祭,于是出现了祖先崇拜。
月神崇拜
§ 汉族也有这种习惯,用敲击物品来防止“天 狗吃月”;八月十五祭月仪式流传至今。
§ 美洲的印第安人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尤甚。
古代自然崇拜
§ 几乎所有主要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曾经在不 同时期、不同情况下被当作一种人格化的超 自然存在而受到崇拜。
§ 中国古人对山河之神的崇拜也曾一时盛极。
山神崇拜
图腾是原始人氏族的徽号或者标志,是他们 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 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图腾崇拜遗迹至今犹存,如中国民间对龙的 偏爱,一些国家在国旗,国徽或签批上饰以》说:“黄帝者,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又云:“故黄帝为有熊。”《史 记》集解引谯周曰:“黄帝,有 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又引黄 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 也。”又,集解徐广曰:“号有 熊。”班固《白虎通义·号章篇》 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 熊。”故黄帝部落的图腾当为 “有熊”即熊。
其他各国先民也有过太阳神崇拜,如古希腊神话 中的太阳神阿波罗。
古代自然崇拜
§ 月神崇拜:先民也有过月神崇拜。部分少 数民族地区,月神崇拜尤甚。
§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能敲响 的东西。
雷神
雨神
电神
鼓围成了圆形,雷神是人 兽合一的形象,手脚并用, 正在击鼓
雨神是龙首、龙爪、 人身,有双翅,壁 画中的雨神正在向 人间降雨。
祖庙;祖先;宗族;归向、朝见;尊崇;本源、 主旨等。
“教”的含义:
“上施下效”“从学入道”。表示人们对“神 道的信仰”。故“教”指用神道信仰来教化 人民。
“佛教以佛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 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指佛教的教理。”现 泛称对神道的信仰为宗教。
西方里的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 religare 有“联系”之意, 故“宗教”之本义,是 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崇拜与祭祀山神常常成 为各代最高统治者的一项重大的宗教活动。 殷代卜辞中有许多关于山神崇拜和祭祀山神 的记录。
山神崇拜
许多天子、国君登基之后都要举行封禅天地的 盛大仪式,其中最常受封受祭者,当推泰山, 其次则是中岳嵩山。
(泰山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河神即常说的河伯。河神常指黄河水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 响的河流神,殷王朝建立以后,对河神的祭祀极为重视,建 立河神庙,春秋战国时地方性的河流崇拜十分活跃。
政法道 治律德 制思规 度想范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中的“天”, 在相当程度上 是中国古代宗 教“天神”观 念的继续和发 展。
儒家学说的核心 思想是“孝”。这 种“慎终追远” 的传统,实际上 是中国古代宗教 祖先崇拜的继续 和发展。
古代文学
《诗经》中的“天” 既有赞颂上天的,更有 怨天、骂天的。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占卜
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星象等 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 的迷信手法。获得尘世间事物的信 息或预卜凶吉祸福的活动。它通过 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 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 流行于全世界各个时代的文化中, 而且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占卜和 宗教密切相关,其发展受到宇宙观 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常见的占卜方 式有询问性占卜(如中国民间的求 签)、鸡卜、鸟卜、鸟占、水占、 星占、纸牌占卜等。
拜的最高阶段。
殷商时代的统治阶段最崇尚鬼神,社会上下广泛 兴起祭祀神灵之风。为了和神灵沟通,这时有了 专营此业的巫祝。殷商卜文,“巫”字像两手捧 玉状,为事神之状。卜者替人占卜吉凶,周代出 现了占书《周易》。
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把祭祀天地和崇敬祖先统 一起来,成为敬天尊祖,规定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配上帝(不是指西方的那个耶和华)。此时祭祀 神鬼成为国家祀典,设置官员专门管理,并且形 成了天神、地祗、人鬼的神鬼系统。
太阳神崇拜,自远古,直至夏、商、周三 代,先民都很崇拜太阳。原始陶器上有太 阳或太阳神图案,各种典籍上有人们对太 阳神崇拜的记载。
日月神
十一面观音双手托的是中国传统的日月神, 右手托日神,左手托月神,体现了佛教文化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日神是三足鸟。月 神中间是桂树,左边蟾蜍,右边玉兔捣药。
“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 也,大报天而主日”—— 《特效性》
鬼魂崇拜
中国古代,魂指心之灵, 魄指体之能。鬼魂崇拜其 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 说。肉体与灵魂的的二元 论,再加上不能解释做梦 与生死等现象以及对于死 亡的恐惧,故灵魂或鬼魂 成为崇拜对象,再进而转 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 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演 化出祖先崇拜(民间祭祖, 如清明节),这是鬼魂崇
与某种动,植物有着亲属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于是此物 就成为了这个氏族的图腾,成了这个氏族的好护者和象征。 多数氏族以动物如熊、狼、鹰、鹿等为图腾,人们对本氏族 的图腾禁杀禁食,还时常举行仪式崇拜。 图腾崇拜与动植物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意义
图腾崇拜可能对推进人类由血缘杂交乱婚向 氏族外婚转变有一定的影响,提倡相同图腾 者不能婚配,这可能对提高人类身体素质和 优化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有深远影响。
人类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是产生宗教的 最基本起因。当然,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对自然天象的惧怕,也是宗教产生的原因 之一。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 存在物之信仰。”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 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 的中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 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 器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远古宗教
早在远古时期,我 国就出现过自然神 崇拜、动物神崇拜、 鬼魂崇拜等原始的 宗教形式,其中尤 以自然神崇拜和鬼 魂崇拜最为盛行。
自然神崇拜
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 作具有生命、意志和 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 以崇拜。是最原始的 宗教形式。诸如日月 星辰,风云雪雨乃至 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 神化,进而把它作为 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 崇拜,祈求它的保护 和赐福。
日神崇拜
生产力水平极度 低下的原始人, 既需要太阳的恩 赐,又对其变化 感到神秘莫测和 无可奈何,渐渐 地把他作为一种 神秘的超自然力 量,匍匐于它的 脚下,
典籍记载
“帝俊之妻(羲和)生十 日” ——《山海经·大荒南 经》
“尧使羿......上射十日而下 杀猰㺄”——《淮南子·本 经训》
“十日带出”——《楚辞》
太阳神崇拜
《后羿射日》神话传说: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羿射去九日, 民得安宁。
这反应了对太阳神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态。因为太阳给人类带 来光明,带来温暖,但它也并非一味赐福与人,烈日常常使 人炽热难熬,长年久旱,晒得大地生烟。
据中国古代各种典籍记载,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曾经具
有“群神之首”的地位。
太阳神崇拜
动物神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神崇拜的同时,人们对庞大的狮,虎,豹等动物即害怕 又崇敬;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植物也怀有敬畏的心情。认 为动物和植物都有灵性,英雌把它们当做神灵来崇拜。
图腾崇拜,也是流行于原始时期并影响后世的一种宗教信仰。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的音译。先民相信每个氏族都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