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唐僧去西游说课稿
跟着唐僧去西游教案
![跟着唐僧去西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b199d8783e0912a3162a51.png)
7 跟着唐僧去西游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海陆分布等基本常识,简要了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地图上查找印度,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兴趣,初步培养阅读地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点。
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1、亚洲地图。
2、印度风光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听歌曲、猜人物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听一听,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歌曲里的人物。
板书课题二、从地图查找印度的地理位置你们知道唐僧西游的目的地是哪里吗?那印度究竟在哪里?你能从图上快速的找出来吗?(课件出示亚洲示意图)指导学生看图注意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说说印度的地图像什么。
完成这个小练习:印度位于()洲的()部,它像(),印度三面()一面(),它北倚()山,东临()海,西濒()海,南临()洋。
三、了解印度的地形特征印度有沙漠、有高山、有高原、有平原。
你们能猜一猜他们个分布在什么地方。
印度北部多为(),中部为(),南部为(),西部主要为()。
由小小的竞猜游戏,讲到恒河,并介绍恒河被印度人视为母亲河。
并进一步了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母亲河。
四、研究印度的文化1、佛教课件介绍释迦牟尼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泰戈尔、泰姬陵、印度舞蹈三个方面研究印度的文学。
分别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泰戈尔的资料及诗句,泰姬陵的图片及介绍,欣赏印度民族舞蹈。
3、了解阿拉伯数字。
五、师总结并做及时练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印度丰富多彩的文化。
我想来检验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
出示填空题中国和印度主要特点的对比。
生填空,练习记忆。
跟着唐僧去西游
![跟着唐僧去西游](https://img.taocdn.com/s3/m/e4660fc13186bceb19e8bbbe.png)
跟着唐僧去西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出印度。
知道印度的地形的特点。
简要了解恒河被称为印度母亲河的原因,感知印度文化。
初步培养阅读地图的能力和信息整合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地图上查找印度,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点。
通过交流、赏析印度的文化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材分析《跟着唐僧去西游》这一课是《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中的第一课,共有四个块面的内容:古代的西天佛国、印度在哪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独特的生活习俗。
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为一、二两个块面。
“古代的西天佛国”是通过讲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引出古代的天竺国就是古印度,是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正文的作用的。
而第二块面“印度在哪里”则通过“喜马拉雅山屋檐下的大厅”和“富饶美丽的山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知道印度地形区的分布。
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
同时感知印度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
其中印度的佛教文化结合印度的生活习俗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出印度,知道印度地形的特点。
简要了解恒河被称为印度母亲河的原因,初步感知印度文化。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印度风光图或录象片2、常见的地图图例。
3、世界地图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及画面。
一、导入, 了解古代的西天佛国这首歌熟悉吗?谁能简单的说说《西游记》讲得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哪个故事?用一句话说说,也可说说故事的名字。
点评:看来《西游记》的故事真是家喻户晓啊。
其实,故事中的三位徒弟都是小说的作者吴承恩虚构的,但是师父唐僧(板书:唐僧)在历史上倒确有其人。
跟着唐僧去西游说课稿
![跟着唐僧去西游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53c93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b.png)
跟着唐僧去西游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说一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那就是“跟着唐僧去西游”。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寓言、神话、传说为基础,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辛和奇遇。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背景介绍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古代中国民间传说,它被传诵于世代流传下来,最终由明代作家吴承恩采集整理成书。
跟着唐僧去西游,意味着跟随着智慧与正义去追求真理和救赎。
唐僧作为一个圣贤形象的代表,他体现了人类对真理的渴望和对道德理念的追求。
三、故事梗概唐僧取经之旅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旅程。
唐僧师徒四人,包括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一同踏上了这场取经之旅。
在途中,他们经历了诸多磨难和考验。
与妖怪的斗争、天灾地难的挑战、以及心魔的困扰,无一不在唐僧师徒四人面前摆出重重困难。
但唐僧始终保持一颗勇往直前的心,信念坚定地带领着徒弟们继续前行。
在这段旅程中,唐僧师徒四人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他们不仅学会了团结协作、互相扶持,还学会了勇敢、坚持和忍耐。
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都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前行的决心,也使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的友情与信任。
四、故事的启示意义《西游记》中的“跟着唐僧去西游”不仅是一个冒险的故事,更是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
唐僧在这个故事中代表了正义与智慧,他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都是为了带领徒弟们追求真理和救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长之路并不平坦,它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真理、保持信念和团结协作。
我们需要有勇敢面对重重挑战的勇气,同时也要学会对待失败和困难时保持坚持和乐观的态度。
跟着唐僧去西游,意味着追随着正义和智慧的旗帜,追求真理和救赎的道路,这也是每个人内心中的渴望。
我们可以从唐僧的经历中学到如何处理困境,如何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自己的信念。
我们要学会不畏惧困难,勇敢面对挑战,同时也要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跟着唐僧去西游第一课时
![跟着唐僧去西游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3a2897f58fafab069dc02c8.png)
5、评选经理。
三、小结
点击视频
出示唐僧图,拉出相关资料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地图。
课件出示,笔选中后圈画,与学生互动。
二、招聘地理环境部经理
1、师:招聘地理环境部经理现在开始了,这个部门经理一定要了解印度的地理环境,我们看谁了解的多,就选谁但当此任。
2、学生交流有关地理环境的知识。
(面积、国歌、基斯坦、孟加拉国的首都。圈出相应城市的名字
.要求:一艘商船从中国的上海到印度孟买,沿途经过哪些海洋?在书上画一画所经路线。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信息,能简单地进行探索。
教学重难点
了解唐僧的事迹,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首都,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找出印度和恒河。
教学活动
白板运
用说明
二次备课
课前欣赏《西游记》片头歌曲
一、了解唐僧其人
1.交流:是谁?他到哪里取经?他为什么去印度取经?(板书:印度)
2.介绍:早在1300多年前,唐僧去印度取了真经,现在他又来到了我们扬子,看到人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于是就想办一个旅游公司,开辟中国到印度十日游。现在要招聘三个部门经理。(地理环境部经理、历史文化部经理、生活习俗经理)
如东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
年级学科
六上《品德与社会》
设计主备人
教学单元
第三单元
修改执行人
课次名称
第一课时
授课时数
两课时
教学对象
班级人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了解唐僧的事迹,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首都,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找出印度和恒河。
跟着唐僧去西游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跟着唐僧去西游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9b42aac9b89680203d8257d.png)
跟着唐僧去西游教学目标:1、知识:知道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灿烂文化,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
2、能力:理解和尊重印度独特的文化生活习俗,初步正确认识其历史文化特点,并尝试进行客观评价。
3、情感: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人民的文化差异,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动画片《西游记》中的人物,播放音乐《白龙马》1、同学们,你们认识图上的人物吗?可以谈谈对他们的了解吗?2、现实中虽然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样的人物,但是在历史上,唐僧确有其人,他的真名叫玄奘。
那么,你们知道唐僧西游到了哪里吗?适机揭示课题二、学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习俗1、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59—62页的内容,想一想这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印度?2、学生自学59—61页的内容。
3、交流汇报4、你对哪一方面感兴趣,请你再找出有关的内容仔细读一读。
读完后在小组内练习介绍,过一会每小组推荐一位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介绍。
5、学生准备、老师指导6、学生汇报7、拓展(1)你们还知道哪些印度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指名说,点评(2)补充今天各个小组的汇报十分精彩!你们小组介绍得真是生动。
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们的资料是怎么收集来的?(向家长请教、上网、阅览室......)三、课堂总结1、通过今天我们跟着唐僧去西游,不知大家都有何感受呢?2、教师总结:印度,不愧为文明古国。
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使印度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十分迷人的国度,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在将来去印度旅游观光,亲身领略那儿独特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
课后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我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课堂语言,在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时,学生也兴趣盎然,积极与老师配合,但课后当我问及学生通过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时,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
这就告诉我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除了注重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技巧,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六年级思品上册教案第7课跟着唐僧去西游
![六年级思品上册教案第7课跟着唐僧去西游](https://img.taocdn.com/s3/m/a78c294076c66137ee0619cb.png)
(一)小组讨论,根据组员搜集的信息,确定全班交流的内容和人员。
(二)分类交流。
1、搜集佛教与始祖释迦牟尼资料的小组推选出同学来向全班同学介绍。
教师相机小结。
2、多姿多彩的印度民族舞蹈。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看录象,欣赏印度的民族舞蹈。(教师同时介绍有关印度民族的歌舞习俗,即课本60页的内容及教参84页的内容。)
2、在班组内举办“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图片展及相应的文字说明,并张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印度在亚欧大陆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独特的民族文化。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印度文化的哪些方面称得上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阅读教材,加深认识。
朗读59页《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感受泰姬陵的美。(欣赏散文《泰姬陵》)
7、独特的生活习俗。
(1)学习课本61页《恒河沐浴》和《奉牛为神》。
(2)讨论:你如何看待印度佛教徒恒河沐浴这一习俗?
三、总结。
教学反思: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说印度舞蹈的特点。
(3)欣赏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3、印度的文学。
(1)学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2)学习课本上的的内容《印度文豪——泰戈尔》。
5、数学:
(1)阿拉伯数字到底是哪国人发明的?
6、建筑。
(1)泰姬陵在印度名胜中的地位。(阅读书上相应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认识印度人民的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2、情感: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小学六年级教案 7 跟着唐僧去西游-一等奖
![小学六年级教案 7 跟着唐僧去西游-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3ed02b0604a1b0717ed5dd30.png)
7.跟着唐僧去西游教学目标:1、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找出印度和恒河。
知道印度三大形区的分布。
初步培养阅读地图的能力。
2、知晓恒河孕育了印度古代灿烂的文明,通过对“恒河沐浴”习俗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包容印度独特的文化生活习俗的心态。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信息的能力,能够简单地探索和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关于印度的资料第一课时课前热身:1.课前《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播放。
2.《“一带一路”“金砖会议”》视频播放,定格印度总理莫迪。
(点击课件)今天这节课,让我们(齐读黑板课题),我们像当年的唐僧一样,一起走进印度,了解印度,认识印度。
(板书:印度)教学过程:一.印度在哪儿【一】地理位置(点击课件出示图)那么,印度在哪里呢?人们喜欢称印度是“喜马拉雅山屋檐下的大厅”,这又是为什么呢?(一)学生自学师:请同学们读书上57、58页图文,完成下列任务。
(板书:地理位置)1.指一指:看图指图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位于亚洲的(),它是亚洲大陆突出于印度洋的次大陆,形状像()。
2.找一找:看图圈出印度濒临的海洋印度三面临海一面靠山,北倚喜马拉雅山,东临(),西濒(),南临()。
3.谈一谈:印度为什么被称为“喜马拉雅山屋檐下的大厅”。
(学生自学提醒交流)(二)讨论交流1.指一指:请一名学生上来指图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师:这是印度在亚洲的位置示意图,你来指一指印度的位置。
生指地图泛红,考考印度首都,继续说说填空: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它是亚洲大陆突出于印度洋的次大陆,形状像(倒三角形)。
师:同学们,印度的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千米,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
2.找一找:印度濒临的海洋。
请一名学生上来贴,其他学生在下面说。
师:印度濒临的有哪些海洋,请你问问同学,在老师这里找找摆一摆。
生:印度三面临海一面靠山,北倚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跟着唐僧去西游
![跟着唐僧去西游](https://img.taocdn.com/s3/m/2f75480e03d8ce2f0166230d.png)
7跟着唐僧去西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找出印度和恒河2、了解印度灿烂的历史文化,进而理解和尊重印度独特的文化生活习俗,初步正确认识其历史文化特点,并尝试进行客观评价。
3、通过对印度世界文明古国的学习,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学习分享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阔胸怀,逐步形成全球化时代的现代人的思想素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出国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问卷调查,试着做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多少?(1)《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所到的“天竺国”在哪里?(2)世界上除中国之外,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印度有10亿多人口,是世界上第2个人口大国)(3)阿拉伯数字是哪国人发明的?(其实是由印度人发明的,只是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所以很多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4)印度的国花是哪一种花?(印度人认为荷花是圣洁之花)(5)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牛国”是哪个国家?(印度牛的数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印度有奉牛为神的习俗,在市场上,牛可以随便吃市场上的东西,主人不但不加以驱赶,相反还要跪在牛的面前,双手捧着最好的食品供奉它。
可见,印度人对牛虔诚到何种程度,真不愧为最大的牛国)(6)同学们,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你们熟悉的歌(播放《白龙马》),听了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西游记、孙悟空、唐僧…….)二、师生探究1、《西游记》是个神话故事,是虚构的,而在历史上唐僧却是确有其人的(听唐玄奘简介)。
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唐僧去西天取经到的就是印度啊。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起去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
课前,我们已经去搜集了关于印度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交流资料)2、看来同学们对印度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印度到底在哪里?(看地图)边介绍边引导学生看图:巍峨的喜马拉雅山高耸在亚洲的腹地,山峰白雪皑皑,云雾缭绕,从中国乘飞机越过喜马拉雅山,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山的南面有一块广袤无垠的大陆,就像一座高大房屋的屋檐下有一个朝南的大厅,印度就在这个大厅之上,它位于亚洲的南部,形状像个倒三角,印度三面临海,一面靠山,北倚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跟着唐僧去西游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跟着唐僧去西游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97459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2.png)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围绕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首先,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通过学习《西游记》中的故事,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探讨唐僧师徒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再次,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会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方法。最后,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从唐僧师徒身上学到忠诚、勇敢、善良等优秀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向学生讲解《西游记》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形象及德育价值,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探讨唐僧师徒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互相沟通,提高道德品质。
(3)案例研究法:挑选《西游记》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问卷、讨论组等工具,开展问卷调查、话题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4)图书资源:提供《西游记》原著及相关解读图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升文化素养。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发布关于《西游记》的预习资料,包括PPT概要、故事视频片段和相关文档,明确要求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跟着唐僧去西游(设计7)
![跟着唐僧去西游(设计7)](https://img.taocdn.com/s3/m/382564b1f121dd36a32d8215.png)
跟着唐僧去西游相城区珍珠湖小学赵琰[教材解读]本课是六上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开篇第一课,也是高年段学生系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始课。
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更要体现其人文性,将地理知识与时政、生活巧妙结合,突出其社会价值和情感熏陶的作用。
通过了解世界文明古国——印度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学习分享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
整节课以“跟着唐僧去西游”为线索,从古到今,融会贯通,既了解了玄奘西游在人类历史上的卓越贡献,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印度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知道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初步了解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2、情感: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3、能力:能尊重不同地区,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能进行客观评价,实现文化互动,增进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印度的历史和文化的各种资料。
2、印度舞蹈等录像。
3、冰心散文《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泰戈尔诗。
4、电子白板。
《跟着唐僧去西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前谈话: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迷人的印度风光。
课前配乐播放印度迷人风景。
一、利用地图,复习印度的地理1、今天,我们将跟随唐僧师徒一起走进印度,走进这个美丽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西天佛国。
(示图)让我们乘上悟空的筋斗云出发吧!(播放音乐)2、站在筋斗云上向下看,印度的地理环境一目了然(示印度地图),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印度在哪?(印度一面靠山三面环海……)二、数字导入,了解印度的历史1、印度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贴词:历史文化)在我们踏上印度的国土前,先来了解一下印度的历史。
请看一组数据。
(师读)这些数据跟印度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出示:公元前2000年1000多年前18世纪1950年交互出示:公元前2000年——创造文化(同学们看,这是印度古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两张图画,印度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和古代祭司国王的头像,被称为“人间之神”知识的垄断者和生活的指导者。
跟着唐僧去西游教学设计
![跟着唐僧去西游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ea0ec7551810a6f4248614.png)
跟着唐僧去西游新街小学陈莲英一、概述《跟着唐僧去西游》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中的第一课,本课共设3个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初步认识印度人民的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教程与方法:能正确认识不同地区、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并能进行客观评价,实现文化互动,增进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本节课共分以下 4 个活动板块:①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揭示课题,了解玄奘取经。
②播入印度风光,说一说印度,看一看印度。
③认识常用图例。
④看地图,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征。
⑤用地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新街小学新六年级的学生;2.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喜欢交流;3.学生对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情感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歌曲《白龙马》2、亚洲地图、地球仪3、PPT课件4、印度风光视频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曲《白龙马》。
2、介绍《西游记》脱胎于《大唐西域记》,了解玄奘去取经的地方是古印度。
3、今天,我们就跟随唐僧的脚步,一起到印度去看一看。
(出示课题)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和身边的玄奘寺引入,拉近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
(二)印度的地理环境1、从课题你能不能看出,印度在我们国家的什么方位?2、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和印度。
3、印度和中国都属于哪个大洲?4、猜猜玄奘去印度的线路。
5、通过唐僧去印度的路线,引出印度北部是喜玛拉雅山脉。
6、印度北倚喜玛拉雅山,地理环境还有什么特点?出示填空:1)印度东南西三面是什么海?在地球仪上找到,指说。
上册 第7课《跟着唐僧去西游》
![上册 第7课《跟着唐僧去西游》](https://img.taocdn.com/s3/m/a9ad7091f5335a8103d2207c.png)
第七课跟着唐僧去西游宜兴市张渚小学程纳本课教学目标:1.知识:熟悉世界的海陆分布等基本常识,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征。
2.情感:简要了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3.能力:学会在地图上查找印度,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看看世界地图,了解印度位置。
2.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一)听歌曲导入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及画面——《白龙马》2.师:这首歌熟悉吗?《西游记》,你们看过吗?西游是指谁西游?西游的目的地又是哪儿?3.师:在《西游记》中有机智勇敢、武艺高强的孙悟空;有呆头呆脑、憨态可掬的猪八戒;还有忠厚老实的沙僧。
但是如果没有师傅唐僧的率领,就不可能有西行路上一个个生动有趣、惊心动魄的故事。
(课件逐一出示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4.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有关唐僧西天取经的事。
现实中虽然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样的人物,但是在历史上,唐僧确有其人,他的真名叫玄奘。
(课件出示玄奘图)那么他为什么要远离家乡、跋山涉水去古印度呢?在书上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课,阅读玄类西行这部分,自己到书中去找一找答案。
5.学生自学教材。
6.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玄奘有哪些地方让你敬佩?他对历史有什么时候贡献?(课件出示相关课文内容)7.学生讨论:玄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敬佩?(意志坚强、不畏艰险,虚心好学、佛学精湛)他对历史有什么贡献?8.过渡语:印度是我们的邻邦,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你们想不想跟着唐代高僧玄奘一起去西游,了解一下印度的地理、历史、文化?(设计意图:印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遥远的一个国度,有些学生甚至从没有听说过。
但一首人人都会唱的动画歌曲,一下子就能将学生带进西游的情境。
)(二)看地图,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1.那么玄奘当年去的古印度到底在哪儿呢?(课件出示玄奘西游图)2.师:印度在哪里呢?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找一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着唐僧去西游》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第三单元第7课《跟着唐僧去西游》第二课时。
《品德与社会》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认知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了解社会。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灿烂文化,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
(2)能力:理解和尊重印度独特的文化生活习俗,初步正确认识其历史文化特点,并尝试进行客观评价。
(3)情感: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人民的文化差异,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熟悉世界的海陆分布等基本常识,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征;学会在地图上查找印度。
难点是熟悉世界的海陆分布等基本常识。
4、教学准备:印度风光课件、学生收集有关印度的资料等。
二、说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
跟着唐僧到印度去看看。
情境教学法和评价激励法并重,注重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深入了解印度。
学生通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再加上教师适机的鼓励,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
因此,教学一开始我播《西游记》的主题曲把学生代入唐僧的生活中,让学生说说对人物的印象,唤起孩子们对唐僧的敬仰之情。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着唐僧去去西游”,从而引出课题《跟着唐僧去西游》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
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首都以及周边的海域;了解印度地容地貌,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自己知道的内容,了解印度及周边国家的首都以及印度周边的海域,印度的地形分布很有特点,北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部为恒河平
原,南部为高原。
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基本上被北部的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脉阻隔,南面又被印度洋围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印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从而形成独具魅力的印度文化。
训练学生自己看图的能力,并适当进行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印度地理位置、地容地貌。
为了让学生知道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灿烂文化,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
我创设情境,“有一批中国游客,游览印度的世界遗产,旅行社想邀请同学们担任导游并成立导游团,你们愿意参加吗?”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组合成小组,先在组内交流介绍,再推荐一位上台汇报,以口语交际不同的汇报形式的来介绍印度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
课件有直观的效果,学生能一边欣赏印度风光,一边学习,能将其间接的体验转变成直接的感悟。
因而我还设计了几道思辨题,比如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恒河沐浴这一习俗?”,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上,慢慢学会理解和尊重印度独特的文化生活习俗,初步正确认识其历史文化特点,并尝试进行客观评价,最后突破难点,使学生学会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人民的文化差异。
(三)畅谈思想,学以致用
利用课外拓展的资源,根据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展开活动,以一节课为限进行成果汇报展示,多方位、多角度的来了解印度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等。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我今天上的这一课,既有关于印度的地理知识,又有印度历史、人文、数学方面的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这种知识型的课我没想出好的办法把它上的很活跃,很精彩。
我的设想是希望在四十分钟之内,教师能与学生双向互动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特别是作为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千万不能上成所谓的一节地理或口语交际课,适当的时候有必要渗透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特别是对于印度的宗教信仰方面、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印度作为邻邦与中国文化交流等问题上,一定要联系书本和实际,将教材挖深、挖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加强学生之间的评价,把握好上课的节奏,合理安排时间。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
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词语式(问题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
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我做到以感受印度的迷人风光和民俗文化为主线,以课堂交流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把时间留给学生,希望在本堂课中能达到预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