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 . [8] 何 芸. 重塑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J]. 学习月刊,2011( 6) . [9] 胡尹慧.“慈善丑闻”与提升慈善公信力的策略选择[J]. 重庆城
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 3) . [10] 秦 倩,袁文婷.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及对策研究[J]. 法制
与经济,2011( 11) .
收稿日期: 2012 - 05 - 20 作者简介: 魏美凤,女,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硕士研究生。
35
想,他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解释,这也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2. 从慈善组织自身管理角度分析 目前我国国内的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有关慈善
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管理机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 为:
慈善组织队伍建设方面: 陈施显在《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研 究》一文中提出一方面要推进慈善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另一方 面要培养组织成员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6]。在这一问题上, 作者首先认识到了加强慈善组织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要 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以及队伍素养的提高,但是遗憾的是作 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来实现这一目标,不免有点泛泛 而谈。另外,顾辰在 其 文 章《红 十 字 会 公 信 力 的 弱 化 与 重 建 》 中还提到不仅要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还要加强志愿队伍建 设,提出通过颁发证书、加强 培 训 等 措 施 来 加 强 志 愿 队 伍 管 理[7]。与前面作者相比,他提出慈善组织队伍建设的多样化, 慈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队伍,更需要庞大的志愿队伍,并且他 还提出如何管理志愿队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谢志平的“支 配 型 功 能 协 作 ”理 论。 他 认 为“后 总 体 性 社 会”的来临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但也没有形成双方 界限分明的情 况,而 是 形 成 一 种“双 重 依 赖 ”的 关 系[5]。 慈 善 组织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一方面它可以自由活动,发挥自身社 会功能,辅助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政府仍然主 导社会,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非对称性职权关系可以使得政 府随意支配慈善组织。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形成一种支配型 的功能协作关系。他的观点认识到了我国慈善组织产生的特 殊环境,解释了政府对慈善组织的“支配性”,同时他又看到了 慈善组织的能动性。但是对于将来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构
[4] 田 凯. 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 个案研究[M]. 北京: 商务出版社,2004.
[5] 谢志平. 关系、限度、制度: 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D]. 上 海: 复旦大学,2007.
[6] 陈施显.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研究[J]. 大众商务,2009( 8) . [7] 顾 辰. 红 十 字 会 公 信 力 的 弱 化 与 重 建[J]. 改 革 开 放,2011
总的来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 力缺失主要是因为受到政府的影响以及自身内部管理的混乱 造成的。对于政府对慈善组织的影响学者们从政府与慈善组 织的相互关系来探讨的。在这一方面,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成果 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已经给出了深刻的阐述,详细的阐明了
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主要的慈善组 织仍然有着浓厚的官办色彩,虽然政府在某些方面已经做出相 应调整,但是,慈善组织在实际的操作中常表现为行政化的运 行机制,出现“一 套 人 马,两 块 牌 子 ”的 现 象。 由 此,我 们 可 以 看出我国一些慈善组织实质上是官办性质的慈善组织,其独立 性相对较差。相反,另一方面,对于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存 在的问题,相比之下,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比对政府 与慈善组织关系研究的成果要少很多,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给出 系统的原因分析和全面的对策举措。虽说也有学者在其文献 中提到要加强内部管理,但对于如何进行内部管理,他们并没 有给出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仅仅是停留在表层的简单列举,对 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不够透彻,对于慈善组织公 信力提升也仅仅是寄希望于外部作用力,例如政府的支持与监 督、媒体的监督等。
我国国内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最早提 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是张伟珍,2007 年在其文献《从慈善组织 公信力角度论中国慈善事业 的 发 展 》[1] 一 文 中,指 出 目 前 我 国 慈善事业发展的最大困境在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足,分析了 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他的研究也仅仅是把慈善组织公信力 不足作为一个研究视角来研究慈善事业,并没有专门对慈善组 织公信力问题进行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公信力体现在从慈善资金流入慈善组织内部到 慈善资金流出慈善组织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慈善组织 内部任何一环节的出差都有可能导致公信力的丧失。因此,慈 善组织内部系统的管理才是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关键。 慈善组织内部管理的混乱是造成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的主 要因素。也就是说,由于慈善组织自身内部没有一个系统的、 完善的运作系统,才导致组织内部的管理混乱进而严重影响到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但是从前面我们对此课题的理论综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把公信力缺失的焦点集中在政府与慈善 组织的关系上,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 的问题。因此,着力解决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问题,构建全面 系统的内部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 问题。只有拥有良好的内部管理,才能实现慈善组织的良性运 转,重塑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心,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慈 善组织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主要是 从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和慈善组织自身管理两个角度来分 析的,接下来我 们 重 点 分 析 这 两 个 角 度 不 同 的 学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1. 从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角度分析 对于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角度,我们主要总结出两种不
公信力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的关键环节,从而为更好
地解决公信力问题提供方向。
wenku.baidu.com
关键词: 慈善组织; 公信力; 缺失; 行政化; 内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 P 035.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6219( 2012) 增刊 - 0035 - 02
魏美凤
( 西北政法大学 研究生教育院,陕西 西安 710063)
摘 要: 自 2008 年中国经历“慈善元年”以来,慈善组织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的慈善
组织管理混乱、官办色彩浓厚等致使慈善组织面临严峻的公信力缺失问题,慈善组织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慈
善组织公信力问题已然成为慈善组织乃至慈善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对慈善组织
2012 年 6 月 第 34 卷 增刊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un. 2012 Vol. 34 Special sec.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综述
慈善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建设方面: 目前学者对于国内慈善 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基本缺失这一现状存在普遍一致的看法,但 是对于如何构建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方面,学术界并没有给出 切实可行的参考措施,如: 秦倩、袁文婷在《我们慈善组织公信 力危机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到要构建制度化的组织内部监督 机制[10],但是就如何构建制度化监督机制,作者们则没有详细 介绍。再有,陈东利 在《慈 善 组 织 的 公 信 力 危 机 与 路 径 选 择 》 一文中也提出要加强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建设[3],同样地他也没 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对策。因此,对于慈善组织内部监督 机制的构建仍然是学者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方面,只有 建立健全了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才能防止组织内部人员的腐 败,促使组织成员在制度框架内行事,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现状分析
对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现状问题,学者们持一致的观点, 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国内慈善组织存在着普遍的公信力缺失 问题,例如,尤琳在其文献《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思 考》[2]一文中,给 出 了 慈 善 组 织 公 信 力 缺 失 的 现 状 及 原 因 分 析; 陈东利在《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3] 一文中 同样指出目前慈善组织正面临公信力危机并给出了挽救慈善 组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的 关键问题就是公信力缺失,公信力的缺失意味着慈善组织将失 去公众的信任,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社会 捐款率大大降低,没有公众的捐款,慈善组织将失去其生存发 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张伟珍. 从慈善组织公信力角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J]. 中 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 4) .
[2] 尤 琳. 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思考[J]. 求 实,2008 ( 10) .
[3] 陈东利.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 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 .
36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建设方面: 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建设是 慈善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组织信息公开度与组织的公信 力成正比。何芸在《重塑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一文中指出 要加快建立一个以互联网为基本载体的公开透明的全方位信 息披露平台[8]。作者虽然意识到通过互联网来加强组织的信 息公开,但她对于信息公开的程度、事件间隔并没有给出明确 的答案。同时她忽视了部分公众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通过互联 网来了解信息,很显然她在信息公开的渠道上单一化了。胡尹 慧在《“慈善丑闻”与提升慈善公信力的策略选择》一文中,提 出了比较具体的信息公开对策,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数据库 定期公开组 织 信 息,邀 请 第 三 方 进 行 监 督[9]。 这 两 位 作 者 相 比,后一位作者提出的对策相对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更实 际一些,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但是她在谈到邀请第三方参与的 时候,对于第三方的界定、第三方的参与方式与参与程度没有 详细论述,仅仅是停留在点到为止的层面上。
同的理论,分别是: 田凯的“组织外形化”理论及谢志平的“支 配型功能协作”理论。
田凯的“组织外形化”理论。组织外形化是组织面对制度 环境的压力时所采用的生存策略,是组织对制度环境遵从的结 果,是制度环境非协调约束的结果。慈善组织的产生使政府使 用社会资源受到合法性约束的结果,慈善组织的外形化使政府 的资源获得需求和社会控制需求矛盾冲突的结果[4]。他深入 国内某一慈善组织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得出了此理论,相比之前 学者只是停留在参考外国文献的层面具有很大的进步。然而, 他把慈善组织的产生完全归因于政府的作用,忽视了公民社会 的兴起以及第三部门的产生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 的领域,慈善组织的产生也有真正出于慈善目的而产生的,慈 善组织脱胎于政府只是我国某一特定阶段的特殊状况,随着社 会的发展,这一理论也会失去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