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简述中美关系与国家安全
简述中美关系与国家安全一、中美关系与国家安全1、美国全球战略变化背景:第一阶段:二战结束——1968年之前。
美国全球战略确立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亚、非、拉美广大地区为扩张目标,以控制西欧和日本为重要基础,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第二阶段:1968年尼克松上台——70年代末。
美国全球战略大调整的时期. 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不利于美国,盟友自主性增强,陷入越战泥潭。
美国全球战略重大调整,采取守势的缓和战略。
恢复中美关系。
外交政策灵活、务实与内向,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对后来美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上台——20世纪80年代末,是“对抗共产主义”新遏制战略时期。
为“扩军抗苏”,“重整国威”,改变同苏联争霸所处的不利局面,把遏制苏联作中心环节,加强了对苏联的进攻态势,同时也借助中国抗衡苏联。
老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并把“和平演变”作为实现美国对外战略的最主要的手段。
第四阶段:克林顿上台执政时期。
美国在不改变其争夺全球霸权的总目标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以“经济”、“实力”、“民主”为美国外交政策核心支柱的“参与和扩张”战略取代过去长期推行的遏制战略,强化了经济安全的色彩,企图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建起“美国第一”的霸权。
第五个阶段:小布什上台执政时期。
2001年他上台后,就表现出强烈的冷战思维和新保守主义色彩。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表现出更强的进攻性、冒险性、独断专行和单边主义倾向。
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和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扩张,维护美国全球领导作用。
追求美国的绝对安全、绝对军事优势、对世界的绝对主导。
结果是国内经济所出现的巨大“黑洞”、糟糕的国际形象及急剧下降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个阶段:奥巴马上台执政时期美国全球战略新变化——战略重点东移2008年奥巴马上台以后,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在“巧实力”的新外交理念下,从维护和巩固一朝独霸的地位出发,以“3D”(国防、外交和发展)为支柱,明确了现阶段美国外交需要优先解决的“一个中心,两场战争,三个重点”。
美国发展历史
美国发展历史
美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西班牙殖民者开始
占领美洲大陆。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正式宣布,美国成为
一个独立的国家。
1787年,美国宪法正式生效,标志着美国
的政治体系正式形成。
19世纪,美国开始迅速扩张,从太平洋至大西洋,从加拿大
到墨西哥,美国的版图从原来的13个殖民地发展到了50个州。
此外,美国还发展出了现代的制造业,建立了现代的农业体系,建立了现代的铁路系统,建立了现代的金融体系,并开始发展汽车、电子、航空等新兴产业。
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之一。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美国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经济管理措施,最终使美国经济重新复苏。
1945年,美国参加了二战,取得了胜利,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此后,美国开始发展核能,研发出了太空技术,建立了现代的通信网络,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并发展出了新一代的科技产品。
21世纪,美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影响力遍及全球,成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
重返亚太--浅析美国全球战略东移
“重返亚太”---浅析美国全球战略东移【摘要】奥巴马当政以来就确定了“重返亚洲”的战略,近来随着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即将完成,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系列外交、军事、经济战略全面铺开。
本文将试图总结奥巴马政府的战略东移政策,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全球战略,重返亚太,层次分析从2001年911事件以来,美国进入一个全球反恐时代,打击恐怖主义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核心利益,2001年10月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发动伊拉克战争,十年来美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以加强及提升其安全措施,并对各个安全机构进行改革。
今年五月,美国在巴基斯坦突击行动中击毙基地组织首脑本•拉登,成为美国反恐事业最大的“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反恐的这十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十年,2011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2007年底发端的金融危机则给美国经济造成重大的打击,欧洲由于主权债务危机至今仍然深陷金融危机泥潭,世界的重心似乎已经不可逆转地移向了东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1年11月开始,美国通过在亚太地区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活动,展现出历史性的美国全球战略东移的姿态:一、外交姿态---“美国太平洋世纪”的到来奥巴马总统和国务卿希拉里最近在亚太打出一系列“外交组合拳”,加上早些时候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的亚洲之行,给美国的亚洲布局奠定了基础。
2011年11月10日奥巴马开始了为期9天的亚洲之行,他首先在夏威夷参加了APEC领导人峰会,紧接着访问澳大利亚,在访澳期间奥巴马在议会发表演讲,称“美国的指导思想很清晰,亚太地区具有巨大的潜力,美国将保持在亚太地区长期强大的军事存在。
①”之后奥巴马又参加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领导人峰会,奥巴马的亚洲之行标志着“重返亚洲”战略正式全面付诸实施。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积极推动这一战略政策,11月的《外交政策》杂志上,希拉里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再次明确表①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to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November 17, 2011, available at:/the-press-office/2011/11/17/remarks-president-obama-australian-parliament示“美国未来的政策决定于亚洲而不是阿富汗或者伊拉克,而美国将会站在此行动的中心①”。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下:随着伊拉克战争接近尾声以及美国开始从阿富汗撤军,美国现在处于一个转折点。
在过去10年中我们向上述两个战区投入了巨大的资源。
在今后10年中,我们对在哪里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做到灵活并有系统性,从而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保持我们的领导作用、保障我们的利益以及推进我们的价值观。
因此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美国不能掉头“回家”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政治的一个关键的驱动力。
这个地区从印度次大陆一直延伸到美洲西海岸,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大洋,由于交通运输和战略因素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该地区有我们的一些重要盟国,还有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重要的新兴强国。
在亚太地区建设一个更成熟的安全和经济架构以增进稳定和繁荣之时,美国对这个地区的承诺至关重要。
这将有助于建立起上述架构,同时使美国受益,让我们在整个世纪继续的努力已获得成倍收益,而且我们还在继续受益。
现在正是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大国作出同样投入的时候,这条战略路线是奥巴马总统在本届政府就任之初便确定的,现在已经产生效益。
由于伊拉克和阿富汗仍处于过渡时期,我们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挑战,美国政坛上有些人叫我们不要重新定位,而是掉头回家。
他们寻求减少我们的国外参与,主张优先解决紧迫的国内问题。
这些冲动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受到误导的。
那些说我们不能再继续参与全球事务的人完全是本末倒置——不参与的后果远非我们所能承受。
从为美国企业打开新市场到遏制核扩散,再到保持商务和航运的自由通行,我们在国外的工作正是我们国内繁荣和安全的关键所在。
60 多年来,美国顶住了此类“国家”论调的牵引力和这些论点所隐含的零和逻辑。
我们必须再次这样做。
在我们的边界之外,人们也在揣测美国的意图,不知道我们是否愿意继续参与并发挥领导作用。
在亚洲,他们问我们是否真的会长期驻留,我们是否有可能再次因别处发生的事件而转移注意力,我们是否能够作出——并保持——可信的经济和战略承诺,以及我们是否能够以行动来落实这些承诺。
如何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
LOGO
随后,奥巴马展开亚太9天行程,主持在夏 威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PEC),高调访问澳大利亚,赴东亚峰会,首 次以正式成员国的身份出席。 至此,无论从言论上,还是实际动作上,美国 战略重心东移已为成为现实。
LOGO
二、全方位布局亚太
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强力推 进既定部署,巩固亚太地区同盟国 家向心力,巧妙利用各种手段拉近 与非同盟国家关系,力争全面主导 亚太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调整主 动权。
经济
贸易
TPP协议
军事 政治
美国对华全面包围
LOGO
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目 标 构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途 径
中国战略空间 借助APEC、TPP、东亚峰会
策 略 巩固亚太安全体系 强化成熟伙伴关系 完善地区多边机制
LOGO
4、强化军事安全布局
目前美海军陆战队一半兵力已部署在亚太, 美海军11艘航母中有6艘部署在太平洋。2011年6 月,美国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钟云”号已部 署在南海和菲律宾苏禄海海域,目的是为“确保 航海自由”。
LOGO
奥巴马政府战略意图
奥巴马政府上任之初,全面运用“巧实力” 努力修复与伊斯兰世界关系,重启美俄关系,巩 固美欧关系,适时调整反恐战略,为战略重心东 移全方位移师亚太创造条件。 巧实力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巧妙结合,奥巴 马执政后,吸取了克林顿政府的软实力外交和布 什政府的硬实力外交的经验教训,采取了较为柔 性的巧实力外交战略。巧实力战略的实施,修补 了美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了美国同盟国的关系, 巩固了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LOGO
主要内容
一、美国重心东移由来已久 二、全方位布局亚太 三、“重返”亚太并非易事 四、静观“重返”新姿态
奥巴马连任后首访东南亚
奥巴马连任后首访东南亚推销“亚太再平衡”战略2012年11月19日 15:38:09来源:北京晚报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天成为历史上首次访问缅甸的美国现任总统。
昨天,他在亚太之行的第一站泰国为自己的缅甸之行辩护,声称自己前往缅甸并非意味着支持缅甸政府,只是对那里发生的民主进步表示承认。
泰国有意参与TPP泰国是奥巴马此次东南亚三国行的首站。
抵达曼谷廊曼国际机场后,他与先期抵达泰国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一道,前往曼谷市内著名的卧佛寺参观。
奥巴马会见了泰国总理英拉。
在随后的记者会上,奥巴马表示,泰国是美国“最老的朋友之一,双边关系有180年之久”。
加强美泰经济关系,成为奥巴马此次东南亚三国行的重点,美国希望借两国的安全合作关系,促进美国与这一地区的经济联系。
英拉在18日与奥巴马会晤后宣布,泰国有意参与到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中来。
不过一位泰国部长说,这并不意味着泰国将会向TPP国家自动开放市场或减免关税。
泰国学界及非政府组织都对TPP抱有疑虑,认为泰国加入TPP将使得该国成为美国的殖民地,经济上完全从属于美国。
奥巴马用Burma称呼缅甸作为首名访问缅甸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昨天在泰国用英文旧称“Burma”称呼缅甸,而非缅甸官方国名“Myanmar”。
“Burma”是英国19世纪殖民缅甸后使用的称呼,缅甸1948年独立后沿用。
缅甸军政府上台后,1989年改国名为“Myanmar”。
包括联合国在内,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接受“Myanmar”为缅甸正式国名。
缅方认为,“Burma”殖民主义色彩明显,因此坚持使用新国名。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去年12月访问缅甸时,大多情况下用“这个国家”代替缅甸。
自6日赢得总统大选后不到两周时间,奥巴马就将其连任后的首次出访选定在了东南亚,与该地区加强联系的意图十分明显。
昨日,奥巴马在与泰国总理英拉会谈后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亚洲是我在连任成功后第一次出访,这不是巧合。
美国的“新太平洋共同体”
美国的“新太平洋共同体” 徐菁菁约3403字“由于伊拉克和阿富汗仍处于过渡时期我们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挑战美国政坛上有些人叫我们不要重新部署而是掉头回家。
他们寻求减少我们的国外参与主张优先解决紧迫的国内问题。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近日出版的《外交政策》杂志11月刊发表了署名文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她这样评论自己听到的异议“这些冲动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受到误导的。
那些说我们不能再继续参与全球事务的人完全是本末倒置——不参与的后果远非我们所能承受。
”她说“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将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锁定于亚太地区”。
这样的外交政策对希拉里来说并不陌生。
1992年克林顿在“冷战”后的第一次总统选举中获胜后7月就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发表政策演说宣布“现在是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时候了”。
当时的美国同样处于经济泥潭中美国佩特森经济研究学会访问学者艾伦·弗罗斯特曾在19771981年担任美国国防部副助理部长于19931995年担任美国贸易代表。
他告诉本刊记者“在1992年的选举中美国经济是克林顿总统竞选时的核心问题。
他积极推动地区与全球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利用亚太地区经济的超高速发展动力也就成为他特别迫切的首要任务。
” 亚太地区的价值由此被重新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各国在19911994年世界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年均7.7的经济增长大大超过了同期发展中国家年均4和发达国家年均3的增长水平。
20世纪60年代初亚太地区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只有21到90年代已达40。
弗罗斯特告诉本刊记者为了打开亚太市场克林顿政府完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建设着手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推动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提升到峰会水平。
在“公平贸易”和“对等开放”的框架下1992年后美国迫使日本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电信市场并在农产品和其他进出口贸易方面做出让步。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美国的太平洋世纪Op-Ed by U.S.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Rodham Clinton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The future of politics will be decided in Asia, not Afghanistan or Iraq,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eright at the center of the action.未来的政治将决定于亚洲,而不是阿富汗或伊拉克。
美国将置身于行动的中心。
As the war in Iraq winds down and America begins to withdraw its forces from Afghanistan, theUnited States stands at a pivot point. O ver the last 10 years, we have allocated immense resourcesto those two theaters. In the next 10 years, we need to be smart and systema tic about where weinvest time and energy, so that we put ourselves in the best position to sustain our leadership,secure our interests, a nd advance our valu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of Americanstatecraft over the next decade will therefore be to lock in a substa ntially increased investment —diplomatic, economic, strategic, and otherwise —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随着伊拉克战争接近尾声以及美国开始从阿富汗撤军,美国现在处于一个转折点。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之解读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之解读摘要:2010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布,中国宣称拥有全部主权的南海,也是美国的关键利益所在,此举无异于一把抓住中国政府的衣领当面挑衅。
几周前,希拉里向《外交政策》杂志长篇撰文,在文中提出了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这个概念,并进行了阐述。
而本周在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上,巴拉克-奥巴马的话题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太平洋世纪”。
他说:“美国是太平洋地区的重要一员,我们绝不会离开。
”他的意思很清楚:美国回归太平洋地区了。
关键词:美国太平洋世纪“亚太地区的成功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至关重要。
我相信,21世纪将是一个太平洋世纪。
”十年前,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这样说道。
如今,亚太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困局中的抢眼表现似乎印证了他的预言。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最近一期《外交政策》双月刊上发表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明确阐述了美国未来十年的亚太战略:“把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大幅增加的投入锁定在亚太地区”。
在中东北非复杂局势远未明朗的形势下,美国战略重心急剧向亚太倾斜,其主要是原因是亚洲经济迅速发展、新兴国家实力快速增强、区域融合出现了新局面,美国十分担心失去对该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因此加大对这一地区战略投入。
2011,美国全力“重返亚洲”第一,“9·11”事件后,美国的战略重点在中东。
2009年奥巴马宣誓就职后,尽管深陷国际金融危机,美国军事外交战略的调整并未止步。
2010年8月,奥巴马宣告驻伊美军作战任务结束。
不管美国是否打赢了这场战争,美国的“眼中钉”萨达姆政权已不复存在。
环顾世界,美苏争夺欧洲的时代已过去;拉美被美国视为“后院”;非洲国家一直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和美国和平基金会列入“全球失败国家”前列,美国需要关注的就只剩下亚洲。
第二,在美国注重反恐和伊战的近10年里,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一轮发展使本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地区。
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
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论文摘要:自美国将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以来,面对步步紧逼的一系列策划部署,中国及一些亚太地区明显感受到压力。
那么,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莫测的情况下,中国该如何应对美国这个全球霸主带来的威胁呢?关键词:中国 , 美国 , 关系 , 战略 , 重返亚太 , 影响去年11月,美国在夏威夷主办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奥巴马总统随后出访澳大利亚并前往印尼出席东亚峰会,成为参加东亚峰会的首位美国总统。
奥巴马在亚太之行中高调宣示,美国是“太平洋大国”,将“留驻”亚太,通过“坚持核心原则”和与盟友及伙伴的紧密合作,在“塑造”亚太地区未来中发挥“更大、长远的作用”。
在美国“战略东移”的背后,中国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之一。
在美国国内,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的凝滞和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的日增,对中国崛起的疑惧感与防范心态正在弥漫。
虽然奥巴马在亚太行中强调美国将继续努力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寻求两军之间更多的沟通,以增进理解、避免误判,但他同时强调所谓“坚持国际规范的重要性”。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背后的含义。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尤其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国际经济文化东移。
当前美国国内失业率高、经济疲软,欧盟的经济在经济危机后一蹶不振,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也一直不待见美国,而非洲大陆的经济要等待开发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目前,全球经济的增长点,就落在了亚太地区。
另外,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正在受到挑战,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个人主义精神,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让很多人迷失,不知当如何是好。
而东方文化,一直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
即便在东方,出现了很多与这些文化相背离的现象,但是他们一直保留着这种思想,依然对这个社会充满着希望和期待,生活有着幸福感。
二、正确认识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的影响
前言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中菲南海对峙”事件牵动着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敏感的神经。
然而,这看似是中菲之间的领土纷争实则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表现。
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加大了推动战略重心东移的力度,也加快了推进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
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10月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的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是对美战略重心东移和未来十年亚太战略的重要阐述和全面宣示。
无论从政策原则还是实际运作来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意图已基本清晰,即“主导亚太、应对中国、重振美国、维持霸权”。
一、美国战略东移的表现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意图三、美国战略东移的原因四、美国战略东移的的影响五、中国如何应对1、奥巴马上台伊始就把外事活动的重心放在亚太地区。
与历届美国政府相比,奥巴马上台伊始的外事活动至少有四点是很反常的:其一,历届美国政府新任国务卿的第一次出访无一例外都是去欧洲,而奥巴马政府新任国务卿希拉里的第一次出访没有去欧洲,而是出访亚太地区;其二,从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访问中国,一般都是在第二个任期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二个任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访问中国。
而奥巴马则是在第一个任期的第一年访问中国。
其三,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都是低开高走,即历届美国总统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总是要骂中国,跟中国搞对抗,一般都是在第二个任期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二个任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致力于缓和中美关系,跟中国搞友好。
而奥巴马则在上任之初就对中国大唱赞歌,到处讲“中美共治”、到处讲中美是战略伙伴。
其四,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事活动是以欧洲为中心,外事活动的40﹪集中在欧洲,而到目前为止,奥巴马政府外事活动的50﹪集中在亚太地区。
2、加强和提升与亚太地区传统盟友的关系。
通过修改共同安全防卫条约,构建战略同盟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关系。
主要是两手,一手是想这些国家出售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另一手是投入巨额资金重建或扩建这些国家的美国军事基地。
考研政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国关系及区域性热点
安倍晋三的政治态度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言行非常
肆无忌惮:从“侵略定义未定论” 到“历史自豪论”,从再次纵容4名 内阁大臣参拜靖国神社,到重表修 宪决心、强调将自卫队升格为国防 军的“必要性”,再到在冲绳视察 海上警备情况、发表关于钓鱼岛的 强硬言论… …
安倍晋三的政治态度
安倍在首个任期内就曾
提出“摆脱战后体制”的
二、大国关系背后的博弈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大国之间既有共同利益 ,相互依存度加深,在诸多领域“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利益汇合点在扩大和拓宽,也有各自的核 心利益。我们要认识到目前大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 响出现了新的变化,相互间关系更加复杂,不过既 合作又竞争的态势依然是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
二、大国关系背后的博弈
日本右倾化动向加剧,外交针对中国态势明显
了解安倍晋三
安倍晋三(1954年9月21日-),现任自民党总裁 (第21、25任),第90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就任一年 内,内阁争议不断,2007年7月安倍领导的自民党于参议 院选举中落败,给了安倍内阁很大打击,即使是之后8月
27日安倍进行内阁改组,也无法挽回日益下滑的支持度,
欧盟保护主义抬头,中欧关系受困
虽然欧委会声明称,对外贸易中作出的调整,旨在使欧盟的贸易保护 为其所有利益相关方更好地服务;使反倾销、反补贴工具更有效率,保护
欧洲生产企业不受外国企业不公正的竞争,保护其免受因欧盟贸易保护措
施而招致的报复,欧盟升级贸易保护工具并非针对中国,但中国不可避免 的将成为受其影响最大的国家,草案中“自行立案”、“从低征税规则” 通过对来自那些为本国 等关键问题的提议,明确是以中国为主要考虑因素。 企业供不公正补贴、扭 曲本国稀有原材料市场 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 更高的关税,来阻止它 们实施有碍公平贸易的 做法。
美国发展历程
美国发展历程
美国发展历程始于欧洲人通过大西洋横渡而至美洲的先驱者们。
15世纪末,塞斯特和伊翁·阿隆索把一支船队带到新大陆之上,而且这也是第一次正式的移民迁徙活动。
17世纪末,英国和法国置办了大片美洲殖民地,从而开启许多美国历史其他零碎细节的先导时期。
这些殖民地已经发展出了各自的独立民族,在独立战争和经济贸易的影响下,它们最终组成了统一的美国。
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正式签署,美国正式宣布脱离英国统治,正式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1789年4月 30日,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职,开启了美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中央政府,独立领土内最初方式出现:宪法政府。
在19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并
最终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国。
19世纪之后,美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从二战到冷战,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以及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对美国社会经济性别、地区背景、文化价值观等问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世纪之交,成立多个单一国家,坚持民主制度,强调民主和自由,主张意识形态自由,遵循国内外政策。
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中,美国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经历金融危机、政治动荡等重大考验,美国深耕细作,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在国内社会仍然具有广泛的社会支持。
26世纪纪元,美国在这个世纪仍将是影响全球的大国。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困境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困境作者:张俊达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遏制战略的梳理,论述了美国自冷战在亚洲采取的遏制政策到美国最新提出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的特点和表现,通过列举和比较,得出了美国实施这一战略所出现的困境,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遏制战略东亚地区重返亚太竞争上升关系作者简介:张俊达,青岛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北亚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2-148-02一、遏制战略的概述(一)遏制战略的提出二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由于双方的战后全球战略的冲突开始出现破裂。
1946年美国国务院征求时任美国驻苏联临时代办凯南对苏联的意见,冠以“苏联通”的凯南从苏联的民族性格、历史传统和意识形态方面写出了著名的“八千字电报”,为杜鲁门总统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1947年凯南在《外交》杂志上又发表了署名为“X”的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对苏的“遏制”战略主张。
因此,凯南被称为“遏制理论之父”。
(二)遏制战略的内涵通过冷战美国的对苏遏制战略的实施,可以总结出遏制就是以非全面战争的方式,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非战争手段阻止并削弱对方的扩张能力,并使对方放弃扩张的意愿。
(1)以集体安全的方式围堵束缚对手。
通过建立区域安全同盟的方式;对对手实施经济制裁的方式;设定解决国际、地区问题的谈判的方式。
(2)展示报复能力威慑对手。
威慑分为三个方面:战略核威慑;同盟保护伞威慑;常规军事威慑。
(3)预防对手实施破坏现状而进行的“先发制人的打击”。
通过对扩张的实际军事能力和潜在的战略资源的打击实现两个目的:在一段时间难以恢复扩张能力;警示对手使其确信遭受报复的结果。
(4)离间对手使其丧失扩张能力。
离间对手与盟国或附属国的关系,所谓“楔子策略” ;挑拨对手国内的反叛情绪;利用软实力动摇对手的扩张信心。
美国发展史2 (1)
美国的发展史十八世纪的一七七六年,北美洲的英国殖民地,展开独立运动。
经过七年的奋斗,美洲合众国出现于人类历史的舞台。
这个新大陆的共和国,所有的领土,仅仅密西西比河东岸的土地,人口也不过区区百万人,内中以英人的血统占优势。
到了十九世纪起初,她开始改换自己的面目。
首先是一八○三年,由拿破仑手上购买路易斯安那,扩地于密西西比河西岸。
一八一五年,她拥有人口九百万,内杂有法兰西人、德意志人和黑人。
一八一九年,她向西班牙购买佛罗里达,伸手于南方的墨西哥湾,一八二三年,她宣布门罗主义。
一八四六至一八四八年,为要完成西进,她与墨西哥战争,胜利后,取得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
这时候,她成为太平洋东岸的大国。
为合西进的需求,一八六七年,她以一百四十五万镑,向沙俄购阿拉斯加。
一八七五年,她并吞了夏威夷。
一八七八年,她的人口增至五千万人,欧洲诸国,除了沙俄,无一超过她。
这个新生的大国,是古老欧洲文化的产儿,虽然在十九世纪间不能东顾,与英、法争逐欧洲的霸权,却有西进的机会。
依记载,一七八四年,她的“皇后”号贸易舱已西航至中国,用海豹皮交换广州的茶叶和别的物品。
一七九一年,美国人在南美智利附近发现抹香鲸巢。
这刺激捕鱼业,她的捕鲸船因之持续出没于太平洋。
一八二○至一八二一年间,美船可望见日本的,有三十艘之多,但还没有对日贸易的企图。
一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情况大大不同。
一方面,大陆上有成群西进的幂车,另一方面在太平洋上有增多的捕鲸船与贸易船。
依统计,一八四七年间,太平洋上各国九百艘捕鲸船中,美占八百艘。
计投资二千万美元。
每年捕鲸价值一千三百万美元。
至于美国的贸易船,多受荷兰人的雇用,航行长崎各地,在广州的初有五艘,到一八三二至一八三三年间,增至六十艘。
这么多船只,就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航海技术来说,长途的航行,需要停泊所和煤水的补给站。
打开地图一看,理想的停泊所和补给站,自然是琉球与日本。
为着那一原因,美国希望日本开国。
这个希望,又因对华贸易的激增,愈感迫切。
近代美国太平洋扩张问题再认识
作者简介 : 王华( 92 ) 男, 17 一 , 山东莱州人 , 史学博 士 , 历 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 中文 系讲 师。
・
2 ・ 8
国的航 行 中继站 将是 最理 想 的选择 。 16 87年 8月 , 西 沃 德 的支 持 下 , 国 海 军 在 美
的权 利予 以保 护 ”, 并 “ ¨ 为美 国在 19 8 3年 策 动夏威 夷 的美 国人 发 动 政 变 创 造 了条 件 ” 1巧 。 儿
Jn .0l a .2 1
Vo. 8 No 1 12 .
近 代美 国太 平 洋 扩 张 问题 再认 识
王 华
( 国青 年 政 治 学 院 中 文 系 , 京 10 8 ) 中 北 00 9
摘 要: 内战之 后 , 国 开始 大规 模 向 太 平 洋腹 地 扩 张领 土 。 扩 张 的 深 入 使 得 美 国政 府 的 外 交政 策 陷 于 美
于在远东 的应 用摸 索 阶段 , 作为 政 策正 式 提 出 距
尚有时 日, 因而也 无法 用 “ 门户开 放 ” 策进 行解 政 释 。这就 导致 了美 国政 府在 太平洋 领土扩 张可适
用政 策原则 问题 上陷入 困惑 之 中。
一
要 涉及到 的两个 主要政 策原 则 。“ 门罗主 义 ’ ‘ 是
在南北太 平洋 上分 别 吞并 了萨 摩亚 、 威 夷 等几 夏
个最关键 的战 略要 地 , 且把 扩 张 的跳 板 一 直搭 而
收 稿 日期 : 1 0 2 0— 7—1 0 6
对 于美 国来说 , 平洋 的价 值 更多 的在 于它 对美 太
国的战 略意 义。 因此 , 占据 一些 关 键 岛 屿作 为美
占领 了夏威夷 以西 10 2 0英 里 的中途 岛 , 在北 太 平
二十世纪后期太平洋地区的发展
20世纪后期太平洋地区发展问题探讨二十世纪后期,经过一系列民族解放斗争、政治经济改革,东亚沿海地区都经历了罕见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环太平洋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力量加入到了西方体系之中。
这些国家在成功地将工业模式融入到不同文化和政治传统中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和西方不同的充满特色和活力的社会面貌,而这种巨大的变化并不是无端产生的,它的发生有其必要的根源。
首先,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共同拥有某些儒家文明的成分,这种共同的成分使得国与国、国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和紧密感,更加有利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这种天然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原因。
由于中华文明在古代的繁荣,使得整个东亚地区深受影响。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地区人们的大量出海谋生,使得后来的东南亚地区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以致形成了今天东南亚地区特殊的文化和语言环境。
其次,环太平洋地区都与西方保持着特殊的联系。
这种特殊的联系通常是通过与英国的密切来往或是战后与美国的交往而建立起来的。
有了这些与西方先进国家的联系就相当于有了一个与世界交流的窗口,是该地区不会成为一个封闭的东亚小圈。
因此,与西方国家的密切联系成为了环太平洋地区学习西方、发展自己的先决条件。
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海洋逐渐被人类所重视。
穿过海洋的交流已经显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并成为人类跨地区交往的主要方式。
最后,主要是因为环太平洋中心地区,包括日本在内,都受到了二十世纪大事件的震动,这些事件促使它们进行反思和再创造。
战争的阴霾逐渐散去之后,人们开始从一片废墟之中清醒过来。
对于战争心存厌恶和恐惧,使得人们开始集中精力努力构建和平盛世,不断修复战争的创伤。
这种再创造的力量是巨大的,和平的环境也恰恰给了它迅速成长的空间。
从当代角度看,以上原因只是促使环太平洋地区起步发展的基础原因,真正对环太平洋地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当属美国。
20世纪初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就开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世界经济里的重要地位对环太平洋地区产生着重大影响。
美国在亚太推行的“再平衡”战略及中国对策
美国在亚太推行的“再平衡”战略及中国对策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亚太安全格局演变和地区国家之间关系调整的首要因素。
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加速转向亚太,继续利用海上安全问题对“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力争打造美国主导的“太平洋世纪”。
亚太地区军备竞赛趋势,中国周边国家利益分化重组加快。
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在过去的2012年,亚太地区形势可谓是暗流涌动,矛盾不断,其中,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钓鱼岛之争、南海问题尤成为世界关注的三大问题。
美国“再平衡”战略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日本、菲律宾等国“心领神会,伺机而动”,分别先后在钓鱼岛、南海问题等挑战中国的主权。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01、南海问题矛盾激化。
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
在南海,中国与菲律宾、越南摩擦不断,冲突升级。
在东海,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
春海油田问题?中国海上邻国出现了“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
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的积极配合。
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
南海是关系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人干预南中国海事务。
台湾、西藏、新疆与南海都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主张南海争议应该由声索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反对将南海争议问题国际化。
黄岩岛背后的南海博弈是什么?----主权?资源?航线?历史?战略?菲律宾举行反华游行,中方严正交涉。
菲律宾2%的华裔控制了菲律宾80%的财富。
菲律宾局势动荡影响华裔投资信心。
5月17日菲律宾退役军官乘船赴黄岩岛插国旗。
黄岩岛呼唤中国海洋新战略。
中国是否要建立海岸警卫队?我国南海有约35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
历史上,东南亚国家曾发生排华反华事件。
1998年印度尼西亚发生了排华反华事件,导致1000多名华裔死于非命。
02、半岛局势僵局难破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矛盾是东北亚区域,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
美国重返亚太的政策核心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当地时间31日参加第43届太平洋岛国论坛会后对话会。
她表示,在过去3年半时间里,奥巴马政府大力推进美国与亚太地区的交往,并重申“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意在强调美国重返亚太的对外政策核心。
“亚太地区是一个幅员辽阔而又充满活力的地区,是推动全球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克林顿对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和参加论坛会后对话会的中国、印度、日本、欧盟、英国、加拿大等国代表说,并强调:“这就是我为什么说,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重点放在太平洋。
”克林顿在讲话中指出,太平洋地区,或亚太地区不是总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但强调美国对太平洋地区的重视与关心。
她表示,美国知道,这个地区从战略和经济两方面讲都至关重要,将来更为如此。
她以讲述历史来拉近美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称美国也是太平洋国家。
70年前,美国在太平洋许多岛国做出巨大牺牲。
自那时起,美国就注重使本地区人民自由往来和自由贸易成为可能的安全问题。
她说,美国一贯注重保护太平洋地区和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伙伴关系,期待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在应对如今共同面临的迫切而复杂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等发挥领导作用。
克林顿在对话会上说:“美国与太平洋岛国拥有共同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我们享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共同的未来目标。
所以,美国已经在太平洋地区有大量的投入,而且我们正在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资,我们将与你们长期互存。
”她说:“美国同时知道,我们如何与你们在太平洋地区进行合作,对于太平洋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人民来说是一种强烈的信号。
我对此态度十分认真。
”克林顿还说,在太平洋地区,其实是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以共同的价值观发展与他国的伙伴关系,“这为你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并帮助你们创造更加强劲发展的经济和社会。
我们在追求这种美国式的伙伴关系模式。
我们希望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继续坚持这种标准” 。
不难看出,克林顿是在明显推销美国的价值观。
在重返亚太的步骤中,美国非常重视经济作用。
美国的发展史
美国的发展史一、历史发展简述: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
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
从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美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
逐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
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
最终是北方领导的资产阶级获胜统一全国。
1865年开始了重建时期,逐步废除奴隶制,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后来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霸主的地位。
冷战开始后和苏联平分天下。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美国经济情况较平稳。
进入90年代,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全球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开拓了新一代的产业革命。
二、建国前期简述:1、前殖民地时代:在两万多年前,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2000万,其中有大约100万人住在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其余绝大部分住在如今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
又有另一批亚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这是后来的爱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鱼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会太平吗?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今年11月10日曾公开宣称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称“亚太地区目前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美国的领导”;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也强调称:“美国国防开支的缩减不会—我重复一遍,不会—以牺牲在亚太地区影响力为代价。
”这表明,美国期望中国和其他国家不要认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传统角色在减弱。
亚太地区究竟有哪些挑战亟需美国来“领导”?目前看来所有的挑战似乎都牵涉另一个大国–中国。
毫无疑问,美国注意力重返太平洋,最先受冲击且受冲击最严重的将是中美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内,从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指责中国不能“肆意妄为”,到奥巴马向中国发难、要求中国行事更像“成年人”,一直到美国将中国不愿在多边峰会上讨论的南海问题带到东亚峰会,美国不断试探中美关系的敏感点。
此外,美国还在对台军售、贸易争端、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动作连连。
不过言论和行为未必代表真实意图,随着2012美国大选年临近,美国各方对中国的苛刻言论或许只是为了塑造强硬形象;而中国明年也面临领导层更替,近期对美沉着应对的温和态度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实际上,两国正面临微妙的政治过渡期。
今年3月强震令日本元气大伤,不仅经济蒙受巨大损失,且由于核泄漏危及它国安全,在国际社会承受沉重的舆论压力,这使得震后的日本在外交事务上较以往稍显怠慢,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低估其野心。
美国重返亚洲,作为美国在亚洲多年盟友,日本底气见涨,围绕钓鱼岛的事端不断,近来日本又承诺向东南亚基础设施项目提供250亿美元援助,并呼吁举办多边论坛讨论亚洲海事合作,日本还紧随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国务卿希拉里将造访缅甸的言论,表示将加大对缅甸发展援助,拉拢意图明显。
这似乎暗示,日本试图在该地区挑战中国影响力,而美国重返亚洲,让它感到靠山近了,机会来了。
“不计后果”的朝鲜一直以来让美国大伤脑筋,今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公开宣称朝鲜仍是“一个严重威胁”,加上六方会谈重启遥遥无期,美朝会谈毫无突破,帕内塔将韩国称为“前沿阵地”不无道理。
而出于历史、领土安全、地缘政治等因素考虑,中国势必与美朝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亚洲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军力增强,促使邻国加强国防建设,军备竞赛的阴影不免让人紧张。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是太平洋地区传统意义上军事强国,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也不容小视,如果两国敌意加深,亚洲小国如何巧妙平衡将变得复杂化,甚至更加敏感化,因而使得小国成为导火索的概率增加。
本拉登被击毙后,许多言论指出此事或将成为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标志,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强国崛起,带动国际政治格局改变,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重新受重视,如今美国高调返亚,便是例证;而另一方面,中国也有专家指出,中国有被利用的感觉,中国推动了地区贸易和繁荣,但区域安全环境反而恶化,中国对此有些迷茫,中国似乎已经意识到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往来,并不能轻易转化成政治信任。
欧美债务危机四伏,全球经济挣扎在衰退边缘,如果能够搭上亚洲增长顺风车,无疑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
但美国必须明白,只有中国这台发动机运转良好,顺风车才能在“太平洋世纪”一帆风顺。
【来源:路透中文网录入时间:2011-12-02】美国大选年中政治急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年以后,2012年11月6日,将是美国总统和议会大选的日子。
这次美国大选非常重要,因为美国和全世界的经济都处在一个紧要的关头,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经济政策差得太大,不同的选举结果会对世界经济的走势有极大的影响。
小布什8年总统做得并不怎么样。
2008年美国大选后,民主党一举控制总统和参众两院。
奥巴马总统上台之后,借着春风,强力推动全民健保法案,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在政坛和民间都树敌无数,直接造成了2010年众议院选举中共和党重新夺回众议院多数。
在明年大选时,共和党不出意外应当还会重新夺回参议院多数。
现在的未知数是总统的最终人选。
制定经济政策是国会的权力,不是总统的权力。
但是美国总统有否决权,所以也非常重要。
民主党人的经济主张是大政府、高支出、高税收和高福利。
通常被称为自由派或左派。
涉及到短期的经济政策,民主党希望在经济真正复苏之前延续宽松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加失业补助等。
在长期政策方面,民主党希望能够持续现有的社保和健保福利承诺,并通过增税降低财政赤字。
如果奥巴马成功连任总统,现有的经济政策在4年内不会有大改动。
共和党人的经济主张是小政府、低支出、低税收和低福利。
通常被称为保守派或右派。
他们不希望政府对经济做过多干预(刺激),主张大幅度削减失业金、社保和健保等福利,通过大幅度削减支出来减少债务,直至平衡预算。
但是共和党人的经济主张会在经济最需要刺激的时候减少支出,有釜底抽薪,把美国和世界经济重新推到衰退的可能。
这一点每个人都看得清。
那么为什么共和党人仍然如此坚持,而且在美国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呢?这与美国的历史和政体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独立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和对政府(当时是宗主国英国)不信任的理论基础上的。
美国是全世界唯一宪法保护公民拥有枪支的大国,原意就是在政府违背公民意愿时公民有武装推翻政府的能力(当然这在现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同时,大多数美国人深切认同市场经济的作用。
自由市场经济的老祖宗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在美国根深蒂固。
针对经济周期,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经济衰退能够淘汰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泡沫和浪费,短痛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有益的。
这种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被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推翻。
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和中央银行应当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周期,以增加支出和债务和提高通货膨胀应对经济衰退。
美国的民主和共和两党的经济政策基本上就是这两种经济理论的反映。
2008年金融危机时凯恩斯学派的政府干预手段达到了极致。
但是去年和今年爆发的欧债和美债危机无疑使古典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又重回上风,很多人认为发债刺激或拯救经济只不过是把问题转移和拖延了,只会造成以后更多更大的问题。
现在共和党共有10名总统候选人,马萨诸塞州前州长Romney被认为是领先者。
他主张大幅削减财政支出和赤字,把平衡预算(无财政赤字)写入美国宪法,强烈要求减税和反对任何形式的增税增加政府收入。
这些主张已经足以将美国经济拖入衰退的漩涡。
Romney的经济政策在共和党中属于温和派。
其他共和党强硬派(以茶党为代表)的主张甚至还包括废除社保福利、统一个人所得税率和限制美联储干预经济的能力等极端主张。
毋庸置疑,想让美国经济重新走出衰退的人都希望奥巴马能够连任。
但是现在显示奥巴马输掉这场选举的美国民调结果比赢的多。
多数政治评论家预测奥巴马会输掉。
同时,在竞选过程中,候选人会不计后果地持强硬态度以争取本党内的支持。
8月份美债上限之争就是美国大选年的第一章。
在这种政治纷争无限放大的情况下,美国再次走入衰退的可能性会逐步增大。
【作者:李晶来源:第一财经日报录入时间:2011-11-10】欧元败在贫富不均欧元区面临的危机不仅关乎劳动力成本和价格,更关乎文化。
首当其冲的是南欧国家,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券相对于德国国债(Bund)的信用利差,从370个基点(意大利)到1960个基点(希腊)不等。
欧元区北部地区的国家相对于德国国债的利差很小,荷兰、奥地利、芬兰和法国都在40到80个基点之内,差距不大。
因此,欧元区内部存在着南、北两个特征截然不同的区域。
欧元区国家按照2010年信用风险利差大小排名的结果,与相对于德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排名几乎完全相同,这表明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和价格使得欧元区南部国家竞争力较低,因此更容易遭遇信用风险。
而来自欧元区北部成员国、价格更有竞争力的净出口商品,实际上涵盖了欧元区南部国家日益增长的净进口额尚有富余。
简而言之,从1999年到2011年一季度,一直持续存在着从欧元区北部国家向南部国家的商品和服务的净转移。
欧洲北部国家实际上从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为南欧国家的消费提供着补贴。
这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
我记得在欧元区成立之初的几年,市场上存在一种普遍看法,认为希腊人的行事方式与德国人相仿。
然而很少有证据能够证明,欧元区南部国家在采用欧元之后,其行为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
而他们以前的行为方式,加速了这些国家货币对德国马克的缓慢贬值。
从1990年到1998年年底,欧元区南部国家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价格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北部国家。
在单一货币启动后的几年里,增长步伐几乎没有减缓。
实际上,直到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这一深层次的趋势才停顿下来。
从2008年到现在,欧元区北部和南部国家都已经出现了价格水平走稳的迹象。
欧元区南部国家之所以能够在1999年之后,还继续维持着欧元面世前的那种财政过度做法,是得益于享受补贴的借贷——提供补贴的是欧元区北部国家的信用评级。
1999年前,欧元区南部国家使用原有货币借款的成本,远远高于北部国家。
然而,由于预期到欧元的问世,以德拉克马计价的10年期希腊主权债券的收益率,在希腊2001年采用欧元之前的三年内,相对于德国国债下降了450个基点。
与此相似,在1999年1月1日欧元区成立之前的三年里,以埃斯库多计价的葡萄牙国债的收益率下降了近375个基点,以里拉计价的意大利国债收益率下降了将近500个基点。
而法国、奥地利、荷兰、芬兰和比利时加入欧元区前后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在欧元区南部国家消费率相对于德国的增长中,获得补贴的借贷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1995年至1998年间,年增长率为1.26%。
而这一比率在1998年至2007年之间增至每年1.63%,这应该是拜获得补贴的欧元信贷所赐。
欧元区北部国家历来有着高储蓄率和低通胀的特点,奉行重长线投资、轻即时消费的文化。
相比之下,自2003年起,负储蓄率(即过度消费)则一直是希腊和葡萄牙两国的共同特点。
还有一个问题:大部分(或全部)欧元区南部国家是否会自愿接纳北部国家的审慎做法?欧元不仅限于拥有类似文化的北部国家,其未来将取决于欧元区其他国家能否成功效仿北部国家的做法。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欧元区将无法解决人们对目前这种货币蓄水池机制的主要担心:蓄水池机制所创造的价值,往往得不到公平的分配,有利于那些财政方面不那么合格、花钱更为随意的成员国。
欧元问世以来,南部国家相对于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从中可以看出上述趋势。
因此,除非加以限制,否则欧元区那些不那么合格的成员国会试图占便宜——而且往往它们会得手,正如希腊最近厚颜无耻的所作所为那样。
要想让欧元继续在整个欧元区继续存在下去,各成员国就必须像《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中预想的那样,以负责任的态度行事。
但文化与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能否轻易改变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