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310af876c66137ef0619bf.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复习知识点
![城市规划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40e801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4.png)
城市规划复习知识点城市规划考点复习整理名词说明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构造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改变。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反映了工业化程度、社会开展水平。
城市规划对必须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开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立的综合部署、详细支配和实施管理。
城市总体规划:对必须时期内城市性质、开展目标、开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立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根底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根底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支配。
城市具体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必须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立用地所作的详细支配。
限制性具体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立地区的土地运用性质和运用强度的限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限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限制的规划要求。
修建性具体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限制性具体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城市经济建立和社会开展状况,遵照实际须要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局部调整的确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发觉总体规划的某些根本原那么和框架巳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立和社会开展的要求,必需作出重大变更。
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展,并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立和开展须要实行规划限制的区域。
城市性质:城市在必须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开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c6f2e14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2.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dcc4e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c.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一)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10.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4bd27ff5335a8102d22078.png)
第一讲城、市、城市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①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②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在埃及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约3500~3000 BC)人类城市的历史:5500~5000年周王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曹魏邺城明确功能分区古希腊雅典800 BC 特点:布局不规则;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广场、卫城)古罗马古罗马城奠基于753 BC,全盛期:公元3世纪特点: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广场群中世纪时期锡耶那(意大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罗马罗马城市改建近代城市伦敦1666年伦敦改建规划(古典主义风格)仅有部分实施城市无序蔓延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规律性:城市化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加速阶段: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里(几十年内)就达到70%左右;稳定阶段:速度趋缓,稳步提升到70~90%。
诺瑟姆曲线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进程加快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第二讲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严谨对称、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自然理念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要点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6f123f004a1b0717fd5dd29.png)
城市总体规划一、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结构规划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订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3.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4.城镇化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由农业(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第四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镇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6.三结构一网络7.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8.老龄型城市9.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10.就业密度就业人口与劳动了人口之比。
11.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位与担负的任务不同,因而所具有的职能也有所不同。
(PPT)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PPT)12.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3.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
![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73aea90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a.png)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概念与内涵1.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1.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1.3城市是工商业活动聚集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1.4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1.5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额一种地理环境。
1.6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厨余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1.7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2.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的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2.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2.4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
3.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后称大都市统计区。
加拿大-国庆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国庆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3.2大都市带,法国戈特曼首先提出:有许多都市区连城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
3.3全球城市区域,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这种发展趋势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包括发展中国家。
二、城市与乡村1.1聚落因其基本只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被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其差异有:聚集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职能的差异(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经文中心),文化观念的差异。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3ce1ea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0.png)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定义: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含义: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与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与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城市化: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城市化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与地域空间的变化。
《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复习要点打印版(22页)
![城市规划复习要点打印版(22页)](https://img.taocdn.com/s3/m/0f0181160b4e767f5acfce48.png)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现代城市的涵义: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居地,是国家和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类社会成就的集中地。
主要包括三个因素:A.人口数量:居民点常住人口需达到一定规模;B.产业构成:居民点的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C.行政意义: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三个因素同时具备的地区才能称为城市。
2.城市的规模类型超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非农业人口50~100万中等城市:非农人口20~50万小城市: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下镇: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乡: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村:均为农业人口3,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4,发达地区的城市化20世纪50~90年代,在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北美和欧州,城市化过程的显著特征就是先后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1.城市化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和市中心集中;城市的集中度增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住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里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称为城市集中度。
2.郊区化阶段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发达地区。
人口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居住,然后工业、商业也逐渐向郊区迁移,最后是高技术部门也迁移到郊区,郊区的特点逐渐消失,城乡实现了一体化;郊区化现象的理由A.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对良好居住环境的向往增大,对住宅地点的选择性增强;B.高速公路等交通系统的改善,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创造了条件;C.城市生活的一些消极方面,如生活费用较高、人口拥挤、大气污染和环境肮脏等,也促使人们从城市中心搬迁到郊区。
3.逆城市化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初期出现;人口迁移的方向从向大城市流动变为向中小城市流动,导致大城市人口减少,而小城镇及部分农村地区却人口迅速增加;是国内人口分散和非大城市复苏的阶段,同时,工业也逐渐向非大城市区域转移;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1973~1974年石油价格的上升导致发达地区经济出现衰退,大城市中传统的制造业不得不进行大量裁员;2.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导致工业向中小城市分散;3.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新校区设在远郊区;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退休老人喜欢离开大城市到房价便宜、环境好的小城市和农村定居。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整理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1f37b0c77da26925c5b0ed.png)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2.城市用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1)使用价值2)经济价值3.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建设的什么?确定正确的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他是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
4.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的什么?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5.城市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1)铁路运输2)水路运输3)公路运输4)连续运输(传送带运输、管道运输等)6.分流制排水管道有什么管道和什么管道组成?分流制排水管道有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组成7.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哪些方面?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型、科学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8.城市设计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什么?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9.城市化的概念是什么?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0.城市对外交通的概念是什么?城市本身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的交通,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1.容积率的概念是什么?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12城市中心的概念是什么?城市中心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的地方。
又称为城市公共中心。
城市中心往往集中体现城市的特性和风格面貌。
13日照间距的概念是什么?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14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空寂引导措施。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空间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制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5faf98aa26925c52dc5bf39.png)
名词解释1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3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4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6城市性质定义: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城市规模定义: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城市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9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
10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邻街面的界线。
11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1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3工业用地定义: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第一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1990年4月1日实施2新石器时代:固定居民点形成。
金属时代:城市出现.3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4古代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5古埃及—“卡洪城” “卡洪城”是古埃及一种特殊的城市,它是为修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
城市规划原理考研复习资料-精品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考研复习资料-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8e11f6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4.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查要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发展1。
城市、城市化的概念城市: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职业转变②产业结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18世纪在西欧开始的产业革命,出现现代化的工厂化大生产,资本和人口在城市集中起来,农民向城市集中,城市的用地扩大,把周围的农田变成了城市,村镇变成了城市,小城市又发展成为大城市。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3。
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市是发展中城市。
2019年底,设市城市668座,其中特大城市37座,大城市48座,中等205城市座,小城市378 座,建制镇1.9万座以上.城市化水平30%左右.随着人口统计办法的改变,城市化水平数值可能提高。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道路也有区别,东部地区以发展乡镇工业、外资企业等发展小城镇,而西部地区目前还应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增加二、三产业,增加其对小城镇的辐射扩散影响,为发展乡镇工业及小城镇创造条件。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
城市中的多种矛盾也日益尖锐。
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首先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妨碍了资产阶级自身利益。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6650a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1.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建设、改造和管理城市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的过程。
它涉及城市的发展目标、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居住规划、经济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供参考。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合理布局原则:城市规划应科学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的功能区和各类设施。
3.公平公正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社会公平公正,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供公共服务设施。
4.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城市内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和融合。
5.人性化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的需求和舒适度,创造人们宜居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6.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1.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划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要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交通节点等,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4.绿地和景观规划: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5.住房规划: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住房,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提高住房的品质和供应量。
6.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交需要。
三、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工具1.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指导城市的详细规划和建设。
2.用地管制:利用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控制土地的使用和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
3.市容市貌规划:规划城市的市容和市貌,设计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布局和景观品质,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4.环境评价:进行环境评价和评估,研究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衡量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3a3573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9.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各章知识点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一般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0669cfb5ef7ba0d4b733b0c.png)
城市规划原理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对城市的各项要素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更合理制定规划。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的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
规划要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展现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
最新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笔记复习要点总结
![最新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笔记复习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78506ce87101f69e3195ac.png)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一篇:建筑学1、功能分析与组织的核心: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2、公共建筑组成: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和次要使用部分。
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一般有平面方式和立体方式;公共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杻纽交通。
3、公共建筑群体组合:分散布局组合、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
4、可能将户分为居住、辅助、交通、其它5、低层,1-3,多层4-6,中高层7-9,高10-30层。
6、单栋住宅,160米,4*4,大于80米设人行出口,机动车出口150米,7、低层,占地大,基础市政设施投入大,高层,可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8、12层以上设2部电梯;防火云梯高度30-50米;塔式建筑每层不超过500平方米。
9、寒冷地区,短内廊,住宅朝向选择应争取南向,充分利用东、西向,尽可能避免北向。
热带,夏季风,减少东西向阳光对建筑的直射。
炎热地区住宅建筑朝向依次是:南向、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内、东向、北向、西向10、全厂性生产流程分为:沿轴,垂直轴、环状生产线。
11、工业,交通道7米,,交叉口视距大于等于20米。
…………12、建筑用地适用地适用坡度:工业0.5%--2%,居住0.3%-10%,机场0.5%-1%, 同时,根据竖向规范,工业仓储最大10%,居住最大25%,公建20%,13、一层60-100kpa,二层100-120kpa,三层120kpa,小于100kpa,变形问题注意。
14、从防震观点看,建设用地分为: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15、建筑后退;允许突出红线的情况如下:有人行道:2m.0.4, 2.5,1,3; 3.5,1 5,1,3;无人行道:2.5,0.4,, 5,116、场地入口:主干道交叉口,70米;过人行道非交叉口边5米;公交站边线10米,学校入口20米。
17、大量人流的公建工程,一面临路,1/6边长,2个不同的方向疏散18、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日照、通风、景观。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be2b4088ec3a87c24028c436.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总人口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
4)市域:城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区,外围市(县)。
5)市区:市政府管辖范围。
2.①什么是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群落中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叫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②什么是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③城市是如何形成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以后,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所以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开始产生私有制,阶级分化以后,人类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
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④简述城乡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7)空间密度差异3.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城市发展的包括哪两个阶段?一般以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城市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封闭,静态)和近代现城市发展阶段开放,动态)。
4. 简述世界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的总比例达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简答错别字扣分
空间异质性
不确定性
城市化(城镇化)
城市收缩
城市群
点轴理论(陆大道)
世界城市体系假说
健康城市
慢城市
城市精明增长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和谐城市(哪三个和谐)
上位规划
一书两证
增长极模式
城市开敞空间
TOD(公共交通导向模式)
三规合一
城市整体强度分区原则法
土地使用兼容性
生活私密性间距
BRT(快速公共交通体系)
第一章
如何理解现代城市(产生、功能、集聚等)
第二章
田园城市如何指导城市规划
如何从马丘比丘宪章来看城市规划理论的转变
雅典宪章居住、工作、游憩、交通主要的问题
第三章
怎么理解和谐城市柱锥模型
第四章
如何理解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些情况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有些情况下定性优于定量,有些情况下定量优于定性)
第五章
如何理解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的?
第六章
控规和详规包括哪些内容(土地使用强渡包括?)
第七章
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8个要点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有哪8个大类?
第八章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4个大类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思想的转变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城市开发边界的意义见PPT
第十章
掌握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城市交通综合规划的原则
道路横断面的形式(图示形式三块板、四块板……)
第十一章
掌握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选择和填空可能是出了这个范围
以上复习要点大概包括了百分之七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