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初一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初一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明奠定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并对后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种植作物和养殖动物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逐渐发展了农业技术,如耕种、灌溉和养殖技术,以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最早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华夏文明。

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以小麦和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而长江流域的楚文明则以稻米为主。

这些文明的兴起标志着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逐渐完善和演变。

人们开始采用更先进的农耕工具,如耧车、犁等,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人们开始从事纺织、陶器制作和交易等活动。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城市的建立成为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聚居、交流和交易的场所,推动了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

在城市中,人们开始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和制度,如农田水利管理组织和商业行会等,进一步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三、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农业生产提供了人们基本的食物和生活资料,为其他行业和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其次,农耕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农耕社会的兴起使得人们摆脱了食物短缺的困扰,能够专注于其他知识和技能的探索。

这也为后来的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最后,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耕社会的影响,如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农耕文明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对勤劳、俭朴和孝道的崇尚。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古代中国的文明始终围绕着农耕展开。

农耕文化充斥着古代中国的历史,对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人的主要职业一直是农耕,因此,中国人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农耕文化。

从春耕到秋收,种地是农民的重要工作。

在整个过程中,中国人一直渴望着获得丰收。

此外,冬季还有养殖家畜和修建房屋的工作。

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努力和耐心才能完成。

所以,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承的品质包括孜孜不倦、耐心和勤劳。

这些品质贯穿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对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以及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耕文化反映在古代中国文学上。

例如,《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往往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和劳动。

这些作品把农民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赞颂农民的勤劳和智慧。

此外,农耕文化还表现在古代中国的艺术上。

古代中国的陶瓷、织物、雕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都涵盖了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的描绘。

例如,许多著名的中国画作品都描绘了田间劳作和农村生活。

这些作品传承了古代中国文明的精髓,成为载体,在后世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农耕文化也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地位高于农民的只有贵族和士人,而他们的生产并不为社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相反,农民的劳动成果起到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1. 形成了中国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中国文化的终极价值观已经在古代封建时代确立。

在封建社会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是由出生和地位决定的。

但农耕工作不同,由于劳动者的努力和技能,丰收从低到高是可以实现的。

因此,农耕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终极价值观。

中国人相信,通过勤劳、耐心和持久的努力,人们可以获得好的结果。

此外,农耕文化也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

中国人相信自然,相信收获与劳动成正比。

他们教育下一代,让他们知道这个道理,学会付出才能获得报答。

这种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价值观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包括农事、农具、农艺、农俗、农时、农历、农作物等文化内容。

农耕文明集合了各民俗文化为一体,形成了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在原始农业阶段,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有粟、黍、稻、菽、麦及果菜类作物,被驯化饲养的“六畜”有猪、鸡、马、牛、羊、犬等,还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

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标志是由石头、骨头、木头等材质做成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耕文化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其中,“男耕女织”和“耕读传家”等观念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些观念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与追求,强调了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此外,中国古代农耕文化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注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总之,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于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耕文明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农业的起源、农耕技术的演进、农耕文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农耕文明的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一、农业的起源中国农业的起源可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时,人们开始放弃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逐渐转向农耕生产。

最早的农耕活动出现在黄河流域,那里的肥沃土地和丰富的水源为农耕提供了条件。

种植谷物、养殖牲畜成为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

农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获得稳定的食物供应,并逐渐形成定居的生活方式。

二、农耕技术的演进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不断摸索和改进农耕技术。

在古代,农耕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完成,如犁、耧车、石锤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商代的青铜器具如耒耜、犁铧等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战国时期,机械化的发展使农耕更加便捷,如水车、水葫芦等的使用,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这些技术的演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农耕文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农耕文明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农耕文明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使得人们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

其次,农耕文明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

农业的发展需要人们从事不同的农耕活动,逐渐形成了分工劳动的方式。

农民、手工业者、商贩等不同的职业在社会中出现,产生了不同的专业化需求。

此外,农耕文明还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农产品的交换促使城市的产生,城市则成为商品的流通中心和文化的繁荣之地。

四、农耕文明的传承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古代农耕知识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进行。

农民们将世世代代的耕作技艺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各地具有特色的农耕文化。

历史探索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历史探索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历史探索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耕文明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探索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来了解这一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一、农耕技术的创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始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

当时的居民开始使用石器和木器种植农作物,种植技术逐渐发展起来。

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中国农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农耕技术,以适应不同的土地和气候条件。

在农耕技术方面,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发明,比如水稻的种植、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中国的水稻种植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经过千百年的改良和改进,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另外,农民们还通过修筑水渠、开挖灌溉渠道等方式,改善土地的水利条件,提高农田的产量。

二、农耕文化的传承古代的农耕文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人民对土地的崇敬和对农耕的重视贯穿了整个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仍然有所体现。

农耕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包括农事节日、农耕祭祀、农家风俗等。

例如,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农事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到来,人们在这一天庆祝丰收的到来,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

此外,中国农民们还会举行一些农耕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辅佑庄稼。

三、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农耕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充足的食物供应,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的经济活动,推动了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

其次,农耕文明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封建社会时期,农耕被视为社会的基础和国家的根本,政府采取了许多政策来保障农民的权益,如建立农田水利制度、制定农业税收政策等。

农耕文明也催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如《孟子》中提出的“君子以稼轩下食,德行修明”就体现了农耕文明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农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农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农作物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

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和农作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滋养了亿万百姓的口腹之欲,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古代中国人善于利用土地和天气的资源,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农耕技术。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开始耕作和养殖,而在青铜时代,农耕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耕技术变革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力的提升。

在土地施肥方面,古代农民经常使用动物粪便、秸秆和沼气等有机肥料,使土地更加肥沃。

在耕作技术方面,古代农民广泛运用犁、耙和锄等工具,稳定土壤,松土除草,为作物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灌溉系统的建设上,古代中国农民善于引水灌田,以石渠、沟渠等方式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水源,确保丰收。

二、古代中国的农作物在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种植种类非常丰富。

最常见的农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粟米、大豆等。

稻谷是古代中国人主食中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其中水稻的种植技术尤其高超,不仅适应了中国广泛的地理环境,也满足了人们对多样化饮食的需求。

而小麦和粟米则适应了北方地区干旱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粮食来源。

除了主食作物外,古代中国还种植了多种经济作物,如棉花、丝绸、茶叶和柑橘等。

棉花的种植与丝绸的生产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贸易出口商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茶叶和柑橘的种植则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和水果。

三、古代农耕文明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耕文明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供应,维系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人们不再为食物的匮乏而担忧,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发展其他方面,如手工艺品、文学和哲学等。

而由于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农历,也成为中国人生活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其次,农耕文明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农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得以建立,并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耕的地区之一,古代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中感受到古人智慧和文明的伟大。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约距今8000多年。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重要区域。

在这两个区域,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开始了种植农作物、驯养牲畜等生产活动。

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土地肥沃。

古人利用黄河的泥沙沉积和洪水灌溉的特点,开展农业生产。

他们掌握了灌溉技术,使得庄稼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古人还采用了人力、畜力耕作,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作体系。

而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

这里的农耕文明也迅速发展起来。

古人利用水利工程,开发了大片农田,发展了水稻种植。

长江流域的农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农耕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丰富和完善。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成为社会的主体。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经验。

他们发明了犁、耙等农具,利用畜力提高了耕作效率。

古人还研究出了适宜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轮作制度、施肥技术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他们还发展了种植技术,选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农作物品种,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还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农民在劳动之余,利用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许多手工制品,比如陶器、织品等。

这些手工制品在交换和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渐形成了繁荣的手工业和商业。

三、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影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仅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对于后世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农业不仅养活了古代中国的人民,也塑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农耕文明的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农耕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历史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选择性栽培作物,并了解到种子发芽的原理。

从那时开始,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技术逐渐改进,人们更加依赖农业来维持生活。

二、古代农业的典型特征1. 全年农事安排:中国古代农业按照季节进行农事安排,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确保各个环节都得到妥善处理。

2. 畜牧与耕作相结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依赖于畜牧业。

动物肥力的利用提高了土壤质量,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 多种植物的种植:古代中国农民善于选择不同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保证不同作物的收成和食物供给的多样性。

三、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1. 水利工程:古代中国农民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如修建水渠、水塘和水井等,以提供灌溉和蓄水等功能。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农田得以保持适宜的湿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2. 种植技术:古代农民研究出众多的种植技术,如早稻晚稻交替种植、轮作等,以有效地利用土壤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 农具的发展:古代中国农民创造和改进了许多农具,如犁、锄、耙等,以提高农耕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

四、农耕文明对社会的影响1. 人口增长:古代农耕文明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也相应增长。

2. 分工与社会结构:农耕文明的兴起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演变,人们开始按照不同的职业和技能进行分工,如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

这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多样性。

3. 文化传承:古代农耕文明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塑造了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农耕文明的理念与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持续传承并影响着现代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一、中国古代的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说明:推动耕作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2、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1)特点:①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形成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与发展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3、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集体公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

①性质(实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演变:开始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①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占有封建社会的大部分土地且具主流地位)、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统治的重要基础)②土地国有制:封建国家占有一部分土地,屯田制、均田制。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巨大成就1.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①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②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③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④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⑤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⑥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中国古代农业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并深入了解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农耕文明的起源农业农耕文明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发现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的技术,开始从采集和打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的生活方式。

稻谷、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的种植和养殖家禽家畜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灌溉技术的发展灌溉技术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农业农耕文明得以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中国的农民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如渠道、水库和堤坝,有效地利用水资源,解决了干旱和缺水问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著名的灌溉工程有都江堰和蓄满池,它们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农业工具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农耕文明的繁荣还得益于农业工具的进步。

人们从最原始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逐渐发展出耒耜、犁和石磨等农具。

这些农具的使用减轻了劳作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农业工具的进步使得中国古代农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四、农业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中国古代农业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农业知识的传承和创新。

古代中国的农民不断积累和传承农业经验,培养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他们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农事制度和农业生产技术。

此外,中国古代农民也积极进行农业创新,例如选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改进农耕技术等,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农业农耕文明的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农业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农耕文明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实现了由游牧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稳定的农业经济和社会组织。

其次,农业农耕文明带动了农村的形成和壮大,为后来的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重要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概述

初一历史重要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概述

初一历史重要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概述初一历史重要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概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文明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概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人们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游牧生活。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人们开始采取农耕生活方式。

中国的农耕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古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水利工程的建设、土地的改良、农业工具的创新等,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人们还逐渐形成了栽培、耕种、收割等一系列农业生产的规范和经验,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二、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黄河河流狭窄而泛滥,土地肥沃,使得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从商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农业已经走向繁荣,农田的规模逐渐扩大,灌溉系统的建设也日趋完善。

这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江南地区的农耕文明中国南方的江南地区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江南地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业生产。

在这里,人们种植水稻和其他作物,并发展了复杂的灌溉系统。

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不仅满足了本地人民的生活需求,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农耕文明对社会的影响农耕文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的发展使得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聚居与城市的形成。

社会分工也逐渐出现,人们开始以农业为基础从事其他产业,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其次,农耕文明的进步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等级和阶层结构。

土地的私有制逐渐形成,地主、农民和奴隶等社会阶层的出现加剧了社会的分化。

这些社会阶层的存在,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产生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一、引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是中国文明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本文将从农耕的起源、农耕文化的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农耕的起源农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

在中国,农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并开始进行种植。

这一创举为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农耕文化的内涵1. 尊重自然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农民通过观察天象、气候和土壤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耕种。

他们尊重自然的规律,懂得顺应自然,而不是抗拒自然。

这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也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如春节、清明节等,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自然的恩赐。

2. 勤劳致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崇尚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

农民通过辛勤劳作,耕种土地,收获丰富的农产品,实现自己的生活富裕。

这种勤劳致富的精神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3. 尊重传统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注重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在农耕社会中,农民们秉承着祖先的经验和智慧,将种植技术代代相传。

同时,他们也注重农耕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传承,如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端午节的赛龙舟等。

这种尊重传统的精神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

四、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社会稳定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农耕文化强调家庭、家族和社区的重要性,人们通过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这种合作精神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文化繁荣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耕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这些作品以农耕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古代农民的生活和情感。

同时,农耕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建筑、服饰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艺术风格。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

通过对农耕文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农耕制度和农耕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一、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得以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业技术的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石、木、骨等物资制造农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展出犁、耒、耨等农业工具,使得耕作更加高效便捷。

同时,人们还研究出了灌溉技术,使得干旱地区也能进行农业生产。

这些农业技术的进步,为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耕制度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离不开严谨的农耕制度。

在古代社会,农耕是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支柱,因此政府和各级官员对农耕制度的管理非常重视。

在周朝时期,制定了周礼,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耕作方式,使得耕地的利用更加合理,农作物的种植更加有序。

而秦汉时期,农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实行均田制和丁男田制,确保了人民的生活稳定和农业的发展。

这些农耕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三、农耕文化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更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中。

农耕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立春、谷雨、处暑等节气,与农事活动相关,成为人们高兴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时刻。

此外,古代中国还形成了丰富的农耕祭祀文化,如太阳神、土地神、谷仓神等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这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农业技术、农耕制度和农耕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农业经济模式、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传承。

农耕文明为古代中国的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当倍加珍视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农耕文明,将其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建设中,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国家,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农耕方式、农业发展、农耕工具、农耕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耕方式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旱地农耕和水田农耕。

旱地农耕是指在没有灌溉系统的情况下,仅依靠自然降雨进行农作物种植;水田农耕则是利用水源进行灌溉,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作物生长。

旱地农耕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水田农耕则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湿润的河流流域。

二、农业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人们仅仅通过简单的挖掘土地、播种和收获来进行农作物种植。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犁耕、栽培、围田等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还开始使用肥料、杂交选育等手段改良农作物,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出。

三、农耕工具古代中国的农耕工具主要包括犁、耒、耙等。

犁是一种用于翻耕土地的工具,可以将土壤中的杂草翻入土中,为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耒则是一种用于耕地的工具,它在犁后边耕地,使土地更为松软。

耙用来将耕地上的土块、杂草等清除,保持土壤整洁。

四、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农耕文化被视为神圣而尊贵的事物,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

例如,祭祀农神、农历节日的庆祝活动等,都是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此外,农耕文化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如农时观念、劳动观念等。

五、农耕文明的传承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和发扬农耕文明成为了当代中国人所关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农耕知识的教育普及,推广农耕文化的体验活动,保护传统农耕技术和合理利用农耕资源等方式,传承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总结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也涵盖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思想观念。

我们应该重视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扬,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农业遗产,让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

历史教案:认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历史教案:认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历史教案:认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概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起源于约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

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广袤的土地、多样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在这个时期,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了农业生产。

农业文明的形成,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农耕文明的影响1. 食物供给和人口增长:农耕文明的出现,使人类能够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获得稳定的食物供给。

这使得人口得以增长,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聚落和社会组织。

2. 分工和社会发展:农耕文明的发展,促使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和工作。

有人专门负责耕种农田,有人从事手工业和贸易,有人担任组织和决策的角色。

这种分工使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3. 技术和科学进步: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人们发明了农具,掌握了灌溉、肥料和作物种植等技术,并研究了农作物的栽培和培育方法。

这些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孕育了丰富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

人们通过祭祀活动、音乐舞蹈等表达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敬;同时,农耕文明也为中国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和灵感。

三、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1.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流域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在这里,人们种植了小麦、大米、豆类等作物,养殖了牲畜。

同时,黄河也为这里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灌溉水源。

由于黄河泥沙淤积,人们在农田上进行了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代表。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湿润,适宜稻米的种植。

人们通过开垦水田、修建水利灌溉工程,灵活应用稻田农业的方式,提高了农业产出。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导语:在远古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形成农业社会的国家之一。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一页,也是中国文化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观的根基之一。

本篇文章将从古代中国农耕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1.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阶段过渡到了农业生产阶段。

最早实施农耕生产的地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附近,这些地区具备了较为适宜的生存条件和土壤资源。

2. 农业技术与方法的进步随着时间推移,古代中国人民逐渐总结出一系列适合于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种植作物的方法和技巧。

他们开始使用简单而有效的农具,如耒、犁等来提高种植效率和农田开垦。

同时,发展了水利技术,引导河流灌溉农田,增加了作物的产量。

3.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方式。

早期的部落社会中,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自给自足型的农业生产;到了商朝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了以领主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并实行领地耕作制度;最后,在秦汉时期开始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规模化经营。

二、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1. 社会组织结构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对社会组织结构有着深远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被掌握在少数统治者手中,他们通过向农民征收租税以及强制劳动来获取财富和权力。

这种社会结构形成了严重的等级制度,并固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

2. 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出古代中国的农耕以粮食种植为主,稻谷、小麦等作物的种植逐渐形成了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广泛农耕区。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相对富裕的阶层,并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同时,稳定的粮食供应也为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文化与礼仪传统农耕文明的发展丰富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领域。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古代中国人民在长时间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农耕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展开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 农耕文化的起源农耕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中国人民开始采取农耕方式来种植作物。

这种方式不仅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供给,还改进了社会组织和劳动分工。

中国的农耕文化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

2. 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核心是农业技术的发展。

古代农民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逐渐改进了农耕工具和种植技术。

例如,他们发明了耕牛、犁、灌溉技术等,使得耕作更加高效。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掌握了种植季节和土壤管理等技巧,以获得更好的产量。

这些农业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 农耕礼仪与信仰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也体现在农耕礼仪和信仰上。

人们相信天地万物的自然力量,尊重自然规律,因此出现了很多与农耕相关的祭祀仪式。

例如,人们会举行祈雨祭祀、祭祀五谷丰登等仪式,希望获得丰收和自然力量的保佑。

这些农耕礼仪和信仰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传承了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勤劳、敬业和感恩等。

4. 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耕文化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居乐业。

农耕经济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食品供给,使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并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其次,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

农耕经济需要人们共同合作,因此产生了农民互助组织和村落自治等制度。

这些制度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基础。

最后,农耕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耕的过程需要农民付出辛勤劳动,这培养了人们的勤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同时,农耕文化强调感恩和尊重自然,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一、介绍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逐渐从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中转向了农耕生活。

农耕文明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养蚕、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等活动。

中国的农耕文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发展起来。

由于这些地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养殖动物的发展,因此成为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业不断发展和改进。

古代农民们开始使用犁耕,通过耕种、种植和灌溉等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他们还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农作物,通过改良品种和种植方法,从而得到更丰富和多样化的农产品。

三、农业与社会发展农耕文明的出现也对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人口也随之增加。

农耕社会渐渐形成,农民成为主体。

与此同时,农耕社会也出现了初步的分工,劳动合作和交换。

农业的发展还催生了社会分层和财富积累。

土地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贵族阶层通过拥有大片土地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和财富。

这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农民被迫从事劳动以供养上层阶级。

四、农业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对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民是农耕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农耕知识和经验。

这种知识不仅指导着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也反映在古代文化的发展中。

农耕文明使得中国社会对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促进了天文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等科学的发展。

农民对于季节变化、河流泛滥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催生出了中国古代的农历、农田治理和水利工程等科学技术。

此外,农耕文明也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古代中国的诗歌、歌曲和绘画常以田园景色和农事活动为主题,反映了人们对农业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农耕文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文明形成于约8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持续至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农耕文明的特点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迁。

农耕文明的基础是中国古人对土地和农业的高度重视。

古代中国人民深知农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视土地为生命之本。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农耕看作一种神圣的事业,将农民视为国家的根基和社会的支柱。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命脉,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农耕文明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上。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性成就有灌溉与水利工程、耕作方式的改进、品种培育与农业科技的提升等。

通过灌溉系统的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发展,古代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

在农作物的种植方面,古代农民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方式,采用轮作、间种等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古代农耕文明还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民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耕文明的兴盛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演进。

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增加使得社会分工更为细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农耕文明的繁荣使得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农民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兴起,为社会增添了更多的财富与机会。

农耕文明也带动了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古代文明。

然而,农耕文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大多以小规模的家庭农业为主,劳动生产力相对较低,农业效益不稳定。

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的困扰下,农耕文明时期的社会也面临着许多负面影响,如土地不均、农业收益低下等。

这也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转型的重要背景之一,推动了历代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的演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农业生产、社会结构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主干知识框架核心要旨归纳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从魏晋到南宋,由于多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彻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但手工业总体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

●►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热考主题突破主题一古代中国农业古代中国农业概况(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①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②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③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夏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5)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地位(1)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租佃关系(1)原因①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为租佃提供了基本条件。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发展历程①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

②汉代已经比较普遍,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

③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特征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契约形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

(4)影响①在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项排除。

2.(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需将粮食换成钱币以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 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改征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税收由政府掌控,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故排除D项。

主题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基本形态(2)主要成就①冶金业: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开始冶铁;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②制瓷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朝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明清彩瓷、珐琅彩。

③纺织业:丝织业——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

棉纺织业——南宋兴起,元朝黄道婆改进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

2.古代中国的商业(1)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2)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3)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4)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1.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扩大,一度刺激了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使其超过官营占主导。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思想观念:长期的重农观念影响人们对手工业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2.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

(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

(5)政府政策:战国以来长期的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政策。

3.古代中国城市发展规律(1)城市功能: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城市的商业活动: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城市数量和规模: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城市布局: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4.都城变迁(1)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2)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①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

古都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都具有上述优势。

②政治因素:古代都城选址多考虑“居中”原则,从中国古代多朝都城来看,长安、洛阳、北京等,都位于国家的中心地区,这样有利于确保国家统治政权的集中,同时又能辐射全国。

③军事因素: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其军事地位决定了国家的安危,这显然是明成祖选址北京考虑的主要因素。

④历史因素:一些都城曾长期处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从而被视为正统王朝安置国本之地。

3.(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井研县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的私营盐井,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现象,不能证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

4.(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项排除。

主题三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工商食官: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