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阅读题初中课程教案

阅读题初中课程教案

阅读题初中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3.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不理解的问题。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共鸣。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激励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测试:通过课后阅读测试,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的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及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记叙文人物描写手法4. 记叙文情节安排技巧5. 记叙文环境描写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结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记叙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战演练。

5. 讲解答案:讲解练习题答案,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记叙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问答法: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练习题解答: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长期效果:观察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表现,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2. 经典记叙文案例:《背影》、《一课》等3. 练习题:历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及模拟题4. 教学课件:PPT课件,包含知识点、案例分析、练习题等5. 视频资料:关于记叙文阅读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战演练,解答记叙文阅读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记叙文的概念及特点2. 第二课时:讲解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第三课时:讲解记叙文人物描写手法4. 第四课时:讲解记叙文情节安排技巧5. 第五课时:讲解记叙文环境描写作用6. 第六课时:案例分析,练习与讲解7. 第七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3. 阅读一篇记叙文,分析其结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方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十、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学节奏2. 案例分析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考3. 练习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学生是否能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4.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的参与度如何5. 课后反馈是否及时,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如何十一、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记叙文作品,让他们在课后进行阅读,以提高阅读量和文学素养。

初三语文教案现代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教案现代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教案现代文阅读训练教案一:现代文阅读训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

2. 通过学习现代文,启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学习并掌握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教材、教学录音设备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相关教材,并做好预习和复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一幅名画或一首名诗,引起学生的注意。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现代文的内容和目标,引发学生对现代文的兴趣和思考。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20分钟)1. 教师利用教材和PPT,向学生介绍现代文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教师以诗歌为例,分析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和意象,并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解读。

3. 教师以散文为例,讲解散文的特点和技巧,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4. 教师以小说为例,介绍小说的构思、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等要素,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内涵和艺术形式。

三、阅读训练(4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一篇现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师分发一篇散文作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阅读,并提醒学生要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3.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一篇小说的片段,要求学生快速抓住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4. 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现代文作品进行阅读,并撰写读后感,用于下一节课的分享和讨论。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就所阅读的现代文作品进行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意义。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要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

3. 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名著和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藤野先生》,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思考等方法,深入剖析文本,提升阅读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情节,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爱国情怀。

2. 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包括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藤野先生》文本及相关解读资料。

初中阅读理解授课教案

初中阅读理解授课教案

初中阅读理解授课教案1. 通过阅读指导,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教学内容:1. 选取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章,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2. 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如快速阅读、细读、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

3. 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阅读理解技巧,如快速阅读、细读、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

2. 提问:同学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通常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二、自主阅读(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阅读,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2. 提醒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可以先跳过,先把握文章大意。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文章主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的论据有哪些?3. 学生根据讨论问题,共同探讨,归纳总结,形成小组意见。

四、分享与评价(10分钟)1. 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3. 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阅读理解技巧和重点知识点。

2.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阅读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复习,检查学生对阅读理解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鼓励积极思考和表达。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同时,学生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语文初中阅读理解训练教案

语文初中阅读理解训练教案

语文初中阅读理解训练教案一、引言:语文初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一门核心学科,而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环节。

通过阅读理解训练,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术、职场甚至日常生活中都能取得更好的表现。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份针对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训练教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案分析与目标1. 教案分析:根据初中语文课程要求,以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设计了一份全面有效的阅读理解教案。

教案内容包括了各类文章,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问题提供了详细的解析方法和技巧。

2. 教案目标:通过该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掌握并运用各类解题技巧,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意思,辨析文章的推理和主旨,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教学步骤:(1)预热:通过设立问题或讨论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阅读原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可以设定一定的时间限制,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3)解题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给出具体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4)整理讲解:对于每个问题和答案进行整理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5)练习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示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解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示例1. 教学内容:(1)记叙文阅读理解(2)说明文阅读理解(3)议论文阅读理解(4)应用文阅读理解2. 教学示例:(1)记叙文阅读理解示例:先仔细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阅读理解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阅读理解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阅读理解训练教案:初中语文教学教案阅读理解训练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围绕阅读理解训练展开。

选择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篇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问题或者图片,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背景知识。

二、阅读理解训练(30分钟)1. 教师提供一篇适合初中生的阅读材料,例如一篇关于自然风景的文章或者一篇关于名人故事的报道。

2. 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关键词和重要信息。

3. 教师提供一系列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问题可以包括理解主旨大意、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等类型。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并解答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提问,激发思维。

三、讨论与解析(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并解答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出一些提示或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回答问题。

四、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针对某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2. 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进一步阅读并进行对比分析。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提高。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并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教学效果评估:1.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或任务,要求学生进行书面作答或者口头表达,以评估他们在阅读理解方面的掌握程度。

2. 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表现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和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

2.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七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训练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训练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训练教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实现这一目标,是每位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套七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训练教案,旨在帮助语文老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阅读理解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2.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有效地阅读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

3.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精度,提高阅读感受水平。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课:阅读理解概述1.课堂活动(1)学生小组讨论,自学本单元所需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讲解阅读理解的定义和种类,总结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分组练习,通过课堂阅读和小测验,了解学生现有的阅读理解水平和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

第二课:中学生阅读习惯1.课堂活动(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答题,掌握中学生常见的阅读习惯和心理特点。

(2)通过给学生分发送阅读中产生的常见问题的问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障碍,从而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

第三课:阅读理解技巧1.课堂活动(1)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运用所学阅读技巧和策略,全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提问、让学生发表看法等互动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并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

第四课:阅读速度与精度1.课堂活动(1)通过阅读速度的测量、检查、强化,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精度。

(2)通过课堂作业的检查和实战练习,帮助学生增加阅读经验,提高技巧和水平。

第五课:阅读交流与合作学习1.课堂活动(1)通过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合作、领导和团队合作能力。

(2)通过让学生与同学共享共同阅读体验、交流观点和思想、分享想法,培养他们的社交和共情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套教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初中

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初中

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初中第一节: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的阅读技巧;2. 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重要意义;3. 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4.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5. 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

第二节: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是如何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辞手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和评价。

第三节: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对阅读有什么困惑?你们觉得阅读为什么重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展简短的讨论。

2. 阅读技巧讲解(20分钟)教师以课文为例,分别介绍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技巧。

如叙事文的阅读方法、夹叙夹议文的解读技巧、议论文的中心思想提炼等等。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策略。

3. 文学作品解读(30分钟)选择一篇适合初中学生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和重要意义。

通过展示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让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 课堂练习(20分钟)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判断题或者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文学作品解析。

5. 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

布置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评论。

第四节: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笔记、PPT等。

第五节: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课堂练习的得分情况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第六节:教学延伸在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初中语文教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阅读训练教案让学生轻松应对各类阅读题

初中语文教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阅读训练教案让学生轻松应对各类阅读题

初中语文教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阅读训练教案让学生轻松应对各类阅读题初中语文教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阅读训练教案引言:阅读理解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对文章的理解、把握,还需要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本教案设计了一系列的阅读训练活动,旨在让学生轻松应对各类阅读题,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推理等内容。

2. 学生能够巧妙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效果。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文章的分析和归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效果。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文章的分析和归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堂练习题和相关阅读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指导阅读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指导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和推理等内容。

具体步骤如下:1. 教师选取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读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2. 教师解读文章的标题、插图和开头,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猜测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4. 教师逐段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要信息的标记。

Step 2 阅读训练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阅读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具体步骤如下:1. 教师设计细节理解题,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具体细节,并提供相关的选项供学生选择。

2. 教师设计主旨概括题,要求学生从文章中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或小标题,并进行简要的表述。

3. 教师设计推理判断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并给出理由。

4. 教师设计扩展阅读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拓展思考,如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延伸阅读等。

初中语文阅读题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题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题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初中语文阅读题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读文本。

3.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题的类型和解题技巧。

2. 如何理解并解答不同类型的阅读题,包括主旨题、推理判断题、细节理解题等。

3. 如何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来应对不同难度的阅读题。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例如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入。

2. 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理解题的作用。

讲解:1. 介绍不同类型的阅读题,如主旨题、推理判断题、细节理解题等,解释每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技巧。

2. 给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实践: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讨论解题思路和策略。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总结:1. 强调阅读理解题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学习的帮助。

2. 总结不同类型的阅读题解题技巧和策略。

3. 鼓励学生多读多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拓展活动:1. 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优秀作品,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2. 组织阅读角,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评估。

3. 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策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资源:1. 阅读理解练习题集。

2. 优秀的初中语文阅读材料。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反思: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阅读展示课教案

初中阅读展示课教案

初中阅读展示课教案课程名称:初中阅读展示课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练习。

2. 学生阅读展示。

3. 教师点评和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二、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1. 教师发放阅读理解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收集练习题,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学生阅读展示(20分钟)1.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喜欢的文章或书籍。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或书籍的主要内容。

3.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4.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发放讨论话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 学生围绕讨论话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练习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展示效果。

3.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学生阅读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展示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快乐和成长。

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二、讲授新课(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并回读检查](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三、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 [附]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悟》(摘自《当代日本文集》)(注:文中的中村、贵之君、和佳子为人名)(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

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阅读理解的基本概念与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阅读理解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3. 让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理解的技巧进行有效阅读。

二、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如快速阅读、扫读、略读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阅读理解的概念和重要性。

3. 示范:教师展示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并进行示范。

4. 练习: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阅读理解练习中的表现。

2. 评估学生对阅读理解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第二章:词汇理解和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词汇理解和推断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断未知词汇的意思。

二、教学内容:1. 词汇理解和推断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词汇理解和推断的技巧,如根据上下文线索、词根词缀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词汇理解和推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词汇理解和推断的概念和技巧。

3. 示范:教师展示词汇理解和推断的技巧,并进行示范。

4. 练习:学生进行词汇理解和推断的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词汇理解和推断练习中的表现。

2. 评估学生对词汇理解和推断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第三章:句子理解和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句子理解和分析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二、教学内容:1. 句子理解和分析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句子理解和分析的技巧,如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关系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理解和分析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句子理解和分析的概念和技巧。

3. 示范:教师展示句子理解和分析的技巧,并进行示范。

4. 练习:学生进行句子理解和分析的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语文阅读理解公开课教案初中

语文阅读理解公开课教案初中

语文阅读理解公开课教案初中Title: Teaching Plan for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pen Class in Junior High SchoolIntroduction:In this teaching plan, we will outline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conducting an open class on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objective is to enhance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and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comprehend and analyze texts effectively. This class will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through a series of engaging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I. Learning Objectives:1.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comprehend and analyze various types of Chinese texts.2. To enhanc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ference skills.3.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fluency and vocabulary.4. To foster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for reading Chinese texts.II. Warm-up Activity:To set the context for the lesson, begin the class with a short discussion or brainstorming session related to the topic of the reading passage.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or a quick group activity to activate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and generate interest.III. Pre-reading Activities:1. Introduce the key vocabulary or unfamiliar terms from the reading passage. Provide explanations, synonyms, or examples to ensure students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s before reading.2. Conduct a prediction activity where students make hypothese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based on the title, illustrations, or selected sentences. Encourage them to support their predictions with reasoning.IV. During-reading Activities:1. Silent Reading: Distribute copies of the reading passage to each student and provide sufficient time for them to read silently. Encourage students to underline or highlight important information as they read.2. Paired Reading: Divide students into pairs, allowing them to take turns reading aloud to each other. This promotes active engagement and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peer support and discussion.3.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Prepare a set of questions that require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rehension. Distribute the questions to the students and give them time to answer individually or in small groups. Instruct students to provide evidence from the text to support their answers.4. Vocabulary Reinforcement: Select key vocabulary words from the passage and create vocabulary exercises, such as fill-in-the-blanks or matching exercises, to reinfor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usage.V. Post-reading Activities:1. Class Discussion: Facilitate a whole-class discussion,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their answers to the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and any personal connections they made.2. Critical Thinking: Assign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that require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text in-depth, make connections to real-life situations, or discuss the author's purpose and point of view.3. Extension Activitie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reative expression, such as writing a short essay or creating a visual summary of the text. This allows students to demonstrat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engage with the content.VI. Closure:Summarize the main points covered in the class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reading practice.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ore a variety of texts and genres to further enhance their language skills.Conclusion:This teaching plan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conducting an engaging and effective open class on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By incorporating various activities, strategi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iscussion,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ie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Adapt and modify this plan as needed to suit the specific needs and abilities of your students.。

初一语文阅读课教案模板5篇

初一语文阅读课教案模板5篇

初一语文阅读课教案模板5篇初一语文阅读课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三、教学过程(一)标题解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五)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注释: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初三语文教案阅读理解训练

初三语文教案阅读理解训练

初三语文教案阅读理解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信息。

2. 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识别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3. 提高学生的细节分析能力,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信息。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细节分析能力,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1. 每位学生一份教材。

2. 预先准备好相关训练题目。

3. 时间控制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容忍第一页:教师将幻灯片上的词语“阅读理解训练”展示在黑板上,向学生介绍今天的课题。

2. 引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阅读理解”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

Step 2:教师讲解1. 教师将幻灯片上的内容展示在黑板上,向学生讲解阅读理解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教师通过例子向学生解释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信息。

Step 3:训练活动1. 教师将训练题目发放给每个学生。

2.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并回答问题。

Step 4:训练检查1. 教师要求学生交换试卷进行互批。

2. 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答案。

Step 5:巩固训练1. 教师向学生分发一篇新的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问题。

2. 学生完成后,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答案。

Step 6:课堂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理解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教师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一些训练题目的完成让学生掌握从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的技巧。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尽管本节课的时间可能有些紧张,但学生们对于阅读理解的掌握程度还是不错的。

下次教学中,我会适当调整时间安排,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

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我会尝试更多的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初中阅读理解训练教案

初中阅读理解训练教案

初中阅读理解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2. 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速度。

3. 大致了解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题目,并能够应对各种题型。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2. 解析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题目。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和导入 (5分钟)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短视频,短视频可以是与生活相关的故事或者是有趣的动画片段。

然后请学生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描述,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 常见阅读理解题型及解题技巧介绍 (15分钟)教师将给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如主旨题、细节题、推理题等。

同时,教师为学生讲解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例如通过关键词寻找答案、根据字面意思判断答案等。

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技巧。

Step 3: 分组练习 (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份阅读理解练习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答问题,并相互提供反馈。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

Step 4: 全班分享 (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教师鼓励学生对不同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Step 5: 总结与反思 (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阅读理解技巧和策略,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阅读中。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每天选择一篇阅读理解材料进行训练,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2. 提供不同难度的阅读理解材料,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带领学生进行更多类型的题目训练,例如填空题、排序题等,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阅读理解技巧。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和延伸学习,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希望学生能够坚持训练和积累,不断完善自己的阅读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引导语: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遇到有心得就写下来,多动笔,多写、多记,不然你有心得不写下来,时间长就忘了。

多写多记,念书多了,就积累了不少知识,可以左右逢源。

课题: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授课教师:游东华授课班级:初二(1)班教学目标: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二.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一.讲座式教学法。

二.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一.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

(教师)二.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

(学生)三.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

(学生) 教学设想:一.以课<<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二.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三.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王梓坤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尤其是中考)。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初中阅读专项教案

初中阅读专项教案

初中阅读专项教案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

2. 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3.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阅读技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指导(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散文作品,如朱自清的《春》。

2. 针对散文的特点,教师讲解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标题、开头和结尾等。

3. 学生自主阅读散文作品,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阅读训练(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一篇小说或诗歌作品,如鲁迅的《故乡》。

2. 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师讲解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阅读交流(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2. 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3.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阅读拓展(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等。

2.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章,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作业和阅读测试进行评价。

2.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课堂讨论和作文写作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公开课教案
课题: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授课教师:游东华授课班级:初二(1)班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二.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一.讲座式教学法。

二.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

(教师)
二.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

(学生)
三.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

(学生)
教学设想:
一.以课<<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二.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
..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王梓坤
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尤其是中考)。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下发讲稿),教师解读――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四.比较阅读(阅读名人传记或有关资料)
(一)<<鲁迅自传>>有关资料链接(附后)
(二)阅读<<老舍自传>>(原文附后),开展讨论,比较特色。

《鲁迅自传》《老舍自传》
1、语言平实简练,谦逊求实1、语言简练,短小精悍
2、感情含蓄,深沉爱国2、质朴质谦,妙趣横生
五.读与写相结合,仿写展示(1-2位同学)。

《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六.总结全文――引用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遇到有心得就写下来,多动笔,多写、多记,不然你有心得不写下来,时间长就忘了。

多写多记,念书多了,就积累了不少知识,可以左右逢源。

——陈垣
七.课后延伸:
1.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练习册、学习指导)
2.建议记诵的诗文(含各种名言警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