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
•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认为教师应讲究教学方法, 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 师必须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新的领悟,新 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 予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方能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的才算是好的教师。
THANKS FOR YOUR WATCHING
Isn't it a pleasure to learn and practice?Isn't it a deligh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Is it not a gentleman not to be indignant without knowing it?
孔子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 “因材施教”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来的,而是宋代 思想家朱熹在总结孔子教育思想时总结出来的。 但从孔子一生的教育教学实践看,孔子确实按照 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从事教育行业的, 从事教学工作,把因材施教教育观念运用于教育 教学全过程。
孔子的治学观念:学而不厌
• 孔子所谓的学,就是一本书中所学的知识,除此 之外孔子也主张向他人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习”包括了学习,复习,温习(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孔子治学褒扬刻苦勤奋,更主张学 无常师,虚怀不耻下问,贵于持之以恒,终生求 志于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来自百度文库求之者 也。”
• 当今素质教育讨论得很热烈,有人以为其重要 精神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 人人有得,学会高质量地生存。”也有人归纳 “素质教育”是:“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 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 否也含有“有教无类”的意思?
孔子的教育目的:施于有政
•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 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孔子的教师观念:身正不倦
• 在《论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行之中,我们可以清楚 地看到孔子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为人师表 的典范形象。在弟子面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道, 授业,解惑无所不及。他主张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 教育人才的机会,也不要浪费言语,采用“有言之教” 与“无言之教”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 他更注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无言之教。教师也应该善 于学习,终身学习,“诲人不倦。”
孔子的教育内容:六艺四教
• 1.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教育的传统,他教育学生广泛的学习 “六艺”的知识技能。
• 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孔子的教育内容:六艺四教
• 六艺 指: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 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射:射箭 技术(锻炼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 技术。书:书法(即今文学)。 数:算法(即今 数学) 使人们得到情感上得到道德的熏陶“礼” 与“乐”共同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CONTENTS
孔子的教育思想
01. 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02. 教育目的:施于有政 03. 教育内容:六艺四教 04.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05. 治学观念:学而不厌 06. 教师观念:身正不倦 07.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
孔子的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 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 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 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 张有教无类。
Yan Mingxi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乡陬邑 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每 年都庆祝孔子的生日。
• 他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 是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二是开 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 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那么,孔子要求“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君子”要 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第二,“君子” 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有治国安民之术。第一 点讲的是“德”,第二点讲的是“才”。孔子要求 的“君子”是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
孔子的教育目的:施于有政
•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培养有用的 人才,力图使社会走向理想的境地。他所培养 的人才,应该是“志于道”之人,是为了维护 社会道德意识能够杀身成仁。强调维护社会道 德的同时孔子也主张民有所养,对民众减轻剥 削。但这些都是简历在理想社会的大前提之下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