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1(湘教版必修1)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1(湘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二.新知学习 1、宇宙客观、准确的说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直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教具、资料课本插图、课件、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

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

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

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彗星:2019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

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

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

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1994年7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

高中地理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天体系统的层次3、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4、理解地球上有生命的条件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上有生命的条件教学难点:地球上有生命的条件【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有关宇宙和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目前人们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可观测到的各种星体总称为天体B.宇宙是无限的,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会随着人类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 C.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D.各种天体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之中()2.下列各组属于天体的是①太阳、月球、北斗七星②恒星、行星、卫星、彗星③巨大岩石、飞机④待发射的火箭、航天飞机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3.不包括地球的大体系统是A.太阳系B.银河系 C.总星系 D.河外星系()4.地球成为太阳系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A.地球既能自转,又能绕太阳公转运动B.地球上有大气C.地球的质量、体积及运动状况与其他行星有很大不同D.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5.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的宇宙环境是A.水汽从地球内部溢出形成原始海洋B.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C.地球能保存住大气,且大气成分经过漫长的演化,适宜生命的进化发展D.体积和质量适中对大气圈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6.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A.太阳系—木星—冥王星 B.宇宙—银河系—太阳系C.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 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7.以下各组天体中属于最基本的天体的是:A.太阳、月球、地球 B.北极星、彗星、哈雷彗星C.织女星、太阳、猎户座大星云 D.牛郎星、金星、陨星()8.下列有关天体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星云由众多恒星组成,属于天体系统B.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C.总星系是目前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D.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二、综合题9.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用a字母标出地球的轨道。

1.1地球宇宙环境(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

1.1地球宇宙环境(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在反思与评价环节,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改进。
在评价过程中,我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1.1地球宇宙环境(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1.1地球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的第一课时内容。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其宽广无垠、神秘莫测,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蓝色星球,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宇宙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视觉感受,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给出几个讨论主题,如“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性”等,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深入的探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从前,有一个叫做皮的男孩,他喜欢仰望星空,对宇宙充满好奇。一天,皮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宇航员,宇航员告诉他,宇宙中有一个被称为地球的蓝色星球,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环境。皮被深深吸引,决定踏上探索地球的旅程。”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兴趣,引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好奇心。
(二)问题导向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分清不同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比较、归纳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资料,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知识导引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可见宇宙:即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目前,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光年: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1光年约等于9.460_8×1012千米。

地理学上强调的宇宙是“有限的宇宙”。

它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是有边际的,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哲学上认为的宇宙是没有起点、终点和边界范围的。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概念(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类别(1)银河系及河外星系①太阳系的组成:太阳(中心天体)、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

②填图:填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E .木星F .土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 (3)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其公转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

1.判断某些天体之间是否构成天体系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二是它们之间是否相互绕转。

同类天体之间因质量接近,特点相似,不可能存在相互绕转的关系,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2.在太阳系中的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都围绕太阳公转。

3.(1)哈雷彗星绕日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

(2)八大行星中只有金星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1)表现: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高一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节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一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节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提出一系列与地球的宇宙环节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地球在宇宙中为什么特殊?”“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是怎样的?”“人类如何应对地球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问题导向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愿意主动去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结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讲解: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与其他行星的相对位置,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如地球距离太阳的适中距离、地球的磁场等。
2.太阳系的组成:我会介绍太阳系的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等组成,并讲解各行星的特点和分类。
3.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我会讲解地球从原始星云到形成的过程,以及地球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板块构造、生命的起源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然后,我会提问:“你们知道地球在宇宙中是如何存在的吗?地球与其他行星有什么不同?”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地球的宇宙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让他们在探究地球的宇宙环节过程中,掌握地理研究方法和技巧。具体包括:
1.通过观察宇宙图片,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以及相关术语名词。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在天体系统中的角色。

3. 了解太阳系的结构并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天体。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关于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图,体验宇宙的浩渺和有序。

2.通过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培养自主探究和比较分析能力,并能够分析并归纳出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运动与结构特征,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感受宇宙之浩渺,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辨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2.太阳系的结构。

教学难点天体系统的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彗星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导入: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

宇宙浩瀚无垠隐藏的秘密也无穷无尽。

我们人类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一直探索下去。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

“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很早就把时间和空间统一来看。

宇宙包含极其广阔的“空间”和极其漫长的“时间”。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至今仍然对它知之甚少。

【板书】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讲解】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

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

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中地理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学习过程
学生随笔
【活动】根据课本P6——活动,思考并回答: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一)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探究学习】
通过认识这两幅图片,结合书中的材料,探讨下列问题
1什么叫天体?什么叫天体系统?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
②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
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
1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哪两类?与太阳比其质量和体积有何特点?能否自身发光?
3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
【小组活动】根据课本P8——图1—3及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哪八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
②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③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
④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有多少颗?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
【活动】观察月相一个月。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月相的规律(如右图)。
上上西西(上弦月在上半夜的西方天窗,月亮的凸面向西),
下下东东(下弦月在下半夜的东方天空,其凸面向东),
③请从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
理由。
【学生课外活动】
选择一种你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
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学生阅读】课本P10的阅读材料,明确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特征;2.掌握影响地球宇宙环境的因素以及其相互作用;3.探究地球宇宙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地球的宇宙环境特征;2.理解影响地球宇宙环境的因素;3.掌握地球宇宙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

教学难点1.探究地球宇宙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2.了解如何维护地球生态环境。

教学内容地球的宇宙环境特征地球是宇宙空间中我们所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相对稳定。

地球的宇宙环境主要包括以下特征: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2.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交替现象;3.地球的大气层;4.地球的磁场;5.地球的重力场。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影响地球宇宙环境的因素地球的宇宙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1.太阳辐射和太阳风;2.星际射线;3.行星磁场;4.外层空间粒子和微尘;5.人类活动等。

其中,太阳辐射和太阳风是影响地球宇宙环境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地球宇宙环境与人类地球宇宙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紫外线辐射会导致皮肤癌等疾病,地球磁场变化会影响导航等。

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地球宇宙环境带来影响,例如人造卫星的产生会增加太空垃圾等。

因此,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使地球能够在宇宙环境中稳定存在。

教学方法1.PPT演示法;2.课堂互动讨论法;3.实验演示法;4.观察剖析法。

教学评价1.测验;2.课堂讨论;3.小结报告;4.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1.李远胜.地球环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王明亮.地球现代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3.邓少麟、赵晓球.地球环境(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宇宙间的天体相互关系。

2.了解宇宙中的基本物质和能量,认识宇宙间物质和能量的距离和规模。

3.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天体的运动及其规律。

4.能够分析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特征和运动。

5.掌握航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天体的运动及其规律。

2.教学难点:宇宙间物质和能量的距离和规模。

三、教学内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八大行星组成。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如下:太阳系 -> 气态行星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岩石行星区(地球、火星、金星、水星)2. 宇宙间的天体相互关系宇宙间的天体相互关系主要有引力、碰撞和辐射等。

其中,引力是宇宙间天体相互吸引的力,影响范围是无限的。

碰撞是宇宙间的天体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现象,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辐射是宇宙间能量的传递方式,包括电磁波和粒子辐射等。

3. 宇宙中的基本物质和能量宇宙中的基本物质主要包括气体、尘埃和暗物质等。

气体主要是氢和氦等,占据了宇宙中大部分的物质。

尘埃主要是星云中的微小颗粒,能够散射光线和辐射出热辐射。

暗物质是科学家针对星系轨道问题提出的一个假想物质,因为它不参与任何辐射,因此无法被探测到。

宇宙中的能量主要有电磁能和引力能等。

主要能源是太阳和恒星内部的核反应,产生了大量的辐射,如光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4.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主要组成有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体91.16%的质量。

行星分为气态行星和岩石行星两类。

行星和卫星是围绕着太阳旋转,在椭圆轨道上运动。

小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巨大岩石块,彗星则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小天体。

5. 天体的运动及其规律天体的运动规律主要是基于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1【教学设计】《 地球的宇宙环境》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1【教学设计】《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是整个高中地理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普通而特殊的行星三个板块进行介绍。

整合这一节内容,归纳起来就是学生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天体、恒星、行星、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等基础概念2、能用框架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分层,即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3、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4、学习完相关知识后,用简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宇宙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视频法,增强学生对宇宙的直观认识;2、通过图片展示法,理解基础概念以及攻克天体系统分层这一重点,并运用记忆类比法强化理解。

3、通过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理解地球的普通和特殊所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探索地外文明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1、天体的概念;2、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3、地球的普通性和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宇宙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展出浩瀚星空图片)说一个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同学们,你的脑海里有这样关于星空的神话故事吗?二、讲授新课:板书: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生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自己所知道的宇宙知识或神话故事传说等向全班汇报。

(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北斗星、哈雷彗星等等)师 (总结学生回答,并讲述)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曲折,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但对宇宙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可见宇宙范围估计为140亿光年,可谓“沧海一粟”。

生读P6活动材料,完成1、2题。

生(回答)1.光年是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由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0万千米/秒,所以可以计算出1光年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教案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教案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整体教学设计
-列出地球运动产生的五个地理现象,并简要解释其形成原因。
2.分析与应用题:
-利用GIS软件,分析地球运动对当地气候类型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调查生活中的一项活动,如农业、交通等,分析地球运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并撰写分析报告。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拓展阅读题:
-阅读一本关于地球科学或宇宙探索的书籍,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报告等形式,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软件,提高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增强对科学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人类对宇宙和地球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
3.培养探索精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地球运动:详细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黄赤交角的概念,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介绍GIS软件在分析地球运动、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并进行现场演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如何利用GIS软件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描述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章过程中,学生将运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途径,培养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地球的基本概况和运动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3.结合实际案例,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湘教版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湘教版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环境;2. 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3. 能够描述地球的形成过程和结构。

二、教学重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环境;2.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3. 地球的形成过程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太阳系各行星的基本情况;2. 理解地球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五、教学内容及方法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环境1. 讲授法: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太阳系和银河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其他行星、恒星之间存在哪些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模拟太阳辐射对地球上物体温度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1. 讲授法: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太阳系各行星的基本情况,包括行星的大小、质量、距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各行星的轨道运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太阳系的稳定性和演化有哪些影响。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模拟行星间的引力作用,让学生了解引力对太阳系运动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形成过程和结构1. 讲授法: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地球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原始地球物质、重力作用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地球环境。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模拟地震波传播路径,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六、教学资源1. 投影仪或幻灯片;2. 实验器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2. 实验报告;3. 作业完成情况。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以及相关术语名词。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在天体系统中的角色。

3. 了解太阳系的结构并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天体。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关于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图,体验宇宙的浩渺和有序。

2.通过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培养自主探究和比较分析能力,并能够分析并归纳出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运动与结构特征,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感受宇宙之浩渺,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辨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2.太阳系的结构。

教学难点天体系统的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彗星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导入: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

宇宙浩瀚无垠隐藏的秘密也无穷无尽。

我们人类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一直探索下去。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

“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很早就把时间和空间统一来看。

宇宙包含极其广阔的“空间”和极其漫长的“时间”。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至今仍然对它知之甚少。

【板书】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讲解】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

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

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第1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

第1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教学流程
知宇宙。

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37亿光年。

【过渡】在这个无限时间、无限空间的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板书】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讲解】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1)天体
①天体分类: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等;人造天体:宇宙中的空间站、宇宙飞船、太空垃圾等
②【设问】天体的判断依据:
(2)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分层
②【设问】天体系统判断依据
(3)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设问】
【教师总结】①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

②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

③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I 地球的宇宙环境-市赛一等奖

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I  地球的宇宙环境-市赛一等奖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类型及其特点.2.了解天体系统概念,区分各种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

二、过程和方法1.运用教材,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阅读图片、数据表格和思考等活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提高学生从图表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

2. 通过小组探究和抢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学情分析这节课为高中地理第一课,课堂设计要注重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所以课堂导入利用了视频,课堂中也穿插了大量图片和有趣的小视频.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中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和抢答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重点难点1.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震撼!200秒让你感受地球到底有多渺小》师:看完这个视频是不是被震撼到了宇宙太大了,可以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而我们的地球就像其中一粒小小的尘埃。

那么宇宙究竟有多大地球处于怎样的宇宙环境之中以及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存在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进入到高中第一课的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

打开课本第6页,拿出导学案,看第一个框题。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问题】在历史时期,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形成了哪些观点呢(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进行补充,并总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并由此引出“已知宇宙”“光年”等概念。

)【问题】1.何为光年2. 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3.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少千米(教师边提问,学生边回答。

在问答互动中解决知识点)【过渡】通过计算我们感受到宇宙之大。

那么在茫茫宇宙中都有些什么呢回忆刚才我们所看的视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1、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4重点、难点
、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1、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

2、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

3[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

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

一、宇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

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

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

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

《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

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

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

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

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

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

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

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

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彗星撞地球》。

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号9苏梅克-列维“日的22日至17月7年199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F流星:运行于星际间的尘埃颗粒和固体小块称为流星体,如果闯入地球大气,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

在该过程中发光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称为流星现象。

未燃尽落到地球上的残骸称为陨星。

狮子座流星雨:最壮观的流得雨,1966年11月17日美国西部都能看到辉煌无比的狮子座流星雨流星雨,每个时的流星数超过10万甚至达到14万,持续时间为4小时。

2001.11.17夜23点~2001.11.18晨5点:最多一小时1000多颗,每分钟40颗。

(2)运动性: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具体表现在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观察图1-1-2 各种天体系统。

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

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口诀:水晶球,火烧木变土,天海边。

小行星带位置:火烧木生成的灰尘。

银河系: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2000多亿颗恒星。

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

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

盘的直径为8万光年。

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

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

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

并非天穹上一切发光体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实际上,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

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

总星系: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所有的星系的总和,即为总星系。

它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

以上这些天体系统是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九大行星分类:类地,巨、远日);金星离地球最近。

表1-1-2对比九大行星数据:图11-3 地球所处的位置
从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与自转周期等各方面,地球没有一项是最大值或最小值,这说明地球仅仅是太阳系中一颗最普通不过的一颗行星。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2、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问题]为什么?
因为地球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唯一存在生物,特点是存在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问题]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生命?
原因: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说:地球处于一种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

例:A、九大行星公转的同向性、同面性、及公转轨道的近圆性。

B 太阳光照条件的稳定性。

从地球产生到地球上有生物,几十亿年期间,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较稳定,生命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自身的物质条件:
例:A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平均温度15度,适合生物的生存。

(扩展:地球自转速度适中,大气层的保温效应)
B 地球质量与体积适中,使地球有了适合的大气条件。

C 原始海洋的形成:使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

板书设计:
教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