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车辆的曲线通过

合集下载

曲线行驶的点位与技巧

曲线行驶的点位与技巧

曲线行驶的点位与技巧
曲线行驶是一种车辆驾驶技巧,用于在道路上拐弯或转弯时稳定、流畅地行驶。

以下是曲线行驶的一些点位和技巧:
1. 提前观察:在接近曲线之前,通过后视镜和侧视镜观察后方交通情况,提前预判需要采取的行驶策略。

2. 减速准备:在曲线接近之前适当减速,使车辆保持适当的速度。

过高的速度会增加车辆失控的风险。

3. 转向点位选择:选择一个合适的转向点位,通常位于曲线的起始位置,以便能够平稳地转向。

根据曲线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点位,例如曲度半径,道路宽度等。

4. 内外轮驶向:在曲线行驶过程中,内轮驶向内侧,外轮驶向外侧,以保持稳定的行驶轨迹。

具体驶向取决于车辆类型和曲线特征。

5. 适度加速:在曲线的中部适度加速,以增加车辆稳定性和提供更好的牵引力。

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加速,以免失控。

6. 使用正确的转向技巧:在曲线行驶过程中,使用正确的转向技巧,例如轻微转向或快速转向,以根据曲线特征调整车辆转向角度。

7. 稳定加速减速:在曲线行驶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加速和减速,以保持车辆的平稳性和控制性。

8. 不要急转方向:避免急转方向,以免车辆失控。

一般情况下,采取平稳的转向动作,并根据曲线特征逐渐增加转向角度。

9. 注意曲线出口:在接近曲线出口时,准备调整车辆方向,以便能够平稳地离开曲线并继续前行。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点位和技巧,实际曲线行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判断。

对于不熟悉或困惑的情况,建议慢行或请教专业驾驶教练。

车辆系统动力学知识点

车辆系统动力学知识点

车辆系统基础知识1. 车辆系统中主要有哪几种非线性关系:(线性化方法、原理。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线性化时踏面锥度、重力刚度、重力角刚度为常数。

蠕滑率-力规律:蠕滑系数在线性化后也为常数。

车辆的悬挂特性:2.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内容:蛇形运动稳定性;车辆曲线通过时运动状态和轮轨作用力;车辆对轨道不平顺的响应;过曲线时抗脱轨、抗倾覆性能;车辆纵向动力学,车辆间相互作用;新型悬挂形式,主动、半主动悬挂,径向转向架;弓网系统动态特性:受流、噪音;车辆系统空气动力学。

3. 轨道车辆的不平顺及其对应的车辆振动类型:(此处需要补充各种常用轨道谱表示方式,以及不同振动形式耦合程度大小与关系)直线区段的四种不平顺分别为:垂向轨道不平顺,引起车辆的垂向振动,水平轨道不平顺,引起车辆的横向滚摆耦合振动;方向不平顺,引起车辆的侧滚和左右摇摆;轨距不平顺轨距不平顺对轮轨磨耗、车辆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有一定影响。

车辆系统动力学指标及评价标准1. 车辆运行安全性及评价标准:脱轨系数:评定防止车轮脱轨稳定性的脱轨系数,为某一时刻作用在车轮上的横向力Q和垂向力P的比值。

脱轨系数临界值定义为当轮轨接触的切向力T等于摩擦系数乘以接触法向力N时的Q/P值。

(有两类脱轨系数,一种与时间相关、一种与时间无关,像这种评价指标的原理,虽与考试没什么关系,但是可以尝试弄清楚,谁整理好了可以弄进来。

还有不同标准,比如《铁道机车动力学性能试验鉴定方法及评定标准》(TB/T 2360-93)《高速试验列车动力车强度及动力学性能规范》(95J 01-L)《高速试验列车动力车强度及动力学性能规范》(95J 01-M )的限定值,这些个常用标准,值得整理)轮重减载率:评定车辆在轮对横向力为零或接近于0的条件下,因一侧车轮严重减载而脱轨的安全性指标。

(同上)倾覆系数:评价车辆在侧向风力、离心力和横向振动惯性力的最不利组合下是否会导致使车辆向一侧倾覆。

(同上)2. 车辆运行平稳性及评价指标:Sperling :评定车辆本身的运行品质以及旅客乘坐舒适度,根据振动加速度及其振动频率来衡量,不同类型的振动(横向、垂向、不同频率范围内的振动)得到的W值不同,然后汇总取算术平均得到总的平稳性指标。

高中物理车辆过弯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车辆过弯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车辆过弯问题教案
目标:了解车辆过弯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一、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车辆在道路上过弯。

车辆过弯时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影响
车辆的行驶方向和速度。

本节课将学习车辆过弯问题,了解车辆过弯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讲解:
1. 车辆过弯原理:当车辆通过弯道时,会受到向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向心力是使车辆朝
向中心点移动的力,摩擦力则是路面对车轮的阻力。

这两种力的平衡关系影响着车辆的行
驶轨迹。

2. 影响因素:车速、转向半径、路面摩擦系数等因素会影响车辆过弯时的受力情况和行驶
轨迹。

3. 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根据力学原理和公式,可以计算车辆过弯时的向心力、摩擦力等
参数,进而判断车辆是否安全通过弯道。

三、案例分析:
1. 针对一个具体的车辆过弯问题,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通过计算与验证,掌握车辆过弯问
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共同分析解决车辆过弯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四、练习与实践:
1. 设计一些实际的车辆过弯问题,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锻炼他们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2. 利用模型或仿真软件,进行车辆过弯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车辆的行驶轨迹和受力情况。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车辆过弯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了解影响车辆过弯
的因素,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车辆动力学
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科学素养。

车辆稳态曲线通过性能的延续算法

车辆稳态曲线通过性能的延续算法

型. 这种方 法有 其局 限性 。这 是 因为 , 机车 车辆 的制造 有 分散性 , 模型 参数 也就存 在偏 差 用设计 时 的名 义 采 参数, 分析 结 果并 不能 完 全 准确 地代 表 全部 该 型 车辆 的性能 。 另一方 面 , 机车 车辆在其 寿命 期 内某些参 数不 是 一成 不变 的 , 由于磨损 、 磨耗 、 老化 和腐蚀 等原 因 . 有 相 当一 部分参 数是缓 慢 变化 的 采用 名义 参数 进行分

车辆稳态 曲线通过性能的延续算法
吕可 维 . 曾 京 , 张 卫华
( 西南 交 通 大学 牵 引 动力 国 家 重点 实验 室 .四川 成都 60 3 ) 1 0 1
摘 要 :应用 D R AR延续算法 克服了 N wtn R p s n迭代法的局部收敛域过小 的问题 . E P e o — a ho 使对初 值选 取的要
Ke wo d y r s:r iwa e c e;s e d — t t ur i g;c ntnu ton m e h d a l y v hil ta y s aec vn o i ai t o
研 究 机 车 车 辆 动 力 学 问 题 . 常 是 采 用 确 定 性 模 通
角 度看 , 也需要研 究 含参数 的 车辆 模 型
Ab t a t s r c :Th t a y s a e c r i g b h v o f a r i e s e d t t u v n e a i r o a l y v h ce i s u id b s n h wa e il s t d e y u i g t e DERPAR a g rt m . l o ih Th o a o v r e c r b e o wt n Ra h o t r to t o so e c me b s ft i me h d a d t e e l c l n e g n e p o l m fNe o — p s n i a i n me h d i v r o y u e o h s c e to n h c o s fi iilv l e f rt e n n i e rs e d — t t u v n q a i n fv hc e s s e c n h r d n h o e o t au o h o l a t a y s a e c r i g e u to so e il y t m a e mo e wi e . n a n u e o h s me h d. h fe t f o tn o s v ra i n o a a t r n t es e d t t u v n e a i rc n b s f i t t o t ee f c s n i u u a it f r me e s o h t a y s a e c r i g b h v o a e o c o p s u id t de .Th s p o i e e f s n fii n e h d f r t e p r me r t d fv h ce s s e d n mis i r v d s a n w a ta d e f e tm t o o h a a t i s u y o e i l y t m y a e . c c

车辆通过曲线时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方法研究

车辆通过曲线时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方法研究

文章编号:1002-7610(2019)01-0036-04车辆通过曲线时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方法研究石栗 航太郎,等(日)摘 要:分析了车辆在曲线区段高速运行时车体中心销与横向止挡相接触的状况,介绍了利用中心调节气缸抑制车体横移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铁道车辆;舒适度;调节气缸;日本中图分类号:U270.1+1 文献标志码:BResearch on Method to Improve Ride Comfort ofVehicles in Curve Negotiating石栗 航太郎,et al.(Japan)Abstract:The contact conditions of the carbody center pin and the lateral stop of the vehicle running athigh speed on curve are analyzed.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xample to restrain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carbodyusing the central adjustment cylinder is described.Key words:rolling stock;ride comfort;adjustment cylinder;Japan1 概述摆式列车在确保车辆具有良好舒适度的同时,提高了车辆曲线通过速度。

以前的摆式列车装用倾摆机构,而近年来,日本研发了空气弹簧式倾摆机构[1],相比以前的车体倾摆机构,可以简化转向架结构。

但是,空气弹簧式车体倾摆车辆假如要实现与车体倾摆式车辆同等的曲线通过速度,则车辆曲线区段运行时前者的车体横移量大,车体与设置在转向架构架上的横向止挡接触(图1)机会高,进而降低乘坐舒适度[2]。

本文首先说明车辆在曲线区段高速运行时,车体中心销与横向止挡接触的相关状况,然后介绍解决措施,给出利用气动式调节气缸抑制车体横移的实例。

连挂机车车辆几何曲线通过计算方法的探讨

连挂机车车辆几何曲线通过计算方法的探讨

连挂机车车辆几何曲线通过计算方法的探讨发布时间:2021-05-17T11:22:25.52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期作者:刘天童霍斯日古楞王佥[导读] 文章介绍了几何公式计算法、作图计算法、仿真计算法三种机车几何曲线通过计算方法刘天童霍斯日古楞王佥(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车开发部辽宁大连 116021)摘要文章介绍了几何公式计算法、作图计算法、仿真计算法三种机车几何曲线通过计算方法,分析了三种方法的特点以及适用性。

文章列举了对同型机车采用三种计算方法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仿真计算法是最为真实和直观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几何曲线通过计算车钩转角仿真计算1 前言机车车辆的几何曲线通过能力校核是机车车辆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进行准确的机车几何曲线通过计算,不仅关系到机车车辆设计的科学性,更关系到机车车辆的运行安全,相关文献对此做了充分论述【1】。

本文结合铁路线路的特点,就车钩最大转角、机车连挂间隙等计算内容,介绍三种计算方法:几何公式计算法、作图计算法和仿真计算法。

2 几何公式计算法几何公式计算法是利用车辆的外形尺寸和轨道曲率半径,通过公式计算的方法,计算车钩转角和连挂间隙。

几何公式计算法在进行机车曲线通过计算时,将机车模型假定为标准长方形,因此对于车端的突出结构不能真实反映,并且在过渡曲线工况中计算的是设定位置,可能仍无法求得机车在全线路运行中车钩实际产生的最大转角,对于复杂实际线路工况的计算也无能为力。

3 作图计算法作图计算法是通过CAD等平面绘图工具将机车外形尺寸与轨道曲线的几何关系通过二维绘图的方法绘制出来,再通过测量相关尺寸获得连挂车钩转角及连挂间隙等目标参数。

用作图计算法进行机车几何曲线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采用机车设计的二维简化模型作为计算模型,不仅方便,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机车的端部结构,使结果更加准确和直观。

但是作图计算法和几何公式计算法一样,仍是对设定位置上的目标参数进行计算,不能体现全部曲线特征对目标参数的影响。

车辆动力学基础

车辆动力学基础

车辆动力学基础-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车辆动力学基础第一章1.车体在空间的位置由6个自由度的运动系统描述。

浮沉、摇头、点头、横摆、伸缩、侧滚2.轴重:铁道车辆的轴重是指车辆每一根轮轴能够承受的允许静载。

3.轴距:是指同一转向架下两轮轴中心之间的纵向距离。

4.轴箱悬挂:是将轴箱和构架在纵向、横向以及垂向联结起来、并使两者在这三个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相互约束的装置。

5.中央悬挂:是将车体和构架/侧架联结在一起的装置,一般具有衰减车辆系统振动、提高车辆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的作用。

6.曲线通过:曲线通过是指车辆通过曲线时,曲线通过能力的大小,反映在系统指标上,主要表现为车辆轮轨横向力、轮对冲角以及轮轨磨耗指数等的大小上。

7.自由振动:是指在短时间内,由于某种瞬间或过渡性的外部干扰而产生的振动,其振动振幅如果逐渐变小,该系统将趋于稳定;相反,若振幅越来越大,则系统将不稳定。

第二章1.车辆的动力性能主要包括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平稳性(舒适性)以及通过曲线能力等。

2.车辆脱轨根据过程不同大体可分为爬轨脱轨、跳轨脱轨、掉道脱轨。

3.目前我国车辆部门主要采用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两项指标。

4.当横向力作用时间t小于时,用t计算所得的值作为标准值。

5.不仅仅依靠脱轨系数来判断安全性的原因:(1)轮重较小时与其对应的横向力一般也较小,计算脱轨系数时受到轮重和横向力的测量误差的影响就较大,因此要获得正确的脱轨系数比较困难。

(2)垂向力较小时,使用该垂向力和与其对应的横向力得到的脱轨系数很容易达到脱轨限界值;另一方面,单侧车轮轮重减小时,另一侧车轮轮重一般会增大,此时极小的轮对冲角变化会导致较大的横向力,从而加大了脱轨的危险性。

(3)根据多次线路试验来看,与其说脱轨系数值较大容易导致列车脱轨,还不如说轮重减少的越多越容易导致列车脱轨。

6.评价铁道车辆乘坐舒适性最直接的指标就是车体振动加速度。

曲线行驶的方法与技巧

曲线行驶的方法与技巧

曲线行驶的方法与技巧曲线行驶是驾驶技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掌握好曲线行驶的方法与技巧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行驶效率。

以下是关于曲线行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预判路况:在进入曲线之前,应该提前观察并预判前方曲线的走向和道路状况,包括曲线的角度、曲线道路的宽窄和路面状况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出反应和调整。

2.适度减速:在进入曲线前适度减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遇到较大曲线角度或未知路况的情况下。

适度减速可以帮助车辆更好地保持稳定,减少侧滑和翻滚的风险。

3.使用正确的转向动作:在曲线行驶过程中,应该采用正确的转向动作和角度来应对曲线的变化。

当车辆进入曲线时,应该用轻微的转向把车轮指向曲线的内侧,保持稳定的转向动作,不要突然加大转向角度。

4.控制速度:在曲线行驶中,需要控制车速并保持稳定。

一般来说,速度应该在进入曲线之前适度减速,然后在曲线的中部以稳定的速度通过。

如果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车辆失控;如果速度过慢,可能会影响行驶效率。

5.注意车辆重心的变化:在曲线行驶过程中,车辆的重心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小半径的曲线中。

车辆在转弯时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所以驾驶员应该时刻保持警觉,并及时调整方向和车速。

6.利用透视原理:在进入曲线之前,可以利用透视原理观察前方的道路。

透视原理是指物体距离人眼越远,看起来越小;物体距离人眼越近,看起来越大。

通过透视原理,可以更好地判断曲线的走向和路况变化。

7.保持安全距离:在曲线行驶中,应该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

这样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做出反应和调整,避免与前车发生碰撞。

8.注意横向过渡:在从一条直线道路转入曲线道路时,应该注意横向过渡。

车辆的重心会发生变化,所以驾驶员应该适时减速并调整方向,以保持稳定的行驶。

9.随时调整速度和角度:在曲线行驶中,需要根据路况的变化和车辆的反应随时调整速度和转向角度。

如果发现车辆偏离了预定的路径,应该及时调整方向和减速控制,以保持车辆的稳定。

10.提前观察出口:在驾驶过程中,应该提前观察曲线的出口以及与其他车辆的交会点。

轨道车辆设计_ 轨道车辆总体设计-3_ 车辆几何曲线通过的理论分析与校核计算_

轨道车辆设计_ 轨道车辆总体设计-3_ 车辆几何曲线通过的理论分析与校核计算_
2pa1
cos2 = p2 (d1f1 d2 f2)
2pa2
可见当 d1f1
d2 f2
越大时,
1越小,2越大 1、 2都要增大
0
0
一、列车通过“定圆”曲线
2、车辆结构参数对车钩间偏转角的影响(续) 小结: 相邻两车的底架长度和定距相差太大,对车辆通过定圆曲线是不利的! 编组列车时,应尽可能使得同型车辆或相邻两车的底架长度和定距相 差不太大的车辆连挂在一起!
一、列车通过“定圆”曲线
3、车钩型式(p值)对车钩偏转角的影响 •随着p值的减小,1和 2都要增大。 证明分析如下:
(cos
1)
p=2
−(d1f1 −d2 2p 2a1
f2)
(cos
2
) p=2 +(d1f1 −d2 f2) 2p 2a2
a1
a2
'
'
cos 1 p cos 2 p
一、列车通过“定圆”曲线
第二章 轨道车辆总体设计
第四节 车辆几何曲线通过的理论分析与校核计算
一、列车通过“定圆”曲线(续)
•在相邻两车的底架长度和定距悬殊到一定的程度以 后,较短的2号车向车体中心线的外侧偏转!
一、列车通过“定圆”曲线
继续进行讨论: 2、车辆结构参数对车钩间偏转角的影响
cos1 = p2 +d1f1 d2 f2
所以 1 和 2 都不可能为负值,所以车钩的偏转
方向只能如前面图所示!
也就是说,底架长度和定距不等的两车通过“曲—直”线路时,若 较长的车辆位于曲线上则两车钩产生的偏转角均偏大。所以在进行 校核计算时应将较长的车辆置于曲线上。
第四节 车辆几何曲线通过的理论分析与校核计算

机车牵引状态下曲线通过导向特性研究

机车牵引状态下曲线通过导向特性研究
轮轨 法 向力 ;M_和 MR分 别 为左 、右侧 轮 轨 蠕 滑 L 力矩 ;C 和 C I R分 别 为 左 、右 侧 轮 轨 接 触 点 ; 和 分 别 为左 、右侧 轮 轨 接触 角 ;F 和 了 分别 为 左 、右侧 一 系悬挂 力 ;W 为轮对 的重 力 。
为轮对 横 向位 移 ;A 为 轮 轨 接 触 点 在 车 轮 踏 面 上 的移 动量 ;r为 车 轮 瞬 时 滚 动 半 径 ;r 车 轮 名 i o为 义滚动 圆半 径 ;f 为轮对 质心 到车 轮名义 滚动 圆横 0
车 车辆 曲线 通 过 性 能 是 动 力 学 领 域 中 的难 点 和 热
点 ,长期 以来一 直 为人们 所关 注 。到 目前 为止 ,已
有 大量 的文献 和资料 [ 对 车辆 曲线 通 过 时 的动力 1 ]
学性 能进 行 了研究 ,包括 车辆 的线性 及非 线性 曲线 通过 导 向机理 、轮轨 横 向相互 作用 特征 以及 改善车 辆 曲线通 过时 的措 施 等 。机 车 曲线 通 过 时 的性 能 , 轮轨之 间 除具 有 与车 辆 相 同 的 蠕 滑 力 和 法 向力 之
机 车 牵 引 状态 下 曲线 通 过 导 向特 性 研 究
王 开 云 翟 婉 明 ,封 全 保 ,
( .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1 2 .大 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 大 同 摘 60 3 ; 10 1 073) 3 08
要 :考虑车轮与钢轨的运动特性及轮周牵 引力 ,推 导出机 车在牵 引状态下通 过 曲线 时的轮 轨蠕滑率 计


态 理论 曾对机 车径 向转 向架 的原理 及其 曲线通 过性
能进行 了分析 研究 ,并对 机 车在牵 引工 况下 的导 向

铁路车辆通过曲线时的最小半径研究

铁路车辆通过曲线时的最小半径研究

铁路车辆通过曲线时的最小半径研究李长淮【摘要】通过对车辆在曲线上的运行特征的分析,从车辆自身通过最小曲线半径、抗倾覆能力的最小曲线半径、满足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满足旅客舒适度与内外轨均磨条件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等因素,建立平曲线最小曲线半径与车辆运行特征间的对应关系;从车辆连挂车钩最小曲线半径、工程允许曲线半径、限坡当量竖曲线最小曲线半径、车辆结构限界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行车平稳性及舒适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等建立竖曲线最小曲线半径与车辆运行特征间的对应关系;运用相关的参数,对站线曲线半径标准的选择,进行计算与分析;为站线曲线半径标准及道岔标准的选择,提供系统理论根据,为新一轮《线规》及《站规》与工程具体设计,提供系统理论支持。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s running on the curve,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inimum curve radius and vehicle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respect to vehicle applied minimum curve radius, the minimum curve radius to resist overturning, the minimum curve radius required for maximum passenger train speed, for riding comfort and even-wearing of the high and low rails. The correlation is also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minimum vertical curve radius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of vehicles in perspective of the minimum curve radius for vehicle coupling, the minimum curve radius for engineering, for limit slope equivalent vertical curve, the minimum curve radius, for vehicle envelope limit, for running smoothness and ride comfort. With the related parameters, station line standard curve radius is selected,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o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station line curve radius and the switch and to offer syst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ew Line Specification and Railway Station Specification and engineering design.【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6页(P19-23,24)【关键词】铁路;车辆;平曲线;竖曲线;最小曲线半径;计算方法【作者】李长淮【作者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 71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91.4铁路曲线有平面曲线及竖曲线两种类型[1-7]。

内外钢轨摩擦因数对车辆曲线通过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内外钢轨摩擦因数对车辆曲线通过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0 71 2 2 0 —卜O 作者简介 : 宋 瑞 ( 9 3)男 , 士 研 究 生 。 1 8 一, 硕
( . 济 大 学 铁 道 与 城 市轨 道 交 通 研 究 院 , 海 2 10 ;. 1同 上 0 8 4 2 北京 科 大 同创 机 电有 限公 司 , 北京 1 0 6 ) 0 0 8
摘 要 : 利用 MATL / I AB SMUL N 建立 了车辆 曲线通过动 力学仿 真模 型 , 讨 了内外钢轨摩擦 因数在 0 O ~O 6 IK 探 . 5 .
轴 重 / t 轴距/ mm
1 1 4. 250 0
30 0
圆曲线半径/ m 曲 线 通 过 速 度 / k ・h (m -)

6 O
系纵向定位刚度( 轴箱) ( 每 / MN ・T ) 1 I 系 横 向 定 位 刚 度 ( 轴 箱 ) ( N ・T ) 每 /M 1 I
算输 出每个 轴 随时 间变 化 的变量 , 括轮 轨横 向力 、 包 左
+ 圆 曲线 +出 缓 和 曲线 组 成 的 轨 道 进 行 研 究 。假 定 车 辆结 构 对 称 , 体 、 架 及 轮 对 均 为 刚 体 , 别 考 车 构 分
虑 车体 、 后 构架 的横 移 、 头 和侧 滚 自由度 , 前 摇 4个 轮 对的横 移、 头 自由度 和滚 动 , 计 3 摇 共 8个 自 由 度 。 计 算 时 考虑 轮 轨 实 际 外 形 及 其 蠕 滑 力 非 线 性 、 向 横 止 挡 的非 线 性 、 级 一 系 刚 度 特 性 、 同 的 内外 轨 顶 多 不 面 摩擦 因数 。 表 1为 车 辆 主要 动 力 学 计 算 参 数 。计 算 软 件 采 用 基 于 MATL B SMUL NK 的 动态 仿 真 软 件 。 A /I I

曲线行驶操作方法

曲线行驶操作方法

曲线行驶操作方法
曲线行驶是驾驶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它要求驾驶员在复杂的曲线道路上保持车辆的稳定和安全。

以下是一些曲线行驶的操作方法:
1. 观察和判断:在进入曲线之前,驾驶员应该仔细观察道路的情况,包括曲线的大小、宽度、弯度等。

同时,要根据自己的驾驶经验和车辆性能,判断是否能够顺利通过曲线。

2. 调整车速:在进入曲线之前,驾驶员应该适当减速,以保持车辆的稳定和安全。

一般来说,车速应该控制在每小时20公里左右。

3. 保持车辆稳定:在曲线行驶中,驾驶员应该保持车辆的稳定,避免出现侧滑或失控的情况。

要保持方向盘的稳定,不要过度转向或急转弯。

4. 调整方向盘:在曲线行驶中,驾驶员需要根据曲线的弯度来调整方向盘。

一般来说,在进入曲线之前,应该先向弯道的内侧打方向,然后随着曲线的弯度逐渐调整方向盘的角度。

5. 注意观察前方:在曲线行驶中,驾驶员应该时刻注意观察前方的情况,包括是否有障碍物、是否有其他车辆等。

如果有任何异常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避
免事故的发生。

6. 保持安全距离:在曲线行驶中,驾驶员应该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以避免追尾事故的发生。

一般来说,在城市道路上应该保持至少50米的距离,在高速公路上应该保持至少100米的距离。

7. 遵守交通规则:在曲线行驶中,驾驶员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包括限速、禁止超车、禁止掉头等。

同时,也要注意观察交通信号灯和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

曲线行驶需要驾驶员掌握一定的驾驶技巧和经验,同时也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安全。

只有这样才能顺利通过曲线行驶考试并保证行车安全。

科目二学车技巧:曲线行驶的6个步骤

科目二学车技巧:曲线行驶的6个步骤

科目二学车技巧:曲线行驶的6个步骤科目二学车技巧:曲线行驶的6个步骤在曲线行驶考试中要注意的是轮差的大小与汽车的转向角度的大小和轴距长短有关,转向角度越大或轴距越长,内外轮差就越大,小型汽车的内轮差约0.8-0.9米,外轮差约0.7米,内轮差的大小同各车的转向角大小和轴距长短有关,转向角越大,内轮差越大,反之则小;轴距越长,内轮差亦越大,反之则小。

一、曲线行驶的6个步骤:1)进人“S”形路前,降低车速,用1挡或2挡驶人“S”形路,选择恰当的路线及速度通过。

2)进人“S”形路后,车辆沿道路的右侧进人弯道(距左侧路边缘约lm),保持匀低速行驶。

3)进入A点位置,车辆与路右侧保持0. 5m左右的距离,适当修正方向(留出左侧内轮差的.足够距离)。

4)进人C点位置,一向左?打转向盘,车辆由靠右侧行驶变为靠左侧行驶。

5)进入第二个弯道,车辆左侧车轮保持与路边缘线0. 5m,适度修正方向。

6)进人F点位置,回转转向盘,进人直线行驶。

二、考试要求:从弯道一端驶入后减速换挡,以低挡低速从另一端驶出,行驶中不得轧压道路边缘线三、打分标准:轧压路牙,扣20分;中途停车,不及格;熄火,扣20分。

四、驾驶技巧:考场其实就是一条“S”形道路,只是路宽仅3.5米,一要保持全程一挡行驶,打方向不可过急,二是驶向右弯道时,右轮贴着其右边路牙,反之亦然。

车辆进入弯道后,向左转时以左车盖龙筋线对准路沿转,或左前角;转换时,以车盖中心到另一侧路沿时向右打方向;右转时,以右车盖龙筋线对准路沿转,或右前角。

出弯道将方向回正驰出,由于不同的驾校教练教出的徒弟不同,对于曲线行驶技巧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在这里恒通驾校教练为大家提供一个比较有用的曲线行驶技巧:那就是对着反光镜架子走,让反光镜的架子与曲线平行行驶即可。

下载全文下载文档。

机车车辆通过曲线轨道的几何条件.

机车车辆通过曲线轨道的几何条件.
与转向架在曲线上的几何位置有关一转向架的内接形式一转向架的内接形式由于轨道游间的存在机车车辆的车架或转向架通过曲线轨道时可以占有各种不同的几何位置即以不同的几何内接方式通过
四、曲线上的轨距加宽
加宽原因: 曲线半径小时,为使机车车辆顺利通过曲线
不致被楔住或挤开轨道
减小横向作用力 减少磨耗 加宽方法:将曲线轨道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外 轨位置则保持与轨道中心半个轨距不变 加宽值:与转向架在曲线上的几何位置有关
(一)转向架的内接形式
由于轨道游间的存在,机车车辆的车架或转向架通过曲线 轨道时可以占有各种不同的几何位置,即以不同的几何内接方 式通过。 1.斜接:转向架外侧最前位车轮轮缘与外轨作用边接触, 而内侧最后位车轮轮缘与内轨作用边接触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自由内接:转向架的外侧最前位车轮轮缘与外轨作用边接 触,其它各轮轮缘无接触地在轨道上自由行驶
3.楔形内接:转向架最前位和最后位外侧车轮轮缘同时与 外轨作用边接触,内侧中间车轮(轴数为奇数)或靠近中间的 两轮(轴数为偶数)轮缘与内轨作用边接触 4.正常强制内接:为避免楔形内接,对楔形内接所需轨距 增加min /2

§6车辆的曲线通过

§6车辆的曲线通过

§8车辆的曲线通过1.蠕滑力的导向机理曲线通过是车辆横向动力学课题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车辆在曲线上运行,由于轮对与钢轨间产生相对位移,由此引起悬挂系统的弹性复原力及轮轨间的蠕滑力。

弹性复原力及轮轨间的蠕滑力对车辆通过曲线的性能影响十分重要。

车辆曲线性能好,则车辆通过曲线时轮轨间的相互作用的大小。

对机车车辆曲线通过的研究至今经成四个阶段:(1)20世纪30年代,德国及英国以摩擦中心机理来研究曲线通过,分别用图解法和分析法进行计算;(2)60年代末,在蠕滑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后,英国有两人同时提出在曲线上藉助蠕滑力导向的概念。

在建立这个分析方法时,假定蠕滑特性、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以及车辆悬挂特性是线性的,因此称之为线性曲线通过,且认为车辆在曲线上是稳态运动,从而可按静力学问题处理;(3)70年代后期,英国有人考虑到车辆在小半径曲线下通过时,轮对的位移量较大,有可能出现大蠕滑现象,蠕滑特性和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呈明显的非线性及悬挂非线性。

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研究中引入运动学约束条件来分割曲线区段,而在每一区段,仍按稳态运动的方式处理。

这个理论称为准稳态运动或非线性曲线通过理论;(4)80年代以来,美国有人更深入地考虑各种情况,如车辆从直线进入曲线和从曲线驶出时的动态响应、在圆曲线上存在线路不平顺、导向车轮轮缘与钢轨的两点接触、通过曲线时的非稳态工况、连挂车辆的相互动力作用等,由此获得车辆在曲线上运行时较完整的信息。

使车辆曲线通过理论更趋完善。

本节主要说明一下曲线通过机理以及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与曲线通过性能间的协调途径。

一、蠕滑力导向机理稳态运动:指车辆以一定的速度在不变的线路条件(曲线的曲率半径、超高)下,而不产生加速度的运行状态。

1,自由轮对几何学通过曲线与纯滚线自由轮对通过半径为R 的曲线作纯滚动的条件是有锥形踏面。

纯滚线:轮对中心线所走过的轨迹在轨道平面上的垂直投影。

纯滚线是一园弧,与线路曲线相平行,两曲率中心重合。

科目二曲线行驶

科目二曲线行驶

科目二曲线行驶科目二曲线行驶是驾驶技能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够在道路上驾驶车辆进行曲线行驶。

曲线行驶考核的是考生对车速控制、路线选择、车辆操控等方面的能力。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科目二曲线行驶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首先,曲线行驶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车速控制能力。

在驾驶车辆进行曲线行驶时,考生应根据道路的弯度和曲线半径来合理调整车速。

一般来说,当曲线半径较小时,车辆的速度应适当减缓,以保证安全通过弯道。

而曲线半径较大时,车辆的速度可以适当加快,但也不能过快,以免造成侧滑或失控的危险。

因此,考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车速,确保在曲线行驶过程中保持稳定和安全。

其次,曲线行驶还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路线选择能力。

在驾驶车辆进行曲线行驶时,考生应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和交通标志,选择合适的车道和行驶路线。

一般来说,驾驶车辆通过左侧道路进行曲线行驶会更加安全,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道路状况和对面来车情况。

此外,考生还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遵守道路交通标志和信号,确保安全驾驶。

最后,曲线行驶还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车辆操控能力。

在曲线行驶过程中,考生应灵活掌握方向盘、加速器和制动器等操控设备,协调操作,保持车辆的平稳前进。

特别是在进入曲线弯道时,考生应注意正确使用方向盘,以保持车辆的稳定和方向控制。

此外,考生还要熟练掌握制动器和加速器的使用技巧,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减速或加速,确保安全通过曲线行驶。

综上所述,科目二曲线行驶是驾驶技能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车速控制能力、路线选择能力和车辆操控能力。

只有掌握这些技巧和知识,才能够顺利通过曲线行驶考试,并在实际驾驶中安全、熟练地进行曲线行驶。

因此,考生在备考科目二时,应该重点关注曲线行驶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充分的实操训练,提高自己的驾驶水平。

希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驾驶技能考试,安全驾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车辆的曲线通过
1.蠕滑力的导向机理
曲线通过是车辆横向动力学课题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车辆在曲线上运行,由于轮对与钢轨间产生相对位移,由此引起悬挂系统的弹性复原力及轮轨间的蠕滑力。

弹性复原力及轮轨间的蠕滑力对车辆通过曲线的性能影响十分重要。

车辆曲线性能好,则车辆通过曲线时轮轨间的相互作用的大小。

对机车车辆曲线通过的研究至今经成四个阶段:
(1)20世纪30年代,德国及英国以摩擦中心机理来研究曲线通过,分别用图解法和分析法进行计算;
(2)60年代末,在蠕滑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后,英国有两人同时提出在曲线上藉助蠕滑力导向的概念。

在建立这个分析方法时,
假定蠕滑特性、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以及车辆悬挂特性是线性的,因此称之为线性曲线通过,且认为车辆在曲线上是稳态运动,
从而可按静力学问题处理;
(3)70年代后期,英国有人考虑到车辆在小半径曲线下通过时,轮对的位移量较大,有可能出现大蠕滑现象,蠕滑特性和轮轨接
触几何关系呈明显的非线性及悬挂非线性。

提出了一种新的计
算方法,研究中引入运动学约束条件来分割曲线区段,而在每
一区段,仍按稳态运动的方式处理。

这个理论称为准稳态运动
或非线性曲线通过理论;
(4)80年代以来,美国有人更深入地考虑各种情况,如车辆从直线
进入曲线和从曲线驶出时的动态响应、在圆曲线上存在线路不平顺、导向车轮轮缘与钢轨的两点接触、通过曲线时的非稳态工况、连挂车辆的相互动力作用等,由此获得车辆在曲线上运行时较完整的信息。

使车辆曲线通过理论更趋完善。

本节主要说明一下曲线通过机理以及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与曲线通过性能间的协调途径。

一、蠕滑力导向机理
稳态运动:指车辆以一定的速度在不变的线路条件(曲线的曲率半径、超高)下,而不产生加速度的运行状态。

1,自由轮对几何学通过曲线与纯滚线
自由轮对通过半径为R 的曲线作纯滚动的条件是有锥形踏面。

纯滚线:轮对中心线所走过的轨迹在轨道平面上的垂直投影。

纯滚线是一园弧,与线路曲线相平行,两曲率中心重合。

纯滚线位于园曲线中心线的外侧。

R r l b
容易得到
l r b
R r R +=0 r 0称车轮标称半径=2
r l r r + 代入上式得 R
b
r r r r l 02=
-
已知踏面等效斜率的定义为y
r r r
l -=
21λ 可得纯滚线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为R
b r y λ00-= 负号表示纯滚线在线路中心线外侧。

2.作用在轮对上的蠕滑力
假定轮对在曲线上的横向位移不大,可认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是线性的,在不考虑自旋蠕滑时有
y
y x x v f T v f T 2211,-=-=
纵向蠕滑率 V V V v wx
rx x -= 横向蠕滑率 V
V V v wy
ry y -=
ry rx V V , 钢轨接触斑沿x,y 轴两个方向的速度分量;
wy wx V V , 车轮接触斑沿x,y 轴两个方向的速度分量;
V 车轮前进速度
轮对在稳态工况下通过曲线时,各接触斑的速度分量为:
)1(==ry rx V R b V V
ψ
φλV V r r y V V wy wx =•+±=00)1( φ 值表示轮对转速实际转速和0
r V
的差值(即轮对绕自身的平均
转速应为
r V
+φ ),它与左右轮重的增减载有关。

蠕滑系数与轮重变化成比例,如轮重变化率为p
p q ∆=
则蠕滑系数大致与(轮重⨯3
2)成比例。

故左右车轮的蠕滑系数各不相同,由此计算得出的蠕滑系数2211,f f 须各乘以(q 3
2
1±)进行修正。

式中对减重的右侧车轮取负号。

左轮蠕滑率 0)321(r y q v xl *
-=λ ψ-=yl v
右轮蠕滑率 0
)321(r y q v xr *
+-=λ ψ-=yr v
由于轮重的差异,造成右轮的纵向蠕滑率增大,而增载的左侧车轮的纵向蠕滑率减小。

因此两侧车轮的纵向蠕滑力也各不相等。

迫使轮对产生一个微小的角位移,直至调整到两轮上的纵向蠕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为止。

这时的蠕滑力一般略小于轮重相等时的情况。

至于左右车轮的横向蠕滑率虽然相等,但蠕滑系数不等,因此两侧车轮的横向蠕滑力也不相等。

作用在轮对上的合成横向蠕滑力和蠕滑力矩为: ψ222f T T T yr yl y =+= *--=-=y r b
q f b T T M xr xl z 0
211)
9
41(2)(λ
值较小,24
可忽略。

3.蠕滑力导向
由以上式子可以看出,横向蠕滑力y T 是由于轮对的摇头角位移ψ所产生,其大小完全取决于ψ;而蠕滑力矩z M 则由轮对横摆*y (相对于纯滚线的位置)引起。

由于 0y y y -=*
即z M 不仅受轮对相对线路中心线的横向位移y 有关,还与纯滚线距线路中心线间的距离0y 有关。

以下讨论蠕滑力在曲线上对车辆的导向作用; 分四种工况:
初始条件是轮对轴线沿径向、轮对中心在纯滚线上 第一工况
假定由于某种原因,使轮对轴线偏离其径向位置+ψ(顺时钟), 而*y =0。

轮对在偏转+ψ时产生横向蠕滑力Ty ,其方向指向曲线内侧,此时*y 由零变为正值,于是产生逆时钟向的蠕滑力矩z M ,使轮对向-ψ向方向旋转,因此轮对轴线偏转回到径向位置,与此同时,轮对又产生向曲线外侧的横向蠕滑力,使*y 由正值回到零。

以上过程都是微小的、自动的同时进行; 第二工况
*y =0,ψ等于负值,按上述过程相反地进行;
第三工况
ψ=0,*y 等于负值,轮对的横向位移*y 由零到负的过程中,产
生顺时钟向的蠕滑力矩
M,轮对受到力矩作用后,作顺时钟向的
z
旋转+ψ,由此产生横向蠕滑力Ty,指向曲线内侧,使轮对向内侧移动,逐渐趋于纯滚线,与此同时又产生逆时钟向的
M而使轮
z 对轴线回复到曲线径向位置。

第四工况
ψ=0,*y等于正值,轮对按第三工况过程相反进行。

如果轮对在通过曲线的全过程中,始终能保持其轴线处于径向位置、且轮对中心在纯滚线上,即ψ=0*y=0,则轮轨间不产生蠕滑力和蠕滑力矩,轮对在曲线上作纯滚动。

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

对于各型磨耗型踏面的自由轮对,也能靠蠕滑力和蠕滑力矩来导向,完成理想的曲线通过。

不过,这时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是非线性的,蠕滑规律也是非线性的。

但定性分析的过程则与上述相同。

+ψ2-ψ3 4
1
二、线性系统车辆的稳态曲线通过
可从三个方面说明:假定条件、作用在车辆上的力、运动方程。

1.假定条件有四点:

1具有锥形踏面的车轮轮对和轮对柔性定位的车辆在大半径曲曲线上稳态运行时,一般不会产生轮缘接触等大蠕滑现象;

2轮轨接触几何关系、蠕滑规律以及悬挂元件的特性确立为线性; ○
3所有作用在车辆上的力都在轮轨接触平面内; ○
4由于轮对位移量小,故可不计侧滚自由度,同时认为重力刚度。

重力角刚度、自旋蠕滑产生的力和力矩都很小,均略去不计。

2.作用力: 蠕滑力 超高力 弹性复原力 3.运动方程
车辆在曲线上运行有14个自由度,
即四个轮对的横向位移:44321,,,w w w w y y y y ***
四个轮对的摇头角位移:1w ψ,432,,w w w ψψψ
两个转向架的横向位移:*
*21,b b y y
两个转向架的摇头角位移:**21,b b ψψ 车体的质心横向位移:*c y 车体的摇头角位移:*c ψ
在力和自由度确定后根据牛顿定律可依次建立相应的方程。

见p131-133
4.影响曲线通过的因素
要提高车辆曲线的通过性能可采取如下措施:
1)一系和二系摇头角刚度要小;
2)一系横向刚度要大;
3)短轴距;
4)短的车辆定距;
5)大轴重
6)大的踏面斜率;
7)低的车辆重心高度。

三.径向转向架的机理
径向转向架:在小半径曲线上运行时,轮对轴线始终能处于曲线径向位置的各种转向架。

小半径这里是指R=500m的曲线
准径向转向架;
径向转向架的优点:车辆通过曲线时的阻力可减小,由此节约机车能耗;车辆各零部件的磨耗有所改善;轮轨相互作用力减
小。

见P150面二种典型结构。

思考题:
1. 什么是稳态运动?什么是准稳态运动? 2. 纯滚线是什么?
3. 蠕滑力矩z M 与0y y y -=*有关,其中0,,y y y *的含义各是什么? 4. 什么是径向转向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